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两种生产不平衡的问题”

合集下载

4.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4.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隽鸿飞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

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却是由恩格斯阐释的。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当前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内的。

也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才形成了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问题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肯定了人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而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同时,由于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作用又会让位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就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二元论解释,因而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经济决定论——的否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发展。

因为,马克思在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时,由于资料的限制,始终没有触及到史前人类社会,更没有揭示出史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两种生产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这一不足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探讨贯穿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之中。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平等现象,其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

本文将从剥削、阶级斗争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分析始于对剥削的探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占有并从中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使得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更加显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除了剥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专注于阶级斗争对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认为这种阶级对立是不平等现象的关键动力。

在这种对抗中,资本家阶级通过压榨工人来获取更多利润,使得社会中的阶级差距不断加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揭示了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深层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竞争和集中趋势导致了资源的不均等分配,进而扩大了社会中个体和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

资本的集中使少数资本家拥有了大部分财富,而劳动者的贫困状况得不到有效缓解。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有着深刻的分析,认为这些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产物。

通过对剥削、阶级斗争和经济结构的揭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试论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试论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试论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工业生产和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物质财富扩大了,但是精神财富却得不到足够扩张。

高等教育更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客观事实,相较于焦点化、市场化的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依然处于竞争者较少、需求者不足的发展阶段。

物质生产受到了行业标准化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以“快速、节省”为原则,对于它的生产的显著特征是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把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放大;而精神生产却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则,更多的是个体的努力,其最终的贡献主要体现的是其生活的意义的完善和文化的升华,使人们的精神获得一种全新的升华。

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精神生产也有其客观的定律,但它必须要求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其他物质活动提供精神支持。

艺术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一项体力劳动,它不仅需要创造者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更需要恒久的激情和努力,这便是为什么马克思将物质和精神生产比作一种不平衡的权衡。

事实上,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生产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从生活质量、文化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艺术生产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高校应采取实施有效措施加强精神生产、加强艺术生产素质,改变不平衡状态,尽快正确地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和谐一致。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剖析。

通过对生产方式、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不平等的本质和产生机制,并提出了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路径。

本文将从不平等的产生原因、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的批判和解决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平等的产生原因社会不平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人的阶级分化和生产方式的变迁。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阶级身份主要由出生决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导致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垄断权,而大多数人则被迫出卖劳动力,陷入贫困和不平等的境地。

二、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不平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即贫富差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的集中使得少数人掌握大部分资源和权力,而广大劳动者则面临着贫困和剥削。

其次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即人们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的不同。

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体现在教育、职业、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一些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而其他人则面临着社会排斥和歧视。

最后是权力的不平等,即政治体制对人们的掌控权和决策权的垄断。

少数人通过政治手段将权力集中在手,而广大人民难以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

三、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解构。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使得少数人通过占有和剥削他人的劳动价值来获取财富和权力,从而造成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财富和权力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将生产资料公有化,消除私有制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人民对财富和权力的共同掌握。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团结,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不平等的彻底消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个核心议题。

生产力代表着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生产关系则构成了生产力的运行条件和框架。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关系却往往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私有制的制约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种种限制。

私有制使得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生产力的低效利用。

同时,私有制也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封闭性和僵化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如果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关系,使得劳动者无法充分分享生产成果,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劳资关系的紧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必须通过革命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只有在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艺术,这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

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个重要方面,并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本文中所阐述的思想和理论,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艺历史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艺术是按一定审美观念,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艺术再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50年代末我国文艺界曾对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当时双方的论点未能充分展开。

1978年张怀瑾发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一文,重新引发了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讨论,其广度与深度大大超过50年代。

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题目上:一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含义,二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三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含义的争论表现在如下几个题目上,首先是对“物质生产”的理解,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力”,由于只有生产力才有发展的水平问题,才能与艺术的发展相比较;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关系”;有人以为是指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

其次,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艺术,这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

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个重要方面,并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本文中所阐述的思想和理论,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艺历史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艺术是按一定审美观念,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艺术再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50年代末我国文艺界曾对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当时双方的论点未能充分展开。

1978年张怀瑾发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一文,重新引发了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讨论,其广度与深度大大超过50年代。

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题目上:一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含义,二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三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含义的争论表现在如下几个题目上,首先是对“物质生产”的理解,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力”,由于只有生产力才有发展的水平问题,才能与艺术的发展相比较;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关系”;有人以为是指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

其次,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包含着贫富差距的产生机制,这种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是由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化所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所有,这些人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从而不断积累财富,形成资本的集中。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由于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劳动力是商品化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往往无法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对应,导致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贫困和剥削则成为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周期和危机对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得贫困人口的处境更加艰难,而富人则能够通过资本的调整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而经济危机则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财富的大量流失,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正性。

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核心概念,深刻影响了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等。

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所有制形式、分配关系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技术进步,社会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可能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致工人剥削和贫富分化现象严重,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引发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社会革命,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

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应该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人民的自由平等,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是它们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更加符合生产力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解决生产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才能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一)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在艺术领域内,不同艺术形式相比,如神话和史诗的繁荣只能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二不同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古希腊与近代欧洲各国相比,近代欧洲各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远非古希腊所能比,但它的艺术却远逊于古代希腊;三同一时期的国与国相比。

如19世纪后30年挪威和武汉论坛违规词汇的生产力远不如西欧各国但文学上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四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相比。

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以后再也不曾达到过。

(二)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

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是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艺发展的各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摘要]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艺术生产;物质生产;不平衡;商品化时代建国以来,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不平衡关系的研究就是文艺理论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五十年代就有学者就这方面问题进行过针锋相对的讨论。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此的讨论就更为具体。

此后,不平衡关系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

这个问题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不平衡关系的研究一直徘徊在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具体、系统的论证。

本文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建国以来国内两种生产不平衡关系的研究,对此提出一些较为粗略的认识,在艺术商品化时代,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

一、新时期之初,承前启后的“不平衡”关系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周来祥与李基凯、梁一儒就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行过讨论,他们当时就纠结在“不平衡”是普遍性规律还是特殊现象上。

[1]七十年代末,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张怀瑾与何国瑞、朱立元是这一论题的正反方代表。

张怀瑾从矛盾发展观入手,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艺术生产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两种生产之间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了矛盾发展观,不平衡是永恒的、必然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

[2]何国瑞回到马克思著作原典,从“不平衡”、“物质生产”概念内涵确定入手,条分缕析马克思表述的本意,两种生产不平衡是指两者发展的不成比例,得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精神)生产发展中的不平衡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个规律;在阶级社会中,它也不是起唯一无二的作用,而是与平衡的规律交叉着同时起作用”[3]。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不平衡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不平衡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不平衡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思想,对于发展不平衡这一现象有着独特的看法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体现,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历史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表现出各种不平衡的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还表现为垄断资本和普通资本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而竞争,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社会分化的深化。

这种内在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不平衡具有历史必然性。

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规律的表现。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看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和必然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

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

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

要点二
贡献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政策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 率和促进社会进步。此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再生 产理论也具有一定的贡献。
0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概述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
商品货币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货币是再生产过程中的 基本要素,商品交换是再生产的基本形式。
表现形式
数量不平衡表现为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规模和比例关系的 差异;质量不平衡表现为各生产部门之间技术水平、产品质 量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时间不平衡表现为各生产部门 之间生产周期和生产速度的差异。
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导致两大部类之间出现 供需矛盾,从而影响结构平衡。
0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作为经典的经济学的基石,为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03
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问题,对于指 导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文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分析两 大部类结构不平衡问题。首先,对马克思 再生产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两大部 类结构不平衡的表现及其原因;再次,探 讨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02
加强投资规划和管理
政府应制定科学的投资规划和管理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确保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协调和平衡。
03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资料的生
产和供给。同时,应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

论文马克思

论文马克思

浅析物质生产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从物质存在和生活范式两方面分析【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著名论点,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历来存在,学术家们对这种不平衡现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我认为各有局限。

本文尝试从物质存在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和文学的独特审美角度,结合人的生活范式来简要分析这种“不平衡”现象。

我认为马克思是在承认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平衡关系”上提出这种“不平衡”的。

【关键词】物质生产;文学发展;独特思维;生活范式马克思理论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理论在以后的千年历史中不断得到证实,无可厚非。

这样看来,作为意识形态类的文学在根本上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文学的发展自然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即物质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

但文学不同于一般意识形态,而是具有其特殊性。

物质生产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的,而是或迟或早参差不齐的,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因此,社会物质基础的制约是一条客观的规律,同时文学的发展也受当时社会生活形态等多方面的影响,与物质生产呈现出“不平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著名论点,他有如下阐述“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

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有可能的。

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矛盾的不平衡(下篇)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矛盾的不平衡(下篇)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矛盾的不平衡(下篇)【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政治知识考试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矛盾的不平衡(下篇)》,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常有涉及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这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三大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此规律,需要掌握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内外因)、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平衡等方面的知识,本文选取“矛盾的不平衡”这一小知识点进行辨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

上篇中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同,此篇将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每一种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也往往是不平衡的。

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每一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比如,“是药三分毒”,对于“药”这个矛盾来说,它有功效及副作用这样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其中,功效是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副作用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再比如说手机来说,也是有利有弊的,其中利(方便大家的生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是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弊(大量低头族的存在使人类关系异化,沉溺于手机影响学习与工作等)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者转化后,事物的性质也随着变化。

比如当一颗药过期后,它的副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而它所具有的功效就成为了次要方面。

2.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研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与矛盾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与矛盾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与矛盾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状态。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用于生产物质财富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劳动力等。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分工、分配方式等。

不平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

首先,技术水平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可能会超越现有的生产关系,导致生产力无法充分发挥。

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关系的束缚也限制了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可能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生产力迅速提高,但由于传统的封建制度和行业壁垒的存在,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社会不稳定。

此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劳动者可能会面临失业和贫困,从而引发社会不满和阶级斗争。

例如,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

首先,应当推动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例如,建立现代化的产权制度和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和产业的升级转型。

其次,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应当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与矛盾是驱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的观点。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论的重要性和内涵。

一、生产力的概念与作用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就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劳动创造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推动了科技进步、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与矛盾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依存、合作与分工等方面的关系。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

然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往往存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矛盾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例如,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所有制关系逐渐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发展进入了停滞的状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是因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超过了旧的生产关系的适应能力。

这种矛盾体现为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与现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历史上,人们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方式解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由于资产阶级所推动的商品经济的兴起,从而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

同样,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的问题,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不平衡发展思想的双重视阈及其中国意义

马克思不平衡发展思想的双重视阈及其中国意义

作者: 付清松[1]
作者机构: [1]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85-9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不平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广义的不平衡发展是马克思在关于“历史之谜”的唯物主义致思中叩开的新的“历史之问”,它在认识论深处触及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立场上坚持具体统一性和灵活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拒斥抽象统一性和机械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在狭义上,他揭示了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结构性前提,亦是其再生产的后果,更是其危机扩大再生产的伴生物。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增强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理解进而坚定“四个自信”,抵制新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剥夺性积累,巩固和扩大公有制主体地位从而规约资本的创造性破坏作用、防止地方的“底特律化”等具有认知上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列思“两种生产不平衡的问题”
李京朗前言:马克思曾指出:“艺术生产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在《导言》的这一节,马克思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还有艺术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历史现象。

这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范例。

下面,我将结合原理与实际,主要探讨马克思的“两种生产不平衡问题”
“不平衡”有两种形态类型:
一,纵向的历史比较: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两种生产的比较。

就拿中国举例。

春秋战国虽是处在生产力低下、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之中,但思想却是百家争鸣。

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庸思想影响深远,延伸至今。

孙子兵法给从古到今的人民提供了奇妙的斗争法则,并被西方诸国细致研究。

墨家根据同异有无的道理,设为效、辟、侔、援、推各种方法;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是真正科学的精神;墨家名学论“法”的观念,上承儒家“象”的观念,下开法家“法”的观念。

清朝迎来“康乾盛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局面。

但也伴随着严重的思想禁锢,使得艺术生产步入滞后状态。

清朝是满族贵族
掌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

尤其是清朝前中期,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人触犯群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百人乃至数千人。

乾隆即位后,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更加频繁。

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有个叫徐述夔(葵)的人,著有《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二句,被乾隆帝定为“大逆”,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读作朝代之“朝”,“要兴明朝而去我本朝”。

结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徐的孙子和为诗集校对的人也全都处死。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有个叫梁诗正的老臣,总结出这样一条处世经验:“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

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

都到了这样的程度,文人还怎么敢放心创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质生产力并不一定能对艺术起直接作用。

二,横向的国别比较: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两种生产比较。

恩格斯在1890年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当今的朝鲜虽然经济落后,但是在艺术生产上也展示出了惊人的世界级成果。

朝鲜平壤艺术团的足迹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在各种国际艺术节和艺术比赛中获奖无数。

展示朝鲜艺术家世界级的艺术水准。

2010年上海世博会里,精英荟萃的朝鲜艺术团由平壤艺术团中最优秀的艺术家组合而成。

得益于朝鲜人民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传,朝鲜世博会艺术团演出符合时代和世界人民审美观点和情感的经典音
乐舞蹈作品,展示了享誉全球的神秘之邦的钻石级文化宝库。

《羊城晚报》曾报道过朝鲜油画的惊人水准。

2012年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的春季拍卖会推出了一批朝鲜油画精品。

朝鲜功勋艺术家崔明哲、安哲男等人的作品在中国名气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同等艺术级别的画家,都很难画出这个水平的画作。

虽然朝鲜画目前市场小众,但日后的市场潜力巨大。

反观中国,经济得到长足进步,新推出的文化产品不断增加,但是在浮华的风气之下,优秀作品仍然很少,泛滥不代表繁荣。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总收入仅为3.78亿美元,而同年美国海外票房收入183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电影海外销售几乎只是美国的一个零头。

在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有名气的中国作家,与印度、日本相比差距很大。

在流行音乐偶像方面,我国甚至比不上邻国韩国和日本。

尽管我国期刊总数迅速增加,但无论是期刊总量和影响力,还是人均拥有期刊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
落后。

中国至今没有一份真正享誉世界的杂志。

另外,在跨国旅游、知名企业和品牌影响的方面,中国元素依然稀缺。

总体上看,虽然近两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产品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

但是,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的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看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韩国,在艺术生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韩国自1998年执行文化立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约65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百分之六点二,韩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国,而文化产业对韩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

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的重点扶持也是重要原因: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韩国认识到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于是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韩国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

这就是典型的上层建筑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而流行文化繁荣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

韩国的旅游观光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链。

结语;我们要充分将马克思的“两个不平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历史上的艺术生产繁荣规律,将其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用:
百度百科《平壤艺术团》
百度文库《明朝与清朝(思想的解放与思想的禁锢)》、《2013年韩国文化产业分析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