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南京气候是什么样的

南京气候是什么样的

南京气候是什么样的1、南京的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季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因此就有了“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之说,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南京不断的植树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热程度与江南、华南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故有为南京摘去“火炉”帽子的说法。

2、南京是什么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极端最低气温 -14.0度 1955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 43.1度 1934年7月13日常年湿润多雨冬季比较寒冷且不供应暖气冬季平均68天零下每年6月-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多暴雨和城市内涝3、“六朝古都”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怎么样气候: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又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地理环境: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

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

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1%以上,林木覆盖率2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在中国位居前三甲,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

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江苏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江苏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间主要在 6月的 45候 , 、 出现的百分 比 的年份 , 梅雨持续时间偏短 。 分别为 3 .%、81 也就是说入梅 日 1 2. 6 %, 在 6月 1 2 6~ 5日的百 分 比达 5.%。 的差异 ,对 同一天入梅 的梅雨最长 日 9 6 为进一步分析各年梅雨持续时间 第五候的降雨强度 。 本文利用 15 2 1 9 4 0 0年共 5 7年 的
4 。 N。 O
为了更清楚地揭示人梅 日期 、出梅 日
出梅 日期的年际变化曲线如 图 1 所示。 从图 1 中可 以看 出 ,江苏 省各年入 梅 日期和出梅 日期差异都 比较大。 按上述标准 , 以看 出 2 可 O世纪 年入
二、 江苏历年梅雨指标 统计 及出、 期的年际变化 , 特制作了江苏省入梅 日期 、 15 94年 以来 的入 、 出梅 日期 由江
出梅的次数为 9 , 次 第六候 出梅的次数 第 4 5候人 梅的梅雨 日数最 大差异值 出梅 日期为 7月 1 、 1日。 平均梅雨期长度
仅 2次 ,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在 7月 2 平均水 平相 当 ; 5 虽然从总体上讲 , 入梅 为 2 4天。平均而言 , 人梅时 间的早晚与
日 出梅 , 后 其他没有 明显的规律可寻。 ( ) 雨持 续时间特征 四 梅 早 ( )的年份 ,梅雨持续 时间偏长 梅雨 日数 、 迟 梅雨总量 的多少 , 有着 一定 的 ( )但是人梅时间相 同的年份 , 短 , 梅雨 对应关系 。 入梅时间相同的年份 , 梅雨持 续时 间也会有较 大的年际差异 。人梅 偏 偏多 ; 梅晚的年份梅雨 日数少 , 人 梅雨 期
1 多。 倍
持续 时间 , 变化幅度都 比较大 ; 且人梅 析 , 由表 3可以看 出 , 四候 的梅雨 日数 第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摘要】In this study,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of Jiangnan (24-30°N,110-120°E) and it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re researched,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1-2008,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 significant twin-peak feature in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is demonstrated,with mid-April and mid-June as the twin-peak periods.The peak precipitation first appears in Jiangnan in mid-to late April,then extends southward.Southern China reaches its peak precipitation period in early to mid-June,after which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center moves northward,and Jiangnan experiences the second precipitation peak in mid-to late June.Meanwhile,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Jianghuai area(32-35°N) shows a single peak type.The first peak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appears very early,and this is the first sign of the rainy season in eastern China.The second peak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rain belt moving northward.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regional averaged twin-peak precipitation in Jiangnan and actual precipitation is 0.69,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shows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bimodal peak in the rainy season(April-June),and this also shows that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iangnan area can reflect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3) The twin-peak precipitation of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 display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The interannual periods are found every 2-3 years,and strong signals are mainly centeredin the late 1960s to 1970s and mid-198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the interdecadal periods are shown every 8-10 years on the whole time domain,and their strong signals are centered in the early 1980s to late 1990s.4) 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although the intraseasonal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display a significant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n the Jiangnan rainy seas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aseasonal evolution also show skipped-significant features.A twin-peak precipitation pattern is notable in the 1960s,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le in the 1970s and 1990s the twin-peak pattern is insignificant.%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 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10页(P759-768)【关键词】江南雨季;双峰型;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南昌33009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江南地区主要指包括江西、湖南、福建大部、浙江南部,即24~30°N范围内的我国东南部地区。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学生姓名尹成臻学号0711097指导教师査良松职称教授论文字数6000完成日期2011年 3 月22 日目录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1引言---------------------------------------------------------------------------------------------3 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3 2.1芜湖市气候概况--------------------------------------------------3 2.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3 2.3芜湖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4 2.4芜湖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4 2.5芜湖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5 3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5 3.1南京市气候概况--------------------------------------------------5 3.2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5 3.3南京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6 3.4南京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6 3.5南京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6 4总结---------------------------------------------------------------------------------------------7 参考文献-----------------------------------------------------------------------------------------8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南京市与芜湖市为例尹成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日益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芜湖市和南京市为例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学生姓名尹成臻学号0711097指导教师査良松职称教授论文字数6000完成日期2011年 3 月22 日目录摘要-----------------------------------------------------------------------------------2 关键词----------------------------------------------------------------------------------------2 Abs tract----------------------------------------------------------------------2 1引言---------------------------------------------------------------------------------------------3 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3 2.1芜湖市气候概况--------------------------------------------------3 2.2芜湖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3 2.3芜湖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4 2.4芜湖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4 2.5芜湖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5 3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5 3.1南京市气候概况--------------------------------------------------5 3.2南京市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5 3.3南京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变化特征---------------------------------6 3.4南京市近50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6 3.5南京市近50年来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6 4总结---------------------------------------------------------------------------------------------7 参考文献-----------------------------------------------------------------------------------------8长江中下游气候分析-以南京市与芜湖市为例尹成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正日益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降雨特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宋朝赵师秀的《约客》诗中,第一句就描述出梅雨的降雨是家家雨,也就是锋面带所覆盖的地区都是雨。

另外江南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又说出了梅雨时阴雨连绵的特性;「梅子成熟倾盆雨」则是表示梅雨时雨势相当大。

从这些记述可以知道,梅雨的降雨特性是持续性并夹有较大雨势的天气。

不过也有些记述,如:「梅子黄时日日晴、黄梅时节燥松松」,却是说梅雨时出现的晴朗天气;「吃了端午粽,还有三天冻」的「冷水黄梅」,则表示梅雨来得特别早;另有「阵头黄梅」及「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表示梅雨来得特别迟,以及梅雨过后又再度出现持续降雨天气,这又说明了梅雨降雨的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不论是梅雨开始时间的早迟、梅雨期的长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数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异。

不但长江梅雨如此,变动性更大的台湾梅雨,更是变化多端:梅雨期有时长达五。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南京市短历时暴雨雨型分析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9.03.002
Rainfall Pattern Analysis of Short Duration Rainstorm in Nanjing
Zhang Lu1, Li Jing1, Pei Haiying1, He Guangxin2
Keywords: rainstorm, rainstorm pattern, rainfall duration, rain peak position
0 引言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 雨洪涝灾害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 [1-2] 南京地处长江中 下游地区,水网交织、湖泊纵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 剧,不透水地面的不断增加使得暴雨发生时城市排水 和河道行洪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3],暴雨引发的城
(1 Nanj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Nanjing 210019 2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Nanj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Progress 研究进展
南京市短历1 南京市气象局,南京 210019;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44)
摘要:采用南京站1951—2017年分钟降雨资料建立暴雨统计样本,分别利用模糊识别法、芝加哥法和P&C法对南京 市历时60、90、120、150和180 min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雨型分析,结果表明:过去67年最大日降雨量呈增大趋 势,而近30年来暴雨日数也明显增多。3种方法推求出的雨型以单峰型为主,雨峰位置基本处于整场降雨的前1/2分位 内,即暴雨过程的前中部。芝加哥法推求的单峰雨型,瞬时雨强先增大、后减小,重现期2 a的各历时累计降雨量在 33.26~55.21 mm; P&C法分析显示历时90 min以上的暴雨常出现两个甚至多个雨峰,该方法计算的雨强在时间尺度上 的分布更接近实际降雨情况,在业务应用中应根据自身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雨型分析。 关键词:暴雨,暴雨雨型,降雨历时,雨峰位置

南京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南京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358 —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12 期
大的波动,但春季降水量总体呈略有下降的趋势,变化幅度为 - 2. 00 mm /10 年。夏季降水量在 1991 年最多,年计总量高 达 383. 63 mm; 在 1966 年最少,仅为 55. 77 mm,夏季降水量 总体呈显 著 上 升 的 趋 势,其 变 化 幅 度 为 四 季 中 最 大,高 达 9. 44 mm /10 年。 秋 季 降 水 量 在 1961 年 达 到 最 高,为
131. 87 mm,之后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这一波动趋势; 在 1995 年降到最低,仅为 14. 97 mm,秋季降水量总体呈现下降 趋势,其变化幅度为 - 4. 26 mm /10 年。冬季降水量在 2001 年最多,为 82. 53 mm; 在 1999 年最少,仅为 13. 70 mm,总体 呈现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达到 2. 99 mm /10 年。
摘要: 根据南京市 1959—2008 年 50 年降水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回归以及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当地的降水变化进 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 50 年来南京市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但春、秋季节降水量有减 少的趋势; 年平均雨日呈现下降的趋势,综合对比显示雨势呈增强趋势。这为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做好了 准备工作,并为未来防汛防旱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变化; 特征; 降水量; 雨日 中图分类号: TV1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1302( 2012) 12 - 0357 - 02
降水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环 境密切相关。人类必须了解其变化的历史及其变化的幅度、 机制,才能预测将来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国 内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的降水也发生了明 显变化,并呈 现 逐 渐 减 少 趋 势[1] 。 南 京 地 处 长 江 下 游,降 水 量的异常是引起这一地区旱涝等灾害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南 京位于东亚季风区,靠近北亚热带的北缘,是我国降水变化率 比较大、多旱涝灾害的地区之一[2],对各项经济建设的影响 很大。同时,南京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05 年 底,南京 市 人 口 密 度 为 905. 20 人 / km2 ,是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的 6. 6 倍,城市化水平已达 73% ,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26 百分点。 随着社会 经 济 的 发 展,市 区 内 建 成 区 面 积 也 由 1985 年 的 121 km2[3] 迅速扩张到 2005 年的 513 km2[4],城市化进程加 剧。因此,分析降水的时间序列特征对深化认识南京市降水 特征及其变化、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以及提出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宏观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降水演变特征研究进展之浅析

降水演变特征研究进展之浅析
科技创新与应用 I 2 0 1 3 年 第1 7 期
资源与环境
降水演 变特 征研 究进 展 之浅 析
刘婷 婷 张 立 武 王喜 芹 2
( 1 、 辽宁省闹德海水库管理局 , 辽宁 阜新 1 2 3 0 0 0 2 、 辽宁省观音 阁水库管理局 , 辽宁 本溪 1 1 7 1 0 0 )
关键词: 降雨 ; 演 变特 征 ; 不 确定 性
1研究 降雨的 目的与意义 水是生命的源泉, 是社会发展过程 中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 现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 伴随着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 水资源遭受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挑 战 , 我们 所 面 临 的水 问 题正 变 得 越来 越 复 杂 。水 资 源 问题 已成为 制 约现 今社 会 经济 发 展 的十 分重 要 的 因素 。 在水 文 循环中, 降水 是最 活 跃 的 因素 。 泥石 流 、 滑 坡等 自然 灾 害 的发 生频 率 受到强降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 降雨强度在 2 0 0 m m / d以上的区域 被 认 为 滑坡 、 泥 石流 的发 生频 率 较 高 。根 据我 国的 实 际情 况 , 暴雨、 大雨 、 连 阴雨 多 发生 在 7 - 9 月份 , 这 期 间也 是 滑 坡 、 泥石 流 等 灾 害发 生的高频期 。同时 , 深人了解研究地区的降雨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 的 变化 特征 有 利 于认 识 该 地 区 水 文 、 生 态 环 境 以及 自然 灾 害 ( 土壤 流失 、 滑坡 、 泥石流等灾害) 的基本情况 , 从而能够更 好的采取有效 措 施 减 少该 地 区 自然 灾 害 的发 生 , 在保 护 人 民生 命 财产 安 全 方 面起 到关键性的作用。 2 国 内外研 究 现状 2 . 1 国外 研 究 现状 目前 , 全 球 变 暖 已成 为不 容 忽 视 的 问题 , 已得 到 世 界 科 学 家 与 政府的关注与重视 。 全球变暖, 对于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定 的影 响, 降水是地表水资源的补给来源 , 主要与农业生产及人 民生活息息相 关, 对 经 济 社会 发 展 起 着 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 且 因其 受 到 多 方 面 自然 因素及人们生活活动 的共同影响 , 国际上对于降水 的研究已 日益增 多, 该研 究 也受 到 了更 多 的重 视 。目前 , 对 降水 的变 化趋 势 研究 已成 为 水文 及气 候 系 统研 究 中 的主要 组 成部 分 。 近些 年来 , 国 内外科 学 研 究者 针 对 各 国布 设 的气 象 站点 的降 水 资 料对 降水量 的时空 变 化 特 征做 了大量 的研究 , 并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

南京风向

南京风向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绝对最高温度43℃绝对最低温度-14℃年平均温度15.7℃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量1021.3mm最大平均湿度81%最大风速19.8m/s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m夏季主导风向xx、东风冬季主导风向xx、东风地震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2000年,南京气候特点:全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先旱后涝。

冬季虽“四九”、“五九”有明显雨雪,但季总量仍偏少。

春、夏两季干旱少雨。

年内梅汛期:入梅晚,出梅早,梅雨期短,梅雨量少。

伏期少雨,发生了较严重伏旱。

入秋后阴雨连绵,降雨量偏多。

平均气温全年各月均偏高。

盛夏高温日数少于常年。

日照时数接近常年。

降水:年降水量接近常年,但各月雨量分布不均,有7个月比常年偏少,有5个月多于常年。

3、4、7月比常年少4成以上,其中3月少达6成半,而1、10、11月比常年多4成以上,1、10月雨水量分别相当于常年同期的1倍半。

南京市区年内曾两度出现旱情:第一段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6~7成,为50年以来同期所少见。

给春播和夏熟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二段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梅雨量比常年少7~8成,出梅后雨水仍然偏少,因而出现了严重的夏旱和伏旱。

入秋以后由于中纬度地区环流平直,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南京地区阴雨连绵。

9月到12月上旬发生4段连阴雨天气,最长阴雨时段达14天之久,短的也有8天,整个秋季几乎都是在阴雨中度过。

10月下半月出现14天连阴雨,时间之长突破了50年以来同期极值。

给水稻收割、油菜移栽、小麦播种等带来严重影响。

气温:年平均气温各月均偏高。

冬季1月上半月由于无强冷空气影响“二九”、“三九”气温比常年同期分别高2.9度和2.0度,1月下旬受两次强冷空气影响,“四九”的气温比常年低1.5度,“五九”比常年低3.2度,为南京地区近20年之最。

1月25~27日南京市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度,造成玄武湖封冻,这也是近20年来所未见。

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

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

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1. 引言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气候特征显著。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人们对南京的气候变化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旨在分析近44年南京气候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

2. 数据来源和处理本研究所用的气象数据来自南京气象局以及相关气象观测站,涵盖了1978年至2022年的时间段。

我们收集了每日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并计算出年平均温度和季节平均温度。

3. 南京近44年气温变化趋势根据我们对南京气温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3.1 温度上升趋势近44年来,南京的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年平均温度在这段时间内上升了约1.2摄氏度。

季节平均温度也显示出了相似的增温趋势。

3.2 高温日数增多与温度上升趋势相一致,南京的高温日数也明显增多。

特别是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持续时间延长,高温天数更加频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不便。

3.3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除了高温天气的增多,南京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雷电和冰雹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的交通、农业和人民的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可能原因分析针对南京气温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能原因的分析:4.1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南京气温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这种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南京的气温变化。

4.2 人类活动的影响南京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也对城市气温产生了影响。

大规模的建筑、道路和汽车排放等人类活动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气温相对农村地区更高。

4.3 自然气候变异此外,自然气候变异也是影响南京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

季风、海洋环流和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对气温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南京气温变化。

5. 未来展望未来南京气温变化的趋势仍然是一个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50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频 繁 发 生 , 中梅 雨 汛 期 降水 形 成 的 洪 涝 其 从 图2 可 以 看 出 , 5 年 南京 梅 雨期 上 近 0 是 南 京 地 区的 主 要 气 象 灾 害 之 一 , 人 们 降 雨 量有 着较 为 明显 的阶 段性 。 大 的波 动 对 从 的 生 活和 生 产 造 成 了一 定 的影 响 。 1 5 变 化来 说 , 京梅 雨期 降 雨量 的变 化可 以 划 如 9 4、 南 1 9 这 两 次 大 的洪 涝 灾 害年 均 是 由于 梅 雨 分 为两 个阶 段 , 1 5 -1 6 年之 间 , 京梅 98 在 94 98 南 期 持 续 降 水造 成 的 。 解 和 研 究 南 京 地 区 雨期 降 雨 量 以 少 于 多年 平 均 梅 雨 量 的 占绝 了 的 梅 雨 期 降 雨 量 的 变 化 特 征 , 于 长 江 下 对优 势 , 对 累计 距平 曲线 呈现 出逐 步下 降 的形 游 做 好 与 梅 雨 相 关 的 预 测 服 务 工 作 , 于 态 , 对 由最 大 值 降低 为 最 小 值 , 说 明 l 5 一 这 94 防 灾 减 灾 , 至 于 国 计 民 生 都 有 着 重 要 的 l 6 年 期 间 南 京梅 雨期 降 雨 量 为 明 显 的 由 甚 98 意 史。 丰转 枯时 期 ; 1 6 — 0 7 而 9 9 2 0 年期 间 , 南京 梅雨 期 降 雨 量 的 累 积 距平 曲线 出 现 非 常 频 繁 的 1资料来源与研究 方法 高 低 波 动 , 的 趋 势 呈 现 出逐 步 上 升 的 形 总 本 文 的 资 料 来 源 于 江 苏 省 气 象 台 的梅 态 , 表 明 l 6 -2 0 年这 一 时 期 内南 京梅 这 99 0 7 雨 观 测 资 料 和 相 关 文 献 【 】 本 文 取 了 雨期 降雨 量波 动 变化 大 , 雨 量丰 枯转 换 频 】 。 降 1 5 —2 0 年 南 京 近 5 年 的 梅 雨 期 降 雨量 繁 , 雨量 有 逐 步 增 多的趋 势 。 9 4 07 0 降 作 为 基 础 数 据 , 取 累 积 距 平 , ann— 采 M 2. 梅 雨期 降 雨量突 变特征 2 Ke d l 变检 验 法 、 n al 突 小波 分 析 等 方法 对 南 Ma n n -Ke d l n al 检验是 由Ma n n  ̄Ke d U na 京 近5 年 来 的 梅 雨 期 降 雨 量 进行 多 角度 分 提 出【 , 经 广 泛 使 用} 。 O 4 并 —1 6 】 的非 参 数 统 计 析 , 揭示 其 多年 变 化 规 律 , 预 测 未 来变 检验 方法 , 用Ma n Ke d l 变检 验 方 以 为 利 n - n al 突 化提供技 术支撑 。 法 分 析 了南 京 梅 雨 期 降 雨 量 的 突 变 情 况 , 经计 算 所 有 UFk 成 一 条 曲 线UF。 同样 组 把 2 分析 与讨 论 的 方 法 引 用 到 反 序 列 中 , 到 另 一 条 曲线 得 2 1 梅雨期 降 雨量 变 化趋势 . UB。 给 定显 著性 水 平( 1=0 0 则 U0 在 取 7 . 5, 1 . 从 图 1 可 以 看 出 , 5 年来 南京 市梅 0 =±1 9 ) 上 近 0 5 . 6 条件 下 , UF I 时 , 明 当l k >U G 【 表 雨 期 降 雨量 的 波 动 变 化 频 繁 , 的趋 势 线 序 列 存 在 明 显 的 增长 或 减 少 趋 势 。 总 如果 UF 是 梅 雨量 为 略 有 增 加 , 不 明 显 。 了更 好 和 uB两 条 曲线 在 临 界 线 之 间 出现 交 点 , 但 为 且 的 、 直 接 的 了 解 南 京 近 5 年 来 的 降 雨 量 上 升 或 下 降 超 出 临界 线 , 此 交 点 就 是 突 更 o 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江淮梅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江淮梅雨

实习三2012年7月13日典型梅雨过程分析一.天气概述2012年7月13-14日江淮梅雨具有典型的梅雨环流特征500hpa高纬具有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阻高及长波槽,中纬具有短波槽,低纬具有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度附近。

850hpa具有明显的风切变线,低空急流以及西南涡,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稳定少动。

地面具有气旋及准静止锋此次江淮梅雨是2012年出梅前最后一次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此次降水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等特点,受此次降水影响,江苏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

二.天气过程分析7月13-14号500hpa高空图上,高纬地区形成稳定的双阻高,东阻位于鄂霍次克海,西阻位于乌拉尔山,在东亚地区形成显著的东亚倒Ω流型,长波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

长波槽与阻高配合,引导冷空气沿河西走廊南下,进入我国。

低纬地区印缅槽槽前西南风,与西伸的副高想配合,使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淮流域,与西北方向的干冷空气汇合,形成梅雨锋。

中纬地区的短波槽的形成,使得槽前形成正涡度平流,促进西南涡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我国东北上空存在一与极涡分裂开的切断低压,东北冷涡,是一深厚系统,暖平流侵入导致了东北冷涡的消亡,冷暖空气的交汇给东北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水。

13-14号850hpa高空图上有明显的江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呈东北西南走向。

低空急流风速达22m/s,位于南京上空。

从13号20时到14号20时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

形成暴雨的机制除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充分的水汽供应还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形成此次暴雨的两大系统,低空急流和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西南涡受短波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移出沿切变线移动。

副高北侧的西南气流为西南涡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提供高空的辐散的环流场。

江淮切变线与低空急流叠加在一起同时提供了较强的辐散上升气流。

南京风向

南京风向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绝对最高温度 43℃绝对最低温度 -14℃年平均温度 15.7℃最热月平均温度 28.1℃最冷月平均温度 -2.1℃年平均降雨量 1021.3mm最大平均湿度 81%最大风速 19.8m/s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0.09m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烈度 7度无霜期 237天 2000年,南京气候特点:全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先旱后涝。

冬季虽“四九”、“五九”有明显雨雪,但季总量仍偏少。

春、夏两季干旱少雨。

年内梅汛期:入梅晚,出梅早,梅雨期短,梅雨量少。

伏期少雨,发生了较严重伏旱。

入秋后阴雨连绵,降雨量偏多。

平均气温全年各月均偏高。

盛夏高温日数少于常年。

日照时数接近常年。

降水:年降水量接近常年,但各月雨量分布不均,有7个月比常年偏少,有5个月多于常年。

3、4、7月比常年少4成以上,其中3月少达6成半,而1、10、11月比常年多4成以上,1、10月雨水量分别相当于常年同期的1倍半。

南京市区年内曾两度出现旱情:第一段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6~7成,为50年以来同期所少见。

给春播和夏熟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二段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梅雨量比常年少7~8成,出梅后雨水仍然偏少,因而出现了严重的夏旱和伏旱。

入秋以后由于中纬度地区环流平直,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南京地区阴雨连绵。

9月到12月上旬发生4段连阴雨天气,最长阴雨时段达14天之久,短的也有8天,整个秋季几乎都是在阴雨中度过。

10月下半月出现14天连阴雨,时间之长突破了50年以来同期极值。

给水稻收割、油菜移栽、小麦播种等带来严重影响。

气温:年平均气温各月均偏高。

冬季1月上半月由于无强冷空气影响“二九”、“三九”气温比常年同期分别高2.9度和2.0度,1月下旬受两次强冷空气影响,“四九”的气温比常年低1.5度,“五九”比常年低3.2度,为南京地区近20年之最。

1月25~27日南京市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度,造成玄武湖封冻,这也是近20年来所未见。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_佘敦先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_佘敦先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66卷第9期2011年9月V ol.66,No.9Sept.,2011收稿日期:2011-05-16;修订日期:2011-06-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2010CB428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25)[Foundation:National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0CB428406;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071025]作者简介:佘敦先,男,安徽芜湖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研究。

E-mail:shedunxian@通讯作者:夏军(1954-),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24M)。

E-mail:xiaj@1200-1210页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佘敦先1,2,夏军1,张永勇1,杜鸿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摘要:以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年最大降水量序列(AM)和超门限峰值序列(POT),分析淮河流域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淮河流域降水极值的统计特征。

研究发现:过去50年,淮河流域大多数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少数站点有减少的趋势,但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均不明显。

从单个气象站点50年降水序列来看,年最大日降水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多集中于20世纪60-70年代,且以汛期居多。

利用L-矩法、K-S 检验等方法,发现GEV 和GP 分布分别能够较好的拟合AM 和POT 序列。

通过计算比较在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降水量,发现POT 序列及其对应的GP 分布能够更好的模拟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序列。

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

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

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梅雨,又称为“入汛”,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一个气象现象。

每年6月至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天气阴雨连绵,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

梅雨季节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梅雨季节的气象特征。

1. 梅雨季节的成因梅雨季节的成因与东亚季风密切相关。

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准静止锋,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梅雨季节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降水偏少。

2.1 降水特征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大,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50%。

降水形式以阵性降水为主, daily rainfall intensity较大,暴雨和雷雨天气较多。

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梅雨降水量约为400~700毫米。

2.2 气温特征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逐渐升高。

梅雨季节平均气温约为26℃~30℃,高温高湿天气较多。

此外,梅雨季节夜间气温较低,日较差较大。

2.3 湿度特征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一般在80%以上。

高湿度导致人体感觉闷热,容易引发中暑、感冒等疾病。

2.4 风速特征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风速较小,以静风或微风为主。

风速小于2级的静风天气占比较高,不利于空气流通,进一步加剧了高温高湿天气的程度。

3. 梅雨季节的影响3.1 农业生产梅雨季节对农业生产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适量的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另一方面,过多的降水容易导致农田积水,引发作物病害和生长不良。

此外,梅雨季节的高温高湿天气还容易导致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

3.2 水资源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和水库蓄水。

然而,部分地区降水过多,容易导致洪水、城乡内涝等灾害。

小度写范文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模板

小度写范文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模板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第15卷增刊湖泊科学 V ol. 15, Suppl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沈浒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武汉 430010)提要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年、季降水量资料、1885-2001年梅雨量资料以及一百多年以来长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大通年径流量资料,对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气候转折以及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 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径流量有减少的趋势,大通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关键词降水径流年代际变化气候趋势长江流域分类号 P426.614+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水文气候变化是许多人非常关注的课题之一.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降水、径流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发生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长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 对科学地防汛决策、水利工程调度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重要意义.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据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5℃左右. 不过这个变暖在时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NOAA 环境实验室气候研究组使用了大约5千个测站的资料,提出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序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15a 降水偏少,以后虽有波动但无明显多雨期.1950年代到1960年代前半期,及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为多雨期. 从长期趋势看,近百年有变湿的倾向,但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 这似乎与全球变暖的结论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循环加强—降水量增加,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温与降水年[1]代际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1.2 中国的气候变化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北半球并不完全一致,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变暖是一致的. 但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降温则激烈的多.1950年代中期及1960年代末期寒冷的程度超过了20世纪初的水平.1980年代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近百年均值. 近百年直线增暖的趋势只有0.09℃/100a.实际上1980年代中国北部还是变暖的. 有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华北及新疆的变暖可能与北半球一致,但长江流域的气温反而有所下降.* 2003-07-10收稿;2003-11-18收修改稿. 沈浒英, 女, 1963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email:. 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11920-19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也是最旱的时期,这与全球趋势相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降水偏多也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 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雨水偏多与全球的趋势相反. 其中长江流域的降水与全国的变化又是不一致的.2长江流域降水的气候趋势2.1 分析方法在气候趋势分析中,直线是最常用来表征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的,分析水文气象要素时间序列时,以时间为自变量、以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即直线方程. 其直线即为序列的直线变化趋势,在序列变化图上也可以绘出其拟合直线,从图中看出趋势演变是增加还是减少. 其趋势变化也可以用直线的斜率的符号及大小来度量其演变趋势是增加还[2]是减少的程度.2.2 年、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面平均降水量资料建立直线方程,方程中的直线斜率即为降水量的线性趋势项,列于表1中. 由此分析流域内年、季降水量的气候趋势.表1 各区面平均雨量气候趋势变率(mm/10a)Tab.1Variation Rate of Climatic Trend of Average Rainfall (mm/10a)区域宜昌以上汉口以上大通以上春季(3-5月) -2.87 -8.68 -10.92 夏季 6-8月) -0.74 4.00 6.22 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6.83 -5.66 -5.47 0.93 0.52 0.22 全年 -9.51 -9.82 -9.95以大通以上地区代表长江流域,春季长江流域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10.92mm. 夏季长江流域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6.22mm. 秋季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5.47mm. 冬季降水呈弱的递增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0.22mm .宜昌以上地区降水量在秋季平均每十年减少6.83mm ,其次为春季平均每十年减少2.87mm ,夏季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冬季降水量呈弱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接近1mm. 汉口以上地区降水量春季平均每十年减少8.68mm ,其次秋季平均每十年减少5.66 mm ,夏季降水量平均每十年增加4mm ,冬季降水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大通以上地区降水量春季平均每十年减少近11mm ,其次秋季平均每十年减少约5.5 mm ,夏季降水量平均每十年增加6.22mm ,冬季降水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1951-2001年的51a 期间,长江流域的宜昌以上、汉口以上、大通以上地区年降水量的气候趋势是递减率分别为-9.51mm 、-9.82 mm 、-9.95 mm. 我国1951-1989年(39a )降水气候趋势是平均每十年递减 12.66mm,以大通以上地区降水量趋势代表长江流域降水量,在相同时期内(1951-1989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气候递减率为平均每十年递减 20.53mm.同期相比,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气候递减率高于全国降水量的气候递减率.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然而夏季降水量却呈增加的趋势,这一事实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92 湖泊科学 15卷2.3 雨量的年代际变化全流域降水量由大通以上流域雨量表示,分析1951-2001年长江流域降水量资料可以得到,1950年代为多雨年代,1970、1980年代为少雨年代,1960、1990年代属基本正常;宜昌以上流域降水量在1950、1960年代都为多雨年代,1970、1990年代为少雨年代,1980年代基本正常;汉口以上流域降水量在1950、1960年代为多雨年代,1970年代为少雨年代,1980、1990年代为正常偏少年代(表2).表2 长江流域各区年代际雨量(mm)距平Tab.2 Decadal Scale Rainfall(mm)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年代宜昌以上汉口以上大通以上 1950 29.5 22.9 34.1 1960 12.8 17.9 3.8 1970 -23.4 -15.9 -16.9 1980 -1.6 -8.6 -12.2 1990 -17.7 -9.5 -1.6 3 梅雨的年代际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干流五站梅雨量的时间序列作分析. 在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时,使用低通滤波方法,它是把序列高频分量滤去以便突出长期或气候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低通滤波方法是对序列作滑动平均. 这里用5a 滑动平均,以消除5a 内短周期的影响,揭示出序列的周期变化特点;此外用3阶多项式拟合作了梅雨量序列的年代际趋势预测.分析表明梅雨量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1880年代后期属多梅雨期,1885-1890年的6a中有三年丰梅年;1890年代为少梅雨期,十年中有8a 梅雨量偏少,但有1年(1896年)梅雨量特多;20世纪初1900至191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多梅雨期,20a 中有14a 为丰梅年;1920年代-1980年代为少梅雨阶段,1990年代为多梅雨期. 根据趋势分析,2000年代(本文指2001-2010年)仍将是梅雨量偏丰的年代.图 1中折线为1885-200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五站梅雨量序列,粗折线为5a 滑动平均. 根据分析得到近20a 来梅雨量偏多,与长江中下游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的趋势是一致的.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3 4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长江属雨洪型河流,年平均流量可以真实的反映长江流域气候的干湿、旱涝的变化特征和气候趋势. 长江干流控制站宜昌、汉口站有一百多年的流量观测资料. 连续完整的长期资料序列是进行气候分析研究的基础.4.1 宜昌站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宜昌站1881-2001年的年平均流量的气候趋势分析显示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直线斜3率为9.3,即平均每一百年减少930m /s(见图2,图中点线为年平均流量,折线为5a 滑动平均,粗直线为线性趋势).宜昌年径流量自1880年代-1940年代及1960年代均为径流偏丰年代,其中1910年代为最多,1900年代为其次,1880年代排第三.1950年代、1970年代-1990年代相对均为径流偏少年代(即枯水年代),其中1970年代为最少,其次是1990年代,第三为1950年代. 因此,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前面提到的全球降水或全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中,1950,1970年代降水偏多的趋势是相反的. 分析近百年来宜昌年径流量年代际变率变化(图略),宜昌年径流在向逐渐减少的趋势发展. 在逐年变化过程中,宜昌流量自1970年代以来,3在1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明显处于相对偏枯时期,1881-1970年间的多年均值为14430m /s,331971-2001年期间均值为13680 m/s,可以说1970年代以后流量比之前减少了750 m/s.当然流量减少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而且在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并不能排除有个别年份出现径流量较大的可能. 基于这种观点,预测2000年代仍处在年径流偏少的年代.4.2 汉口站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趋势长江干流汉口站的年径流量变化既受到上游来水的影响,同时又受中游降水汇流的影响,因此汉口站与宜昌站年径流量的变化是有差异的. (图略),1860年代后期,汉口年径流量属于偏丰期,1880年代、1900-1910年代、1930-1940年代为径流偏丰年代,其中1880年代为最偏丰年代;1870年代、1890年代、1920年代、1950-1990年代为径流偏丰年代,94 湖泊科学 15卷其中径流量最偏枯的是1970年代.1940年代以前偏丰年代多于偏枯年代,1950年代以后至1990年代,汉口均为径流量偏少年代. 由此得出汉口年径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为振荡下降的趋势.2000年代汉口站年径流量仍将维持偏枯的趋势.1865-2001年汉口年平均流量逐年演变图(图3,图中点线为年平均流量,折线为5a3滑动平均,粗直线为线性趋势)分析,其气候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100a 流量减少1480m /s. 其中,1960年代以后,汉口流量在逾100a 以来的历史演变中明显处于偏枯阶段,1961-2001 333年期间的均值为22560 m/s,比1865-1960年间的均值23700 m/s少1140m /s.大通站1950年以后才有连续的流量资料,对1950-2001年的年平均流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1950年代为径流偏丰年代,1960-1970年代为径流偏枯年代,1990年代又转为径流偏丰年代(图略).1970-1990年代的变化趋势与汉口站相同,1970年代达到最低,1980、1990年代呈上升趋势. 比较1950-1990年代大通站流量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5 的变化趋势,两者趋势非常相似. 根据趋势预测,2000年代大通站年径流量将是偏丰趋势. 由于资料时间序列不同,大通站与宜昌、汉口站难以做比较.4.4 宜昌、汉口站径流量比较根据1881-2001年长江上游控制站宜昌站和长江中游控制站汉口站年平均流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图略),用低通滤波平滑掉5a 以下的时间周期后,可见长江中、上游的这2个重要控制站近百年来存在着明显的周期变化. 汉口站流量的振幅大于宜昌站,而这2个站的周期变化基本上是同位相的.对宜昌、汉口站年径流量序列(1881-2001年)进行线性拟合,揭示出长江上游宜昌3站年平均流量的演变呈减少的趋势,减少幅度为平均每100a 流量减少930.36m /s.汉口站3年平均流量的气候变化也呈下降趋势,平均100a 流量减少1710.6m /s.由于宜昌、汉口站平均流量多年均值不同,与各自均值比较,宜昌站流量递减百分率为6.34,汉口站流量递减百分率为7.35,汉口站流量的递减速度大于宜昌站.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宜昌、汉口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是比较一致的,即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并且在逾100a 的趋势演变中,长江中、上游在1960、1970年代以后年径流量都有明显转为偏枯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得出,1960、1970年代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水文气候的转折期.4.5降水量与径流量年代际变化的比较对各个年代的降水量与径流量进行比较,1950年代长江流域(大通以上)雨量和径流量均为正距平,降水和径流量距平符号一致.1970年代和1980年代全流域雨量偏少、径流量偏少为干旱年代,降水量和径流量距平符号也呈一致性,均为负距平.1960年代全流域降雨量正常略偏多为正距平,径流量正常略偏少,但雨量和径流量值在均值附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1990年代降水量正常略偏少,而径流量却明显偏多见表3.表3 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年代际变化比较Tab.3 C omparison on 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rainfall and runoff年代19501960197019801990均值大通流量Q (m /s) 377 -123 -1633 -423 1857 28563 3*大通以上降雨量R (mm ) 34.1 3.8 -16.9 -12.2 -1.6 1099*表中1950—1990年代数据代表流量或降雨量的距平值.按自然规律降水量偏多必然导致径流量偏多. 根据统计分析,195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降水距平和径流量距平符号一致,符合这种规律. 特别是1970年代由于长江流域干旱比较严重,土壤严重缺水,降水量储留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等原因使一部分降水量不能变成河流径流量流出.1990年代,在降水量属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径流量明显偏多,造成径流量大大多于降水量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导致产流量增大.96 湖泊科学 15卷 5结论通过对长江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对1951-2001年流域降水量的趋势分析,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递减率趋势为平均每十年减少9.95mm ,长江流域降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降水递减率. 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6.22mm. 这一事实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2)根据分析揭示出长江流域1950年代为降水偏多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为降水偏少年代.1990年代为长江中下游多梅雨年代. 据趋势预测,2000年代仍将是梅雨量偏丰年代.(3)通过分析长江干流宜昌站、汉口站一百多年的年径流量,指出长江中、上游在1960、1970年代以后都有明显转为径流偏枯的趋势,由此认为,1960、1970年代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气候转折期. 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站径流量将有减少趋势,而大通站径流量呈增加的趋势.参考文献12王绍武. 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气象学报, 1994,(8): 261-273 黄嘉佑编著. 统计动力分析与预报.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143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Rainfall-Runoff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SHEN Huying(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P.R.China )AbstractThe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of rainfall-runoff as well as the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rain-fall-runoff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ere studied. Observations reveal a trend that the rainfall in the summer perio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ill be more and more concentrated, that is to say, the raining period will be more concentrated an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will be stronger,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flood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in trends, the future runoff in Yichang and Hankou Stations will possibly decline while the runoff in Datong station will increase.Keywords: Rainfall, runoff, decadal scale variation, climatic trends,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50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以南京1954-2007年间梅雨期降雨量资料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近50多年来的梅雨期降雨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

结果表明:(1)、近50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1954~1968年期间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由丰转枯阶段,1969~2007年期间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波动频繁、并呈现逐步增多阶段。

(2)、在过去的近50多年中,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没有发生突变。

(3)、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显著周期为6年、4年、2年、15年和22年。

关键词:梅雨累积距平Mann-Kendall 小波分析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季风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受到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梅雨汛期降水形成的洪涝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1954、1998这两次大的洪涝灾害年均是由于梅雨期持续降水造成的。

了解和研究南京地区的梅雨期降雨量的变化特征,对于长江下游做好与梅雨相关的预测服务工作,对于防灾减灾,甚至于国计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气象台的梅雨观测资料和相关文献[1~2]。

本文取了1954-2007年南京近50年的梅雨期降雨量作为基础
数据,采取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近50年来的梅雨期降雨量进行多角度分析,以揭示其多年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2 分析与讨论
2.1 梅雨期降雨量变化趋势
从图1上可以看出,近50年来南京市梅雨期降雨量的波动变化频繁,总的趋势线是梅雨量为略有增加,但不明显。

为了更好的、更直接的了解南京近50年来的降雨量的变化趋势,采用了累积距平方法[3]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南京市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图,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上可以看出,近50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从大的波动变化来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54-1968年之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以少于多年平均梅雨量的占绝对优势,累计距平曲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形态,由最大值降低为最小值,这说明1954-1968年期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为明显的由丰转枯时期;而1969-2007年期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累积距平曲线出现非常频繁的高低波动,总的趋势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形态,这表明1969-2007年这一时期内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波动变化大,降雨量丰枯转换频繁,降雨量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2.2 梅雨期降雨量突变特征
Mann-Kendall检验是由Mann和Kendall提出[4~5],并经广泛使用[6~10]的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
析了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突变情况,经计算所有UFk组成一条曲线UF。

把同样的方法引用到反序列中,得到另一条曲线UB。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取α=0.05,则U0.05=±1.96)条件下,当|UFk|>Uα时,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增长或减少趋势。

如果UF和UB两条曲线在临界线之间出现交点,且上升或下降超出临界线,则此交点就是突变的时间。

从图3上可以看出,在近50多年时间内,UF和UB两条线出现了三次交点,一次在1981年,一次在1990年,还有一次在1994年,这三次交点均出现在临界线之间,随后并没有上升或下降超出临界线,所以,近50多年来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没有发生突变。

2.3 梅雨期降雨量周期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南京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高低波动频繁,存在着一定的振荡周期,但很难从数据中一下分辨出来,为了较为准确的得出降雨量数据变化的周期特征,这里采用了一种近年来应用比较成功的方法—小波分析法来对数据进行解析。

小波分析法能将时间序列分
解成交织在一起的多尺度成分,并对不同的尺度采用不同的取样步长从而能不断地聚焦到任意的细节,特别适合将隐含在时间序列中各种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清楚地显现出来[11~12]。

文中采用Morlet小波来识别南京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的多时间尺度特性,得出了小波变换图和小波方差图(图4和图5)。

从图4上可以看出,南京近50年来梅雨期降雨量主要存在着2年、4-5年、6-7年、14-15年、以及22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在2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下,梅雨期降雨量的多少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80年代前后、以及90年代前后都表现较为明显,但60年代晚期以前的约10多年时间里,2年的周期特征没有体现出来;4-5年的特征尺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表现最为明显,90年代中后期开始也有所体现;6-7年的特征尺度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表现最为明显,呈现出非常规律的偏多偏少的转换,并且主要以6年左右的波动周期为主,仅在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之间表现不明显;14-15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在20世纪60年代前、70年代至80年代初、以及21世纪以来有所体现,其他时段表现不明显;22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在整个时段都有所表现,但在80年代前表现较为突出。

另外,由图5可以看出,图中有5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2年、4年、6年、15年和22年。

由此可见,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变化存在着2年、4年、6年、15年和22年这5个主要的振荡周期,其中6年对应的小波方差最大,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的第1主周期,第2~4主周期依次为4年、2年、15年和22年。

3 结语
(1)近50年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1954~1968年期间为明显的南京梅雨期降雨量由丰转枯时期,1969~2007年期间为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波动频繁、并呈现逐步增多阶段。

(2)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在过去的近50多年中,南京梅雨期降雨量没有发生突变。

(3)Morlet小波分析表明,南京梅雨期降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显著周期为6年、4年、2年、15年和22年。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气象局预报课题组.江苏重要天气分析和预报(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
[2] 南京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南京年鉴,南京:南京年鉴编辑部出版,2001~2007.
[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 Mannn HB.Non-parametric tests gain trend[J].Econometrica,1945,13:245-259.
[5] Kendall MG.Rank correlation measures[M].London:Charles Griffin,1975.
[6] 徐宗学,孟翠玲,巩同梁,等.西藏自治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62-170.
[7] 张剑明,黎祖贤,章新平.长沙近50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
析[J].水文,2007,27(6):78-80.
[8] 陈德超,张晓波,陆建伟,等.苏州1956年以来的降水变化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水文,2008,28(6):68-72.
[9] 刘海涛,张向军,郭全水,等.和田河流域半世纪来气温、降水突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58-62.
[10] 陈亚宁,徐长春,郝兴明,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近50a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30(6):921-929.
[11] 纪忠萍,谷德军,谢炯光.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48-55.
[12] 林振山,汴维林,金龙.中国旱涝史料的层次分析[J].气象学报,1999,57(1):112-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