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2019完成)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

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忆知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

2.能量来源(1)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A(填字母)。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B(填字母)。

3.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大气的两大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同时大气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指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是在晚上。

题组练通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缓慢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解析:选B 读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吸收a很少,A错;湖泊湿地比热容大,吸热和放热过程长,能缓慢加热大气,B对;CO2增多,c大量补偿地面失热,C错;冰雪地面反射率高,地面吸热少,放热也少,a→b的转化率减少,D错。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每日一题.doc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每日一题.doc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点典例在域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结合下图回答1 —2题。

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参考答案】 1 . A 2 . C【详零些祈】1.我国北方痛播时地涯较甌.进寸地谨;i羞,可宵敷地臧弱地膏坯射,软先,起劉保涅的蔻杲.蚊逡X在杲枫下農盖地復可反射去常辐弟'坤加总效,理裔老舍作£就比,三如识必备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笏 班就辐射 匚〉丘波輛射射向宇還空间-— ■2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 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 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 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 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 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T② 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过程卜太阳艦大地-大地嗾大吒咽大气述大地:[地血增温拆形成 大气增加后形成 大气辐射.其中 向下的部分称为 大气逆糊射,它 把犬部分热產还 给地面大部分太阳糊肘到达地向,地面吸收后増鮎地而辆射.大部 分迪而辐射的热 址被大气吸收, 使大代增温体排放J 的地增多辐/作用保温气候全球S5C1-*为干较J雨多、阴扁綁削T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四大气受热过程附答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四大气受热过程附答案
12.C
【解析】由于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大气的削弱作用判断天气实例。
13.D
【解析】对流层距地近,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它会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D正确。
14.D
【解析】等压线越稠密,水平气压梯度大,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大,A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线垂直,与风向无关,BC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D错。
③大气运动只表现为水平运动
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F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
5.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月全食期间,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当月亮全部进入地球的黑影后,由于地球有着厚厚的大气层,可折射和散射太阳光。太阳光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线,其中以红光波长最长,红光折射和散射到月面上最多,因而出现了“红月亮”,2018年1月31日时月球在近地点附近时恰逢满月,天体表面会显得更大,因此出现了“超级血月”。所以本题D正确。
34.该地pH等值线的弯曲受主导风的影响,该地主导风向应该是( )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5.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来自( )
A.地壳B.软流层C.岩石圈D.地核
36.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0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人教版】2019届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中的能量直接来源是__B__(字母)根本来源是__A__(字母)。

2.图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1.代表高空风的是甲图,代表近地面风的是乙图。

2.F 、F 、F 分别代表的力是水平气压梯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题组冲关]1.(2017·全国卷Ⅰ·节选)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B(2)C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2比海洋增温快,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 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 形成
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海风
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 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
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考点一线串]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 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指点迷津] (1)图中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图
中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 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 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响时
夹角 压;南半球反之
图示
[技法一招鲜]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 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bpa):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鲁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能力1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1.(2019·某某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 )①增大②增大③减小④减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

大气受热过程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④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弱;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②增大。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轮复习: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2课时)

一轮复习: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2课时)
实战高考 (2017·浙江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
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考试要求
a b b c
c b b
知识整理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气温特点
与人类关系
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 对流 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
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天气复杂多变
以 平流 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平流层中的 臭氧
纬度向两极高纬度递减。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一般而言, 新雪 的反射率高,而海洋的反射率较低。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的地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 就越 少 ,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 多 。
考点分析


考点一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受
一轮复习:大气环境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考试要求
节次 大气环境
考试内容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2)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形成过程
方法规律 昼夜温差大小分析的角度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 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下垫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 差一般小于陆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

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

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答案生成路径: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2022年学习资料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2022年学习资料

一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一-03吸收紫外线-C02、水汽吸收红外线-特点:具有选择性-2反射作用-影响因素:云层、尘埃:-云层越厚, 量越多,反射越强。-特点:无选择性-3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特点: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太阳没出来天 亮了,太阳下山了天还没黑都是散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反射-逸出-太阳短-地面-地面长-太阳辐射-波辐射-吸收-大逆-地面幅射-大气吸收-返地面-大气的削弱作用:-散射-面吸收-大 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地面反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能量最根本的来源:-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2.两大过程-1地面增温-2大气增温:-3.两大作用 1削弱பைடு நூலகம்用:-2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短-M-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可见光-赤橙黄-绿青蓝紫-波长由长到短: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部分是可见光部分-辐射能力-焦耳厘米,珍微米】-0.210-0.175-0.1401-0.105-0.070-0.035-紫-区-漤长(微米)-0.15-0.40.601761.0-50%-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太阳短波辐射的波长范围-紫蓝-青绿-黄橙-太阳辐射能随 长的分布
高原地区,海拔较高-青藏高原蓝天白云-云层稀薄,辐射强烈-思考:-为什么云层的厚-盆地地形,多雨雾天气,-度会影响地面的-四川益地限雨蒙院-云层较 ,辐射较弱-辐射强度呢?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弱作用弱-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晴天 、阴-为干旱-雨天气少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 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 辐射逆温 层气温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层降温 黎明前 较慢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空气 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
1.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
大气圈

2.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 的 水汽 和 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
外,还包括少量

3.干洁空气的作用: (1) 氮 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 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氧 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3) 二氧化碳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 光合作用 的作用,它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 也是 的重要气体; 调节地表温度 (4) 臭氧 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 太阳辐射中的 紫外线 ,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 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返回目录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6)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大气污染
影响航空
针对性练习
1.图示箭头中,表示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的箭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图文助记】 1.逆温现象
对流层温度一般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 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妨 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扩散,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 度降低,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 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 第5题。
【考题精研】
(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 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 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 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视点1 题干文字信息:逆温概念;图示内容。 视点2 两种逆温层的发展过程,两个最高点的对应时间。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5.与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的自然现象 (1)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 (3)冬季多云的夜晚气温相对较高—— 保温作用 。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讲义)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讲义)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太阳辐射概念:1、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3、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越小,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②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淡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越小,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③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④大气透亮度或污染状况:大气透亮度高那么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⑤白昼时间的长短;(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热量是通过辐射的形式在物体间传递的;2、用图示的方法展现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深化熟悉:地面热量平衡〔以地面为主体,熟悉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表的热源,地面因汲取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不断释放出热辐射,即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通过接收地面辐射而増温,同时又向外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局部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地面热量的一个来源。

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γ)。

因此,地面的辐射收入主要包括太阳直接辐射(S) 和散射辐射(S’)以及大气逆辐射(Ea),支出局部包括地面辐射(Ee)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S+S’)α。

在白天晴朗天气条件下,地面热量平衡(R)公式为R=(S+S'+Ea)[(S+S')α+Ee]R=S+S'(S+S')α(EeEa)R=(S+S')(1α)γ地面热量平衡的应用:早晨,当太阳升起时,地表开头接收辐射能,当地表接收到的辐射能大于地面有效辐射时,即R为正值时,温度开头上升,直到13:00左右,温度到达最高值。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第12课时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第12课时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教学案(含解析)

第12课时热力环流与等压面1.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成因:□04地面冷热不均。

(2)图中曲线为□05等压面。

(3)等压面向上弯曲,形成□06高压;等压面向□07下弯曲,形成低压。

(4)填图,在图中直线上添加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提示:顺时针画箭头。

)2.典型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0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夜晚为顺时针,白天为逆时针。

)(2)城市风与郊区相比,城市气温较□03高,降水较□04多。

城市风的形成与城市□05热岛效应有关,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城市为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

)(3)山谷风受山谷风的影响,谷地夜晚降水较□06多。

在图中补画热力环流箭头。

(提示:白天空气沿山坡爬升,夜晚空气沿山坡下沉。

)考点十四热力环流研究发现,我国河西走廊西部某绿洲,昼夜气温均比周围戈壁荒漠低,夏季甚至低30 ℃。

蒸发量和沿海湿润地区相当,比荒漠戈壁少一半。

夏季,绿洲与绿洲沙漠过渡带之间形成小的热力环流——绿洲环流。

据此完成(1)~(3)题。

(1)绿洲温度低是因为( )A.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 B.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C.林木削弱了太阳辐射 D.地面反射和植物反射(2)绿洲环流大气运动的特点是( )A.绿洲气流白天上升,夜晚下沉B.过渡带气流白天上升,夜晚下沉C.绿洲气流全天上升,过渡带全天下沉D.绿洲气流全天下沉,过渡带全天上升(3)绿洲蒸发量较小的原因是( )①过渡带气流阻碍沙漠干热空气的影响②绿洲垂直方向气流抑制了空气上下交换③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④温度低,空气容纳水汽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3(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19大气的受热过程

19大气的受热过程
变化,一天中所处时间段); 三、大气密度和天气状况(影响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
作用的强弱)。
下图中各箭头及序号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
力作用,其中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2)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 原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 比青藏高原高得多,与此现象 有关的热力作用主要是( A.① B.② )
【答案】 A
)
2.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 A.19时~22时 B.4时~7时 C.7时~10时 D.13时~16时
【答案】 D
考点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 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氧 二氧化 碳 臭氧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吸收紫外线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1.(2009·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 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 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1~2题。 1.为减少污染,排污 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 ( ) A.300米 B.200米 C.100米 D.50米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大气 空气 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 与人类的关系 分层 运动 对流强烈,可达 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 温度变化 17千米~ 原因
米~ 千米。 对 9 气温随高度的增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 流 加而递减,大约 对流运 天气现象复杂多 2 、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 源,离地面越高,得 每升高100米, 动显著 变 层 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到的热量越少 气温下降0.6℃ 3、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流以平流运动 时间:同一地点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白天大于 为主,大气稳定, 平 气温随高度的增 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层 平流运 利于高空飞行; 夜晚。 流 加而升高 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动为主 臭氧层被称为 空间:从赤道向两极对流层高度逐渐减小。 层 “地球生命的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 面 辐 射
大气上界 太 阳 辐 射
月球表面
地球表面
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针对性练习
1.图示箭头中,表示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的箭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 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 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 程示意图回答3~4题。
人类活动排 入到大气中 紫外线辐射、 大量CO2等气 红外线辐射 体,使气温 升高
无选择性,反射 反射 光呈白色;云层 作用 越厚,反射越强
云层、水 汽、较大 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 辐射都可能 被反射
多云的白天, 气温不太高
空气分子或微小 散射 尘埃发生散射时 作用 具有选择性,向 四面八方散射
空气分子、 可见光中的 微小尘埃 蓝、紫色光
3、朱开山一家燃 烧柴草防御霜冻的 做法,有利于 C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 方向
4、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对流层的高度: (1)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高 ,高纬度地区对流 层高度较 低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2)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 高 ,冬季对流层 高度较 低 。
高 低
(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 1、大气的受热过程: 被大气 吸收 、 反射 和散射,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 地面 。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向外辐射热量,称为 地面辐射 。 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 水汽 和 二氧化碳 吸收,使大气 增温。所以, 地面 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 面,称为 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具有 保温 作用。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
1.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称为
大气圈

2.低层大气的组成,除了 的 水汽 和 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
外,还包括少量

3.干洁空气的作用: (1) 氮 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 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氧 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3) 二氧化碳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 光合作用 的作用,它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 也是 的重要气体; 调节地表温度 (4) 臭氧 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 太阳辐射中的 紫外线 ,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6.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C) ①霜冻多出现在晚秋多云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比晴天低 ③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 到人类的生存 ④“高处不胜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有关霜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高岗地上的冻害较轻,低洼地冻害较重 ②阴雨天霜冻多③只有寒潮入侵时,才发生霜冻 ④冬半年晴朗夜晚易出现霜冻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真题演练] 视角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3.(2010· 天津文综)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 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 “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 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 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1)气温随高度增 对 加而降低 流 (2)下暖上冷,空 层 气 对流 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 平 流 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50km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12km
高 层 大 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对 流 层
பைடு நூலகம்
高 层 大 气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排放氟氯烃,导致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在南极上 空出现臭氧空洞。
4.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和 高层大气 。
及 、
大气的垂直分层
[真题演练] 视角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2015· 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 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 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 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 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 D
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50km
(1)气温随高度增 平 加而 增加 。 流(2)下冷上暖,大 层气以 水平 运动为
主,气流平稳
利于 飞机 飞行
O3 O3
12km
高 层 大 气
下冷上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平稳,利于飞机飞行。
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日出前天已 明亮,日落 后天不黑
蓝天: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所致
太 阳 辐 射
问: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 答: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问: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1.热点预测:2017年高考仍将以热 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压线和风、 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天气系统图 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2.趋势分析:以气候要素等值线分 布为主,考查获取信息,应用知识 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重 要区域图或气候要素图为背景,考 查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及 成因;以天气系统图及相关文字信 息为背景,结合实践突出考查天气 系统的天气现象描述或天气变化过 程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吸收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2.大气热力状况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 形式
削弱特点
大气成分
易被削弱的 辐射
常见的自然 现象
平流层大气中的 臭氧吸收紫外线; 臭氧、水 吸收 对流层中的水汽 汽和二氧 作用 和二氧化碳吸收 化碳 红外线;对可见 光吸收很少
2.1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与逆温现象 二、热力环流及应用 三、等压线和风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内容 命题趋势
大气的受热过 程 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 对气候的影响
五、气温和降水
六、世界主要气候类 型 七、锋面系统 八、高、低压系统
锋面天气系统 和高、低气压 系统的特点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1)气温随高度增 对 加而 降低 。 流 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50km
平 流 层
12km
高 层 大 气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海拔1600米,气温20℃
海拔1100米,气 温?
23℃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对 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下降0.6 ℃
大 气 辐 射
地 面 辐 射
答: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答: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 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问: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127 ℃,夜间可降至 -183 ℃, 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高 层 大 气
高 层 大 气
与人类 关系最 为密切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2.对流层的高度: (1)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 高 ,高纬度地区对流 层高度较 低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对流层: 低纬度地区 高度较 高 , 高纬度地区 高度较 低 。 平均高度为 12 千米。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12km
高 层 大 气
对无线 电通信 有重要 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小结)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1)气温随高度增 对 加而 降低 。 流 (2)下暖上冷,空 层 气 对流 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 平 (1)气温随高度增 流 加而 增加 。 层 (2)下冷上暖,大 气以 水平 运动为 主,气流平稳
【解析】 第(1)题,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 射两方面来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第(2)题,熟悉大棚利用
的是温室效应原理,但也要注意与温室效应的区别。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 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 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