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人 实践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杰出贡献之 一, 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世界观上是唯心 主义。 1839 年以后, 受 费 尔 巴 哈 的 强 烈 影 响 向 唯 物 主 义 转 变。 1844~1846 年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空想社会 主义的影响, 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转 变。 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 特别是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其著作就能更好的发现历史唯物 主义的构建的基础及其逻辑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 里 希·恩 格 斯 批 判 经 济 学 范 畴 的 天 才 大 纲 发 表 以 后, 我 同 他 不断通信交换意见, 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 当 1845 年 春 他 也 住 在 布 鲁 塞 尔 时, 我 们 决 定 共 同 阐 明 我 们 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实际上是把我 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 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 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 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 说》。 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在我的 1847 年出版的 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 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第 83 - 84 页)。 这段话清楚地指出,马克思认为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 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第一次科学的、论战性的表述。 而恩格斯 在 《路 德 维 希 尔·费 尔 巴 哈 和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的 终 结 》一 书 中 , 也对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 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的过程的描述和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描述体现出了二者的 高度一致。 恩 格 斯 在 《卡 尔·马 克 思 〈 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 第 一 分 册 》 一 文中说道, “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文 章, 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主义, 提出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批 判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 的主 要缺点, “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 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因而也就找不到社会历史的基础, 只有“从现实的前提出发, 它的前提是人,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 可以通过 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 进行物资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 不受他们任意支 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马克思正是立 足于现实中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 才使自己的唯物史观找到 自己的理论支撑点和基础, 才真正和唯心史观区别开来。
wenku.baidu.com
95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后来在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中, 谈到如何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时还说道:“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 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马克思所写的文章, 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 的。 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这本书是运用这个 理论的十分出色的例子。 《资本论》中的许多提示也是这样。 再者, 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 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我 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 细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第 478 - 479 页)
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 力求多少有些了解 的时候, 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 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 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它一出现, 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 经济学也就产生了。 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 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后者的要点, 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 作 了 扼 要 的 阐 述 。 ( 第 116 - 117 页) 恩 格 斯 这 里 说 的 “序 言”, 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说对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 了经典的论述,虽没有展开论证,但其论述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和理论性,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 详细的实例论证。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关系的根源性质,通 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 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 “经济结 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识”。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2 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为明显。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32 页)“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 观不同,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 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正是在此 基础上, 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 生产关系) 的统 一及矛盾, “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 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 盾, 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 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 式”。(同上第 81-82 页)正是这种矛盾才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 基于此又提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正是在以上论述中得到确立。
在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运用异化理论来分析 现实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初步提出历史辩证法思想。 同时他 强调由于社会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而人的劳 动要经过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两个环节。 人类社会也要经过这 两个环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另外通过异化劳动还可以揭 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实现的 规律性。无论私有财产, 还是阶级关系、奴役关系等都能从异 化劳动那里找到根源, 最主要从物资生产出发来说明一切。
二 如何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学术界也存在很多争议。 列 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 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 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长期以来主要是从 两个方面予以阐释和论证: 其一, 从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 主义历史观的对立出发, 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历史观 变革; 其二, 从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对 立出发, 说明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性质, 从而深化 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历史观变革的理解。 孙正聿先生在《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 观》(载《哲学研究》2007 年第 3 期)中提到 ,什 么 是 “历 史 唯 物 主义”: 它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 从而 实现了一场“世界观”革命, 还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 而变革了历史理论, 从而实现了一场“历史观”革命。 这个 问题表明, 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中, 隐含着两 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 一是把“历史”作 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一是把 “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路径。 而在李荣海先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 观意义—与孙正聿先生商榷》(载 《哲 学 研 究 》2007 年 第 8 期) 一文中提出:在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 “历史”作为 解释对象或研究领域还属于 “客观过程”, 而 孙 正 聿 教 授 把 “历史”仅仅作为解释性原则, 并使哲学统一到这一主观性很 强的基础上来, 极容易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 础。 在哲学史中, 以历史作为解释性原则而探究哲学的大有 人在, 黑格尔就是著名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贯彻了 “历 史”解释原则, 但这一原则由于与唯物主义相衔接, 才使哲学 走向了科学。 孙教授试图用“历史解释原则”统治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 恰恰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的本末颠倒。 在笔者看来对于孙教授所说的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现 在所提出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理解,一个是“新”的看法 和另一个是“传统”的看法。 “新”看法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 则,而变革了唯心主义,实现了世界观的革命。 而“传统”的看 法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历史理论,实现了 历史观的一场变革。 按照“传统”的解释,如果把历史唯物主 义看成仅仅是一种历史观。 那么就必然有一种超越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前提。 其结果就是把马克思的世 界观说成区别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而把马克思 的哲学变革解释为创建辩证唯物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 为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
96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论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社会矛盾的关系
纪 坤 杜秋实
(西华师范大学)
[摘 要] 本论文通过对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我 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因此 只有把握好和谐、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 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 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 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 页) 紧接 着区分了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的不同, 指出只有当 那个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那个社会形 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那 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进而强调了历史的 具体性:“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而且任务 本身,只有在它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 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 页)
[关键词] 社会和谐 社会发展 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 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①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 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 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 题,即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 对于这些负面的问题,如果不能 妥善解决,社会和谐是很难做到的。 以下就对社会和谐与社 会发展、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DOI:10.14070/j.cnki.15-1098.2008.11.036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郑 立 朱开君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摘 要]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 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 在我国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发展过程及 其基本理论。 笔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为线索,并结合当代一些观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批判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 建立起来的。 它的创立是一次伟大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撰 写这些著作是服务于论战的需要,力图和过去的一切旧历史
观划清界限,创立一门关于社会历史的科学。 它是以“现实的 人”为自然历史前提,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哲学逻辑前提,系统 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确立已经初 步超越了传统的建立在自然本体论上的唯物—唯心的二元 对立思维方式, 找到了人与世界的多重矛盾存在的秘密根 源—生产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