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本文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探究了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学意义。

爱情通常开始于积极的投射,双方都把自己关于异性的理想意象如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投射到对方身上。

而在婚姻中,双方可能发生对立,会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的消极面投射到对方身上,导致爱情的终结。

根据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爱情和婚姻的发展是一个自性化的过程,涉及收回投射,并将这些无意识的内容进行整合,带入意识当中。

同时,爱情和婚姻可以作为一个容器,在其中伴侣双方可通过沟通和对话,共同走上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自性化的道路。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男人通常认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也通常认为自己是女人,但心理学的事实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的。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当中,有一个叫做阿里斯托芬斯(Aristophanes)的人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

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与诸神战斗,结果被嫉妒的神砍成了两半,以削减他们的力量。

这些最初的球形人类变成了两半,一个是女性的,一个是男性的,从此以后,这最初人类的两半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

阿里斯托芬斯告诉我们,当他们中的一个遇到了另一半时,就会融化在爱、友谊和亲密当中;他们片刻都不能分离:他们要一起度过一生。

荣格是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的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

他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anima)”;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

为什么男人与女人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为什么相爱着的男男女女会有如此多的故事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除了外在的原因,这些大抵都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本文尝试着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对爱情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

荣格的阿尼玛情结及其启示

荣格的阿尼玛情结及其启示

荣格的阿尼玛情结,彰显了荣格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与局限。
一、家庭生活中对荣格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女人
1、母亲:双性阿尼玛
由于父母婚姻的不顺遂,家中气氛压抑,荣格的童年记忆里常常有很多恐惧、焦虑的梦,“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房内的空气开始变得无法呼吸了。”(《荣格自传》第13页,刘国彬 杨德友译)。那时候的小荣格,苍白瘦弱,敏感,胆小羞怯,易受伤害,孤独孤僻,郁郁寡欢,自卑感强:“说到底,我从来就没有自信过……我往往认为自己是个堕落而又远远不如他人的人。”(《荣格自传》第30页,刘国彬 杨德友译)。另一方面,或许因为出身于宗教气氛浓郁的牧师家庭(荣格的家族中,父亲及八个叔叔都是牧师),从一开始,荣格就感觉自己命中注定是被上帝赋予职责、执行上帝意志的人:“我被责成去干上帝去干的事而不是去干我想干的事,这给予了我力量,使我敢于自行其是。”(《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第36页,刘国彬 杨德友译)。这种上帝情结,当然也是对内心虚弱的高度补偿。反差如此巨大的矛盾性格,贯穿了荣格的一生。而这一点,与荣格母亲的影响息息相关。
但是,正像荣格本人在一次复信中所说的“我所知道的自传实在太多了,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满纸彻头彻尾的谎言”(《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绪论,刘国彬 杨德友译)那样,他在自传中的夫子自道,也未必就很诚实——起码他在自传中有意无意地略去了他和数名女病人之间的性爱关系。事实上,无论婚前婚后,荣格的性爱关系一直持续着,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荣格的病人、后来的助手和分析学家。比如,玛丽-路易丝·冯·弗朗兹(Marie-Louise von Franz)和芭芭拉·汉娜(Barbara Hannah),两人都是一生追随荣格而终生未嫁,死后双双埋葬在了荣格家族墓地的旁边(《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第160页,申荷永)。

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及容格

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及容格

⼈格⾯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及容格卡尔。

荣格(1875-1961)的集体⽆意识理论,与弗雷泽的《⾦枝》同被认为是原型批评的两个出源……“……‘原型’⼀语最早在犹太⼈斐洛(Judaeus Philo)谈到⼈⾝上的‘上帝形象’(Imago Dei)时,即有所⽤。

它亦可见于伊⾥奈乌(Irenaeus)笔下,他说,‘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按照⾃⾝来直接造物,⽽是按照⾃⾝以外的原型仿造。

’《赫尔姆斯书》(Corpus Hermeticum)中上帝被称为原型之光……列维。

布留尔(Levy Bruhl)⽤‘集体表象’⼀语来指原始世界观中的象征形象,这同样可以轻⽽易举⽤于⽆意识内容……它(尤利西斯深⼊洞⽳下地狱向提瑞西阿斯【Tiresias】求⼘未来)所表现的,是有意识的⼼理沉潜到⽆意识深层这⼀内向⼼理机制。

⾮个⼈的⼼理内容、神话特征,或者换⾔之原型,正是来⾃这些深层⽆意识,因此,我把它们叫做⾮个⼈的⽆意识或集体潜意识……”。

“……⼈格⾯具(Persona)。

之所以叫做⼈格⾯具,是因为它表现的并不是其⼈⼈格的本来⾯⽬……这个原型有似演员所带的⾯具,意在于公共场所显⽰对⾃⼰有⼒的形象。

换⾔之,它是⼈⽤其他认为所该采⽤的⽅式以对抗世界的体系……它的好处作为原型,各⾏各业固然都有⾃⼰特定的⼈格⾯具,然⽽这个⾯具的危险性在于,⼈和他的⼈格⾯具常常是合⼆为⼀了。

它的好处似乎是显⽽易见的,因为它可以使⼈的⽣活更为⾃由些,也较少受⼈打扰……为数甚多的⼈过着双重⽣活,其中⼀重由⼈格⾯具主导,另⼀重则满⾜其他⽅⾯的⼼理需求……卡夫卡即是⼀例:⽩天他勤勤恳恳为保险公司⼯作,是⼀个谨⼩慎微的⼩职员;夜晚埋头写作,任凭思想在⾃由的天地⾥⼀路驰骋,是⼀个天才作家……”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个⼈⼈格中的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灵中的⼥性形象,阿尼姆斯则为⼥性⼼中的男性形象。

它们是⼀个男⼈的⽆意识朝向⼥性特征和⼀个⼥⼈的⽆意识朝向男性特征的⼈格化过程……转向世界,阿尼玛反复⽆常,变幻莫测,喜怒⽆常,难以控制⽽⼀任感情⾃由放纵,有时候她还伴有魔⿁般的直觉,冷酷⽆情,邪恶刻毒,⽆信⽆义,可憎可恨……阿尼姆斯则⼀般表现为顽固、执拗,⽬⽆法纪,恪守教条,好改变世界,好争辩,飞扬跋扈……两者均有低下的趣味:阿尼玛使她⾃⼰混迹于劣等⼈众,阿尼姆斯让他⾃⼰被⼆流思想带⾛……阿尼玛有时候是⼀位优雅的⼥神,有时候是⼀位⼥妖,她变幻出各种形状使⼈迷惑其中,她⽤各种各样的诡计来捉弄我们,唤起幸福和不幸的幻觉……。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秘密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秘密

男人通常认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也通常认为自己是女人,但心理学的事实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的。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当中,有一个叫做阿里斯托芬斯(Aristophanes)的人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

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与诸神战斗,结果被嫉妒的神砍成了两半,以削减他们的力量。

这些最初的球形人类变成了两半,一个是女性的,一个是男性的,从此以后,这最初人类的两半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

阿里斯托芬斯告诉我们,当他们中的一个遇到了另一半时,就会融化在爱、友谊和亲密当中;他们片刻都不能分离:他们要一起度过一生。

荣格是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的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

他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anima)”;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

为什么男人与女人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为什么相爱着的男男女女会有如此多的故事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除了外在的原因,这些大抵都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本文尝试着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对爱情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

一、阿尼玛、阿尼姆斯及其投射阿尼玛一词在拉丁文当中是“灵魂”的意思,它是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的表征,它所表达的事实是男性心理中大多带有少部分阴性或女性成分,它一直在男性身体中以女性的方式运作。

阿尼玛通常与母亲意象和钟情的意中人联系起来。

“每一个母亲和每一个被爱的人,都被迫成为这一无处不在的、超越年龄的意象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与男性最深层的心灵现实相呼应”。

尽管阿尼玛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灵魂的意象,荣格觉得灵魂一词太过模糊,不像阿尼玛一词这么具体。

阿尼玛通常是一种诱惑男人的女性,似乎为男性的灵魂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途径。

因此,阿尼玛的概念提供了对男性心灵中的某些内在成分的理解。

婚姻中的“第三者”与“阿尼玛”现象

婚姻中的“第三者”与“阿尼玛”现象

男性出轨原因之二:阿尼玛现象综合症(archetype animasyndrome )婚姻中的“第三者”与“阿尼玛现象综合症”(作者无痕)一.前言婚姻中的一方出现出轨,“第三者”影响婚姻已经成为当今夫妻关系破裂的第一大原因,笔者从事心理辅导,所经历的婚姻危机干预的个案中因第三者介入而失败的比例近年来超过80%,其中大部份是因“第三者”介入了正常婚姻,而且这个比例还具有越来越高趋势。

因为婚姻在人的一生中具有连续性和唯一性,是所有心理创伤中最痛苦的一种,而男人出轨对家庭的伤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女性,本系列文章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男人找“小三”心理与原因,以期寻找预防和应待方法。

“阿尼玛(anima)现象综合症”与“阿尼姆斯(Animusu)现象综合症”是当代影响感情与婚姻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导致有出轨,婚姻中出现“第三者”,在笔者从事心理咨询案例中约占20%左右。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导致的不可控制行为,所导致的婚姻问题与当事人的人格与品德无直接关系。

如得以正确的方法来处理是完全有希望恢复婚姻和谐,本文旨在从心理角度解读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特点与应对方法,供需要的朋友正确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

本系列文章以分析男性出轨心理为主,因此本文仅分析男人心目中的“阿尼玛”对男性的婚姻心理状态的影响。

二.“阿尼玛现象综合症”是导致“小三”婚姻的原因之一只有找到男人找“小三”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拯救自己的婚姻和幸福,在之前我所写的《男人为什么会出轨》一文中分析了男性出轨的心理因素,男人出轨从理论上的外因有二大类:第一类是婚姻家庭的现状不满意的弥补,第二类是外界的信息比较后的攀比与超越心理。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的速度加快,人类流动频繁,可比较选择的范围增大,比较的人越多,婚姻出轨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

从内在因素来说是人的本性欲望,每个人都想得到自己所认为中的最好的东西,而往往没有得到或者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人的意识里被认为是最好的,婚姻心理亦如此,有句俗话说:看老婆是人家的好。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苇弟形象解析XXX(XXXX学院,XXX省 XXX市)摘要:作为丁玲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独特的女性视角和颠覆男权的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塑造了两个男性角色——苇弟和凌吉士——作为男权的代表,也是莎菲需要征服的对象。

在莎菲与两个男人的纠葛中,作者不仅写出了莎菲的矛盾内心也表现了两类男人的不同特点,但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阿尼玛”的因素,其中尤以苇弟最甚。

让我们在一场爱与不爱,戏弄与被戏弄中寻找苇弟身上的“阿尼玛”吧。

关键词: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苇弟、阿尼玛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

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

作为原型,阿尼玛是男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

“阿尼玛是一个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

那是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现也不消失的东西,它始终存在于男子身上,起着使其女性化的作用。

”荣格还说:“在男人的无意识当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质。

”即是说,阿尼玛是从嵌在男人身上有机体上的初源处而遗传而来的因素,是他的所有祖先对女性经历所留下的一种印痕或原型,是女人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种积淀。

所以阿尼玛是一个自然的原型,它总是预先存在于人的情绪、反应、冲动之中,存在于精神生活中自发的其它事件里。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由于存在于男人潜意识中的阿尼玛使我们在与女人接触时产生一些自然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吧。

作为一种原型,阿尼玛是各种情感的混合体,它包含了属于女性的各种成分,是男人心灵中所有女性心理趋势的化身,比如模糊不清的感情和情绪,预感性,容易接受非理性的东西,对人身外貌爱的能力,对自然的感觉等。

(摘自《百度百科》)众所周知,《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它反映了“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女性的觉醒。

作品中塑造了两个男性角色——苇弟和凌吉士——分别作为软弱男人和花花公子两类男性形象的代表,也作为男权的代表,是莎菲需要征服的对象。

《激情》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解析

《激情》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解析

出地表 现 了很 多男 性 特质 。她 3岁 时母 亲过 世 , 出水面 ,以意识 的寻求或 者付诸行动 的形式或
父亲另组家庭 ,从 此便 由靠 编结藤椅为生 的舅 隐或显地表 现出来 。格雷斯 的人生际遇使得她 舅舅妈带大。格雷斯从小就学会了编结技艺 ,并 缺少这个情境 ,而过分发达 的阿尼姆斯原型被
长春教 育 学 院学报 2018年第 5期
疚 自杀 ,而格 雷 斯 也 只 能 在有 生 之 年 远 走 他 乡 , 身体 既强 壮 又 灵 巧 ,浑 身 散 发 着 成 熟男 人 才 有
孤独 终老 。
的味道 ,酒香萦绕 ,霸道温柔 ,这一 切使得格 雷
(一 )格 雷斯 的 阿尼姆 斯 原 型
时代历史 和民族界 限的一种非理 性心灵 存在 。 的各种幻想光环 ,让女性甘愿为之放弃一切 ,失
它存在 于人类心理 的最底层而不被人们直接意 去 理智 。
识 到 ,是人类经验经过无数凝缩和结 晶的先验 与 此 同 理 ,阿 尼 玛 是男 人 心 理 中女 性 的一
形式和通过大脑被遗传下来 的先天心理模式 。【1J 面 ,简单来讲 ,具体表现为在男人心 中女性是怎
向上 的 ,那 么 女 性 就会 表 现 出 勇敢 乐 观 、真 挚 热 的是格雷斯与两个男人之间 的故事 。格雷斯与
情 、沉 静 庄 重 的 性 格特 征 ;如 果 父 亲 的影 响是 消 莫里订婚 ,但他们之 间的关 系就像是 白开水 ,格
极 的 ,那 么女性 多表现 出冲动莽撞 、凶狠霸道 、 雷斯也许会感到舒服 ,但没有激情 。而她与莫里
中受 到 男性 怎 样 的影 响 。p哒 些 就 构成 了女性 的 二 、阿 尼 玛 和 阿 尼 姆 斯 原 型 在 《激 情 》主 人

爱情原型的神话意象分析

爱情原型的神话意象分析

爱情原型的神话意象——论《红楼梦》“木石前盟”的象征意义张丽红内容提要《红楼梦》以其开篇的两个相关联的创造性神话——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构筑了全书的结构性框架,并由这两个神话生发出对立冲突的情节。

“木石前盟”是人类爱情原型的象征,宝黛爱情是对这种原型的实在性描写;而“金玉良缘”原型则象征着人对毁灭爱情力量的集体无意识理解。

“木石前盟”以木石相爱的自然性原始意象象征了宝黛爱情的至真性、至情性和至圣性。

曹雪芹是在“金玉良缘”原型作用下表现“木石前盟”神话原型的;也是在“木石前盟”的作用下表现“金玉良缘”象征意蕴的。

正是对两种原型的理解与表现,才极为充分表现出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也极为充分表现出社会力量对美好爱情的毁灭,以及爱情毁灭造成的绝大悲剧。

关键词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原型《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辉煌巨著,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具有神话思维、神话意志的鸿篇巨制。

《红楼梦》的主体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所剩顽石“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第一回)[1]的故事;同时也是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下凡还泪的故事。

正因这一石一木的下凡,所以“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第一回),从而演绎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第一回就创造性地讲述了一个被称为“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在第8回中又描写了一个被称为“金玉良缘”的神话性故事。

《红楼梦》以其开篇的两个相关联的创造性神话——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神话构筑了全书的结构框架,并由这两个对立冲突的神话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两个最深刻的爱情主题和人生悲剧主题大部分是由它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

如果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以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是《红楼梦》最重要的情节,由此情节生发出《红楼梦》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是《红楼梦》最重要的主题,那么,这两个象征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及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神话性故事便是《红楼梦》表现主题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阿尼玛 阿尼姆斯投射

阿尼玛 阿尼姆斯投射

阿尼玛、阿尼姆斯投射男人通常认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也通常认为自己是女人,但心理学的事实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的。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当中,有一个叫做阿里斯托芬斯(Aristophanes)的人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

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与诸神战斗,结果被嫉妒的神砍成了两半,以削减他们的力量。

这些最初的球形人类变成了两半,一个是女性的,一个是男性的,从此以后,这最初人类的两半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

阿里斯托芬斯告诉我们,当他们中的一个遇到了另一半时,就会融化在爱、友谊和亲密当中;他们片刻都不能分离:他们要一起度过一生。

-荣格是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的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

他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anima)”;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

为什么男人与女人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为什么相爱着的男男女女会有如此多的故事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除了外在的原因,这些大抵都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本文尝试着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对爱情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

--一、阿尼玛、阿尼姆斯及其投射阿尼玛一词在拉丁文当中是“灵魂”的意思,它是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的表征,它所表达的事实是男性心理中大多带有少部分阴性或女性成分,它一直在男性身体中以女性的方式运作。

阿尼玛通常与母亲意象和钟情的意中人联系起来。

“每一个母亲和每一个被爱的人,都被迫成为这一无处不在的、超越年龄的意象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与男性最深层的心灵现实相呼应”。

尽管阿尼玛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灵魂的意象,荣格觉得灵魂一词太过模糊,不像阿尼玛一词这么具体。

阿尼玛通常是一种诱惑男人的女性,似乎为男性的灵魂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途径。

透过集体无意识看《一个女人的史诗》

透过集体无意识看《一个女人的史诗》

83审美与文学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学生,他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分析学说。

其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分析文艺作品的重要手段,它为文学研究、美学研究等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可以从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沉淀性、人类普遍性出发,为艺术作品的共鸣效应找寻答案。

在经验中析出共性,于集中处抓住原型,原型理论则为分析形象、探究艺术象征提供了不竭动力。

而且,荣格还专门就心理学和文学的关系展开研究,追溯文学创作的源泉。

本文将借助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分析严歌苓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

一、《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原型理论”。

原型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生活遗留下来的典型经验和象征。

“原型是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降临在我们头上,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1]81荣格认为,原型模式是多样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英雄、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等。

英雄总是带着“救世主”的光环,伟岸又高尚,在人们陷入窘境之时,或力挽狂澜,或雪中送炭。

《一个女人的史诗》中英雄的原型就是田苏菲的母亲,她勤劳善良、坚韧勇敢。

她在失去丈夫后,一个人把田苏菲拉扯大。

她智慧节俭,在粮食短缺的年代里,依然可以保持饭菜的质量,照顾好一家人。

对于主人公田苏菲来说,母亲是根,能让其在遇到困难时有安定下去的力量。

实质上,母亲的英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田苏菲,帮助田苏菲塑造“英雄人格”。

田苏菲的母亲去世后,欧阳雪远在新疆当兵,欧阳庾待业在家,田苏菲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她一个人顶替多个角色,就为了多拿一些酬劳赚钱给欧阳庾买菜做饭。

她学着母亲,用最少的材料做出最有营养最拿得出手的食物。

后来,欧阳庾的父亲也来到田苏菲家中,她又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角色,在狭小的空间里,布置出一个温馨的家。

在那个填饱肚子都很难的年代里,田苏菲竭力保证着家人平安度过每一日,她活成了和母亲一样的英雄。

荣格人格诸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荣格人格诸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荣格人格诸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荣格认为人格的结构由四个主要原型组成:自我、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这些原型在人格中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的整体人格。

1. 自我原型:这是人格的中心,代表个体意识。

自我负责协调人格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它寻求的是整合和平衡。

2. 阴影原型:这是个体潜意识中隐藏的部分,通常是不被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情感。

阴影可能包含负面的品质或特征,但也可以作为个人成长的资源。

3.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这两个原型代表了男性和女性无意识的异性特征,它们塑造了个体的性别认同和异性关系。

在人格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荣格认为存在一种互补作用。

这种作用力意味着不同原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和支持,以实现个体心理的平衡和发展。

例如,阴影原型可以为自我提供必要的动力和能量,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则可以增强自我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这种互补作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个体在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出与自己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或特征。

例如,某些男性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直觉和感性思维,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阿尼玛原型在起作用;同样地,某些女性可能会表现出果断和决断力,这可能是由于她们的阿尼姆斯原型在起作用。

总之,荣格认为人格的各个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通过理解和利用这种相互作用,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阿尼玛”》提起《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就想起那段沉浸其中的时光。

莎菲,这个在文字中鲜活的女子,她的内心世界如同一个深邃而又神秘的迷宫。

而在这迷宫之中,“阿尼玛”的影子若隐若现。

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不算太热烈的午后,我蜷缩在窗边的老藤椅里,手中紧握着那本已经有些泛黄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窗外的微风轻轻拂过,撩动着白色的纱帘,仿佛也在试图窥探我与书中世界的秘密。

莎菲,她是那么的独特。

她的情感细腻得如同春天里最柔软的花瓣,轻轻一碰,便能落下一地的心事。

她对于爱情的渴望,那种既热烈又矛盾的心态,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爱情面前的纠结与迷茫。

在书中,莎菲所展现出的“阿尼玛”特质,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阿尼玛”,这个心理学中的概念,在莎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既有女性的温柔、敏感和脆弱,又有着一种超越常规的勇敢和叛逆。

比如说,当莎菲面对凌吉士那俊美的外表时,她内心的渴望如潮水般汹涌。

她会偷偷地观察他的每一个细节,从他那高挺的鼻梁到微微上扬的嘴角,从他那深邃的眼神到优雅的举止。

她会因为他的一个微笑而心跳加速,也会因为他的冷漠而黯然神伤。

这细腻的情感波动,不正是“阿尼玛”中女性对于爱情的敏感和憧憬吗?然而,莎菲又绝非一个只会被动等待爱情的女子。

她会主动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哪怕这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她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会遭到拒绝。

这种勇敢和坚定,正是“阿尼玛”中所蕴含的那种内在的力量,那种敢于突破传统、追求自我的精神。

再想想莎菲与周围人的相处。

她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恐惧,也是“阿尼玛”的一种表现。

她渴望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她会因为朋友的一句关心而感动不已,也会因为被误解而感到无比的失落。

她在人群中有时会显得格格不入,但又极度渴望融入。

这种矛盾的心态,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交中都曾有过的体验吗?就像有一次,莎菲参加了一个聚会。

3.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3.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 正因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 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 荣格才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 face) (outward face)",而把男性的阿尼玛 anima)和女性的阿尼姆斯(animus) (anima)和女性的阿尼姆斯(animus) 称为"内部形象( face) 称为"内部形象(inward face)"。阿尼玛 原型是男人心中女性的一面; 原型是男人心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 型则是女人心中男性的一面。 型则是女人心中男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 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是因 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 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 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 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 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的倾向。 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的倾向。
朱白氏从台阶上的针线蒲篮里取来花镜套到脸上, 朱白氏从台阶上的针线蒲篮里取来花镜套到脸上,一只 手按着丈夫的头,另一只手拨拉着头发, 手按着丈夫的头,另一只手拨拉着头发,从前额搜寻到 后脑勺,再从左耳根搜上头顶搜到右耳根。 后脑勺,再从左耳根搜上头顶搜到右耳根。朱先生把额 头低搭在妻子的大腿上, 头低搭在妻子的大腿上,乖觉温顺地听任她的手指翻转 他的脑袋拨拉他的发根, 他的脑袋拨拉他的发根,忽然回想起小时候母亲给他在 头发里捉虱子的情景。母北把他的头按压在大腿上, 头发里捉虱子的情景。母北把他的头按压在大腿上,分 开马鬃手似的头发寻逮里蠕蠕窜逃的虱子, 开马鬃手似的头发寻逮里蠕蠕窜逃的虱子,嘴里不住地 嘟嚷着,啊呀呀,头发上的虮子跟穗子一样稠咧……朱 嘟嚷着,啊呀呀,头发上的虮子跟穗子一样稠咧 朱 先生的脸颊贴阒妻子温热的大腿,忍不住说: 先生的脸颊贴阒妻子温热的大腿,忍不住说:“我想叫 你一声妈——”朱白氏惊讶地停住了双手:“你老了,老 朱白氏惊讶地停住了双手: 你老了, 你一声妈 朱白氏惊讶地停住了双手 糊涂了不是? 怀仁尴尬地垂下了头, 糊涂了不是?”怀仁尴尬地垂下了头,怀义红着脸扭过 头去瞅着另处,大儿媳佯装喂奶按着孩子的头。 头去瞅着另处,大儿媳佯装喂奶按着孩子的头。朱先生 扬起头诚恳地说: 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 扬起头诚恳地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 妈!”说罢竟然紧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 两行泪珠滚滚而下。 “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朱白氏身子一颤,不再觉 两行泪珠滚滚而下 朱白氏身子一颤, 得难为情,真如慈母似的盯着有些可怜的丈夫, 得难为情,真如慈母似的盯着有些可怜的丈夫,然后再 把他的脑袋按压到弓曲着的大腿上, 把他的脑袋按压到弓曲着的大腿上,继续拨拉发根搜寻 黑色的头发。朱先生安静下来了。 黑色的头发。朱先生安静下来了。

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之原型分析

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之原型分析

作者: 徐书奇
作者机构: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17-118页
主题词: 池莉;婚姻爱情悲剧;荣格;原型;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
摘要: 原型是荣格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用阿尼玛(anima)原型和阿尼姆斯(animus)原型来分别说明男人的女性侧面和女人的男性侧面,而池莉小说中的'初恋情结'、'婚外情'和'虚无意识'等情节和思想就是对荣格这种原型理论的很好印证。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对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性描写的又一新的解读视角。

02《美丽心灵》主人公的人格分析

02《美丽心灵》主人公的人格分析

1.1 思维与情感的冲突
纳什最初给观众的印象在迎 新招待会上,在纳什的眼中,阳光 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的影像,飘浮在 空中,然后刚好与旁边一个学生的 领带图案重合。纳什微微一笑,对 那个同学说:"知道吗?我可以从 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 难看。"
1.2 三种非理性情感
• 失败的恐惧 • 孤独的无奈 • 爱情的迷惘
玛休不可能是真实的她从来就没有长大过24康复之谜我几乎不相信数据逻辑理性但一直在追求我问自己什么是逻辑谁定义了理性我的问题让我在物理世界里旋转我不经意有了发现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生的爱如果有什么理由的话那就是因为你我的爱你是我的全部你就是我存在的原因25影片的启示现代社会是重视科技理性思维的世界我们常常忽略了情感
2.1 无意识的补偿功能
无意识 包括一切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经验,是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对于正常人而言,无意识往往通过与意识倾向相反的欲望或动力而作为意识的一种补 充,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梦便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一种表现。无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最深层次。它包含了人类的许多共通 的经验
原型 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原型模式多种多样,几乎包括人类所 有的心理经验,但无意识中最重要的原型主要有英雄(性格中的理想自我)、阴影 (性格的对立面)、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异性形象)、智慧老人(激发智慧的直觉)、 自性(性格的完整性)、圣婴(预示新生)等。原型常常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2.2 三种原型
2.3 精神的分裂
在妻子告知纳什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他的的幻想 世界开始受到了冲击,头脑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 实之间的矛盾,令纳什感到非常痛苦,他挖开了手腕 去寻找那个可以放射号码的二极管。之后,他接受了 电击治疗。罗森医生说:"现在他正经历着精神分裂 症者最难熬的阶段,那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 是假的恐惧……"。

《荣格 双重人格心理学》读后感精选范文精选

《荣格 双重人格心理学》读后感精选范文精选

最近读了荣格的双重人格心理学,是日本的山中康裕编著的,通过图像的形象化说明,详细说明了荣格的心理学。

收获如下:1、每个人都是双重人格:都有意识和潜意识。

真实地感受到内心深处存在的自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2、自我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不断交换身份,你才得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人应该谦虚地审视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让自我和自己合二为一,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即实现个性化。

3、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男人心中的女性化特质叫阿尼玛,女人心中的男性化特质叫阿尼姆斯。

如何女性与男性心中的阿尼玛一致时,很容易产生好感。

4、人格面具:人会根据自己当前的情况,扮演相应的角色。

如果勉强自己接受不适合自己的角色,梦中会出现裸体样子。

5、情结:有些意向在意识中无法忍受,会把它挤压到潜意识里去。

如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6、厄洛斯:爱。

所有的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体化。

男女之爱——同仁之爱——人类之爱7、人类的潜意识:人类潜意识中,除了包含个体的经验、记忆、思考之外,还包含着人类所走过的历史、记忆和智慧。

人类潜意识中,竟然还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梦是通向这个智慧源泉的重要渠道。

当意识偏离轨道太远时,潜意识变会行动起来,将错误通知本人,梦中即是反的。

潜意识先于意识而存在。

西洋人偏重意识,东洋人偏重潜意识。

8、内心的四种机能:思维——情感;直觉——感觉9、知识精英的缺点:精英阶层的人,比拟重视理论和知识,也会在无意识之中轻视本能和生理上的需求。

这样的人不太擅长生儿育女,与本能、感性相关的事情。

10、人生的终极目的:真是地感受到内心深处存在的自己,便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是自我。

让自己和自我成为一体,这个过程叫做个性化。

11、人对某种事物意识越强,在其潜意识中,相反的感情就越高涨。

一个女人想做一个好母亲,可是一旦潜意识中的坏母亲形象一不小心表现出来的话,就更容易虐待儿童。

一个女人特别追求美,在其潜意识中特别害怕不美,一旦有人或者事物触发到她这个痛点的话,她的情绪会被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本文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探究了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学意义。

爱情通常开始于积极的投射,双方都把自己关于异性的理想意象如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投射到对方身上。

而在婚姻中,双方可能发生对立,会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的消极面投射到对方身上,导致爱情的终结。

根据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爱情和婚姻的发展是一个自性化的过程,涉及收回投射,并将这些无意识的内容进行整合,带入意识当中。

同时,爱情和婚姻可以作为一个容器,在其中伴侣双方可通过沟通和对话,共同走上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自性化的道路。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心理分析男人通常认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也通常认为自己是女人,但心理学的事实表明,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的。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当中,有一个叫做阿里斯托芬斯(Aristophanes)的人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

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与诸神战斗,结果被嫉妒的神砍成了两半,以削减他们的力量。

这些最初的球形人类变成了两半,一个是女性的,一个是男性的,从此以后,这最初人类的两半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

阿里斯托芬斯告诉我们,当他们中的一个遇到了另一半时,就会融化在爱、友谊和亲密当中;他们片刻都不能分离:他们要一起度过一生。

荣格是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的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

他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其实生存着足够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anima)”;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也隐藏着属于她们的那个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

为什么男人与女人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为什么相爱着的男男女女会有如此多的故事发生?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除了外在的原因,这些大抵都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本文尝试着采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对爱情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

一、阿尼玛、阿尼姆斯及其投射阿尼玛一词在拉丁文当中是“灵魂”的意思,它是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的表征,它所表达的事实是男性心理中大多带有少部分阴性或女性成分,它一直在男性身体中以女性的方式运作。

阿尼玛通常与母亲意象和钟情的意中人联系起来。

“每一个母亲和每一个被爱的人,都被迫成为这一无处不在的、超越年龄的意象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与男性最深层的心灵现实相呼应”。

尽管阿尼玛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灵魂的意象,荣格觉得灵魂一词太过模糊,不像阿尼玛一词这么具体。

阿尼玛通常是一种诱惑男人的女性,似乎为男性的灵魂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途径。

因此,阿尼玛的概念提供了对男性心灵中的某些内在成分的理解。

相应地,荣格把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叫做阿尼姆斯,那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它一直在女性体内以男性的方式运作。

阿尼姆斯一词是“精神”的意思,荣格理论把阿尼姆斯等同为女性内在的精神指导。

当荣格提出阿尼姆斯的概念时,他所展示的是一个父权制社会中,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

在荣格的描述中,阿尼玛是对男性的内在世界的值得同情的描绘;但是阿尼姆斯没有那么和蔼可亲;它作为“他者”的刻板化的观点而呈现,是一种外在世界的建构。

他指出,“如果阿尼玛是在男性中发现的一个原型,那么推测在女性中也呈现出对应的原型,也是合理的。

正如男性通过女性得到补偿,女性也通过男性得到补偿”。

荣格认为,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构建男人和女人心灵结构的最根本的基材。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同,不是男人完全是阳性的,或女人完全是阴性的。

意识自我与身体拥有同样的表征。

男人将心理结构当中的意识自我认同为阳性,他的阴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玛意象。

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因为她的意识自我认同为女性,而她的阳性的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了内在的阿尼姆斯意象。

我们的家庭、社会和文化都在强化这种认同意识自我与身体表征的认同。

尽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一直在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内运作,但并不是时刻都那么清晰明辨的。

至少有一个因素导致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了解难以捉摸,这就是投射。

投射是一种心理机制,一旦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人格的关键成分被激活,就会发生投射。

当某些东西被投射时,我们从我们的外部看到它,似乎它属于另外的人,完全跟我们没有关系。

投射是一种无意识的机制,只有无意识的内容才会被投射;一旦我们意识到了它,投射就会停止。

假如我们决定去投射某些东西,而且是有意识而为的,它就不能被投射。

由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被投射的,我们通常不能认识到它们是属于我们的,它们似乎存在于我们之外。

另一方面,一旦认识到了投射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投射,作为一面镜子来觉察我们的心理内容的映像。

这对于自我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因为这些心理因素如果不把自己投射出来,就永远不能变成意识。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意象充满了心理能量,因此它们能从情感和情绪上掌控我们。

结果就是,这些被投射的意象对我们而言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背负着投射的意象的人对我们而言显得特别有魅力,或特别令我们厌恶,正如磁铁之间的相吸或相斥。

投射本身并没有好与坏之分;是我们怎样对待它,才导致不同的结果。

拥有爱上一个人的体验,是让我们敞开心怀,迎接新的事物和经验的体验。

它能丰富我们的人格以及情感生活。

不管结果是幸福还是不快乐,生活就是如此,永不停息。

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爱上一个人是很自然而美好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生活,无疑是贫乏的。

二、积极的投射:一见钟情与情人眼里出西施男人,与他们的男性特质相认同,会把自己的女性特质投射到女性身上,而女性,与她们的女性特质相认同,则把自己的男性特质投射到男性身上。

这些投射的心理意象在每一种男性和女性关系当中,都是看不见的内在伴侣,它们会对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当投射发生时,背负投射的意象的人或者被极大地贬低了,或者被极大地拔高。

在两种情形下,背负着我们所投射的意象的那个人的真实状况,被所投射的意象给遮蔽了。

人们常用“梦中情人”来形容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他或她,一旦这个人在生活中出现,在甚至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倾心相向,且欲罢不能,这大概就是常说的一见钟情了。

人们怎么会爱一个他或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呢?这中间少不了投射在作祟。

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产生积极的投射效果时,它们就显得魅力无穷,让我们心生渴望;如果男人把阿尼玛意象的积极方面投射到一个女人身上,她对他而言变得极具吸引力。

她会让他着迷、吸引他来到她的身边,对他而言似乎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背负着男性的阿尼玛意象的女人很容易成为他爱恋的对象,他可能会对她充满了性的幻想和渴望。

这就是我们称为坠入爱河的现象。

很自然,背负着这样的有力的阿尼玛意象的投射的女性,会感到很愉悦。

她觉得备受重视,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觉得自己有力量,能把握一个人。

女人同样会对男人产生类似的投射。

如果女人在男人身上投射积极的阿尼姆斯意象,把他看作英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既便他在世俗眼中并非如此优秀甚至相当平庸,她也不吝给予过高的评价。

她被他迷惑,被他吸引,把他看作真命天子,理想的爱人。

她感觉只有通过他,才能变得完整,似乎只有通过他,她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这样的投射通常更容易发生在擅长言词的男性身上。

如果男人能够很好地把握言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理想的阿尼姆斯投射意象。

对于女人而言,他通常变得无比迷人,而她愿意像一只飞蛾,围着他的火焰扇动翅膀,无怨无悔地爱着他,尽管这样通常以错过自己内在的创造力的火焰,把它错放在男人身上为代价。

背负着女人的积极的阿尼姆斯投射的男人,往往会觉得沾沾自喜;这是一种令人膨胀的经验。

我们都特别愿意将自己认同为投射到我们身上的积极的意象,这样我们可以逃避去认识我们的真实人格的边界的任务。

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梦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现实中的一见钟情,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恋爱关系的体现。

它的心理学意义是,梦中的情人通常是自己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是自己的创造性力量的化身,想要跟我们沟通、融合。

这样的梦通常会唤醒我们的创造力,如果把这些创造力投射到具体的人身上,就会选择一种无意识的道路,通常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正在寻求自我实现。

当一见钟情的事件发生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这个外在的人,是我们创造性力量投射的结果,那么,这些投射的创造性能量需要收回,以便实现我们内在的潜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投射到外在的人身上的创造力进行整合,我们的生活将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三、消极的投射:爱情的终结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产生消极的投射效果时,它们又是摧毁性的,令人恼怒。

在经过最初的一见钟情或情人眼里的西施后,双方开始变得熟悉,两人之间的关系的现实感也逐渐增强,也许在毫无警示的情况下,积极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意象的投射会被消极的意象所取代。

男人会很快觉察到背负这样的投射的令人不快的方面。

他会感觉到那种纠缠、执着和不真实的性质。

男人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曾经给他带来快乐的女人。

那个曾经被他视为珍宝、爱恋的女人,现在变成了一个他想躲避的女巫。

她被过度贬低,正如她曾经被过度重视。

而她也最终会发现,那个将阿尼玛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这个人的爱几乎会让她窒息。

当她不能随时随地来到身边时,他会怨恨;当她试图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时,他也会怨恨,因为他不是把她看作她自己,而是看作他想让她成为的人,只是他的阿尼玛意象。

他希望她履行他所投射的内在女性意象的职责,并按照他希望的模式生活,这通常与女人的真实的自我是相抵触的。

她会发现自己成了笼中鸟,她发现他表面上的爱,实质上是一种占有和限制,不允许她充分而自由地成为她自己。

以前令人心动的同一个男人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令人不快的、讨厌的人。

这个曾经被过度重视的人,现在被贬低得一无是处。

他曾经被视为英雄,现在却变成了恶棍,为女人在感情中感受到的失望和渺小的感觉负上责任。

两性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爱情,但事实是,恋爱的状态不能经受日常生活压力的考验。

但人类不擅长用现实来取代幻想的诱惑。

我们宁愿不断地寻找完美的爱人,那些符合我们的理想意象的人,能够保证我们会快乐、完美,尽管它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为我们生活的酒杯增添越来越多的苦涩。

完全建立在投射机制之上的恋爱状态不会维持太长,如果放在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现实当中去检验,恋爱关系基本上不能维持;它只能生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在那里,恋爱关系没有在真实生活每天的压力当中得到检验。

一旦生活在日常的条件当中,恋爱中的男女变得真实,变成实际的、不完美的人。

如果双方作为真实的人在相处,那么来自无意识的具有魔力般的迷人意象就不可能投射到他们身上。

一旦步入婚姻,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恋爱状态很快就会消退,更糟的是,曾经相互坠入爱河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现在开始争吵,甚至导致爱情的终结。

为了让爱情永存,莎士比亚宁愿让罗蜜欧与朱丽叶结束生命;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总是以“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为结束语,没有了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