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
《燃烧基本理论》课件
燃烧的化学特性
放热反应
添加标题
1பைடு நூலக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可以用于加热物体或驱动机械。
添加标题
2
化学键断裂
添加标题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中的化学键发生断裂,释放出能量。
添加标题
4
新物质生成
添加标题
5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化剂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这些物质通常是稳定的化合物。
添加标题
6
燃烧的物理特性
含硫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硫氧化物。
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
颗粒物
燃烧过程中,碳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高温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如灰尘等。
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与水蒸气反应形成酸雨。
酸雨
空气污染
生态破坏
01
02
04
03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01
燃烧效率优化
通过调整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燃烧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提高燃烧效率,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02
污染物排放控制
采用尾气处理、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长期接触污染物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燃烧产物对人体的影响
CATALOGUE
燃烧的应用与控制
05
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火力发电
利用燃气燃烧产生高速气流,驱动涡轮旋转,从而发电或提供动力。
燃气轮机
第六讲 预混可燃气的湍流燃烧 PPT课件
§6.1 湍流燃烧及其特点
实际各种燃烧装置中的燃烧过程往往都是湍流燃烧过程。
所谓湍流的确切定义尚难明确,但与层流的平滑分布和有 秩序流动相比较,可认为它具有:
(1) 不规则性 只能用统计方法 (2) 扩散性 传递速度加快 (3) 具有明显的旋涡脉动 (尺寸大小:含能大、小, 脉动具有耗散性) (4) 是一种流动(是流体受约束转弱的自收运动状态 )
l
大尺度湍流火焰
l
强湍流火焰 湍流的脉动速度远大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此 时有:
u' SL
弱湍流火焰 湍流的脉动速度小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此时有
u' SL
湍流火焰稳定燃烧的条件: 一维湍流能量方程:
CP ST
dT dx
d dx
[(
T
)
dT dx
]
sQs
为便于分析,取无量纲后:
§6.2 湍流燃烧火焰传播速度
湍流燃烧火焰传播速度:
湍流火焰前沿法向相对于新解可燃气运动的速 度
ST=u COSθ
测定ST的常用方法有二种。 (1) 定常开口火焰,本生灯法
(2) 定常封闭火焰
对于定常开口火焰,ST的大小测定
V
(1) 测得U及θ
F
(2) 流入可燃预混气流量除以湍流火焰表面积
如何确定F是很困难的。
层流火焰与湍流火焰的特点比较
当Re < 2300 层燃火焰 a) 前沿厚度0.01~0.1mm高度; b)火焰前沿光滑基本成正圆锥形; c) 20~200cm/s
当Re>2300时,湍流火焰(渐变过程) a) 火焰高度很小。说明 ST>>Sl b) 火焰前沿出现脉动和弯曲 c) 收光区模糊 d) 有明显的噪音 e) 有较宽的反应区域
燃烧基本理论
内容:燃烧基本理论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同时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具备一个或两个特征不能称为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1.必要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
2.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类型燃烧类型主要有闪燃、自燃、着火、爆炸。
(一)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作闪燃。
(二)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自燃包括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1、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温度,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作受热自燃。
2、本身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自然发热经一定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作本身自燃。
(三)着火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当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到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作着火。
(四)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叫爆炸。
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
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下限(也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上限(也称为爆炸上限)。
在火场上,常见的爆炸主要有以下三种:1. 气体爆炸: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的现象。
气体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气体本身具有可燃性;气体必须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有点火源的存在。
2、粉尘爆炸: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的现象。
粉尘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能量。
第 6 章 1 可燃固体的燃烧课件
最大爆炸压力增大。
学习交流PPT
4
• (5)(极限)氧指数(LOI,OI)
• 定义: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混合气体中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 数。
• 氧指数越小的高聚物,火灾危险性越大。 • 氧指数小于22的属易燃材料; • 氧指数在22-27之间的属难燃材料; • 而氧指数大于27的属高难燃材料。
学习交流PPT
➢(3)如果物体单面受热,另一面不绝热
A h ( T T ) d ( A t ) c d A T h ( T T 0 ) dt
A h ( T 2 T T 0 )d ( tA ) c dT
dt (A)cdT
Ah(T2TT0)
T0
T∞
ti hclnTTT0T02Ti
ψ=0.27,着火点Ti=543K,环境温度T0=293K
学习交流PPT
13
• 薄片状固体(Bi=hL/K数较小):
• 如窗帘、幕布之类
• 估算薄物的引燃时间
• 假设一薄物体的厚度、密度、热容和它与周围环境间的 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τ、ρ、c、和 h;
• 薄物体的燃点和环境温度(或物体初温)分别为 Ti和T0。
学习交流PPT
15
➢(4)当物体一面受热通量为的辐射加热,另一面绝热时 假设物体吸收率为α,在时间间隔dt内,能量平衡方程可写成
A Q 'r ' d h t A T T 0 d A tcdT
dtQ r'' hcTT0dT
Qr
对该式从T0到Ti积分得引燃时间为
T0
ti hclnQ r'' hQ Tr''i T0
❖ S=0 固体能否被引燃的临界条件。
学习交流PPT
燃烧学讲义-第6章气体燃料的燃烧
w'
uce
ut A = 1+ t uce a
ut a+ A a t … … uce ∝ … … = ∴ uce a τrj
At:湍动输运所引起的折算热扩散率
A t a时,有 ut = uce
A t (一般情况下 A t a
当
a)
A ut t ∝ Re = Re 若流体为管内流动, 若流体为管内流动,一般认为 uce a
uce
ut uce
18
一、湍流传播的理论 一、湍流传播的理论
表面燃烧理论(舍谢尔金)
火焰面是层流型的, 火焰面是层流型的 , 湍流脉动在一定空间内使燃烧 面弯曲、皱折,乃至破裂, 小岛”状的封闭小块, 面弯曲、 皱折 ,乃至破裂, 成“小岛”状的封闭小块, 这样增大了燃烧面积,从而增大了燃烧速度。 这样增大了燃烧面积,从而增大了燃烧速度。
2Qwm RT 2 a 2Q a lr uce = wmdT = ∴ T −T0 λ ∫ ρCp (Tlr −T0 )2 E lr B
10
燃尽时间:τrj =
ρCp (Tlr −T0 )
wmQ
uce ∝
a
τrj
火焰锋面厚度δ及可燃混合物升温预热区厚度 火焰锋面厚度 及可燃混合物升温预热区厚度S
RT 2 S定义为 T = Tlr − lr 点做 T = 定义为在 定义为 E
2
火焰传播的形式
缓燃( 正常传播) 缓燃 ( 正常传播 ) :火焰锋面以导热和 对流的方式传热给可燃混合物引起的火 焰传播, 也可能有辐射( 煤粉) 焰传播 , 也可能有辐射 ( 煤粉 ) 。 传播 速度较低( 速度较低(1~3m/s),传播过程稳定。 m/s) 传播过程稳定。 爆燃:绝热压缩引起的火焰传播 , 爆燃 :绝热压缩引起的火焰传播, 是依 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合气的温度 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 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 , 从而使燃烧波不 断向未燃气推进,传播速度大于 1000m/s。 1000m/s。
燃烧学 第六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f1 y
f H2O D0 r0 y 0
为界面上水蒸气沿水面法线方向的浓度梯
f1 y
<0,故J1,0>0 因此水蒸气的扩散是流向水面上方。
二、水蒸发时的斯蒂芬流
二、水蒸发时的斯蒂芬流
200
300
400
d(mm)
4.4.3液体的雾化
F
条件雾化角2a2
• 雾化指标
出口雾化角2a1
– 雾化角 • 出口雾化角:在喷口出口处做雾化锥外边界切线, 两切线间夹角的一半为出口雾化角 • 条件雾化角:以喷口中心线为圆心,距离x为半径 (通常为200mm)作弧,与雾化锥边界线有两个交 点,连接喷口中心线与两个交点获得两个连线,这 两条连线间的夹角的一半称为条件雾化角
二、水蒸发时的斯蒂芬流
• 假设:
– A-A为一水面,水面 上方为大气空间, 水面A-A处为水与空 气的相分界面,在 相界面上只有水蒸 气和空气两种气体 组分,以 f1 和 f2 分别 表示水蒸气和空气 的质量相对浓度。
二、水蒸发时的斯蒂芬流
在相界面处有:
J H2O,0
式中, J1,0为界面处水蒸气的扩散流; D0为分子扩散系数; r0为气体平均密度;
• 设环境温度比燃料沸点温度高得多,油滴表面温度T0略低于沸点温度Tb0。
基本方程
各组分边界条件
物理量变换
物理量变换
重新整理边界条件
基本方程变换为
由方程的相似性变换可得
求解
积分
求解蒸发速度
求解蒸发时间
结果
6.4液滴的燃烧
液滴的燃烧模型
• 单个液滴的燃烧模型,假设:
液滴为均匀对称球体; 液滴随风飘动,与空气间无相对运动; 燃烧及快,火焰面薄; 火焰温度较高,向内向外同时传热, 液滴表面温度接近饱和温度,燃烧温 度等于理论燃烧温度; – 忽略对流与辐射换热; – 忽略液滴周围的温度场不均匀对热导 率和扩散系数的影响; – 忽略斯蒂芬流。 – – – –
消防燃烧学基础6
➢ 助燃物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都可以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 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 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之在 空气中进行的,助燃物是空气,实质上是与空气中 的氧气发生的燃烧反应。
在链传递过程中,旧自由基消失的同时产生 新的自由基,从而使化学反应能继续下去。
3、链终止
自由基如果与器壁碰撞,或者两个自由基复合, 或者与第三个惰性分子相撞后失去能量而成为稳定 分子,则链被终止。例如:H2+Br2→2HBr由以下 反应构成:
M+Br2→2Br·+M (链引发) Br·+H2→HBr+H·
一、游离基的产生及特点
(一)名词解释
1. 游离基(自由基) 就是单质或化合物由于共价键的破裂而形成的含有不成
对的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游离基(也可以简述为: 凡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都被称为游离基或自 由基)。 2. 共价键 就是两个原子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键,称为共 价键。共价键具有定向性和饱和性。
3.燃烧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燃烧的本质呢? ➢人类对火的认识,已经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
从钻木取火,到后来发现热可以从各种能量转换, 是经亿万人的长期用火实践和大量的科学实验证 明,燃烧的本质表现在:
➢(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 ➢(2) 燃烧必须有放热、发光现象.
(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
那么,什么是化学反应?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反 应”。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一种化学 反应:4Fe +3O2 →2Fe2O3(铁在潮湿的空气中 生锈)。
燃烧理论与基础 06第六章 液体燃料燃烧
第一节 液体燃料燃烧特性
一、燃烧方式
液体燃料的燃烧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预 蒸发型;另一类为喷雾型。
二、重油燃烧过程
当重油油滴进入高温炉膛空间后,油滴被烟 气加热。
蒸发出来的油汽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燃烧。 油滴燃烧所需时间主要由两段组成:重油油 滴蒸发产生的油汽燃烧所需时间,及其焦炭 核燃烧所需时间。
三、雾化性能参数
一般可用一些特性参数来表征喷嘴的雾化性 能。即雾化气流(或称雾化锥)中液滴群的 雾化细度、雾化气流的扩张角度(雾化角)、 雾化气流的流量密度分布、射程及流量等。 其中雾化细度、雾化角和流量密度分布较常 用。
1、雾化细度
雾化气流中液滴大小各不相同,液滴直径越 小则总表面积越大,蒸发、混合及燃烧速度 也就越快。
二、乳化油燃烧
乳化燃料燃烧是个复杂的过程,对其节能降 污机理较为成熟的解释是乳化燃料燃烧中存 在的“微爆”现象和水煤气反应,也就是从 燃烧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来解释。
乳化油燃烧过程的物理作用即所谓“微爆” 作用。
图6-14 普通油和乳化油的燃烧过程
化学作用即水煤气反应。在高温条件下,部 分水分子与未完全燃烧的炽热的炭粒发生水 煤气反应,形成可燃性气体,反应式如下: C+H2O → CO+H2 C+2H2O → CO2+2H2 CO+H2O → CO2+H2 2H2+O2 → 2H2O
2
相对静止环境中液滴完全蒸发所需的时间τ0为:
d 02 0 K
K 8 g ln1 B cp 4qm d 0
称为直径平方-直线定律。
05 燃烧理论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重要性本章重点掌握“动力燃烧区域”、“扩散燃烧区域”了解燃烧过程着火与熄火的热力条件掌握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因素掌握燃烧完全的条件Array第一节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T自动连续加速进行自动连续加速进行,,活性分子活性分子,,活性链挥发分对煤燃烧的影响活性分子的形成活性分子参与反应,,反应又生成了新的活性分子活性分子失去能量,,消失消失。
活性分子产生的速度等于消耗速度活性分子产生的速度大于消耗速度对着火对着火、、燃尽燃尽、、发热量燃烧和气化过程都非常复杂当壁面温度较低时当壁面温度较低时::会达到一个稳定的放热的放热、、交点交点11:所以所以::低温下低温下,,只会缓慢氧化只会缓慢氧化,,不会着火②当壁温提高到一定值当壁温提高到一定值,,会交于会交于22、3两点两点。
反应初期反应初期,,向2点靠近点靠近;;达到2点(不稳定不稳定))后只要稍加提高系统反应将自动加速而转变到高速燃烧状态反应将自动加速而转变到高速燃烧状态((着火着火))于高温燃烧状态3。
2点对应温度即着火温度点对应温度即着火温度T T zh 着火热力条件:在一定的放热在一定的放热、、散热下散热下,,只要系统温度大于着火温度着火温度,,燃烧反应会自动加速进行③对于高温燃烧下的反应对于高温燃烧下的反应,,若散热加大若散热加大((到一定程度到一定程度,,交于交于44、5点,系统温度随之下降达到不稳定的系统温度随之下降达到不稳定的44点,只要温度稍微下降只要温度稍微下降,反应温度会急剧自动下降反应温度会急剧自动下降,,直到直到55点(缓慢氧化状态缓慢氧化状态)4点对应温度即熄火温度点对应温度即熄火温度T T xh 熄火热力条件熄火热力条件::在一定的放热在一定的放热、、散热下散热下,,只要系统温度小于熄火温度熄火温度,,燃烧反应即会自动中断第四节煤粉气流的着火为何要分为一次风与二次风??提高煤粉浓度可以强化着火 浓淡燃烧器着火热:将煤粉气流加热到着火温度所需热量着火热用于加热煤着火热用于加热煤、、空气空气、、水分水分((蒸发蒸发、、过热过热))燃料性质运行工况锅炉结构2.1 2.1 煤粉性质煤粉性质1.挥发分挥发分V V dafV daf ↑→↑→着火温度着火温度着火温度T T zh ↓→所需着火热所需着火热Q Q zh ↓→着火时间着火时间τ↓τ↓τ↓,,着火更为容易R X :2.水分水分M M ad ↑→所需着火热所需着火热Qzh ↑↑→炉内烟气炉内烟气炉内烟气T T l ↓→着火延迟着火延迟,,着火时间着火时间τ炉温↓↓,阻碍燃烧阻碍燃烧→→着火时间着火时间ττ↑煤粉越细→→表面积表面积A A ↑,颗粒热阻颗粒热阻↓→↓→↓→着火时间着火时间着火时间τ一次风量的选择一次风量一次风量Q1Q1Q1↑→↑→↑→着火热着火热着火热Q Q zh ↑→τ↑,着火延迟着火延迟。
燃烧学—第6章2
铅 铜 银
PbO CuO Ag2O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燃烧学》--第六章
(3)高温燃烧的金属性质活泼 o 金属处在燃烧状态时,由于温度很高,性质比较活泼,可以 与二氧化碳、卤素及其化合物、氮气、水等发生反应,使燃 烧更加强烈
2Mg CO2
燃烧温度下
2MgO C
不能用CO2灭火
浮游的微粒云—粉尘爆炸
浮游状态的微粒物,较堆积状态的微粒物更容易着火 果粒径越小,着火和火焰传播就容易。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5
《燃烧学》--第六章
燃 烧 下 界 限 浓 度
着火 不着火
着火δ1=50~10μm C1=20~100g/m3 δ1 平均粒子直径 δ
图6-7 微粒物着火浓度下限与粒径尺寸的关系
VF
当板的厚度δ大时
1 TV TS
1 VF (TV TS ) 2
对于厚度大的固体可燃物来讲,表面温度影响非常显著。这说明 当火灾规模较大时,再有较大尺寸的可燃物,其危险程度就更大 了。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20
《燃烧学》--第六章
6.3.2.木材等天然可燃性固体的蔓延
氧化物 熔点(℃) 沸点(℃)
熔点(℃) 沸点(℃) 燃点(℃)
Li Na K Mg
179 98 64 651
1370 883 760 1107
190 114 69 623
Li2O Na2O K2O MgO
1610 920 527 2800
2500 1277 1477 3600
Ca
851
燃烧的基础知识课件
无火焰燃烧具有三个特点: (1)无链锁反应。 (2)氧在可燃烧的界面。 (3)可燃物为炽热的固体。 对有火焰燃烧,由于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 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所以燃烧三角形增 加了一个空间坐标,形成燃烧四面体。如图1-2-3 所示。
• 人们长期用火和同火灾斗争中发现闪燃、着火、
自然爆炸等燃烧类型,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性。 因此,人们为了消防安全必须分析研究每一类型 燃烧的发生的特殊原因,以便人们按照实际情况 确定了该相应的防火和灭火措施。
3.一定的引火能量(点火能)
• 不管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
度才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否则,燃烧就不会发 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引火能(点火能)各 不相同。 几种常见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如表所示:
•
4、相互作用
• 燃烧不仅必须具备必要条件(三要素)和充分条 •
件,而且还必须使以上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否则,燃烧也不能发生。 对无火焰燃烧可用经典三角形(如图1-2-2)表示 三者关系。燃烧三要素(三边连接)同时存在、 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
•
燃烧的定义
• 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
至反应物燃尽为止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产生的 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简而言之,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本质
•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 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应。链锁反应也称为链式反应, 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游离基又称自 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 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 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 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它 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 活化中心—游离基(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时,即可发生 链锁反应。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链锁。当 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锁反应就会 终止。
第六讲 预混合气体火焰-1
sus f u f
动量方程
sus2 Ps f u2 Pf f
(1)
(2)
能量方程
1 2 1 us hs u 2 h f f 2 2
(3)
由式(1)得
f uf us s
or
uf
s us f
6.1.2 爆燃与缓燃-基本方程
• 将 us 代入式(2)
Pf Ps s f C f C s
s f
( Ps
C
s
)
C
f
(4)
• 瑞利方程另一种形式。
6.1.2 爆燃与缓燃-基本方程
• 产物的压力
1 Pf 与 f
成线性关系。
• 分析瑞利方程 图
• 由于
• • • •
C s2us2 < 0。(斜率)
(2)Hugoniot(雨果尼特)方程
将式(1)与能量方程耦合
1 2 1 2 s2 2 2 h f hs (us u f ) (us 2 us ) 2 2 f
s2 1 2 us (1 2 ) 2 f
2 2 2 2 1 2 f s 1 2 2 f s us ( ) us s 2 2 f 2 s2 2 f
(3)Raleigh-Hugoniot方程
分析:
Ⅳ、Ⅴ是缓燃区(正常火焰传播区):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即:Pf≈Ps。
• 燃烧器(Burners) – Cook tops, water heaters, furnaces, radiant panels, oxyacetylene torches, etc
6.1.1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分析解析35页PPT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1、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分析解析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
当周边速度梯度再继续增大,使火焰进一步被推离火孔。 这时由于可燃混合物物与空气的相互扩散过强,使得气流 边界层附近的可燃混合物被空气过分稀释,导致该处的燃 烧速度下降。这时在火焰底部任何一点上的气流速度都大 于燃烧速度,于是火焰就被无限制推离火孔,产生脱火。
低压引射大气式燃烧器所能获得的火孔热强度受到燃气压低压引射大气式燃烧器所能获得的火孔热强度受到燃气压力的制约因此在民用燃气设备上应用较多的方法一是力的制约因此在民用燃气设备上应用较多的方法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中压引射二是采用半鼓风的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中压引射二是采用半鼓风的形式提高被引射空气的压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火孔热强度式提高被引射空气的压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火孔热强度三是直接采用鼓风式燃烧器这在民用领域应用较少主三是直接采用鼓风式燃烧器这在民用领域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这样浪费了燃气压力这一能量形式
有外焰时,k取1。
周边速度梯度的增加既 引起火焰拉伸,又引起 周围空气对可燃混合物 的稀释。火焰拉伸脱火 理论强调了前者,而周 边速度梯度理论则强调 了后者。
Kb随F的变化
五、部分预混湍流火焰的稳定
预混湍流火焰工作的稳定区可能全部消 失,或者变得很窄,要使燃烧器正常工 作只有采用人工的稳焰方法。
不发光的透明火焰的辐射,主要是高温气体的辐射。对于 黄色、光亮而不透明的光焰来说,火焰内的游离碳粒子产 生的固体辐射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两种不同火焰的辐 射机理是不同的。
燃气火焰一般来说是不发光的透明火焰,即使扩散火焰也 是高弱温的下光的焰辐。射透。明由火于焰气主体要辐靠射烟仅气在中特的定的CO窄2、波水段蒸内气进等行在, 与具有连续发射光谱的发光固体颗粒相比,燃气火焰的辐 射能力是很弱的。
第六章 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1. 阿累尼乌斯定律:0exp(/)k k E RT =-k 0──频率因子,表征反应物质分子碰撞的总次数;E──活化能,使分子接近和破坏反应分子化学键所必须消耗的能量,也就是发生反应所需要的能量。
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也是不同的; T──热力学温度,K ;R──通用气体常数,8.31kJ/(Kmol.K)。
2. 煤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1) 预热干燥阶段:水分蒸发,吸热过程,温度<200℃;2) 挥发分析出并着火阶段: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吸热,热分解,分解出一种混合可燃气体,及挥发分。
挥发分一经析出,便马上着火,开始放热,温度>200℃~300℃;3) 燃烧阶段: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大量放热,温度急剧上升;4) 燃烬阶段:焦炭燃尽成灰渣。
3. 碳的多相燃烧过程:1) 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分子(氧)向碳粒表面的转移与扩散;2) 气体分子(氧)被吸附在碳粒表面上;3)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氧)在碳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燃烧产物;4) 燃烧产物从碳表面上解吸附;5) 燃烧产物离开碳表面,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吸附与解吸附最快;扩散与化学反应最慢,但最主要。
因此,碳的多相燃烧速度决定于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和氧与碳粒的化学反应速度中速度最慢的一个。
4. 多相燃烧反应的燃烧区域在碳的多相燃烧中,多相化学反应速度,用气相O 2消耗速度w 1表示化学反应速度:1f w kC =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也可用氧向碳粒表面扩散速度表示:()20f w C C β=-式中:f C —— 碳粒表面上氧的浓度,kg/m 2;0C —— 周围介质中氧的浓度, kg/m 2; k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β —— 扩散速度常数。
燃烧过程稳定时,氧气扩散速度等于氧气消耗速度: w1 = w2 = w 经推到:0n 0k w C k C k ββ==+ 1) 动力燃烧区域:在燃烧过程中,当燃烧反应温度不高时,化学反应速度不快,此时氧的供应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中氧的消耗速度,亦即扩散能力远大于化学反应能力,即β >> k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改变气流速度,用流体动力学方法进 行稳焰;也可改变火焰传播速度,用热 力学和化学方法进行稳焰。
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燃烧器出口处设置一
个点火源。点火源可以是连续作用的人
工点火装置,也可以使炽热的燃烧产物 辅助火焰作点火源
流回火焰根部而形成点火源。
1—火孔;2—小孔;3—环形缝隙
热烟气的回流往往通过在燃气-空气混合
有外焰时,k取1。
周边速度梯度的增加既 引起火焰拉伸,又引起 周围空气对可燃混合物 的稀释。火焰拉伸脱火 理论强调了前者,而周 边速度梯度理论则强调 了后者。
Kb随F的变化
五、部分预混湍流火焰的稳定
预混湍流火焰工作的稳定区可能全部消 失,或者变得很窄,要使燃烧器正常工 作只有采用人工的稳焰方法。
能导致脱火的机理。
与这种影响大小有关的因素是度量预热区厚度的参数
δph(δph=λ/Snρcp)。对于一定的速度梯度来说,δph越大, 则在δph这段距离中气流速度的增值也越大,熄火作用也 越厉害。此外,对于同样的和δph而言,某一段火焰本身 的气流速度υ越大,速度的增值dυ对于υ的影响就越小,
1—火焰长度终端曲线;2—层流火焰终端曲线
层流扩散火焰的长度与气流速度成正比,而在湍流区火焰 长度与气流速度无关。
在燃气湍流自由射流中,轴线上的燃气浓度Cg与射流出口
处的原始浓度C1之比
Cg 0.70 C1 as 0.29
r
式中 s——距出口的轴向距离; a——湍流结构系数; r——射流喷口的半径。
层流扩散火焰的相似
利用相似关系来讨论层流扩散火焰的基本规律
管l和管2两个相似的扩散燃烧装置 ,燃气和空气之间的扩 散率(即单位时间从空气中扩散到燃气中去的氧气量)应当 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M DF dC dr
F1 d1L1 F2 d2 L2
式中 D——扩散系数;
F——垂直于扩散方向两股气流的接触面积
T1 T0 xT T1
合并各式,消去Qw与T后得到
T1
T
xk0C
n
lw
He
E RT
w cp
考虑到浓度和密度与压力成正比,回流 区速度与主气流速度也成比例,上式可
一个υ=S的点,而且没有分速度。
这就是说,在燃烧器出口的周边上, 蓝色锥体表面上的速度分析 存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焰面,它是空 气-燃气混合物的点火源,又称点 火环。
四、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稳定
如果燃烧强度不断加大,点火环就逐渐变弱,直至消失, 火焰脱离燃烧器出口,在一定距离以外燃烧,称为离焰。 若气流速度再增大,火焰就被吹熄,称为脱火。一次空气 系数越大,混合物的脱火极限越小。燃烧器出口直径越大, 气流向周围的散热越少,火焰传播速度就越大,脱火极限 就越高。
物的气流中设置钝体火焰稳定器来实现。
钝体稳焰原理
以简化热理论为例来分析火焰稳定的条件 在回流区内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为
Qw
k0C n
4
dw2 lw H
exp
E RT
这些热量使回流区气体温度从T1 升高到T
Qw
w
4
d
2 w
cp
T
T1
钝体稳焰的物理模型
假定回流与主流气体的定压容积比热相当,
则由混合区内混合的情况又可写出
cpT0 xcpT 1 xcpT1
以上各式中 C——回流区内反应物浓度;n——化学反应级数; H——燃气热值; dw——回流区直径; lw——回流区长度;υw——回流区内的平均回流速度;cp —— 气体定压容积比热;T——离开回流区时的温度; Tl——流入回流区时的温度。x— —回流气体与主流气体的比例。
在锋面上燃气浓度和空气浓度之比应近似地等于化学当量 比l:n,由此可得湍流扩散火焰长度lf
Cg 1 C1 Cg n
lf
r a
0.701 n 0.29
二、扩散火焰中的多相过程
碳氢化合物进行扩散燃烧时,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区域: 一个是真正的扩散火焰,它是一个很薄的反应层;另一个 是光焰区,其中有固体碳粒燃烧。
在火焰内存在一个只有燃气没有氧气的高温地带,是燃气 进行热分解的区域。分解区内发生着碳氢化合物的脱氢过 程和碳原子的积聚过程。最后生成相当多的固体碳粒,像 雾一般分散在气体中。这些碳粒接触到氧气,便出现固体 和气体之间的燃烧过程,呈现出明亮的淡黄色的光焰,如 果碳粒来不及燃尽而被燃烧产物带走,就形成所谓煤烟。
其熄火影响也越小。因此可以认为,由于速度梯度而引起
的熄火影响与、δph成正比,与υ成反比。
K ph d dr
无因次数K称为卡洛维兹(Karlovitz)拉伸系数。 K值越大, 速度梯度的熄火作用越厉害。当K值达到极限时,一个自 动加速的熄火过程就开始,并最后导致一部分火焰的熄灭。
当火焰在具有速度梯度的运动气流中传播时,火焰成构成 凸向气流的曲面,因此面向未燃气体的焰面面积就大于面 向已燃气体的焰面面积。亦即,当焰面向未燃气体传播时, 其面积被拉伸。对于曲面火焰而言,焰面每单位面积所需 加热的未燃气体体积比平面火焰的大,因而火焰温度会降 低。焰面面积被拉伸得越多,火焰温度就会降得越低,甚 至导致火焰的熄灭。K的极限值就代表火焰尚能适应的最 大面积增值。
回火和脱火的图解
(a)燃烧器出口以内的情况;(b)燃烧器出口以上的情况;(c)焰面位置 1—回火;2—回火极限;3—火焰稳定;4—脱火极限;5—脱火 A、B、C—当焰面在ABC三个位置时的燃烧速度曲线
火焰拉伸理论
60年代后期吕特对火焰底部离火孔端面的距离d进行了分 析。发现有时气流速度增加到出现脱火,d并无显著增加, 有时气流速度并未增加,d却有所增加。为此提出火焰拉
dC/dr——径向浓度梯度。
dC
dr 1 d2
dC dr 2
d1
M1 D1 d1L1 d2 D1L1 M 2 D2 d2 L2 d1 D2L2
两种情况下的扩散率之比应当等 于燃气流量之比
L d2
D
气流速度增加时扩散火焰长度和燃烧工况的变化
显然,当燃烧过程在动力区进行时,燃烧速度将受化学动 力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反应物的活化能、温度和压力等。 若燃烧过程在扩散区进行,则燃烧速度将取决于流体动力 学的一些因素,例如气流速度和气体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 物体的尺寸、形状等。
在中间区,τph≈τch。情况较为复杂。
为此,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部分预混和全预混) 燃烧。
碳粒燃烧经历吸附——反应——解析的过程
1 xC 2 yO2 CxOy CxOy mCO+nCO2
不同压力下乙炔在空气中 的扩散火焰
1—扩散火焰;2—光焰区
层流扩散火焰中气体浓度和 温度的变化
燃气火焰的辐射
在民用燃气设备上,由于燃烧空间有限,燃烧温度不高, 光焰的出现容易形成黑烟。但在各种工业炉窑、锅炉等热 工设备上,却需要利用燃料燃烧时火焰的辐射传热。
本生火焰由内锥体和外锥体组成。在 内锥表面火焰向内传播,而未燃的燃 气—空气混合物则不断地从锥内向外 流出。在气流的法向分速度等于法向 火焰传播速度之处便出现一个稳定的 焰面。在内锥焰面上仅仅进行部分燃 烧过程。所得的中间产物穿过内锥焰 面,在其外部形成扩散火焰。
一次空气系数大,则外锥小,碳氢化 合物在反应区内转化为含氧的醛、乙 醇等,反之则可能在高温下分解,形 成碳粒,成为发光的扩散火焰。
不发光的透明火焰的辐射,主要是高温气体的辐射。对于 黄色、光亮而不透明的光焰来说,火焰内的游离碳粒子产 生的固体辐射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两种不同火焰的辐 射机理是不同的。
燃气火焰一般来说是不发光的透明火焰,即使扩散火焰也 是高弱温的下光的焰辐。射透。明由火于焰气主体要辐靠射烟仅气在中特的定的CO窄2、波水段蒸内气进等行在, 与具有连续发射光谱的发光固体颗粒相比,燃气火焰的辐 射能力是很弱的。
为了增加燃气火焰的辐射能力,曾有人试验过在气体燃料 中加入一些液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图示为国际火焰基金会 的研究结果。
加入重油对辐射率的影响
A—重油100% B—重油40% C—重油20% D—重油10% E—重油0%
三、部分预混层流火焰
1855年本生创造出一种燃烧器,燃烧 前预先混入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火 焰变得清洁,燃烧得以强化。习惯上 又称大气式燃烧。
在焰面上α正好等于1,而不可能大于或小于1。内侧为燃
气和燃烧产物相互扩散的区域,外侧为空气和燃烧产物相 互扩散的区域。
扩散火焰的形状为圆锥形。这是因为前期混合需要时间, 使焰面拉长。后期不断燃烧,纯燃气的体积越来越小。
层流扩散火焰结构
1—外侧混合区;2—内侧混合区;Cg—燃气 浓度;Ccp—燃烧产物浓度;CO2—氧气浓度
一、扩散式燃烧
燃气中不含氧化剂(即α′=0),则燃烧所需的氧气将依靠
扩散作用从周围大气获得。这种燃烧方式称为扩散式燃烧。
在层流状态下,扩散燃烧依靠分子扩散作用使周围氧气进 入燃烧区,在湍流状态下,则依靠湍流扩散作用来获得燃 烧所需的氧气。由于分子扩散进行得比较缓慢,因此层流 扩散燃烧的速度取决于氧的扩散速度。燃烧的化学反应进 行得很快,因此火焰焰面厚度很小。
第六章
燃气燃烧方法
燃气燃烧的动力区和扩散区
燃料燃烧所需要的全部时间通常由两部分合成,即氧化剂
和反燃应料所之需间要发的生时物间理τ性ch。接亦触即所τ需=要τ的ph时+τ间cτh ph和进行化学 对称气燃体烧燃过料程来在说动,力区τ进ph≪行τ。ch,则实际上τ≈τch。这时, 反进之行,。如果τph≫τch,则τ≈τph。称燃烧过程在扩散区
如果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不断减小,内锥越来越低,最 后由于气流速度小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将缩进燃烧器, 称为回火。回火极限与火焰传播速度曲线相似。在其他条 件相同时,火焰传播速度越大,回火极限速度也越大。燃 烧器出口直径较小时,管壁散热作用增大,回火可能性减 小。为了防止回火,最好采用小直径的燃烧孔。当燃烧孔 直径小于极限孔径时,便不会发生回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