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在前一阶段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可引导学生从最后一个问题入手,在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诵读体会,进而引导到如何鉴赏。着重解决:请学生大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①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滚滚东去的大江、奔腾不息的波涛、千古英雄豪杰,这种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为悠久的时间背景,江山、历史、人物一起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意境开阔,气象宏伟,唤起读者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向往。江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的伟力、人类的历史、岁月的流逝,最容易引发人的各种深沉感情和哲思,也最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理和感情的共鸣。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知识目标
熟读背诵,学习作者抒情表意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2.能力目标
苏轼的豪放诗歌风格赏析和复杂感情理解。
3.德育目标
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重点:会背诵默写,能理解诗词体现的情感、价值和作者的词风。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俊秀,人物又是一代豪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的怀古幽情?于是引出下片一大段抒情。
⑤下片着力塑造了周瑜什么形象?为何选择周瑜?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丰姿。史书记载,小乔嫁周瑜,不久周瑜被拜为大都督,是在建安三年,周瑜年仅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写,24岁,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改为建安三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㈡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合作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英雄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难点: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导学案㈢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导入语: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2、学习目标:PPT3、作者简介:PPT4、文体知识:豪放派5、听录音,朗诵诗歌,注意诗歌节奏。
6、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7、朗读课文,正字音:见PPT8、赏析探究上片:(1)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你觉得上阕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
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④《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化品位作者深厚的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育学生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
4.比较阅读,相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化品尝作者深厚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悟苏轼旷达的胸襟。
【教具打算】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奇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豪壮雄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化地品尝作者深厚的情感;最终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动身时难分难舍的苦痛,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词作),老师范背。
2.学生齐读。
(板书课题)三、鉴赏分析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2.观赏“观眼前之景”部分(1)速读上阕,探讨: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探讨,回答,老师引导)明确: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
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2.5、苏轼词两首 教案
2.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4:5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定风波》,学习他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
【板书】定风波苏轼二、知人论世1.背景介绍《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幻灯片】2.解题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敦煌曲《定风波》曰:‘谁人敢去定风波。
’《词谱》因李珣之调讹作《定风流》,未免不揣本义。
”按《定风波》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
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另外宋代词人柳永在《乐章集》将其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三体。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指导思想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非常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朗诵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
总希望通过诗词的教学能让学生对诗歌阅读和诗歌鉴赏更感兴趣,更希望他们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总希望通过教学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诗人,更希望他们能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总希望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课堂去影响学生,更希望他们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课堂的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解读文本,更在于合作、探究;情感的熏陶不仅在表达真情,更在于品味人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中“穿”“卷”“灰”“烟”等词语的含义。
2.鉴赏并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有感情朗读并成诵。
3.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词作的豪放雄浑的意境美,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学案》2.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课件3.学生查阅苏轼有关资料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长江波涛汹涌、奔流向前的画面,背景音乐《三国演义》插曲,铃声响起,音乐停,上课。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刚才在想什么?生A:想孔子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B:想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C:想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生D:想苏轼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烟雨任平生”师:大家都思绪万千啊,有所想即有所悟。
老师也在想,在想我们必修一的课文《赤壁赋》(课件播放《赤壁赋》第3、4段的配乐朗读,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背诵起来)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语段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很是失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苏轼词两首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文题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
“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
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
(2)“定风波”,词牌名。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背景探寻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研究预习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优秀,为豪放派代表。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曲折: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触,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
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
这首词向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豪的仰慕和对立功立业的盼望;最后的感触语只管含有悲观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去沙湖,欲“买田此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
词描绘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俊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纳以下方法:1.抓特点。
《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绚烂反衬自己功名绝望,抒写“人生如梦” 的感触。
《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
掌握上述特点,领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
“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立功立业的梦想(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
“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一生”、“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剖析,深入词中境地。
课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大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气吞山河的英豪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刷。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优秀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所表达的生活诗意。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课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在我国古代文人中,有两位文人对后世士子影响颇深,一个是陶渊明,一个是苏轼,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为后世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种别样的人生。
苏轼在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拘泥,参佛而不沉溺;诗文具工,满腹才华;仕途坎坷而不沉沦,以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抒写了旷达的人生。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领略诗人别样的人生。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念奴娇》写作背景四、学生对照注释进行默读。
五、教师引导学生试读。
六、学生集体诵读。
七、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词的下片着重写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的周瑜,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二首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二首教案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水调歌头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了解词人苏轼及其作品 3、了解苏轼词的特点和成就 4、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二、教学重点 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了解苏轼词的特点和成就 3、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赏析《定风波》一、导入同学们,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
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对苏轼的为人和才情都有一点的了解了。
如今我们对他的词做深入一点的探讨。
二、苏轼简介苏轼(一零三七━一一零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并运用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豪放派词作的特色和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这两首词,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轼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解词作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词作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重点讲解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
4.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5.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课堂思考题和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词牌及作品特点。
掌握阅读这两首词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体会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析词牌的音韵特色、押韵格式和句式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美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学生听写导入环节,通过PPT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为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城子》、《东篱乐府》两首词。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组内思考结果。
3. 个别讲解+角色扮演抽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己亥岁、黄州、横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形式下,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两首词。
4. 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分享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表达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应该多读、多感、多思。
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同伴的解读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
5. 创作模拟+学生写作以课文为蓝本,对比分析《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词牌、押韵及语言风格等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仿写。
6. 评价汇报+学生检讨评价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赏析。
最后,让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尝试改进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听写环节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人教课标版 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的影响,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说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很善唱歌,于是他就问:“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啊?”那个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呢必须是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他的这一番话让苏东坡笑得都直不起身了,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婉约词,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种与柳永截然不同的风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他的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被贬到黄州,后又贬惠州,再远徙儋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缠绵柔美,他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整体感知1、朗读《定风波》我们刚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在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苏轼的豪放呢?莫听、何妨、谁怕、任这些词,可以展现苏轼什么样的情怀呢?在风雨天气里的,也是受到贬官的挫折后无所畏惧、坦然和乐观的情怀。
2、在下片又可以从哪句词里看出苏轼的豪放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上看,归去是指回家,但是在被贬之后,这里的归去又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回首以前走过的坎坷官路,还不如归去,归到大自然中,归隐,就不用躲避风雨,也不用期待雨后天晴。
在这首词里,苏轼并没有对仕途的坎坷表现出伤心,忧郁,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畏惧,坦然乐观的情怀,展现了苏轼博大的胸襟,也显示了他豪放洒脱的一面。
但是这里所表现的就真是苏轼的真实想法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下的苏轼就这么看得开,不把自己在仕途上的挫折放在心上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念奴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为豪放派代表。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
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往沙湖,欲“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
词描写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用如下方法:1.抓特征。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辉煌反衬自己功名无望,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
《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
把握上述特征,体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
“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分析,深入词中境界。
课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
“石”而曰“乱”,“空”而可“穿”,“涛”而曰“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①多少豪杰。
(这壮丽如画的江山啊,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①一时:那一个时期。
)[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诗人禁不住脱口而出,赞之曰“江山如画”。
由这千古常新的壮丽江山,想起九百年前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表演过非常威武非常雄壮的戏剧的许多豪杰来。
“江山如画”,承上概括风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引出周喻。
这两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写,与起头两句相应,诗也自然地由写“千古风流”推进到写“一时豪杰”,为下片特写周瑜营造背景,渲染气氛。
] 遥想①公瑾当年②,小乔③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遥想九百年前,周公瑾正值人世当年,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公瑾英气勃发,姿态雄健。
①遥想:想到几百年前。
②当年:指某人的事业、活动或生命的那个全盛时期。
③小乔:周瑜的妻子。
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乔”,史书里作“桥”。
④雄姿英发:姿态雄伟,英气勃发。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
赤壁之战乃经国大事,周瑜作为战争一方的主帅,有许多事可写,词人偏偏要在这紧要关头花费笔墨去渲染他的婚姻,说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刚刚嫁给了他,看似闲笔,却是别有深意。
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有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样写还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羽扇纶巾①,谈笑间②,樯橹③灰飞烟灭。
(他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说说笑笑之间,用浓烟烈火把曹操的无数战船都烧得像灰烟一样飞散消灭。
①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载纶巾。
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纶,ɡuānɡ。
②谈笑间:谈笑之间,形容毫不费力。
③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樯,qiánɡ,指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橹,指安在船尾或船边用来摇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大。
也有的本子将“樯橹”写作“强虏”,强大的敌人。
)[“羽扇纶巾”,写其服饰,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
虽然身当大敌,依然风度闲雅,不着戎装,反映他临战潇洒从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
由于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说说笑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舰队一把火烧个精光。
诗人仅以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周瑜辉煌的战功,潇洒的风度,沉着的性格,成功地刻画了他的英俊形象,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火烧赤壁的战争场景。
]故国神游①,多情应笑我②,早生华发③。
(我身临三国古战场,神游于往昔岁月,禁不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该笑我自作多情,太多愁善感了吧,以致过早地长出花白头发。
①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
故国,赤壁战场。
②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
这是倒装句。
多情,多愁善感。
③华发:花白的头发。
)[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阕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阕又专写周瑜这一位英雄,从这里开始,诗人由慨叹古人、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转入自抒怀抱。
“故国”,即赤壁古战场。
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时环境里面,想到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而自己呢,年近半百,却贬谪在这里,功名无望,事业无成,以致焦虑得头发也很早就花白了。
相形之下,是多么的惭愧啊!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只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仔细想来,多么可笑!“故国神游”应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多情应笑我”也为倒装句,实为“(我)应笑我多情”。
]人生如梦①,一尊②还酹③江月。
(哎,人的一生就像做一场大梦,还是把这一杯酒洒落江中,祭奠这万古长存的明月!①人生如梦:一作“人间如梦”,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对人生采取的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②尊:同“樽”,酒杯。
③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酹,lèi。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奈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
诗人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酹,本是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但这里却是指对月敬酒,有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之意;只是所邀乃江中月影,在地不在天,所以称为“酹”。
] 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写的。
那时他已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
诗人游览古战场赤壁,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联想自己年将半百功业无成,激起“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词的末尾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作出一番事业,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达观。
所以它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最后仍然不免趋于消极。
但总的说来,最后这一点消极情绪,却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从沙湖归来,途中遇着下雨。
①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随从的仆人拿着雨具先自离去,同路的人一个个都非常狼狈,唯独我一个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已而①遂晴,故作此。
(不久,天气转晴,所以写下了这篇词。
①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这是写在词前面的小序,对为什么写作此词作了说明。
小序说:“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狼狈”是进退两难的意思。
众人遇雨十分狼狈,只有诗人若无其事。
这一对比耐人寻味,暗喻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与众不同,对我们理解词的旨意,很有帮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不要听风吹雨打,飒飒之声响遍整个树林,我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从容不迫地穿越树林。
①吟啸:吟咏长啸。
)[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雨音嘈杂。
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呢?“莫听”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徐行,表示形态悠然、心态舒展, “何妨”即不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