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讲述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知道其味道的人是无法品尝到它的美味的,从而引出“教学相长”的道理。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理解。

在教材中,这篇文章处于语文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内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背诵和理解,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2.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的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寓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和典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成语和典故。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思考文章的寓意,领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6.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使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

2. 比喻和寓言的理解。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中考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对比阅读教学提纲

中考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对比阅读教学提纲

中考北冥有鱼虽有嘉肴对比阅读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乙】《庄子·逍遥游节选》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斥鴳(yàn):一种小鸟。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真不知马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我酌油知之C、绝.云气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D、彼且.奚适也?且.焉置土石?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怒.而飞()(2)《齐谐》者,志.怪者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3)未有知其修.者()(4)此亦飞之至.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奚:怎么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2)然后能自反也反: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4)舍问,其奚决焉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甲】【乙】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虽、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美食,懂得感恩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嘉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食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课《虽有嘉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等。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虽、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等,并进行翻译练习。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断句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 运用所学知识,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美食,并表达感恩之情。

3.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分享:了解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美食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感恩之情的实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文章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文言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章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旨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言文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

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

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研究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研究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讲授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类比说理的方法。

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

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好的研究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讲授过程根据语文课程尺度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本变更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造就学生以实际联系实际的本领,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对付理,最大限度的变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_1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_1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1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__去把握__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__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__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__的内涵。

第课《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

第课《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教案
(3)将文章主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举例:如何让学生将“教”与“学”的关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认识到主动学习和虚心请教的重要性。
(4)理解《礼记》的文化背景,体会古代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举例:学生对《礼记》的文化背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观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教与学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见解。这表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全面分析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主旨和文言文阅读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这个操作将演示文章主旨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导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与学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虽有嘉肴》比较阅读

《虽有嘉肴》比较阅读

《虽有嘉肴》比较阅读《虽有嘉肴》一、整体把握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对教师来说,只有把知识教授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并不懂。

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最后,作者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以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这里,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粗看起来,逻辑并不严密,但仔细思索玩味,不乏辩证的思维: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

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二、问题研究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2.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写法上,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较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通过对比手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课文首先运用了设喻对比的手法,从人们日常的饮食经验出发,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结论,然后进一步设喻,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结论出发,水到渠成地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议论文的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对一些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分析议论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翻译、课堂练习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虽有嘉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实词或虚词,分析其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虽有嘉肴说课稿

人教版虽有嘉肴说课稿

人教版虽有嘉肴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虽有嘉肴》这篇文言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了解作者通过比喻手法阐述的道理。

2. 学习并积累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比喻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虽有嘉肴》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比喻的方式,阐述了“虽有美食佳肴,但如果不与他人分享,其价值就如同泥沙一般”的道理。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1. 课文内容概述文章开头以“虽有嘉肴,不食,不知其旨也”引出主题,接着通过“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最后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总结,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与句式- “嘉肴”:指美味的食物。

- “至道”: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和教学,人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难。

- 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如“嘉肴”与“至道”的对比,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3.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 分析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道理。

- 讨论作者通过比喻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

- 引导学生思考比喻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如何用简单的事物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认为分享重要吗?为什么?”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讲解新课- 首先,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 其次,逐句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式。

-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翻译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现代生活中的实例,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强调学习和分享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虽有嘉肴》,希望得到您们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富有个性,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研究语文的兴趣。

但是,对于《虽有嘉肴》这篇古文来说,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在理解和感悟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实际,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

四、说重难点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研究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研究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个标准,我将采用情境朗读法、品析语言法、研讨探究法、启发评价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的研究,要指导学生理解运用以下学法:自主研究法、诵读品位法、合作探究法。

来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

六、说教学的过程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基础,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教育文献,通过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对于学生的研究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 清单教学提纲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    清单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虽有嘉肴》在《虽有佳肴》一文中,用类比手法引出论题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文中说明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教学相长也。

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句子是:《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意思是说教与学可以互相促进,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写出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其中从政治角度来写的是:天下为公;从管理者角度来写的是:选贤与能;从社会成员的关系角度来写的一句是:讲信修睦。

4、《大道之行也》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同社会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写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最能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写物尽其用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写人尽其力的句子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体现“大同”社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展现大同社会生活图景的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从“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中可以看出,儒家之所以提出“大同”社会,是因为不满于当时社会的现实。

出自本课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1、(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加黑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吃精品文档精品文档③不知其旨也 味美④至道 最好的道理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⑥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困惑⑩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⑾然后能自强 勉励 ⑿学学半 教导⒁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3、 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教案教学提纲

《虽有嘉肴》教案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走进新课1. 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虽有嘉肴》节选《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 学习课文(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一)读----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读后师再点评。

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qi Eg)教学相长(zh di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 dig)《兑命》(yu e,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 8 ,教)(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精品文档(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二) ---- 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

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

《虽有嘉肴》课内外比较阅读演示教学

《虽有嘉肴》课内外比较阅读演示教学

《虽有嘉肴》课内夕卜比较阅读《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翻译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 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 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虽/有嘉肴(y co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 ang )也。

故曰:教(ji do )学/相长(zh dig )也。

《兑 (yu e )命》曰:"学(xi co ) /学(xu e )半。

”其/此之谓乎?【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 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 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 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 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 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 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 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注释(字词解释)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礼记集 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嘉肴.(yáo)学.(xiào)学半选贤与.(yǔ)能B.兑.(duì)命盗窃乱.(luàn)贼教学相长.(zhǎng)C.弗.(fú)食男有分.(fēn)讲信修睦.(mù)D.废疾.(jí)矜.(guān)、寡力恶.(wù)其不出于身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味美)不知其善.也(好)B.男有分.(职分,职守)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C.教然后知困.(困惑)教学相长..(互有长处)D.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兑命》曰“学学半”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男有分,女有归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B.故人不独亲其亲C.是故谋闭而不兴D.男有分,女有归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为.公不必为.己B.学.学半学学.半C.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D.故.曰:教学相长也故.人不独亲其亲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之处,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

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7.【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一、了解《礼记》《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

《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è)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

(用“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

《兑(yu 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
注释(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3.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阅读甲乙两文
完成14-17题。

(13分)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然后能自强也
(4)学学半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6.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与学习相关的内容,甲文中体现出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乙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学习的核心思想是———————————————。

(2分)
17.(3分)根据甲乙两文相关观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体会
参考答案:14:(4分)(1)通“悦”,愉快;(2)真诚,诚实;(3)勉励;(4)教
15(4分)
(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2分)
(2)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分)
16(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教学相长
17(3分,有选文观点1分、结合自己实际1分、语言流畅1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30题。

(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

”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

”(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

②倩:笑得好看。

③兮:啊。

④盼:眼睛黑白分明。

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

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

⑧起:发,启发。

⑨诗:指《诗经》。

26.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
(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
28.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9.用文中语句填空。

(4分)
30.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
26.(1)然后/能自强也(2)起予者/商也27.(1)甘美(2)所以(3)什么(4)先生,即孔子28.(1)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反省自己。

(或: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2)启发我的人是卜商,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2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教学相长也(每空2分)30.提示:围绕“重视实践(或学以致用)”“不懂就问(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博览群书(或多读书,读好书)”之一来谈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