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二)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课件新人教版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思考] 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
[解读] 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 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 制”。 [试答] 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思考]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 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解读] (1)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 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2)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 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
[试答]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 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 素质。
2.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 世卿世禄制;中央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制;地方具有较强独 官员的职权分工
的高度集中
立性
不明确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 创立郡县制,用官僚 推行军功爵制度;
秦朝 于上、行政分权于下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以吏为师”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0年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消极方面: 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 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 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返回
2.分封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1)分封制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 (2)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纽 带,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心理认同,从而进 一步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 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 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等;战 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5)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 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 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 相的军权。
(7)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地
分封制 具有重
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 治秩序 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 的稳定
要 的 历 决策下④,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 分封制
史意义 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⑤,进而演变成一 在民族
“宏观政 治决策” 说明分封
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总 融合方 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 面起了 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⑦。 一定作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先秦(共21张PPT)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先秦(共21张PPT)
基础知识回顾
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政治 秦—清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 国 古
经济
传统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小农经济占主导)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文化
古代科技、文学、艺术
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先秦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一、近五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郡县制才是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 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 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二、阶段特征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2、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 业兴起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二、阶段特征
(一)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政治
分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宗法制、礼乐制
经济 井田制;集体耕作; 工商食官,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文化
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总体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下,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权 力尚未走向高度集中
专题 试题
考查内容
考情分析
政治
经济 思想
2017(Ⅰ)24 2016(III)24 2014(Ⅱ)24
2013(Ⅰ)24 2015(Ⅰ)24 2017(Ⅱ)24 2015(Ⅱ)24 2015(Ⅱ)40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百家争鸣●[选修融会]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政治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复习建议高考对夏、商、西周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

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将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考试一般是出具一段文字材料,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考查本项内容。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分封,②宗法,③家国一体,④井田,⑤集体,⑥甲骨文,⑦青铜,⑧殷历。

考点聚焦考点一、原始社会概况(一)政治:禅让制(二)经济:原始农业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作物:南稻和北粟(世界最早)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制(三)文化: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

【典型例题】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是道组合式选择题。

从稻谷、粟的遗存地址多可知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从长江流域发现稻谷遗存,山东河北发现粟壳遗存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即南稻北粟。

从黄河流域发现水稻遗存,浙江发现粟壳可知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材料并不能反映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予以排除。

其实南稻北粟基本处于同时,都距今六七千年。

本题正确选项①②③。

答案:B。

考点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一)早期国家制度1、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使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制度和政权结构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形式是分封制。

以西周为例,它采用了封爵制度,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国,以维持统一的政权。

不过,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太度发展,渐渐地演变为分封体制。

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权贵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腐败和剥削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和贸易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相对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冶铸业、农耕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兴盛,同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商业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贵族阶级往往把精力放在享乐上,社会财富比较集中,农民阶级的生活相对较为困难。

三、哲学思想与学问的兴起先秦时期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思想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比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天道、追求自然。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传统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楚辞》则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激昂、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陶器、青铜器等艺术品也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创作与应用。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

高考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先秦时期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为您介绍高考中可能涉及的先秦时期的知识点。

1. 周朝的建立与覆灭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世袭制王朝的国家。

周成王建立了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建立了分封制度,实行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周朝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多国并立、百家争鸣的时期。

《春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史书,它的编纂被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所为。

这个时期的知识点主要有齐桓公、晋文公、孔子、墨子、荀子等各种思想家、学派及其代表作。

3. 诸子百家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

分别代表的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左传》与《战国策》《左传》是《春秋》的传注,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历史学专著,对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变革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战国策》是由战国时期的国家编纂的一部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著作,涉及到的内容极为丰富。

5. 秦朝统一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万里长城等。

这个时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等。

6. 兵器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兵器的发展经历了从石器、铜器到铁器的演变。

各个国家都在兵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发和运用。

兵器的进步对于战争的形态和战略战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7. 科技与文化成就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 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一、早期中华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
(指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代)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 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禅让制—王 伟世袭制)
2.商朝
(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 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 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 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 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 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 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 而非弱化,排除D项。
24.(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 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 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 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 有土地
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 出现了租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
3、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原 来的附属国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分封国家鲁、齐、燕、卫、 宋、晋等3.作用
(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 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之先秦与秦汉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之先秦与秦汉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之先秦与秦汉的政治制度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非常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

在几千年的时间当中,我们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对当时和对后代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们按照文明史观的观念,来对古代文明进行学习的过程里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的这部分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节课首先来了解先秦和秦汉的政治制度。

【重点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梳理】比较西周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提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1)西周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受封诸侯王的权利。

(2)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基础,郡县长官的任免调迁。

总结: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课后检测】1、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

钱氏重视修订族谱,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丞相B.太尉C.九卿D.郡守4、“六合之内,皇帝之士;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5、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

右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显示了A. 嬴政功盖三皇五帝B. 皇权不可僭越C. 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D. 秦重视商业发展参考答案:1、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孔子与儒家思想4、商鞅变法复习建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考试经常考到。

经济方面主要是小农经济的兴起,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更是重中之重,一是要记忆、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二是要比较主要派别的思想异同。

另外商鞅变法要注意其措施和体现社会发展趋势。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1、①476,②221,③分封,④改革,⑤中央集权,⑥私有,⑦小农经济,⑧思想解放。

考点聚焦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总体状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宗法制、分封制走向瓦解。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战争以兼并为主,愈加频繁、残酷。

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发展经济,整顿军备,改革赋税。

2.鲁国: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1.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强化国家机器职能。

2.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官吏,削减俸禄,发展军力、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3.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自公元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1)措施: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首倡“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巩固统治;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

③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社会风俗: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政策(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2)评价:进步性: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其诸多变法措施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局限性:轻视教化,刑法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从社会转型看商鞅变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废分封,行县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世卿世禄制→职业官僚制:按军功授爵(四)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条件: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统一。

过程:秦王嬴政吸引贤士如李斯、尉僚等人,采纳李斯建议,先灭弱小的韩国,又以离间计灭赵,再以水攻灭魏,后命王翦率倾国之兵灭楚,最后消灭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典型例题】1、“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可知,商鞅变法除旧布新,关注民生,使秦国国富兵强,①②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最为彻底,④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A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第(1)问要求回答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影响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2)问要求回答一成一败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人物性格、阶级立场、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所受阻力、民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一)农业1.农具和技术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3.小农经济的形成基础:生产力(铁器牛耕)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的提倡(如商鞅变法)。

基本生产单位: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特点: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家庭为单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

优点:农民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

缺点:规模小,脆弱。

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比较区别:①从内涵上看,自然经济主要指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

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②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

与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③从产生上看,自然经济产生最早,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

自耕农经济也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④从消亡上看,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

小农经济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而消失。

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时消失。

相同: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自给自足性。

(二)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三)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四)经济制度和政策①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背景: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开垦;王室衰微,井田制被破坏。

过程: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收税,这些措施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

②“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巩固统治。

【典型例题】1、(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这将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所以A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收益增加,选项因果关系错误,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A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祖宗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原因。

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是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余年,商人也不排除在外,故B错;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国后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宗族观念和敬祖,商人也在其中,因此C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商人地位较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往往对商人课以重税,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思想:“百家争鸣”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

(4)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各家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驳难、互相论辩,又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

2.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①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

出生鲁国,少学礼乐。

壮年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政治学说: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民,认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和原动力;崇尚礼治,“克己复礼(周礼)”;主张恰当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过犹不及。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君子”;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认识:“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礼”是“仁”的规范。

“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身体力行。

地位和影响: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日本、朝鲜、启蒙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