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共30页

合集下载

第一章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第一章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第一章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在这个过程中财税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政、税收体制。

但是,财税体制改革在总体框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以及政府职能与市场分工、收入分配与调节方式、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中共中央在2014年7月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在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在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第一节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历程(1978—2014年)财政体制问题在整个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财政体制改革在我国开始得也比较早。

如果将1978—201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过程做一个简要的划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4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财政改革放权让利,也就是通过对企业、地方进行放权让利。

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经济改革、社会事业改革,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个阶段是1994—201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及后续的完善。

其基本特征是:基本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规范的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就是地方财政困境凸显。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1978—1994年)1978年以前我国的财政体制高度集权,财政收入由企业利润上缴形成,不仅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而且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和政府是一本账。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同国有企业制度的调整具有极大关联。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PPT课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PPT课件
第八讲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内容
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概念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1956-1979) 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980-1993) 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1994-1998)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
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征收; 无偿性: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固定性: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1956-197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系。
计划经济下,国家把全社会组织成一个大企业,消除了公 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差别。政府不仅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 ,还负责私人物品的提供,公共财政与企业财务之间的界 线消失了;
✓ 分成比例和补助数额确定后,五年内不变。在这五年中,地方收多了 可以多支,少收了少支,自行安排预算,自求收支平衡。
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
“财政包干”是1980年“分灶吃饭”制的继续和发展。它 将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全部纳入“ 包干体系”。
政府和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
1979-1993年,随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承包制 的实施,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有了调整:由 过去税利全部上缴财政和投资全部由财政划拨的方法改为 不同形式的“留成”和“包干”。
财政承包制的缺陷
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过多,使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持政府履行 其社会职责
✓ 在地方政府拥有很大财政税收决策权的情况下,各地尽量少缴多留, 倾向于越权减免和放松监管。一方面,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 降低,另一方面财政仍然要承担绝大部分原有的任务,这样财政赤字 不断增长。而财政负担主要压在了中央政府身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的变迁共30页文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的变迁共30页文档

19
【内容】: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财政作为重要的 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1.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3.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4.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5.改革企业所得税。 6.调整资源税。 7.调整消费税。 8.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效果】: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 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3
24
【时间】:2019年 【内容】:中国将继续实行积 极的财政政策。 1.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 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与调整结构 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推进结构 调整,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 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 2.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 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增长。 3.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切实推 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 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 力和活力。 5.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 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 金的绩效。
28
29
Thank you
10
【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 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 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 政策。 1.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3.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4.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效果】:“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 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 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 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 所改变。但是,由于“双紧”的财政货币政 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随 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居民收入的增 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疲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社会公平。

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始于1994年,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当前的财税体制。

总体方案:一、加强中央和地方间财政关系的调整中央和地方是我国财税体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拥有大量的财政资源,地方财政则负责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财政关系的调整,可以提高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税收分配和转移支付方式,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确立合理的财政责任和权力关系。

二、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税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税制调整中,应加强对环保、节能和创新等领域的支持,降低企业税负和个人所得税率,完善资源税征收和管理制度等措施。

三、加强财政监管和信息化化建设财政监管是保障财政收支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监管,必须加强授权和权利保障,加强财政预算的监督和审核,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财税信息化监管体系,提高财政监管的精度和透明度。

四、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财税体制改革中,应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社保制度,优化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的资金流转和管理,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公平。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中,十分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副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优化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逐步推进地方财政独立地方财政独立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长期目标。

在财税体制改革中,应逐步推进地方财政独立,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完善地方税收征管和缴纳管理制度,加强地方财政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不断完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公平,加强财政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中国税制改革概述43页PPT

中国税制改革概述43页PPT

只对消费资料征税,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我国增值税主要内容 1.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 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 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2.征税范围
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 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
口货物。 3.税率
增值税税率主要采取基本税率和低税率 的模式,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 4.应纳税额计算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 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 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第三节 所得课税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 一类税。
所得课税具有以下特征:(1)税负相 对 公平,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2)税 源普遍,课税有弹性。(3)具有自动稳定功 能。(4)计征管理比较复杂。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指对纳税人应纳税 所得额征税的比率。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的 是比例税率。基本税率是25%,适用于居民
企 业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且所得与机 构、场所有关联的非居民企业。而对在中国 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 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 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实行20%的低税率。 (四)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220万,销售雪茄烟取得不含税收入200 万。计算该月应缴纳的消费税。
应纳税额=220×56%+100 ×50000×
0.003 ÷10000+200×36%=123.2+1.5+72=196.7
(万元)
营业税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 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 单位和个人,就其获得的营业额所征收的一 种税。 (一)纳税人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指我国政府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改革方案。

它包括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税收征管和税制的现代化。

一、总体目标“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旨在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和税收体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税制、完善税收征管机制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体系,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效益。

要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推进分税制改革,并加强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加大对基层政府和民生领域的支持。

2.完善税制结构,宽基减税,优化税负结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减税支持,同时推进环保税、房产税、资源税等新税种的推出,确保税制逐步趋于合理、公平、可持续。

3.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合规性和效率。

要进一步加强税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税收统计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互联网+税收征管”。

二、关键任务1.基础制度建设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财政收支平衡、税收制度透明、税收征管规范的基础制度;完善政府财产管理和财政事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支出的政策引导,促进财政资源集中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领域。

2.分税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分权与协调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改革。

加快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财力状况相适应的分税制框架,减少中央政府的财力干预,强化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使地方能够以更高效地方式服务于本地经济和社会。

3.税收制度改革强化税收的稳定性,增加税收的公平性,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

推出新的税种,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逐渐淘汰不合理的税种,推动税率逐步降低。

总之,建立合理科学的税负结构,通过税收制度改革,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税制改革第一篇:我国税制改革我国1994年进行的全国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为指导思想,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税制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制框架。

但这么多年来,新税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税制现状第一,流转税占主导地位的税收体制。

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占主体税种的是流转税,包括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及提供加工、修理分配劳务征收的增值税;选择部分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特定行业征收营业税等。

在近10年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税收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00多亿元。

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5126亿元,1999年突破10000亿元,到了2001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了150000亿元,2003年达到20000亿元。

在连续增长中,流转税的增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01年流转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9.3%。

第二,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并存。

1994年税制改革时,将原先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三税合并成一税,统一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原来的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开征企业所得税,以适用于内资企业。

同时,原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形成了“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种所得税并存的现状。

将所得税分设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主要是考虑我国开放初期,有利于吸引外资,鼓励外资机构来华投资。

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中处于与流转税并重地位。

2001年,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9%。

第三,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为流转税及所得税的必要辅助税种。

第四,税务征管实行分级财政管理,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税收征管体系和金库体系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及收入入库工作。

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介绍

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介绍

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刘克崮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财税、金融、计划、投资、外贸、外汇等宏观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居于中心地位。

1994年前后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制度性和历史性的重大改革,它理顺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建立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税制度体系框架,形成了持续规范的财政增收机制,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是制度性的奠基。

它是30年财税改革的高峰,是建立制度体系的分水岭,此次改革之前是/探索0,之后是/补充、完善0,因此是历史性的变革。

它暂时放弃了一些局部和细节的问题,集中解决了基础性和主干性的问题,因此又是框架性的改革。

1990年初至1996年末,我在国家财政部工作,先后任财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和税政司司长,直接参与了1993年准备、1994年进行的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改革、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及1995年准备、1996年实行的关税和进出口税制改革的全过程。

改革的背景:艰难探索,路在何方1978年改革之前,我国实行/大一统0的财政体制和统收统支的国有企业财务制度,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0的缺陷暴露出来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2年,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以对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搞活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企业承包制,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二是财政包干制,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改革。

实行企业承包制,放权让利,增强了企业活力,加快了企业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多负面作用,主要有:一4是不规范,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二是不公平,不利于企业平等竞争;三是不稳定,不利于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调动三者的积极性。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国家的双重身份和双重管理职能认识不清,即国家既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同时又以国有企业财产所有者身份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30年改革中,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

30年中国税制改革历程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分为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和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1.1978-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

1978-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起步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

作为国营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3.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和工商税制改革。

财税改革课件

财税改革课件
19
二、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征收房地产税是对降低房地产投资投机收益预期、
抵制不合理需求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加快房地产税改革, 有利于引导住房合理消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利于 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机 制;也有利于构建地方税主体税种,可以为地方政府提 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前,要在总结2011年上海、 重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政策,科学决策,逐步建 立统一完整的房地产税制度。
2
二、什么是分税制?
二、什么是分税制? 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为中
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处范
围 (1)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 转费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 控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包括: 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费用,中央国家机关的行
13
四、怎样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力度需要继续加大, 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 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 财政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 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实施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税政策 3、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4
二、什么分税制?
2、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中央和地方的 收入
(1)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 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 金融机构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 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建 设维护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 概述财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进行系统性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财政收入能力等为目标。

本文将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两个方面。

2. 财政体制改革2.1 高效公共财政管理建立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机构,明确职责和权责。

•加强预算管理,推行绩效预算制度,促进财政投资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执行。

•完善财政收支平衡机制,防止过度借债和财政赤字的产生。

•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2.2 改革地方财政体系地方财政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的划分明晰。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推行地方税收自主权和税源保护机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加强地方财政调节机制,实现区域间财政收入差距的适度缩小。

2.3 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

应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确保资金使用的目标明确和效果显著。

•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合理使用。

•推动转移支付资金的多元化来源,降低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

3. 税收体制改革3.1 税制优化和减税通过优化税收结构和减少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税种,简化税收体系,降低税收成本。

•逐步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推动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

3.2 加强税收执法和征管能力强化税收执法和征管能力是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税收征管机构,提高税收执法和征管水平。

•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经济环境。

•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征管效率。

3.3 完善税收政策支持措施完善税收政策支持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

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

1.单一税率 2.消费税基 3.整洁的税基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43
(二)储蓄无限减免税
1.储蓄无限减免企业税 2.储蓄无限减免个人税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44
(三)统一税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34
第三节 世界性税制改革的现实思路和做法
一、三大战略 二、三大方案 三、三大做法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35
一、三大战略
(一)综合所得税战略 (二)线性所得税战略 (三)支出税战略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36
(一)综合所得税战略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13
1.桑德福标准
(1)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改革者确立 的目标。
(2)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
(3)税制改革产生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 程度。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14
2.马丁兹—凡奎兹和麦克纳伯标准
(1)新税制是否符合规范税制理论的基本要求。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22
(一)公共选择的实证课税理论
1.中位选民模型。 2.制度引致均衡模型。 3.可能性投票模型。 4.利维坦式政府模型。
2019/10/30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23
1.中位选民模型
偏 好 排 序
O
2019/10/30
tP*
tM*
第十三章 税制改革
tR* 税率
24
2.制度引致均衡模型
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按照亨利•西蒙 斯于1938年首次为美国提出的并于1966年为加 拿大卡特委员会所赞同的设想,改革所得税制。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清理旧中国税制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税制。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国家经济受长期战争破坏十分困难和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和连续多年战争摧残破坏,到1949 年解放前夕,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之中。

如: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 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由 15000 万吨下降为 11318 万吨,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灾民 4000多万人。

城市通货膨胀,如中纺天津分公司,平均工人工资,1948年 9 月,可折合玉米面 347.27 斤;到 10 月份,就只能折合玉米面 49.18斤,下降了 85.66%。

成都国民小学教师的薪水,每月拿不到 100万元,平均每小时只合 4000 元(每月工作约 250小时),而当时物价,寄一封平信要 5000元,吃一碗茶要8000 元,上海吃一个烧饼要五个 4000 元。

其次各地税制不统一。

一方面,建国之前各解放区已经相继建立起区域性税收制度;另一方面,在新解放的城市由于来不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税收制度,为了避免税收工作混乱和停顿,除苛捐杂税和反动名目税捐取消外,暂时沿用旧税法征税。

如:北京市在解放初期暂时沿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20种税捐,税率也没有改变,取消了城防费、兵役费等苛捐杂税。

上海市在解放后首先宣布各项国税、市税(上海市制定的税收)暂时继续征收,然后陆续废除大量苛捐杂税。

第三,亟需税收回笼现金收入。

当时,税收不仅是财政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

当时资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公粮和税收。

这其中税收及时收入的重要性很大,因为税收是现金收入,公粮不能直接回笼货币,如果不能及时回笼货币,就要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

我国税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税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大家好!
1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 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等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 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 度。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
支撑税收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增值税实征率的变化(1994-2004)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整体情况 工业环节 商业环节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2、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
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产。所谓房产,是 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能够遮风避雨,可 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学习、工作、娱乐、 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征税范围: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不包括农村的房屋。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3、房产税的税率及征收办法
负担的标准。中国古籍《周礼》上所称“廛布”
即为最初的房产税。至唐代的间架税、清代和中 华民国时期的房捐税,均属房产税性质。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分。
房产税的定义
房产税是针对国民的不动产所征收的税收 房产税多属于地方税。课税的前提是对房
地产的持有。 在奥地利、波兰等国叫“不动产税”, 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智利叫“财产
(1)房产税的税率: ①按房产余值计征的,年税率为1.2%; ②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