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种 胃壁 的胞质 丰富 的圆形或 多角形细胞肿 瘤予 以报道 。16 92
年 。S o t t u 描述 过一组 胃的 “ 奇异型平滑肌瘤” 。到 16 年 , 99 肼0肿瘤分类 中 ,称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随着 电镜和免疫组化 的广泛应用, 过大 量病例 的实践 , 通 证实 以前文献中报 告的 胃 肠道大部分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或
维普资讯 卷 期 20 年源自5月 第 5 第 5 08.
Wol H a h gs r el Di t d t e
・
论
著・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宋文 刚 宋 文歧 王艳 伟
( 南省漯河 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病理教研 室 漯河 4 2 0 河 60 0) 【 要] 摘 目的 探讨 胃肠道 问质瘤( S )J GIT  ̄ 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收 集 2 7例 ( 男性 1 ,女性 1 7例 0例 ) S GIT的临床资料
诊 断良性 5 占 1 . 、 例( 85 交界性 7 占 2 . 、 例( 6O 恶性 1 5例( 5 . 。 占 55 肿瘤大小 20 . m 的 1 , 中恶性 1 例 , 2 c . ~71 c 4例 其 1 <.r 0n 的 1 例 ,其 中恶性 4 。结论 ( G S 3 例 1 IT发 病多见于 4 ) 0岁 以上 ,男女 发病比例 大致相 当,GIT症状无特异性。( 联合应 用 S 2 】 各种检 查手段 可提 高阳性诊 断率。( 肿瘤能否 完全切 除、肿 瘤大小、核 分裂等是 影响预后 的重要 因素。( 3 ) 婶局部 完全切 除是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中图分 类号:R 5 66
临床
病理学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胃平滑肌瘤
组织肿瘤。包括GIST
、平滑肌肿瘤、神经源
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
母/肌纤维母细胞、脉
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 GIST最常见,约占 GIMT的70%左右
精选文本
3
病理
•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 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肠 系膜或后腹膜,但多见于胃 (发生率约60%-70%)
•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 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 瘤样扩张
精选文本
5
病理
•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 主要向腔内生长和形成肿块 ,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 血
•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 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展,不 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 于胃肠壁。
• 3、类癌:常见于远端回肠、肠系膜根部 ,多引起粘连 ,较大肿块常导致梗阻。
• 4、平滑肌肿瘤:难以鉴别 ,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 鉴别。
精选文本
26
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表现
• 胃癌是胃 最常见的
•胃 癌
上皮源性
恶性肿瘤,
在我国其
发病率居
各类肿瘤
的首位。
而胃间质
瘤是胃最
部分病变可完全位于腔外,此时钡餐或灌肠检查可以完全正常 或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精选文本
12
精选文本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 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肿块 影,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多件坏死,囊变 。
• 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 向型肿块,小的病变可以均匀强 化
• 许多病变位于胃外,CT有时难以 确定其胃壁起源,肿瘤也可经蒂 与胃壁相连,仔细观察局部胃壁 增厚,有助于确定肿块起源于胃 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肿瘤较小 时常无症状 , 往往在体检 和其 它手术时发现 。临床 最常见 的症状 是中上腹部不适和腹 部肿块 f 5 0~7 % ) 0 以及便血 (0~ 0 , 2 5 %)小肠 G S IT可表现为疼 痛 , 便血或肠梗阻症状 。 但这些
症状无特征性 。 患者的症 状与肿瘤 大小 、 发生部位 、 肿物与肠壁 的 关系 以及肿瘤 的良、 恶性有关 。
( ) 四 影像 学特 征
1 8 , Zl等首先将这些肿瘤称 为 胃肠道间质瘤 , 9 3年 MaU ̄ ] 以代 表缺乏可信的分化 特征 和不恒定的广谱表 型 , 并被人们逐渐认识 的一种独 立临床病理实体 ,是消化 道最常见 的间叶组织 源性肿 瘤。 这个名词不包括典型 的平滑肌瘤 、 平滑肌 肉瘤 、 神经纤维瘤 和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sn l t maT m r IT 是 一类 起 G son t a Sr l u o, S ) r ei o G 源于 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 占消化道间叶肿瘤 的大部分 。普遍
接受的 GS I T的诊断概念是: 胃肠道的非上皮性 、 非肌源性、 非神
质瘤为主的观念 。
( ) S 一 GlT概 念 的提 出及 早 期 研 究
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 的限制 , 胃肠道许 多混有平 滑肌纤维或
虽然 GS I T细胞形态 多变, 排列结构多样 , 但几乎均表达 C D , 阳性 率接近 10 且 大多删 0 %, 漫强表达 , 病例 C 阳性 率 复发 D 略有降低 。 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 C 。 6 D 约 0~8 %的 0 GS IT肿瘤细胞 中 ,D C 呈弥漫 阳性表达 , D 阳性 的病例绝大多 C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显低于干预前(P<0.05)。
提示有效的干预手段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FAA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基础疾病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9-10]。
即便如此,FAA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诊断眼底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全身无力等。
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董红梅,赵秉鑫,朱岩,等.“二步试敏法”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3):132, 134.[2]孙燕,罗向霞,苏兰萍,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00-1002.[3]赵汝君,万金兰.国产和进口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5,5(1):546-548.[4]张红,王丽.眼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2(8):1809-1811.[5]周雯.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6,22(26):113-114.[6]张琳.山西某眼科医院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23(5):2826-2827.[7]沈汉斌,王波,王笑君.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206-208.[8]马敏康,朱勇,吕小琴.413例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5(3):296-299.[9]朱明宇,常玮,廖筑秀,等.荧光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2):13-17,41.[10]王霞.荧光素钠注射液用于眼底血管造影导致药品不良反应4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7):645-647.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韩绘宇(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GIST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首先,临床症状是GIST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此外,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也会对临床症状产生影响,比如位于食管、胃底或十二指肠的肿瘤可引起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特定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再次,组织病理学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
通过组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经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分裂指数等信息,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DOG-1等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这些都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
最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GIST的诊断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约85%的GIST患者可检测到KIT基因的突变,另外10%的患者可检测到PDGFRA基因的突变,这些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结果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GIST的性质和预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期早日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2 22
Tai dJ i i Me .Ma 0 7 o 3 o 3 nn r2 0 ,V l 5 N
2 O例 胃肠 间质瘤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薛 志杰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曹 雅静
免疫组织化学 诊 断 治疗
石木兰闭G S IT诊 断及 良恶性判断标准 , 结合光镜和免疫组 化
蛋 白阳性率仅为 2 .%, 3 5 符合 G S IT免疫 组化表达的特征。据
此 ,笔者认 为 C 1 D17和 C 3 D 4阳性 可以作为 G S 特定 的诊 I T 断标 志。 但本组资料显示 . 良恶性 G s IT的免疫表 达型基本相 同。 因此 , 免疫表 型不能作为 G s IT良恶性的判断指标 。目前 , GS IT的组 织学恶 性指标 以肿 瘤大小 和核 分裂相 最为重 要 。 有资料表 明 , 当肿瘤 直径 > m, 分裂 > 5c 核 5个/ 0H 5 P时 即认
GS IT的 概 念 是 由 Mau 和 Cak 于 1 8 年 根 据 肿瘤 的 zr l r 93
分化 特征 而 提 出。 19 9 8年 , i m等【 现人 G S Hr o 4 】 发 IT中存 在 c kt — i基因功能获得 性突变 ,随之 出现 c kt 体 即 C 17 — i抗 D 1,
例 , 年者 3例 , 5 7年者 1 ( 例 该例患者已行 3次手术 ) 4例存 。
活至今 1 。1 O年 2例术后经腹部 B超 或 C T随访 检查证实 复 发和转移 . 中 5 其 例行再 次手 术。首次术后复发和转移 的时 转 移 . 但 最终
方法 1 资 料 与 方 法
本组 2 O例 中良性 3例 . 肿瘤平均 直径为 41 m; 在恶 .e 潜 性 1 2例 . 肿瘤 平均 直径 62c 恶性 5例 , . m; 肿瘤 平均直 径为 1 .c 0 m。2 9 0例中 , 术后存活 1 年者 3 , 例 2年者 4例 , 3年者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及 时中转开腹恰恰 体现术 者对于手术 尺度的掌握 。 因此 在操
作 困难 时 应 果 断 中转 。
钩在视野 内。 若胆囊 颈部结石 嵌顿 , 胆囊 张力 较大 , 应先 穿刺
胆囊减压但仍保持胆囊有一定的压力 , 于胆囊三角 的解 剖。 利 若 Cb t ao 三角严 重粘连 而难 以确认 。 只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靠 胆囊 颈部 切 则 断胆囊管 。如有结石嵌 顿胆囊管短 , 可于近端施一枚钛夹后 ,
ti b u e i o . eu t T ep t n S gs a g df m 4 e r t 7 e r men5 er ) ic dn m e a d1 e a s e y p r s n R s l h ai t e n e o 2y as o 7y as( a 6 yas , l i 8 a s n 1 m e . n s v i s e a r r n u g l f l
2 10 ) 4 0 0 应 用免疫 组织化 学 S prio 法对 原 u ev i sn ( 安徽省芜湖 市第二人 民 医院病理科 , 安徽 芜湖 摘 要: 目的
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 ( IT 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 组织化 学特 点。方法 GS )
发性 G S IT组织 中的 C 17、D 4、MA、em nS10蛋 白进行 研究 。结果 D1 C 3 S ds i 、-0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发表时间:2016-07-25T11:33:16.4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刘洪淼[导读]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掌握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 150088【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掌握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外科手术102 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确诊82例胃肠道间质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切片、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每例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
结果:82 例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间叶肿瘤的80.4 %,其中发生于胃65 例,小肠6 例,结肠2 例,网膜、肠系膜9 例。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CD117、CD34 高表达率是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依据,SMA、S-100 蛋白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随着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逐渐清晰,对胃肠道间质瘤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日趋成熟。
通过各种新技术实现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掌握生物学行为预测方法,以指导临床靶向药物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最初被指定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既不是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经鞘瘤。
胃肠道间质瘤现在被用来代表一组特殊的肿瘤,这些肿瘤构成了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大部分。
这些肿瘤包含了大部分曾被命名为平滑肌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母细胞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等胃肠间叶性肿瘤。
1.资料与方法1.1相关知识背景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目前认为是一种良、恶性质难以界定的肿瘤。
病理学诊断有重要意义,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具有检测方便、便于量化的特点。
危险度分级被广泛应用于判断预后和指导分子生物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n=64,例(%)
注:与对照组 比较 , P <0.05
2.2 血脂 的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 与对照组血脂 差异无统 计学 意义(P >0.05);治疗后 治疗组 明显改变 (P <0.05);对 照组 无明显变化(P >O.05),见表 2。
表 2 2组 治 疗 前 后 血脂 情 况 n=64,rranol/L, ±
河北医药 2008年 l1月 筮 鲞
丛
望
:
l70l
率的 比较 采用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2.1 疗 效 比较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0.6%,高 于 对 照 组 的
76.5%,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见表 1。
表 1 2组疗效 比较
参 考 文 献 1 吕文 山 ,董砚 虎 ,钱荣 立 .糖 尿病 的诊断 与分型 .中 国糖 尿病 杂志 ,
2000,8:60—61.
2 中华 医学会神经科分会 .各类脑 血管疾 病诊 断要点 .中华神经 科杂 志 ,1996,29:379—681.
3 中华 医学会神经科学会 ,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 学术会 议 .中华 神经 科 杂 志 ,1996,29:381.
胃肠 道 问质瘤 临床 病 理 诊 断 及 鉴 别诊 断
· 临 床 研 究 ·
佟银 燕 王恩 杰
【摘要 】 目的 准确认识 胃肠道 间质瘤 (GIST),掌握 胃肠 道 间质 瘤的诊 断及鉴 别诊 断 。方 法 收集 外科手术标本 102例 胃肠道 间叶 源性肿瘤 ,其 中确诊 82例 GI 对其进行 回顾性 分析 ,重新切 片 、染 色、分 析观察 ,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 ,每例 均用 CD 、ccb4、SMA、S-100、desmin抗体进 行免疫 组化 sP 法染 色。结果 82例 GIsT占同期 消化道 间叶肿 瘤的 80.4%,其 中发 生于 胃65例 ,小肠 6例 ,结肠 2例 ,网 膜 、肠 系膜 9例 。镜 下 :梭 形 细 胞 为 主 型 63例 ,上 皮 样 细 胞 为 主 型 8例 ,2种 细胞 混 合 型 n 例 。 免 疫 组 化 显 示 CD 及 Ccb4的 PEl,}生率 分 别 为 92.7%和 76_8% 、SMA、S-1oo蛋 白 灶 性 弱 阳 性 为 13.4% 和 7.3% ,desmin均 为阴性表 达。结论 GIsr是 消化道 最常见 的间叶性肿瘤 ,结合发病 部位 ,CDu7、cD 高表达 率是 GIsr确诊 的依 据,sMA、S-100蛋 白,desmin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 断。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但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并不是具有平滑肌的电镜及免疫表型特点,缺乏特异性细胞分化,于是提出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一概念,本文通过11例gist的光镜水平的详细观察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文献复习,以进一步学习gist的形态学特点和良、恶性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1995年1月—2010年10月间的诊断的11例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gist的手术标本,其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结肠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呕吐、或超声检查发现肿块。
2 结果2.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36—74岁,男性7例、女性4例。
临床常见症状为大部为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表现无特异性。
2.2 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肿物直径在3.0—12cm,切面编织状或鱼肉状,部分可见出血或坏死。
组织学观察: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以长梭形细胞为主,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可见核端空泡;或长梭形,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或栅栏状或轮辐状排列。
另一种由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呈弥漫状排列。
2.3 免疫组织化学 11例gist中cd34阳性表达8例、vimentin 阳性表达10例,cd117阳性表达9例、actin阴性表达10例、s-100阴性表达9例。
3 讨论 gist属比较少见的肿瘤,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
gist 过去是依据光学显微镜下出现类似平滑肌样结构而诊断的,但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电镜对这类肿瘤的检测,认为过去经典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中具有典型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病例不足50%,而且每例肿瘤的免疫表型是多种多样,因此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胃肠间质瘤中有重要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探讨
特征 、 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临 床 资 料 .
标本经 4 甲醛 固定 , 蜡包埋 , 规切片 , 石 常 HE染 色 ; 采
用 SP 法 进 行 免 疫 组 化 染 色 检 测 C 1 , D 4 S - D17 C 3 , MA、 D s n NS S l0蛋 白 , 剂 由福 建 迈 新 生 物 技 术 有 限公 司 emi、 E、-O 试 提供 , 实验 常 规 设 置 阴 性 和 阳 性 对 照 。C 1 、 -0 D17 S10以 细 胞 质 和 ( ) 胞 膜 着 色 为 阳性 , D 4 S 或 细 C 3 , MA、 emi、 E 以 细 D s n NS
陈新元
摘
李军川
武 汉 4 0 1) 3 4 5
( 汉市新 洲 区第二 人 民医 院病 理科 武
要 : 目的 : 探讨 胃肠道 间质瘤 的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 化特点 、 生物学行为 以及诊治情 况 。方法 : 采用免 疫组化 SP法 检测 -
2 9例胃肠道间质瘤 C l 7 C 4 S D l , D3 , MA、 emi、 E、-0 D s n NS S 10等蛋 白的表达情 况 , 并进 行临床 病理分 析。结果 : 9例 胃肠 道间质 瘤 2 C l Dl 7阳性表达 2 6例 占 8 . , 3 9 7 CD 4阳性表 达 2 例 , 7 . 。随访 1 例病人 , 8例复发或死亡 , 1 占 24 8 有 其中 N E和( S10蛋 白 S 或) -0 阳性表达 6例。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 C l 、 D 4 S Dl7 C 3 、 MA、 E、 -O NS SI 0等蛋白的表 达与 良性患者有 明显差异 , Demi 但 s n的表达 两 者没有差异 。结论 : 胃肠道 间质瘤 C 1 及 C 4是较特异 的标记物 。NS S10蛋 白阳性 表达者在判定恶性 时需高度重视 , 行 Dl 7 D3 E、 -0 应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
本文将就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临床病理表现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在组织学检查中,GIST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如上皮样、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此外,核分裂象是GIST判定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越多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GIST主要是由于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这两种基因是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因此,在GIST的临床病理检查中,对KIT和PDGFRA的免疫组化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检测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选择靶向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来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GIST的免疫组化检测中,主要是针对KIT和PDGFRA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会将目标抗原标记为不同颜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情况下,KIT和PDGFRA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中表达正常,而在GIST中则会出现阳性染色反应。
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的帮助,还能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如果发现GIST中KIT和PDGFRA的表达水平高,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相关的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Imatinib是一种靶向KIT和PDGFRA的药物,对于表达高水平的患者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四、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检测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对GIST的病理分析还有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值:38HU、86HU、110HU
• S-100
强阳性
男 54岁 体检发现胃体占位3个月
CT值:32HU、55HU、60HU、65HU
(胃肿瘤及部分胃组织) 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 果,符合神经鞘瘤。IHC: B-catenin(-),CD117(),CD34(-),DOG-1(),KI67(3%+),S100(+),SMA(-),desmin(),ALK(-),SOX1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男 55岁 反复剑突下疼痛伴腹胀2周余
(近端胃)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 (GIST),肿瘤最大径7cm,侵犯 粘膜层。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瘤细胞异型性:中度异型; 具体位置: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及浆膜下层;核分裂像计数:核分 裂象25个/50HPF;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肿瘤性坏 死(+);脉管内瘤栓(+)。标本 上切端胃壁肌间查见一处胃肠道间 质瘤(最大径0.5cm);标本下切 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胃周淋 巴结(0/6)未见肿瘤累及。IHC: B-catenin(浆 +),CD117(+),CD34(+),DOG1(+),KI67(30%+),S-100(),SDHB(+),SMA(-),desmin(-), PDGFR(+);1#: CD117(+),SMA(-)。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7T16:28:13.54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4期作者:陈淑贞[导读]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陈淑贞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132【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肠间质瘤46例,对病例资料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
结果:46例胃肠间质瘤,组织形态学:梭形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37例(占80.4%)、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4例(占8.7%)、以两种细胞混合型的患者有5例(占10.9%)。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阳性率为93.4%(43/46)、DOG1阳性率为95.6%(44/46),CD34阳性率为56.5%(26/46)、SMA阳性率为2.1%(1/46)、S-100阳性率为4.3%(2/46),Desmin均呈阴性,Ki-67阳性率2%-15%。
结论: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 CD117、DOG1、CD34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联合使用SMA、S-100、Desmin能帮助进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其生物学行为多样。
组织形态学上,胃肠间质瘤与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难以鉴别,故本研究对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及方法1.1资料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46例胃肠道间质瘤,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40岁,年龄最大82岁,中位年龄61岁。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2 ~7 5 2岁 , 位 年 龄 4 中 6岁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 并 具有 完 整 的 C 资 料 。病 程 1 月 至 1 T 个 O年 , 中 2例 为 其 恶 性 间质 瘤 术 后 复发 , 发 时 间 分 别 为术 后 9 1 年 。 主 要 复 、0
本组 1 7例 2 2个 病 灶 , 于 小 肠 系 膜 4个 , 网 膜 4 位 大 个 , 结肠系膜 2 , 横 个 胃结 肠 韧 带 1 , 网 膜 及 肝 胃韧 带 个 小 3个 ( 中 1 有 蒂 与 肿 块 相 连 ) 子 宫 直 肠 窝 1个 , 状 结 其 个 , 乙 肠 系膜 1 , 壁 2个 , 膜 后 间 隙 4个 。包 膜 完 整 2个 。 个 腹 蝮
源 学 说 可 以解 释 E S 的 发 生 以及 胃肠 道 内 G S 的 高 GIT IT
发 生 串 , 时 还 可 以 解 释 该 肿 瘤 免 疫 表 型 所 显 示 的 多 种 间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8-04-02T15:29:27.21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作者:陈晓丽
[导读]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
衡阳市中医医院病理科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
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有83例患者得到确诊,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重新进行切片和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
结果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 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 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现如今胃肠道间质瘤从临床特点、病理改变、遗传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等都逐渐的越来越清晰,同时人们对于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所以胃肠道间质瘤在诊断上,逐渐的变得成熟[1]。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然后掌握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方法,这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靶向药物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胃肠道间质瘤开始的时候是指定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不是平滑肌肿瘤,也不是神经鞘瘤[2]。
胃肠道间质瘤现在主要被用来表示一组特殊的肿瘤,而肿瘤能够构成胃肠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肿瘤当中也包含大部分曾经被命名为平滑肌肿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肤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
本研究主要分析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所以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选用10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为31岁到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11.1)岁。
其中确诊了83例患者,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有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的年龄为36岁到6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9±6.8)岁。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有腹痛和腹部不适等情况,患者存在有腹部肿块。
同时患者存在有反酸、嗳气、厌食、腹泻、便秘、乏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有少数患者可无症状,在体检的时候偶然被发现。
本研究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君之情,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2方法
本研究患者最初病理诊断包括平滑肌瘤和肉瘤,也存在有神经鞘瘤,通过对患者的存档切片和病理诊断进行复查,确认无误以后,在挑选细胞丰富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处理,为为所有的患者均选择采用用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SMA(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S-100 蛋白及desmin(结蛋白)5 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处理。
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学与组织学生长方式存在多样性,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为梭形细胞,具体分析主要有肥大梭形和长梭形,有包茎的病例,核长、钝或两端圆形,染色质分散或染色核仁不明显[3] 。
常见的核内空泡,肿瘤细胞被制备成螺旋状和栅栏状排列,间质薄壁小血管多见。
肿瘤细胞常见,形态上皮细胞,上皮性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也较多,大多为圆形或鞭状,胞质空白,核周围出现明亮的区域。
从细胞质细胞的角度看,印戒细胞或颗粒细胞的表达有许多核细胞和小细胞,甚至有些奇特的细胞形态。
间质改变主要与血液,局灶性炎细胞浸润,粘液样变性和囊性改变等有关。
个体化癌症患者的肿瘤细胞分析,通常表现为非典型性较明显,可见肿瘤细胞及病理性有丝分裂。
本研究中83例患者均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阳性肿瘤细胞大部分为胞浆,少数细胞为棕黄色,CD34阳性细胞及胞浆棕黄色,HHF35,Vimentin和NSE阳性肿瘤细胞胞质棕色。
2.结果
本研究的83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今夜肿瘤的79.81%,其中发生在胃部的患者64例,发生在小肠部位的患者5例,发生在结肠的患者4例,发生的网膜和肠系膜的患者10例。
本研究的诊断结果表明,肿瘤位于患者的胃肠壁,通常位于肌层,少数患者位于粘膜下或浆膜下。
肿瘤向管腔的生长将导致粘膜隆起,形成继发性溃疡。
还有其他患有肿瘤的患者向外或者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
肿瘤材质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直径1.5~16厘米,其切面呈灰色和深红色或深褐色,肿瘤性质坚韧,恶性肿瘤,质地较细腻,多为鱼类样表现为伴有坏死的出血性囊性变。
在本研究中,15例患者的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和浸润。
手术时3例有肝转移,5例手术时有淋巴结转移。
通过镜检发现两种基本的细胞学类型:除了上皮样细胞,不同的细胞形态,可以基于肿瘤组成的一定比例。
纺锤体细胞一般是编织的,呈栅状,也有一些涡状,上皮样细胞,一般呈弥漫性或巢状脐带状。
3.结论
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困难,主要是为了解问题。
在以往的诊断中,胃肠道间质瘤常常被诊断为胃肠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平滑肌瘤在鉴别平滑方面肌。
另一方面,免疫表型主要是SMA,但结蛋白表达阳性,而CD117和CD34阴性。
平滑肌瘤细胞胞质丰富,形态单一,呈梭形,嗜酸性。
提示CD117,CD34和结蛋白表达几乎完全划定,即GIST和平滑肌瘤是不同类型的肿瘤。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而CD117、CD34 高表达率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选择采用SMA、S-100 蛋白但联合使用能有效协助患者的鉴别和诊断。
参考文献:
[1]徐玉荣.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J/OL].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04):1-5.
[2]宋彬,杜娟,王银萍.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02):117-119.
[3]佟银燕,王恩杰.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J]. 河北医药,2008,(11):17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