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新闻稿件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闻价值判断

及时—— 稿件发表的时间与新 闻事实发生的时间越靠近, 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新意—— 稿件所包含的信息量 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重要—— 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现 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 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接近——
新闻报道的事件或现象在地理 上与读者越靠近,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报道的内容越能在心理上 激发读者的兴趣,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判断

显著——
新闻中的人物、地点、事 件越著名,新闻价值越大
三、社会效果分析
针对报纸的基本读者群 进行分析

社会效果分析

结合新闻发生时的社会背 景进行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效果分析

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 问题
社会效果分析

对稿件内容的合理、合法 性进行分析
案例讨论: 这篇报道的社会效果会不会好?这样的新 闻应该怎样处理?
报纸取向的把握

根据报道总量、报道面进 行的“平衡”
五、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A、充分发挥稿件的各种用途
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A、充分发挥稿件的各种用途 B、慎重、及时处理稿件 C、重视作者的附稿信 D、尽快通知作者处理结果 E、注意发现人才、建立作者队伍
新闻选题
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
定义与内涵
第四章 新闻稿件选择(选题)
一、为何要选择新闻稿件 二、新闻价值判断 三、社会效果分析 四、报纸取向 五、稿件的充分利用
一、为何要选择新闻稿件

遵循与体现报纸的编辑方针 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合乎报纸版面的容量要求
新闻稿件的选择程序



一、初选(粗选)——各部门编辑执行 二、复选(精选)——版面主编执行 三、定选——总编辑、编委会执行
在具体的新闻运作中,新闻选题成为龙头。它 既确定着新闻组织的目标,又界定了新闻确认 的标准、新闻梳理的尺度及报道配置的依据, 还提供着报道合成的材料。

新闻选题与社会系统
•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

社会系统的构成
• 新闻选题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 返回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



孙志刚事件在2003年上半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个月内,有一百多家 传统媒体及其网站和数十家网络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更由于其对公民权 利保障相关立法的推动,使得它“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公民权利的符 号。”“一个里程碑,一个公民权利史上的里程碑。”“永远提醒我们, 要珍视和争取公民应有的每一份权利,推动中国的政治文明、法治建设和 社会进步。"(《南方都市报》6月19日时评语) 孙志刚是一个27岁的大学生,当他被作为“三无”人员收容之时,刚从武 汉科技学院艺术系毕业,在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寄住在朋友家。 2003年3月17日,当他在广州街头闲逛时,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3月18日, 被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当日晚上,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 员救治站;3月20日,救治站宣布事主不治。据其家人请具有法律资质的中 山大学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4月18日出具的检验鉴定书可以基本判定:事主 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续)

在媒体关注和民众关切之下,非法收容致人死命的警察和收容站工 作人员受到了惩处;然而,孙志刚案引致的人们的关切,已远远超 出了个案的范围。审判时的法律困境和对其采取的特案特办的程序 特征,使社会开始更深入的讨论如何从根本上保障公民,而不仅仅 是某一个特殊个体的人身权利,使其免受违宪的“合法”侵害;讨 论如何从法律上,保障每一个个体享受平等的人身权利。正是因为 孙志刚事件引起的三位博士、五位法学专家的两次上书,和6月6日 审判之后仍然澎湃的舆情,该事件才最后演变成一个公案,导致 《收容遣送办法》的终于废止,并引发民众对公民权利的深入思考。 6月6日审判之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报纸纷纷 发表评论;《南方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地方报纸,仍然密切 关注该事件的最新动向,《南方都市报》在6月6日-20日,发表访 谈、消息、深度调查、时评等20余篇。

案例分析(三:续)


正是近年来出现的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 公众才可能产生对这类维权事件的普遍关切。因 此,才会有报道推进和问题解决的良好受众环境。 而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通过网络发表 观点、展开探讨的习惯,促使本次事件中的第二 个关键性因素: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 具备而成为事件演进中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案例分析(三:社会系统对事件解决的作用)

正是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部分公众习惯于即时 发言的民主性的文化心态)、媒介环境(南方都市报 借助于新浪网打破地域局限)和受众环境(对维权报 道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变化,孙志刚事件才能得到舆 论声援导致的对问题解决巨大的推动力。
政治环境,源于去年2002十六大明确地对弱势群体 的关切。收容遣送导致的对弱势群体利益乃至生存权 利的侵害,作为一个久已存在的问题,在报道之前, 并非为上层所漠视,只是尚无契机,无法纳入近期议 程。这种政治环境,本就为问题的解决准备了良好的 政治氛围。
• 新闻选题与社会系统 • 新闻选题的确定
• 返回
新闻选题的内涵
新闻选题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宏观层面,它是对信息传播范畴和内部结 构确定(说什么); 中观层面,它是对信息选择和评价标准的 确定(为什么说);、 微观层面,它是对信息具体处理方式的确 定 (怎样说)。
选题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

新闻选题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两 题:选题与标题 一版:版面设计),在编辑 中心的传播背景中,由于整合传播的媒介运作 方式,处于新闻传播流程的龙头地位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


孙志刚父母后悔于当初送他上学,说:“他是我们家乡出的第一个 大学生。如果没有读过书,不认死理,也许他也就不会死……” 一直到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之前,孙志刚的亲人和朋友在广州 的奔波均是投告无门;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孙 志刚事件的报道,在新浪网转载后获得巨大反响,事态开始向有利 于孙亲友的方向转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稿件刊发当日,有关部 门就改变了原来对孙的亲友不理不问的态度,一名自称为天河区检 察院的同志打电话向他们了解了情况;4月26日,市公安局负责警 务督察方面和民政局的几位领导专程赶到他们的住处表示慰问,并 表示一定给家属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希望他们不要再上访;4月 27日,天河区公安分局并送来了2000元慰问金,尽管孙的家属没有 接受。4月26日,广州市成立了由市政法委牵头的专案组。
案例分析(一:总述)

孙志刚事件充分说明了媒体的重大选题及其实施, 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
南方都市报6月19日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 媒体披露多起收容遣送制度引发的悲剧,引起人们 对该制度不间断的反思。 ●2003年4月25日 南方都市报刊发深度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反思的声浪达到高潮。 ●2003年5月14日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俞江以及其他两位法 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认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 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提出违宪审查的建议。 ●2003年5月23日 我国法学专家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 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启动特别 调查程序。 ●2003年6月1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 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该办法草案经修改后,由国务院公 布施行,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 办法》。

色情信息是指在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其中一部分有上述中1至7的 内容,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艺术价值 或者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
四、报纸取向的把握
根据报纸性质进行稿件 分析

报纸取向的把握
根据报纸读者对象进行 稿件分析

报纸取向的把握

根据已有同题报道进行 稿件分析
案例分析(二:关键因素)



事件的解决中,有几个因素是关键性的: 一是上层的普遍重视,从司法部门到国家权力机关,均普遍 的对该事件投入极大地解决诚意,在这个过程中,法学界专 家有效的发挥了桥梁作用,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也得到了体 现; 二是社会的普遍参与,公众纷纷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形成 强大的舆论声势,而网络作为公众话语渠道,在建构舆论中 的关键性地位不容忽视; 三是各种媒体的积极介入,不仅因为对事件的首先披露而设 置着这一公众议题,而且通过对事件进程的追踪报道和对包 括网络来源的各种观点的密切关注,成为议题的公众论坛; 更为重要的是,媒体通过协同作战背景下的有意识的专家访 谈和评论撰写,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并良好的实现了民 间和官方的意见沟通。
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概况(续)


这种态度的转化,得益于由媒体关注引致的社会关切。4月25日晚 20:24:33,一个与孙志刚素不相识的杭州网民,为孙志刚开辟了 网上纪念馆;两小时后,纪念网站访问人数突破3000;到6月6日 广州法庭开庭审理该案之时,网站访问量突破了20万人次;截至以 国务院令第381号为标志的孙志刚事件的解决,访问人数超过27万。 与此同时,以人民、新华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网站、以三大门户 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众多地方网站,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和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地方 媒体,均对孙志刚事件投入了持续的关注。各网站的论坛成为信 息荟萃之地,舆论交汇之所,为传统媒体的报道提供着原始素材; 传统的强势媒体报道则扩大了民间声音的影响,促使事件由个案 成为引至高层关注的公案。
时新性
重要性 显著性 接近性 趣味性
可变要素
新闻价值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 两点: 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 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 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 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 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 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衡量客观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标准。最早形成于美国 。在19世纪30年 代的报业竞争中,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 闻事实的选择。20世纪初,美国 、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把新闻事实 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 在中国新闻界,这一概念分别由徐宝璜从美国、邵飘萍从日本引进。新 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要素:时新性 、重要性 、接 近性 、显著性 、趣味性、社会安全性。新闻价值对采访、制作、编辑 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
一篇引起 官司的报道
羊城晚报的同题报道
禁止刊登的内容——



煽动 诽谤 侮辱 泄密 造谣 教唆 传播淫秽 侵犯隐私权
哪些是淫秽和色情内容?

淫秽信息是指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具有下列内容之一,挑动人 们性欲,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包括: 1、淫亵性地具体描写性行为、性交及其心理感受; 2、宣扬色情淫荡形象; 3、淫亵性地描述或者传授性技巧; 4、具体描写乱伦、强奸及其它性犯罪的手段、过程或者细节,可能 诱发犯罪的; 5、具体描写少年儿童的性行为; 6、淫亵性地具体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它性变态行为,以及具 体描写与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 7、其它令普通人不能容忍的对性行为淫亵性描写。
新闻稿件的选择思路
1 新闻价值的判断 2 社会效果的分析 3 报纸取向的把握
4 对稿件的真实性分 析(一般在改稿 前核实)
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 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余家庆《新闻学辞典》)
真实性 价 值 要 素 不变要素
返回
案例分析(三:续二)

在考察媒介作用这一要素时,我们必 须承认社会系统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媒介报道的原材料都来自于社会。即便是评论,也是评论者 对各方观点和相关事实思索的结果。姑且不论媒介原创观点的稀少, 即便少之又少的原创观点,如《人民日报》《孙志刚案还能走多远》 提出的质询,也是建筑在社会提供的观点和事实基础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