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透气、透水、透根、透肥的自然体系。
土壤形成过程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时间作用四个方面。
2. 土壤的结构及成分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粒、土壤孔隙和土壤团聚体等,而土壤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
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类型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灰褐土、红壤、松散砂、石漠化土壤和承压衰退土壤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4. 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水分循环包括降雨入渗、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下渗等,而土壤养分循环包括生物循环、土壤微生物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多种机制。
5. 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而改良土壤可以采用施肥、养护、植被恢复和人工调节土壤肥力等措施。
以上就是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2.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3..粘化: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4..钙化: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5..盐化: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
6..盐土:易溶性盐积累的浓度达到致害作物的土壤。
7..碱化: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积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8...碱土:碱化度和总碱度都高而呈碱性、强碱性的土壤。
9..灰化:主要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10..白浆化:土体上层周期性滞水引起还原离铁、离锰作用而使土壤颜色变浅发白的过程11..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12..潜育化: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3..猪育化: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14..熟化: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15..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6..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18 .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9.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20. 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21.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过程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
3.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6.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H2O、NO2、NH3、N2、H2S、CH4等的过程,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7.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k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则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没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
8.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9.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包括分解过程和合成过程两个过程。
12.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土壤地理学复习
土壤地理学复习一绪论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五大形成因素:是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
3、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土壤发生层:A层(表土层)、B层(心土层)、C层(母质层)、或D层(母岩层)A和B合称为土体层。
4、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5、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消失的性能。
6、研究对象: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二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1、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2、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只受物理风化作用,其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不改变。
3、风化作用:A物理风化:指使岩石产生物理变化而成为碎屑状态的过程,特点是成分未变。
a、主要是温度引起岩石的热力学变化--昼夜温差、冻结。
b、盐类结晶的裂胀作用、流水冲刷和磨蚀、风砂磨蚀产物:颗粒较粗,多偏砂、石砾多,养分不易释放出来。
B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空气(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参与下进行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等的总称,特点是岩石可进一步破碎成胶体状微粒,使原生矿物成分发生改变,产生在地表条件下比较稳定的次生矿物。
a.溶解作用CaCO3+H2O+CO2 Ca2++2HCO3-b、水化作用CaSO4+2H2O CaSO4 2H2O(硬石膏) (石膏)2Fe2O3 + 3H2O 2Fe2O3 3H2O(赤铁矿) (褐铁矿)Fe2O3(赤铁矿)……………………………红色2Fe2O3 H2O(赤褐铁矿)…………………浅红棕色Fe2O3 H2O(针铁矿)……………………棕色2Fe2O3 3H2O(褐铁矿)…………………棕黄色c.水解作用--最基本、最重要2KalSi3O8 + CO2 + 2H2O H2Al2Si2O8 H2O + 2SiO2 + K2CO3 (正长石) (高岭石) (含水二氧化硅) (钾盐)Ca2(PO4) + 2H2O + 2CO2 Ca(H2PO4)2 + 2CaCO3(磷灰石) (磷酸二氢钙)d.氧化作用2FeS2 + 16H2O +7O2 2FeSO4 7H2O + 2H2SO4(黄铁矿) (硫酸亚铁)C生物风化作用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㈠土壤的含义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具有一定肥力,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等是土壤的基本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㈡土壤土体构型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2.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的土层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又称土壤剖面构造;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是土壤最小体积单位的三维实体;4.聚合土体: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的聚合土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的最基本分类单元-土系。
㈢土壤圈1.土壤圈: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又称为“土被”2.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圈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③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④具有地理环境指示意义。
㈣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㈠土壤矿物质的形成于转化1.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2.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发生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后分解或重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构造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它包括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㈡土壤粘土矿物的性质1.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硅铝铁率:①判断细粒部分层状铁铝硅酸盐矿物的组成②可以判断风化程度2.粘土矿物的种类及性质高岭组(1:1型矿物)特点:(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阳离子交换量只有3-15Cmoles(+)Kg-1。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4、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 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 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 消失的性能。
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者质 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的机械组成 10、 土壤质地的适应性:砂土:砂土由于土壤颗粒是以砂粒占优 势,土壤中大孔隙多而主管孔隙少,因此,砂土的同期性,透 水性强,而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砂土的热容量小,故土壤温 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冻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土壤 的有机质分解快而不易积累,砂土的肥力相对贫瘠。但它又有 易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等优点。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 餐”,多施有机肥,以免造成过多养分流失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并加重农业面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黏土:黏土由于土粒微 小,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少,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土 壤透水通气性差;但保水蓄水及保肥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 有利于积累,故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黏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
H+的浓度时,其pH并不随之相应的பைடு நூலகம்升或降低。 21、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
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具有 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能 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 之城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22、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称 涂鸦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 壤演化。 23、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p121 24、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的作 用;植物对于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的影响 25、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 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这样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投入到无限的 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之中‘合成土壤腐殖质,如实验观察 表明,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气碳链的侧链变短、甲 氧基消失、苯环被氧化酶分裂开,使得有机化合物更趋亲水 性。同时,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氮素被结合在上述有机物中, 并经过聚合形成神色的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的转化;还能 加速土壤中碳酸钙的溶解淋溶及Fe、Mn的转化速度。 26、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 力。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 立和统一。母质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定和影响着土壤中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的强度和性质;拇指与气候(水分、热量) 之间的物质交换,决定了土壤地球化学过程的进程。土壤形成 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其二是 土体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 27、 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归结为以下三类:a、土体 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包括土壤从植被获取的有机物质、土壤接 受大气降水的入渗以及江水本身所溶解的各种化学元素、风力 所携带物质通过干沉降过程而注入土壤;b、土体内部物质和能 量的迁移与转化,包括土体内部有机质与矿物质的分解、合成 与转化、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土壤发生态、土壤剖面构型、土 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C、土体物质的输出,主要包括土壤表 层遭受侵蚀、土壤水分的蒸散与土壤气体的逸散、土体内部可 溶性物质的侧向径流、与垂直渗漏以及植物的学则性吸收过程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
2.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3.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
4.土层: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
5.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6.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7.土壤界面线类型:(1)平整状(2)波状(3)袋状(4)舌状(5)指状、水流状(6)参差状、冲蚀状(7)锯齿状(8)栅栏状8.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表现的土壤性状,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
9.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
影响因素: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
10.色调:指占优势的光谱色。
共有10个色调:R、Y、G、B、P;YR、GY、BG、PB、RP;11.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绝对黑为0、绝对白为10。
12.彩度: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理解的浓淡程度。
13.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14.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15.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必和可塑性。
16.土壤孔隙状况:指土壤孔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
17.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的程度不同,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
18.土壤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19.土壤侵入体:侵入体不是由于成土过程形成,是有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包括岩石状态、冰冻形态、人为形态及生物形态等四种类型。
20.矿物分解的阶段性:①碎屑阶段②钙淀积阶段③酸性硅铝阶段④富铝化阶段21.矿物风化程度的量度指标:①硅铝率(Sa):Sa=SiO2/Al2O3②硅铁铝率(Saf):Saf=SiO2/(Al2O3+Fe2O3)③铁的游离度:指土壤中游离氧化铁(未被铝硅酸盐禁锢)的铁占土壤全铁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
名词解释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具备植物着生条件、肥力特征和自净作用。
2.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气和热的能力。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5.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他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的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道库恰耶夫:他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土壤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
7.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8.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9.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10.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做一垂直切面,这种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1.正常剖面:分布最广的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具有代表土壤形成过程的完整发生层,而且土层厚度正常。
12.有效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称为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
13.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称为潜在酸。
14.土壤质地: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15.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16.土壤孔隙度: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间是土壤孔隙。
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即土壤孔隙度。
17.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18.硅铝铁率:是风化物、土体或土壤黏粒部分中的SiO2/(Fe2O3+Al2O3)的摩尔比率。
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1.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S.Matson最早提出了的概念。
3.土壤地理学是和的边缘学科。
4.俄罗斯学者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又是地理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
5.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
《》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文献。
6.美国土壤学者是美国土壤科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
7.西欧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和农业地质土壤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和。
8.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也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外部表现。
9.从1967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O有机层、A 、E淋溶层、B淀积层、C 和R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10.土层附加符号s和t分别表示的含义是和。
11.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和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12.新生体分为化学起源和二种。
13.20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提出了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14.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
15.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16.土壤形成因素中,不提供任何新物质,只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的因素是。
17.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18.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晶体是由和铝氧八面体片连接而成的结晶体。
19.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20.土壤生物中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21.生物残体的矿质化过程是土壤中进行腐殖质化过程的,腐殖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质化过程的。
22.土壤水分和空气同存在于中,两者互相消长着。
23.土壤有效水指的是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24.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的多少。
25.土壤结构的形成必须具有和。
26.土壤胶体按其成分和特性主要有三种:2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28.的研究成果,可反映出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
29.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诊断层和。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4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土壤胶体的特性: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具有电性3、具有凝聚-分散性。
四道库恰耶夫提出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基础。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的过程
包括: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包括脱盐基、脱硅、富铝化过程,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被分解破坏。)
生物风化包括: A.根系的挤压;B.地衣、苔藓保蓄水分,加强化学风化;C.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分解矿物等。 生物参与风化作用,也就意味着成土作用的开始。
土壤剖面三个最基本的发生层:
1、淋溶层(A):处于土体最上部,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累积层和物质的淋溶层。在比较湿润的地区,该层内发生着物质的淋溶,故称为淋溶层。
2、淀积层(B):它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一个完全发育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土层。
3、母质层(C):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发生明显的成土作用,其组成物就是母质。
(二)有机质累积过程:(1)腐殖化(2)泥炭化(过湿条件下)(3)矿质化(好气环境下的土壤中)
(三)灰化过程 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真菌分解凋落物,产生酸性很强的有机酸(富里酸),有机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由于酸性很强, 便破坏矿物晶格,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Fe、Al随溶液淋溶淀积于土层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亚表层,从而在亚表层形成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不仅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历程,而且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发生研究:研究土壤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土壤分类的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和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
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一定的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土壤,土壤分布是有规律的。
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对土壤资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治理措施。
3.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R ))4.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5. 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
包括:1.化学起源的新生体,如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腐殖质等。
2.生物起源的新生体: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如粪粒、蠕虫穴、根孔等。
6. 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7.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8. 土壤矿质的风化过程: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了新的矿物。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矿物成因的种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淋溶土根据水分划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和湿润淋溶土草原与荒漠土剖面的共性土壤剖面体通体具有石灰反应森林土岗系列包括的土纲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草原与荒漠土系列包括的土纲均腐土、干旱土水成型土纲包括的土纲有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和冻土富铁土据其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土壤胶体按其分散系的性质可分为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干旱土的主要诊断土的土层是干旱表面,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依次可分为干旱表层、粘化层、雏形层、钙积层、石灰磐等等干旱土的主导成土过程干旱表层的形成土体中钙积过程明显石膏化过程盐积过程土壤空气的主要成分是CO2 O2土壤腐殖质可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土壤结构常常划分为单粒状结构、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土壤水的类型包括束缚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旱耕熟化过程可分为灌淤熟化过程、土垫熟化过程、泥垫熟化过程土壤退化可划分为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土壤性状恶化均腐土的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是以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为主土壤盐基饱和度的计算公式BSP=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阳离子交换量均腐土的土体结构是An-AB-bK-C土壤有效水的上限和下限是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土壤剖面中各个土层代码分别是O、A、E、B、C、R中国目前并存的两种土壤分类方案是发生分类方案和系统分类方案淋溶土的土体构型为(从上到下)O-A-Bt-C型二、名词解释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成为调位系数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前者是指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变化的作用;后者指矿物在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作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该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2、土体构型: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的最重要特征。
3、土壤发生层: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4、地带性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土壤。
5、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6、脱硅富铝化过程:盐基和氧化硅易被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淋失较少,铁、铝出现富集状态。
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分子比率。
反映土壤分化分解的强烈程度。
8、冰川沉积物: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9、洪积物:间歇性水流(主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物,当水流能量降低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10、土纲:土壤分类的最高级别,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1、土类:亚纲以下的分类级别。
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12、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13、潴育层:在地下水升降或季节性潴积水分条件下,经潴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发生层。
14、隐育土:指在地区性因素(母质、地形、水文地质等)作用下,呈斑块状散布于地带性土壤之中的土壤。
15、初育土: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16、白浆土:白浆土是在温带半湿润及湿润气候条件下,经过白浆化等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灰白色的亚表层——白浆层及暗棕色的粘化淀积层的土壤17、灰化过程:灰化过程系指在冷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土体中进行的强烈的酸性淋溶过程。
18、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带状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
19、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理论,科学管理与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的技术系统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在土纲级分为12个土纲,即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
自考《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地疏松层,是独立地历史自然体.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地能力.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地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地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地性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地主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地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地组合牌类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地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地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地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地科学.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地土壤所构成地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地地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他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地物质和能量地迁移、转化与交换地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地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地活跃场所. 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地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质地土壤地机械组成)自然土壤地矿物质都是有大小不同地土粒组成地,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地相对比例或者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地机械组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成土母质:形成土壤地初始物质,简称母质.它是地表岩石地风化产物.土被结构:在各种土壤带或地区地不同地形部位上所分布地不同地土壤类型之间,是有规律地,并形成一定地空间构型.这种有规律地土壤组合称之为土被结构.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地新矿物,其原来地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地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地过程.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地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地土层,称为诊断层.诊断特性:用来鉴别土壤类型地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地土壤性质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由于土壤地理分布与地理位置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在位置上相连或相邻地土壤便构成了一定地空间组合,呈有规律地分布,称之为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土壤资源: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地土壤类型地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壤类型、组合及其性质特征.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边界范围内保持生物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植物和动物健康地能力. 土壤地理学地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在土壤调查中地应用;数理统计与在土壤研究中地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土壤地物理特性: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磁性,土壤颜色土壤矿物划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地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形成地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地结构层次地出现;其二是土体中地有机—无机复合体地形成.土壤对酸碱性地缓冲性能:是指所具有地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地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地浓度时,其并不随之相应地上升或降低.土壤地生态环境功能: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地功能;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地能力;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地能力;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之城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地物质基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成土因素学说地基本原理: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地产物‘称涂鸦因素地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成土因素地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地作用: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地作用;植物对于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地影响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地作用:分解复杂地有机质促进矿物养分地释放,合成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地转化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归结为以下三类:、土体物质与能量地输入;、土体内部物质和能量地迁移与转化,、土体物质地输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地生物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种学说:①木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②生物化学合成学说;③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地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地物质交换过程..土壤固相组成地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它们是土壤发生地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热量、水分、养分和气体交换,以及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地重要因素,因此,成为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地重要依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颜色采用国际通用地蒙氏颜色卡来表示.土壤空气是土壤地重要组成成分,它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是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地因素之一.土壤空气地组成与大气层中空气地组成有明显地不同.影响土壤热量状况地主要因素:①土壤吸收地净热量②使土壤温度变化所需热量;③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需热量④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放地热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主要地来源,地球表层土壤表面能量平衡模式.一般来说表土年均温高于当地年均气温值.与同时期地气温相比,心土层和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而在春夏季低于气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地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地水池时所作地功.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重力势、总水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植物大气地水分运移动态系统土壤水分状况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地迁移转化过程,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地方向和性质..土壤水分状况类型:根据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可以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以下类型:①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②非淋溶型;③渗出型;④停滞型;⑤冻结型.另外,全球土壤水分状况还具有明显地季节性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液相物质、气相物质及生命体构成地复杂综合体.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它包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污染物地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土壤胶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土壤胶体均具有双电层结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胶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 土壤矿质胶体;② 有机胶体;③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地总称.分析土壤溶液组成、特性及其中化学过程,是土壤地理学、环境科学研究地重要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溶液地溶质主要包括:①无机盐类;②简单有机物;③溶解性气体.土壤溶液中溶质成分具有巨大地时空差异性,它与许多因素存在相互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地能量源泉.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地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地水热状况、土壤中物质地迁移转化过程,并决定着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地方向和强度.如气温、降水及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地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地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地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地发生与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岩石圈(母质)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地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但母质并不仅是被改造地材料,同时对成土过程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成土过程地初期愈较显著.母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地影响是在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施加影响地,可见,母质地这种影响属于钝性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岩石圈(地形)因素岩石圈表面形态即地形,它是土壤形成发育地空间条件,对成土过程地作用与母质、气候、生物等不同,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地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新构造运动及地形演变更是影响土壤发生发育地重要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水圈(水文)因素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地生命要素和营养元素地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地物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地重要介质.水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地物质与能量地迁移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成土过程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时间因素地作用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地基本形式.气候、生物、母质、水文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地空间因素时间作为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地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地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地人为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地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地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形成过程地概念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主要地物质运动过程,它们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智慧圈界面复杂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地综合.太阳辐射能是驱动表生作用地主要源动力.与成土过程相关地地表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归并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地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地对立和统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地基本规律是统一地,但是,由于成土条件地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地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地.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地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地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与土壤有机质迁移转换相关地成土过程有:泥炭化过程矿质化过程.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地成土过程有:碱化过程潜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可分为:①改造不利地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地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地过程.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土壤退化分为侵蚀、盐碱、污染等种类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土壤剖面形态包括土壤颗粒微形态、结构体形态、土层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土被结构形态.其中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构体形态地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地理研究地基础性工作.土壤剖面构型基本图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之,从土壤发生学观点看,成土因素是土壤形成地外部环境条件,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内部变化地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土壤形态特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地结果.土壤发生类型必然要和它们所处地环境相统一,与成土因素处于动态平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地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地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地各异聚合土体所做地科学区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存在地自然体即土壤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类地作用;是土壤调查制图地工具;也是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地重要基础;土壤分类还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地重要依据;同时土壤分类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进行土壤信息交流地重要媒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①古代朴素地土壤分类阶段;②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③定量化地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以俄罗斯为代表地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形成了多种土壤分类并存地局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原则和依据:()综合发生学原则()统一性原则()生产性原则《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年)设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级分类单元,将中国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等共个土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土壤发生分类地不足表现在: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 )和诊断特性( )为基础地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中国境内地所有土壤划归为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地发生联系按土壤景观特征可将个土纲归并为: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副系列水成型地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岩成型地新成土和火山灰土;人为土森林土纲系列森林土纲系列是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地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等土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灰土. 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即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在中国,灰土分布区相对教小,灰土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在寒温带湿润地气候条件下,针叶林对土壤有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地作用,强酸性化合物将矿物分解成为各种氧化物,并使土体发生分异,其土壤剖面特征. 灰土分类与利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灰土可划分为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两个亚纲.中国灰土区属于重要地原始林区由于初夏大量冰雪融化水与降雨注入土壤,再加土壤心土层还处于冻结状态极易造成严重地土壤侵蚀导致针叶林灰土生态系统地崩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淋溶土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淋溶土广泛分布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地,横跨了个大自然带.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和次生黏化作用分类与利用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和湿润淋溶土个亚纲.淋溶土是中国重要地森林土壤资源,也是重要地农业土壤资源,因气候湿润易发生水土流失,在利用中应加防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富铁土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富铁土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地区. 主导成土过程与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中度风化作用、强烈盐基淋失作用、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分类与利用富铁土区降水和热量丰富,可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或粮油作物,生产潜力很大.但因质地黏重,易于遭受侵蚀,在开发利用应加防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铁铝土地理分布和成土因铁铝土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其主导成土过程包括:土壤矿物地高度风化分解、盐基元素强烈淋失.分类与利用铁铝土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故只有湿润铁铝土一个亚纲.铁铝土中原有有机质迅速分解,作物携出、淋洗、侵蚀作用都会招致土壤中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在生产中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土壤氮素水平,再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油棕、咖啡、橡胶、柠檬、可可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包括:均腐土、干旱土两个土纲.这些土纲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土壤地共同特征是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发应,土壤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均腐土地理分布和成土环境均腐土分布于世界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气候区..主导成土过程和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 分类和利用是良好地放牧场和割草场,适宜于各种家蓄饲养,尤其大畜发展.应根据土壤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牧林业用地,建立林网粮草轮作制度,促进农牧林业全面发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干旱土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干旱土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区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干旱表层地形成、钙积过程、石膏化过程和盐积过程.干旱土地表土层由特征表土、孔泡结皮层和片状层组成分类和利根据土壤温度状况可以将干旱土细分为寒性干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成型土壤系列水成型土壤系列包括盐碱土、有机土、潜育土和冻土.在目前世界主要地土壤分类系统中均未将冻土作为一个独立地土壤分类单元划分出来,但冻土是土壤圈与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最为密切地部分之一,因此,冻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地重要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盐成土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地低平洼地、滨海平原以及红树林区.盐成土是在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成土过程而形成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有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 分类与改良利用盐成土分布区是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域,也具有发展农牧业地巨大潜力.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地原则,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就能适度开发利用盐成土资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机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有机土分布极为广泛: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区到内陆区、从平原区到高山区.只要是气候湿润、因地表富集水分和养分而通气状况较差地地段,都有可能分布有机土.在中国有机土分布于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 主导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机土地主导成土过程是沼泽化过程.. 分类与利用有机土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素,再加平坦地地形,更有利于开发利用.但因有机土过湿、土壤比热大、解冻升温缓慢,磷、钾等矿质养分含量偏低,故在垦殖时需修建排水系统,增施矿质养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潜育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潜育土地形成发育总是和低洼地形相联系,全球潜育土集中分布在欧亚大陆地北极苔原带.中国潜育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 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强烈地还原过程和有机质地积累与分解.分类与利用,既是可垦耕地地重要后备资源,又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地重要基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冻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冻土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北冰洋沿岸地区是冻土地主要分布.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在冻土形成发育过程中生物化学风化相对微弱,而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季节性冻融过程会形成石环、石河等..分类与利用由于热量条件差,再加养分贫乏,故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冻土在全球变化、自然地理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作用,当今学术界十分关注全球变化与冻土之间地相互影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过渡土纲系列变性土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变性土分布于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其主导成土过程有土壤扰动过程和矿物蒙脱化过程..分类与利用.变性土具有质地黏重、耕性差、干缩湿胀性强、肥力水平低等特征,在开发利用时要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建立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科学施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雏形土其分布广泛,从极地、亚极地地冰原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到热带,从湿润气候区到干旱气候区均有分布,其土壤剖面复杂多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岩成型土纲系列火山灰土火山灰土专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质和火山碎屑物上地土壤,其分布必然与活火山活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其成土因素多样,属初育土壤,土壤性状受成图母质(火山灰)影响明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新成土新成土是具有弱度发育或没有土层分化地土壤,它可形成于任何成土环境中,并经历不同地土壤发育与土壤退化过程.因此,新成土剖面发育及其分异也极不明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人为土及其特性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人为土集中分布于农耕历史悠久地地区,成土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消失的性能。
土壤组成和性质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土壤矿物质的迁移转化1.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1)物理风化(2)化学风化(3)生物风化2.矿物分解的阶段性(1)碎屑阶段(2)钙淀积阶段(3)硅铝风化阶段(4)富铝化阶段(1)碎屑阶段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属风化的最初阶段。
(2)钙淀积阶段岩石进入风化第二阶段,化学和生物作用加强,原生矿物进一步遭到分解破坏,最易移动的元素Cl、S及一部分Na被分解淋失,一部分被生物吸收。
Ca、Mg、K等大部分保留在风化壳中,有些被分解出来并与碳酸根生成不易溶解的碳酸盐,如CaCO3等,在土壤或风化壳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故称钙淀积风化阶段。
(3)硅铝风化阶段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潮湿气候条件下,风化壳中的盐类受到大量分解淋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分解形成的硅酸,也很快被淋失,风化壳中的阳离子显著减少,残留在风化壳中的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等次生粘土矿物,因风化过程中盐基大量淋失,并相对地堆积了Si、A1、Fe组成的次生粘土矿物,所以叫硅铝风化阶段。
(4)富铝化阶段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后阶段。
硅铝风化壳进一步受到高温多雨的风化淋溶,不但风化壳中的盐基彻底淋失,而且硅铝酸盐分解出的硅酸也大量淋失,A12O3和少量Fe2O3残积在风化壳或土壤中,故称富铝化阶段。
土壤矿物质的地理分布在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次生粘土矿物的分布,在强烈化学风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化学风化作用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作用脱盐基作用脱硅作用富铝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主要为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有机残体及其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分解后重新合成的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胡敏酸胡敏酸是溶解于碱、不溶于酸和酒精一类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胶体的特性。
胡敏酸的一价盐均溶于水,而二价和三价盐则不溶于水,具有弱酸性、吸附性和阳离子交换性能,因此对土壤结构体保水保肥性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富里酸富里酸是溶解于酸和碱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具有强酸性,其一价、二价和三价盐均溶于水,因此,对促进土壤矿物风化和矿质养分的释放都有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叫做矿质化过程。
另一方面是分解后的较简单的产物被土壤微生物重新合成,形成更复杂的有机质,即土壤腐殖质含氮有机质的矿质化(简要概括各个阶段的特征)①氨化②硝化③反硝化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意义1.矿质化(1)释放出植物所需要的速效养分和微生物所需要的能量(2)生态系统中元素的生物循环的重要途径(3)为腐殖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腐殖化(1)储藏养分的过程(2)影响和参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3)形成的有机胶体使土壤产生更大的吸收性能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内在因素C/N2.外在因素(1)土壤通气状况(土壤质地)(2)土壤水热状况(3)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2.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由土壤颗粒的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分子,称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称膜状水。
膜状水即使含量还高,植物便开始凋萎,植物呈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
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称毛管水。
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位较高条件下,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是指毛管水与地下水无联系而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毛管水,主要由降水、灌溉、融雪等产生的重力水向下运动而成。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向下渗透,如果没有不透水层的阻隔,它可以一直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这称自由重力水。
如果有不透水层阻隔,它可以在不透水层之上蓄积下来,即成支持重力水或叫上层滞水。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1)砂质土砂质土的通气好,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内部排水快,但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烈。
砂质土的养分少,又因缺少粘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人畜粪尿和一些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
所以砂质土的透气透水性能较好,而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2)粘质土粘质土通气不畅,雨水和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粘质土由于通气不畅,有机质分解缓慢,因而容易积累。
所以粘质土的透气透水性能差,而保水保肥能力强。
(3)壤质土它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之优点,即具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能,又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作物种类多。
.土壤结构类型单粒状、粒状、块状、柱状、片状和大块状土壤结构的形成(1)土壤结构形成的胶结物质及其作用①无机胶体的凝聚作用②土壤有机胶体的胶结作用(2)土壤结构形成的外力作用①生物作用②干湿交替作用③冻融交替作用④耕作的作用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2)团粒结构土壤可以较好地解决水气矛盾(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4)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土壤的一般物理性1.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的风干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称为土壤的比重。
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质量(风干),称为土壤容重。
3.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土壤孔隙度。
•色调是指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又叫色彩或色别。
•彩度也叫饱和度,是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所理解的浓淡程度。
•亮度也叫色值、明亮度,是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
一种物质以细小粒子的形式相当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里,所构成的整个体系称为分散系。
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土壤胶体的带电性(1)同晶置换作用(2)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3)胶体向介质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土壤胶体表面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介质中其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称为土壤的离子吸收和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①可逆反应,并能迅速达到平衡;②阳离子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即离子间的相互交换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③阳离子代换力:一种阳离子将其他阳离子从胶粒上代换下来的能力,称为阳离子代换力。
影响因素a:阳离子代换能力随离子价数增加而增大b:等价离子代换能力的大小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c:离子运动速度愈大,交换力愈强d:离子浓度愈大,交换能力愈强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称为盐基饱和度。
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称为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13+所引起的酸度,称为潜在酸度。
土壤的缓冲性是指当加酸或碱于土壤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能力。
土壤发生土壤形成因素学说①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②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③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④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所以研究土壤时一定要考虑到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一)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首先,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其次,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它不仅直接导致土体的机械组成和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而且还会造成地表水分运行状况与物质能量迁移的不均一性。
第三,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与化学元素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元素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4.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5.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三)土壤发育与生物的关系(四)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2.不同地形部位的成土过程是不相同的3.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4.地形发育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育(五)土壤发育与时间的关系首先,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土壤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并可从土壤剖面分异,以及土壤的形态和性质上反映出来。
其次,任何土壤类型的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土壤发育阶段不同,某些特性可能不大一样。
再次,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土壤要获得同一个特性所需要的时间极不一样。
最后,年龄与土壤发生类型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土体中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它也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主要形成过程(一)原始成土过程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在低等植物如地衣、苔鲜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二)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
(三)泥炭化过程土壤形成的泥炭化过程,即指有机质以有机残体的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特别是在低温潮湿环境中,湿生植物的残体在嫌气条件下不能被彻底分解与转化,而是以未分解、半分解状态的有机物形式累积与地表,形成一个暗灰色泥炭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