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屈原和楚辞知识点总结

屈原和楚辞知识点总结

屈原和楚辞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屈原。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诗经最后三个朝代之一的楚国代表诗人。

屈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宫廷诗,也有山水之辞,还有对爱情和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有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

屈原的诗风豪放、激昂,语言生动、深刻,被认为是楚地文学的瑰宝。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其中,《离骚》被誉为楚辞之首,内容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抒怀。

它以屈原的流放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楚国沉沦的形势和自身的遭遇,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控诉,同时也展现了屈原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另外,《天问》则表达了屈原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和追问,展现了屈原对人类命运、宇宙哲学的深刻思索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再来说说《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诗歌体裁。

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通过反映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

楚辞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情诗,也有哀婉歌,还有赋情怀、讽刺等各种类型;二是艺术表现手法多样,语言华丽、形象生动,充满了鲜明的楚国气息;三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表现了作者对世情和人情的深切关注和热情之情。

《楚辞》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楚辞之首,内容包括了个人抒情、宫廷政治、对时代背景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控诉。

而《九歌》则是一部以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歌,描绘了神秘的宇宙图景和精彩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历史和神话的诠释和重新创作,塑造了宏伟的史诗场景和深刻的人文气息,被视为中国古代史诗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屈原和《楚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雄风”与“奇葩”,而屈原被尊称为“楚辞之祖”。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屈原《楚辞》经典句子
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楚辞》
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屈原《楚辞》
——屈原《楚辞》
——屈原《楚辞》
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楚辞》
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楚辞》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
——屈原《楚辞》
9.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楚辞》
1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楚辞》
1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楚辞》
12.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屈原《楚辞》
13.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楚辞》
——屈原《楚辞》
15.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楚辞》
16.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楚辞·离骚》
1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楚辞·离骚》
1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楚辞》
19.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楚辞·九章·哀郢》
《楚辞·九章·橘颂》
2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
《楚辞》
23.悯晨夜之摧挫,感春秋之欲暮。

征夫辍而在位,御者局而载顾。

《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起源于楚地言辞,后演变为诗歌体裁与总集名称,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新诗体。屈原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其中,《九歌》是对楚地祭祀乐歌的加工,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对纯洁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牺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的礼赞;《天问》则通过反诘形式提出众多问题,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宋”,共同代表了先秦楚辞的最高成就。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离骚》更是表达了其政治理想、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艺术上则塑造了自我形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

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

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

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对屈原楚辞的认识和理解

对屈原楚辞的认识和理解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被誉为楚国文化的代表。

楚辞是屈原的作品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屈原和楚辞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特点:楚辞是一部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爱国思想为主题的诗歌集,
其中包括了《离骚》、《九章》等知名篇章。

楚辞的风格独特,表现出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怀、对政治现实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命运等深刻的思考。

2.爱国情怀:屈原是楚国的官员,他深爱着楚国,忧心忡忡地为其未来而担
忧。

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楚国处境的担忧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

3.抒发情感:楚辞是屈原内心情感丰富的抒发,包含了对生活困苦、失意抑
郁、友情离别等情感的表达。

其中,《离骚》被视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以富有想象力和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起伏和对现实的思考。

4.影响和价值: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风格、主题和
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尤其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范本。

同时,楚辞也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屈原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屈原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以及对故土与命运的关注。

它在文学、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知识梳理】——屈原与楚辞屈原与楚辞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考点1】【重要考点】【名词解释】(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考点2】【次要考点】【填空】(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考点3】【重要考点】【简答】(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九歌》 九歌》
• • • • 共十一章,依次为: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前九章每一章歌颂一个神祇,末章为总的送神曲,而排在第十 位的《国殇》 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有着特别的意义。
• 《九歌》所咏多为自然界的神祇,《国殇》独以人鬼为抒写对 象; 《九歌》 多用比兴手法,《国殇》则纯为赋体,直陈其 事; 《九歌》 总体风格是清新绮丽,优美缠绵的,《国殇》 却慷慨激昂,刚健庄严,热情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英武刚 毅、舍身取义的顽强斗志,从而张扬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 精神,通篇都充溢着作者沉痛而崇敬的心情。
补充( 补充(二)美人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自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参考译文: (1)一群坏女人嫉妒我的妩媚,竟造谣中伤说我好淫。 (2)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 说我妖艳狐媚!
补充( 补充(三)香草
•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 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作为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 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 双方。 • 例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参考译文: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 下裙。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的确是馥 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 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只有我这光明洁白的品 质没有毁弃。
《离骚》的价值 离骚》
•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塑 全诗主旨是爱国与忠君,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 •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离骚》构筑了一个象征比喻系统: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 核心意象就是香草美人。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屈原与楚辞最全PPT
❖ A、《诗经句式加以重
叠而成,《诗经》的比兴手法也为楚辞所继承并发展。) ❖ 皮锡瑞:“《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经学通论》) ❖ B、在形式方面,楚辞也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辞采的
游说之风的浸染。 ❖ 无论从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还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 楚以“蛮夷”自称,中原人也称之为“南蛮”、 “荆蛮”。楚文化除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不 可分割的联系外,其变异性极为突出,无论在地理、 物产、风俗、民情、服饰、制度、语言、音乐等方 面,都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特别在宗教方面,“信巫鬼, 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屈原的思想(主要是其政治思想)
❖ 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具 体表现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
❖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如: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楚辞”的含义
2、“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
❖ (1)从楚辞的内容及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 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 习俗(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 密切关系。
❖ 《论语·微子》所记《楚狂接舆歌》: ❖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顷襄王即位,以弟弟子兰为令尹, 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将屈 原赶出朝廷,屈原开始了长期的江南 流放生活。
顷襄王二十一年春,秦将白起率 领大军攻破郢都。
《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 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 夏以流亡。”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司马迁说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 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我们认为:《渔父》显然不是屈原所作,至于《大 招》,也不应该是屈原所为。《远游》和《卜居》 两篇不好确定。
屈原的作品(二)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 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离骚》一组,《九歌》 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参考书目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 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 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 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 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 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 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 《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 而著名的乐曲。
第四节
其他楚辞作家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司马迁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 宋玉、唐勒、景差三人中,唐勒无作品存世。 而景差,王逸《楚辞章句》在《大招》一篇下 先标为屈原作,又说“或言景差”,且《大招》 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论。故可以具体评述 的,宋玉一人而已。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 《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古籍恩主编,中华书局。这套书共分《离骚
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楚辞入门之善本。 《屈原和他的时代》,赵逵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博采慎辨古
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 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 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 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 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但其《报任安书》又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 ,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 “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 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 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 ,“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 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 是相合的。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解题
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 ”(按,离同罹。) 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前人的说法,似乎大同小异,我们不妨集而广之,理解为因遭受祸 患而抒发忧愁愤懑之情,想不致有大错。若要选择一家之言呢,我看班 固的解释比较切合诗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形成及其含义
一、楚辞的含义 宋 黄伯思《翼骚序》: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 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其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 民歌。
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时代 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 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 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 中多用语气词“兮”字。由于屈原的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 称楚辞的文体(诗体)为“骚体”。
“楚人”的构成包括“九夷八蛮”: 越、巴、苗、氐、羌、濮等,被北方称 为“荆蛮”(荆楚,即草木丛生之意 )有时 也自称“蛮夷”。
因此楚文化是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包括百越文化、夷濮、氐羌、巴蜀、苗蛮), 因而也是独特的、极具地方色彩的。
“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 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 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 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 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 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汉书 ·地理志》
楚地巫教盛行: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 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
——王逸《楚辞章句》Fra bibliotek2.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3.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①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有密
切关系
《 九辩》、《九歌》、《涉江》、 《采菱》、《阳春》、《白雪》等
第三节 《离骚》
1 解题 屈原代表作,带
有自传的性质抒情 长诗,全诗三百七 十三句,二千四百 余字,富有强烈的 浪漫主义色彩。
司马迁:
“《离骚》 者,犹离忧也。”“屈平疾王 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 也。”
? 女嬃劝戒,要他于世浮沉,这是与坚持真理的态度相 矛盾,并且是对过去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对诗人自 身的否定。由此引起他历史的反思,寻求历史的仲裁, 于是“就重华而陈辞”,重温夏商周历代兴亡史,以 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由此增强诗人原有的信仰,激发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在坚定了认识的基础上,又 满怀激情的进行新的“求索”。
? 司马迁:“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具体分析:可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开头——“岂余心之可惩”): 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高洁品格以及遭谗见疏 的经历和宁折不屈的决心。
?
自述以往经历,展现了诗人、灵修(君
王)、“党人”三种力量的激烈斗争格局,展
示出诗人与党人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对比,力
量的性质:美好-丑恶,正义-邪僻,光明-
黑暗。楚王:“伤灵修之数化”昏庸糊涂,从
诗人一方摆动到党人一方。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 此终古)
? 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等一系列活动表现诗人 在沉重打击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上下求索的执着坚韧 以及最终坚持理想的伟大壮烈。
皆是楚地乐曲的名目 。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 兮,得与王子同舟……”。
②《诗经》的影响
③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
跃, “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
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 华句,故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 载矣”
? 《汉书·艺文志》 载二十五篇,无篇名。 ? 东汉王逸为刘向辑的《楚辞》作章句, 《楚辞
章句》 载屈原作品二十四篇:《离骚》、《九 歌》 (十一篇 )、《天问》、《九章》(九篇)、 《远游》、《卜居》,至于《渔夫》、《大 招》,疑不能明。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基本上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 ? 现代学者认为《招魂》应遵《史记》,为屈原 所作,《远游》、《卜居》、《渔父》、《大 招.》则为后人 伪托。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 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
? 历史上影响大的说法主要有上两种,以司马迁的说法 最为可信。《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愤慨和 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 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 刘熙载:“《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 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艺概·赋概》)所谓不变者即指贯穿全诗的主脉、 线索,亦即“忠怨”之情、爱国之情。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 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书名题为 《楚辞》,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的 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 《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 书·艺文志》列有“屈原赋”、“宋玉赋” 等名目。
二、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1.楚文化(巫楚文化)的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第二节 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一、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 字原,楚国同姓贵族。祖先 封于屈,遂以屈为姓。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 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 吴起变法: “废公族疏远者”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除 无能无用之冗官,选贤任能”
绝命辞《怀沙》: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
余何畏惧兮”
《怀沙》首句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二、作品
? 《史记》本传 :《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怀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