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礼》 (二
古人关于礼的论述
古人关于礼的论述
古人对礼的论述非常丰富,其核心思想贯穿于古代儒家经典以及诸多文人士大夫的著述中。
以下是一些关于礼的重要论述:
1. 孔子论礼:
1)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的论述,如“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
氏》),强调学习礼仪是个人修身立命的基础。
2)又有“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主张通过约束自我、回归礼制来实
践仁德。
2. 荀子论礼:
荀子在《荀子·礼论》中系统阐述了礼的重要性与功能,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类行为规范的基石,通过礼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社会稳定。
3. 朱熹论礼: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著作中也有深刻的礼学见解,比如“敬恕斋铭”中的“出门如宾,承事如祭”,倡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动都应持有一种庄重与敬畏的心态,如同对待宾客一样尊重他人,如同举行祭祀一样虔诚敬业。
4. 贾谊论礼:
贾谊在其《新书》中详细规定了站立行走等基本举止礼仪,体现了古人对日
常生活中细节行为规范的关注。
5. 古籍记载的礼法精神:
中国古代文献普遍强调礼的精神内涵,包括尊敬长者、爱护幼小、忠诚国家、信守承诺等内容,提倡遵循天道自然、以人为本,通过各种仪式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
综上所述,古人对礼的理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体现。
论语ii试题及答案大全
论语ii试题及答案大全论语II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仁”的内涵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折衷主义C. 调和主义D. 平衡主义答案:D二、填空题4. 孔子曰:“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述而》)答案:温故而知新5.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要求。
答案:君子喻于义三、简答题6. 请简述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规范。
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
7. 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并简述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黄金法则”,意指自己不希望遭受的事情,不要去施加给别人。
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商业活动和国际关系中,强调尊重他人、公平对待。
四、论述题8. 论述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孔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治国的根本,关心民众的福祉,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理念。
9. 分析《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知之者指的是知道知识的人,好之者是喜欢知识的人,而乐之者则是享受知识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真正享受学习过程的人,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境界。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论语》中的句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分析孔子在此批评了什么行为,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答案:孔子在此批评的是那些用甜言蜜语和虚伪的外表来取悦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缺乏真诚,不利于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 (1)君君:君主按照君主的守则去做。前一个“君” 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臣臣,父父, 子子”用法相同。
• (2)信:如果
•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 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 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 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 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 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 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
•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 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 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 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 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孰不可忍也!”
• (1)孰:什么
•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
(1)监:通“鉴”。借鉴。从:依从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 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 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 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1)。”
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
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孔子家语·论礼(2)原文
孔子家语·论礼(2)原文论礼(2) 子游退下去,子张上前问道:请问什么是礼呢?孔子说:所谓礼,就是对事物的治理。
君子有什么事务,必有相应的治理手段。
治理国家假如没有礼,就好像盲人没有扶助的人,茫然不知该往哪走。
又如整夜在暗室中找东西,没有烛光怎么能看得见呢?所以说没有礼就会手足无措,耳目也不知该听什么该看什么,进退、作揖、谦让都失去了尺度。
这样一来,居家处事就会长幼无别,家族之内祖孙三辈就失去了和睦,朝廷上官爵就失去了秩序,田猎练武就失去了策略,军队攻守就失去了控制,宫室建造就失去了制度,祭器就失去了式样,各种事物就失去了合适的时间,音乐就失去了节制,车辆就失去了定式,鬼神就失去了祭享,丧事就失去了合度的哀伤,辩说就失去了支持的人,百官就会失职,政事就不能施行。
凡加在每个人身上的,摆在面前的,人们的种种行为举动都失其所宜。
这样,就无法协调民众一致行动了。
孔子说:仔细听着,你们三人!我告诉你们,礼还有九件事,其中四件是大飨礼所特有的。
如果知道了这些,哪怕是个种田人,只要依礼而行,他也是圣人了。
两位国君相见,互相作揖谦让后进入大门,入门后钟鼓等乐器齐奏,两人又互相作揖谦让后登上大堂,登上大堂之后乐声就停止了。
这时在堂下又用管乐奏起《象》的乐曲,接着执籥的人又跳起《大夏》之舞和各种舞蹈。
摆设笾豆与牲俎,按序安排礼乐,备齐各种执事人员。
这样,来访的国君就感受到了主人的盛情厚意。
在这里,人们来往走动都符合规定,周旋时步子都合乎规矩,车子的铃声也合着《采荠》乐曲的节拍。
客人出去时,堂下奏起《雍》的乐章;撤去席上食具时,奏起《振羽》的乐章。
所以,君子的行动没有一件事不在礼节之中。
客人进门时钟声响起,是表示欢迎之情;登堂时演奏《清庙》诗章,表示赞美其功德;堂下吹奏《象》的舞曲,表示崇敬祖先的功业。
所以,古代的大人君子相见,不必互相说话,只凭礼乐就可以传达情意了。
礼,就是理;乐,就是节。
没有道理的事不做,没有节制的事不为。
论语2论礼专题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第二)
❖ 【延伸】梁漱溟认为:“所谓礼者即是人情 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玉帛为礼之所用,钟鼓为乐之所用,人必须 首先有内在情感然后用之于玉帛钟鼓,才能 为礼乐,如果遗失其本,专求其末,没有其 内,专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成其为礼乐。 易言之,如果没有真情感,则玉帛钟鼓都成 虚套。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八佾》第三)
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
❖ 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但上古乐 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其目的是娱神,祈求 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 殷商时代,巫史文化发展为祭祀文化。宗天、 尚鬼及与其相关的嗜酒风习日趋极端,不可 避免的把殷商带向灭亡。
❖ 鉴于殷亡的教训,周人对殷代泛滥成灾的宗 教活动和极端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从批判 出发,发动了一场以疑天、敬德、保民为核 心的宗教和政治革新,逐渐由神本文化转向 人本文化。
❖ 礼是表达仁心,实现仁心的载体。
❖ 段子:玫瑰花的爱情,剪子示爱?QQ号示爱? 礼之演变
二、礼之用
礼的根本原则 ——和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
作为个人修养的礼
礼的根本原则——和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十 二)
❖ 【读解】在孔子思想中,“礼”应服从“仁” 的要求。 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 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父母乎?’”此段话表面看似乎 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对于“三年之丧 期”这一“礼”,孔子更注重的是礼的内在 情感即是否心安,就是说,他更关注的是内 在的仁,因此才有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 子说的第一句就是“予之不仁也”,可见其 对礼之本即仁的重视。
02《论语》第二篇为政
《论语》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2.1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xié)’。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dǎo)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dǎo)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4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①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后来,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释】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僖子遗命何忌学礼于孔子,乃孔子早年期学生。
后孔子为鲁司寇,主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
故后人不列何忌为孔门之弟子。
2.6 孟武伯问孝。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 《礼记· 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 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 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 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 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 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 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 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 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 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 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 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 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 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1)。”
•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 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 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 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 拜和拥护。 • 钱穆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 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 交争,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 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 乐文物,不仅给人从肃穆庄重的感 染力,而且因此而对周初制度发出 由衷的赞叹。本章内容,正是孔子 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 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 制度和伦理规范。因为周公受封于 东方的鲁国,文化中心东移,于是 春秋时代“周礼尽在鲁矣”(《春 秋左传》)。所以“吾从周”,也 指“鲁所存周礼而言”,“从周” 也就是“从鲁”。由此可见,孔子 是个持文化发展论者。
• 【评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 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 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 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 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 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 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
《论语》为政篇第二(原文与译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论语》十二章 (2)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划分节奏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划分节奏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 子 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划分节奏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文。 ❖ 3.积累文言词汇。 ❖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
省自己。
合作预习
教学新课
合作运用
当堂作业
合作指导
结束教学
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8、思而不学则殆(dài)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观察和 认识,能够自然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 处了。 ❖ 七十: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 (1)德:道德、德行、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这里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环绕在他身边。
反之,则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时期:每次遇到这样“无为”的统治者,便会出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觉后者解释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专心致志不分心,在这里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就是“All in one”或者“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想法。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25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导读】本篇孔子专论经书教化。
孔子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调研和政治实践后,自卫反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集古之大成,为后世文化奠基。
孔子首先通论六经之教,分别指出六经之教的益处与不足,认为只要趋益除弊,就能充分理解、中正的把握六经。
孔子还阐述了天地之教的内涵,天地之间的四时周流、风霜雨露、繁育万物实为天地的无言教化,圣人秉清明之德,效法天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施惠万民,福泽四方。
这段材料对于研究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研究孔子的经书教化思想有重要价值,天地的无言之教和圣贤的经教文教,有机融合,共同协调着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对我们当今每一位学人而言,从这段话也能悟出自己的治学方向和修身要求,圣人真是“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啊。
【家语原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
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
‘矢其文德,协此四国。
孔子与乐(二) “定礼乐”,一次伟大的文化修复工程
2019 CFBR 27修养CULTIVATION不得为礼乐。
所以,礼不只是来往送礼,交厚人情;乐也不只是敲锣打鼓,唱歌跳舞。
其目的在于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
若不能于此,而仅有玉帛钟鼓之形式,则不得谓之礼乐。
如果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人欲中放纵、淫乐的情感,则更是孔子反对的。
如孔子认为“郑声淫”,郑声是当时在郑国区域流行的一种靡靡之音,其特点是轻浮淫靡,引发人对物欲的邪思,使人听后意志颓废,沉醉而无节制,丧失定力和清净,完全悖逆了德治的精神,孔子称之为溺音。
针对春秋时多国皆好郑声,追求奢侈享乐,孔子极力反对郑声,主张“放郑声”。
甚至只称其为“声”而不称其为乐,也可见孔子用春秋笔法表现对音乐的好恶。
而孔子认为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表现先王顺天而行,德治天下,将雅正的诗篇和颂扬之声谱入管弦,才能称为雅乐。
故好的音乐可以导人正性,化人偏狭,助人成德,杜绝违逆。
乐之所以能有此教化功能,是因为乐的形式最接地气,最为人民喜闻乐见,感染力强、传播力广,入于耳、感于心,动人于有声,化人于无形,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可修身、可养性、使人通神明、合天地。
所以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
这是说诗教、礼教可以尽性立品,而最后助成人格,养成君子还在于乐。
孔子晚年,离开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周游列国的栖栖遑遑,而致力于订正国乐的伟大工作。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意思是说孔子回国后开始整理音乐,使散乱的雅乐各归其正,这是礼崩乐坏后一次伟大的文化修复工程,经过这次整理,雅乐文化得以订正、保存,而文化的血脉得以接续、传承。
所以,孔子伟大卓绝的文化功绩,其中之一即是“定礼乐”。
其历史影响力逐渐化成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孔子具有极高的音乐综合素养。
他善于歌唱,也精于器乐。
不但精于琴等弹拨乐器,也会击磬等打击乐器。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及解析(论语八佾篇原文及注释)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 8 人,八佾就是 64 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孔子论周公作礼的句子
孔子论周公作礼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孔子对周公那可是相当敬佩啊!孔子曾经说过好多关于周公作礼的话呢。
就好比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像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前辈,然后打心眼里佩服,想要去学习人家一样。
孔子为啥这么推崇周公作的礼呢?这就好比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突然有人制定了一套完美的规则,让一切都变得有序起来。
周公作的礼就是这样啊!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道德、社会秩序等等。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礼,那这个世界得乱成啥样啊!大家都随心所欲,那岂不是乱套了?孔子看到了周公作礼的伟大之处,他就忍不住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哎呀呀,这得多想念啊,就像我们特别渴望见到自己的偶像一样。
孔子还常常教导他的弟子们要遵循周礼呢,他会说:“你们要好好学学周礼呀,那可是宝贝呀!”弟子们也会点头称是。
在孔子眼里,周公作礼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他希望大家都能按照周礼来行事,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们才能幸福。
我觉得呀,孔子的这种想法真的太对了!周公作礼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现在不也还在讲礼仪、道德这些东西嘛。
所以说,孔子对周公作礼的推崇那真不是没有道理的呀!我们也应该好好去了解、学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呢,难道不是吗?。
礼论孔子文言文翻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吾华夏文化之巨擘,儒家学派之宗师。
孔子一生讲学,传道授业,以礼教化世人,其言辞举止,无不体现出尊礼重德之精神。
本文试将孔子之《礼论》翻译成文言文,以飨读者。
原文:《礼论》孔子曰:“礼者,敬而已矣。
敬者,礼之主也。
敬而不中礼,则礼不可行;礼而不敬,则礼不行。
是故,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孔子言:“礼者,不过敬也。
敬者,礼之主也。
敬而不得其中之道,则礼不可施行;礼而不敬,则礼亦不行。
是以,礼之运用,和谐为上。
先王之道,以此为美。
大小之事,皆依此而行,然有所不行。
知和谐之重要,而不以礼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此论,旨在阐明礼之真谛。
礼非拘泥之形式,而在于敬。
敬为礼之本,无敬则礼无以行。
敬与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之用,在于和谐,和谐之道,乃先王之道,为至美之境。
然而,若大小之事皆以和谐为重,而不以礼节制,则亦不可行。
孔子又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孔子又言:“礼之运用,和谐为贵。
先王之道,以此为美。
大小之事,皆依此而行,然有所不行。
知和谐之重要,而不以礼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再次强调礼之用在于和谐,和谐为礼之根本。
先王之道,以此为美。
然而,大小之事皆依此而行,却仍有不行之处。
知和谐之重要,而不以礼节制之,亦不可行。
孔子之礼论,深奥难懂,然实则易于理解。
礼者,敬也;敬者,礼之本也。
礼之用,和为贵。
和而不同,乃礼之真谛。
孔子以此教化世人,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总之,孔子之《礼论》文言文翻译如下:孔子言:“礼者,不过敬也。
敬者,礼之主也。
敬而不得其中之道,则礼不可施行;礼而不敬,则礼亦不行。
是以,礼之运用,和谐为上。
先王之道,以此为美。
大小之事,皆依此而行,然有所不行。
知和谐之重要,而不以礼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论礼 (二
孔子与周礼的渊源
一、文化背景:“尊崇周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
二、社会背景:“礼乐崩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孔子要“复礼〞 是不是历史的倒退?
重建一个有序的社会:宗法制度、等级差异。
周礼:“新兴阶级对旧有秩序的包装〞 “正名〞
孔子之“礼〞的实质
• Q:礼似乎是抑制自由、失去率真的?
•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 、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 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 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孔子论礼〔二〕
孔子及孔子之前时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礼〞
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 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 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 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
周礼
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周礼·大宗伯?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②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
孔子之“礼〞的实质: 不是外表形式
从个人对礼的尊崇来说,礼是人情的自然要 求。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 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鲁国人林放见世人依礼办事时专务繁文,他 疑心礼的根本不在此,就问礼的根本是什 么。孔子说:“很重要的问题啊!从礼节 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从办理
孔礼与今礼
• 孔子之“礼〞和今天的“礼仪〞、“礼貌〞一 样吗?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孔子家语·论礼》篇分为两章,前一章见于《礼记·孔子燕居》,后一章——即“子夏侍坐于孔子”章——见于《礼记·孔子闲居》,又见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民之父母》篇。
本文拟讨论其有出土文献可资对照的“子夏侍坐于孔子”章。
一《论礼》篇“子夏侍坐于孔子”章是孔子与子夏的对话,记录了孔子对怎样做民之父母这一问题的阐释。
子夏陪侍孔子时,以《诗》“凯悌君子,民之父母”一句向孔子提问:“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孔子答之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
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这一回答中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五至”和“三无”。
子夏向孔子分别请教了这两个命题的内涵。
孔子阐述了“五至”、“三无”之后,又以“五起”来对“三无”进行补充说明。
《论礼》篇中关于“五至”的一段是这样的: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
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
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孔子闲居》中相对应的文字为: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
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志气塞乎天地。
此之谓五至。
”上博楚简中有内容与《孔子家语·论礼》及《礼记·孔子闲居》大体相同的记载,整理者命名为《民之父母》。
其中关于“五至”的一段文字如下:(注:隶定及释文暂依濮茅左之整理本,缺文可补出的以“□”标出,简号为笔者所加.)子(夏)曰:“敢(问)可(何)胃(谓)‘五至’?”孔子曰:“‘五至’(乎),勿之所至者,志亦至安(焉);志之所至者,豊(礼)亦至安(焉);豊(礼)之所至者,乐亦至安(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安(焉),(哀)乐相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3
周礼
③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
如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
④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 的聘问和会盟等。
⑤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 [xiǎng]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 。
h
5
稽qǐ 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 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 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 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 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 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 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 ,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是拜礼中最重者。
周礼:“新兴阶级对旧有秩序的包装” “正名”
h
15
孔子不是保守派
• 夏商周重视鬼神,孔子重人事轻鬼神。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 子不语怪,力,乱,神。
h
16
孔子之礼的实质(从社会来讲)
孔子的礼代表着一种秩序规范。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 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
h
11
孔子之“礼”的实质: 形式之虚不如率真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h
12
总结:孔子的礼是什么? (从个体来讲)
• 礼是内心真切的情感和德行的要求
• 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则
孔子论礼(二)
h
1
孔子及孔子之前时代的“礼”
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 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 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 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
h
2
周礼
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周礼·大宗伯》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②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 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 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 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h
7
h
8
孔子之“礼”的实质
• Q:礼仿佛是注重表面形式的?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 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
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
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 话去做。”
h
10
孔子之“礼”的实质: 不是表面形式
从个人对礼的尊崇来说,礼是人情的自然要 求。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 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鲁国人林放见世人依礼办事时专务繁文,他怀疑礼的根本不在此,就问 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很重要的问题啊!从礼节仪式来说,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从办理丧事来说,与其在仪式上搞得很隆重 而完备周到,不如心里沉痛悲哀地悼念死者。”
h
13
孔子与周礼的渊源
一、文化背景:“尊崇周礼” •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
二、社会背景:“礼乐崩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h
14
孔子要“复礼” 是不是历史的倒退?
重建一个有序的社会:宗法制度、等级差异。
h
18
孔子之“礼”总结
礼是一个既包含着道德意 识又包含着政治关系的综合概 念,它是等级秩序的经纬,又 是精神道德的统领。
h
19、“礼貌”一 样吗?
• 今人应追求什么样的礼? 传承----发展----舍弃----重建
h
20
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孔子问冉有:“你能劝阻他 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就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 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泰山之神,会不会接受非礼之祭h呢?
9
孔子之“礼”的实质
• Q:礼似乎是抑制自由、失去率真的?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h
17
孔子之礼的实质 (从社会来讲)
• 孔子对礼的认同是基于道德伦理; • 孔子讲礼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和平秩序并构
建一个有序的社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 他的礼学思想也是他社会责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