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核舟记教案范文8篇
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范文8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
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3. 深入挖掘核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核舟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
2. 搜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舟记教案4篇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
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__。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
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__,著有《茅檐集》。
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核舟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
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关于《核舟记》教案3篇
关于《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__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掌握__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__内容,理清__结构。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
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__——《核舟记》(板书课题)(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
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
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核舟记教案3篇(实用)
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__出处及作者简介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__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并试分别概括__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__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__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__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__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三篇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_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_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设计1: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有关《核舟记》教案四篇
有关《核舟记》教案四篇《核舟记》教案篇1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第二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肯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出师表》肯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陈情表》肯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
一般来说,语言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兴趣”,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感觉”。
能否找到一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学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核舟记》从语言教学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双重否定句等内容。
这些内容,只能随文教学,但很容易陷于串讲的泥坑,使学生学得枯燥。
从文化教学来讲,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这种精巧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这一内容涉及审美,学生缺乏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作参照,很容易流于一般化。
根据《核舟记》的写作特点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我以“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为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融入到“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的学习活动中。
上课伊始,我先把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看到这么小的一个橄榄核,非常震撼。
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体验”了这个核舟的“小”——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那么多东西,而且还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然后,进入重点教学环节。
我在课外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折了一只船。
上课的时候,我说:“今天我们学习《核舟记》,主要让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折的纸船上。
我们这堂课就是要比一比,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
”学生一听,顿时兴趣大增,纷纷提笔准备画。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核舟记》教案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准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准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适时代背景。
二十六核舟记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实在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准、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杰出技艺。
课时布置:4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同学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1、: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知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实在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诚称赞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六、作业:1、生字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
核舟记教案精选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3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通极工极雕。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通的微雕技艺,后者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句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不”、“曾不”等。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是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比较合理?——二至四段为一部分,五段为一部分。
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句文句。
(3)除了什么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作业: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节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二、请学生译几个句子。
核舟记教案(4篇)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一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致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深厚的文学颜色。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纳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育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根据空间挨次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超群技艺和才智,增加民族骄傲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现。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根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留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例如: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 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 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索以下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毕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奇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察课堂,把握学生自学状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供应材料和依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状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订正其断句不当,或赞扬其胜利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
留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超;奇巧,技艺高超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依据;具,具有。
核舟记教案xx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
(2)学会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繁荣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技术。
(2)学会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2. 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工艺技术。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工艺技术。
2. 古文翻译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 关爱文物、保护文物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技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介绍我国古代其他工艺美术品。
(2)学生欣赏并进行评价。
5. 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古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核舟记》的内容理解和古文阅读能力。
2. 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 学生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和意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核舟形象的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核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及其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核舟的制作工艺。
《核舟记》教案(优秀5篇)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
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
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核舟记》教案设计及教学实施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领会作者对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鉴赏核舟的雕刻艺术。
(2)难点: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核舟的艺术魅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核舟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句意。
(3)课堂讲解: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4)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小舟模型,体会雕刻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核舟记》的背景介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句意。
(3)课堂讲解: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第二课时(1)课堂讲解:深入讲解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小舟模型,体会雕刻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舟制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制作的小舟模型的创意和技艺水平。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核舟记》原文及相关注释。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小舟模型制作材料。
3. 参考资料:有关核舟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文章。
五、教学实施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
3. 在实践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核舟记教案5篇
核舟记教案5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__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__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__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__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__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__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__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核舟记》比较阅读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教学过程:导入“微雕”图片导入揭题,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1、作者介绍: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明代文学家。
其父因上疏指责魏忠贤结党,被害狱中。
魏痛父冤枉,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悲愤而死。
他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2、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
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展示有难度的字词读音。
2、听泛读,出示全文停顿画分,生再读。
3、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勾画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抽生全班交流,师生互译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字词积累小结: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热门】《核舟记》教案三篇
《核舟记》教案【热门】《核舟记》教案三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阅读的四种基本题型
2、会利用积累的文言词语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并能疏通文意
3、基本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自己完成词语解释,疏通课外文言文文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很令你们头疼。
尽管如此,《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今年中考就有可能在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查课外文言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二.熟悉题型:
我们在《出师表》的比较阅读中已经了解到,比较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给句子划分停顿;
2.实词虚词的解释
3.句子翻译;
4.比较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写作手法等。
(疏通文意做基础)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和疏通文意这个环节。
三.展示方法:
(一)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拿到课外文言文,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确定你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课外文言文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如《楚人学舟》这个题目。
这个标题我们看了后就能知道文段的大概内容了。
如果没有题目,这步可以省略。
第三步:借助课上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快速疏通文意
文中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已经学过,能够翻译的;有的词语文后有注释,借助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不会翻译的词,需要考虑一下,但不能停下来苦苦思索,应做下标记继续阅读。
要求: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详细解答问题
今天重点分析的问题是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两道题:
(1)词语解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意思通顺了,就是比较准确的解释了。
(2)句子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词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展示“翻译句子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介绍重点难词的理解方法:
有同学会问,那些不会翻译的词语怎么办呢?
下面来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尉果笞广”中“笞”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笞打广”。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倾楫摧”,“楫”是常见字,是木制的桨。
“樯”是生僻字,但“樯”部首是木,与“楫”一起用,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上的东西,联系本句“樯倾”,便能推出“樯”是桅杆的意思。
(4)用现代词语推断古文单音词义。
如“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建”。
(5)一些文言词语能过上下文的意思,依靠经验可以猜出词义。
三.实战演练:
两篇《核舟记》比较阅读。
(见卷子)
(一)学生借助刚才所学方法试自主完成词语解释、翻译句子题。
第一篇只完成1、2、3题即可
1、学生展示答案,结合句子、上下文探究“逮”“怪”的意思
2、学生提出不会的关键词,大家一同探究
3、试疏通文全文
(一)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
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独醒杂志》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
第二篇只完成1、2即可
1、学生展示答案,结合句子、上下文探究“机”“对酌”的意思
2、学生提出不会的关键词,大家一同探究
3、试疏通文全文
(二)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2)视端容寂
(3)篷桅橹舵咸具(4)二人对酌于中
(5)皆有机能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四.总结:理解比较阅读中的课外文言文需要“冷静、分析”。
下节课我们再来分析有关两篇文章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问题。
五.作业:完成两篇比较阅读的最后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