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三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三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三篇《送别》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影视音乐”中第二首演唱曲目,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这首歌是很多人从小唱到大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隽永,令人印象深刻。

刚好《城南旧事》是五年级阅读的书目,而且语文课文中也有文章的选段,因此,我就把《城南旧事》的故事和歌曲进行结合分析。

初听歌曲时,很多同学都可以跟随旋律进行哼唱,看来大家对这首歌有一定的了解。

听完后,我问学生:“这一单元是《影视音乐》,那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影中的主题曲吗?”大家纷纷摇头,于是我顺势引出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学生们一听,是他们所了解的,就纷纷来了兴致。

大家在音乐课上开起了读书会,互相介绍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片段,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侃侃而谈,令我十分惊喜。

但是言归正传,还是要回到歌曲当中。

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你觉得这首歌好在哪里?”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歌曲的旋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很感人。

”有的孩子说:“歌词写的很好,充满了离别之意。

”这时,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歌词中,有没有写到伤心、悲伤等等这样的字眼。

”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

我说:“这就是利用景物描写进行渲染,来表达作者的心情。

所以说,这首歌的词作者李叔同先生是个了不起的文人。

”之后,我又将李叔同和学堂乐歌给大家进行讲解。

下课的时候,一个孩子找到我,说:“老师,我听到这个想到了我去世的爷爷,刚一开始都不敢唱,一开口就想哭。

”我安慰了他一下。

我想,欣赏音乐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与音乐产生共鸣,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作家们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语言,用旋律去调动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在音乐中的体会更加深刻,感情更加丰满。

所以说,我们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当然,如果能让他们与音乐成为朋友就更好了。

为了这个目标,我还需多努力!《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歌曲《送别》教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2、二、导入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三、了解歌曲1、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1 发声练习节奏练习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 通过对《送别》这首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感受歌曲中的情感,理解歌曲的含义。

2. 学会歌曲中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学生如何正确把握。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让学生融入其中。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

2. 相关西部民歌的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西部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西部民歌产生兴趣。

2. 播放一些西部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3. 分组学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高音部分。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即将离开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景。

2. 讨论:歌曲中哪些旋律、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依依不舍的情感?3. 教师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种形式(如:合唱、对唱、舞蹈等)表现《送别》这首歌曲。

2.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现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西部民歌演唱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西部民歌的魅力。

2. 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西部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让学生在歌曲《送别》中体验到依依不舍的情感,学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节奏拍打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的场景或朋友分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2)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2、歌曲介绍(1)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讲述作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和连贯。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开头的舒缓、中间的深情以及结尾的不舍。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通过音量、速度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针对歌曲中的长音,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声音。

5、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

(2)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强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

6、音乐拓展(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送别》,如乐器演奏版、合唱版等,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舞蹈、诗歌朗诵等。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歌曲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2.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2.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听一遍,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学习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1.教师将歌曲《送别》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歌词一起唱;2.教师演奏歌曲《送别》的曲调,让学生跟着唱;3.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3. 学习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1.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2.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歌曲的意义,并在小组内讨论;3.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4. 情感表达1.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歌曲《送别》的感受;2.学生可以用朗诵、演讲、歌唱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3.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

5. 总结教师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唱出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曲调;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歌曲《送别》的感受;4.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互相交流和提出建议。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听歌、唱歌、讨论、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并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教师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更加积极地交流和合作。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因此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因此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篇一】送别音乐教案教学内容:《送别》教学目标:1、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1、歌曲的作者2、关于学堂乐歌3、歌曲的创作背景4、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1.气息与发声练习(1)呼吸练习(2)3 2︱1 — 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1)复习提问: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要素)有哪些?音高(音的高低)、音值(音的长短)、音量(音的.强弱)、音色(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发(1)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2)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课后拓展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篇二】送别音乐教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体验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慢歌,让学生静心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老师询问学生最近有没有经历过与决别有关的事情,让学生回忆对于别离和分别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从图片中找出与别离和分别相关的元素,如愁容、泪水、手别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别离和分别的情感深入体验与理解。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歌曲《送别》的情感表达,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相应的表现力。

3.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作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情境。

学习过程步骤一:感受歌曲《送别》1.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歌曲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表达对歌曲的感受,例如: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更靠近哪些情感?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

步骤二: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1.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分别或别离的场面,同学之间或许会达成共鸣。

2.教师发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别离和分别有什么区别?怎样在别离或分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三:表现音乐中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曲、旋律、节奏等角度进一步感知歌曲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音乐和肢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悲伤、欢快、愁绪等。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表演自己已经掌握的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互相欣赏,进行互动学习。

拓展1.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亲身体验等,拓展对别离和分别的理解,并且思考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歌曲,分享其情感和理解,进行班级音乐会的开展,形成正向生活情境,营造积极情境氛围。

3.带领学生自主创作一首关于别离和分别的歌曲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送别》教学设计(精选9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选9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选9篇)《送别》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字新词,比较“仰望”、“远眺”、“凝视”的差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由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你知道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谁吗?从这两句你又读出了李白的什么特点?”“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羁……”“李白身上由内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气。

你感受到是什么气?”“豪气,傲气,仙气,骨气,有超脱世俗欲望的清气,有生命力量的生气……”“李白斗洒诗百篇。

他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内。

知道为什么叫黄鹤楼吗?”(示书上黄鹤楼图)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书上怎样写黄鹤楼。

”翻开书,谁读出来。

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从这句你读到了黄鹤楼的什么特点?”“从‘俯’读到它的高;从‘临’读到它在长江边上;从‘飞檐凌空’读到它的高、美。

”“一个词——壮观。

黄鹤楼的神奇壮观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

李白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地方。

再读——”“黄鹤楼送别”“课题只交待了地点、事情。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题目作了具体的叙述。

谁来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因烟、雾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叫‘烟花三月’。

现在的‘烟花三月’去扬州看的是琼花、芍药、牡丹,且有一个‘万花园’。

”“从这段你还读到了——”先自由发言,后出现以下提纲。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李白当时30岁,孟浩然42岁。

所以说是——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浩然。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送别》这首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送别》是一首描绘友情离别场景的歌曲,歌词深情动人,旋律优美动人。

2. 歌曲结构:介绍《送别》的曲式结构,包括前奏、主歌、副歌、桥段等部分。

3. 音乐特点:分析《送别》的旋律线条、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曲谱,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特点,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送别》,并思考友情、离别等主题。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摇滚等风格,感受不同风格下的歌曲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歌曲,表达自己对友情、离别的感悟。

3. 演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让学生登台演唱《送别》或其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如演唱、讨论等。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学⽣的表现⼒。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和授新 教学步骤: ⼀、导⼊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歌,请⼤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于现代校园的⼀⾸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在唱些什么?那时⼈们把在学堂⾥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进⾏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送别》 ⼆、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部分选⾃当时的⽇本和欧美的流⾏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表演 ⽤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范 ⼋、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乐⽂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 学情分析: 本班学⽣来⾃⾳乐素养较⾼的部分四年级学⽣和⾳乐素养很⾼的部分三年级学⽣,因此,教师可以对学⽣提出较⾼的⾳乐学习⽬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发展的需求。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关于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12篇)

关于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12篇)

关于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12篇)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亲密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

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

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识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唱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设计意图】调动心情,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开心、兴奋地开头音乐课。

2、师生问好(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爱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知教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指生答复,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识的影视歌曲)(2)倾听影视歌曲片段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漂亮的神话(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依据音乐在影视剧中消失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我们今日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表达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提醒本节课的主题。

《送别》优秀教案

《送别》优秀教案

《送别》优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别》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以下内容,供参考!!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范文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学设计 (6)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学设计 (6)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学设计 (6)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的一首歌曲,采用五线谱进行记谱。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深切祝福和依依不舍之情。

本节课通过学习《送别》,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情感演唱歌曲。

2.提高学生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体验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五线谱的识谱能力2.歌曲的音准和节奏3.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钢琴弹奏旋律,学生跟随演唱。

2.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4.视听法:观看歌曲的MV或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五线谱等资料。

2.钢琴:用于弹奏旋律,引导学生演唱。

3.视频设备:用于观看歌曲MV或相关视频。

4.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送别》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送别》的五线谱,引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的构成和记谱方法。

同时,教师用钢琴弹奏旋律,让学生跟随演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上的错误。

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示范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演唱《送别》,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歌曲《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歌曲《送别》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音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歌曲《送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3. 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歌曲《送别》的旋律、歌词及情感体验。

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及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及情感。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演唱、接龙演唱,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友谊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及作者。

2. 学习歌词:引导学生跟读歌词,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学习旋律: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注意高音部分的处理。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友谊之情,讨论如何珍惜身边的人。

5. 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练习,相互鼓励、纠正。

6. 接龙演唱: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接龙演唱,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谊的珍贵。

8.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自行演唱歌曲《送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3.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检查学生回家练习的情况。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送别》的演出活动,提高他们的舞台表现力。

2. 邀请家长参加演出,增进家长对音乐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3. 开展友谊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友谊的珍贵。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音乐》2. 音响设备:电脑、音响、话筒等。

3. 教学图片:与歌曲《送别》相关的图片。

4. 视频资料:关于友谊的短片或歌曲《送别》的演唱视频。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送别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孤帆远影碧空尽”是李白的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是王维的送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王昌龄的送别,今天让我们来到长亭古道,去感受李叔同的《送别》。

2、整体感知
①、多媒体展示图片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②、师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介绍电影《城南旧事》
影片《城南旧事》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它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

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惨烈的现实,但这些并不妨碍她结识许多朋友。

只是,与他们相交相识成为朋友后,又因种种外在原因,避免不了一个个的离别、分手。

歌曲《送别》就是在这样一幕幕的场景中响起。

③同学们:这首歌曲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学堂乐歌推进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3、学唱歌曲
播放课件《送别》让学生欣赏,之后谈谈听完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①、请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多媒体展示)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
(生答:4/4拍)
②、指导学生跟音乐伴唱哼鸣。

③、指导学生跟音乐轻唱
④、跟伴奏演唱歌曲
教师提出注意点:音符的时值把握
⑤、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理解歌曲所渲染的氛围,带上歌词,用心去唱。

⑥、为渲染气氛,一部分同学唱歌词,另一部分用来伴唱。

五、师总结
这一首《送别》广为流传,有人说,因为受了禅意的点燃,它淡定从容、哀而不伤,那淡淡的悠远的旋律,虽叹息却也轻盈,或许是法师在用它送别了自己的尘世,送别了人生。

你一定觉得很难理解,没关系。

将来,等你长大了,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读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感受,所以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来读的。

让我们也一起吟唱这首《送别》送给我们将来的人生里可能遇见的挥手天涯的送别,好吗?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