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9da05d2b160b4e767fcfd7.png)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d067c0a2161479161128c5.png)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5556d555168884868762d679.png)
少 阴 亡 阳 的 格 阳 证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通脉四逆汤 方义: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 回阳救逆急驱内寒以救将竭之阳气。方后加 减法,为仲师实践经验,加以细读。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 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原本无汗故云:“反”。 分析: 故云“亡阳也”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派虚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治禁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分析: •脉沉者,沉微也 “脉沉者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阳之戴 通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汤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 阳证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阴液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e8069602d276a200292ef7.png)
胸痹心痛短气病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乌头石脂丸,附姜椒入逐阴寒。心背彻背脉沉紧,形寒肢逆怎缠绵。 薏苡附子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效非常。 人参汤 即理中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丸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逆,丸汤两用暖脾阳。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食入即吐是何因,胃热脾虚两相拼。温脾干姜人参共,清胃黄连与黄芩。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用芩归,天冬桂苓草姜随。石膏白术芍知母,清热养阴用葳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瓜蒌商路根。蜀漆葶苈子,捣末海藻均。 枳实栀子豉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除风湿,生姜大枣甘草同。身痛转难脉虚涩,祛邪莫忘和中宫。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术汤,附姜枣甘合成方。阳虚痹证偏于湿,脉虚而涩体烦僵。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主何,骨节烦痛伸不得。温阳散寒除湿去,煎加术桂起沉疴。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证自平。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栀子柏皮汤,湿热熏蒸肝胆伤。煎加甘草和中气,清热利湿善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少阴病篇(七版)(1)
![少阴病篇(七版)(1)](https://img.taocdn.com/s3/m/3e58475803d8ce2f0166232e.png)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 分析:原本无汗故云:“反”。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故云“亡阳也”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精派品课虚件 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阳之戴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阳证
通 汤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精阴品课液件 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提要:少阴病治禁 ❖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阳虚衰精品,课件不能制水
❖ 启发:
葛根芩连汤证
自利而渴 黄芩汤证 伴小便短赤 细问小便
白头翁证
色白否为
本条—必伴小便色白 清长
辨热利、 寒利的关键
太阴 下 不渴 少阴 利 口渴
虚 寒 证
重心在于脾虚肾阳虚不甚 重心在肾阳虚衰是脾虚及
肾为主,属火衰阴盛之口渴 与热精品盛课件津伤口渴截然不同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d5d50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77.png)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
![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https://img.taocdn.com/s3/m/cade90a8551810a6f4248616.png)
伤寒论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例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白通汤的病机是: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答案:B。
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二)A2型题1.患者,男,60岁。
偶感风寒,起病后发热不明显,但觉精神疲惫,昼日似睡非睡。
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心下结痛,腹部胀满,大便二日未行。
此证最佳辩证应是A.白通汤证B.真武汤证C.白虎汤证D.大承气汤证E.小承气汤证答案:D。
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掌握。
少阴病出现水亏土燥,真阴将竭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三)B型题A.理中汤B.四逆汤C.桂枝人参汤D.吴茱萸汤E.四逆散1.少阴病,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者,宜选用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答案1: D。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吴茱萸汤证的掌握。
答案2: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四逆汤证的掌握。
(四)X型题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逆答案:ABCD。
分析:此题考查对条文第282条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 息高答案:即指呼吸表浅之意。
(二)填空题1.四逆散主治 , ,药物组成是 ,功效是 。
答案: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厥逆证,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宣通阳气 疏达郁滞(三)判断说明题1.附子汤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附子的用量最大。
答案:不正确。
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
(四)简答题1.何谓戴阳?答案: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五)论述题1.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答案:《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8b69580d852458fb760b5604.png)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郝万山伤寒论 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郝万山伤寒论 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bc2dfc56e87101f69e3195bc.png)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
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
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
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
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
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7ebddb8651e79b89680226ef.png)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6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
木生于火,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伤寒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腑,胃虚客热,饥不欲食,蛔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嗅而出,得食吐蛔,此热在厥阴经也。
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dd7c1fdaa8956bec0875e31b.png)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伤寒论(6.1.7)--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习题)
![伤寒论(6.1.7)--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09d275f78a6529657d5374.png)
伤寒论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一、 选择题(一)A1型题1.下列关于少阴病提纲脉证的机理的描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心肾阳虚、阴血不足,神失所养B.邪入少阴,心肾虚衰,水火失济C.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水气不化D.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阳不外达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浊阴上蒙2.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3.根据原文,下列症状除哪项外可辩为“少阴病形悉具”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咽痛复吐利 D.自利而渴 E.小便色白4.下列脉象那项不在少阴病中出现A.脉阴阳俱紧B.脉浮而动数C.脉细沉数D. 脉微涩E.脉浮而迟5.少阴病中出现“自利而渴”的机理是A.少阴下利,阴津受伤B. 少阴热化,伤津耗液C.少阴病阴阳俱虚,阴津不足D.寒侵少阴,真阳受困,津不上承E.少阴阳虚,水气内停6.据条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____________”本条文的最后一句应为:A.急温之B.不可发汗C.不可下之D.宜四逆汤E.四逆汤主之7.四逆汤中,炙甘草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附子毒性B.温补调中C.调和诸药D.补中益气E.缓急止痛8.下列证候,那项不是四逆汤的主要脉证A.下利肢厥B.但欲寐C.脉微而沉D.下利脉微E.小便清长9.下列关于四逆汤证病机的描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心肾阴虚,阳不外达B.肾阳虚衰,阴寒内盛C.肾阳衰微,阴盛格阳D.心肾气血阴阳俱虚E.寒邪直中少阴,阳郁不达10.关于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下列那项论述是错误的:A.面色赤加葱九茎B.腹中痛,去甘草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E.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11.通脉四逆汤的主要病机是:A.邪从寒化,阳不外达B.阴寒内盛,阳不化津C.阴寒内盛,格阳于外D.阴寒内盛,寒湿凝滞E.病情向愈,阳气复来12.“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何汤证的辩证关键:A.四逆汤证B.四逆加人参汤证C.茯苓四逆汤证D.通脉四逆汤证E.当归四逆汤证13.下列那项为通脉四逆汤的主症:A.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B.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小便色白E.昼日烦躁不的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身无大热14.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A.干姜,附子B.附子,甘草C. 附子,葱白D.甘草,干姜E.干姜,葱白15.白通汤的病机是: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16.下列关于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病机描述最确切的是:A.阴寒内盛,阴阳格拒B.阴寒内盛,阳不外达C.阴寒内盛,虚阳上浮D.阳脱阴竭,寒热格拒E.阴寒内盛,正气拂郁17.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猪胆汁与人尿,下列关于其作用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A.引阳药入阴以防格拒B.滋养阴液C.益阴和阳D.寓“逆者反治”之意E.苦寒清热18.白通加猪胆汁汤的辩证要点是A.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B.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C.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D.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E.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手足寒,脉沉19.除那项外,均为少阴病虚阳外越的指征:A.面红如妆B.汗出C.下利清谷D.烦躁E.身反不恶寒20.在《伤寒论》的方剂中,仲景多处用到附子,其中用量最大的方剂是:A.四逆汤B.白通加猪胆汁汤C.通脉四逆汤D.桂枝附子汤E.干姜附子汤21.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A.人参,附子,茯苓,白术,生姜B.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C.附子,芍药,白术,干姜,甘草D.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E.附子,茯苓,甘草,人参,白芍22.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_________,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https://img.taocdn.com/s3/m/37f772a64b73f242326c5f1d.png)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20】【321】【322】【323】【324】【325】展开全文【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十九。
枳实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炙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
一服得利,止后服。
陈修园:少阴上火下水,其病有水与火之分,其治若焚与溺之救。
请先论君火之亢:少阴病,得之二日,合阳明之燥化,又交于少阳主气之三日,不能合阴阳二枢以外转,反合君相二火以内焚。
其证口燥咽干者,君火炽盛,水阴枯竭也。
急下之,上承热气而下济水阴,缓则焦骨焚身,不可救矣,宜大承气汤。
黄元御:少阴之经,循喉咙而挟舌本,燥土克水,阴液枯焦,故口燥咽干。
肾水被烁,故当急下。
此与阳明发热汗多章义同。
此下三章,皆少阴负趺阳之太过者。
少阴固宜负趺阳,而负之太过,则肾水涸竭,亦必至死,故急下阳明,以救少阴。
少阴三承气证,即是阳明急下三证,以其伤在少阴,故又列之少阴篇中,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刘世祯:急下之证,惟见于阳明、少阴二经。
盖病在阳明,亡脉外之津液,所攻在糟粕之实;病在少阴,枯脉内之精血,所泻在强阳之亢。
旧释于脉内、脉外分辨阴阳之义不能究明,遂于两经下证,亦混同难以审析。
盖阳明下证,当发热、汗出、口渴、唇枯、舌枯;少阴下证,当发热于内,外时热而时厥,身必无汗,以脉气内陷,则孙络不能输津外通腠理,故在阴不得有汗,至其病机之变,仍以胃燥为本,以胃燥则伤脾精,脾精竭而枯燥,则伤肾水,故发病在阳明,受病在太阴,病归在少阴,所谓土克水之义者即此。
大抵凡急下之证,或当下而迁延失治,初见津液越出,继而津液已竭,则邪热内陷,灼及脉内精血,燥胜水涸,未有不转归少阴证者。
少阴急下之证,共示三变,邪有上下分攻之异:,本条乃火炎土燥上乘之候。
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此为胃火炎上而灼肺金,金枯不能生水,则水绝其源,源绝其涸可立而待;胃实内陷能令水涸,口燥咽干,肾液有立竭之象(口燥咽干四字宜重看,肾液上行即为唾津),脉当数大而实,不急下则金水二藏俱绝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https://img.taocdn.com/s3/m/17444d2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0.png)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11】【 312】【313】【 314】睁开全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十。
甘草 xx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 xx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陈修园: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
今少阴病二三日,乃三阳主气之期。
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上循经脉而及咽。
其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服汤后不差者,与桔梗汤。
【述】此言少阴之气循经而上逆于咽也。
黄元御:二三日,初觉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以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甘草泄热而缓迫切也。
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泻热而缓迫切,桔梗降逆而开结滞也。
刘世祯:此示少阴咽中肿痛之证,盖心邪乘肺之变,而营热外泄于气之为病也。
经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尔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尔后痛者,形伤气也。
故知同一肿痛之证,因病情有先肿、先痛之殊,则病机分在阳、在阴之异。
痛先而肿后者,气热烁血之诊;肿先而痛后者,血热移气之变。
盖咽隘之部,在阴为肾液上注之门,在阳属中精内阅之使(经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
又曰:胆为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故知阴经阳经,皆有咽痛。
但在阳则邪在脉外,多先痛后肿,肿连颐颊之间;在阴则邪在脉内,多先肿后痛,痛在咽门以内。
凡少阴咽中肿痛,必肿痛不甚,昼缓夜剧,口中胶而小便清,或时清时热。
脉当浮而急,按之微弦(必兼细象)。
有痛引腹中之意。
何以知引腹中?必微咳而知之。
宜不炙甘草一味作汤,备清热解毒、缓急润燥之功,则急痛壅肿并解。
设不差者,肺气之上结也,宜桔梗汤治之,苦甘合化,散结滞而消痈肿,此为利窍排浊之剂,非外达邪气于皮毛也。
桔梗,味苦性平微散,解结滞,排脓血,开肺窍,利咽喉,肺气虚损者忌之。
【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可以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伤寒论PPT(少阴病篇)
![伤寒论PPT(少阴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724eb8453610661ed9f4e2.png)
“下法”不绝对
少阴三急下证
•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 大承气汤。
•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纲要
2
少阴病提纲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2、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 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 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 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少阴的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1)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释义:
微——微弱无力,似有似无——心肾阳虚,鼓动无力
脉
细——脉形细小如丝——阴虚血少,脉道不充
本证
3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类方
•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 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色 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 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 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大附子 一枚 30g
普通附子 一枚 15g
真武汤证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1628e2e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9.png)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病理: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证: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现在证: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诊断:少阴病形悉具辨证:“虚故引水自救”〃“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90b9aba216147916112862.png)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c9c5c9d66137ee06eff918df.png)
少陰病脈証並治中医内科专家伤寒研究者张力丰少陰病病位在心腎,部分邪氣從外直中而生,部分從膀胱經即太陽經(本身陽氣虛)誤治,亦可從太陰經巡經而至。
表現爲心腎陽氣不足(腎陽不足爲主);素體心陽不足腎水內盛,外邪從陰化寒,即爲寒化證(陽虛陰盛、陰盛戴陽、陰盛格陽陽虛寒盛身痛、陽虛水泛),寒化證預後看陽氣是否恢複;素體陰虛陽亢(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陰虛內熱水熱互結)熱化證參看溫病條辨;少陰經證(咽痛證);兼證,即太少兩感、少陰陽明證;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證。
提纲:(二八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微細:轻取既有,重按消失,乃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道;细为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所致;脉微为主。
但欲寐:迷迷糊糊,精神萎靡不振乃是阴阳俱虚,精神失养。
(二八二)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渇者,属少陰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阴自受寒邪之证。
不从阳经来也。
寒初到经。
欲受不可。
欲却不能故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真阳为寒邪所伤,心有不甘,奋起抗邪但又抗邪无力,这是典型症状)。
而实不能寐也。
至五六日。
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
然少阴阴脏也。
寒阴邪也。
以阴受阴。
法当不渴。
而渴者。
此非有热。
以脏虚故引水自救耳。
更审其小便。
若色白者。
则少阴寒病。
全体大露无疑。
何以言之。
热传少阴。
自利而渴者。
邪热足以消水。
其小便色必赤。
寒中少阴。
自利而渴者。
虽能饮而不能制。
其小便色必白也。
(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下利清谷;阳虚不能温化寒水或者临床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故渴)。
仲景辨证之精如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少阴篇》(二八三)病人脈陰陽倶緊,反汗出者,亡(伤)陽也。
此属少陰,法当咽痛而復吐利。
此证应该是寒邪突然伤阳,邪气与阳气相争,阴寒内盛(为主),阳气不足(为辅)。
此条应该是少阴病脉阴阳俱紧,阴阳泛指三部脉俱紧,沉紧,与281条相别,281条脉微细是特征脉象,此条是沉紧,应当寒邪直中里阳,而寒气很重,脉象也不是浮紧,与太阳经相别;少阴病法当不汗出,今汗出是指寒邪突然伤及少阴心肾阳气,阳气不足,不能摄津所致;少阴经脉走咽喉,虚阳巡经上浮故而咽痛,伤及脏阳则吐利。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fecf87c6bb4cf7ec4afed0fb.png)
谵语—心失养,阴更 伤,火更旺,扰心 神 小便难—阴更伤,气 化无源
故曰,强责少阴汗也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眠者,猪苓汤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舌苔黄干、质红,脉 浮数,不得眠,小便短赤心烦 少阴 虚寒证—时发时止,(止而)但欲寐,脉 微细,下利,小便色白,舌白质淡,四肢冷
禁用 汗下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
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心为十二官之主。主明则 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为先天之本。肾阳 虚,脾阳亦虚,生化之源不旺,先后天皆病,病 属危重。心脾肾阳虚,容易亡阳虚脱,因此,预 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的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阴竭亦死。 分:自愈、可治、阳脱、阴竭 A、辨自愈(阳复自愈证)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必自愈。
总结以上五条:
少 阴 寒 化 证
厥 逆冷、四逆 利 不止 进 恶寒蜷卧 加重 而 但欲寐 躁烦 或昏迷
脉不至—心阴阳不接续 外脱 (格 汗出—心阳外亡 阳证) 息高—肺肾败绝,上脱 ——戴阳证
最后脱绝时,可有: 复利 回光返照 复烦躁 形—神识半不清,四肢躁动 理—阴阳气将竭,四肢、心神失养,心神浮越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要求: 1、明确少阴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治疗 的规律。 2、掌握少阴病寒化证和热化证的辨证施治。
概说
一、少阴的生理
手—心—主火,主血脉,主神志,主汗 液,其华在面,为人身之大主。 少阴 足—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主骨 髓,其华在发;内藏相火,为 水火之脏;内藏真阴真阳,为 先天之本。
阳 度欲 昏脱 迷, )无 力 与 邪 争 , 不 烦 不 躁 ( 中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试题及答案归纳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试题及答案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e98b92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a.png)
伤寒论第五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一、A11、《伤寒论》中体现“治未病”预防治疗学思想的证治是A、真武汤证B、四逆散证C、四逆汤证D、小柴胡汤证E、桂枝汤证2、真武汤治疗A、阳郁厥逆B、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C、阴虚水热互结D、少阴寒化兼太阳表证E、少阴阳虚水泛3、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宜选用的方剂是A、归脾汤B、大补阴丸C、炙甘草汤D、黄连阿胶汤E、四物汤4、患者泄泻六天,心烦失眠,口渴,偶有呕吐,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A、五苓散B、真武汤C、猪苓汤D、真人养脏汤E、四神丸5、患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宜用A、猪苓汤B、真武汤C、葛根汤D、黄连汤E、白头翁汤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A、阳郁厥逆B、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C、阴虚水热互结D、少阴寒化兼太阳表证E、少阴阳虚水泛7、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者,其脉象特点是A、脉沉实B、脉浮C、脉浮缓D、脉沉缓E、脉沉8、四逆散证的病机是A、肾阳郁遏,阴寒内盛B、肝郁气滞,阳气内郁C、肾阳不足,格阳于外D、肾阳虚衰,气机不利E、阳气郁遏,气机不畅9、下列四逆散证中或然证的病机配伍不正确的是A、肺寒气逆,则为咳B、心阳不足,则为悸C、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D、中寒气滞,则腹中痛E、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10、下列关于四逆散的加减变化,不正确的是A、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湿B、若咳,加干姜、五味子降逆止咳C、心悸,加桂枝温壮心阳D、泄利下重,加薤白通阳行滞E、腹中痛,加附子温阳止痛11、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A、桂枝、芍药、当归、细辛B、柴胡、附子、干姜、甘草C、附子、干姜、人参、甘草D、人参、茯苓、附子、干姜E、柴胡、枳实、芍药、甘草12、关于四逆散证或然证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寒气逆,则为咳B、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C、心阳不足则为悸D、阳虚中寒,则腹中痛E、中寒气滞,则腹中痛13、关于四逆散的兼证配伍,错误的是A、若咳,加桔梗、半夏温肺敛气B、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湿C、腹中痛,加附子温阳止痛D、心悸,加桂枝温壮心阳E、泄利下重,加薤白通阳行滞14、治疗少阴寒化兼表证的方剂是A、四逆散B、桂枝汤加附子汤C、麻黄细辛附子汤D、当归四逆汤E、四逆汤二、B1、A.回阳救逆B.育阴清热利水C.温阳化气行水D.滋阴清火,交通心肾E.温经解表<1> 、真武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 、猪苓汤证的治法为A B C D E2、A.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B.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C.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D.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E.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1> 、黄连阿胶汤主之的是A B C D E<2> 、猪苓汤主之的是A B C D E3、A.四逆散证B.当归四逆汤证C.麻黄细辛附子汤证D.四逆汤证E.黄连阿胶汤证<1> 、血虚寒厥所对应的证治是A B C D E<2> 、阳郁厥逆所对应的证治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四逆汤证论述了少阴病脉沉,治宜急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病理: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一一四逆汤为代表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证: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现在证: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诊断:少阴病形悉具辨证:“虚故引水自救”// “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咽痛——少阴之脉循喉,虚阳循经上扰下利——肾阳虚衰,中焦失于温煦,脾胃升降失常,寒湿下注呕吐——浊阴上逆三、少阴病治禁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5)【提要】少阴里证禁用汗法。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6)【提要】少阴病阴阳两虚禁用汗、下法。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一、少阴寒化证(一)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4)【提要】少阴病阴盛阳衰的证治。
少阴病脉沉沉而微细----阳气虚衰,阴寒极盛举脉略证----应有但欲寐等证治疗急温之----早期治疗宜四逆汤---回阳救逆【辨治要点】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踡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
下列证候,哪项不是四逆汤的主要脉证:A.下利肢厥B.但欲寐C.脉微而沉D.下利脉微E.小便清长『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下列关于四逆汤证病机的描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心肾阴虚,阳不外达B.肾阳虚衰,阴寒内盛C.肾阳衰微,阴盛格阳D.心肾气血阴阳俱虚E.寒邪直中少阴,阳郁不达『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四逆汤。
(二)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加葱),或腹痛(去葱加芍药),或干呕(加生姜),或咽痛(去芍药加桔梗),或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提要】少阴阴盛格阳的证治。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少阴寒化证脉微欲绝——真阳衰竭之危候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虚阳上浮或然证:腹痛——阴寒凝结,脾络不通干呕——阴寒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咽痛——虚阳上浮,扰及咽部则;利止脉不出——阳气欲绝,下利至甚,无物可下,阴液将竭【辨治要点】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主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用通脉四逆汤。
【方义】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干姜。
通脉四逆汤的主要病机是:A.邪从寒化,阳不外达B.阴寒内盛,阳不化津C.阴寒内盛,格阳于外D.阴寒内盛,寒湿凝滞E.病情向愈,阳气复来『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通脉四逆汤的主要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何汤证的辨证关键:A.四逆汤证B.四逆加人参汤证C.茯苓四逆汤证D.通脉四逆汤证E.当归四逆汤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通脉四逆汤证。
(三)白通汤证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4)【提要】少阴阴盛戴阳证的证治。
下利——肾阳虚衰较重,阴寒内盛,伤及脾阳,脾肾虚衰,寒湿下注本条省略一关键症状“面赤”【方义】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干姜用量,加葱白而成。
【辨治要点】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主症:下利、面赤、恶寒踡卧、四肢逆冷、脉微细、但欲寐等。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方用白通汤。
白通汤与通脉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A.干姜,附子B.附子,甘草C.附子,葱白D.甘草,干姜E.干姜,葱白『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
所以相同的药物是干姜和附子。
白通汤的病机是: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D.寒邪内侵,阳郁不达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白通汤的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5)【提要】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服热药发生格拒的证治与预后。
厥逆无脉——阳亡阴竭,心肾倶衰脉暴出——浮大躁动,阴液枯竭,孤阳外脱【辨治要点】病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主症:白通汤证兼见寒盛格拒热药之症,包括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心烦。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咸苦反佐。
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义】白通加猪胆汁汤即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而成。
下列关于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病机描述最确切的是:A.阴寒内盛,阴阳格拒B.阴寒内盛,阳不外达C.阴寒内盛,虚阳上浮D.阳脱阴竭,寒热格拒E.阴寒内盛,正气拂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病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猪胆汁与人尿,下列关于其作用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A.引阳药入阴以防格拒B.滋养阴液C.益阴和阳D.寓“逆者反治”之意E.苦寒清热『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猪胆汁与人尿目的是:引阳药入阴以防格拒;寓“逆者反治”之意;益阴和阳,滋养阴液。
白通加猪胆汁汤的辨证要点是:A.脉微,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B.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C.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D.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E.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手足寒,脉沉『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白通汤证兼见寒盛格拒热药之症,包括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心烦。
(五)真武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加五味子、细辛、干姜),或小便利(去茯苓),或下利(去芍药加干姜),或呕者(去附子加生姜),真武汤主之。
(316)【提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主证:腹痛下利一一阳虚水泛,水饮浸渍胃肠小便不利一一水停下焦,阳虚气化不行四肢沉重疼痛一一水泛肌表,浸淫肢体或然证:咳一一水寒犯肺小便利一一阳虚不能制水下利(指利甚)一一水寒下趋肠道呕一一水寒犯胃病机: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饮泛滥治疗:真武汤一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辨治要点】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主症: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用真武汤。
真武汤的主要病机是:A.肾阳虚衰,寒湿内盛B.肾阳亏虚,水气泛滥C.脾肾阳虚,关门不利D.下元亏虚,气化不利E.邪侵少阴,肾失所主『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真武汤的主要病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下列证候中,哪项不是真武汤的主证:A.心下悸,头眩B.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C.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D.腹痛,小便不利E.四肢沉重疼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症是C选项。
(六)附子汤证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提要】少阴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证候身体痛、骨节痛---寒湿不化,凝滞筋骨手足寒、背恶寒---阳衰,不能充达四末寒凝阳气所布之处脉沉:里阳不举病机:少阴阳衰,寒湿凝滞,营血不利治:服附子汤---温经祛寒除湿灸大椎---祛寒邪关元---助元阳【辨治要点】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主症: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治法:温阳散寒、镇痛除湿。
方用附子汤。
附子汤中用炮附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
下列那项不是附子汤的主症:A.口中和,其背恶寒B.身体痛C.四肢沉重疼痛D.手足寒E.骨节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四肢沉重疼痛是真武湯的主症。
附子汤的治法是:A.温阳化湿,镇痛祛寒B.温通阳气,祛风除湿C.破阴回阳,宣通上下D.破阴回阳,通达上下E.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附子汤的治法是温阳化湿,镇痛祛寒。
背恶寒鉴别太阳病一一寒邪袭表,卫阳被遏一一与发热头痛,脉浮并见阳明病一一邪热内炽,汗出肌疏,津气不足一一背恶寒较轻,必口中燥渴引饮少阴病一一阳虚寒盛,失其温煦一一背恶寒重,口中和,脉沉,无热象附子汤:术、附倍用,并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阳虚身痛)四两二枚真武汤:术、附半量,更佐生姜温散水气(阳虚水泛)二两一枚(七)吴茱萸汤证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提要】少阴阳虚阴盛,浊阴犯胃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肾阳虚衰,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主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治法:温胃散寒,暖肾降浊。
方用吴茱萸汤。
(八)桃花汤证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脾肾阳虚,络脉不固而统摄无权,大肠滑脱)者,桃花汤主之。
(306)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提要】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
桃花汤药用三味,赤石脂、干姜、粳米。
证候:下利不止---下焦虚寒,失于固摄便脓血----寒凝血腐,脉络损伤腹痛----阳虚寒凝,气机不畅小便不利----利久津伤病机:阳虚寒盛,脉络损伤,固摄无权治疗:桃花汤----温阳止利,涩肠固脱【辨治要点】病机:脾肾阳虚,大肠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