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价值与问题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价值与问题——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
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
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内容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可分为几大类别。
1.有机成分(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2.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二.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
早在1827年,Bright首次发现管型,Bird(1854年)Purdy(1900年)进一步证明了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Addis(1948年)建立了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美国NCCLS(1991年)提出了“尿常规分析”的推荐标准(GP16-P),经过四年实践以后提出了“尿液分析和尿液标本采集、转运和保存”(1995年)的标准文件(GP-16A),日本JCCLS(1995年)制定了“尿沉渣检查标准”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1983年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1995年武夷山会议),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8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见图1)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 层。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血色, 称为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 称为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ria)。
尿液中的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 高渗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呈锯齿形、棘形等; 低渗尿中红细胞胀大,呈环形红细胞或者影红细胞。
Fuchs-Rosenthal血细胞计数板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概述
尿他
检查
检查
二、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 上皮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正常人尿中排出红细胞甚少,如每个视野见到1-2 个红细胞时应考虑为异常。
尿液中的吞噬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上皮细胞检查
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 tubular epithelium
移行上皮细胞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鳞状上皮细胞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左右,细胞 核圆形较大,核膜很厚。常为多边形,胞质中 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概述
尿液一般检验-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验
一、概 述
•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 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包括细胞、管型、结晶及某 些病原体等。也被称为“肾的体外活检”。
• 可利用显微镜或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进行识别与 计数。
• 标准化尿液显微镜检查法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 “金标准”。
二、主要检验方法
(一)尿液有形成分非染色非定量镜检法
1.未离心未染色尿直接涂片镜检法
混匀新鲜尿液直接涂片,低倍镜观察管型(至少20个视野); 高倍镜观察细胞(至少10个视野)及其他成分(如细菌、原虫、 真菌病毒包含体和肿瘤细胞等)并对管型种类进行鉴定。
报告细胞:最低数~最高数/HP;管型:最低数~最高数/LP; 结晶‘细菌、真菌、寄生虫,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范围估计报告, 用“+”表示。
1小时细胞数=10大格细胞总数 1000 3小时尿总量ml数
10
3
1小时管型数=20大方格管型总数 1000 3小时尿总量ml数
2
10
3
式中:1000为ml换算成μl 数;10为尿液浓缩倍数。 改良牛鲍氏计数板定量检查法还可用于Addis计数。
• 4. 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仪法
由自动进样系统、流动计数池、显微镜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流动计数池大小与标准载玻片相同,有4个大格,总容积1μl,每 个大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容积为0.01μl。 ①标本离心浓缩50倍。 ②进样。 ③观察流动计数池中央视野中的有形成分;计数1个小方格内细胞数,结 果 乘以100,或计数10个小方格内的细胞总数乘以10,换算出1μl尿液中 的细胞数。计数1个大方格内管型数,结果×4,即得出1μl尿液中的管型 数。 ④若有形成分含量较多,也可采用未离心标本直接计数。 ⑤结果报告方式同尿液有形成分定量计数板法。 ⑥注明标本是否离心。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
一、概述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如细 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等。
通过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也可弥补理学、化学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变化,对减 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
二、红细胞
4.棘细胞对血尿来源鉴别的价值:
虽然尿中棘细胞与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英文相同,但不属同一个类型且 意义完全不同。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呈圆形、浓染,边缘有2~20个长短、 粗细、形状不同的不规则针状体样突起,有些突起具有球棍状外观。 >25%时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某些肝硬化、无β脂蛋白血症,酒 精性肝病,脾切除术后、吸收障碍性疾病。
四、上皮细胞
疾病情况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中可出现颗粒、空泡及脂肪滴等,建议将 脂肪颗粒细胞、复粒细胞和卵圆脂肪小体统称为脂肪颗粒细胞。
此外,尿液中还能见到诱饵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多核巨细胞、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等,建议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或脂肪染 色、铁染色法鉴别;发现可疑足细胞时建议做特殊染色。
在观察尿液红细胞大小、形态时,宜参考血液红细胞的大小、形态,以 排除患者自身血液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由于受红细胞来源、尿渗透压及pH等因素影响,尿液红细胞与血液红细 胞大小会出现不一致。
二、红细胞
2.异常红细胞名称:
芽孢样红细胞、出芽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统称为棘细胞; 车轮状红细胞统称为锯齿状红细胞; 桑葚状红细胞、星芒状红细胞、草莓样红细胞、颗粒状红细胞统称为皱
三、白细胞
正常人尿液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5个/HPF),以中性粒 细胞为主。正确地识别白细胞种类(必要时增加染色鉴别),对疾病的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三种方法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对比
三种方法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的对比尿液分析是临床最为常用且信息最为丰富的实验项目之一,而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是诊断肾肾脏疾病及尿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的依据。
一般尿液检测以干化学法和显微镜镜检法为常规检查方法,目前我院又新增了 UF-1000i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法,现与化学法和镜检法进行比较。
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收集2012年2~3月门诊患者尿液标本15000例。
二、检测仪器MeJier-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日本Sysmex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日本欧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生产的Olympus显微镜,普通离心机和带刻度试管。
三、试剂MeJier-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原装配套试剂及质控,日本Sysmex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机器配套试剂和质控品;四、实验方法1标本采集:用清洁一次性尿杯收集患者晨尿,充分混匀后分3管。
2操作方法(1)第1管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自动吸样,此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每天开机检测前用配套质控液做质控试验,测试过程以其专用定标液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以直方图,散点图,每微升细胞数以及XX/HPF表示。
(2)第2管尿液约10ml用做干化学分析,在工作前,仪器必须做每日质控,检测必须在在控的情况下进行。
检测其比密、PH、WBC、潜血、亚硝酸盐、蛋白质、葡萄糖、酮体、尿胆原、胆红素及维生素C共十一项。
将10ml尿液颠倒混匀,并将试纸条完全浸入样品中2秒钟取出,在滤纸上吸去多余的残夜,然后置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上检测,仪器自动测试并打印出结果。
(3)第3管作显微镜镜检,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方法操作[2]。
取10ml新鲜混匀尿于离心管,转速1200-13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尿液留约0.2ml尿沉渣液,混匀后,涂片,在高倍镜下观察20个视野以上,取其平均数,以XX/HPF报告,管型在低倍镜下观察10个视野以上,取其平均数一XX/LPF报告,所有检测由同一个人在2h内完成。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一、不离心镜检法方法:直接混匀新鲜尿液1滴涂片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二、离心镜检法方法: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在400g离心力(约1000转/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后,倾倒或吸弃上清尿液,留取底部约0.2ml尿液,混匀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三、离心染色镜检法方法:Stenheimer-Malbin染色法:结晶紫和沙黄;Stenheimer染色法:阿利新蓝和派若宁B;或0.5%甲苯胺蓝染色。
需要制备特定涂片,如浓缩涂片、印片或细胞离心涂片等。
结果:不同染色结果报告各不一致。
四、计数板定量镜检法(1小时尿沉渣计数)方法:患者先排尿弃去,准确采集3h内的全部尿液N ml。
取混匀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吸去上层尿液9ml,留下1ml,充分混匀后,取混匀尿沉渣充入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内。
计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计数20个大方格的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液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
计算:1小时细胞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1000/10*N/31小时管型数=2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2*1000/10*N/3式中:1000为ul换算为ml;10为尿液浓缩倍数;N为3h内的全部尿液量ml。
参考:红细胞男性<3万/小时;红细胞女性<4万/小时.白细胞男性<7万/小时;白细胞女性<14万/小时.管型<3400个/小时。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完整版(ppt)
白细胞
新鲜尿中,WBC外形完整 :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
脓细胞为破坏或死亡的 中性粒细胞,外形多不规则 ,结构模糊:胞质内充满粗 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 成堆簇集。
清楚。细胞常成堆簇集
参。考值:0~5/HP 0~10/ul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完整版(ppt)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完整版
尿液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液中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 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 2、掌握尿沉渣镜检的标准化操作。
原理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细胞、管 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 ,识别并记录其在一定显微镜视 野内的数量(或换算涂片法 2、离心尿沉渣涂片法
操作
(一)直接涂片法:适用于尿外观明显混浊者。 1、充分混匀尿液。 2、制备涂片:取尿液一滴于载玻片上,用滴管 推成薄薄的一层,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 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 视野确认。确认后管型在低倍镜下至少计数20个 视野,细胞在高倍镜下至少计数10个视野,结晶 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面积估计量。
参考值
直接涂片法: RBC 0-偶见/HPF WBC 0-3个/HPF 管型 0-偶见/LPF
离心涂片法: RBC 0- 3个/HPF WBC 0-5个/HPF 管型 0-偶见/LPF
红细胞
典型的RBC为浅黄色双凹 圆盘形。
浓缩尿中RBC常皱缩成表 面带刺,颜色较深的球形。
在低渗尿中RBC吸水胀大 ,HB析出,成为一个无色的 圆圈,称RBC淡影。
M:<7万/h
F:<14万/h
闪光细胞
在低渗条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 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 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称之。急性肾盂肾炎时多见。
20尿液有形成分检验(2)
蜡样管型
有蜡烛样高度折光, 质地较厚,外形宽大,易 折断,边缘常见裂纹。 此种管型出现提示局 部肾单位有长期阻塞,有 少尿或无尿现象存在,说 明肾病变严重。见于慢性 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功能 不全及肾淀粉样变。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有脂肪 滴或脂肪变性的肾上皮细 胞而成。脂肪滴大小不等 ,圆形折光性强。见于慢 性肾小球肾炎的肾病期、 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制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原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特别是 来自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T-H)糖 蛋白,这是形成管型的基础。 ★肾远端小管曲部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 的能力。 ★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和一过性尿 积滞。
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宽大管型
离心未染色法
离心标准:10ml,400×g,5分钟,0.2ml, 20ul。 检查方法:标准化定量计数板法 直接涂片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离心染色检查法
为了提高鉴别病理性有形成分和提高白细 胞、闪光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 和真菌的对比度,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尤 其防止漏检透明管型,可在染色后进行检查。 染色方法有:SM染色、S染色、瑞吉染色 、巴氏染色、苏丹Ⅲ染色、免疫化学染色等。
酸性尿液中的结晶 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病理结晶
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的立方上 皮,又叫小圆上皮细胞。 此种细胞胞体呈圆形或多 边形,较白细胞大1倍~ 1.5倍,核大而圆、核膜厚 、胞质内常有颗粒、脂肪 液及小空泡。正常尿中不 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上皮细胞管型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尿液有形成分概念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
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
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
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检查内容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无机成分(结晶)(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形态学检验白细胞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常规尿液检查不需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高的光学硬质塑料制成(图5-1)。
2. 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
【方法学评价】离心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的方法学评价见表5-
30。 图5-1 FASTREAD10尿液 标准化沉渣定 量计数板
【报告方式】 (1)定性或半定量法 细胞:最低~最高个数/高倍视野(HP)或平 均值/HP。 管型:最低~最高个数/低倍视野(LP)或平 均值/LP。 结晶、细菌、真菌、原虫、寄生虫虫卵:报告 方式见表5-31。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法对尿液有形成分的 染色结果判断见表5-33。
2.Sternheimer(S)染色法 Sternheimer (S)染液的主要染料是阿利新蓝(alcian blue) 和派若宁(pyronin)。经染色后,细胞核及管型 基质可被阿利新蓝染成蓝色,胞质及核糖核酸 (RNA)可被派洛宁染成红色,在红与蓝的明显 反差下,易于对比观察,细胞成分更清楚,特别 是病理成分更容易辨认。Sternheimer(S)染色 法对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结果判断见表5-34。
【临床意义】 1.肾小管上皮细胞 尿液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小管 病变。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急性坏死性病变。肾移植术后大约1 周,尿液内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 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液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可见 上皮细胞管型。 (1)脂肪颗粒细胞:慢性肾炎、肾梗死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可 发生脂肪变性,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肪颗粒,称脂肪颗粒细胞。
1.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
尿,大部分红细胞(>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
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
常,呈双凹圆盘形,细胞膜完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检查与临床意义
Dysmorphic? (肾小球由来)
精选ppt
11
红细胞
➢ 正常红细胞
➢ 畸形红细胞: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 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 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 常形态。
精选ppt
12
正常红细胞
无染色× 400
精选ppt
13
畸形红细胞
皱缩红细胞,无染色 × 400
炸面包圈样红细胞,无 染色× 400
尿液有形成分 形态学检查与临床意义
精选ppt
1
检测方法
➢ 尿液干化学法 ➢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 尿沉渣分析仪法
精选ppt
2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
方法学评价
➢ 优点:标本用量少;速度快;准确度较高;适用于 大批量标本筛检。
➢ 缺点: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不能判断红细胞形态; 不适用于肾病患者;易受外源性物质干扰。
▪参考值:在正常人尿中极为少见。
▪临床意义: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在急性肾小管肾炎时可见到;急性肾小管坏死 的多尿期可大量出现。
精选ppt
31
➢移行上皮细胞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底层小圆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尾型上 皮细胞)
精选ppt
32
➢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um)
精选ppt
35
尿液管型检查
精选ppt
36
➢透明管型
临床意义:偶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动后等。病理情 况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如大量 持续出现透明管型,表示肾脏病变严重
精选ppt
37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
尿有形成分检查 考点
尿有形成分检查考点
尿有形成分检查是尿液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出现红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
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也不应出现白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白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
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以出现少量的上皮细胞。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的上皮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
4. 管型: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出现管型。
如果尿液中出现管型,可能是由于肾脏疾病引起的。
5. 结晶: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以出现少量的结晶。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的结晶,可能是由于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临床上确定微量白蛋白尿的标准如下表 临床上界定微量白蛋白尿 24小时尿30~399 mg/24
小时(毫克每24小时)定时尿20~199 μg/分钟(微 克每分钟)随意尿30~399 μg/1g肌酐(微克每克肌 酐)临床白蛋白尿 24小时尿300 mg/24小时(毫克 每24小时)定时尿200 μg/分钟(微克每分钟)随意 尿300 μg/1g肌酐(微克每克肌酐)
胞,结晶,粘液丝,罕见有透明管型,但是如果有 过多的血细胞和异常上皮细胞和管型,以及细菌, 滴虫,肿瘤细胞和病毒包涵体,那就提示有肾脏及 泌尿系统的疾病或损伤。 。
尿沉渣检测的必要
通常我们所进行的尿沉渣检查就是对上尿中沉淀物 定量进行检查。尿沉渣的检查目的是为了识别尿液 中的细胞、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 一般尿沉渣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尿中的血细胞成分、 管型、上皮细胞及结晶的实际情况。所以尿沉渣检 测是一项辅助诊断、定位、鉴别及预后泌尿系统疾 病重要常规试验项目。在一般性状检查或化学试验 中不能发现的病理变化,通过沉淀检查就可以看出 细微变化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意义
许多研究认为尿液白蛋白测定对早期发现肾脏功能 改变及随后的治疗监控,其特异性和敏感度都比总 蛋白高。高血压、糖尿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伴 有肾脏医学教 育网 原创病变的缓慢进行性恶化,尿 液白蛋白测定中较早发现这些异常。在糖尿病时, 尿液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常伴随有肾小于滤过率增加 ,它发生于肾病的早期阶段,在肾组织学或结构改 变之前即可检出,对预防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发生 有重要的意义。
pH>8.5时,尿蛋白阳性标本应通过其他方法加以证实。同时使 比重检测结果偏高
隐血的影响因素
隐血试验检测原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的显色反应 酶类物质:主要是过氧化物酶、触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菌感染时产生的过氧化物酶:部分杆菌、球菌及真菌(主要 为假丝酵母菌)一方面可能释放过氧化物酶,另一方面为了 代谢的需要在增殖过程中可能合成过氧化物酶、触酶或超氧 化物歧化酶。尿中少量细菌和真菌对隐血无影响,但延长显 色时间有时也可呈弱阳性反应。不同细菌引起尿隐血的阳性 程度不同,假单胞菌属(如铜绿假单胞杆菌)最严重,杆菌 强于真菌和球菌。大量细菌和真菌是引起干化学法尿隐血假 阳性的原因之一。 亚铁血红素:肌红蛋白
② 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
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
③ 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
④ 肾盂肾炎时也偶见到;
⑤ 尿液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
新月形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⑥ 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
药物影响因素
抗生素:
青霉素可使磺柳酸法结果增强,而干化学法结果减弱。静脉滴注 青霉素最好5~6 h后再做尿液检查,对蛋白尿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 时,不同的测定方法应考虑不同的干扰作用,干化学法可使结果 减弱甚至为假阴性。
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尿液成分测定的影响机制可理解为 竞争性抑制反应,使结果减弱或出现假阴性。一般认为,常规剂 量口服维生素C对实验结果无影响,而大剂量口服特别是静脉滴 注时,30 min内尿中浓度即迅速升高,随着尿液的浓缩其浓度不 断上升。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影响尿中葡萄糖、隐血、胆红素和 亚硝酸盐的测定。
有形成分与干化学对应项目 干化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有形成分误判因素
有形成分与干化学对应项目
管型
蛋白
白细胞
LEU
红细胞
BLD
细菌
NIT
干化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pH、尿蛋白和尿比重的相互影响 隐血的影响因素 药物影响因素 LEU的影响因素
pH、尿蛋白和尿比重的相互影响
干化学法尿蛋白、比重和pH的检测原理:基于pH的变化而设计 的,也是pH、尿蛋白和比重之间相互影响的根源。 pH 5.0~7.0的正常尿液对尿蛋白和尿比重无影响,强酸性尿液 几乎不存在,主要是pH值升高的强碱性尿。
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
◆ 红细胞(RBC)
◆ 白细胞(WBC) ◆ 白细胞团(WBCC)
检测项目
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
草酸钙结晶 (CAOX)
磷酸钙结晶 (CAPH)
尿酸结晶 (URIC) 三磷酸结晶 (TP04)
检测项目
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
酵母菌(YEAST)
细菌 (BACT) 精子 (SPRM)
醇结晶,可见于肾炎、肾变性及泌尿系统肿瘤等。
(2)患者尿液排出草酸钙结晶,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如尿痛、尿
频、尿急或有肾绞痛、血尿,则应考虑肾结石的可能;患者尿液长期出
现磷酸盐结晶,应注意磷酸盐结石的可能;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食物,
可使尿液中尿酸增加,但急性痛风、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也可排 出
90μm
圆柱形、两边平行
2-5μm 2.5-5μm
长5-20μm
长100-300μm 长50-60μm
杆状、球状 椭圆、短圆柱状 菱形、麦杆束状、球状 长方或正方形的六面体 长线条状,不规则
蝌蚪状
对比度 透明
不透明 半透明 半透明 无色半透明 折光性较弱 不透明 折光性强 无色透明 无色透明
透明 折光性强
LEU的影响因素
检测原理: 酯酶显色反应 酯酶存在于粒细胞中,淋巴细胞没有
器官移植病人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造成假阴性 细菌感染:主要是某些杆菌在代谢中可产生酯酶,造成
假阳性 甲醛、高浓度胆红素造成假阳性 某些药物(如先锋霉素Ⅳ、庆大霉素)蛋白〉5g时
造成假阴性
尿沉渣检测内容
什么是尿沉渣?尿沉渣检查包括哪些指标? 正常人尿中可有很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
尿液分析方法
➢ 物理检查 ➢ 化学成分测定 ➢ 有形成分测定
有形成分测定
体外肾活检
目视或自动分析外观, 颜色,浊度
尿干化学分析仪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显微镜检查
目的
尿常规检验方法
对尿液样本中的有形成分进行定量检 测,识别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 皮细胞、结晶、细菌、管形等各种有形 成分。
检测项目
大量的尿酸盐;患者排出的新鲜尿液中含有大量尿酸铵结晶,应考虑是
否有尿道细菌感染。
细菌检测的意义
尿液细菌学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有决定意 义。常用的方法有
细菌对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临 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
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质之一,在正常情况下, 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过肾小球基底膜,因此 ,在健康人尿液中仅含有浓度很低的白蛋白。疾病 时,肾小球基底膜受到损害致使通透性发生改变, 这个时候白蛋白即可进入尿液中,尿液白蛋白浓度 即可出现持续升高,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尿沉渣结晶检查正常值
酸性尿中,可见草酸钙、尿酸盐、尿酸、尿酸钠等;碱性尿中,可 见磷酸铵镁、磷酸钙、非结晶磷酸盐、碳酸钙、尿酸铵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尿沉渣结晶检查临床意义:
(1)如有不常见的结晶,如亮氨酸、酪氨酸的出现,提示体内组织
迅速分解破坏,可见于急性肝萎缩、化学品中毒和肝硬化、肺癌等。 如
有胆红素结晶,可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硬化、肝癌等。如有胆 固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重要性
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 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 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方有诊断价值 。某些进展缓慢的疾病,观察一段时期内尿液白蛋 白排泄的变化,比一次测定结果更为重要
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扎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
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
上皮细胞意义
尿沉渣中上皮细胞:如出现大量的肾性上皮细胞可 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 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
尿液中管型的意义
尿沉渣中管型可分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和 透明管型。尿沉渣中红细胞管型指标异常提示急性肾小 球肾炎、肾梗塞、胶原组织疾病、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膜炎所致的肾损害的唯一指证;而尿沉渣中白细胞管型 指标异常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综合症、或肾盂肾炎 的患者尿液中;颗粒管型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在 正常尿液中可见到一个颗粒管型。大多数情况下,颗粒 管型提示肾盂肾炎,还可见于慢性肾脏疾病;透明管型 的形成与肾小球毛细管的损害有关,此损害会使蛋白质 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漏出。这种肾脏损害可以是永久性的 也可是暂时性的,有可能是由高热、体位的影响(躯位、 立位)、情绪压抑、或剧烈运动所致。
肾源性血尿
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医 学教育网整理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 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 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尿液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① 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 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
红细胞意义
尿沉渣中红细胞:红细胞超标(尿沉渣红细胞>3个 /高倍视野)时可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 包括肾外伤.也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外伤性的导尿后、 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血尿可见于肾孟肾炎 、肾结石、肾肿瘤和泌尿道的其它恶变、也可见于 出血性疾病
红细胞细胞形态检测的意义
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 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
粘液 (MUCS)
检测项目
透明管型
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
未分类管型
检测项目
尿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分类
鳞状上皮细胞 (SQEPs)
非鳞状上皮细胞 (NSEs)
“金标准”
尿有形成分检测的“金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