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合集下载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汉代儒学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影响
>>>>
对当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对后世: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

(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史料运用]
(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小小编来源:华美热点:儒学,董仲舒,汉代,中国,始皇关于汉代儒学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在被扫除之列。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深受其害,西汉刘歆在其《让太常博士书》中描述:“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律,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虽然这有点夸大其词,但儒学受到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西汉统治建立初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黄老之学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因而黄老之学在学术领域也大大扩展了思想阵地,形成了新道家在汉初的特殊地位。

因此儒家学说无法成为主流的意识,只在民间传播。

不过儒家不是不随时代变化的思想流派,它开始了内部构造的新转换,建立了比较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容忍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同时对不利于自身体系的思想则本能地进行排斥,这种兼容性和排他性高度统一的特点,为它上升为统治学说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日渐强盛,采取了一系列削弱丞相权力和王国势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此相适应,需要一套较汉初黄老之学更加积极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君主权威,控制人们思想,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

主张以“大一统”为核心,强调“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政治哲学,为西汉中央集权,阻止诸侯分裂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中董仲舒最为突出,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广泛吸收了阴阳、法、道、名、墨各家,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庞大体系。

把“三纲五常”都说成是天意,天经地义。

通过“大一统”的模式推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儒学由一家而融汇百家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儒学,进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而这样概括。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姓名:郭艺璇学号:1005030112班级:10设计侧重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

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思想的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的需要,编造了适应大一统的“天人感应”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的政治理论;它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它既非以往之“儒术”,也非其它以往某一学派之“术”。

因为从其融合阴阳五行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方技诸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差别实在太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以“仁”即人道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民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而“董学”则是以神学目的论即神秘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

按照习惯硬把董学说成是“儒术”的话,那么这种“儒术”也绝非以孔孟为代表的原有“儒学”。

而是吸纳了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等家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

“董学”所带有的鲜明的神学目的论、循环论和宗教的色彩,无疑播下了迷信和宗教化的种子,更是以往任何某个单一的学派所没有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史料及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尽管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但是任何人也无法忘记无法忽略董仲舒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1)形成背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土地兼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于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5)影响:①对当时:对维护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

②对后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

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

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西汉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新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于汉朝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董仲舒与新学汉朝的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为主题,探讨其思想特点、理论学说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认为,人应该从个人修养开始,通过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凡事要先以身作则,才能感化身边的人。

只有人人以身作则,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2. 天人合一: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从而得到吉祥和幸福。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天命观:董仲舒的思想中体现了强烈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个人只有经过努力修行,才能达到与天命相合的境地。

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相契合,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

二、董仲舒的理论学说1. “纲纪”学说:董仲舒提出了“纲纪”学说,指导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

他认为,纲纪是统治国家的基本法则,君主应该遵循纲纪,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他强调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2. “发扬大成”学说:董仲舒主张发扬儒家学说的精华,使之成为一种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发扬儒家学说的大成,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新学汉朝儒家学派与哲学思想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支思想流派,主要思想为延续、发展了儒家传统。

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相较于先秦儒家学派,新学汉朝儒家学派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们主张儒家学说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一点使得新学汉朝儒家学派更加接地气,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思想家。
他出生于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 )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 学,精通《春秋》和《易经》。
董仲舒在年轻时曾任过江都相, 后因病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学问
,成为一代宗师。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主要源于先 秦儒家思想和汉初黄老之学。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在此 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法家 、墨家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 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后 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Part
02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
西汉初期,社会经历长期 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凋敝 ,人心不安。
文化融合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民族融 合的加深,多种文化思想 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复兴
汉武帝时期,为统一思想 文化,儒家思想逐渐复兴 并受到重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01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了传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念
02
董仲舒强调君臣父子等家庭伦理关系,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
国观念。
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汲取诸子百家之长
董仲舒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 思想精华,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 基础。
倡导三纲五常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的等级关系和责任义务。
融合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 思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和哲学体系。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边境安全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当政时的重要任务之一,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而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推崇大一统的王道政治主张,主要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董仲舒对儒学发展影响的简单介绍:
1. 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提出的“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 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董仲舒在吸收其他学派思想的同时,也积极与道家、法家等学派进行交流融合。

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也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 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董仲舒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总之,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解题要旨:
(2010· 北京文综·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 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013年重庆文综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 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14上海单科)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 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题要旨:审题干,
识记人物主张 识记人物:我国古 代一位学者 识记主张: “天人 合一”的理论,为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学依据
(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析选项,判断人物主张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法 董仲舒提出 战国时期儒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 南宋理学代 家代表人物, “天人合 提供了“天命攸(所)归” 家代表人物, 表人物,建 主张加强中 一”、“天 主张仁政, 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 立了理学体 央集权,主 人感应”与 提出民贵君 是 系,其思想 张法治,与 题干“天人 轻思想与题 主张与题干 A.韩非子 题干主张不 合一”理论 干主张不符, 主张不符理 B.孟子 符, 吻合, A错误。 C正 B 错误。 论吻合,D C.董仲舒 确。 不正确。 D.朱熹
思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
4、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史论互证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孔子 创立
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
魏晋
隋唐
秦朝
遭到 打击
汉初
复 苏
宋明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
明清
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
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国势力日 ▲加强君权 益膨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
应该让
他教弟子爬
弟子们闭目
到书架上翻
静坐,泰山
查飞机种类
崩于前而目
朱熹 性能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思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

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

因此,董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

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

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能形成之后的意志。

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

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江苏王涛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一、对“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政”概念是儒家先师的一个重要发明,在国家管理活动中施行“仁政”是儒家一贯的政治思想和政策主张。

“仁政”的发明家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董仲舒继承了“仁政”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其思想内涵。

材料一“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占)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尽归于民。

”“劝农事,无夺民时,使(役使)民岁不过三日,行十一之税”“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对“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统治者不“与民争利”。

这是针对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等措施提出的。

又侵害了人民的谋生之路,因此必须“盐铁皆归于民”。

第二,减轻赋税,重视发展生产。

董仲舒认为,封建国家繁重的赋税徭役负担使人民无法忍受,》)。

从维护伦理规范、减轻人民负担和发展生产的角度出发,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第三,限制土地兼并。

在董仲舒的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土地兼并现象也愈加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董仲舒提出限田的主张,并不寄希望于“难卒行”的井田制,可见还是想立足实际,兼顾既得者利益,可行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背离了传统儒学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内涵,但却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材料三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