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教案
初三数学九年级上册1.2、直角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2.加深对证明必要性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回忆SSS,SAS,ASA,AAS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对应每个判定定理所需要的条件。回答老师的问题。
4.思考刚才给出的条件是否可以减少,回答:对于SSS,根据勾股定理,只要有两条直角边或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就可以了……类似地考虑其他情况。
4.肯定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直角三角形这样的一类特殊三角形,四个定理是否可以简化一些?还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
5.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在这时适时地提出曾经被抛弃的一条假名题: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现在成立吗?
6.让学生自己写出条件并给出证明。让先写完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9.按照要求比较熟练地作图,思考如何证明所作的射线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根据条件写出已知求证,并给出证明。
10.认真听讲,改进自己的思路和证明,体会HL定理的实际应用。根据条件写出己知、求证并进行证明的能力得到提高。
11.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通过开放题的研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5.思考,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想到:如果这个角是直角,那么命题就是真命题。
6.比较顺利地利用勾股定理和SSS证明出来。
7.对比老师的讲解修正自己的书写和表达。听老师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知道HL是SSS的一种特殊情况。
8.对于命题条件的特殊情况,知道相应的命题判定也会有特殊的判定方法。学会HL定理。
7.讲解学生的板演,借此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表达。分析命题的条件,既然其中一边和它所对的直角对应相等,那么可以把这两个因素总结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对应相等,于是直角三角形有自己的全等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 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21D A B C 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全等、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勾股定理和用尺规作三角形,且在前面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探索和推理经验,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探索并证明判断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时的具体及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用尺规完成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熟练的选择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HL )定理。
2.能用尺规完成已知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3经历探索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4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HL )定理;并能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斜边、直角边”(HL )定理的获得和证明。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温故而知新;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第三环节:猜想与验证;第四环节:巩固与应用;第五环节:回顾与反思;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 温故而知新 如图所示:已知∠1=∠2要使△ABC ≌△BAD ,还需添加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习题说明:本题是一个开放的习题,学生在添加条件的过程中,回顾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条件,为HL 定理的探索展开铺垫。
学生的添加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添加BC=AD,利用三角形判别条件SAS说明全等;可以添加∠C=∠D,利用三角形判别条件AAS说明全等;可以添加∠CAB=∠DBA,利用三角形判别条件ASA说明全等。
学生中一定会有人提出添加AC=DB,此时应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2.探索与发现问题1:两边分别相等且一组等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说明不一定全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Ⅱ)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课
(2)设 EN=DM=BF=x 米,则 BM=DF=CF=(7-x)米. ∵EN⊥AB,∠EAB=30°,∴AE=2x 米, ∴AN= AE -EN = 3x 米. ∵AN+MN+BM=AB,即 3x+2+(7-x)=6+3 ∴EN=3 米,AN=3 3米,DF=CF=4 米. 3+3) 3,解得 x=3,
目标二 会构造直角三角形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例 2 教材补充例题 图 1-2-5 是某学校主楼梯从底楼到二楼的 楼梯截面图,已知 BC=7 米,AB=(6+3 3)米,中间平台 DE 与 地面 AB 平行,且 DE 的长度为 2 米,DM,EN 为平台的两根支柱,
DM, EN 垂直于 AB, 垂足分别为 M, N, ∠EAB=30°, ∠CDF=45°,
2 2 2 2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归纳总结】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 (2)分析数量关系,数形结合,正确标图,将已知条件体现到图 形中,充分利用图形的功能和性质; (3)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或建立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求解; (4)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线飞行,所行的路程最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两点之间的距离求出.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
解:如图,设大树高为 AB=10 m,小树高为 CD=4 m,过点 C 作 CE⊥AB 于点 E, 则四边形 EBDC 是长方形,∴EB=4 m,EC=8 m,AE=AB-EB=10-4=6(m).连 接 AC,在 Rt△AEC 中,AC= AE +EC = 6 +8 =10(m),故小鸟至少飞行 10 m.
路程为5 cm.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楼梯宽度为 3 米.
图1-2-5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XJ) 第1章 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解:(1)在Rt△ ABC中,
A
别踩我,我怕疼!
C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32 42 5米,
∴这条“径路”的长为5米. (2)他们仅仅少走了
(3+4-5)×2=4(步). B
二 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
问题 在A点的小狗,为了尽快吃到B点的香肠,它选择A 不选择A C B路线,难道小狗也懂数学?
问题 观看下面同一根长竹竿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门的情况,并结合曾 小贤和胡一菲的做法,对于长竹竿进门之类的问题你有什么启发?
这个跟我们学的勾股 定理有关,将实际问 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典例精析 例1 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
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分析:可以看出木板横着,竖着都不能通过,
A A
B
解:台阶的展开图如图,连接AB.
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C
B
AB2=BC2+AC2=552+482=5329,
∴AB=73cm.
能力提升: 5. 为筹备迎新晚会,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圆筒形灯罩,底色漆成白色,然 后缠绕红色油纸,如图.已知圆筒的高为108cm,其横截面周长为36cm, 如果在表面均匀缠绕油纸4圈,应裁剪多长的油纸?
例4 在一次台风的袭击中,小明家房前的一棵大树在离地面6米处断裂, 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8米处.你能告诉小明这棵树折断之前有多高吗?
6 米
8米
A
6 米
C
8米
解:根据题意可以构建一直角三角
形模型,如图.
在Rt△ABC中,
AC=6米,BC=8米,
由勾股定理得
AB AC2 BC2
62 82
B
AB32= 62 +(10+8)2 =360, B2 ∴AB1<AB2<AB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2直角三角形》教案
在本次《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感到困惑,尤其是对于“平方”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推导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概念。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案例分析时表现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案例的引入和讲解不够生动有趣,导致学生们兴趣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使用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斜边长度等。同时,引入勾股定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特殊性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与运用: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应用,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a² + b² = c²。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证明过程,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3.勾股定理的应用
(1)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总结与拓展
(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性。
(2)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设计一道关于勾股定理的实际问题,与同学交流解决方法。
五、课后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1.2.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ADCP BEO 怀文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初 三 数 学(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设计:解卫民 审校: 胡娜 时间:8月27日教学目标:1.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定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内心); 2.从简单的数学例子中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教学难点: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作业布置:习题1.2 4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问题一:你能用折纸的方法说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吗?问题二: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二、自主合作问题一: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已知: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PD ⊥OA ,PE ⊥OB ,垂足分别为D 、E , 求证:PD=PE问题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试着说说看。
问题三:你认为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吗?如果是真命题,如何证明?引导学生画图,写已知、求证,让学生自己完成证明已知:如图,点P 是∠AOB 内部的一点,PD ⊥OA 于D ,PE ⊥OB 于E ,且PD=PE , 求证: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三、自主展示1.如图,△ABC 的角平分线AD 、BE 相交于点O ,点O 到△ABC 各边的距离相等吗?点O 在∠C 的平分线上吗?你能证明吗?们发现的结论吗?小结并提升:点O 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运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点也在△BCA 的角平分线上,即点O 是AB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同一点(定理),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我们把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四、自主拓展1.如图,直线l 1 、l 2 、l 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修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2.如图在△ABC 上,DE 垂直平分AB 的度数。
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配套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C′=90 °,B′C′=BC,A ′B ′=AB,把画好的Rt△A′B′ C′ 剪下来,放到
Rt△ABC上,它们能重合吗?
A
B
C
操作: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
已知:线段a,c,直角α 求作:Rt△ABC,使∠C=∠α ,BC=a,AB=c
作图步骤
N
A
B
C
M
C′
(1)先画∠M C′ N=90°
已知:如图, 在△ABC和△A′B′C′中, ∠C=∠C′=90°, AC=A′C ′, AB=A′B′ 求证:△ABC≌△A′B′C′ .
证明:∵△ABC中,∠C=90°
∴BC2=AB2-AC2(勾股定理)
A
A′
同理,B′C′2=A′B′2-A′C′2 .
∵AB=A′B′,AC=A′C′, ∴BC=B′C′.
作图步骤
N
A
B
C
M
B′
C′
(2)在射线C′M上截取B′C′=BC
作图步骤
N
A
A′
B
C
M
B′
C′
(3)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A′
作图步骤
猜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N
A
A′
B
C
M
B′
C′
(4)连接A′B′
思考: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本题
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
五、课堂小结
斜边、 直角边
内容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直角三角形全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HL(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HL(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学会运用HL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HL(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HL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例题、练习题等;2.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建筑工人测量角度,引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如何求解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长?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并验证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直角三角形 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2、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策略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2、定理的获得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强调说明:(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3、定理的证明方法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1、定理的应用例题1、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0,AB=5cm,BC =3cm,CD⊥AB于D,求CD的长.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又∠2=∠C∴CD的长是2.4cm例题2、如图,△ABC中,AB=AC,∠BAC=900,D是BC上任一点,求证:BD2+CD2=2AD2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则在Rt△ADE中,DE2+AE2=AD2又∵AB=AC,∠BAC=900∵BD2+CD2=(BE-DE)2+(CE+DE)2=BE2+CE2+2DE2=2AE2+2DE2=2AD2∴即BD2+CD2=2AD2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又∵AB=AC,∠BAC=900∴EB=ED,FD=FC=AE在Rt△EB D和Rt△FDC中BD2=BE2+DE2 ,CD2=FD2+FC2在Rt△AED中,DE2+AE2=AD2∴BD2+CD2=2AD25、课堂小结:(1)勾股定理的内容(2)勾股定理的作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6、作业布置课后反思。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1.2《直角三角形》教案2
1.2 直角三角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和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
学会运用本节定理进行证明。
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几何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活动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难点: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推理证明以及对逆命题的叙述。
3.关键:把握演绎推理思维,充分运用公理和学过的定理进行论证。
对于逆命题问题应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验证逆命题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议一议:观察下列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3、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随堂练习:1.写出命题“如果有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是真命题。
2.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
3.随堂练习1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1.2 直角三角形(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和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过程与方法目标: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3.形成证明一些结论的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2.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命题的获得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1.2 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2)
直角三角形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学习的要紧内容是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指的是“HL”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其核心是“HL”定理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接触过,只是原先仅属于了解时期。
此刻是要从头熟悉那个定理,而且要把握那个定理的证明和利用那个定明白得决相关问题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关于以后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全等问题也多了一种有效地址法。
教学重点是“HL”定理的推导及其应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教师让学生明白得“HL”定理。
二、目标与分析教学目标:一、会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二、会利用“HL’’定明白得决实际问题目标分析:会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确实是指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其他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证明出“HL”的判定定理,会利用“HL’’定明白得决实际问题是指在解决直角三角形全等问题时要优先考虑到“HL”的判定定理,并正确利用它解决问题。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学生可能在定理的应历时与前面的定理产生混淆,以为只要直角三角形两边对应相等就能够够用“HL”的判定定理,教师要强调是一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四、教学进程分析问题1:咱们在证明“等边对等角”定理时,咱们可否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呢?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C,∴∠ADB=∠ADC=90°又∵AB=AC ,AD=AD , ∴△ABD ≌△ACD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式产生了质疑。
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 ≌△ACD 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咱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明白,两个三角形,若是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必然全等的。
设计用意: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引入新课。
问题2:可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证明“HL”定理:已知:在Rt △ABC 和Rt △A′B′C′中,∠C=∠C′=90°,AB=A′B′,BC =B′C′. 求证:Rt △ABC ≌Rt △A′B′C′证明:在Rt △ABC 中,AC=AB 2一BC 2(勾股定理). 又∵在Rt △ A' B' C'中,A' C' =A'C'=A'B'2一B'C'2 (勾股定理).AB=A'B',BC=B'C',AC=A'C'. ∴Rt △ABC ≌Rt △A'B'C' (SSS).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必然理能够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变式练习:判定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A 'B'C 'C BAE21B DCA关于(1)、(2)、(3)一样可顺利通过,那个地址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已知:R △ABC 和Rt △A'B ' C',∠C=∠C'=90°,BC=B'C',BD 、B'D'别离是AC 、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如图).求证:Rt △ABC ≌Rt △A'B'C'. 证明:在Rt △BDC 和Rt △B'D'C'中,∵BD=B'D',BC=B'C',∴Rt △BDC ≌Rt △B 'D 'C ' (HL 定理). CD=C'D'.又∵AC=2CD ,A 'C '=2C 'D ',∴AC=A'C'. ∴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BC=B'C ',∠C=∠C '=90°,AC=A'C ', ∴Rt △ABC ≌CORt △A'B'C(SA S).设计用意:熟悉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式,专门是“HL”定理的利用,让学生辨析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是靠感觉而是依托于原有的定理或公理。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教案
第1章直角三角形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勾股定理【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2.掌握勾股定理.3.学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归纳和猜想,用面积法推导作出肯定结论的过程,来了解勾股定理.【情感态度】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发现、推导和应用勾股定理中的贡献与成就,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知识运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学重点】勾股定理【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应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教学说明】激发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和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的验证做一做:教材第9页“做一做”【教学说明】通过测量,学生自主探究,对于直角三角形这一性质有个初步了解.议一议:教材第9页“议一议”【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并对勾股定理拓展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想一想:教材第10页“探究”【教学说明】通过拼图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教材第11页例1【教学说明】学生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能够学以致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若Rt△ABC中,∠C=90°,且c=37,a=12,则b的值为()A.50B.35C.34D.262.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直角边长大2,另一直角边长为6,则斜边长为()A.4B.8C.10D.123.如图,在△ABC中,∠ACB=90°,AB=5cm,BC=3cm,CD⊥AB 于D,求CD的长.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CD⊥AD,AD2+CD2=2AB2.求证:AB=BC.【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点拨,及时调整教学中的缺漏并加以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B 2.C3.解:∵△ABC中,∠ACB=90°,∴由勾股定理有AC2=AB2-BC2=52-32=16,∴AC=4.又∵S△ABC=1/2AB·CD=1/2AC·BC,∴CD=AC·BC/AB=12/5(cm)4.证明:连接AC,∵∠ABC=90°,∴AB2+BC2=AC2.∵CD⊥AD,∴AD2+CD2=AC2.∵AD2+CD2=2AB2,∴AB2+BC2=2AB2,∴AB=BC.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同学们还存在哪些困惑?【教学说明】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完善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1、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1.勾股定理从边的方面进一步刻画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过程与方法】1.放手学生从多角度地了解勾股定理.2.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情感态度】1.学会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关勾股定理的材料,给予交流的机会,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教学说明】教师创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了勾股定理,对本节课的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勾股定理的应用思考教材第12页“动脑筋”【教学说明】提出问题,提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动性,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教材第12页例2【教学说明】以古代的数学问题为背景,一方面及时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两条边长是4和5,则第三条边等于()A.3B.41C.3或41D.无法确定2.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5,b=12,求c;②已知a=20,c=29,求b.3.如图,圆柱形无盖玻璃容器,高18cm,底面周长为60cm,在外侧距下底1cm的点C处有一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圆柱形容器的上口外侧距开口1cm的F处有一苍蝇,试求急于捕获苍蝇充饥的蜘蛛,所能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给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及时纠正他们出现的错误,并改正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C3.解:将曲面沿AB展开,如图,过C作CE⊥AB于E,在Rt△ECF 中,∠E=90°,EF=18-1-1=16(cm),CE=1/2×60=30(cm),由勾股定理,得CF=223016+=34(cm)+=22CE EF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自己还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疑问?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学说明】学生自已总结归纳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5、9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3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判别的方法——勾股定理逆定理.2.会应用勾股逆定理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3.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实验验证——理论释意——应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乐趣.【情感态度】1.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据说,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他们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教学说明】利用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同时明确了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既进行了数学史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探究教材第14页“探究”【教学说明】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讨论的空间,体会逆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再次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例:教材第15页例3、例4 【教学说明】加深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并能初步的应用逆定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ABC中,若∠B=∠C-∠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B.△ABC中,若a2=(b+c)(b-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C.△ABC中,若∠A∶∠B∶∠C=3∶4∶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D.△ABC中,若a∶b∶c=5∶4∶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一根24米绳子,折成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的三角形,则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__,此三角形的形状为________.3.若a、b、c是△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4.探险队里的A组由驻地出发,以12km/h的速度前进,同时,B 组也由驻地出发,以9km/h的速度向另一个方向前进,2小时后同时停下来,这时A、B两组相距30km,那么A、B两组行驶的方向成直角吗?说明理由.【教学说明】由学生自主完成,考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在完成上述题目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 C 2. 6,8,10;直角三角形3.∵a2c2-b2c2=a4-b4,∴c2(a2-b2)=(a2+b2)(a2-b2),当a2-b2=0时,即(a+b)(a-b)=0,因为a>0,b>0,所以a+b≠0,a-b=0,即a=b,此时为等腰三角形,当a2-b2≠0时,则有c2=a2+b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此时为直角三角形.综上可得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12×2)2+(9×2)2=30∴A,B两组行驶方向成直角.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吗?还有哪些困惑?请与同学们共同操作.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2、8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
1.2直角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章节1.2“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要点:
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两个直角边的关系;
3.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4.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5.实际问题中直角三角形的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从几何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将勾股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构建模型;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时,容易出现概念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尝试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的效果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同时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的针对性,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主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最后,关于教学总结部分,我觉得自己在回顾知识点时,可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也能提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1.2直角三角形教案(2)
1.2 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教学方法观察实践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命题和定理。
表示判断的句子就是命题,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复习练习1.每个命题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结论是。
2.“对顶角相等”是(填“真”、“假”)命题;“我们是小学生” 是命题。
3.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如图,△ABC是Rt△,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我们曾经探索过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和判定方法?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有两个角是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以前,我们曾经利用数方格和图形割补的方法验证了勾股定理,而此处的勾股定理要通过证明推理才能得出其正确性。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证明过程放在课后的“读一读”。
AB C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是在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前提下描绘三边之间关系的,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第三边。
✧ 练习: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9、12,则斜边为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13,其中一条直角边为5,则另一条直角边为 。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学生能接受证明的方法和过程即可。
✧ 练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6、10、8,则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3、 讲解例题例1 如图,BA⊥DA 于A ,AD = 12,DC = 9,CA = 15,求证:BA∥DC。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D 是直角,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解决。
1.2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
随堂练习答案
1.证明:因为AD 为边BC 上的高, 所以∠BDF=∠ADC=90°。 又因为BF=AC,FD =CD , 所以Rt△BDF≌Rt△ADC(HL)。 所以∠BFD =∠C。 又因为在Rt△BDF 中,∠BFD +∠DBF=90°, 所以∠C+∠DBF=90°。 所以∠BEC=180°-∠C-∠DBF=90°。 所以BE⊥AC。
新知探究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道题目来体会以下这个
所以∠DEB=∠DEA =∠DFC=∠DFA =90°。
定理的应用: 所以Rt△DEB≌Rt△DFC(HL)。
所以Rt△DEB≌Rt△DFC(HL)。 所以Rt△BDF≌Rt△ADC(HL)。
【例】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 CF 与BE 交于点H 。
新知探究
所以Rt△ADE≌Rt△ADF(AAS)。 所以AE=AF,DE=DF。 在Rt△DEB 和Rt△DFC 中, 因为DB=DC,DE=DF, 所以Rt△DEB≌Rt△DFC(HL)。 所以BE=CF。 所以AE+BE=AF+CF,即AB=AC。
随堂练习
1.如下图,在△ABC 中,AD 为边BC上的高,E 为边 AC 上的一点,BE 交AD 于点F,且有BF=AC,FD =CD 。求证:BE⊥AC.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所以Rt△DEB≌Rt△DFC(HL)。
分线,且BD =DC.求证:AB=AC. 所以Rt△BDF≌Rt△ADC(HL)。
证明:因为AD 为边BC 上的高, 所以∠DEB=∠DEA =∠DFC=∠DFA =90°。 在Rt△ADE 和Rt△ADF 中, CF 与BE 交于点H 。 因为DE⊥AB,DF⊥AC, 所以∠C+∠DBF=90°。 所以∠C+∠DBF=90°。 “斜边、直角边〞定理是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有的方法,不要与证明一般三角形全等混淆。 AB=A′B′,AC=A′C′,所以 又因为在Rt△BDF 中,∠BFD +∠DBF=90°, 用,即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五种:HL,SSS,SAS, 如下图,在△ABC 中,AD 为边BC上的高,E 为边AC 上的一点,BE 交AD 于点F,且有BF=AC,FD =CD 。
数学1.2《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6.比较顺利地利用勾股定理和SSS证明出来。
7.对比老师的讲解修正自己的书写和表达。听老师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知道HL是SSS的一种特殊情况。
8.对于命题条件的特殊情况,知道相应的命题判定也会有特殊的判定方法。学会HL定理。
2.加深对证明必要性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回忆SSS,SAS,ASA,AAS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对应每个判定定理所需要的条件。回答老师的问题。
4.思考刚才给出的条件是否可以减少,回答:对于SSS,根据勾股定理,只要有两条直角边或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对应相等就可以了……类似地考虑其他情况。
11.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选取其中比较一般和比较新颖的有代表的证明方法进行讲评。其他课下写出证明。
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还有那一些方面的收获?
作业:
1、基础作业:P23页习题1.5 1、2。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预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1.回答:全等三角形。
9.按照要求比较熟练地作图,思考如何证明所作的射线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根据条件写出已知求证,并给出证明。
10.认真听讲,改进自己的思路和证明,体会HL定理的实际应用。根据条件写出己知、求证并进行证明的能力得到提高。
11.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通过开放题的研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课题
1.2直角三角形(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1.2直角三角形教案2课时.doc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2.直角三角形(一)探究3: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观察上面两个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上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勾股定理的条件是第二个定理的结论,结论是第二个定理的条件.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教学说明】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若出现语言上不严谨时,要先让这个疑问交给学生来剖析,然后再总结.【归纳结论】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有些命题,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我们称它们为互逆定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1)四边形是多边形;(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如果ab=0,那么a=0, b=0.【分析】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应不会有什么困难,尤其是对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写出其逆命题较为容易,但对于那些不是以这种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其逆命题有一定困难.可先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出逆命题.解:(1)多边形是四边形.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原命题与逆命题同为真.(3)如果a=0,b=0,那么ab=0.原命题是假命题,而逆命题是真命题.2.如图,BA⊥DA于A,AD = 12,DC = 9,CA = 15,求证:BA∥DC.证明:在△ADC中,AD = 12,DC = 9,CA = 15.∵AD2+DC2=CA2,∴△ADC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AD⊥CD,∵BA⊥DA,∴BA∥DC.3.某校把一块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的废地开辟为生物园,如图5所示,∠ACB=90°,AC=80米,BC=60米,若线段CD是一条小渠,且D点在边AB上,已知水渠的造价为10元/米,问D点在距A点多远处时,水渠的造价最低?最低造价是多少?解:当CD⊥AB时,CD最短,造价最低.∵∠ACB=90°,AC=80,BC=60,∴AB=100.设AD=x,则BD=100-x.∵在Rt△ADC与Rt△BDC中,∴CD2=AC2-AD2,CD2=BC2-BD2.∴AC2-AD2=BC2-BD2.∴802-x2=602-(100-x)2.解得:x=64.∴在Rt△ADC中,CD=48.∴最低造价是:48×10=480(元).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CD的长吗?(提示:用面积法)4.已知:如图,在△ABC中,∠C=90°,BC=a,AC=b,AB=c.求证:a2+b2=c2.证明:延长CB至D,使BD=b,作∠EBD=∠A,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2.直角三角形(二)课题 1.2直角三角形(二)第2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类型一】 应用“HL ”证明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 =∠D =90°,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O ,且AB =CD ,BE =CF .求证:Rt △ABF ≌R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 =CF 可得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Rt △ABF 与R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A =∠D =90°,∴△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F 和Rt △DCE 中,∵⎩⎪⎨⎪⎧BF =CE ,AB =CD ,∴Rt △ABF ≌Rt △DCE (HL).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类型二】 利用“HL ”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如果AD =AF ,AC =AE .求证:BC =BE .解析:根据“HL ”证Rt △ADC ≌Rt △AFE ,得CD =EF ,再根据“HL ”证Rt △ABD ≌Rt △ABF ,得BD =BF ,最后证明BC =BE .证明:∵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且AD =AF ,AC =AE ,∴Rt △ADC ≌Rt △AFE (HL).∴CD =EF .∵AD =AF ,AB =AB ,∴Rt △ABD ≌Rt △ABF (HL).∴BD =BF .∴BD -CD =BF -EF .即BC =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类型三】 利用“HL ”证明角相等如图,AB ⊥BC ,AD ⊥DC ,AB =AD ,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 △ABC ≌Rt △ADC ,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 ⊥BC ,AD ⊥DC ,∴∠B =∠D =90°,∴△ABC 与△ACD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C和Rt △ADC 中,∵⎩⎪⎨⎪⎧AB =AD ,AC =AC ,∴Rt △ABC ≌Rt △ADC (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四】 利用“HL ”解决动点问题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 =90°,AC =20,BC =10,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线段AC 和过点A 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M 上运动,且点P 不与点A ,C 重合.那么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BC 与△APQ 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①Rt △APQ ≌Rt △CBA ,此时AP =BC =10,可据此求出P 点的位置.②Rt △QAP ≌Rt △BCA ,此时AP =AC ,P 、C 重合,不合题意.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可知:①当P 运动到AP =BC 时,∵∠C =∠QAP =90°,∴在Rt △ABC 与Rt △QP A 中,AP =BC ,PQ =AB ,∴Rt △ABC ≌Rt △QP A (HL),即AP =BC =10;②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AP =AC ,不合题意.综上所述,当点P 运动到距离点A 为10时,△ABC 与△APQ 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五】 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 ⊥AB 于D 点,BE ⊥AC 于E 点,BE ,CD 交于O 点,且AO 平分∠BAC .求证:OB=OC .解析:已知BE ⊥AC ,CD ⊥AB 可推出∠ADC =∠BDC =∠AEB =∠CEB =90°,由AO 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 证得△AOD ≌△AOE ,△BOD ≌△COE ,即可证得OB =OC .证明:∵BE ⊥AC ,CD ⊥AB ,∴∠ADC =∠BDC =∠AEB =∠CEB =90°.∵AO 平分∠BAC ,∴∠1=∠2.在△AOD 和△AOE 中,∵⎩⎪⎨⎪⎧∠ADC =∠AEB ,∠1=∠2,OA =OA ,∴△AOD ≌△AOE (AAS),∴OD =OE .在△BOD 和△COE 中,∵⎩⎪⎨⎪⎧∠BDC =∠CEB ,OD =OE ,∠BOD =∠COE ,∴△BOD ≌△COE (ASA).∴OB =OC .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 ”外,还有SSS 、SAS 、ASA 、AAS. 三、板书设计一、选择题:1.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2. 如图,∠B=∠D=90°,BC=CD ,∠1=30°,则∠2的度数为( ) A. 30° B. 60° C. 30°和60°之间 D. 以上都不对3.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 依据是( )A. AASB.SASC.HLD.SSS4. 已知在△ABC 和△DEF 中,∠A=∠D=90°,则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 和 △DEF 全等的是( )A.AB=D E,AC=DFB.AC=EF,BC=DFC.AB=DE,BC=EFD.∠C=∠F,BC=EF5. 如图,AB ∥EF ∥DC,∠ABC=90°,AB=DC,那么图中有全等三角形( ) A.5对; B.4对; C.3对; D.2对6. 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有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②有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③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④有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相等; ⑤有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⑥有两条边相等. A.6个 B.5个 C.4个 D.3个12A BCD第2题图 第5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7. 如图,已知AB AD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 ADC △≌△的是( ) A .CB CD = B .BAC DAC =∠∠ C .BCA DCA =∠∠ D .90B D ==︒∠∠8. 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 的条件是( ) A . A B=AC B . ∠BAC=90° C . B D=AC D . ∠B=45°二、填空题:B AEFCD9.有________和一条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用字母表示为“___________”.10.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图,已知AC⊥BD于点P,AP=CP,请增加一个条件,使△ABP≌△CDP(不能添加辅助线),你增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如图,在Rt△ABC和Rt△DCB中,AB=DC,∠A=∠D=90°,AC与BD交于点O,则有△________≌△________,其判定依据是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其判定依据是________.第11题图第12题图第13题图13.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_______第14题图第15题图第16题图14.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15.如图,Rt△ABC中,∠C=90°,AC=8,BC=4,PQ=AB,点P与点Q分别在AC和AC的垂线AD上移动,则当AP=_______时,△ABC≌△APQ.16.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若BD=4cm,CE=3cm,则DE=________cm .17.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则∠ABC+∠DFE=__________度18.如图,南京路与八一街垂直,西安路也与八一街垂直,曙光路与环城路垂直.如果小明站在南京路与八一街的交叉口,准备去书店,按图中的街道行走,最近的路程为__________m.第17题图第18题图三、解答题:19. 如图,,于点,,平分交于点,请你写出图=⊥=∠AB AC AD BC D AD AE AB DAE DE F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20.在△ABC中,AB=CB,∠ABC=90º,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且AE=CF.(1)求证: Rt△AB E≌Rt△CBF;(2)若∠CAE=30º,求∠ACF度数.21. 如图 AB=AC,CD⊥AB于D,BE⊥AC于E,BE与CD相交于点O.(1)求证AD=AE;(2)连接OA ,BC ,试判断直线OA ,BC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2. 已知如图,AB=AC,∠BAC=90°,AE 是过A 点的一条直线,且B 、C 在DE 的异侧,BD ⊥AE于D,CE ⊥AE 于E,求证:BD=DE+CE.23. 如图,在△ABC 中,以AB 、AC 为直角边, 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 、ACF,连结EF,过点A 作AD ⊥BC,垂足为D,反向延长DA 交EF 于点M.(1)用圆规比较EM 与FM 的大小.(2)你能说明由(1)中所得结论的道理吗?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BA ECDBAEM F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