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1
高一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 学案 鲁教版必修1
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目标导航】明确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1)图示圈层名称:A_____、(2)A层由C、D组成,C表示_____。
(3)图中显示的A层所具有的特点是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3)作用:形成了丰富的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实现了地区和圈层之间的(1)在图中标出箭头,完成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2)高温熔化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 (3)岩浆各类岩石岩浆(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含义是A:; E:;G:风化作用;【思维拓展】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及其成因。
地球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如下表:【自我评价】1.下列岩石中,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页岩、石灰岩 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 D.石灰岩、花岗岩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断层3,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就是地壳(2007年高考上海卷,4—6)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回答4~6题。
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阅读材料,完成7~8题。
明故宫的午门里有一块“血迹石”。
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的绛褐色斑纹,像是渗透到石头中的鲜血。
有人说血迹石是明代方孝孺血溅宫门留下的。
苏州虎丘有一块渗血“千人石”。
传说是吴王阖闾在这块石头上砍死了所有修建坟墓的工匠,千人石每到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
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鲁科版必修1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特征;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一课时 岩石圈【学习过程】[课前预习][问题探究]探究活动1:地球的圈层结构①外部圈层: 圈、 圈、 圈。
②关于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对 的研究。
地震波分为 (P 波)和 (S 波)。
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完全 。
以 界面和 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P26图2-1-2,填下图: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 圈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圈之间的相互和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④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探究活动2:岩石圈的组成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课后反思】。
【鲁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节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包括那几部分?问: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类?(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新课引入)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
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鲁教版必修1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图1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 ,乙 ,丁 (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的理由。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案(第1课时).doc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第1课时).doc
最活跃的因素。
在莫霍界面以上。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 _________ 地壳和大洋地壳,其
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பைடு நூலகம்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
硅镁层, _________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在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
考点诠释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二、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1.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
和
,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
种矿产资源。
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这是复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要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 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②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层 ”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 发源地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 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软流层
图2
探究活动 1:读图 2,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完成表 1
表1: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主要特点
A .①
B.②
C.③
D.④
2.该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 5中字母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A.A
B.C
C. E
D.F
【知识构建】
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 “考试要点 ”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 A. B. C. D.图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C.含有生物化石D.有层理构造、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有下列中的.大理岩、板岩D.花岗岩、砂岩( )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岩浆参考答案:【巩固练习】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聚集区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A.油气B.煤炭C.铁矿 D.地下水2.与甲处地形的形成无关的是(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C.张力作用 D.堆积作用(2014·吉安二中周考)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B.褶皱—断层—岩浆侵入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D.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4.图示地区,易发生岩体滑动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 D.丁(2014·威海检测)年轻的贺兰山和银川平原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的西域板块和中朝板块交界处,贺兰山北端和银川平原北端交界处的石嘴山地区因植被茂密被称为“旱海绿岛”。
读下图,回答5~6题。
5.形成贺兰山和银川平原的主要地质构造分别是( )A.向斜背斜 B.背斜地堑C.地垒向斜 D.地垒地堑★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贺兰山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B.受内力作用影响,贺兰山不断增高C.银川平原地势低平、热量充足,适宜发展河谷农业D.银川平原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易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C.玄武岩 D.石灰岩8.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图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图丙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图丁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9.(2013·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高中地理: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1)(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导学学习目标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5、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2、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横波:只能通过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能通过2、圈层结构:、、二、岩石圈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2、物质组成:(1)岩浆岩成因: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侵入岩:如花岗岩成因:(2)沉积岩特征:、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成因: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3、物质循环(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三、内、外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表现为、等。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表现为、、、等。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4.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最常见的有、(2)褶皱①形态:和岩层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拱起②判断方法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向斜常形成或盆地③构造地貌背斜顶部受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侵蚀后地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常形成(3)断层:①含义:岩层受力并沿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大断层,常形成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②构造地貌: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或,如渭河平原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有时有泉、湖泊5、外力作用:(1)主要表现: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等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2)流水作用流水堆积作用:常形成、、风蚀作用:例如、(3)风力作用风积作用:例如、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B.岩石圈主要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C.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 D.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之一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案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1》学案-(新高考).doc
东平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案(2018级)学科:地理学案编号:02使用时间:主备:审核:班级:姓名:第二单元第一节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认识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知道其成因、代表性岩石、应用及特征。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_________ 圈、__________ 圈、 _________ 圈。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圈层,由液态、固态和乞态水组成。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不单独占有空间,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是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S:横波较固体传播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P:纵波较固体、液体和气体(2)界面:(即不连续面,指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⑶划分①三个圈层:左图中C为_________ , D为___________ , E为________ (外核和内核)。
②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连续圈层, _____ 部分较厚,______ 部分较薄。
软流层:位于_________ 的顶部,是__________ 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3. 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由__________ 组成,包括和_____________ 以上的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小贴士:1.珊瑚礁石灰岩: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其主要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珊瑚虫适宜生存在温暖的浅海,自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
2.化石能源:是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它由古代生物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第2单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必修一第2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二、考点梳理——积聚能量考点一、地球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结构1.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震波①地震波有______和_____之分②_____传播的速度较快,可以在____、_____和_____中传播。
_____的传播速度较___,只能通过______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波速发生_____的面。
②地面下平均_____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_______,这个不连续面叫做________③地面下______千米处,纵波__________,横波________,这个面叫做_______(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①以_____界面和_______界面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圈层。
②地壳是由_____组成的,_____部分比较厚,_____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____千米。
③地幔分为______和______。
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_,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④______和________,合称为岩石圈。
⑤地核分为______和______,外核的温度____。
考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2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集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三层:、、。
3.岩石圈的结构: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岩石圈。
4.地壳是连续且不均的圈层,部分较厚,部分较薄。
5.地幔中的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2.常见的岩浆岩有、。
(颗粒结构)3.常见的沉积岩有、和等。
在岩层中能找到已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研究沉积岩,对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和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大特征: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4.常见的变质岩有、和等。
(片理结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堂活动活动1:①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②利用图2-1-2观察横波、纵波的速度变化,说出两者出现明显差异的位置。
活动2:观察典型的岩石标本图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活动3: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并说明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a. b.c. d.①②③④活动4:读图2-1-7,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当堂巩固1.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2.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各地的岩石圈厚度是相同的B.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构成C.地壳化学成分一钙、镁、铁为主D.地球内部圈层由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3.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4. 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5. 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请说明A、B、C和箭头代表的含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 导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导学案
【目标导航】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结构;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
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通过三大类岩石成因、特征的比较,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预习自测】
1.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分界面、及软流层的位置。
2.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举一反三】
完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
【归纳总结】
【预习提示】
•预习内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完成学案P28-29自主预习、预习自测部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目标预览※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2.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用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进程。
※课前预习※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预习测试※1.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B.地壳的厚度相同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份和密度都相同D.地壳厚度不均2.花岗岩是一种A.沉积岩B.喷出岩 C.侵入岩D.变质岩※课堂生成※【探讨1】咱们通常所说的岩石圈是不是就是地壳?为何?提示:(1)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份)组成【典型例题1】岩石圈的组成部份有A.地壳和地幔 B.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D.地幔和地核类型形成条件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典型例题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据此回答1-2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别离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探讨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及模式图①形成了地球上丰硕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互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别离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法指导】1.岩浆只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2.一般以为任何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转化而来……【典型例题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彼此转化的模式图是※随堂巩固※1.图中的大圈、中圈和小圈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地核D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2.一般以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A .地壳B .地幔C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 .地核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B .青藏高原C .云贵高原D .塔里木盆地 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硕的矿产资源 B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互换不进行能量传输D .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5.在必然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份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 .石灰岩、玄武岩 B .页岩、石灰岩 C .板岩、大理岩 D .花岗岩、页岩 6.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 7.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形成的机理是( )A .沉积作用B .变质作用C .重熔再生作用D .冷却凝固 8.(1)图中对应的岩石类型或岩浆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次,是岩石的成因,这需要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说明岩石的形成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即指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产生的变化过程,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活动1:读图2,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完成表1
表1: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图2
软流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
础条件之一。
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____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
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地壳
在莫霍界面以上。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_________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
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
镁层,_________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在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
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_________圈。
地核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
固态。
【典型例题1】(2010年江苏卷)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3为火山喷发图片。
图3
1.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考点诠释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二、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1.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和,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这是复习的一个难点。
复习时要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
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②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发源地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比较三大类岩石形成、特征,完成表2。
表2:三大岩石的比较
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而成。
_________
_________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
形成的岩石。
其典型特征是具有 构造、常含有_________。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_________、页岩变质为板岩 探究活动3:学生绘制地壳物质的循环示意图。
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说出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判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图(即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关系图)是考试重点。
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地壳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探究活动4: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2。
图4为仪征捺山玄武岩石柱林景观图,图5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数字序号表示岩浆及三大类岩
④
③②
沉积物
风化物
F A B
D
D
D D
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图4中石柱林岩石属于
A.① B.② C.③ D.④2.该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5中字母序号直接相关的是A.A B.C C.E D.F 【知识构建】
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