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
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6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10.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例句:见贤思齐.焉A.譬如平.地B.故亏.父而自利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在止于至善.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而后能虑.虑:忧虑B.非不呺然..大也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怎么D.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停止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前三段原文
《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
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导语:《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古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赏析
古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赏析
文言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
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大学·中庸》(全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礼记 大学之道》《大学》两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道》(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三)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僨③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第九章》(注)①谦:通“慊”,满足。
②厌然:掩盖、躲闪的样子。
③僨:败,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译文
7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 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 《大学》的道理了。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 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 有序;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
获得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意念真诚, 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 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 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 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6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 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 境界。
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 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 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 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4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 译文:
想要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 的心意;想要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 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 人,先要获得知识。
5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一名学术界的智者,郑成功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包含了对大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概括。
接下来,本文将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大学如何实现其教育使命。
一、“明明德”——大学教育的基石大学教育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在学业成就的同时培养品德优良、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
这正是“明明德”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的教育使命之一。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看,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名牌大学,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
因此,大学教育很容易被消费化。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被忽视,学生们逐渐失去了对人文社科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他们作为人的基本素质。
因此,大学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态,将有利于大学教育的真正实现。
此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师生道德建设。
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把教育现场变成一个展示师生优秀道德素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心灵感悟、判断能力和社交技能。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操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
师生处在同样的现实环境中,需要更全面的沟通,让师生共同探索人类命运的奥秘,从而共同进步。
二、“亲民”——提供更为普惠的大学教育“亲民”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种态度,更是教育公平性的需要。
亲民教育呼唤大学要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基层、关注民生,同时也要为更多的人提供平等、公正的教育服务。
虽然我国大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仍应该看到教育格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很多普通的家庭无法投资优质教育资源,儿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优势教育资源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教育需要被视为一项全民事业,让更多人受益。
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智力发展和人生出路,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明明德。
明指明白、清晰,德指道德、品德。
在大学里,这个“明明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大学育人的首要任务。
在大学里,明明德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
明明德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而且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追求和践行。
只有在这样的追求和践行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明明德的深刻内涵,领悟到它对于大学育人的重要性。
大学育人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而这正是明明德所要达到的目标。
因为明明德,就是在大学里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怎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专业可靠性、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所以,在大学里,明明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对待,不断地追求和践行,我们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第二篇:大学之道在亲民大学之道,在于亲民。
所谓亲民,就是要把大学教育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普及教育。
因为只有亲民,才能够真正地把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成果带给每一个人。
在大学里,亲民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项具体的行动。
只有实现了亲民教育,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国家的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才能够真正地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在大学里,亲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只有大学真正意义上的亲民,才能够不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实现从传统的精英城堡到全民教育的转型,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发展。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要坚持亲民教育,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真正地向前发展。
谢谢大家。
第三篇: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在大学中致力于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自我提升和社会贡献。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开篇之语,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为我们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和目标。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是一个自我修养和提升的过程。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但在尘世的纷扰中,这颗种子可能会被遮蔽、被遗忘。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帮助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让那原本熠熠生辉的品德重新绽放光芒。
它要求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以达到内心的清明和纯净。
亲民,是要亲近民众,关爱他人。
大学不是一座孤立的象牙塔,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我们能够了解民生疾苦,感受社会的需求,从而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亲民,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将自己在大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造福他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止于至善,是追求最高的善的境界,永不停息。
这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至善并非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在道德、学术、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断完善自己,永无止境。
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时,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继续向前,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告诉我们,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心才能安定下来。
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知止”,就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心定了,才能静下心来思考,内心宁静才能安稳,安稳之后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世间万物都有其根本和枝末,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了大学之道。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
不能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道不⽤去⽤⽞化,就是⽅法道路的意思。
真正的意义蕴藏在后⾯的话⾥⾯。
⼤学之道,就是⼤⼈之学的道路和⽅法。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于⾄善。
这句话是总概括。
是说⼤⼈之学的道路,是要明⽩和彰显德,在不断的让⼈⾰新进步上,在达成⾄善的追求上,以此⽽作成为⼤⼈之道路。
儒家的话不难懂,也不复杂,就是做到难。
虽然不难明⽩,但是⼤学不是⼩学,是以天下为抱负的学问。
是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问。
学⼤学是为了⽴志成为⼤⼈的,⼤⼈和⼩⼈是相对的,也不是褒义贬义。
是为⼈何以成为⼤,何以能顶天⽴地,这才为⼤⼈。
⼩⼈不过是为其私不能如此罢了。
从儒家看来⼤⼩⼈之别,这样才相对合理⼀点。
从这⼀点来看就有点苛刻了,我们⼏乎所有⼈的现状⼏乎都在⼩⼈上,或者说成为⼤⼈的路上。
所以要明德,要不断的⾰新进步,在追求⾄善中成为⼤⼈。
然⽽这其中明德最关键,德也是儒家的核⼼。
只是这德的含义太深⼴,是近乎于道的。
所以⽼⼦的学说叫《道德经》,⽽不是叫“”道经”。
就明⽩这个道和德是体⽤关系,德是道的表现。
所以这明德,明⾄德,才能⽌于⾄善。
这就是需要下功夫领悟和实践的了。
儒家是性命之学,为的是践⾏⽣命之德,尽⼈之性,也所谓践形尽性。
是指向⽣命深处和根本的。
只是如果不去践⾏,在⾔辞上打转却也总⽆⽤处。
如果有成为⼤⼈的⼼,就⼊⼤学之道努⼒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的浅薄认识:
“大学之道”说的是《大学》这本书交给人们的学问和道理,或者是说大学问的道理在于......
“明明德”第一个明,我觉得是动词明白的意思,或者是明确的意思,第二个明无觉得是形容词明亮的意思或者光明的意思,德我人没事德行,道理或基本规律,或者是止高尚美好的目的或目标。
"在亲民" 在:是在于,亲:是亲近,感化,亲融,等,“民”是值得大众。
“在止于至善”在我理解为在于,止我理解为最高,最终,目标,或定位,明白,制定方向的意思,至善,我认为是最好的,最完善的,最终最合适的意思。
正句的意思我认为是:
做大事的学问和道理啊,在于明白、明确最正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道理,或者是说确定正确的目标,了解基本规律;还在于让你的目标符合大众的意愿,教化大众与你有共同的目标和意愿,并与你同心同德;还在于让你带领大家达到最终最美好的结果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