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左叶富血供占位病变--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确诊金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确诊金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438d33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d.png)
海绵状血管瘤确诊金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瘤,通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
为了确诊海绵状血管瘤,医生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的金标准。
1.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海绵状血管瘤的金标准。
医生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穿刺活检的方式获取病变组织,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病理学检查中,医生会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并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组织的性质和类型,从而确诊海绵状血管瘤。
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辅助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核素扫描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显示病变组织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以评估病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组织的特征,从而辅助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3.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依据。
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皮肤或肌肉的隆起、肿胀或疼痛,有时还伴有出血或感染。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变部位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4. 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方法如血液化验、心电图等也可以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参考。
例如,血液化验可以检测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辅助诊断;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功能,了解病变组织是否侵犯心脏。
综上所述,确诊海绵状血管瘤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a31a77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62.png)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海绵状血管瘤护理查房PPT
![肝海绵状血管瘤护理查房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c51fb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5.png)
必要时可考虑转介心理专业人员。
为什么进行护理?
为什么进行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
有效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善整体福祉。
为什么进行护理?
预防并发症
通过定期监测和健康教育,能够预防可能的并发 症。
如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情况,有助于降低风险 。
为什么进行护理?
促进康复
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促进早日康复。
多学科协作能更有效地满足患者需求。
谢谢观看
影像学随访通常每6-12个月进行一次。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知识 及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改善依从性 。
如何进行护理? 症状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特别是腹痛、黄疸等 。
若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肝海绵状血管瘤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肝海绵状血管瘤?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什么进行护理?
什么是肝海绵状血管瘤?
什么是肝海绵状血管瘤? 定义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血管腔 隙构成,通常在肝脏发现。
这种肿瘤通常无症状,且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
合并肝硬化、高血压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 要更为密切的护理。
这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或肿瘤破裂 。
谁需要护理? 术后患者
接受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术 后恢复情况。
要监测出血、感染及肝功能的变化。
谁需要护理? 定期随访患者
对于未进行治疗的患者,定期随访以监测肿瘤变 化也是护理的重要部分。
肝血管瘤、肝硬化、肝肿瘤、肝血吸虫病及淤血肝
![肝血管瘤、肝硬化、肝肿瘤、肝血吸虫病及淤血肝](https://img.taocdn.com/s3/m/f6807f79fad6195f312ba6de.png)
与其他疾病作鉴别,有助于明确诊断。
肝血吸虫病 肝血吸虫病主要是由于血吸虫成虫寄 生在门静脉系统引起的肝脏弥漫性病变。 急性期时,超声可显示肝脏轻度增大,肝 内回声密集,并有网状高回声分布。若患 者属于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则可见肝脏 体积缩小,肝实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 匀,可见网格样高回声呈地图样分布,血 管走形紊乱(如图7)。
E-mail:fengjianxing@ 责编/冯建星
诊疗康 复
肝血管瘤、肝硬化、 肝肿瘤、肝血吸虫病及淤血肝
文/ 陆浩(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超声科)
超声检查是肝脏影像学检查技术中 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对肝脏疾病的 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上期我们谈 了脂肪肝、肝囊肿以及肝脓肿的彩超表 现,这期继续为各位讲解余下常见的肝 系统疾病在超声下的表现。
晰,无特征性改变。典型肝硬化肝脏体积明 显缩小,部分肝硬化患者左叶可有代偿性增 大,肝包膜增厚,肝表面凹凸不平,呈锯 齿状,肝实质回声增粗密集,可见散在颗粒 状高回声,肝内血管紊乱不清。临床上患者 还会出现脾大、腹水等症状,可结合病史、 其他辅助检查帮助诊断(如图3、4)。
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较常见的类型为肝细胞 性肝癌,超声可见:肝内单个或数个占位 性病变,形态不规则,可伴分叶,常有包 膜,内部回声复杂,可为低回声、高回声 或混合回声,中心可见液化、中高回声镶 嵌等,肿块周边可见暗环,后方回声可轻 度增强,彩色多普勒示内部或周边有血流 信号,常伴有肝硬化(如图5)。 而原发性肝癌易在门静脉、肝静脉或 肝管内发现癌栓(如图6)。超声造影检 查对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建议 有条件者,结合增强CT、增强MRI检查
淤血肝 淤血肝,患者有急性或长期慢性心 脏病史,心力衰竭使肝静脉系统淤血、 增粗。超声检查可见肝脏体积增大、 增厚,三支肝静脉会出现扩张直径可 达0.8~2.0cm,各级肝静脉分支清晰可 见,下腔静脉明显增宽,肝实质回声可 无明显特征性改变(如图8)。■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https://img.taocdn.com/s3/m/1ef2d224aaea998fcc220e31.png)
和肝血管瘤相鉴别的几种疾病
肝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与肝内恶性肿瘤的鉴别。 1.肝细胞癌:一般有肝炎、肝硬变病史, AFP可为阳性,静脉增强扫描有助鉴别。 2.肝转移瘤:部分肝内转移瘤增强扫描 可表现边缘强化,类似血管瘤早期表现,但延 时扫描呈低密度可资鉴别。 3.肝脓肿:一般病变周围界限不清、模 糊,脓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晕环,典型的病变周 围强化,病变内气体存在。需结合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
什么是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 , 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 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 肿瘤,多为大至30cm 者。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 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 肝区不适
4.MRI
T1图像呈低信号强度,T2弛豫时间延长,表现为高信号强度组织。
肝血管瘤的防治
无症状者要定期复查肝脏B超(6-12月),肿瘤超过 4cm或多发者复查时间应该缩短。
预防和治疗肝脏的原发疾病如肝炎、肝包虫等。
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婴幼儿、青少年肝脏海绵 状血管瘤有较好疗效,常用泼尼松2毫克,每天3次, 亦可用至20毫克,每天1次;对限于一叶,肿瘤超过 6cm以上,尤其引起许多症状的大血管瘤应予切除。 病变广泛或多发肿瘤不能切除者可予肝动脉结扎术或 栓塞治疗。放射治疗亦能奏效。
肝血管瘤的分类和症状(1)
肝脏内血管瘤分两种类型:一型是海绵状血管瘤,较 为多见;另一型是真性血管瘤,较为少见 (1)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小于4cm者多无症状,常 于体检作腹部B超时偶然发现;4cm以上者约40%伴腹 部不适,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厌食、恶心 呕吐,也可长期发热、寒战和盗汗,类似肝脓肿。肿 瘤增大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相应的症状, 如吞咽困难、腹胀、腹痛、嗳气、黄疸和腹水等,孕 妇则可影响分娩。肝血管瘤常含机化血栓,可因反复 血栓形成造成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肿块 很少自发破裂。 若因外伤、分娩时急产等可引起血管 瘤瘤体破裂而造成腹腔内出血、休克。瘤体内出血侵 蚀肝内胆道可造成出血而产生胆质血症。
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 多数患者器官突出
![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 多数患者器官突出](https://img.taocdn.com/s3/m/919853394b35eefdc8d33363.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多数患者器官突出
导语:m_ 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见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那么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呢?如何治疗肝脏血管瘤效
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见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那么肝脏血管瘤有何危害呢?如何治疗肝脏血管瘤效果最好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肝血管瘤的主要危害有
(1)当肿瘤逐渐增大或压迫胃肠时,引起上腹部不适,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患者体内脾胃等正常器官发生变形,破坏其功能形态。
(2)位于肝表面的巨大血管瘤自行破裂,可造成腹腔大出血,可引起急性腹腔炎症,甚至感染,严重者也可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3)可转变恶性血管瘤。
如果肝血管瘤不及时治疗,任由病情的发展,很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血管瘤。
绝大部分好发生于患者的头面部皮肤,或是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这种血管瘤的恶性程度比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4)肝区疼痛和心理压力。
患者因为肝区的疼痛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肝血管瘤会发生癌变。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肝段切除术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肝脏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肝切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大大减少,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肝脏的良性疾病变异,其中肝血管瘤是最常应用肝切除术的肝脏良性疾病变异。
肝血管瘤病人
生活常识分享。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202b86f58fafab069dc0218.png)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李宇,张洪义(空军总医院,北京100036)中图分类号:F1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70(2010)01—0037—02doi:10.3969/j.issn.1008—1070.2010.01.014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尸检发现率约为3%一20%…。
目前对其确切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传统观念多认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旧1。
而朱少君等的研究显示肝血管瘤的克隆性研究显示每肝血管瘤内不同部位病变组织具有相同的x染色体失活模式,提示肝血管瘤属于克隆性增生属于实性肿瘤【3J。
Mahajan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在应用利用转基因技术增加家兔肝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为患者治疗结肠恶性肿瘤时意外发现,患者原有肝脏血管瘤体积减小,提示肝血管瘤的形成与发展与VEGF的调节有一定的关系HJ。
大多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生长缓慢,无明显不适症状,多于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至今无恶变报道,预后较好。
大多数患者只需定期复查,或者相应给予保守治疗。
但仍有少数病例肿瘤增长速度较快,或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瘤破裂出血,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等,需要外科干预治疗。
1外科治疗的适应证传统观念认为对于肿瘤直径>5cm、有临床症状、肿瘤增长较快、压迫周围脏器和影响循环系统,或者有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应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
PauloHerman等人的研究认为"J,对于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要过分强调以瘤体大小为标准作出治疗决策。
鉴于肝血管瘤的病因可能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未见有恶变的报道,自发性破裂出血极为罕见等因素考虑,认为:外科治疗应更为保守。
外科治疗主要用于无法缓解的疼痛、压迫临近器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怀疑为恶性肿瘤者。
肝血管瘤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胀以及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胆道结・综述・37石、胃部疾病等引起的疼痛,并可给予止痛剂治疗。
肝内血管瘤发病原因
![肝内血管瘤发病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ab38c2b6bd97f192279e9ee.png)
肝内血管瘤发病原因
*导读:肝内血管瘤毕竟是发生在肝内的肿瘤,所以对于肝脏肯定有一定的影响的,比如损害了肝脏的代谢作用等,那么,肝内血管瘤是什么?肝内血管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肝内血管瘤毕竟是发生在肝内的肿瘤,所以对于肝脏肯定有一定的影响的,比如损害了肝脏的代谢作用等,那么,肝内血管瘤是什么?肝内血管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是肝内血管的无序排列造成的,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而且肝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
过去认为少见,但近年由于超声显像的普及,此病十分常见。
过去因无症状,又无超声显像,故未发现。
女性略多于男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多见。
外观呈紫红色,质软,可压陷,切除标本萎瘪,切端呈囊状或筛状空隙--海绵状,间见疤痕甚或钙化。
肝血管瘤常含机化血栓可能反复血栓形成造成肿瘤肿胀,引起Glisson′s包膜牵拉胀痛。
肿块软硬不一,有不同程度的可压缩感,少数呈坚硬结节感。
肿块很少自发破裂。
肝功能一般正常,大血管瘤罕见的综合征为消耗性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及低纤维蛋白血症。
关于肝内血管瘤的发病原因,还有几点值得关注的因素,这
那么下面就为你介绍相关知识。
1、先天性血管瘤发育异常,多数有家庭遗传倾向。
2、肝组织局部坏死后,周围血管充血,扩张,最后形成空泡。
3、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4、肝内持久性局限性静脉淤滞,引起静脉血管膨大,形成海绵状扩张。
5、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https://img.taocdn.com/s3/m/68bb50fc0242a8956bece499.png)
肿瘤性眼球突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因肿瘤内为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占眶内肿瘤10%~23%,女性较男性多见,女性约占52%~70%。
为近似圆球形实性肿瘤,边界清楚,呈暗红色,切面呈海绵状。
因肿瘤生长缓慢,往往在青春期后因出现眼球突出而被发现,就诊年龄自15~72岁,30~49岁者占2/3。
海绵状血管瘤是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作为各种良性肿瘤的代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
肿瘤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为多发,可一眶多发,偶见发生于两侧眶内。
多数病人早期无自觉症状或仅表现有单侧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
由于约80% 位于肌锥内,因此,眼球向正前方突出最常见,位于肌锥外者可使眼球移位。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但在少数病程较长、肿瘤较大的病例,视力可严重受损。
早期眼球运动通常不受影响,晚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位于眶尖区的肿瘤可导致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或因肿瘤压迫产生脉络膜皱褶。
此种肿瘤位于眶内,进展缓慢,症状、体征及影像显示具有代表性。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一)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
多发生于成年人,无痛性慢性进行性眼球突出是其特征。
肿瘤多位于肌圆锥内,眼球多向正前方突出。
发生在眶尖部者,早期即可有视力减退。
位于眶前部时,则局部隆起,可们及表面光滑中等硬度的肿物。
肿物增大眼球运动可受限。
若肿物压迫视神经,眼底可出现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肿物压迫眼球时,眼底可出现视网膜水肿、脉络膜皱褶等。
X 线显示眶容积扩大和密度增高。
B超可表现眶内境界清、类圆形异常回声,内反射强而均匀。
具有可压缩性。
CT扫描可显示眶内,常在肌圆锥内有类圆形、密度高、边清、质匀肿物。
CT值在40-60H之间,往往有眶腔扩大。
磁共振成像所见位置及形状与CT同。
根据病史、体征及影像检查诊断多不困难。
那些年我错过的诊断之:肝脏FNH
![那些年我错过的诊断之:肝脏FNH](https://img.taocdn.com/s3/m/6c1f713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5.png)
那些年我错过的诊断之:肝脏FNH 从两个病例开始的误诊故事......病例1⼀21岁⼥性因低钾⾎症⼊住内分泌科试图查找原因,医⽣开具超声检查以排查肾上腺是否有病变。
尽管超声未发现肾上腺异常,却探及肝左叶占位性病变,其声像图表现如下图所⽰:图1 肝左叶略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图2 CDFI显⽰结节内部可见较丰富⾎流信号肝内占位诊断思路主要⽆⾮就是肝⾎管瘤、肝癌、肝腺瘤、FNH(局灶性结节性增⽣)及少见的胆管细胞癌。
该患者否认肝炎之类的病史,否认长期⼝服避孕药的病史,以前也没做过超声,⾸次发现该疾病。
检查时我刚上门诊不多久,总感觉不是很像常见的⾎管瘤,⼀般较⼩⾎管瘤常为⾼回声,中等偏⼤⾎管瘤虽各种回声都有可能,但通常有典型的周边⾼回声晕,⽽且⾎管瘤内部感觉⽐较疏松,很少见到这么丰富的内部⾎流信号。
对于这样⼀位21岁年轻⼥性、⽆肝炎病史的患者,我也不敢贸然诊断肝癌。
其他肝腺瘤、FNH 不能排除。
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也没有⾜够的证据。
所以当时年轻的我最终做出了“肝内实性结节--建议进⼀步检查”的万能诊断。
这个病例并没有引起我⾜够的重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临毕业我总结⾃⼰这么多年做过的病例,才去寻找了该患者的⼿术病理结果,发现该患者的肝内结节是FNH。
再回过头看CDFI的那幅图,简直恍然⼤悟,那不就是典型的「轮辐状」⾎流信号吗?图3 在图2基础上,标注的「轮辐状」⾎流信号所以,当经验不⾜的时候,我们即便对于理论知识熟记于⼼,可是阅图的时候还是没能很好的结合理论,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诊断。
病例2这是后来我⼜遇到过的类似病例,也是年轻⼥性,因为发现胆管扩张就诊,但⽆意中发现肝内占位......图1 肝左叶实性结节,边界⽋清图2 内部较丰富⾎流信号,但并⾮典型轮辐状分布图3 ⼆维图像显⽰胆总管局限性囊性扩张最终,该病例病理证实为胆总管囊肿,肝内结节为FNH。
读到这⼉,如果你还有兴趣,就继续往下看吧,学习总归是枯燥的过程,尽管我⾮常努⼒的把这种过程编的尽量精彩。
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肝疾病
![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肝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b4d46af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9.png)
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肝疾病1、单选男性,43岁。
上腹不适,腹胀1个月就医。
CT发现肝左叶10cm大小占位,提示为海绵状血管瘤,乙肝两对半阴性,肿瘤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
治疗选择()。
A.无需治疗(江南博哥)B.手术切除C.肝动脉结扎D.肝动脉栓塞E.肝动脉结扎加栓塞正确答案:B2、单选关于细菌性肝脓肿,下列哪项叙述正确().A.大部分是胆源性肝脓肿B.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球菌C.脓液多为棕褐色,涂片可能无细菌D.多见于右叶,单发E.手术引流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正确答案:A3、单选肝癌与细菌性肝脓肿的共同点为()A.早期高热,呈弛张热B.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段C.白细胞升高,核左移D.肝脏肿大,压痛明显E.同位素扫描有占位性病变正确答案:E4、单选在正常的情况下.肝脏每分钟血流量是多少().A.1000mlB.500mlC.1500mlD.2000mlE.2500ml正确答案:C5、单选下列肝脓肿肝叶切除术的指征,错误的是().A.肝脓肿切开引流后脓壁不塌陷者B.慢性厚壁肝脓肿者C.留有死腔或窦道长期流脓不愈者D.脓肿腔内脓液特别黏稠者E.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左外叶多发性脓肿,肝组织已破坏失去功能者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脓肿腔内脓液特别黏稠不是行肝叶切除术的指征。
6、单选外科手术中,常温下一次阻断入肝血流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A.20~25分钟B.15~20分钟C.5~10分钟D.25~30分钟E.30~35分钟正确答案:B7、单选原发性肝癌的筛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A.选择性肝动脉造影B.AFPC.CTD.MRIE.放射性核素扫描正确答案:B8、单选男性,58岁。
右上腹胀痛3个月伴黄疸半月余。
体检:肝肋下3cm,剑突下4cm,质硬,移动性浊音(+)。
最可能的诊断为()。
A.晚期肝癌B.肝硬化C.细菌性肝脓肿D.胆总管结石E.肝炎正确答案:A9、单选某肝癌病人做肝叶切除术后第1天,病人感腹痛、心慌、气促、出冷汗,血压12/8kPa,诊断应考虑().A.胆汁性腹膜炎B.肠梗阻C.肝断面出血D.膈下脓肿E.阑尾炎正确答案:C10、单选下列不属于阿米巴肝脓肿并发症的是().A.继发细菌感染B.脓肿破溃C.肝脏出血D.脓胸E.心包积液正确答案:C11、多选细菌性肝脓肿的并发症有()A.膈下脓肿B.上消化道出血C.急性腹膜炎D.脓胸E.心包脓肿正确答案:A, B, C, D, E12、单选?男,45岁,肝病10余年,近半年肝区不适,在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左外叶有2.8cm占位病变,疑为肝癌。
肝脏上有血管瘤应该怎么办
![肝脏上有血管瘤应该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95dfce170912a216147929e1.png)
肝脏上有血管瘤应该怎么办肝脏是我们人体内最大的器官,我们的肝脏如果出现了问题,将给身体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肝脏才行,肝脏是比较坚强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肝脏出现问题,那么一定不能小视,例如我们的肝脏如果出现了血管瘤,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好呢?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
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3.其他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1.手术治疗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
对于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可行肝移植治疗。
2.非手术治疗(1)肝动脉栓塞术(TAE) TAE治疗肝血管瘤基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栓塞动脉后瘤体内可形成血栓,血栓机化、纤维化使瘤体形成纤维瘤样结构而达到缩小、硬化血管瘤的目的。
(2)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微波可转化为热能而使周围组织凝结,使瘤体局部萎缩、变硬,达到固化肿瘤的目的。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肝脏的重要性,我们人体的肝脏起到了解毒的功效,肝脏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一定要小心才行,上文介绍了肝脏上有血管瘤的原因以及治疗的几种方法。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8ebde8eec3a87c24028c4f7.png)
原 发 性 肝 癌 与 肝 海 绵 状 血 管 瘤 MRI 鉴 别 诊 断
付 旷 李 兴 山 哈 尔滨 医科 大 学 附属 第 二 医院 MR 室 ( 5 0 6 10 8 )
一
考 虑 :肝左 叶 占位 ( a可 能大 ) ( )螺 旋 C C 。 2 T检 查 :肝 左 叶可见 一大 小 约 8 2 .c . ×4 5 m2的低 密度 灶 ,其 CI值 约 1 — 6 2 Hu 6 ,中心呈 不规 则 更 低 密 度 影 ,其 大 小 约 4. . c , 0X2 6m2 动脉 期该 灶 无明 显强化 ,门静 脉晚期 周 边强 化 ,延 迟扫 描该 灶旱 向心 性 强 化 ,延 迟 2 0分 钟 后 ,与 肝 组 织 接 近 等 密 度 , 中心 更 低密 度始 终未 强化 。诊 断 :肝 左叶 占位 ( 管瘤 可能 血
无 肝炎 、结 核病 史 ,否认 肿 瘤家族 史 。体 检 :心肺 正 常 ,腹 平软 ,未 及 肿 块 肝 脾 肋 下 未 扪 及 ,巩 膜 无 黄 染 ,腹 水
( ) 一 ,实 验 室 检 查 :血 尿 常 规 及 肝 肾 功 能 正 常 。 1 影 像 学 表 现 ( ) B超 检 查 :肝 左 叶 外 段 约 8 1 . 1 .× 4 5 m2的 不 均 匀 回 声 团 块 ,界 限 欠 清 , 中 央 呈 更 低 回 声 区 , .c .
洞 。 球 型 病 变 的 周 缘 常 有 “ 星 灶 ” 卫 。
肝 血 管 瘤 伴 中 心 纤 维 组 织 增 生 、透 明 性 变 1例
南 京 市 第 二 医院 放 射 科 ( 1 0 3 丁怀 银 200 )
患 者女 3 9岁 。剑 突下 隐痛 6年 ,时 有 加重 。既 往 体健 ,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https://img.taocdn.com/s3/m/a4b965375901020207409c8a.png)
肝血管瘤一、概念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四种类型,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二、临床特点瘤体较小(<5cm),生长缓慢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数是在查体时发现的。
瘤体较大(>5cm),生长较快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上腹胀满,尤其是进食后。
三、医疗目标肝动脉内灌注及栓塞,抑制瘤体生长,并使其萎缩消失,消除病人不适感。
四、护理评估1、介入治疗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等。
2、介入治疗后,评估治疗效果,瘤体生长是否得到控制和萎缩。
病人对活动的反应,能否安全地进行自理活动。
五、护理目标(一)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三)躯体不适感减轻或消除。
(四)预防或减轻术后并发症。
(五)情绪乐观,能够自我调整情绪。
六、护理问题(一)恐惧与预感手术痛苦和危险有关。
(二)疼痛与组织创伤、瘤体供血动脉被栓塞后缺血缺氧、体位不适、化学物质刺激等有关。
(三)自理能力不足与术后卧床、体力下降等有关。
(四)穿刺部位出血与穿刺、穿刺点压迫不当有关。
(五)发热与瘤体栓塞后坏死组织吸收有关。
(六)胃肠道反应与术中牵拉、栓塞剂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有关。
(七)尿潴留与术后平卧24小时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七、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说明治疗的方法、优点、效果,消除疑虑、恐惧,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
2、术前准备做抗生素、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练习床上排便;术前4小时禁食水;备好术中所需药物、沙袋、相关影像资料;并指导患者更换清洁病服。
(二)术中护理1、体位指导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偏向一侧。
防止恶心、呕吐误吸而引起窒息。
2、术中监测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安慰紧张的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以免介入治疗中血管痉挛,导致插管困难,影响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https://img.taocdn.com/s3/m/eadfc1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f.png)
【疾病名肝海绵状血管瘤称】【英文名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称】【类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别】【 ICD 号】D13.4【概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
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
肿瘤初发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险。
【流行病学】国外尸检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为0.35%~7%,在肝活检中发现率为20%,约占良性肿瘤的41.6%~70%。
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多见,平均年龄50岁,男女比例1:(1.25~6),也有男性发病较高的报道。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报道3160例临床肝脏肿瘤病例,其中499例肝脏良性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371例,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4.2%,男女比率为1:1,平均年龄为45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统计1992-1997年32例肝血管瘤病例,男女比例接近1:1,平均年龄42岁,占良性肿瘤的78%。
婴儿血管内皮瘤为一种先天性疾病,约占儿童肝脏肿瘤的12%,发生于新生儿至4岁半以下的幼儿。
90%病例在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体征和症状;女性患儿较多。
【病因】肝血管瘤的确切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发育异常学说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血管瘤。
2.激素异常学说临床发现雌激素与血管瘤的生长有关,服用避孕药或妊娠时血管瘤可迅速增大,推测雌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生长的一种营养因子。
3.基因异常学说最近有人报道血管瘤病人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异常,提示可能为此基因的异常表达,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04a262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9.png)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6;30-60岁多见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90%为单发,10%多发直径从2mm-20cm不等,超过5cm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为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出血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引流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概述组织病理学分型◆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由纤维组织不完全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血管间隔大,纤维结缔组织成分少,典型小于3cm◆毛细血管瘤(16%): 血管间隔小,纤维结缔组织多,常小于1cm◆硬化性血管瘤(少见):病变中心血管腔闭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系肝血管瘤退变的结果,也被称为血栓形成或玻璃化血管瘤,平均3.7cm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CT:边界清楚,等/低密度,类似血管MRI: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信号也随之增高,形成所谓“灯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缓慢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等/稍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早出晚归”女,62岁,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原因:✓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Associated liver abnormalities: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背景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不均匀,可能伴有中央瘢痕,增强无强化 在病理上,疤痕是由粘液瘤样变性、血栓形成、纤维化或坏死组成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内部分隔在T1、T2均为低信号,与存在纤维化成分有关形态或结构改变-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m,密度/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肝脏肿大,腹部不适CT: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中心密度更低MRI:长T1长T2,内不信号不均,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增强:典型的早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出现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但不会完全填充形态或结构改变-带蒂血管瘤罕见,可以无症状,合并亚急性扭转、梗死可出现相应症状强化方式同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病灶通过一个细蒂附着在肝脏上,有时定位困难,需要与胃及肾上腺去肿瘤鉴别,多平面重组可以帮助确定病灶来源,强化方式有助于鉴别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胆管扩张位于肝脏中央的巨大血管瘤可导致胆管扩张虽然肝内胆管细胞癌较常发生胆管扩张,但是所有肝内外占位性病变均可引起胆管扩张,因此血管瘤不能排除血管瘤的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囊性、多发性血管瘤囊性和多房性血管瘤含有一个大的中心腔是非常罕见的在MRI上,这种不典型的特征是一个或多个肿瘤内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与血栓形成和陈旧性出血有关;周边典型强化方式仍然存在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钙化血管瘤的钙化可以在中心或周边,多发为静脉石引起,但也可能是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变化的最终结果女,28岁,体检发现肝血管瘤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液液平面很少见血管瘤内可见叶液平面,代表停滞或缓慢流动的血液随着红细胞在相关部位的沉淀,上层由血清组成,下层含有未凝结的沉积红细胞✓上层CT低密度,T1等信号(与肌肉相比),T2明显高信号✓下层CT高密度,T1高信号(与肌肉相比),T2轻度高信号肝脏内液平面是非特异性征象,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部分学者认为CT/MRI可见液平面,超声未见,提示血管瘤不典型强化方式-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快速填充血管瘤并不常见,占16%对应的病理为毛细血管瘤,小的血管间隔、大量的结缔组织快速填充型血管瘤较常见于2cm以下的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这些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可能与构成血管瘤的血管通道的大小有关不典型强化方式-硬化性血管瘤罕见,被认为是血管瘤退化的终末阶段血管间隙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所代替,使其失去典型的影像特征 需要病理确诊CT平扫病灶相对于肝脏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易漏诊)增强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渐进性填充,部分病灶在动脉期可能为相对低密度 有时CT可以在血管瘤周围看到致密的晕,对应无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可能是由于压迫而导致病灶周围动脉优先流入和/或由于门脉血流减少而引起的MRI检查具有优势,尤其是同反相位肝硬化背景下血管瘤少见,CT占0.6%,明显低于无肝硬化背景的血管瘤尽管肝实质变硬,血管瘤通常保留典型的影像特征在少数肝硬化晚期,由于肝脏纤维化,血管瘤会失去典型强化方式,病灶体积缩小,T2信号减低女,53岁,右上腹痛2天血管瘤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通常与肝脏恶性肿瘤相关,尤其是HCC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因血管瘤有粗大的动脉供应,呈高压力状态,因此需要建立宽大而快速的引流通道,血管瘤与门静脉形成瘘或瘤周间隙扩大而使门脉早显,即动静脉瘘可能是肿瘤适应高流入、快流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结果表现为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门静脉早显女,61岁,体检发现肝多发占位半年余血管瘤合并FNH较常见,约20%肝脏血管瘤合并FNH目前认为二者伴生并不是偶然,有一定的联系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FNH为 肝脏局部动脉血流增加引起增生反应,类似血管瘤,均为血管源性病变女,72岁,右上腹痛10天男,50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5年80%30%50%35%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FNH◆肝细胞腺瘤65%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边界不清,CA199升高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渐进性强化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常伴有胆管结石;远端肝叶萎缩,肝包膜皱缩凹陷 肝门及腹腔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多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可有AFP升高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TIWI、T2WI均呈低信号,延迟强化) 增强呈“快进快出”;常有血管侵犯(癌栓形成)鉴别诊断-FNH年轻女性多见CT:等或稍低密度;MRI:T1等/稍低信号,T2等/稍高信号,中央纤维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显著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肝胆期呈等、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细胞腺瘤年轻女性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类固醇激素有关 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密度/信号多不均匀,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常见肝海绵状血管瘤-小结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30-60岁女性多见典型影像表现:T2明显高信号(灯泡征);增强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不典型影像表现:✓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伴有肝实质异常: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浸润性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谢谢!。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123add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b.png)
T2信号。 •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 • 门脉期及实质期: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 男女比例约1:2-5;30-60岁多见。 • 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 • 大多数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病灶变大压迫临近脏器或出血破裂症状。 • 由肝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有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
组织病理
• 瘤体外观呈紫红色,质地柔软,可压陷,一般无包膜。 • 光镜下见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血窦和纤维间隔组成,血窦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
细胞,腔内充满血液。 • 电镜观察瘤周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很大,可呈扁平状、立方状、柱状、三角状
,或成簇排列,有的甚至增生成团状。瘤中内皮细胞 间联结缺如 ,细胞脱落、肿胀 。所有内皮细胞均有丰富的吞饮小泡,胞浆中有多量微丝,核大、染色质浓染、 细胞器丰富。有时脱落内皮细胞有核固缩。
病理特点
• 从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部分靠近瘤周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呈立方状、簇状 ,甚或呈团状分布 ,内 皮细胞肥大 ,吞饮小泡增多,这种病理表现某种程度上符合肿瘤或创伤修复时小血管再生的模 式,局部呈增生状,这有可能解释血管瘤增大的原因。
• 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使得血管瘤的自发破裂极为罕见。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生、纤维化、萎缩的机理,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是关系密切的。并且雌激素的 影响、胶原酶的活性及胶原蛋白的分型亦应进一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左叶富血供占位病变--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
病史:患者,女,43岁,因“间断后背部胀痛不适1年、体检发现肝占位1个月”入院。
图1-CT平扫
图2-CT动脉期
图3-CT门脉期
4-CT平衡期基础解剖影像:
图5
图5为所示病例同层面正常腹部CT增强门脉期图片,蓝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肝脏左叶,其内见强化血管影,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胃,其内可见高密度对比剂影像,棕色箭头为下腔静脉,白色箭头所示为脾脏,绿色箭头所示为胰腺体尾部,其背侧贴边见强化脾静脉。
本图节选自《CT 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
图1
图2
图3
图4
CT平扫(图1):肝左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
CT增强动脉
期(图2)肝左叶病灶边缘迅速呈斑片样明显强化。
CT增强门脉期(图3)病灶强化明显,向内部填充呈结节样强化改变。
CT增强延迟期(图4)强化程度减低,仍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几乎完全填充病灶。
影像描述:肝左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大小为4.0cmx2.8cm。
增强动脉期边缘斑片样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向心性填充式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
影像诊断: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
分析思路:
1.临床病史:中年女性,体检发现,提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
无肝炎病史及AFP升高,肝细胞肝癌概率减低。
无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服用史,腺瘤概率减低。
2.部位及形态:病变位于肝脏左叶,边界清晰,提示良性可能。
3.CT增强:对肝脏肿瘤诊断有鉴别意义。
本例为动脉期边缘斑片样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呈填充式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即为“早出晚归”强化方式,为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强化方式,本例符合。
肝细胞肝癌具有特征性“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即动脉期迅速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快速减低,可见假包膜形成,本例不符。
腺瘤因含有脂肪呈低密度或合并出血呈高密度,增强因完全由肝动脉供血,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与肝实质相同,本例不符。
最后诊断: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
知识巩固:
肝海绵状血管瘤:
1、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
病理组成包括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内衬以单层内皮细胞并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
无年龄及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多无任何征兆,于体检中偶然发现,部分因体积巨大引起上腹不适。
2、影像表现: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等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可有钙化,增强动脉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向病灶中心填充,延迟期呈均匀一致强化影,整体呈“早出晚归”强化特征。
若体积较小可以呈均匀一致强化,持续到门脉期及延迟期。
鉴别诊断:
1.肝腺瘤:
少见的肝脏原发良性肿瘤。
一般认为与女性口服避孕药、激素异常有关。
实际工作中男性病例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因肿瘤占位效
应引起上腹疼痛伴恶心。
影像表现CT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或团块,病灶可有假包膜。
平扫呈等密度,因含有脂肪呈低密度,合并出血呈稍高密度。
增强动脉期快速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步减低与正常肝实质持平,部分可低于正常肝实质。
2.典型肝细胞肝癌:
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
多有肝炎病史及酗酒病史,大多发现肝细胞肝癌时已经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可见于正常肝脏。
发病率男女比例7:1,高峰年龄区在40-50岁。
AFP值升高。
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等,边界清或不清,病变较大内部可见出血坏死囊变。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脏实质,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静脉期较正常肝实质呈相对低密度,呈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可在门静脉形成癌栓,癌栓无强化,呈充盈缺损影。
3.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仅次于血管瘤。
多见于青年女性。
无显著临床表现,可见腹痛等占位效应。
病理可见中央纤维性瘢痕,周围为增生肝细胞和小胆管。
影像表现CT可见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呈迅速明显强化,1/3中央纤维瘢痕不强化呈对比低密度影,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部分可见中央纤维瘢痕延迟强化。
本例为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呈“早出晚归”强化方式,诊断明确。
病例小结:
本例主要讲述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重点讲述鉴别诊断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