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精选】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或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1kg/m³=1×103-g/cm³(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1毫升= 1cm³= 1×106-m³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1毫升= 1×103-升1升=103-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本文档是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们复和回顾所学知识。

以下是该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的简要总结:单元一: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科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理性。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为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则借助科学知识来实现目标。

单元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 元素的特点: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

- 化合物的特点: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 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通过观察其外观、燃烧、溶解、导电和磁性等性质来进行分类和鉴别。

单元三:光的传播与折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 折射定律: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遵循辐射定律:$ \frac{{\sin i}}{{\sin r}} = \frac{{v_1}}{{v_2}} $,其中 $ i $ 为入射角, $ r $ 为折射角, $ v_1 $ 和 $ v_2 $ 分别为两种介质中的光速。

单元四:力的作用与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等。

-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状态(如从静止到运动或由匀速直线运动转变为停止)。

-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单元五:热的传递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 温度的定义:物体的温度是与其内部粒子的热运动强度有关的物理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 =ρv v =m / ρ)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 3=1×10 -3g/cm 3(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1×10 -6 m3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 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 升水,人体重量的2/3 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 (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 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 或c m)水银的密度为13、610 千克/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 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 千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xx 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xx水(xx),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xx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xx--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xx--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xx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xx、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重点总结(精选)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理解课程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 物种灭绝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和意义
第二单元:物质的分子构造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
-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单元:声与光
- 声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传播和性质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声光信号在通讯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力及其作用
- 力的概念和测量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单元:机械能与能量转换
- 功、机械能和能量的概念
-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
- 能量的守恒定律
- 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第六单元:生物的组成与发展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
- 进化与生物发展
- 遗传与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
以上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请同学们认真复并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提高科学研究效果。

>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学习,请自行核实教材内容。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引言欢迎来到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精彩世界!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索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地球科学。

通过详细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示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1、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可根据其分类学特征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演化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3、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膜负责物质交换,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4、人体生理学:本主题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学习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

2、运动与力:我们将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能量与波:能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而波则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探讨能量转化、振动与波动、声波等知识点。

四、化学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电解质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化学反应与化学能: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而化学能则是物质在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磁场等组成,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地球水的主体是海洋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约2.5L的水,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供应。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在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可以通过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检验;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 / ρ)。

其中,ρ表示密度(千克/米或克/厘米),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米或厘米)。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千克/米,合1.0克/厘米。

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 1.0×10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

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第 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 咸水 ) ,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 陆地 -- 大气、海上内循环 : 海洋 --大气大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陆地 -- 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 蒸腾、升华 ) 、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 : 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 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 平均每天需 2.5 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 , 儿童身上 4/5 是水分。

8、每年的 3月 22日为“ 世界水日”第 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阳极)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色火焰气(阴极)实验结论 : 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 (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 。

说明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 水的分子式 :H 2O)。

第 3节水的浮力1、液体( 气体 ) 对浸入 ( 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 =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 浮 = G 排液 =ρ液 gV 排液注意(1) 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 kg/m3, V 排取 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

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为1:2 。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

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海水(ocean water),约占96.53%。

2.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的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包括陆地-大气的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海洋-大气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包括五个环节:蒸发(包括蒸腾和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或地下径流。

4.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也使淡水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使得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循环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内因则是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7.水与生命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则有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分子式为H2O,即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电解需要电极,其中正极(阳极)产生氧气,负极(阴极)产生氢气。

氧气体积是负极氢气体积的2倍,而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则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和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无关,但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水和水溶液注:红字部分是考试重点考试内容。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具体的数值不需要记忆,我们只需要知道海洋水占比很大,淡水资源相当匮乏)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2.5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海上蒸发②水汽输送③路表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 ,流回海洋(经常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宏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微观: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注:宏观和微观的结论都是咬文嚼字的,水,氢,氧,组成对应宏观;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对应微观,选择题经常以错误搭配的方式出现;(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浮力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超实用).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超实用).docx

第 1 章水和水的溶液第 1节 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 咸水 ) ,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 陆地 --大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海上内循环-- 陆地 -- 大气: 海洋 --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 5个环节:①蒸发 ( 蒸腾、升华 ) 、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 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 :外因 : 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 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 平均每天需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 , 儿童身上 4/5, 使是水分。

8、每年的 3月 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 2节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 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 论正极1/2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阳极 )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 产生淡蓝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 阴极 ) 色火焰气实验结论 : 水 通直流电 氢气 +氧气 ( 水的电解是 化学变化 ) 。

说明 :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 水的分子式 :H 2O )。

第 3节 水的浮力1、液体 ( 气体 ) 对浸入 ( 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 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 F 浮 =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 浮 = G 排液 =ρ液 gV 排液注意(1) 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V 排取 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 B.降温 C.加溶质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
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相等。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或气体 溶解在液体里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 液取 kg/m³, V 排取 m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 G 和浮力 F 浮的大小。
①F 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 F 浮) ②F 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 F 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 V 排=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 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
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 ρ 液>ρ 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 ρ 液<ρ 物 时,下沉 ③当 ρ 液=ρ 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轮船 潜水艇 密度计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 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3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 液 gV 排液 注意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被分散物质 原来的状态
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体
液体
特征
均一、稳定(透明)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长期放置后发生沉淀(下沉) 。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长期放置后发生分层(上 浮)。
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
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① 因为漂浮时,F 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大海,其受 到的浮力不变。
② 根据 F 浮=ρ 排液 gV 排,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因为 F 浮不变,ρ 排液减小, 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因为 F 浮=ρ 液 gV 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 置也就不同。
第 1 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 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第2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电极
产生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阳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负极 (阴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2 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色火焰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 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0.01克
0.01~1克
1~10克
>10克
溶解性等级Leabharlann 难溶微溶可溶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7、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 溶质/m 溶液×100%= m 溶质/(m 溶质+m 溶剂)×100%
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 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