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3.四大先驱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补充——“提供娱乐”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
”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答:大众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术学科,它以新闻和其他形式的媒体传播为研究对象,探索媒体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及其各类受众。
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3个基本的概念:媒体内容、媒体使用以及媒体影响。
其中,媒体内容指的是涉及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媒体使用意味着消费者如何接收、使用和理解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媒体影响指的是消费者对所接收信息的反应,以及媒体传播如何影响受众情绪和行为的研究。
2、您如何看待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答: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文化研究、话语分析、定量研究、历史研究、实地研究、叙事研究等等。
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研究方法学的原则,以正确的思维途径来推动研究进程,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大众传播学
这样,在面对消费者时,纽崔莱品 牌旗下琳 琅满目的产品线就以四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 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养 套餐”呈现在市场上, 将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变得更有针对性。 (2)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从 2000 年开始,安利不惜重金为纽崔莱做连珠 炮式的奥运营销活动。连续两届成 为奥运会中国 代表团的唯一专用营养品。现在的纽崔莱不仅仅 奥运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更是 NBA 中国市场合 作伙伴,和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从 2001 年至 今,安利纽崔 莱先后邀请国内外许多优秀运动员 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 从最早开始的邀请 “跳 水皇后” 伏明霞,田亮,刘翔等奥运冠军作为纽 崔莱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宣传和诠释纽崔莱“营 养、运动、健康”的品牌形象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 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 ①.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 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 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 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 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至。
3.安利(中国)大事记 1995 ● 正式开业前,公司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厂建设。 ● 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在广东及福建两省 七个城市营运,拉开了在中国耕耘发展的序幕。 ● 首批推出5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996 ● 安利上海分公司开业,业务拓展至华东地区,公 司年销售额达9亿元。 1997 ● 雅姿?系列美容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 ● 在曼谷举办首次海外研讨会。 1998 ● 积极应对4月份国家发布的传销禁令,在停业3个 月后获批以“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方式重新开业。 ● 纽崔莱?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在中国上市。由于禁 令影响,公司当年销售额为3亿元。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群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群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及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及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开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历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历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历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出色的学者奉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奉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提醒了群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分析:文献阅读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并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先前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在文献阅读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真实的实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对大众传播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了解。
实证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调查、观察和统计等,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出大众传播的现象、规律和影响等。
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向被调查者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大众传播的情况。
调查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以及单选、多选和主观评价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获取受访者对于大众传播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的实际状况。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变量法,通过人为的操作和干预,来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影响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通过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处理或介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大众传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分析、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应用和理论构建提供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方法,以期获得准确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信息在社会中如何传播,以及传播对于社会、个体和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主要包含了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两个方面。
传播学原理是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了信息传播的各种规律和机制。
其中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受众、信息和意义的角色和互动关系,以及人们接收、解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原理还研究了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则是传播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它涵盖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
传播学教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传播学的基本定义和概念;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媒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革;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评估等。
总的来说,大众传播学既研究了大众传播现象和规律,也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的知识,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们如何接收、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中,有五个主要的领域值得关注。
一、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关注的是大众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新闻媒体的报道可以影响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广告和娱乐媒体也能够对观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电视广告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组合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文字广告则更依赖于受众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研究者还研究了媒介对观众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三、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是对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研究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特点和效果。
研究者分析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以及广告和娱乐节目的制作和表现形式。
他们还研究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否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等特点。
四、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是研究受众在使用媒介时的选择行为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人们选择使用哪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决策过程。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因素,如媒介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和便利性等。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人群在媒介选择上的差异。
五、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传播的领域。
该领域关注的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研究者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介使用和媒介效果差异,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和冲突。
他们还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大众传播与媒介效果、大众传播与媒介内容、大众传播与媒介选择以及大众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五个主要领域。
第6章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认知、互动 2 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社会中由个体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传播活动的 总体构成的环境。 其主要特征是:以非人际之间的信息获取为特征。而在现代社 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构造者。
3 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1)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 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 主要机制 ; (2)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 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 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即信息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 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 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 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 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 势。 日本的藤竹晓1968年,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拟态环境的拟态化”问题。
(四)网络
(五)社会化媒体(?)
三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主要观点
1948年,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能》): 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2)社会协调功能(correlation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society in responding to environmemt);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transmission of the social heritag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的兴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基本概念、历史发展。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二、大众传播媒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对不同媒介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定义、特点、功能。
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
三、大众传播过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传者、受众、信息、媒介和效果等方面。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过程、传者与受众的角色、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媒介的作用和传播效果。
3.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讨论、小组活动。
四、大众传播的内容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内容种类、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新闻、娱乐、广告、文化等传播内容的定义、特点、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五、大众传播的效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种类、特点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对传播效果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种类、特点、影响因素、正面和负面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
六、大众传播的受众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受众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受众行为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受众的定义、特点、分类;受众行为模式;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和原则。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式学习。
七、大众传播与culture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理解。
2. 教学内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文化霸权与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3.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相关文化传播视频。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了解现代传媒和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导论,其背景、目的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一、背景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通常被概括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传播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传播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传播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成为了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部分,因为它研究了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其影响。
二、目的大众传播学导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传媒都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商业和社会团体等重要组织机构也需要有效地运用传媒来宣传其活动和产品,影响世界的舆论和思想趋势。
大众传播学导论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信息和工具,以便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三、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在大众传播学导论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影响。
其中包括:1.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各种能够进行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机构,通常包括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
这些媒介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商业和政治目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信息。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知识相联系,来处理他们从大众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3. 媒介影响:大众传媒的内容、格式和方式均会对其受众产生影响。
媒介影响理论研究了传媒如何影响受众,以及受众如何在其影响下行动。
四、总结大众传播学导论研究了现代传媒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许多学生和专业人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修课程。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人类传播史
电子传播的意义
◆电子传播将信息的传递与物质的传递相分离,使
得以接近于实时传播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已经成 为现实。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
影像信息系统。
语言(传播)的起点 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起点
思考:
由于交流的需要, 语言产生于人类
社会化的进程中, 而后便成为人类 社会化以及整个 社会的复杂与扩 大化的催化剂。
口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 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 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事 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 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第三阶段 文字时代
公元前3500年
文字使人类脱离 原始蒙昧状态 而踏入文明的大门
文字的发明
文字起源于绘画,在有真正的文字以前往往都是先有“象形文
字” ——由图形符号组成的原始文字 。
汉字发明之前经历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此外,先民还在武 器、工具及劳动产品上刻画某些“符号”作标记。这些摹写事物的图画 被后世学者誉为“象形指事汉字之祖先”。
20世纪的最初十年,无线电广播已 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作为一项传播技 术,广播已经初具形态。
无线电广播成为一项社会事业,是在 一战结束后的年代才开始兴起的。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电视时代
1962年,第一颗通讯卫星 “电星一号”(Telestar-Ⅰ)发 射升空,从此电视节目可以直接 进行洲际传播,全球一村的局面 开始形成。
伯恩斯在《解读古秘鲁结绳文 字》一书中,猜测结绳上的色彩 和结构可能是现今安第斯山脉仍 在使用的盖丘亚族语的速记形 式。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
二、现代传播学研究的背景
1.科学研究背景(一战前后) 19世纪——“科学世纪” 各国鼓励科技发展 科学家地位提高 各学科兴起发展(社会学、心理学)
2.社会形式背景 社会形式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战后期协约国对德军展开的心理战 20年代、30年代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建立政权,也造成 了一种法西斯狂热 广告商与新兴起来的公关代理人极力夸大广告与公关宣 传的威力。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 或反映)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 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甘肃舟曲泥石流
2、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3、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不同点(P4) 社会信息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社会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4、信息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人类最年轻的学科 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学科 一门和人类同龄的学问
一、传播学研究的发生(古代看传播)
△人生来就有传播的能力 △传播在自然状态下(人本能状态)人自然本能地 用它, 但不会重视对它的研究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阶级、集团、国家的争斗使 人们领略宣传与舆论传播的厉害
3.互动说 .
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得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 发展的机理。就是说它是精神现象转换为符号并在一 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 手段。 ——库利 1909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1967年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1、2、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中国钟义信)4、5、6、7、介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的影响。
8、压力,是受者发出的信息反映,也是受者对于媒介进行社会控制的一个表现形式。
9、简答1、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及其基本框架。
答:传播者——信息控制分析;信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研究;受众——受众分析;效果——信息效果研究。
2、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答:(1)拉斯韦尔主要贡献:①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②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③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代表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等。
(2)卢因主要贡献:①首创了“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②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的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
代表作:《解放社会矛盾》等。
(3)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①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②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
(4)霍夫兰主要贡献:①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②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代表作:《传播与说服》等。
(5)施拉姆主要贡献:将他人的贡献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3、传播的五大类型答:自我(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大众传播中的社会功能答:(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督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的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督、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学概念的提出者
大众传播学概念的提出者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拉萨维·L·瓦尔特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
他的研究认为,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基本机制,通过媒介技术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从而对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大众传播学通常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如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主要探讨的是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它在20世纪末叶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并行,进一步加速媒体的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介技术:研究各种媒介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受众的影响。
2. 受众研究:研究不同受众的接受能力、需要和反应,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和对媒体的使用方式等。
3. 内容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媒体内容的组织方式、风格和传达信息的方法等。
4. 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媒体传播现象和文化差异对媒体效果的影响。
5. 社会研究:研究媒体影响力对不同群体、社会群体和政治群体的影响。
总之,大众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体对受众以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研究不同类型、内容和形式的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认真探讨其运作的机制,以便更好地利用其潜力和防范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所谓传播,即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传送和接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H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既对政治传播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同时不单对政治传播,进而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钻研,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
第二,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
第三,倡导并亲身时间“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
其代表作为《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K 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
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
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
P 拉扎斯费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第一,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第二,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C 霍夫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
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使之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代表作《传播与劝服》。
W 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
传播的结构拉斯韦尔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从此,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缺点:直线性,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及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里孤立地进行。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变直线思维为循环思维,变直线单向型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
编码者??????????????? 译码者释码者---? 讯息---?? 释码者译码者??????????????? 编码者赖利夫妇模式:从片面思考走向全面思考。
他们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
(三个群体,基本群体如家庭、邻里,次属群体如学校单位,社会系统则是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还有一个参照群体)马莱茨克模式:研究的“清单”传播的功能传播的基本功能:一是维持人类的生存、推动人类的发展。
一是传、受信息。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调节身心。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大众传媒持续不断地宣传会使人丧失辨别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大众传播使受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下降。
媒介常常以廉价的代价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大众媒介使人沉醉在虚拟的满足中,降低了真实执行力。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面,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
对于虚拟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或者无意)“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和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中考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默顿)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幕: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办,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
直到19实际后期,中国才出现了比较典型的大众化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社会体制和大众传播把关人理论---卢因、怀特(把关人未必只有一个,把关行为未必只是取舍也有可能是修改,把关行为不限于媒介,还见诸受者,反馈虽然不充分不及时但毕竟存在,选择标准只限于个人偏好)、麦克内力? (缺点是没有提出把关的标准)把关的标准:在盖尔顿-鲁奇模式中列举了9条新闻选择因素(时间跨度、强度或限度价值、明确/不模棱两可、文化接近或相关、一致性、意外性、连续性、构成、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关于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他提出了三个假设,即附加性假设、补充性假设和排除性假设。
其贡献主要是细化深化了我们新闻价值的认识。
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伦理和法规、利益动机。
媒体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被媒介用于制造低俗、麻醉大众、维护体制;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反映民意、制约媒介、监督权力的作用。
关于“编辑权”:1.传者权力的分化2.受者力量的壮大四种大众传播体制: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
集权主义,也叫统制主义,专制主义,即主张对传播实施严厉控制的理论和实践。
密尔顿的出版自由论:1.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要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有人说坏书应当禁止,但谁来判断哪些是坏书?3.历史证明,检察官的水平往往不如作家的水平。
4.即使某些检察官有水平,也可能会被偏见和流俗蒙蔽。
在这种情况下,查禁出版物的结果,就很可能是查禁了真理的本身。
5.尽管出版物可以禁止,但检察官无法禁止其中的思想的流传。
6.由此得出结论,正确的做法是,“让她和虚伪交手吧。
”洛克的君权民授论和宽容异教论:其一明确提出君权民授论,其二大力提倡宽容异教论。
密尔的市场调节论:1.压制某种意见,很可能就是压制真理2.某种意见也许(通常总是)会包含着部分真理3.被多数人认可的意见即便是真理,如果不使之经受争议,公众就难以深刻地领会真理4.而且,这种真理会变成教条,阻碍新的真理的生长。
罗伯斯庇尔的舆论监督论:他们指出言论出版自由的实质,一是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二是批评政府官员的自由。
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舆论监督论。
就是说,传媒的首要使命,是监督政府。
伟大的身体力行者杰弗逊:他站在积极倡导媒介监督政府的立场上,提出“自由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展开:在大众传播实际过程种,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多样化原则(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媒介社会责任论的产生:1.明确否定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指出了大众自由与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认为媒介必须切实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为此,必要时,即大众和社会利益受到媒介损害时,政府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出面干预。
这几点构成了媒介社会责任的基本框架。
但是,它只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尽管多少发挥了一些“治标”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体制下媒介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在实践中难以贯彻。
它一方面反对政府侵犯传播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干涉媒介;它既抨击媒介为追求利润损害公众利益,又申明必须维护媒介的私有制。
从根本上说,这仍然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有关社会控制的其它理论: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反驳权和意见广告)信息的特点: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扩散性、可分享性、可转换性、可加工性、可贮存性、不完全性、时效性。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1.补充或强调作用2.替代作用3.矛盾作用符号学:以人类符号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观点是1.定义,所谓符号,就是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的中介。
本质,符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或手段。
任何离开符号的思维,都是不可想象的。
结构,符号有两个要素,一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能指”也叫“符具”,二是可以推知理解的“所指”也叫“符指”。
两者结合就构成了符号。
过程,再加上一个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对符号有不同解释),符号过程的必要条件就齐备了。
特点,第一指代性。
即任何符号都只是事物的替代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第二随意性。
符具与符指、或符号与指说对象的关系,取决于解释者或情境,因而是随意的。
类型,符号的分类同样依据角度不同而各异。
传播的有限效果论: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系统总结了传播流研究,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而不是改变,且不是唯一作用因素改变受众态度需要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1.两级传播--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
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