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测试题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测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1萧伯纳是英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武器与人>>, <<圣女贞德>>.2劳伦斯的成名作是《儿子与情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3罗曼. 罗兰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是《约翰. 克里斯多夫》4〈〈马丁. 伊登〉〉的作者是杰克. 伦敦, 他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5.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辛克莱.路易斯。
他的代表作品是《大街》。
6.《荒原》的作者是艾略特,它是现代诗歌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荒原>>共分五章,分别是死者的葬仪、弈棋、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7.尤金.尤内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誉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秃头歌女》。
8.意识流的代表作家有杜雅尔丹、普鲁斯特、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等。
其中《尤里西斯》是乔伊斯的代表作,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
9.海明威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迷惘的一代”作家,其中《太阳照样升起》将“迷惘的一代”小说推向了高潮。
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0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著名的论文《怀疑的时代》,它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
11罗伯、戈里耶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学术界公认的“新小说派”的领袖。
他的代表作品是《窥视者》。
二、选择题(每题2分,计10分)1.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毛姆的作品( C )A.〈〈印度之行〉〉B〈〈托尔斯泰传〉〉C《刀锋》 D《伪币制造者》2.〈〈追忆似水年华〉〉的主人公是( A )A马赛尔 B 茹拉夫辽夫 C史密斯夫妇 D艾莫利3.下列哪位作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者( B )A摩根、福斯特 B保尔、萨特 C海勒 D马尔克斯4.下列哪一位不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 D )A约瑟夫、海勒B托马斯、品钦C冯纳古特D贝克特5.下列哪一部戏剧不属于荒诞戏剧( A )A《伤心之家》B《等待戈多》C《未来在鸡蛋中》D《秃头歌女》三、判断题(每题2分,计10分)1.表现主义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技巧颇有创新性,其特点是只重视细节的描写.不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2.卡夫卡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和长篇小说《城堡》等。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试题及答案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
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
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
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
“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
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
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
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3、《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
作者虚构的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
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
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第9章 20世纪文学(一)【00540外国文学史】
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1、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是:曼努埃尔、圣地亚哥2、《荒原》的作者是:T·S·艾略特3、高尔基被称作是那一时代“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的小说是:《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4、30年代初,罗曼·罗兰发表的用以进行自我批评和忏悔反省的著名论文是:《向过去告别》5、被评论界视为“迷惘的一代”宣言书的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6、肖洛霍夫代表作《静静的顿河》的男女主人公有:阿克西妮娅、葛利高里7、苏联文学中被称作“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史诗”的作品是:《毁灭》8、鲍·瓦西里耶夫把战争悲剧与英雄主义气概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9、劳伦斯带有自传性质的成名作是:《儿子与情人》10、托尔斯·曼的成名作是:《布登勃洛克一家》11、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教育剧”是:《措施》12、高尔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马卡尔·楚德拉》13、高尔斯华绥最有影响的作品是:《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4、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著称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是:欧·亨利15、高尔基早期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作品是:《切尔卡什》16、在20世纪文学中,被誉为“本世纪最后一部用英语写作的成功的传统小说”的是:《印度之行》17、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荒岛小说”18、《西线无战事》的作者是:雷马克19、“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美国文坛出现的作家群。
他们的信仰被战争摧毁了,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等。
20、“战壕真实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于苏联的一个文学流派。
作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描绘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们在战场上的遭遇和真实感受,尽力突出战壕真实。
代表作家是邦达列夫等。
21、长河小说:是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开创的新题材。
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
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作者:————————————————————————————————日期: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中学语文论文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孙慧丽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丹柯》,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主题”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
就教学情况而言,这篇小说在情节、人物、语言上并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传递的主题,也显得有些简单和老套。
近日,阅读了徐昌才老师的《比较拓展主旨——丹柯创意教学案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4期)一文,他将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进行求同的比较,认为两篇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思想”上有诸多相似,进而得出结论“两篇小说均含有反思英雄,批评民众,启发民智的思想内容。
”徐老师的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相似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偶然,还是某一类作品的应然模式?若非偶然,这一类作品遵循的是怎样的一种创作模式呢?一、“母题”式教学的提出《外国小说欣赏》在“写不厌的母题”中指出:“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他们称为主题。
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母题’。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着爱情……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以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
”可见,每个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各具特色的主体创作之下,存在一个共有的更为客观的“母题”。
母题(motifo),是一个舶来词,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母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事中的角色,比如救世的英雄、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是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比如奇特的信仰、不寻常的习俗;第三类母题是单一的事件,比如复仇、治水。
评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二十 世纪 以来 ,西方批评 家渐渐在文学 演化上达 成一种 共识 :文 学演化是 有独立性 的,它相对脱离 于政治 、经济 、 文化要素 。 比如新 左派批评家伊 格尔顿认为 : “ 一个社会 上 层结构 的每个要素 ——艺术 、法律 、政 治、宗教 都具有它 自 己的发展 节奏 ,它 自己的 内部演 化 ,不能简 单看 作仅仅 是阶 级斗 争或经济 状况 的表 现 。”… 这 种观念 对于认 识文学形 式 和美 学 的独 立价 值是 有 益 的 ,但 不少 理 论家 矫枉 过 正 。因 此 ,如果将所 有 的文 学演化研 究都限定为 内在价 值的独立研 究 ,这就 会看不到文 学作为人类 文化分支 的事实 ,使文 学研 究脱离开 人文 的研 究,而渐渐演变 成修辞学 与语言学 的衍 生 物 ,文学就不再是 “ 人学 ”了。 针对 这 种 观念 ,文 艺 社会 学和 文 化人 类 学倡 导将 文 学 艺术与产 生它 的文化 、社会结合起 来,将文 学艺术看作是 一 定文化 、社会 的产物 ,因而与文 学本体研究相 比,它们对 文 学获得 了更为 宏大 、整 体的理解 。蒋 承勇先生 的 《 西方文 学 “ 人 ”的母题 研究 》 ( 下文简称 《 母 题》 )在观念 上就受 到 了文艺社会 学、文化人 类学 的影 响。 《 母题 》一书对文学 作 品不乏具体入 微的分析 和阐释 ,然 而在分析过程 中 ,它又 能 将 具体作 品结合起来 ,渗透 在历史和 文化之 中,可谓是近 些 年 来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部非常精彩 的论著 。
罗米 修斯盗火 故事时 , 《 母题 》很好地注意到 了文化的悖谬 性 ,普罗米修斯 盗火象征着人 向文明的迈进 以及 人对 自由的 获得 ,但随后人 却丧失 了这种 自由,而成为 自身欲望 的牺牲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推荐文档)
20世纪欧美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后期象征主义一是更注重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是创造某种奥秘的迷;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
(3)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有:瓦雷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
2、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
20年代出现于英国,代表作家为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
在法国和美国以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为代表。
其理论基础包括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意识流”一词首先在此书中提出)意识流小说主要包括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观印象三种基本形式,它使文学描写领域从社会表层进入意识深层,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来安排情节的直线结构方法,使故事情节随着人的意识而展开,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靠自由联想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
在时间上产生大幅度跳跃和倒错,产生逻辑上模糊,混乱的感觉。
3、荒诞派戏剧: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群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该戏剧流派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弃子英雄母题
神话中的“弃子英雄”母题研究——“后稷被弃”为例的原型分析一、绪论(一)“弃子英雄”母题的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弃子英雄”母题是一个在世界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母题,最早研究这一母题的是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他在著作《千面英雄》中以世界上最早的“弃子英雄”萨尔贡一世为例,提出世界神话传说里英雄出生事迹的模子或母题:⑴变相的处女生子;⑵关于其父是山神的暗示;⑶婴儿被弃在水滨;⑷由种植者(或动物)收养婴儿;⑸弃儿以后成为农艺方面的伟人;⑹被弃者为天神所爱。
①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弃子英雄”母题,但是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这一著作中可以找到“弃子英雄”母题相对应的故事类型,即:ⅠL111·2·1未来的英雄被发现于船(篮、灌木)内;ⅡS141﹒弃于船中;Ⅲ﹒S301 被弃的孩子;Ⅳ T522﹒因感雨而孕;Ⅴ T524﹒因风受孕。
②此外,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第54个类型“动物育人”列举的两种情形:婴儿(常常因为身上长有胎记)被遗弃了和有只动物给这个孩子喂奶并把他抚养大③与“弃子英雄”母题类型极其相似。
中国较早系统研究“弃子英雄”母题的是萧兵先生,他在《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一书中列举了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弃子英雄,通过深入比较不仅将“弃子英雄”划分为“山野—物异”和“河海—漂流”两种类型,而且深入分析了中国最早的弃子英雄后稷,认为后稷被弃是古代先民为确认婴儿是否属于本部落而举行的图腾考验仪式。
④陈建宪在著作《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的神话母题》“农业的起源”一章中,简要列举了世界著名的弃子英雄母题,并将它概括地划分为西亚地区、欧洲、印度和中国几个系统。
此外还后稷为例,通过对后稷被弃的神话文本的分析,认为后稷被弃是中国古代以儿童为祭品的农业祭祀仪式在神话中的反映。
⑤①②③④⑤无疑,上述诸家对“弃子英雄”母题的研究,给后世学者的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3、作品具有一种预言性和寓言性。 4、许多作品没有结尾。具有多解性。
第三节 《城堡》
发表于1926年的《城堡》写于1922年,是卡夫 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与传统 现实主义小说大相径庭的作品。用分析传统小 说的角度(如故事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 典型环境,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 来分析这部小说往往难以奏效。理解《城堡》 的焦点是,K为什么千方百计试图进入《城 堡》?城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什 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于 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卡夫卡的研究史上都没 有最终的答案。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 文学组成部分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初,到20年代 得到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 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1、诗歌: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韦尔弗以及德国诗人 海姆、贝恩、早期的贝希尔都是重要的表现主义诗人。 代表作品有特拉克尔的《寂寞者的秋天》、《童年》, 海姆的《新日子》、《城市之神》、《柏林》以及韦 尔弗的诗集《世界之友》和《彼此》等。
4、社会学观点: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 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 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 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 集权统治的症状。
5、马克思主义文艺观: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 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 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
•
2、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一
种生存恐惧。人变甲虫,在这里象征着莫明其妙的
巨大灾难的降临,
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
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2008年3月第45卷第2期西北师大(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r.2OO8V o1.45NO.2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朱迪光(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摘要]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母题"概念先由民间文学,民俗学开始使用,然后进入到古代传说故事,小说的本事考证,故事来源与流变考辨之中,再到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母题"概念是舶来品,它与中国学术传统一一考证研究相结合使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应地,"母题"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其后,这种母题研究中断多年,直至2O世纪8O年代以来重新兴起,但这种兴起更多的是受比较文学的影响,重主题的探讨,缺乏实绩.[关键词]2O世纪;中国古代文学;母题'[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8)02—0093—04俄国汉学家李福清1993年在一篇论文中说:"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古典小说)中用了些什么民间文学母题,是怎么用的?这个问题,据笔者所知,至今好像没有人研究过."①2001年他在南开大学讲演时又说:"我很高兴现在中国也有人从事母题问题研究,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的王立教授."②但他在《三国故事与民间叙事诗》中指出进行母题研究的还有德国汉学家W.Banck先生和德国蒙古学者W.Heissig教授,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只有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和中国文化大学金华荣教授.李福清先生的说法是欠妥的,中国的母题研究在此之前早已有人进行,它有自己的历史.?一,20世纪20,30年代"母题"概念的引进与应用20世纪的"母题"理论的引进是以民间歌谣研究为开端的."母题"本是一个外来概念,英文为motif,胡适在1924年3月研究民间歌谣时引进并译作"母题"③.胡适提出民间歌谣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歌谣在各地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源出于同一个母题,作者对母题的见解的高低,某地的风俗和作者的技巧.胡适《白话文学史》写成于1927年,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其中第八章又提到了"母题".有一种说法称周作人是最早使用母题概念的,他的未刊稿《老虎外婆及其它》约作于1914年, 在故事研究中将中国的《蛇郎》和欧洲的《美人与兽》,中国的《老虎外婆》和日本的《山姥》比较. 但他发表使用"母题"概念的文章却是在1926年,他在《关于"狐外婆"》一文中说:"这些民间故事我觉得很有趣味,是我所喜欢的.倘若能够搜集中国各地的传说故事,选录代表的百十篇订为一集,一定可以成功一部很愉快的书.或者进一步,广录一切大同小异的材料,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同一的母题(motif)如何运用联合而成为各样不同的故事,或一种母题如何因时地及文化的关系而变化,都是颇有兴趣的事"④.周作人的民间故事研究设想通过广泛的搜集和比较来探讨母题如何演变成各种故事以及如何因时地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顾颉刚在民间故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他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⑤,《孟姜女故事研究》@等文章,还编辑出版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将故事演变的线索与时代发展脉络相联系,并通过对情节,倾向的不同处理来了解作家的心态,意向等.对顾颉刚先生的这种研究,钟[收稿日期]2007一l1—12[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O4YB125)[作者简介]朱迪光(1961一),男,湖南衡东人,衡阳师范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船山学研究93敬文评价说:孟姜女故事研究的优点,不仅在于这种学术的指导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还在于着者具有渊博的国学知识和严谨的考证精神和方法0.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显然受到了西方母题理论的影响@,内里还是传统的考证或者说史学研究传统以及忠于学术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母题研究.这种研究的学术背景更应归到传统的考证研究,其典型代表便是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他首先是对《水浒传》进行考证,在1920年亚东图书馆出版新式标点的《水浒传》之《序》(后来名之为《水浒传考证》)中说:"简单一句话,我想替《水浒传》做一点历史的考据."1921年胡适作《(西游记>序》,在《读书杂志》第六期发表,其后又将《序》与《西游记》考证并为一篇.1924年作《红楼梦考证》.1925年作《三侠五义序》.胡适对许多古典小说所作的考证研究集中在本事的考证和故事来源及流变的考辨.20世纪30年代,用母题理论研究古典小说的还有陈寅恪,李满桂,霍世休等.1930年,陈寅恪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从汉译佛经中考证出孙悟空大闹天宫,流沙河沙僧故事来源,指出:"然故事文学之演变,其意义往往由严正而趋于滑稽,由教训而变为讥刺,故观其与前此原文之相异,即知其为后来作者之改良,此《西游记》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之起源也."并由此推测出演变的公例④.李满桂在《(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⑩一文中将宋代的《赵贞女蔡二郎戏文》,《王魁负桂英》,《王魁三乡题》,《王焕戏文》和元代的《张协状元》,《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琵琶记》,《崔君瑞江天暮雪》,《林招得三负心》,《王俊民休书记》, 《三负心陈叔文》以及明代的《梵香记》,《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称之为"赵贞女型"的戏剧.霍世休在《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一文中认为唐传奇中幻梦,魂游,离魂,龙女,幽婚及"杜子春"的故事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母题"研究母题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大陆学术界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重新94热了起来.综观各种刊物,古代文学研究论文中使用母题"概念的频次非常高.我们略引一些论文篇名,就可窥见一斑.如《论(史记)武侠散文中的一个审美母题》(《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诗经>几组忧患母题试探》(《赣南师范学院》1994年第1期),《"逐兔见宝"与古代戏曲小说的幸运英雄母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等.一些古代文学研究专着也使用母题理论进行研究,如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一~母题与心态史丛论》@,《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和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0等."母题"研究真正引人注意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热",而是它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方面,"母题"概念的使用使古代文学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古代文学本身,而是注意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一书通过对十一个宗教故事原型及其演变的考察揭示原始宗教,儒教,道教,佛教为中国叙事文学做出的贡献.王立的《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一书分专题联系宗教,民俗文献探索了小说母题的文化意蕴.其次,比较方法的使用促使古代文学研究者注意他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如王立的《中古汉译佛经与小说"发迹变泰"母题——海外意外获宝故事的外来文化触媒》⑩一文探讨了汉译佛经对小说"发迹变泰"母题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注意对"母题"概念本身的研究,有志于母题理论的自身建设.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一书在《绪论》中首先对母题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讨论.王立在《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⑩一文中引用了许多有关母题解释的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母题与主题的区别和侧重点:其一,母题较有具象性,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其二,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而主题正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的出现及其特定的组合,则显示出某种意义,主题就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倾向性.其三,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其四,由于上述几点,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中的母题研究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具体的文本分析,应该说为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多样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母题"这一概念的使用还不规范,每个研究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使用.有的用"母题"来指某类人物,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海岛巨人母题——兼与西方,中亚传说比较》,《<山海经>中女神的母题及其在后世的演变》,《古典小说中"进士与妓女"母题研究》等文题中将"海岛巨人","女神","进士与妓女"指称为一种母题.有的使用"母题"指人的某种行为,如《古代通俗小说"比武斗智"母题的跨文化溯源》文题中的"母题"指"比武斗智"等人类行为.有的将人类的某些基本概念或精神现象称之为"母题",如《<诗经>几组忧患母题试探》等.还有的将某些题材称之为"母题",如《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初探》中的"人仙妖鬼婚恋".有的被称为"母题"而实际上更像是主题,如《<华严经>与中印启悟文学母题》中的"启悟".还有的更是在"母题"一词前加上一些限定词随意构成新概念,如"审美母题","历史母题","创作母题","故事母题"等等,不胜枚举.其次,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出现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理论建设方面的欠缺."母题"概念传入我国虽然已有七,八十年历史了,但母题理论建设并没有完成,尤其是我国自己的母题理论建设远未完成.如目前引用较广的"母题"定义:"而母题则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概念,精神现象或动作本身,如乡土,都市,生命,死亡,战争,复仇,漂泊,童年,成长,家族,性爱等"是来自比较文学学界,而比较文学学界又是从西方借来的.学界虽然对"母题"进行了比较多的讨论,可是,学者们在"母题"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的称"母题"是永恒的主题,有的说:"母题即常见的题材,如战争,婚姻,离别,嫉妒,月亮,夜莺,梅花等",还有的说"母题是原型","母题是象征","母题是意象"等.在母题概念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分歧,且都用自己所知的西方理论作为立论的基础,人人都是灵蛇在握,可谁也说服不了谁.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母题理论的引进和应用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母题概念于20世纪20年代被引进并应用于民问歌谣和民间故事的研究中.二是民问文学和民俗学的"母题"研究,是直接接受民俗学理论,尤其是历史地理学派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考据"的影响.由上述可知,胡适民间歌谣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歌谣在各地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源出于同一个母题,作者对母题的见解的高低,某地的风俗和作者的技巧.周作人的民问故事研究设想通过广泛的搜集,比较探讨母题如何演变成各种故事以及如何因时地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方法也大致如此.而钟敬文等人还直接翻译并应用历史地理学派的理论.无可否认,这些研究更多的还是受到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考据"的影响.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发表,刘复就说"你用的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顾颉刚也明说是受胡适《水浒传考证》的影响,甚至参与当年研究的钟敬文在五十多年后的总结中仍说是与考证方法有关.因此,中国此一时期的民俗故事研究有了领先西方的地方.五十年后的台湾学者陈鹏翔称赞道: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顾颉刚不仅能直指杞梁妻从无名氏过渡到孟姜女以至孟仲姿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他能把作品与时代对看,甚至据以窥测有名无名诗人的用意,而避免了西方早期主题学只考证故事源流而不及其他的缺失.三是在许多学者的古典小说研究中连"母题"之名都没有出现,但我认为其影响还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些学者既参与了民俗学中的母题研究,又从事小说考证研究,如胡适,他在小说中采用的方法与在歌谣中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类似的.另一方面,此时期古典小说研究中,离不开对民间故事的梳理探源,有的主要就是对流行在民问的故事的演变的研究;与民间故事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自然也就会采取与研究民间故事相同的方法.《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考证等都是如此.四是母题研究与比较文学相联系,甚至被后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界划到比较文学之内.当然在民国之时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亦不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一九一九——一九四九》中收有论文38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共14篇,前9篇涉及到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及总体研究,后5篇大体上属于影响研究;第二部分共收16篇论文,其中诗论5篇,剧论6篇,小说论5篇;第三部分涉及文学与宗教,哲学,民问文学与神话的比较研究,共收文章8篇.第五,20世纪20,30年代的"母题"研究并95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其术语在30年代以后都很少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段时期完全绝迹,80年代后出现一些理论探讨,也未形成系统.第六,20世纪20,30年代的"母题"研究重小说的本事考证,外来概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成绩卓着.80年代后的母题研究受比较文学的影响更重主题的探讨,殊乏实绩.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一书虽然书名包括"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两个方面,实际上重点在主题学方面,而且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研究方面,如"原型与流变: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概观","略论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乐极生悲'主题初探"等.他自己也说:"本书收集了作者1986年至今的27篇习作,均为刊物上发表过.……这些文章并非10年来习作的全部,集拢成书有这几点考虑:一是这些习作均与主题学或心态史有关,或多或少地应用了主题学研究方法,部分地展示了拙作者近10年来主题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不论是主题两相对比,分阶段探讨某主题,还是就某一时代特定文学现象,母题,某一作家或作品主题的探讨,都可以约略体察从主题学角度观照中国古典文学的尝试轨迹."0[注释]①李福清《三国故事与民间叙事诗》第5页,《古典小说⑩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②李福清在南开的演讲见《中华读书报》,2001—06—20.⑩③胡适《歌谣的比较研究法的一个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第46号,1924年.⑩④周作人《关于"狐外婆"》,见1926年1月刊《语丝》61期.⑩⑤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北京大学《歌谣》第69 号,1924年.⑩⑥顾颉刚《盂姜女故事研究》,《现代评论》第二周年增刊,1927年.⑩⑦顾颉刚,钟敬文编《盂姜女故事论文集》第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③"母题"由恩师胡适引进而首先在《歌谣》上发表,顾⑨颉刚自己也从事歌谣研究,不可能不受其影响.⑨具体见《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的《白序》,上海古籍⑩出版社1982年版.⑩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原载1930年⑩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2部分.李满桂《(沙贡特拉)和"赵贞女型"的戏剧》,《文学》第二卷第六号,1934.霍世休《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文学》第二卷第六号,1934.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O月版.王立《中古汉译佛经与小说"发迹变泰"母题——海外意外获宝故事的外来文化触媒》,《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王立《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刘复《敦煌写本中之孟姜女小唱》,《歌谣》周刊八十三号.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母题与心态史丛论》之《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版. OnIntroductionandApplicationofConcept"Motif''inChineseClassica1LiteratureResearchinthe20thCenturyZHUDi—guangCollege,Hengyang,Hunan,4210008,PRC)[Abstract]Theconceptof"motif''inChineseliteratureresearchinthe21stcenturybeganwith applicationoffolkliteratureandfolklore,thenwentintotheancientlegendsandtextualresearchoforiginalstorie s,finallyinfluenced thecomparativestudyofliterature."Motif"iStheborrowedconception,whichcombinedwit htraditionalChineseresearchmethod--textualresearch,andgainedthegreatresults.Tillthe1980s,thestudyof"M otif''wasagainontheupgrade.[Keywords]20thcentury;ancientChineseliterature;motif(责任编辑王明丽/校对维佳)96。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对人的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究,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
生长在这种文化土壤中的西方文学则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的考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蕴。
本文认为,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
原欲型的希腊—罗马文学和理性型的希伯来文学,因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而成为既对立又互补的异质文化范畴。
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既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与升华。
本文从原欲与理性去理解与把握古希腊—罗马文学与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文化,揭示其相反相成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疏理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在文化与文明的演进中“人”的母题的递进,发掘其深层的人性意蕴与文化内涵,从而构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演变的基本框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阐释了古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中关于“人”的诞生的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原欲与理性的对立又互补的特征。
第三章论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人文性及其与文艺复兴文化与文学的联系。
第四章论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两希”文化传统的冲撞与融合的关系。
第五章论述了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与政治理性的关系。
第六章论述了18世纪启蒙文学“自然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包容性。
本文以“人”为基点把文化与文学紧紧结合在一起,从文化。
浮论的角度剖析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以及文学中的“人”,使文学的研究有文化的底蕴,又不偏离文学而异化为“文化研究”。
本文超越了以往“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泛泛之谈,而深入到西方文学的深层,勾勒出了“人”的母题的基本框架,从而深化了对西方文学人性内涵之理解。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理论为根据,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人类学、原型批评等现代批评方法,对西方文学进行深层次人性意蕴的开掘,在研究方法与观念上都有明显的创新。
英雄·异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母题及其流变
个原型 “ 半神 ”在 古希腊 文学 中诞 生,英雄 母题就一直 支配并主宰着 西方文学的人 物塑造 :从 中世 纪的骑 士英雄 ,到
文艺复 兴时期 的 巨人 英雄 ;从 l 7 世 纪的 古典主 义英雄 ,到1 8 世 纪的启 蒙英雄 ;无论是 l 9 世 纪的拜伦 式 英雄 、撒 旦 式英 雄 ,还是 2 0 世 纪的海 明威 式英雄 ,甚至是的现代主义 文学中的 “ 反 英雄 ” ,他 们都可以看作是 古希腊 的 “ 半神 式英雄 ” 母题在 不 同时代 的 “ 变体”。正是这些英雄 形象汇成 了西方文学 多姿 多彩 的河流 。
【 关键 词 】 英雄 母题
半神式英雄
原型
反英雄
【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7 8 4 ( 2 0 1 3 ) 0 2 — 0 3 0 — 0 5
景和现象的个人 阐述与发挥 。换言之 ,一个有价 什 么是 母题 ? 围绕 着母题 和 主题 的定义 , 在 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存在颇多争议 。在 国内学 值的被历代文学 中的故事题材肯定并承传下来 的
互动与传承 、冲突与融合的嬗变轨迹 。
个人化 ,或者说是对存在于题材 中的一种客观情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3
基金项 目:山 东省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 科学研 究立项项 目,项 目编号:J 1 2 WE 5 6 ;山东省 高校科研发展计  ̄ , ] 2 0 1 0 年度立项项
来而深化为作品的 “ 主题 ”。任何 “ 主题”都是 作 家对 “ 母题 ” 的重新思 考和 认识 ,所 以 同一
“ 母题 ”在 各 时代 的叙 事 文学 的文 本 L f | 会 被 赋 予 特殊 的 、不 同的 “ 主题 ”意 义 。 本 论文 将 以 “ 母题 ”理 沦作为 研 究视 角和 方 法 沦 ,展 开 对 于 西方 文 学 中的 “ 英 雄 母 题 ” 的研
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
以《丹柯》为例论“母题”式教学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丹柯》,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主题”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
就教学情况而言,这篇小说在情节、人物、语言上并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传递的主题,也显得有些简单和老套。
近日,阅读了徐昌才老师的《比较拓展主旨――创意教学案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4期)一文,他将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进行求同的比较,认为两篇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主题思想”上有诸多相似,进而得出结论“两篇小说均含有反思英雄,批评民众,启发民智的思想内容。
”徐老师的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相似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偶然,还是某一类作品的应然模式?若非偶然,这一类作品遵循的是怎样的一种创作模式呢?一、“母题”式教学的提出《外国小说欣赏》在“写不厌的母题”中指出:“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他们称为主题。
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他们称为‘母题’。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着爱情……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以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
”可见,每个作者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各具特色的主体创作之下,存在一个共有的更为客观的“母题”。
母题(motifo),是一个舶来词,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母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事中的角色,比如救世的英雄、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是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比如奇特的信仰、不寻常的习俗;第三类母题是单一的事件,比如复仇、治水。
不难发现,鲁迅的《药》与高尔基的《丹柯》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母题元素――“英雄”。
传统英雄母题作为一个叙述单元,在文学进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模式。
所以,在同一母题的影响下,两篇小说的诸多相似并非偶然。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试题库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一、填空题1、西方文学的演进,大约经历了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物)三个发展阶段。
3、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客观)(批判)和典型性。
4、(爱德华.福斯特)是作为一个小说家而在现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
他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5、高尔斯华绥的三个三部曲是(《福尔赛世家》)(《尾声》)和《现代喜剧》6、《樱桃园》《漂亮朋友》的作者是(莫泊桑)7、高尔基《母亲》中母亲名叫(尼罗夫娜)8、文学史上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法国)是近现代欧洲一切艺术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和象征主义诗歌运动都是从法国开始的,而后扩散到其他国家。
9、在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中,(象征主义)是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10、《青鸟》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品。
11、西方文学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有三种理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类寻找上帝)。
第三,(人类追求真理和人生目的)。
12、意识流手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空间。
13、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说:“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
”14、《太阳照常升起》的主人公是(杰克·巴恩斯)。
15、(萨特)的戏剧常被称为“境遇剧”或“环境剧”。
16、戈和狄狄是(《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形象。
17、20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人道主义内涵的新发展)二,(观察和描写的向内转移)三,(叙事形式的演进和分化)。
18、德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首先当推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兄弟。
哥哥的《臣仆》和弟弟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中许多细节都取自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所熟悉的慕尼黑社会。
19、(西奥图.德莱塞)在美国20世纪初期的文坛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嘉丽妹妹》、《美国的悲剧》等。
20、(萧伯纳)是英国20世纪前期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doc-文档)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3、余华小说中的细节的魅力及其叙事学分析。
4、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5、样板戏对民间文学模式的吸纳及其美学意义。
6、王朔小说中的“顽主”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7、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后口语”写作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
8、李洱《花腔》中的叙事话语分析及其美学意义。
9、当代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及对其具体表征的分析。
10、“下半身写作”中的“身体”的诗学意义及其批判。
11、汪曾祺的艺术世界12、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13、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14、武侠小说精神与民族大义—20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论析15、《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的层次性16、刘震云与新写实主义小说17、方方与池莉作品中的女权主义18、贾平凹眼中的艺术人生19、余华的寓言世界20、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21、“灰色”人生与灰色社会——论“潘先生”的精神轨迹和社会文化内涵22、论《故事新编》中“故事”与“新编”的关系23、从《命命鸟》看许地山对同期“问题小说”的超越24、相同的理论主张,不同的艺术追求——以闻一多《死水》和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25、《荷花淀》与孙犁抗战小说的独特魅力26、战争题材的独特表现空间——从《荷花淀》到《百合花》27、论《子夜》中的屠维岳对吴荪甫形象塑造的正负面意义28、曹禺剧作《家》与巴金同名小说异同论29、“泛神论”影响与《女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0、赵树理小说的民间文化蕴含与民族文化追求——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为例31、从《小城三月》的色彩语词看萧红的创作心理32、从《小城三月》的童年视角看萧红小说的自我呈现33、从老舍《离婚》中张大哥的使命看老舍创作的知识分子内涵34、论老舍《离婚》的结构艺术35、论老舍《离婚》中的多重女性形象36、《围城》中言情与世情的悖论37、《围城》中知识分子的传统与现代内涵38、从《菊英的出嫁》探菊英母亲的心理39、从《春桃》看许地山的宗教情结40、论《死水微澜》中巴蜀意识的表现41、论五四文化精神中的异质因素及其影响42、论苏曼殊诗歌的现代启示意义43、《狂人日记》对文学革命的反思意义44、试论梁启超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45、晚清民初诗歌意象的转型研究46、浅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积极意义47、鸳鸯蝴蝶派的被批判与事实发展48、《新青年》杂志前后期的比较研究49、赵丽华与胡适诗歌的“当下”意义对照浅析50、论裘廷梁白话论的实际影响5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52、《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分析53、赵树理笔下的农民群像54、金庸小说中的民族意识55、论50—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老”农民形象56、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57、论九十年代环境小说(生态小说)58、高行健与现代主义戏剧59、80作家群所折射的社会心态60、孟京辉的试验话剧风格6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论析6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历史关怀63、鲁迅《野草》艺术特色论析64、以《天狗》为例看郭沫若诗歌的现代精神65、试析茅盾《子夜》的结构艺术66、《骆驼祥子》的多重悲剧论析67、以《骆驼祥子》为例看老舍小说的京味68、沈从文《边城》赏析69、曹禺《雷雨》主人公分析70、以《家》为例谈传统文化对巴金小说的影响71、荆冠下的维纳斯——论闻捷的爱情诗72、政治神话的苍白——论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73、相信与不相信——从食指北岛的诗歌看“知青”的心灵轨迹74、从王朔、韩寒看当代文人的炒作75、从《受戒》与《边城》的比较看汪曾祺与沈从文的渊源76、铁凝“三垛”中的女性张扬77、城市的灵魂——析王安忆的《长恨歌》78、从铁凝新作《笨花》看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启蒙话语79、从“身体写作”看女性文学的尴尬80、“突围”与“回归”——徐坤《厨房》中的女性悲剧命运81、试论新时期文学的悲剧精神。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阅读专题1】母题与主题:阐释小说的意义
母题与主题:阐释小说的意义【专题解释】联读本单元四部小说,在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成长”“救赎”“困境”“冲突”等文学母题中选择“困境”这一母题。
精读《老人与海》,探究主题,理解其对于展现人类心灵图景的深刻意义。
【预习任务】先个人阅读小说,之后班级分组完成下列任务。
1.列举中西文学的常见母题。
2.概括四部小说的母题及核心母题。
3.分析《老人与海》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与鲨鱼五个回合搏斗的具体过程。
4.探究《老人与海》的丰富主题。
【学习任务】导入:经典作品总是浓缩着作家对于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深邃思考,其中会涉及一些普遍的命题,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忏悔、责任、惩罚等,这些历久弥新的命题,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母题。
任务一厘清概念,认识母题1.问题探讨:阐述概念,概括明确。
歌德说,母题是一种“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
具体而言,母题是文学历史进程中,被反复表现的指向普遍价值的共同主题,包括某些情景、事件、意象等,成为新作品不断形成的基础。
2.活动探究:联系作品,解说母题。
经典往往包含多个母题,如《哈姆莱特》涉及篡位、忧郁、复仇、延宕等,但又以“复仇”为核心母题。
请列举中西文学的常见母题与共同母题。
任务二总览统观,梳理概括1.梳理概括:每部经典都是立体丰富的存在,请概括本单元四部小说蕴含的母题及核心母题。
2.联系比较:四部小说有无共同母题?试作阐说。
四部小说都涉及困境及抗争,从孩童到老人,从个体到群体,分别展现了在生存困境、道德困境、精神困境、族群困境中不断挣扎与抗争的人。
大卫从贵族沦为童工,面临苦难中成长的困境;聂赫留朵夫面临心灵的拷问,陷入道德的困境;圣地亚哥面临鲨鱼掠夺,陷人苦苦搏斗的困境;马孔多的人们饱受磨难,面临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冲突的困境。
若将冲突与突围作为共同母题进行阐说也可。
3.辨析异同:综合上述理解,说说母题与主题的联系与不同。
讨论后整合:母题是主题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的母题可以营构出无数的主题。
古希腊、中世纪时期英雄母题初探
古希腊、中世纪时期英雄母题初探文学与艺术第二卷第六期古希腊,中世纪时期英雄母题初探陈虹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010)【摘要】塑造英雄是西方文学的重要传统.从第一个英雄形象”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古希腊时代的英雄创立了西方文学塑造英雄的传统,基督教英雄是上帝理性精神的折射和反映.【关键词】英雄母题引论:西方式”英雄”“母题”概念母题(MOTIF),在国内外学术界就其定义至今仍存在颇多争议.着名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先生,”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而任何”主题”都是作家对”母题” 的重新恩考和认识.1古希腊英雄:个人主义与挑战命运1.1阿喀琉斯的愤怒.为荣誉而战挑战命运的英雄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年轻,英俊,勇敢,力大无穷,所向无敌.《伊利亚特》一开篇即是”阿喀琉斯的愤怒”.但他和阿伽门农争夺的绝不仅仅是女人.而是属于各人的份额和战利品,这是众人承认的战场荣誉.荷马笔下英雄的道德观单纯,因单纯而深刻.阿喀琉斯并不因暴虐而有所贬损,有学者把这解释为一种想象力的特异作用.这种想象力在使人感受到阿喀琉斯的暴虐不使人憎恨,而使单纯的暴力故事升华到崇高的悲剧水平,并超越了战争残酷与光荣,显示出更闪亮的性人光彩.? 读者在的自己架构的艺术想象中,体会到他藐视命运的傲气和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精神——尽管神谕曾告诫过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之后不久自己也将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赫克托尔,在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后被被阿波罗射中脚踵而死——阿喀琉斯德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他敢于地正视自己的悲剧命运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也构成了悲剧精神的核心.12奥德修斯:”凡人中最善谋略.最善辞令”的追寻英雄奥德修斯的旅程和返乡成为人生战场,其残酷激烈丝毫不亚于血肉搏杀的真实战场,其诡谲奇幻又非真实战场可比.奥德修斯是希腊联军中的诸葛亮,不仅贡献木马计.而且在他十年的漂泊中,也凭借智慧战胜了种种磨难而得以数次脱险.雅典娜嗔怪道:一个人必须无比诡诈狡狯,才堪与你比试各种阴谋,即使神明也一样……你我两人都善施计谋,你在凡人中最善谋略.最善词令,我在所有天神中间也以睿智善谋着称. (《奥}13.291ff.)奥德修斯以”足智多谋”着称,智谋主要就体现在他的言词.说谎是奥德修斯的生存方式.任何人都无法轻易通过他的忠贞考验.面对吃人的独眼巨人.奥德修斯自称自己是”无人.(IamNobody),从而巧妙地骗过了独眼巨人,甚至重回故土后谨小慎微.装扮成乞观察与打听求婚者的实情,甚至在与他阔别了二十年的妻子面对面倾谈时.(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4页)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意象以叠加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口语化的表述展露无遗.又如于坚《远方的朋友》”您的信我读了/你是什么长相我想了想/大不了就是长的像某某吧/想到有一天你要来找我/不免有些担心/我怕我们无话可说……“仿佛诗给你的全部东西就是语言.就是生命节奏的自然奔涌,谈不上令人回味的内涵.当然,仔细品味后我们仍能感受到诗人的担心和莫名的恐惧.正如评论说:”口语化叙述使诗在时间知觉中延绵的情境悠然走来.时时弥漫着或浓或淡的生活趣味与生气.对语言和世界的表达有了清晰直接又生动通脱的真实亲切感.情绪氛围的宣泄获得了沉实的依托.”3结语后朦胧诗虽然在朦胧诗的母腹之中发展起来,但他们试图超越朦胧诗人.寻找诗的新出口.他们以消解崇高和口语化的方式努力使诗回归到民间.使事物回到其本身.他们反对文化的沉淀.消解繁复的意象,以求感情表达回到个人.后朦胧诗的兴起,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开拓了诗歌的创作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创作更加多元化.但是.后朦胧的消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的许多流派观点极端.同时,理论众多.纷繁复杂,但优秀的诗歌创作并不多,某些诗歌甚至不能称其为诗.由于它极大的消解了诗性.使诗歌坠入凡问,最终将诗歌推向了边缘化.通过对后朦胧诗对朦胧诗的反叛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后朦胧诗的特点,以求更加客观,辩证的看待这一诗歌潮流.参考文献[1】谢冕:《谢冕论诗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版.[2]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5年6月版.[3]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注释1黄曙光:《先锋:一种姿态的两种向度》.西南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2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前言第1页.3罗振亚:《后朦胧诗的语言态度》,《文艺评论]}2002年第5 期.作者简介:蔡晶(1987.10一),女,四川射洪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O9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15文学与艺术第二卷第六期他也无动于衷.奥德修斯的人生表现为追寻,他的追寻是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展开,他的漫游大幅度拓展了生命的视野.2希伯来英雄:上帝的影子摩西:率众走出埃及的坚忍英雄,唱响孤独者的圣歌不负众望,摩西终于率众重返流淌着蜜和牛奶的故土迦南.摩西的丰功伟绩,自然与他的智慧,意志分不开,但是摩西所显示的超自然力量都是由耶和华提供的.他只不过是人与上帝的沟通桥梁和奇迹的执行人:无论是是那根在夜间变成火柱的烟柱.还是那股分开红海海水以便淹死追来的埃及人的风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上帝的影子.他不但没有高贵的出身,甚至是奴隶的后代.纵观《出埃及记》他最显着的特征就在于”对民族集体的责任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他带领了以色列民族第一次远征,就其规模与气魄而言完全可以同特洛伊战争相媲美.”同时,摩西的”孤独者”形象本身已经体现了他的悲剧性. 摩西的死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仅仅因为没有在以色列民众要求喝水的时候尊奉耶和华,摩西就被判决不得进入他率领以色列人即将进入的迦南地.即使他恳求耶和华,只能隔着约旦河看着那片流着奶与蜜的美地,遗憾地与世长辞.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少肉吃时他们咒骂摩西,要打仗时他们咒骂摩西,听说迦南地难以夺取时他们咒骂摩西.当他们连上帝都不尊敬的情况下,摩西又算得了什么呢?3两希英雄的对垒-罗素说:”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理解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而欧洲文学另一源头的希伯来文学则体现了另一种与希腊文学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3.1宙斯与耶和华让我们对比一下两个文化体系中最高统治者.宙斯相对民主.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下属及亲人的态度上.如在阿波罗与一问男子伊达斯共同争夺美丽的玛耳珀萨时,而是将决定权交给玛耳珀萨本人.上帝要求其选民承认他是唯一的神,对待那些背离上帝精神的人则会给予毁灭性的打击.宙斯虽为最高统治者,却未拥有将整个希腊民族统一起来的巨大感召力.上帝却是希伯来神话中的唯一神.他的精神感召一代又一代希伯来人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希伯来民族那样在经过万世流浪之后依然有不灭的希冀.此希冀源自上帝意志的强大感召.3.2原欲与理性的碰撞希腊英雄们受人尊敬爱戴的关键在于他们具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尽管他们不时会受到神的帮助,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对于他们建功立业无疑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相比之下,希伯来文学中的英雄基本上是一些凡夫俗子,他们之所以民族英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神的拣选,没有上帝的暗中相助他们将一事无成.”希腊英雄大都具有人的七情六欲.他们把个人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对个人荣誉的崇尚,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赋予了希腊英雄们一种开拓进取,积极有为的英雄主义精神.”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等.都是对希腊英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最好注脚.而希伯来文化则强调”原罪”意识, 希伯来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惩罚与拯救”和”弥塞亚意识”,使希16伯来英雄们表现出一种强调信仰,追随上帝的精神.希伯来文学中的英雄似乎正好与希腊英雄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希腊文化中体现的的观念是原欲型的.而希伯来文化中的观念是理性型的.结语古希腊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自然是那么的伟大,而“半神式英雄”那超越自然的力量总让人向往.漫漫中世纪是极端化了的上帝时代,上帝的至高无上使希伯来神话中的英雄们缺少了希腊英雄那种抗争与行动的独立意识,但那中世纪文学的宗教英雄,则为西方文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原型:具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集体主义英雄.尽管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选择了阿喀琉斯式的个人主义英雄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但是,正因为中世纪文学西方文学的形象塑造更具有完整性.生活是一个提问者,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不得不成为它的”回答者”:关于是非与善恶,关于生存与死亡,关于价值与意义.关于过往与将来.英雄为自己而生,也为世人而生——他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代表我们作出选择.英雄,必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参考文献…《英雄和英雄崇拜》【M】卡莱尔着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2】《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M】陈中梅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古希伯来文学史》朱维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蒋承勇着人民出版社2005[5】《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M】蒋承勇着中国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第二讲 《尤利西斯》
第二讲《尤利西斯》一、神话结构《尤利西斯》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征是采用了神话框架,即把布卢姆的故事与荷马史诗《奥德赛》进行类比,从而给小说带来某种内聚力和统一性。
奥德赛是古希腊征服特洛伊的英雄,尤利西斯是他的罗马化名。
《奥德赛》这部史诗写的就是尤利西斯在特洛伊(今土耳其境内)大战后历经艰险,流亡十年才回到国内,杀死众多情敌,和妻子、儿子团聚的故事。
在西方文学中,《奥德赛》最早确立了寻求、浪游、回归的母题,根据这三个母题,《奥德赛》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尤利西斯远征特洛伊之后,很多求婚者纠缠尤利西斯的妻子珀涅罗珀,儿子贴雷马科就外出寻找父亲。
这一部分与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第一部分(前三章)对应,斯蒂芬正是一个寻找精神父亲的追寻者,而布卢姆正是精神父亲的象征。
《奥德赛》的第二部分写尤利西斯十年历险漂泊的过程,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四到第十五章布卢姆的历险相对应。
《奥德赛》的第三部分写尤利西斯回归家乡,和儿子一起设计杀死情敌,与妻子团聚。
在小说中正巧对应第十六到第十八章,写精神上的父子布卢姆和斯蒂芬在街头相遇,一起回家。
因此,可以看出,乔伊斯精心建构了自己的小说与《奥德赛》的平行对应关系,原来他设计的全书十八章都有题目,都分别取自史诗《奥德赛》,三个部分也有题目:贴雷马科,尤利西斯的漂泊,回家,这样一来与《奥德赛》的对应就更清楚了。
但到了书出版的时候,乔伊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题目都删掉了,只剩下书名《尤利西斯》。
恐怕是因为原来的设计太直露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乔伊斯在三个层面模仿了《奥德赛》:一、主题:追寻、漂泊、回归;二、采用了《奥德赛》中的结构,使用了荷马史诗中的形象和象征;三、遵循了《奥德赛》的情节和场景描写,比如第十一章写布卢姆在酒吧中听音乐和歌唱,模仿的就是《奥德赛》中关于赛壬女妖的故事。
赛壬是居住在海岛上的女妖,其歌声使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听到的人都狂奔上海岛,因而送命。
[教学]20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20世纪西方文学一、问答题1、为什么艾略特的《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作品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
“荒原”一词已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它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1) 意象繁杂,大量引用典故和神话故事,并罕见地在诗中插入6种语言,诗中引用的神话和典故包含东西方35个作家56部作品。
(2)运用蒙太奇手法,长诗把神话、宗教、典故,以及现代都市的生活片断,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场景、意象拼贴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和意象获得内在的联系。
(3)跨越时空界限,古今熔为一炉。
长诗在时间上无前后,在空间上无界限,各类人物混杂其中,共同表现主题。
(4)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
“太阳的鞭打”、“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老鼠拖着粘湿的肚皮”、“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意象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使读者震惊的是那句:“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被战争、死亡、残酷扭曲了的意象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又非常真切。
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和外国语。
诗中既有像“这年头人得小心啊”这样的大白话,又有仿制莎士比亚等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奥英语。
(5)《荒原》原稿有,,,多行,后被另一位英语诗歌大师埃兹拉?庞德大段大段地删,删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荒原》是两位英语诗歌大师合力的结晶,原作者艾略特对审稿人庞德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在诗的开头写下: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6)《荒原》既不属于抒情诗,也不属于叙事诗,在那个时代,开创了一代新的诗风。
2、简要叙述《尤利西斯》的独特艺术风格。
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被称为是“意识流”的百科全书,它的发表标志着作者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英雄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乔伊斯、海明威、萨特、加缪、卡夫卡、奥尼尔等重要作家的基本生平与创作,理解其代表作品的主要内涵。
2.理解西方文学史中英雄形象的流变过程,掌握西方文学对人的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
3.重点掌握西方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的主要特点,理解反英雄的概念。
4.通过对英雄母题的分析,理解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二、讲课内容及涉及的作家作品:
(一)英雄母题的流变与发展
(二)二十世纪的反英雄形象
乔伊斯《尤利西斯》、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三)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四)人的异化问题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尤奈斯库《犀牛》
奥尼尔《毛猿》
(五)关于存在的拷问
萨特《禁闭》《苍蝇》《墙》
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
注:红色为精读,蓝色为阅读,绿色为了解
三、思考题: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二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课
当前抗日神剧盛行的背景下,如果你是导演或编辑,将如何塑造一位英雄形象,为什么?
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尤利西斯》的神话对应结构与艺术特点
2.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迷惘的一代
3.存在主义文学、极限境遇剧、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4.《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5.异化
6.黑色幽默尤索林的艺术形象
6.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追寻母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的基本概念、主要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索尔·贝娄及其创作。
2.理解中西方文学中追寻母题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重点掌握追寻母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表现。
3.理解卡夫卡《城堡》中城堡的象征意义。
4.理解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不屈服精神的象征意义。
5.重点掌握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主题。
6.理解并掌握“荒诞”这一概念。
二、讲课内容及涉及的作家作品:
(一)追寻母题的基本内涵
(二)荒诞派戏剧概述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阿尔蒂尔·阿达莫夫《侵犯》、爱德华·阿尔比《美国梦》《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哈罗德·品特《房间》(三)《等待戈多》的主题
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明威《老人与海》、凯鲁亚克《在路上》
索尔﹒贝娄《赫索格》《奥吉马奇历险记》
(四)卡夫卡《城堡》的象征意蕴
卡夫卡《城堡》
注:红色为精读,蓝色为阅读,绿色为了解
三、思考题:
1.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追寻母题表现出哪些体现出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二十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学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名词解释: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
2.荒诞派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3.《等待戈多》的主题
4.《城堡》的象征意义
5.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荒诞”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