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声现象 评课
声音的强与弱评课
声音的强与弱评课这节评课,我们将围绕声音的强与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简述和评价。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与弱,知道声音的强度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并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距离、物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同时能够分辨声音的强弱,并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距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同时掌握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强度。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与距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一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强弱和分贝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和测量方法。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强弱,进一步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与距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声音强弱的知识点。
四、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声音强弱的认知程度: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声音强弱的认知程度。
2.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的数据,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声音传播与距离关系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声音传播与距离关系的理解程度。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同时能够掌握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强度。
大部分学生也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距离的关系,并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声音传播与距离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五、教学建议与改进措施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1.加强学生对声音传播与距离关系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与距离的关系。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课评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课评课一、引言本次听课评课的对象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程。
该课程是物理学科中声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和传播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开始时,教师明确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掌握声波的基本概念,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现象。
3.重点难点突出:教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明确的标注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了课堂互动性。
2.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声音产生的现象,加深了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3.多媒体辅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教学效果1.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互动教学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课堂氛围热烈。
2.知识掌握程度好:通过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实验演示的辅助,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等知识掌握得较好。
3.拓展能力强:在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了较强的拓展能力。
五、总结与建议本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程评课总体来说表现不错。
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教学效果良好。
然而,仍有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1.增加实践环节:虽然教师已经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原理,但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更深入地感受声音产生的现象。
2.强化基础知识:在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的内容,如声波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传播速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大班科学认识声音的特性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认识声音的特性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世界》中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声音的特性展开,包括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孩子们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吉他、鼓、铃铛、尺子、水杯、吸管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吉他、鼓、铃铛、尺子、水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敲击不同的物体,猜一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讨论:为什么我们能区分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2.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通过吉他、鼓、铃铛等乐器,让孩子们感受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2)讨论:怎样改变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音调:高低3. 响度:大小4. 音色:质感5.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三种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示例:(1)音调:高,如鸟叫声(2)响度:大,如汽车喇叭声(3)音色:清脆,如铃声2. 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声音的其他特性,如音速、音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孩子们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用专业术语描述声音特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声波、频率等概念,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学目标具体、可衡量,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也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涵盖了声音产生的物理学原理,包括声波、振动、介质等概念。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师生互动良好。
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环境整洁有序。
教学评价
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
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还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堂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物理学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及教学反思供借鉴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及教学反思供借鉴
一、教案概述
1.1 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1.2 适用对象
中班幼儿
1.3 教学时间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2.1 导入
1.利用声音资源,如发出不同乐器声音或动物叫声,请学生尽可能多地
辨认。
2.2 活动一:探索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展示简单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并让学生发出声音,讨论
声音的产生。
2.3 活动二:探索声音的传播
1.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使用各种材料,如铁器、玻璃器皿等,发出声
音并观察声音的传播。
2.4 活动三:实验探究声音传播
1.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用纸张、布料等材料做简易噪音遮挡实验,观
察声音传播受到材料隔断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
3.1 教学亮点
1.通过丰富的声音资源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探索欲
望。
2.小组活动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教学改进
1.可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生活中的声音案例,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声音的应
用和意义。
2.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认识,提升课堂氛围。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培养了对声音的
观察和探索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加强对声音教学的设计和改进,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
以上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教师们在中班科学教学中借鉴参考,希望能为教学实
践提供有益启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听了李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从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实验——练习——拓展延伸——作业本,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
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李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可惜她只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其他都自己演示了。
其实可以都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去观察、讨论、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然后小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还落实不够。
难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李老师一直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可是难点上还是未突破,振动是什么意思,这个还是个难点,这方面缺少解释。
建议,在课上尽量放手给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总结。
《简单电路》一课,现对这节课进行如下点评。
我认为经过《简单电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了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最简单的电路来使小电珠发光,基本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电路是一条回路”。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接亮一个小电珠并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电珠的连接方法;初步学会检查简单电路,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电珠才会发光,能画出电流过的线路;同时,学生的勇于提问、乐于探究的精神和认真观察、记录的习惯也得到培养。
在突破难点“认识电路是一条回路”时,该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猜测电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讨论电的流动路线,用颜色笔画一画电流的流动路线,从而作出科学的对电流的解释化解教学难点。
再通过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电珠才会发光,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不足与反思。
1、本节课教学中板贴的设计和使用效果不佳,也不能即时反映学生的方法是否能使小电珠发光。
如果采用实物固定好,通过实物投影来观察效果会更好。
2、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来介绍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4)知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象,了解发声体在振动。
(2)通过“真空铃实验”,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声现象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有关声音的知识。
(2)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认识声现象》是学习声音的第一节,十分重要。
教材把物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他们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波的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声音的产生学生动手实验:(1)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发出多种声音。
(2)发声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停止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演示实验:放在发声音箱上的小米在振动。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使静止的乒乓球多次弹起;发声的音叉使烧杯中的水水花四溅。
说明固体发声时也在振动。
本实验物理方法:转换法(具有放大作用)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实验:声音的传播观察: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播放视频) 思考:闹钟的声音如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把空气放入过程中闹钟的声音又逐渐变大。
声现象说课稿
《声现象》说课材料及反思【教材分析】《声现象》是初中物理第一章的内容,声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声现象放在第一章学习,学生易于接受,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后面的学习。
全章共五节,可以分成三个单元:前两节为第一单元,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第三节为第二单元,探究声音的特性;后两节为第三单元,归纳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利用和防治的方法。
这一章是学生接触物理后的第一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起始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的编排上安排了几个随堂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这样的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动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本章在中考中也是必考内容,虽所占分值不大,但考试内容固定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练习加强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
难点:对声波的理解,区分音调与响度。
【教学方法】十字教学法【课堂设计】一、引入复习课(约1分钟)直接引入复习课并板书课题二、课堂目标导航(小黑板出示教学目标约1分钟)三、课前预习按预习提纲对本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总结,课上检查(约4分钟)1. 声音条件: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
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声的利用评课稿范文回望刘老师任教的《声的利用》一节的课堂教学,我感触很深,十分激动,也体验到了探寻新课改课堂教学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认识声音的特性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认识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概念和基本特性;2.学生能够掌握声音传播的方式;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等方式深入了解声音的特性。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3.培养学生对身边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1.手持话筒或拥有录音设备;2.手电筒;3.实验杯、硬纸板、细小的珠子等材料。
2. 学生准备准备好听取指令和观察实验的态度。
三、课堂活动1.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段声音,如钢琴曲等,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来的?”2. 实验环节实验一:声音的传播1.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并举例说明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2.教师将话筒贴在墙上,要求一个学生在另一面墙接收;3.教师逐渐扩大敲击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声音越来越微弱的情况;4.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实验二:声音在固体介质和空气介质的传播1.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体验用手敲桌子和用筷子敲桌子出现的声音有何不同;2.教师将松散的珠子放在硬纸板上,用手敲击板子,让学生观察珠子的动态;3.教师用手敲击空气里,让学生观察珠子的动态;4.教师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3. 实践环节1.教师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声音;2.学生两两配对,一人用手搓纸条卷成声音纸条,另一个用手电筒照射;3.合捏声音纸条,让另一人观察。
4. 结束环节1.教师再次播放一段声音,并问学生:“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安排。
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介质中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还存在一些模糊的理解。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观察和实践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同时,在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方面我也会更加注重,以吸引学生更大程度地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初中物理评课记录精选
初中物理评课记录精选初中物理评课记录精选时间:XXXX年XX月XX日地点:XX中学物理课堂评课人:XXX老师参与人员:初中物理教师、学生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必修一授课内容:第一章声现象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掌握声音的特性,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课程设计:1. 导入: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讲解:以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认识声音的特性。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声音的变化和传播,加深理解。
4. 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声音的理解。
课堂表现:1. 学生积极参与度高,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表现出浓厚兴趣。
2. 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主动思考,观察能力强,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掌握情况较好,能够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亮点:1. 导入环节生动有趣,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形象化。
3.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问题反馈:1. 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对于某些抽象的概念,如声波等,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演示。
改进建议:1. 在实验环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借助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便于学生理解。
3.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增加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总结:本次评课活动对XXX老师的初中物理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课程设计、课堂表现和教学亮点等方面表现优秀。
同时,针对课堂中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声现象》学情分析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也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认识声现象》效果分析1、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利用了“问题串”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突出明确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4、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
存在的不足:1、有些地方语言不严密。
2、学生探究的空间有点小,思维没有完全放开。
3、课堂练习少。
《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
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认识声现象》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认识声现象 评课
《认识声现象》评课意见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而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的产生。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上面两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通用5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通用5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篇1听了李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从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猜测、实验、练习、拓展延伸,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
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李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也着重演示声音产生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摸了摸音叉发音是的情况。
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落实的相当到位。
难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了振动的意思从而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建议,在课上尽量放手给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总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篇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在正式上课之前,王老师就在《赢在每一天》中发起了一个讨论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在课外就先进行了思考。
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利用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导入。
“经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用力就会有声音。
那这句话是对还是错的呢?”利用学生课外的讨论结果导入,不仅是整个导入更加的自然,而且越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劲头。
同时对这个讨论结果的质疑是整堂课进行的一条线索,它引领着学生通过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都很强,教师给予学生一个问题,留一个疑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堂课一共有2个实验。
第一个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第二个是检验音叉发声时是否在动。
第一个实验用到的实验器材较多,包括尺子、梳子、皮筋,这时课堂的气氛会非常的活跃,课堂纪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每次实验之前教师都会出示实验要求。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评课稿(通用6篇)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评课稿(通用6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评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评课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评课稿1《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美文,描写细腻、语言生动。
王老师执教的是这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
借助图片、音频、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新词;提取关键词句,借助课后习题中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通过朗读、想象、学习拟声词等方法感受声音的美妙。
导入部分,王老师围绕单元导语“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单元学习重点,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可以感知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
初读部分,王老师板块清晰,由词到句再到段,层层深入,层层指导,达到让学生感受声音美妙的目的。
在拟声词的指导上,王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拟声词的不同之处,比如:发现构词不一样、学会归类谁发出的声音、发现发出声音方式的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实现学习目标,然后再指导朗读。
朗读是课堂中最基本、最经常的实践活动。
王老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从初读正确、再读词意、后读不同;从生活中走进文本,品读与感悟。
)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对声音的描写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依据课后习题“理清文脉”,走进“文本中的声音”,最后探索“美妙的声音”,从而理清文章脉络,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是围绕风、水、动物三方面来写。
简单明了,一下子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脉。
精读部分,王老师依旧从声音出发,让学生找风发出的声音,读声音,积累声音,感知风的声音是多么地美妙。
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还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词语使用的精准性,了解事物特点,深刻感知语言的生动。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
我们来听一听鸟儿的歌声。
清晨的时候,当我们还在沉睡中时,鸟儿已经开始了它们的歌唱。
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愉悦。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漂亮的鸟儿在树枝上跳跃,它们的动作轻盈优美,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我们来听一听风的声音。
风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清新的空气和清爽的感觉。
当风吹过树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有时候,风还会带来一些小动物的声音,比如松鼠的叫声或者兔子的脚步声,这些声音让人感到非常有趣和生动。
再来听一听水的声音。
水是大自然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可以滋润万物生长。
当水流过石头时,会发出潺潺的声音,让人感到非常宁静和平和。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瀑布的声音,那是一种非常壮观和震撼人心的声音,让人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
我们来听一听雷的声音。
雷是一种非常神秘和威严的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强烈的震动和响声。
当雷声响起时,会让人感到非常恐惧和紧张,但同时也会让人感到一种敬畏和敬重之情。
因为雷声是大自然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它可以摧毁一切障碍物,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
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它们可
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无论是鸟儿的歌声、风的声音、水的声音还是雷的声音,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声现象教案及反思
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素养进阶》教案及反思教学项目详细内容一、教材分析《素养进阶》这部分内容是对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的综合提升与拓展。
它涵盖了之前所学的多个物理知识点,如机械运动、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并将其整合在具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情境与问题中。
教材通过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探究活动和拓展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素养,促使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向跨知识点的融合应用进阶,为后续更深入的物理学习和解决复杂物理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巩固和深化对机械运动、声、光、热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包括速度公式、声音的传播与特性、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物态变化类型等。
- 熟练掌握解决各类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运动图像的解读、光学作图、热量计算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解决综合性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物理问题进行求解。
-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解决涉及实验数据或实际情境问题中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入探索兴趣,激发学生挑战高难度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综合运用,如在复杂情境中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并解释其原理,结合运动学和光学知识解决实际场景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推理、模型构建、等效替代等思维方式的运用。
(3). 提升学生在实验探究类问题中的能力,如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装置等。
2.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突破单一知识点的局限,建立起不同物理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并能灵活运用到复杂问题解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声现象》评课意见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而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波的产生。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上面两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设定了如下目标:在知识方面,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初步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能力方面,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为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为达到所设定的三维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教学。
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促进思维的发展。
体验学习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引探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设定的教学过程为:以一个让学生辨别声音的小游戏开始,通过这个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
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让大家思考。
接着让大家把手放在喉咙上跟老师一起发出“啊~”,再给大家演示音叉静止和发声时放在水里的实验,引发大家思考,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这两个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总结物理现象的能力,这种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声音产生这一难点更好的理解。
接着引出声源的概念,让大家回过头判断课前小游戏里的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声源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通过一道练习题巩固声源的知识。
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源之后给大家演示一个关于声音产生并传播的实验,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通过播放水波的动画告诉大家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并以击鼓为例子详细讲解声音的传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难点。
再提出问题”太空中宇航员是怎么相互联系的?“让学生知道声音并不是在哪都可以传播,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以生活为背景培养学生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表格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然后是气体。
最后介绍一下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并简单的解释一下超声波和次声波。
这堂课的特色在于以游戏的方式开始和大量的实验探究。
对于这堂课,重难点要把握恰当,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认识声现象》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
我认为各位老师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感觉效果不错。
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二,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三,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自身素质不过硬,在板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
2、情境引入,学科性不强。
能用实验引入的今后一定要用实验引入
3、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对于基础的知识,一定要夯实。
4、今后要加强小组建设,关注加减分情况,让他们比着学。
5、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