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上课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课文解析苏教版(new)
《藤野先生》课文解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段析】写在上野公园赏樱花时所见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并进行辛辣讽刺.【品味】“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
文章第一句就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出对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用“富士山”和小姑娘“油光可鉴”的发髻来表现“清国留学生"的特征,实在恰当。
用“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反语,辛辣地进行了讽刺。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①开头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品味】“有时”并非“随时",去转一转,是因为那里“有几本书买”,流露出作者的志趣。
“响得震天”“烟尘斗乱”,写出留学生会馆的吵闹和污浊,表现出作者的厌恶之情.“精通时事”在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无聊的人.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段析】通过写留学生会馆里一些人学跳舞,作者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活画了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出他们腐朽的灵魂,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品味】“到别钓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过渡句,承上启下.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
《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八年级下期《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孙爱群一、【导言】《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长达4000多字,是一篇回忆叙事散文,难度较大,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按照《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重在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同时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
人教版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比较恰当的,其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同时对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写出了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于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
作者在赞美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的同时,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着实很巧妙。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以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抓住人物特点画出灵魂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目标。
二、精彩片段:……师:那鲁迅初遇藤野先生时的印象如何呢?请大家朗读6—10段,说说初见藤野,作者印象如何?在文章中勾画出相关词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6---10段)课文,勾画描写藤野先生的相关文字,)师:我们可以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分为两部分:眼见和耳闻。
请同学们先找找眼见的部分?(学生开火车,说特征)生: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师:不错,很正确,那文中还有什么描写?生:语言描写。
师:嗯,语言描写,在哪里呢?生: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师:哦,在这里,同学们,注意,这里用了怎样的词来形容藤野先生的语气呢?顿挫、缓慢。
哪位同学能用顿挫的、缓慢的语气读下吗?(生展示)师:读得非常好,大家用掌声为他鼓励下。
《藤野先生》深度解析ppt课件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 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 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 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 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 “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鲁迅 《藤野先生》
说说你最尊敬的或印 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 说出他(她)的性格,并能 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于他(她) 的事。
第一课之思维点拨
精准概括人物形象体现敏锐的观察能力
精准概括人物形象体现综合的语文素养
海明威之“冰山原则”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 水面上。”语言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 点。
暗线: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
“明线”与“暗线”
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 复杂的社会生活。 使文章曲折跌宕,主题鲜明。
本文的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第一课之主题的深化
1、情节折射主题 “看电影”“匿名性”两个事件 国民愚昧、国家落后,自尊受到极大刺激,表 达了爱国主义情怀。 2、人物孕育主题 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 让作者时刻不能停止斗争。 作者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先生的殷切教诲。
打扮——太模胡、忘带领结 穿着——旧外套、寒颤颤、像扒手
细节 描写
作者印象—— 生活简朴 不拘小节
平易近人的“普通老师”
人物情感分析之深层含义1
“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和“感激”?
不安:因为讲义太多错误,不仅自己感到羞愧, 而且让老师费神。 感激:一是老师改讲义如此认真,敬业精神值得 钦佩,二是“我”的身份特俗,这种无私、正直 的“大爱”,令我感动。 藤野先生形象:一丝不苟、无私正直,毫无民族 偏见。
《藤野先生》内容解析课件.ppt
主题讨论
•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 先生的高贵品格。
•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 表现作者的爱国主要思想感情。
•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 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拓展阅读
• 阅读《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
•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 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 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 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 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寿镜吾
藤野严九郎 章太炎
1912—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结识藤野先生
讨论1
• 这个日本人老师,对鲁迅做了什么了,使 鲁迅先生20多年后仍然念念不忘?
1添改讲义
认真
2纠正解剖图
严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关心解剖实习 真诚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求实
讨论2
• 和某些日本同学相比,藤野先生最可贵的 品质是什么?
•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能以公正之 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而且给予了极大的 关心 ,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爱国主义思想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 运紧紧相连
讨论5
• 时隔20多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回忆藤 野先生的文章?
•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
气……”
语言揣摩
• 找一找文中深情怀念藤野先生的句子。
• 找一找文中运用反语修辞的句子,说一说 它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结:藤野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 工作认真负责,要求严格,治 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没有 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讨论3
• 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为什么不继续学医?
《藤野先生》课文详解(含课后习题)
《藤野先生》课文详解一、作品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
二、作者简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主题概述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追忆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线索结构1、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2、结构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交代转到仙台学医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经过以及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五、重点字词畸(jī)形不逊(xùn)绯(fēi)红发髻(jì)芦荟(lúhuì)驿(yì)站教诲(huì)芋梗(yùgěng)汤杳(yǎo)无消息油光可鉴(jiàn)抑扬(yìyáng)顿挫六、鉴赏品读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藤野先生重点分析
藤野先生重点分析1.“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4.“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相处去仙台:"也":鲁迅先生在国内看到人们醉生梦死, 不思进取,失望了,于是前往日本求学,他本以为可以在日本看到不同于国内的情形,清国留学生们刻苦学习,回国后为国效力,却没想到,留学生们竟和国内的人一般,不学无术,贪图享乐,一个“也”,便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失望之情.“无非”:“无非”强烈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们行为的失望和憎恶之情。
“这样”:具体指清国留学生们赏樱花学跳舞的行为,抓住了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行,用了“富士山”……“标致”等反语,讽刺了他们的不学术,不思进取,揭示了他们庸俗,迂腐,缺乏民族自尊心的本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他们的失望,厌恶之情。
交代了作者去仙台的原因:对清国留学生丑行的失望和厌恶,铺垫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
到仙台:途经:日暮里:作者由“日暮里”想到了“日暮途穷”,从而联想到了风雨飘摇,生活在苦难中的祖国,引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讲解1、脉络分明,言之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印象,这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接着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放弃学医这些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而展开的。
因此,文章篇幅虽然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问理。
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人物抓特征。
几笔勾勒,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
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状态。
3、语言富有深厚的感情色彩:本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件。
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内容教学讲解
藤野先生一.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二.学情分析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需要2个课时.如果讲课时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当做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获得体验.三.教学目标1、100%的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85%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80%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课前准备1.可引导学生课下观看中央10套的8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2.整理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感情调节: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板书课题)任务一:预习检测,夯实基础(一)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1.学生交流预习时标注出的难字难词.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绯(fē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二)检查作家作品掌握情况:1、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任务二:了解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过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任务三:自学,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任务四:回顾知识,即时检测订正作业中配练第一大题答案,巩固基础知识结束语: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的基础知识,理清了结构,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讨本课的主题,深入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他充满了敬意.。
《藤野先生》课文疑难解析
《藤野先生》课文疑难解析《藤野先生》课文疑难解析1、写与藤野先生交往有四个典型事例:⑴ 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⑵ 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态度;⑶ 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热情诚恳的待人精神;⑷ 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2、课文的语言幽默、形象鲜明、生动,较多地采用了比喻、反语、引用等修辞,使文章的文学色彩很浓。
如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刻画: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清朝留学生的丑态。
另外还有一些反语修辞,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逻辑的强烈反感和愤怒。
3、《藤野先生》虽然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不是写藤野,或者说不是直接写藤野的。
这种材料的安排,是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仍然是围绕藤野先生来写的。
第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表现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也就是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第二部分写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其中写到其他人,是在对比中从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第三部分写自己回国之后的经历,着重表现藤野先生对自己思想上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他的赞颂。
因而文章是以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来安排材料的。
4、课文的开头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
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
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的感情,并引起下文对留学生丑态丑行的描写。
5、结尾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陈西滢之流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案3分层教学解析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案3分层教学解
析。
藤野先生的教学是在许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他平时经常会研究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他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他的教案中,他采用了三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别是基础篇、提高篇和拔高篇,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相比于普通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们的个性需求。
实践表明,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比普通的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尤其在教科目比较抽象难懂的情况下,效果非常显著。
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个好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们应该多关注学生们的意见,并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和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且真正掌握知识。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们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有足够多的耐心和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学习,将教育嵌入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
在教育过程中,主题明确和层次分明对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主题明确,确保了学生们不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层
次分明,则保证了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教师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在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三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符合了目前的教育需求,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帮助。
在教育领域中,必须拥有主题明确和层次分明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安徽初中9年级第9单元第9课-《藤野先生》详解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在东京
在仙台
相识
相处
离别
在北京,怀念
(1-3)
(4-35)
(36-38)
速读课文,思考: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恋上骄傲女上司 /html/16/16983/ 恋上骄傲女上司 /wapbook-16983/ 地府交流群 /html/17/17029/ 地府交流群 /wapbook-17029/ 我的纯真年代 /book/11308/ 我的纯真年代 /info-11308/
藤野先生课文重难点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重难点讲解
藤野先生课文重难点讲解
1、重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用感情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2、难点:
难点是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及体味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
作者巧妙运用反语、引用等修辞方式,并恰当地使用了副词,通过这些方法,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精通时事的人”“标致极了”等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的'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副词“也”、“何尝”“不”等充分加以肯定,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动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的悲哀和痛恨。
《藤野先生》难点浅释
《藤野先生》难点浅释从拿到课本的那一天,就开始感叹,怎么开篇又是鲁迅的文章,而且又这么长,由衷地没有头绪。
幸好在看完课文后发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虽然是回忆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每个故事都很明确,这多少让学生有看书的兴趣,也为上课讲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吧!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我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
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回顾这几课时的教学,相比较而言,我最喜欢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原因很明显,因为在这课时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互动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后反馈也不错。
或许是第一篇课文吧,或许是因为是早上的第一节课吧,学生的精神都比较好。
但同样的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前预习的并不多,所以课堂推进很慢,虽然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总觉得上课不够紧凑。
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总体还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课时。
最明显的一点是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总结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贵品质的环节,只能让学生回家思考,留到下节课讲解,这样也导致了第三课时的教学任务增多,以至无法完成练习讲解,于是才需要用第四课时专门讲解课文的练习,可见第二课时的失误,引发了多少的问题啊!因此以后的教学千万要把握时间,要不然对课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响!《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感情真挚的忆师范文,文章回忆了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认真负责,正直,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在东京”:
东京上野公园 樱花盛开
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
樱花 富士山
“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感情?
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形成一座富士山。” 比喻的本体是 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 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 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藤 野 先
鲁
迅生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二、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抓住人物的
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 质的写作方法。 三、体会作者感情,学习鲁迅先生的 爱国主义精神. 四、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藤野严九郎 (1874---1945) 一九零四年至一 九一五年在仙台 医学专门学校任 教。
释义:
绯红:鲜红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诘责:质问并责备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 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 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仰扬顿锉:(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比喻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 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夸张、比喻 ⑶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 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 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 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 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 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 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 笔。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也藤野先生 交往的缘由。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
鲁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 迅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 留学 誓 ❖后 救1弃民言9医族。04从危年文亡入,。仙想台以医改学变专国门民学精校神学入医手。,两挽年 日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 本 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 的 一系列论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在东京 (1---3)
第二部分:在仙台 (4---35)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 (36---38)
分析课文
本文以时间先后地点转换 为顺
序,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的经历.
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 端的两面派。
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嘲讽意味。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 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 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实在 是 标致 极了。
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作 品有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 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 喊》《彷徨》,杂文集《华盖 集》等。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 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 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 里的事情?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 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 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上页 返回 下页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听读课文:
注音: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芦荟(lú huì) 解剖(pōu) 烂熳(màn) 芋梗汤(yù gěng) 抑扬顿挫(yì cuò)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piē)见 深恶痛疾(wù) 教诲(huì) 杳无音讯(yǎo) 畸形(jī) 驿站(yì)
第一部分: 在东京 第 1--二3 部分: 在仙台 第4--三34部分: 离开仙台
35--37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课文题目是《藤野先生》,由 此可见鲁迅是在怀念这位恩师,并以回 忆先生为线索的,但课文第一部分 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关, 能把这几个自 然段去掉吗?为什么?
经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
历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参考阅读
上页 返回 下页
《自题小像》译诗
祖国啊, 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象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 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抓住 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 “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 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 王朝。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 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 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 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败, 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实在”表“的确” “标致”表反语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 力量,这就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 的鄙视和反感。
“成群结队”和“实在” 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 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 “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 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 说法。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 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 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鉴 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
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
以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 像绯红的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