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1.请给出一个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绘图说明)。
答:(1)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为:设(x1,x2)是按价格(q1,q2)选择的消费组合,(y1,y2)是价格为(q1,q2)时可选择但实际上并未被选择的另一消费组合,则(x1,x2)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并且如果(x1,x2)已被显示偏好于(y1,y2),则(y1,y2)就决不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6-1所示。
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选择了(x1,x2),而在新的预算2下,消费者又选择了(y1,y2),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预算2下,(x1,x2)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
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图6-1 不符合显示偏好弱公理的消费行为
2.请说明显示偏好弱公理在分析跨期消费行为时是如何应用的。
答:(1)跨期消费行为与显示偏好弱公理
给定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他对两个时期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就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两期之间的最优消费组合。
根据这个最优的行为模式,能够利用显示偏好弱公理,可以确定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动范围,从而推断出在利率变动后消费者将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
(2)如图6-2所示。
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时,新的消费组合不可能移至禀赋点E的右边。
如果消费组合移至E的右边,那么消费者
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初始的预算线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禀赋点右边的消费组合,但是他实际上没有选择,这说明,初始消费点显示偏好于禀赋点右边的点。
而在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组合,而初始的最优消费组合依然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新的最优消费组合一定位于初始预算集的外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一定位于禀赋点的左边。
所以,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一定还是贷款者。
图6-2 利率上升后贷款者的消费选择
类似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借款者,如果消费者一开始是借款者,那么当利率下降时,他一定依然是一个借款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某人是一个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者;如果某人是一个借款者,那么,利率下降时他仍然是一个借款者。
此外,如果某人是一个贷款者,当利率下降时,他有可能转变成一个借款者;同样,当利率上升时,一个借款者也有可能转变成一个贷款者。
但后两种情况都只是一种可能性,是否能够转化,还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利率变动的幅度等。
3.当价格为(p1,p2)=(1,2)时,消费者选择的消费组合为(y1,y2)=(2,1);当价格为(q1,q2)=(2,1)时,消费者实际选择的消费组合是(y1,y2)=(2,1)。
请问这种行为是否与最大化行为模型相一致?
答:这种行为与最大化模型不一致。
假设(y1,y2)是消费者在收入为时按价格(p1,p2)购买的消费束,意味着(y1,y2)满足预算约束:p1y1+p2y2≤m=4。
而当(q1,q2)=(2,1),q1y1+q2y2=5≥4。
也就是说,(q1,q2)=(2,1)时,消费者的选择在预算约束线之外,是不可行的;或者在(p1,p2)=(1,2)时,消费者的选择并未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因此,这种行为与最大化行为模型不相一致。
4.若某消费者对A组与B组物品的偏好相同,而已知A组合含5个x及16个y,B 组合含8个x及10个y,若p x=5,p y=8,则该消费者会购买哪一组?
答:消费者购买A组合的费用为:5×5+16×8=153;
同理,消费者购买B组合的费用为:8×5+10×8=120。
在对A组与B组物品的偏好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必然选择花费较小的一组,于是该消费者会购买B组合。
5.假定只有三种商品x、y、z,考虑下列三种组合:
A:x=3,y=4,z=4
B:x=2,y=1,z=2
C:x=5,y=2,z=2
假定当价格p x=2,p y=2,p z=2时消费者选择A组合;当价格p x=1,p y=3,p z=3时,消费者选择C组合。
问:按显示性偏好公理,如何排列这三种组合?这种排列是否遵从传递性?
答:当p x=2,p y=2,p z=2时,购买A组合花费:3×2+4×2+4×2=22;购买B组合花费:2×2+1×2+2×2=10;购买C组合花费:5×2+2×2+2×2=18。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选择A组合,根据显示性偏好公理,可知A﹥B,A﹥C。
当p x=1,p y=3,p z=3时,购买A组合花费:3×1+4×3+4×3=27;购买B组合花费:2×1+1×3+2×3=11;购买C组合花费:C:5×1+2×3+2×3=17。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选择C组合,根据显示性偏好公理,可知C﹥B,消费者不选择A组合是因为消费者在新的预算约束下买不起A。
综上可知,按显示性偏好公理,这三种组合的排列顺序为:A﹥C﹥B。
这种排列遵从传递性。
6.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c10.4c20.6,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收入分别为100元和180元,利率为r。
(1)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费分别是多少?
(2)r取什么值时,该消费者在第一期将储蓄、货款或不借贷?
(3)利率变化对c1、c2的影响是什么?
解:(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是:
max u=c10.4c20.6
拉格朗日函数为: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2)消费者在第一期储蓄,这就意味着,解得r﹥0.2;消费者在第一期贷款,这就意味着,解得r﹤0.2;
消费者在第一期不借贷,这就意味着,解得r=0.2。
(3)由,得第一期的消费额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由,得第二期的消费额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