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课件
合集下载
《致大海》优秀课件
![《致大海》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2e3f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8.png)
拜伦
1823年秋天,烧炭党运动失败,拜 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 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 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 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 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 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
研读文本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 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 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 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 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对 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 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 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共写抒情诗800多首,如著名 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 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 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情感。诗人把石岸想象成凝固的,已是诗人内化的 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 一了。在这一瞬间,海是诗人思绪向远方的延伸,是 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时 的思想活动。
课堂小结:
作品把自然景物拟人 化,以大海为自由的象 征,歌颂大自然自由奔 放的壮美和崇高,突出 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 鸣,寄托了诗人对自由、 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专 制统治的憎恶、反抗。
•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 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 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 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 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 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 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903b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4.png)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展开分析
写作此诗时的诗人有没有得到自由? 没有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 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展开分析
写作此诗时的诗人有没有得到自由? 没有
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历史的天空。
深入探究
诗人在诗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试分析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展开分析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 ,体会其中的情感。
深入探究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
知人论世
题解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 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 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致大海,是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情意,也是作 别大海。
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抒情诗,其语言之丰富、 精练,堪称一绝。他的诗歌语言无所不包,既有浪漫的辞 藻,也有传统的诗歌用词,更有贴近现实的言辞、日常的 口语和乡野的民间词汇。他甚至能将古斯拉夫语和时髦的 外来词汇巧妙地融入诗中,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广度。 尤其是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篇幅虽短小,但结构紧凑、 语言凝练,每一首都充满了无尽的精致与美感。他的诗歌 语言,如同他的爱情观一样,既深沉又热烈,既传统又现 代,既简洁又丰富。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更在简洁中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深入探究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展开分析
写作此诗时的诗人有没有得到自由? 没有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 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展开分析
写作此诗时的诗人有没有得到自由? 没有
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历史的天空。
深入探究
诗人在诗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试分析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展开分析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 ,体会其中的情感。
深入探究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
知人论世
题解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 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 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致大海,是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情意,也是作 别大海。
诵读诗歌,疏通文意
(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抒情诗,其语言之丰富、 精练,堪称一绝。他的诗歌语言无所不包,既有浪漫的辞 藻,也有传统的诗歌用词,更有贴近现实的言辞、日常的 口语和乡野的民间词汇。他甚至能将古斯拉夫语和时髦的 外来词汇巧妙地融入诗中,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广度。 尤其是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篇幅虽短小,但结构紧凑、 语言凝练,每一首都充满了无尽的精致与美感。他的诗歌 语言,如同他的爱情观一样,既深沉又热烈,既传统又现 代,既简洁又丰富。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更在简洁中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深入探究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致大海》课件2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课件20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c48e157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6.png)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 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 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 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 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 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 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 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 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 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 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 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 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 首诗篇。
★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 “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 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 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课文解读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 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课文解读
★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二层,诗人深情缅怀 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 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 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 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 理性和睿智。
◆课文解读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军事家,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课文朗读
◆课文解读 诗歌写了大海的哪些方面?
①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②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 ③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 在。 ④大海的阴沉:声调。 ⑤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 反复无常、任性。
◆课文解读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象征什么?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 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 种象征意义。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9bf7bdaf1ffc4fff47ac7f.png)
2021
16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
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 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 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 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 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 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 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 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 境。
2021
12
具体研习
问题1 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2 诗人由大海联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
和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结局增添了前 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2021
13
艺术鉴赏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侵略性质。1814年反法同盟军队攻陷巴黎,
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出逃,
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夺政权。6月,
在滑铁卢战役被反法同盟打败,再次退位,
流放到太平洋的圣赫勒拿岛,后病死于该岛。
2021
10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支持纺织工
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家、军事家。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
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
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
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
法典》。对外扩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0aa2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6.png)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整体感知:致大海
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 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 精神.
小说: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 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 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 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作品的意义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 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 民问题.
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 “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
还有谁能将诗写得像泰戈尔这般天籁 没有 了.只有在泰戈尔那里,你才能读到花草如此迷人 的芳香,儿童如此稚气的幻想,恋人如此真情的歌 唱.泰戈尔仿佛天生超脱了世俗的繁琐,天生只为 光明而飞翔.
所以,当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和车轮一样单 调压抑的忙碌令你满脸倦容的时候,朋友,请读一 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重新洒满你的胸膛
泰戈尔的成就
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由于他那至为敏锐、 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 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 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 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 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漫长的55 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才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泰 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 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 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 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 描写生动简练.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 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致大海》超级精品ppt课件
![《致大海》超级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8eff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9.png)
理清课文结构
主题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 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 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 想的执著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境开阔, 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 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1. 请找出1~7节中描写大海的诗句,思考:大海有什么 象征意义?诗人为什么礼赞大海?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被沙 皇放逐到俄国南部。被流放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更多的是肉 体上的折磨,但对于这些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诗人们而言,放 逐又是一次精神砥砺的机会,无数的作家由此而跃上了文坛的 顶峰。普希金也不例外,现在我们来看看关于他流放的一些情 况。普希金21岁时即1820年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抨击农奴 制、揭露沙皇暴政的抒情诗而被放逐到南方的南高加索。25岁 即1824年又从南高加索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他在 离开南高加索的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 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 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描写大海的诗句: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 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 的保护”“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等。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揭示其象征意义— —自由精神。诗人礼赞大海,就是因为大海是自由的象征。此 外,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这些都是诗人称赞大海 的原因。实际上,诗人对大海的礼赞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 与追求。
学习提示
《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透遇放逐, 从黑海之滨的教德萨来到依国外省一个偏伴的村庄,但 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 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况而又有力、骄傲而又低强的大 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 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 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进发出的斗争激情。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0ec78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a.png)
明确:《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 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 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 自由的热情礼赞。
习题讲解
2.结合诗人生平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 元素”?
明确:诗歌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 大海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 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 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 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 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任务三
诗人面对大海,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 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必备知识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
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 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 的作用。
习题讲解
2.结合诗人生平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 元素”?
明确:诗歌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 大海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 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 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 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 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任务三
诗人面对大海,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 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必备知识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
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 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 的作用。
《致大海》精品课件
![《致大海》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a571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a.png)
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 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 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别 林斯基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 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 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 皇政府的迫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 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 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光dié 碟
蝴dié 蝶 diédié喋 喋
不休
3.词义辨析 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 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两者都有“犹豫”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 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 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 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 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致大海》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 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 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诗人38年 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 代的遗产。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 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 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 整个别语序。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 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 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 皇政府的迫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 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 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光dié 碟
蝴dié 蝶 diédié喋 喋
不休
3.词义辨析 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 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两者都有“犹豫”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 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 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 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 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致大海》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 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 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诗人38年 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 代的遗产。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 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 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 整个别语序。
13.2《致大海》课件(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13.2《致大海》课件(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d0c9e273d4d8d15abf234ebb.png)
小试牛刀
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 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人缘不 好。 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 是一所一流大学。
写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慌,被沙皇 政府放逐到俄国南部任职。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 总督,于1824年又被流放外地。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海边的岩石,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 雄,怀古伤今,不禁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于 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试牛刀
2.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 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 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 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 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 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 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常识积累
重章叠唱 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 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 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 尽情抒发。
文章பைடு நூலகம்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 因自身 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第二部分:(第8-13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 伟大的诗人拜伦。 第三部分:(第14-15节),永久怀念大海。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d0b64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6.png)
坚定的,情绪是高涨的。
致大海
内容总结
向大海告别 依依不舍 向大海倾诉 愁苦惋惜
向大海明誓 下定决心
告别大海 追求自由 追念拿破仑、拜伦 渴望自由
永记大海精神 为自由而奋斗
意气 境势 雄豪 浑放
诗体严谨
艺术风格
普希金称自己的这首诗为“哀歌”。 哀歌源于古希腊的挽歌,是由一行六音步句接一行五音步句组成的对局 体诗。起初,在古希腊,它只用作葬礼挽歌。在德语文学中,克罗卜斯托克、 歌德、席勒等诗人,沿袭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做法,以哀歌体写情诗。举世 闻名的作品有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等。 《致大海》不仅继承了哀歌诗体真挚流畅、如诉衷情的特点,同时还在 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的独特风格。
拜伦
人物链接
拜伦有两句名言:
“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为灿烂。” “我可以独自兀立于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
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 意思是只有失去自由才能倍感自由的可贵。
拜伦
人物链接
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思想的 核心有两个词:“自由和正义”。拜伦不 仅歌唱自由,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为 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战争中去。最后病死在 战争的前线,为自由而献身。拜伦的精神 是自由主义精神。
初读感受
这首诗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找出原文表现大海“情绪” 的词语。
骄傲、忧郁、沉郁、 喑哑、幽静、任性、 喜怒无常、荒凉、深沉、 阴郁、倔强
揭开神秘面纱
为什么作者会写这样一首诗? 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深入学习这篇对自由的讴歌之作
《致大海》
普希金(1799—1837年)
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是 俄罗斯文学中积极浪漫主义的 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 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 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 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13.2 《致大海》 课件(共24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13.2 《致大海》 课件(共24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c964bbb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5.png)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结合这些词句来看,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应该 是低沉的。作者在面对大海时,内心正激荡着强 烈的情感: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联系诗作的创作背景,诗人在沙皇专制统治的迫 害下屡次被流放,身心都得不到自由。他即将再 次被迫踏上流放之旅,内心自然苦闷、愤慨到了 极点。 现实的黑暗让诗人感到厌烦、痛苦,他期 望挣脱这强权的束缚,但前路茫茫,找不到前行 的方向。因此,他“迷惘地徘徊”,“徒然想要 挣脱开”。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普希金的每一个创作时期,都成为俄国 文学发展的新阶段的里程碑。他被誉为“俄 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上尉的女儿》,诗 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作《青铜 骑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等。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2.写作背景:
新知讲学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 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资料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平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1.浏览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 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
“自由的元素” “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喧声呼唤” “沉郁的吐诉” “喑哑的声音”
“黄昏时分的幽静” “任性的脾气” “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深沉”“有力”“阴
《 致大海》ppt课件18张
![《 致大海》ppt课件18张](https://img.taocdn.com/s3/m/bd2e35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1.png)
3.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大海和“我”的对比,大海与现实的对照,告别大海和拥有大海的前后 呼应,都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也是构成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2.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礼赞大海? 【答案】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 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对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勾起了 “珍爱的愿望”“还不能离开”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 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应 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作者简介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誉为“俄罗 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代表诗作有 《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他 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 的创建者,在诗歌、小说、戏剧和童话等多个领 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
普希金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 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沙俄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写作手法
1.充满了主观主义色彩 抒情主人公“我”始终高高地孤傲地站在大海的对面,时而高昂,时而 沉郁,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浮想万千:“我”告别、“我”谛听、“我” 向往……诗人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中,一一点染了大海的各种 景致:蓝色的浪头,沉郁的吐诉,凝固的石岸……
2.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并用 在诗人笔下,大海既是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想的境界。在状写大海的各 种情态之时,诗人尊重大海的本来面貌,既写它的优美,又写它的残酷。 然而无论是大海,还是“我”的告别,抑或是与大海有关的故事,都包 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致大海(普希金)课件
![致大海(普希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0fc2462b160b4e767fcf59.png)
相关资料
拿 破 仑 波 拿 巴
(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 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亊家。早年深受启蒙运动 思想的影响。大革命期间参加革命军,在土伦 战役中战功卓著。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 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叚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 奥地利幵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 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 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 对外扩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几乎占领了 整个欧洲。其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 制度,同时也具有掠夺他国的侵略性质。1814 年反法同盟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 尔巴岛。1815年3月出逃,在法国人民和军队 的拥戴下重夺政权。6月,在滑铁卢战役被反 法同盟打败,再次退位,流放到太平洋的圣赫 勒拿岛,后病死于该岛。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艺术鉴赏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赏析练习
·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没落 的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 1809年他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这些国 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逢勃发展,大大开拓了诗人的政治视 野,孕育了后来的叙亊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 《东方叙亊诗》(诗里塑造了一系列无国无家,个人与 社会对立的“拜伦式的英雄”)。1811年回到英国。为 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 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 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 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 创作长篇叙亊诗《唐璜》(未完成)。1823年烧炭党运 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 争。期间不并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 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 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简介
(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俄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 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 歌颂自由和解放 ,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 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 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遇害。 诗作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 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 美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 了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 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 样 芬 芳 , 像 勇 士 一 样 坚 强 有 力 。 ”
·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没落 的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 1809年他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这些国 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逢勃发展,大大开拓了诗人的政治视 野,孕育了后来的叙亊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 《东方叙亊诗》(诗里塑造了一系列无国无家,个人与 社会对立的“拜伦式的英雄”)。1811年回到英国。为 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 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 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 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 创作长篇叙亊诗《唐璜》(未完成)。1823年烧炭党运 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 争。期间不并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 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 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分析结构主题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2.思路: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联想 功业未竟的伟人 ──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 ·
扩展阅读
普 希 金
大海的勇敢的水手, 我多么羡慕你, 生活在帆影下, 在风涛里直到年老! 已经花白了头, 你是否早已寻到平静的港湾, 享受一刻安恬的慰藉? 然而诱人的风浪, 又把你喊叫。 伸过手来吧, 我们心里有同样的渴望。 让我们离开这过去的海岸, 去漫游于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地方。 我在地面住厌了, 渴求另一种自然, 让我跨进你的领域吧, 自由的海洋……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赏析: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 乊所在呀!”充分表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 求 。
普 希 金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 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 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 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 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幽禁此地达 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 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 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 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 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 写下了这首诗篇。
赏析练习
2.“为自由乊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赏析: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 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 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 冠”及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 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 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Fra bibliotek艺术鉴赏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 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 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 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 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幽禁此地达 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 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 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 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 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 写下了这首诗篇。
相关资料
拿 破 仑 波 拿 巴
(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 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亊家。早年深受启蒙运动 思想的影响。大革命期间参加革命军,在土伦 战役中战功卓著。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 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叚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 奥地利幵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 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 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 对外扩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几乎占领了 整个欧洲。其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 制度,同时也具有掠夺他国的侵略性质。1814 年反法同盟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 尔巴岛。1815年3月出逃,在法国人民和军队 的拥戴下重夺政权。6月,在滑铁卢战役被反 法同盟打败,再次退位,流放到太平洋的圣赫 勒拿岛,后病死于该岛。
(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俄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 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 歌颂自由和解放 ,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 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 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遇害。 诗作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 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 美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 了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 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 样 芬 芳 , 像 勇 士 一 样 坚 强 有 力 。 ”
·
相关资料
乔 治 戈 登 拜 伦
(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没落 的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 1809年他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这些国 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逢勃发展,大大开拓了诗人的政治视 野,孕育了后来的叙亊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 《东方叙亊诗》(诗里塑造了一系列无国无家,个人与 社会对立的“拜伦式的英雄”)。1811年回到英国。为 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 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 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 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 创作长篇叙亊诗《唐璜》(未完成)。1823年烧炭党运 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 争。期间不并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 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 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非常严重。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分析结构主题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2.思路: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联想 功业未竟的伟人 ──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 ·
扩展阅读
普 希 金
大海的勇敢的水手, 我多么羡慕你, 生活在帆影下, 在风涛里直到年老! 已经花白了头, 你是否早已寻到平静的港湾, 享受一刻安恬的慰藉? 然而诱人的风浪, 又把你喊叫。 伸过手来吧, 我们心里有同样的渴望。 让我们离开这过去的海岸, 去漫游于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地方。 我在地面住厌了, 渴求另一种自然, 让我跨进你的领域吧, 自由的海洋……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赏析: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 乊所在呀!”充分表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 求 。
普 希 金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 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 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 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 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幽禁此地达 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 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 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 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 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 写下了这首诗篇。
赏析练习
2.“为自由乊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赏析: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 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 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 冠”及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 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 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Fra bibliotek艺术鉴赏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 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 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 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 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幽禁此地达 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 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 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 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 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 写下了这首诗篇。
相关资料
拿 破 仑 波 拿 巴
(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 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亊家。早年深受启蒙运动 思想的影响。大革命期间参加革命军,在土伦 战役中战功卓著。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 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叚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 奥地利幵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 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 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 对外扩张多次打败欧洲反法联军,几乎占领了 整个欧洲。其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 制度,同时也具有掠夺他国的侵略性质。1814 年反法同盟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 尔巴岛。1815年3月出逃,在法国人民和军队 的拥戴下重夺政权。6月,在滑铁卢战役被反 法同盟打败,再次退位,流放到太平洋的圣赫 勒拿岛,后病死于该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