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Posted by 水仙王子 2010-6-13 8:06:00
32
推荐
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张扬个性促进提高
——对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效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析串讲轻整体感悟,重求同理解轻求异创新的弊端,束缚了学生的脑、口、手,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扭转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病,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的不良认识取向,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校及时提出了“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张扬个性促进提高——对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这一课题。
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引导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理念,充分解放学生的脑、口、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能读书内化,自我建构吸纳,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还给学生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
间读书,有探究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思维的空间。
在读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能很好的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师生间心绪相同,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能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总之,大量的阅读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因此,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让学生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能够颇为有效的进行广泛的阅读,增加语文积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
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4、赫斯特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本课题中,就教师教很关键,正是侧重于教的行为。要求教师要热情,理解学生。教师的提问要有刺激,富于想象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及国内外先进的语文教育理论,总结本校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大胆改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积极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中高年级的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指导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2、通过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习得、主动发展、自能构建和自主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得到开发,学习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着力培养一批勤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乐于奉献的科研型语文骨干教师,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
1、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读促学,学习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技能。
⑵能力目标:教师充分放手,指导学生读中悟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⑶情感目标:读中悟情,升华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和智慧。
2、教学流程:
二、本模式的实践意义
1、切实保证了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还给学生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有探究思考的空间。40分钟里,教师的导入、点拨时间最好不超过8分钟;学生直接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每个阶段的探究,至少应保证5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一节课上,学生的探究时间总量应保证在15分钟以上。在读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
2、切实体现了教师“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树立并体现了“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还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流向的调整、学习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好、中、差各档学生都能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记一记、议一议,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他们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肤浅参与,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能够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内容能够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