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新版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 4.4 教学设计 《动能 动能定理》(教科版)
《动能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其中实验探究的方法是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规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学习掌握动能定理,能解决许多力学问题,应用范围较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
2.初步理解动能定理,知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测量计算,探究并体验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通过绘制ΔEk—W 图像,体验用图像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
2.体验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体验收获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初步理解动能定理.
【教学难点】
通过动能定理让学生对总功和动能的改变以及功和能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有着 50 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2 第四章第4节 动能 动能定理 教案设计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 第四章第四节位置,课程安排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两者分开,而是以恒力做功、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演绎变换推导得出一个功能关系,同时引入了动能和动能定理,这样教学,思路简明。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进行推导,提高推导计算能力。
同时考虑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明白动能定理的普遍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运动公式解题的不同点: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非常简便。
2.学情分析在前面内容学习中,学生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形式的能量变化。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对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可能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际事例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体验动能定理的本质内涵。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学生动手等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物理学科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使用动能的公式进行计算和比较。
(2)理解动能定理推导过程,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并能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
(3)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恒力做功、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演绎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能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4.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楚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1)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概念:动能定理指出,当物体做功使其产生速度改变时,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ΔK,其中W表示做功,ΔK表示动能的增量。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例题演练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示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
2.小组讨论与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为什么同样重的物体从不同的高度落下时,产生的动能不同?2.教学设计(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帮助学生理解动能与做功之间的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示范演练教师进行例题演练,让学生看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实际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或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习成果。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2-新版
4.4 动能动能定理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推理、讲练结合四、教具:可改变倾角的斜面,大小不等的小木块三块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初中做过的实验.(演示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引导学生观察.)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高度越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越远,对木块做的功越多.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同学们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更远,对木块做的功更多。
实验表明,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如何定量地表示动能?做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产生什么效果?本节课我们来进行研究.进行新课:(一)动能定义:在物理学中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动能的符号为E k.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1kg.m2/s2=1N.m=1J.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动能是一个状态量,是针对某物体在某时刻而言。
因此,动能表达式中的V只能是瞬时速度。
例题1:质量m=3kg的物体以V0= 5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变为竖直向下的V t=4m/s,求这段时间内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解析:动能的变化量为ΔE k=-13.5J.(二)动能定理:1.推导:设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至V2。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4-新版
四、动能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讲授法、电教法。
教学用具投影片、CAI课件、导轨、物块(或小球两个)。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动能动能定理](一)1、演示实验: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二)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题一: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①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②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并回答:①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
②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
③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
3、渗透研究方法: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5-新版
4.4 动能 动能定理一、要求与目标:1、理解动能的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4、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二、重点与难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①请同学们欣赏几个课件,这些课件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的回答是:这些物体均在运动, ②那这些物体具有能吗?归纳:我们把这些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叫物体的“动能” ③哪么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例题1、如图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当物体受到恒力F (F >f )作用从速度V 0增加到V 时,物体运动合力做功为多大?解: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为:mfF a -= 由运动学公式得到as V V 2202+= 代入得到:msf F V V )(2202-=- 整理得到:s f F mV mV )(2121202-=-我们将:221mV =E k ,叫物体的动能。
s f F )(-=W 合,叫合外力做功。
(二)、认识动能:E K =221mV 动能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有关;它是一个标量,仅有大小而没有方向。
如一个物体以4m/s 速度从A 点运动过后又以4m/s 的速度返回A 点,两次过A 点时物体的动能大小相等。
ffFFS动能的单位是:“J ” 有:1kg.m 2/s 2=1J例题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
A 、质量不变,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B 、速度不变,质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C 、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D 、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
(三)动能定理:1、在物理上我们将s f F mV mV )(2121202-=-叫动能定理,它反映的是物体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第7节,这一节不仅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又进一步渗透了“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思想,拓宽了计算功的思路,也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还引入了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动能定理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和直线运动问题,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后面几本教材的很多章节,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地掌握。
二、学情分析在先前的学习中,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同时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动能的表达W 这个结论,隐隐约约地知道动能的表达式式。
经过上一节的探究实验,学生得到2v可能含有2v。
然而,学生也并不清楚做功与动能变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对事物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清晰,这是学生的心理需求。
但本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总体而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要让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加上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推导动能定理的具体内容尚有一定的难度,只能尽力引导。
三、设计思路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的内容既是本章以及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材的设计只是从一个已知者的角度重走一遍推理和认识的过程,而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动能定理,仅仅走一遍过程是完全不够的。
本教学设计从动能的概念入手,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外力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定量关系,进一步观察得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的情况,梯度相对较大,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分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动能定理中的功表示所有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并让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动能定理的内容使其进一步理解。
新课标高中物理7.7《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整体设计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体现.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问题导入英国传统跑车的代表品牌莲花也是以制造小排量、车体极度轻量化的速度机器而著称.一辆莲花Elise,排量只有1.8 L,由于重量只有675 kg,却可以创造出百公里加速5.9 s 的惊人纪录.使莲花跑车速度达到100 km/h需要对它做多少功?如果这一过程是以恒定的额定功率实现的,那么该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大约应是多少?推进新课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并总结回答:1.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2.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3.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情景设置二: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1.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为W =Fl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a而v 22-v 21=2al ,即l =v 22-v 212a把F 、l 的表达式代入W =Fl ,可得F 做的功W =ma (v 22-v 21)2a也就是W =12m v 22-12m v 21 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1.12m v 2是一个新的物理量. 2.12m v 22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12m v 21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F 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的公式:E k =12m v 2. 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4.动能的单位:焦(J).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1质量为2 kg 的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求石块在第1 s 末、第2 s 末的动能是多少? 解析:先求出第1 s 末和第2 s 末的速度再求出动能值,明确变速运动的物体动能是时刻变化的.v 1=gt 1=10×1 m/s =10 m/s ,v 2=gt 2=10×2 m/s =20 m/sE k1=12m v 21=100 J ,E k2=12m v 22=400 J. 答案:100 J 400 J或者先求出石块1 s 内和2 s 内的位移,再确定重力做功的对应值,重力做功的值就是石块动能的增加量,即石块的动能值(因为石块的初动能为0),从而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二、动能定理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面,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足球获得了动能;足球在草地上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问题:1.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2.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 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 ,在外力F 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 ,速度达到v 2,如图,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外力F 做功:W 1=Fs摩擦力f 做功:W 2=-fs外力做的总功为:W 总=Fs -fs =ma ·v 22-v 212a =12m v 22-12m v 21=E k2-E k1=ΔE k . 师生总结: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 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 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思维拓展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用W 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 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 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W 总=E k2-E k1=ΔE k .分组讨论:根据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提出下列问题,加强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理解: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总结分析: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知识拓展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 总=W 1+W 2+……=F 1·s +F 2·s +……=F 合·s ,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2.对动能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变化”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4.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5.对适用条件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2一架喷气式飞机,其牵引力恒定,质量m =5.0×103 kg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 =5.3×102 m 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 =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解析:方法一: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F 合=F -kmg =ma ①又v 2-02=2al ,所以a =v 22l ② 由①和②得:F -kmg =m v 22lF =kmg +m v 22l =(0.02×5×103×10+5×103×6022×5.3×102) N =1.8×104 N. 方法二: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 G =0,W 支=0,W 牵=Fl ,W 阻=-kmgl .据动能定理得:Fl -kmgl =12m v 2,代入数据,解得F =1.8×104 N.答案:1.8×104 N方法比较: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课堂训练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在水平力F 作用下开始运动,发生位移s 1时撤去力F ,问物体还能运动多远?解析:研究对象:质量为m 的物体.研究过程:从静止开始,先加速,后减速至零.受力分析、过程草图如图所示,其中mg (重力)、F (水平外力)、N (弹力)、f (滑动摩擦力),设加速位移为s 1,减速位移为s 2方法一:可将物体运动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求解物体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位移为s 1,水平外力F 做正功,f 做负功,mg 、N 不做功;初始动能E k0=0,末动能E k1=12m v 21根据动能定理:Fs 1-fs 1=12m v 21-0 又滑动摩擦力f =μN ,N =mg则:Fs 1-μmgs 1=12m v 21-0 物体在s 2段做匀减速运动,f 做负功,mg 、N 不做功;初始动能E k1=12m v 21,末动能E k2=0根据动能定理:-fs 2=0-12m v 21,又滑动摩擦力f =μN ,N =mg 则:μmgs 2=0-12m v 21即Fs 1-μmgs 1-μmgs 2=0-0s 2=(F -μmg )s 1μmg. 方法二:从静止开始加速,然后减速为零,对全过程进行求解.设加速位移为s 1,减速位移为s 2;水平外力F 在s 1段做正功,滑动摩擦力f 在(s 1+s 2)段做负功,mg 、N 不做功;初始动能E k0=0,末动能E k =0在竖直方向上:N -mg =0 滑动摩擦力f =μN根据动能定理:Fs 1-μmg (s 1+s 2)=0-0得s 2=(F -μmg )s 1μmg. 答案:(F -μmg )s 1μmg方法总结: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如果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此时可分段研究,也可整体研究;在整体研究时,要注意各分力做功所对应的位移.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3)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 k 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 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布置作业教材“问题与练习”第3、4、5题.板书设计7 动能和动能定理活动与探究课题:估测自行车受到的阻力目的:自行车仍是我国主要的代步工具,根据动能定理估测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既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用力蹬脚蹬,设此时自行车的速度为v 0,由于受到阻力f作用,自行车前进一段距离l 后将会停下来,根据动能定理,有-fl =0-12m v 20即阻力f =m v 202l实验中需测出人停止用力后自行车前进的距离l ,自行车和人的总质量m ,以及初速度v 0. 初速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测得:1.在停止用力前,尽可能使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计算出平均速度,以它作为停止用力时的初速度.2.测出自行车从停止用力到静止时前进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匀减速运动的规律,求出初速度.3.停止用力时从车上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出释放的高度和石块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即可求得初速度.设计点评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动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操作上,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在动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中,有师生间的讨论、分析,甚至是相互质疑.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面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而动能变化量又较容易得到的具体运动形式,同时要考虑误差的大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本节课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情况,得出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文本式教学设计(二)江苏灌南第二中学唐维四本教案获江苏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设计思路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某个力对物体做的功就一定意味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是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因素是哪些?这就是本节的研究内容,本节内容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本人首先和学生一起复习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W G=mgh1-mgh2).然后利用书本给出的问题让学生推导外力做功的表达式(W=12m v22-12m v21),然后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动能的概念、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然后引出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关系——动能定理.本文通过四个例题来让学生在学会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感悟运用动能定理的特点以及适用的广泛性和解题的优越性.解题时能与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相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对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表达式、单位,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2.能从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知道动能定理可以适用于变力做功、多过程做功、曲线运动等情况.4.在理解领悟动能定理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微元法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深入了解,感悟运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识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课堂教学设计师:请同学来对比这小结:小结: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小结:动能定理处理问题时,不需考虑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要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进一步认识.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四个例题来对学生进行强化.这四个例题不难,但都很具有代表性,通过一个侧面来展示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以及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最后通过四个随堂检测题,来总结、强化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但是这节课的主流还是以基础为主,不能本末倒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的确定过程;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推导过程;3.掌握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1.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因此,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举例:假设有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哪辆车破损更严重?学生思考后回答:满载货物的车破损更严重。
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具有更多的动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与质量有关系,因此表达式还可能包含m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为:Ek=1/2mv^2(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
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假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何用m和v表示XXX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由运动学方程得v2-v1=2al。
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W=Fl=mal。
2F=l(ma)=m(v2-v1)×2a=2ma(v2-v1)。
2F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mv^2”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
上节的实验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二次方成正比。
只要将表达式中的v1=0,就可以得到W=mv^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因此这个物理量就是动能。
二、探究动能定理。
在一定条件下,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
设物体由v1运动到v2,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F的作用,动能的变化量为ΔEk=Ek2-Ek1,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为ΔW=W2-W1.由动能的表达式,ΔEk=1/2m(v2^2-v1^2)。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1-新版
4.4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重点与难点动能定理的应用知识要点一、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所以动能是与速度有关系的。
那物体是如何获得速度和动能的呢?------需要有力对其做功。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目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实验方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测量速度?------光电门2、如何测量或比较功的大小?------完全相同的数目不同的橡皮筋做功满足倍数关系实验步骤:计算表格数据v1W v1*v1计算表格t1t2 d1 0.00379 0.00351 0.005 1.319261 8 1.740452 0.00407 0.00377 0.005 1.228501 7 1.5092153 0.00444 0.00412 0.005 1.126126 6 1.268164 0.00481 0.00445 0.005 1.039501 5 1.0805625 0.00537 0.00497 0.005 0.931099 4 0.8669456 0.00626 0.00579 0.005 0.798722 3 0.6379577 0.00766 0.00709 0.005 0.652742 2 0.4260718 0.01064 0.00982 0.005 0.469925 1 0.2208291、调平气垫导轨2、滑块在8根橡皮筋的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记录下滑块经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3、贴近滑块剪断一根橡皮筋,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滑块,滑块在7根橡皮筋的拉力4、再剪断一根5、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很明显可以看出功与速度的大小是不成正比的。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与动能定理》教案-新版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设计思想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建立动能的概念,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的公式导出动能定理,初步理解领会动能定理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物理规律。
教学过程采取师生互动方式,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核心素养通过《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是认识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同时,有助于学生归纳演绎思维的训练。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并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体的优越性,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动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公式的推导,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和张仆射塞下曲卢纶【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问:这首诗描述了什么画面和意境?与物理知识有什么联系?学生思考回答。
(描述了将军拉弓射箭,体现了将军超强的武艺和臂力。
功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动能足够大,射入了石头中。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复习提问:提问1:什么是物体的动能?提问2: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设计意图】不断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向深入新课教学合作探究一: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 .1、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怎样的运动?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3、物体的位移可以怎样表示?4、在这个过程中恒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用m 和v 表示)学生思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a →v 变化,因此,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推导:F = m aW = F lal v v 22122=-21222121mv mv W -=动能的变化。
4.3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教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2.动能动能定理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能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动能动能定理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动能动能定理案例分析(20分钟)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循序渐进: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困惑,教师应及时进行纠正和解答。
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动能定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后作业
1.请简要概述动能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2.请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何应用动能动能定理来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
3.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动能动能定理的正确性,并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4.请计算一个物体的动能,已知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请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动能的定义、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演示、数据分析、讨论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能定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研究法: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会呈现一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
教学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提问:
能的概念
功和能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
动能的概念
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
能和做功的关系。
(猜想)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
量发生转化。
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
巩固上
节内容
培养学
生的想
象力,
设问启
发思考
探究多媒体演示:滑块A从斜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定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