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7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1)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你认为人经历了几个过程或状态?(2)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二)静止体重计上的超重和失重1.人向下加速下蹲过程:(1)人加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2.人向下减速下蹲过程:(1)人减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超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思考与讨论: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和站起动作,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下蹲”和“站起”两个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观察与实验】思考与讨论: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
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三)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情景一: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二: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减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三: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减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四: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加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观察与实验】小结:类型v方向a方向现象加速上升向上向上超重减速上升向上向下失重加速下降向下向下失重减速下降向下向上超重(1)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发生超重现象,(2)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发生失重现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实质重力并没有改变能够分析解决有关超重、失重的生活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超、失重的实质难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释三、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四、教学过程:1.课堂准备:(1) 磅秤准备(2) 一个凳子放在讲台(3) 分发仪器,注意拧紧瓶口(4) 教学实验视频2.导入新课:(1)播放实验视频,通过电梯上下过程中体重秤示数的.变化,引入超重、失重现象(2)分组小实验:体验失重、超重现象实验用具:钩码、弹簧秤实验过程:将弹簧秤悬挂钩码,上拉一段位移,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3.新课讲解(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成因分析:(2)超重、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实际上没有改变。
小实验:分别加减速蹲起,观察体重秤上示数变化现象: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总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3)完全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4.课堂实验(1)物体叠放在一起,让其一起下落,观察它们会不会分离(2)在水瓶侧面打孔,灌满水,拧开瓶盖使其下落,观察喷水口现象(3)将书本隔页重合,向两侧拉书发现无法拉开对于以上实验,让学生分别分析原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相对较好,让学生在实验体验与总结规律中掌握超重和失重,应对新课讲解的第二部分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更高效的接受新知识。
六、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新教材 高中物理 必修一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建构超重和失重的物理观念,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超重和失重与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关系。
科学思维:学会对实际情景“建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相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本质。
(2)判断超重和失重现像。
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视频: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六楼。
仔细观察:(1)电梯刚启动加速上升时,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2)电梯快到六楼减速上升时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为什么会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新知探究】一、重力的测量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G=mg(实重)。
2.重力的称量(1)视重:测量仪器显示的读数,是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对弹簧秤的拉力。
(2)测量重力常用的两种方法方法一,用天平测质量,利用G=mg算重力。
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g可测量得到。
方法二: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测量重力。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物体受到的重力G=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台秤的压力F/和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因此物体的重力G=物体对台秤的压力F/(数值上)。
二、超重和失重什么是超重呢?是下列这两种情况吗?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如升降机内物体随升降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mg=maF N=m(g+a)>mg此时,体重计的示数大于人受到的重力,所以属于超重现象。
α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现象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视重,视重和重力的关系2、探究弹簧测力计上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原因,归纳出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完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很抽象。
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验到了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特别是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就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因此,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教学难点:探究、归纳出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四、教学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教学环节主体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 导入新课引入视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台秤)的示数与视重的关系1、展示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所要研究的任务。
2、向学生提问:弹簧测力计(台秤)的示数由哪个力的大小决定?引出视重的概念3、向学生提出思考:视重和重力一定相等吗?学生边回顾边思考提问。
举手说出所知道的问题。
通常情况学生只知道弹簧测力计(台秤)的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却不知道为什么,引出视重这一物理概念能让学生清楚知道视重和重力的关系。
环节2通过演示实验探究老师提出的思考题通过演示实验,观察挂有重物的弹簧秤在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四个过程中其示数的变化情况老师向学生演示挂有重物的弹簧秤在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四个过程学生讨论问题并展示、回答问题:视重不一定等于重力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三个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
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最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学生都亲自到电梯中去体验过超重与失重。
本节课就以问题为主线,在对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类比、反证、定性分析、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体验“电梯中测体重”(5)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6)学生在电梯中体验超重与失重,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7)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
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超重失重的条件,及判断方法,能用牛顿定律解决超重失重问题。
2、难点:对完全失重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已有知识推理得出结论,再讲物理应用到生活中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
从电梯引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应用到科技社会中,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2、体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从超重失重的本质上让学生自主推理得出结论。
高三物理-第七节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三物理-第七节超重和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概念以及产生的条件;
2. 掌握计算超重和失重时的基本公式;
3. 了解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原理的理解;
2. 基本公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计算;
2. 重力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示范演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呈现一组重力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自己体验一下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Step 2 介绍超重和失重概念
通过生动的图片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Step 3 计算超重和失重
介绍计算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公式,并且为学生演示几个实例。
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和讨论。
Step 4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通过介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在太空环境下需要进行的预防措施。
Step 5 总结
总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拓展延伸】
把超重和失重概念和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实践了解和理解相关知识,如空中飞人、空中跳伞、晕车等相关知识。
4.6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现象;(2)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会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在电梯升降过程中感受到的超重和失重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分析“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
对于这一知识点,教材安排该内容为例题人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对地面的压力这一实际问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生经过四章节的学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初步具备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四、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第一部分:实践感知,认识现象教师课前准备的器材:弹簧测力计(配备砝码)8组、饮料瓶一个、水若干、台秤一个、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室自带)。
(二)为导入新课做的准备1、(课件投影)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三定律,请大家回忆牛顿三定律的内容?(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一节内容,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复习所学,为本节课做好铺垫,有利于这节课的分析、讲解。
)(课堂实录:通过提问,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对于牛顿三定律的内容没有理解和识记,但是通过复习以后,基本上都已熟悉,使得本节课后面的探究得以顺利进行。
) 2、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下,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上发生过那些重大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超重、失重有一个感性认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
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
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四器材(1)多媒体网络教室(2)自制powerpoint 课件(3)录像片段(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5)力的传感器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这里就有超重失重。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是《新课标》的要求。
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是《新课标》的要求。
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动学特征是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
课外通过对“超摩擦”“失摩擦”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所需器材(四人一组):弹簧秤、砝码。
2.教师所需器材:弹簧秤、砝码、物理支架、小台秤、小车、磁铁、可乐瓶、超重失重演示仪、多媒体投影仪。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是《新课标》的要求。
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
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
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是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
课外通过对“超摩擦”“失摩擦”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所需器材(四人一组):弹簧秤、砝码。
2.教师所需器材:弹簧秤、砝码、物理支架、小台秤、小车、磁铁、可乐瓶、超重失重演示仪、多媒体投影仪。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是《新课标》的要求。
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
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是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
课外通过对“超摩擦”“失摩擦”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前准备】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1.学生所需器材(四人一组):弹簧秤、砝码。
2.教师所需器材:弹簧秤、砝码、物理支架、
小台秤、小车、磁铁、可乐瓶、超重失重演示仪、多媒体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