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气象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第36页/共36页
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
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在对流层中聚集,大气污染现 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6℃/1km 集中了占大气质量80%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量 空气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 →云、雾、雨、雪等
第6页/共36页
第27页/共36页
4. 雾的影响
雾像一顶盖子,它会使空气污染状况加剧。
第28页/共36页
5. 空气污染“事故日”与污染指 数
“事故日”地多少可以表示大气污染的可能性。 经验证明,发生事故日的条件大致是:持续2天混 合高度小于1500m,风速小于4m/s和无大雨。 由事故日等值线图,可看出事故日最多的地区,只 应作农业区,而事故日少的地区可作工业区。
平流层(stratosphere):
污染物一旦进入平流层,滞留时间可长达数十年, 易造成 大范围以至全球性的影响
特点:
1. 高度大约至50-55km处;
2.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 15-35km处有一层臭氧层; 4. 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平流层作用
(1)能大量吸收 波长小于 300nm的紫 外线;
污染指数:概括风、大气稳定性、降水及混合层高 度等 气象因素影响污染物扩散的共同作用。
Id表示d方向上的污染指数,值越大说明污染越重。 一般认为, Id ≤0.8时,为清洁型大气。
第29页/共36页
污染指数计算:
sp Id vh
Id——d方向上的污染指数
s——大气的稳定性
p——降水
v——风速
h——混合高度
第23页/共36页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圣才出
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名词解释温室气体答:温室气体又称大气保温气体,是指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吸收极少),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烃及臭氧等30余种气体。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二、简答题1.控制温室气体剧增的基本对策。
答:控制温室气体剧增有以下基本对策:(1)调整能源战略从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以及向清洁能源转化等方面着手。
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减少CO2排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①采用高效能转化设备;②采用低耗能工艺;③改进运输,降低油耗;④推出新型高效家电;⑤改进建筑保温;⑥利用废热、余热集中供暖,可节能30%;⑦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2)绿化对策目前热带雨林年损失1400万hm2,每年从空气中就少吸收4亿tCO2,为抑制CO2增长,应大面积植树造林。
林地可以净化大气,调节气候,吸收CO2,每公顷森林年净产氧量为:落叶林16t,针叶林30t,常绿阔叶林20~25t,而消耗CO2为上述值的1.375倍。
因此,造林10亿hm2,即每年世界净增林地5000万hm2,20年后新增林地将可以吸收CO2约200亿t,达到阻滞CO2增长的目的。
(3)控制人口,提高粮产,限制毁林不发达国家人口失控和发达国家无节制消费及短期行为是造成温室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要在全球推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和经济相适应。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应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生态农业,走提高单产之路,摒弃毁林从耕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
(4)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缺乏环境意识是环境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宣传工具,进行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温室灾害已经开始。
气候有可能日益变暖,人类应为自身和全球负责,建立长远规划,防止气候恶化。
2.简述臭氧层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
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
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武汉工程大学 考研《环境工程导论》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考研《环境工程导论》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环境工程导论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一、考试要求:《环境工程导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环境工程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
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良好的环境工程基础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的基本知识。
二、考试内容:1.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1)环境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功能和一般规律;生态平衡的理念。
(2)水资源的基本概念,水污染的特点、水污染的危害、水质指标及意义。
(3)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危害;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4)固体废物的特点、污染途径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5)噪声的定义、特性、危害、来源及控制方法。
2.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1)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2)沉淀理论基础,沉淀的类型及特征。
(3)沉砂池和沉淀池的基本类型;沉淀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设计参数。
(4)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活性污泥的组成及评价指标,有机物降解与污泥增长、需氧的关系,以及活性污泥法的新发展。
(5)生物膜的形成及特点;生物膜中物质的迁移。
(6)厌氧消化基本原理;影响厌氧消化的因素。
(7)生物硝化与反硝化除氮;化学沉淀与生物除磷法及其相应的处理工艺;除氮除磷机理。
(8)污泥的性质和分类;污泥浓缩的目的与方法。
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1)光化学烟雾、酸雨与灰霾的形成机制与主要危害。
(2)大气污染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及排放标准。
(3)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4)烟囱高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厂址选择原则。
(5)除尘器的基本类型;各种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4.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1)固体废物控制的“三化”原则。
(2)固体废物焚烧、堆肥、填埋的处理、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参考书:1)何强主编,《环境学导论》(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圣才出品】
第19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环境管理体系答: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1.简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的特点。
答: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有如下的特点:(1)人口多,增长快,经济不发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
(2)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桎梏,正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
(3)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快,但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必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浪费多和废物的排出量大,从而对环境资源库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
(4)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技术落后,发展中国家无多余的财力治理目前的环境污染,而且建设资金不足,强烈盼望引进国外投资项目,往往不恰当地满足外商获取高额利益的要求,同意在不适宜的地理位置,采用不合适的甚至落后的工艺生产,并在没有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投产。
(5)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起步并受到重视。
2.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答:应对环境问题有如下的对策和措施:(1)全人类环境意识极大提高①环境意识将向经济、科技、新闻、艺术、文化、教育,甚至商业等领域广泛渗透,从而产生崭新的现代文化观念;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不可分割的,由于经济增长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环境,如果发展损害了环境资源,环境恶化必然限制、甚至破坏经济发展;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具有相互关联和放大的特点。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海洋污染)【圣才出品】
第12章海洋污染一、名词解释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答: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是指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
影响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海水的运动、温度、盐度、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生物丰度以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等。
二、简答题1.海洋污染的特点?如何控制海洋污染?答:(1)海洋污染特点①污染源广。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由于风吹、雨淋和江河径流作用,最后都有可能进入海洋。
因此,海洋有“一切污染物的垃圾桶”之称。
②持续性强。
海洋只能接受来自大气和陆地的污染物质,很难再向其他场所转移污染物。
一些未溶解的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就长期在海洋中积蓄,降解缓慢。
③扩散范围大。
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后,由于密度差异,需通过潮流和其他涡流的作用,才能逐渐与海水混合,然后通过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由深层流向赤道的海流,被带到很远的海域。
④控制复杂。
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海洋污染控制的复杂性。
(2)控制污染的对策①油污染的控制海洋受石油污染后的防治工作,首先是利用油障,把油包围起来,然后再利用回收船只或回收装置收回油障内的油,最后用油吸附材料和油处理剂等对那些剩余的油进行处置。
②塑料垃圾的防治使用可降解塑料。
另外,可通过制定法规,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塑料垃圾。
③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及时发现,迅速采取行动措施。
另外,对赤潮的预报也正在研究中。
2.什么是海洋污染,它有哪些主要污染源?答:(1)海洋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海洋的有毒物质和能量,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改变了海水及底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现象。
(2)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①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经江河)排放和倾倒;②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等直接或间接排放或倾倒;③船舶、油船排放的废水和废物;④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⑤投弃海洋中的放射性废物;⑥大气降落的有害灰尘和有害气体。
3.简述海洋污染物质与污染途径。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838环境学导论考
本资料有如下特点:1“最全”,本资料把环境学导论重要的、热门的、可能考到 的所有知识点都全部列出来了,并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2“最简”,为不增加考 生负担, 对考点的讲解, 尽量做到精简, 除去了教材繁琐臃肿的语言, 直击要害; 3:“最具实用性”。00 年至今,川大考题的重复率越来越高,知识题目在形式上有 些变化,根本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多大改变。而自从 04 年开始,环境学导论的 考试代码改为 838,更多的转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两大题型,川大的环境学 导论试题也大部分以文字叙述为主了,考查的重点也越来越集中。因此,针对此 规律,本资料将每一章的 00-13 年涉及到的真题附集在了“考点梳理”之后,方便 大家查阅。 完整版资料请查看来源网站:/thread-1099755-1-1.html
完整版资料请查看来源网站、矿物开发问题等毫无疑问是每年考试的重点与热点。它们主要集中在第三、 五、七、八、十一章、十三章、十四章、十五章、十七章和十八章,因此这些章 节可能都是是明年真题的重点。
3、838 环境学导论高分辅导笔记
主要参考书目
1、何强 《环境学导论》-第 3 版 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
辅助参考书目
2、金岚 《环境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钱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 4、林肇信 《环境保护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丁桑岚 《环境评价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6、但德忠 《环境监测》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弘毅考研胜经系列之考研百问百答手册 2015 版
关于考研, 你下定决心了吗?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了吗?愿意花上一年甚至更多的 时间全心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役中了吗?也许你还在犹豫、 也许你陷入迷茫, 但千万不要让 时间犹豫、迷茫中溜走。在学习上,历经了高考的拼搏,考研也许是最后的一次。未来的路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NEW)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综合分析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环境[温州大学2016年研]答: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其中,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2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3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人们通常规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来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4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6、2015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3章 生态学基础)【圣才出品】
第3章生态学基础一、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系统的生命的所有变异,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生态复合体,包括种内的、种间的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①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种。
a.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之用;b.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
第一,生产者又称自养者,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营生的菌类。
第二,分解者包括一部分细菌和真菌,能使生物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质。
第三,转变者也是细菌,其作用是将分解后的无机物转变为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分。
②非必要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消费者,它是靠生产者的有机物质为生的,故又称他养者或异养者。
按其食性,消费者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生物和腐食动植物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只能消费不能生产,所以是非必要的成分。
(2)生态系统的类型①陆地生态系统。
又可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前者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后者如农田、城市、工矿区等。
②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湖泊、河流、水库。
③海洋生态系统。
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
2.简述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答:(1)生态系统①种群是指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②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③生态系统是指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④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彼此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密切,而且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目前人类所生活的生物圈内有无数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
整个生物圈便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平衡①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4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名词解释1.土地处理系统答: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或废水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污水或废水中的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属于常年性污水处理工程,常用于中小城市污水二级污水处理之后代替高级处理。
由污水的沉淀预处理、贮水塘湖、灌溉系统、地下排水系统等组成。
处理方式一般为污水灌溉(通过喷洒或自流将污水排放到土地上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渗滤(将污水排放到粗砂、土壤和砂壤土土地上经渗滤处理并补充地下水)和地表漫流。
2.生态工艺答:生态工艺是指有别于传统工艺的无废料生产工艺。
它运用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系统工程优化方法,设计物质多层次利用的生产体系。
生态工艺是对生物圈物质运动的无废料生产过程的功能模拟,即模拟废弃物还原、转化和再生的利用过程,实现资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制。
答:进入土地处理系统的污染物质,是依靠土地系统的调节能力进行净化的。
不同的污染物质,在土地系统中的净化机理或过程各有差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是通过下述作用去除污染物的:(1)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等作用;(2)土地中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还原的降解、转化及生物固定化等作用;(3)土壤中有机和无机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络合和沉淀等作用;(4)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5)土壤的机械截留过滤作用;(6)土壤的气体扩散或蒸发作用。
2.如何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答:可通过如下措施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1)编制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又称环境规划,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它与地球物理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能顺应环境条件,不致使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受重大破坏。
(2)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许多环境科学家认为,充分利用生态学原则和系统论的方法,根据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复合体来研究城市,也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工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才能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 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性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大气的污染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各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五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11~20章)【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11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一、名词解释1.水体自净作用答:水体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恢复和达到受污染前的状态,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稀释、混合、沉淀、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吸附凝聚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
2.生化需氧量答: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需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BOD是反应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通常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单位为mg/L。
二、简答题1.什么是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是怎么样分布的?答:(1)水资源是指现在或将来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资源的分布①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6亿km3,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占2.7%。
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冠水占77.2%,地下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1%,大气中水占0.04%。
便于取用的淡水只是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估算约300万km3,仅为地球总水量的0.2%左右。
②水在自然界中呈现循环状态。
地球上循环的水量,每年大体为42万km3,其中降落到陆地上的约为10万km3,而后通过江河流入海洋的水量约4~4.5km3。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又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因此,应特别加以保护。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答:我国水资源特点如下:(1)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
人均水量为2600m3,只有世界人均的1/4,亩均水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我国水资源按人口平均并不富裕。
(2)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湿润多雨,西北内陆干燥少雨;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8%,径流量占全国的82%;黄淮海三大流域,耕地占全国的40%,而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2.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更多资料请在薇♥公重号精研学习网查找下载本书是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
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生态学基础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城市生态系统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粮食问题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能源与环境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未来的能源供应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海洋污染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大气的污染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环境经济学概论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2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三致”作用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2.“三同时”制度答:“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实施“三同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中产生的新污染源。
3.环境污染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全球环境问题答: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即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主要包括:①气候变化;②臭氧层耗竭;③生物多样性丧失;④森林砍伐及其非可持续利用;⑤荒漠化与土地退化;⑥水资源退化与国际水域污染;⑦海洋污染与海洋资源退化;⑧持久性有机污染等。
5.环境干扰答:环境干扰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
环境干扰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辐射干扰等。
二、简答题1.试简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答: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下:(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所以又称早期环境问题。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此时,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因此,虽然当时已经出现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所抵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1.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图15-1 全球地表温度年平均值的变化近一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1)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0.6℃;(2)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2.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
(3)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与地球变暖趋势许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的增多可能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①二氧化碳(CO2)图15-2 CO2浓度的变化与预测②其他温室气体a.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因此它的浓度持续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b.氟氯烃(氟里昂)是人类的工业产品,其中起温室作用的主要是CFC-11和CFC-12,其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70~120a;c.另一种温室气体是N2O,由于施用化肥的影响,N2O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在缓慢增长,年增长率为0.2%~0.3%;d.臭氧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在近几十年里,平流层的臭氧在减少,对流层的臭氧却有所增加。
3.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①海水平面上升主要使沿海地区受到威胁,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危险,如“水城”威尼斯、“低地之国”荷兰等;②海拔稍高的沿海地区的海滩和海岸也会遭受侵蚀,需耗费巨资修建海岸维护工程;③会引起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后果,航运、水产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
(2)气候带移动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
①温度带移动会使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改变,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②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生长季节延长,有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可能增多,CO2的增多能促进作物生长,但是,作物分布区向高纬度移动,有时可能移到现在土壤贫瘠的地区;③对于生产力水平低、粮食储备少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大,如果气温升高而降水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则有可能使干旱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
1.逆温层
答:逆温层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大气层。
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引起,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2.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逆温?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答:(1)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当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与不稳定的分界线,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
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
(2)辐射逆温是指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
(3)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如果原来悬浮在上面稳定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突然落入此混合层中,便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向地面降落。
造成该地区短时期的严重污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及其解决办法?
答:(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①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②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
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③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
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④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⑤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O2、NO x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致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3)城市热岛效应危害
①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②加重能源消耗;③加重空气污染;④增加水资源消耗;⑤增加病菌繁殖的条件。
(4)城市热岛效应解决办法
①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方面
a.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b.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c.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d.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e.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②其他方面
a.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b.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c.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d.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e.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3.简述产生逆温的原因。
答:产生逆温的原因如下:
(1)下沉逆温
下沉逆温是指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
(2)辐射逆温
在经过一个寒冷而晴朗的夜晚后,次日早晨地表就会出现辐射逆温现象,这是因为在夜里地表将热量辐射到空间后变冷了。
(3)下沉逆温和辐射逆温同时发生
有时下沉逆温和辐射逆温会同时发生,高空为下沉逆温,低空为辐射逆温。
(4)海岸逆温
由于白天陆地被太阳晒热后,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将海上的冷空气吸入,使沿岸地面产生逆温。
(5)地形逆温
因局部地区地理条件的特点而形成的,例如在山区,晚上稠密寒冷的空气沿山坡流聚在山谷中,上层虽有热气流通过,也不会影响山谷中停滞的冷气团,因此,山谷中便形成了上温下冷的逆温层。
4.简述大气结构构成及各层的特征。
答:大气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如表14-1所示。
表14-1大气圈垂直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