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的作用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2.原穴、络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
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
“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一、针灸口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五输穴应用【珍藏】
五输穴应用【珍藏】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
特定穴的最全汇总表格及简介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纲要】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指“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
它们有以下特点: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以治脏腑病为主,都归属于十二经,从肢端开始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向心性排列,都与五行相配属。
在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一是按《难经》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来用;另一是按《难经》所说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来用,如肝(木)实证可在心(火)经上选属火的少府穴,肝虚证可在肾(水)经上选属水的阴谷穴。
1.五输主病《难经·六十八难》根据《黄帝内经》的经旨,又结合经脉的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主病范围。
2.子母补泻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病在某经,就在本经按“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选取子母穴。
(2)异经取穴法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取母经或子经的本穴施术。
现将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具体应用列表如下:在运用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之法。
3.因时而用《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
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取穴依据的时间针刺法。
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穴是本经气血流止之处,又是本脏气血流止之处,还是三焦的原气进入该经脉的部位。
由于原穴是脏腑原气汇聚之处,所以原穴的变化最能反应脏腑气机的变化。
近代研究也最多。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
于尺泽 , 尺泽 , 肘中之动脉也 , 为合, 手太阴经也。心 出于中冲, 中冲, 手中指之端也, 为井木 肝出于 大敦 , 大敦者, 足大指之端, 及三毛之 中也, 为井木 膀胱出于至阴 , 至阴者 , 足小指之端也 , 为井金; 溜于通谷 , 通谷, 本节之前外侧也, 为荥; 注于束骨, 束骨, 本节之后, 陷者中也, 为腧 ; 过于京骨 , 京骨 , 足 外侧大骨之下, 为原 ; 行于昆仑, 昆仑, 在外踝之后, 跟骨之上, 为经; 入于委中, 委中 , 中央, 为合, 委而 取之, 足太阳经也。胆出于窍阴 , 窍阴者, 足小指次 指之端也, 为井金 胃出于厉兑, 厉兑者, 足大指 内次指之端也, 为井金 , 明确将阴经井穴配木, 阳经井穴配金, 而其它四穴则无明确的五行属性。 至 难经 六十四难 曰: 十变 又言, 阴井木, 阳井金 ; 阴荥火, 阳荥水 ; 阴俞土 , 阳俞木; 阴经金 , 阳 经火; 阴合水 , 阳合土。 始将五输穴与五行配属关系 全部指明, 五输穴理论至此发展较为完善 , 并一直沿 用至今。但是每经的五输穴为何配属五行 , 历代医 家却少有涉及。今从五 行互藏的理论 对此进行解 释 , 则可明知其理论渊源。 每一脏腑都有一条在组织结构及功能联系等各 方面都与之密切相连的经脉 , 即每一脏腑都联系一 条经脉 , 从而形成了 灵枢 经脉 所谓的 肺, 手太阴 之脉 等十二经脉。经脉的 内属于脏腑 , 外络于肢 节 的作用也因之而发。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密切关 系是众所周知的 , 在此不再赘述。根据阴阳五行学 说及脏象理论 , 脏腑分别具有 不同的五行属 性, 如 心属火、 肺属金 之类, 因此可以推断, 与脏腑相关 的经脉自然也 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 , 即 手少阴心 经 当属火。而每一经脉的五输穴自然也属于其本 经的五行之性, 如 : 手少阴心经属火, 其经脉中包含 的五输穴也应属火。然而 , 事实上五输穴又各自有 其独自的五行属性 , 其理不甚明了。其理论渊源若 用 五行互藏 的理论来解释 , 不但说理确凿, 同时也 可更深入的理解五输穴的深刻涵义。 五行互藏 即是说五行之中的每一行又孕含着 五行 , 例如 : 大五行之 火 中 , 又包含有木火土金水 的小五行。即 素问 阴阳别论 所说的 凡阳有五, 五五二十五阳 之义。大五行的经脉之中又孕育着 小五行的五输穴, 例如手太阴肺经脉属金 , 内中又有 属木之井穴少商 ; 属火之荥穴 鱼际; 属 土之输穴太 渊 ; 属金之经穴经渠; 属水之合穴尺泽, 即 金 ( 肺) 之中 , 又包含有木火土金水。从而可以发现五输穴 与五行配属关系的理论完全符合 内经 的 五行五 藏 的理论。同时 , 五输穴配属五行又进一步反证了 五行互藏 的理论价值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五输穴为针灸临床既广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为针灸医师所熟悉并乐用,但有关之系统性专门著作及全面之经验论述,却不多见。
在此特就我个人综合时间关、空间关、象数关、同气相求等观念与理论,并融入古法经验,在临床应用验证后之心得及体会,对五输穴之应用经验作一提要说明,希望能有助于针灸医师之临床及中医之发扬。
一、肺经1. 尺泽(合水穴)(LU.5)本穴是肺经合水穴,为常用要穴。
此穴「合主逆气而泄」, 理气作用甚好, 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气喘、咳嗽等疗效颇佳。
本穴为金之水穴, 能肺肾双治, 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临床治疗胸口苦闷,呼吸困难,气喘、发热等症与并发的肺、支气管、心脏等病效验显著。
治哮喘针感麻到手掌,疗效尤佳。
亦为治疗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
本穴自古即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
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 ( 五十肩 ) ,气喘皆极有疗效。
善于治上焦之病,如实证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他由血压亢进而发生的各种病变等均常取用。
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处及太阳穴放血数次而愈。
临床经验以尺泽治疗胸闷、呼吸困难、气喘,病例甚多效果极佳,治疗心脏病变,肩周痛及不举亦有极大功效。
当狭心症发作之时,在尺泽泻血,去除肺中之瘀血,可以使其缓和舒适。
心痛以三棱针刺尺泽出血甚效,这是因为尺泽泻血能泻除上焦瘀血及郁热。
本穴刺血治急性胃炎之吐泻,腹痛亦甚效。
古人常配委中治霍乱:急性吐泻:。
刺血还能治狂躁型精神病、降血压。
在此刺血还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
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水穴为子穴,泻金当泻本穴,使其不能克木,木不受克,则筋紧可松而挛急可舒, 治运动系统病甚效。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也说肺为肝之主。
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治疗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总而言之,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讲义(上篇)
五输穴讲义(上篇)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难经·六十八难》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作者:陈思宇,金末淑,徐杉,何丽丽,黄建军【关键词】五输穴;《灵枢》;《难经》;综述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五输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对于五输穴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荥腧治外经,合治内府。
”《难经·六十八难》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六十四难》明确了五输的属性,记述了五输穴与五行的配属关系,为针灸的“补母泻子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七十四难》又根据不同季节选取五输穴:“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针灸甲乙经》尚有根据五输穴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小便的颜色异常采用五输穴治疗的记载:“溺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输,白取经,黑取合。
”五输穴为临床最常用的特定穴之一,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即指全身穴位均统于五输穴及原穴,可见五输穴之重要。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2007年12年间有关五输穴的文献,现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如下。
1 井穴理论研究井穴为五输穴之第一穴,《内经》中对井穴论述较为详细,但均散见于各篇之中,未成一体。
周氏等[1]对其进行了整理,明确了井穴的意义及除手少阴心经外的十一条经脉井穴的名称及位置,以及井穴的运用原则及其主治病症。
鞠氏等[2]认为,井穴的急救作用不仅在于针刺,还可取效于艾灸。
临床研究郑氏等[3]应用点刺健侧肢体少泽、关冲、商阳、至阴、窍阴、厉兑等井穴,治疗脑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常收到即刻疗效,总有效率为90%。
五腧穴应用
五腧穴应用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总而言之,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最详细的五腧穴介绍)
五输⽳(最详细的五腧⽳介绍)五输⽳即⼗⼆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在经脉中运⾏的情况,⽐作⾃然界的⽔流,以说明经⽓的出⼊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
如经⽓所出,象⽔的源头,称为“井”;经⽓所溜,象刚出的泉⽔微流,称为“荥”;经⽓所注,象⽔流由浅⼊深,称为“输”;经⽓所⾏,象⽔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充盛,由此深⼊,进⽽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海,称为“合”。
《难经·六⼗⼋难》:“井主⼼下满,荥主⾝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泄。
”概括了五输⽳的主治范围。
⼗⼆经各有⼀个井⽳,因多位于⾚⽩⾁际处,故井⽳具有交通阴阳⽓⾎的作⽤,多⽤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荥⽳均可退热;输⽳多⽤于⽌痛,兼治⾝体沉重由⽔湿所致者;经⽳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向下引。
井⽳还⽤于诊断:井⽳是各经的“根”⽳,⽇本针灸家⽤燃着的线⾹熏烤井⽳,分析井⽳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根据脏腑的不同作⽤,把其分属五⾏,即肝、胆属⽊,⼼、⼩肠属⽕,脾、胃属⼟,肺、⼤肠属⾦,肾、膀胱属⽔。
⼜将五输⽳也分属五⾏。
《难经·六⼗四难》指出:“阴井⽊,阳井⾦,阴荥⽕,阳荥⽔,阴输⼟,阳输⽊,阴经⾦,阳经⽔,阴合⽔,阳合⼟。
”据此,⼜根据五⾏的相⽣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的治疗⽅法,即补母泻⼦法。
具体应⽤⼜有本经补母泻⼦法,⼦午流注纳⼦法和异经补母泻⼦法。
六阴经井(⽊)荥(⽕)输(⼟)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涌泉然⾕太溪复溜阴⾕肝(⽊)⼤敦⾏间太冲中封曲泉⼼(⽕)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隐⽩⼤都太⽩商丘阴陵泉⼼包(相⽕)中冲劳宫⼤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井(⾦)荥(⽔)输(⽊)经(⽕)合(⼟)⼤肠(⾦)商阳⼆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阴通⾕束⾻昆仑委中胆(⽊)⾜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肠(⽕)少泽前⾕后溪阳⾕⼩海胃(⼟)厉兑内庭陷⾕解溪⾜三⾥三焦(相⽕)关冲液门中渚⾄沟天井五输⽳表肺⼤肠胃脾⼼⼩肠膀胱肾⼼包三焦胆肝井少商商阳厉兑隐⽩少冲少泽⾄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敦荥鱼际⼆间内庭⼤都少府前⾕通⾕然⾕劳宫液门侠溪⾏间输太渊三间陷⾕太⽩神门后溪束⾻太溪⼤陵中渚⾜临泣太冲经经渠阳溪解溪商丘灵道阳⾕昆仑复溜间使⽀沟阳辅中封合尺泽曲池⾜三⾥阴陵泉少海⼩海委中阴⾕曲泽天井阳陵泉曲泉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属⽕,那个⽳属⽔,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属⽕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这是中医的五⾏学说。
五输穴讲义(上篇)
五输⽳讲义(上篇)五输⽳即⼗⼆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原》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为经,所⼈为合,⼆⼗七⽓所⾏,皆在五腧也”。
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在经脉中运⾏的情况,⽐作⾃然界的⽔流,以说明经⽓的出⼊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
井:指地下泉⽔初出,微⼩⽽浅。
杨⽞操〈难经〉注:'⼭⾕之中,泉⽔初出之处名之⽈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
荥:指⼩⽔成流。
《说⽂解字》:'荥,绝⼩⽔也。
'杨上善《明堂》注:'⽔溢为荥,谓⼗⼆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以形容位于井⽳之后的第⼆⽳。
输:指⽔流渐⼤可输送、灌注。
《说⽂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难》⽈:五藏输者,三焦⾏⽓之所留⽌。
故肺⽓与三焦之⽓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以形容位于荥⽳之后的第三⽳。
经:指⽔流⾏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直波⽈经。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经,常也。
⽔⼤流注,不绝为常。
⾎⽓流注此,徐⾏不绝,为之常也。
'⽤以形容位于输⽳之后的第四⽳。
合:指⽔流汇合⼊深。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如⽔出井以⾄海为合,脉出指井,⾄此合于本藏之⽓,故名为合。
'⽤以形容位于经⽳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
六府下合⽳:六腑中,胃、膀胱、胆属⾜三阳经,各有合⽳;⼤肠、⼩肠、三焦属⼿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阳经各有合⽳外,在有关的⾜阳经上也各有⼀合⽳之说。
《难经·六⼗⼋难》载:“井主⼼下满,荥主⾝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泄。
”概括了五输⽳的主治范围。
腧穴学总论之特定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 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 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命名:以脏腑名加“俞”字而成。
《灵枢· 背俞》首载。
5)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
胸腹部。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十二募穴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 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 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 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六阳经五输穴及其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 井 荥 输 经 合 (金) (水) (木) (火) (土)
大肠(金) 商阳 三焦(相火) 关冲 小肠(火) 少泽 胃(土) 厉兑 胆(木)
膀胱(水)
二间 液门 前谷 内庭 侠溪
通谷
三间 中渚 后溪 陷谷 足临 泣 束骨
阳溪 支沟 阳谷 解溪 阳辅
昆仑
针灸治疗学部分练习题及答案
针灸治疗学部分练习题及答案针灸治疗学部分练习题及答案2、风中脏腑闭证治疗时应选取的穴位是()A(十宣百会关元气海B(十二井百会太冲神阙C(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D(十宣水沟关元丰隆3、突然昏仆,不省人事,LI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二便失禁,脉微细,属中风的()A (脱证B (虚脱C (闭证D (中经络4、治疗痿证以阳明经穴为主是因为()A(主营阴阳B(多血多气之经C (清热利湿D (主润宗筋E (清泄阳明之热5、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用以治疗(””)型之不寐:A、心脾亏损B、心肾不交C、心胆气虚D、脾胃不和E、痰热内扰7(下列病证中,不宜施用灸法的是:()A、哮喘B、腰痛C、虚寒胃痛D、高热E、中风脱证8、取肾俞、腰眼、委中、腰阳关可以治疗下列哪一型腰痛,()A、肾虚型B、寒湿型C、劳损型D、湿热型E、气滞血瘀型9、取心俞、巨阙、那门、神门、胆俞可治疗哪一证型惊悸,()A、心胆气虚B、心脾两伤C、心肾不交D、心阳不振E、心脉痹阻10、以天枢、上巨虚为主配取脾俞、肾俞、关元主要治疗()A (寒湿痢B (湿热痢C (休息痢D (疫毒痢12、主症腰痛酸软,绵绵不已,遇劳则其,四肢不温,怕冷,舌淡脉细,属()A (寒湿腰痛B (肾虚腰痛C (瘀血腰痛D (湿热腰痛13、产后缺乳,乳房胀痛,胸胁胀满,纳差,舌苔白,脉弦,辨证分型为()A (气滞血瘀B (气血虚弱C (肝郁气滞D.湿热下注14、遗尿,面色恍白,小便频数,四肢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脉沉弱,辨证分型为()A(肾阳不足B(肾阴不足C(脾肺气虚D(肝肾阴虚17、饮食稍有不慎即呕吐,时作时止,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大便濾,舌淡,脉濡弱,应诊断为呕吐的()型A(寒邪客胃B(脾胃虚寒C(湿热中阻D(肝气犯胃18、井穴的五行属性是:A、阳经属金,阴经属木B、阳经属火,阴经属水C、阳经属木,阴经属土D、阳经属火,阴经属金E、阳经属土,阴经属水19、遗精属湿热下注、精室被扰者治疗时宜取穴位()A(肾俞、志室、中极、太溪B(膀胱俞、中极、足三里、太冲C(心俞、志室、中极、三阴交D(关元、志室、三阴交、阴陵泉20、热病后肢体痿软无力,心烦口渴,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数,属痿证()型A (湿热浸淫B (肺热伤津C(瘀血阻滞D(脾胃虚弱22、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少食多寐,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属()型A(肾精亏损B(肝阳上亢C(痰湿中阻D(心脾两伤24、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配心俞、肾俞、太溪治疗不寐证的()A (心脾亏损B (心胆气虚C(心肾不交D(痰热内扰25、下列病证取穴,不属于远部取穴的是:A、胃痛取足三里B、项强取后溪C、哑门治疗失语D、人中治疗腰扭伤E、面瘫取合谷27、风寒湿痹针灸治则是()A(温经散寒,清热利湿,通经止痛B(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止痛C(除湿清热,通经散寒,祛风止痛D(利湿祛邪,补养肝肾,通络止痛28、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便酒,舌苔薄白,脉迟缓,属胃痛的()A(寒邪客胃B(脾胃虚弱C (饮食所伤D (肝气犯胃30、风热感冒常选取主穴()A(大椎、风门、列缺B(大椎、曲池、合谷、外关C(风门、肺俞、合谷D(风池、外关、合谷31、不寐证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若配心俞、脾俞,治疗不寐证的()A(心肾不交型B (心胆气虚型C(肝脾不和型D(心脾亏损型33、与督脉交会的八脉交会穴是()A(内关B(后溪C (列缺D (外关34、胃皖痛虚证取其募穴、合穴应是()A(中皖、上巨虚B(天枢、足三里C(中皖、足三里D(天枢、上巨虚36、头痛,痛如锥刺,迁延日久,痛有定处,舌质暗,脉细涩,属头痛()型A (气血虚弱B (痰浊头痛C.肝阳上亢D(瘀血阻络二、多选题(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1、胃痛的病因病机有()A(寒邪客胃B(饮食不节C (肝气犯胃D (脾胃虚弱E (瘀血内结2、不寐证治疗选取主穴是()A(四神聪B (合谷C(神门D(三阴交E (足三里3、采用标本兼治是在()A(标病急于本病B(标病与本病俱急状态C(本病急于标病D(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E (标病与本病俱缓状态4、八纲中的虚实两纲是鉴别()A(病情的轻重B(人体正气的强弱C (病位深浅D (疾病的性质E (邪气的盛衰-5、针灸补虚选穴配伍方法是()A(多补少泻B(补其本经C (补其表里经D (先补后泻E (虚则补其母7、哮喘虚证主要选取穴位()A(鱼际B (肺俞C(肾俞D(膏盲E (太渊8、针灸处方配穴原则有:()A、本经配穴B、表里经配穴C、左右配穴D、上下配穴E、前后配穴F、原络配穴10、中风闭证主要选取穴位是()A (十二井B (外关C. 人中D(太冲E(丰隆11、三因制宜是指从()制定的适宜治法A(因时、因地、因人B(因年龄、性别、体质C(因春夏、长夏、秋冬D(因季节时辰、地理环境、治疗对象E(因地理、气候、生活习惯-12、完成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通过()A(经穴的配伍B(阴平阳秘C(阴盛则阳病D(针刺的手法E(阳盛则阴病13、治疗阴虚牙痛,可用下列哪些穴位:()A、外关B、风池C、合谷D、颊车E、下关F、太溪14、疟疾针刺治疗宜()A(用补法B(用泻法C(于发作后1,2小时进行D(留针时间长E(于发作前1,2小时进行16、痛经的病因病机是(),A(经期受寒饮冷B (痰湿阻滞C (肝气郁结D (气血亏损E (按经验取穴17、近部取穴法是选取()A(病痛所在的部位B(循经部位C(病痛的邻近部位D(病痛阿是穴E(病痛所属的经脉18、临床选取胸腹、腰背部脸穴配合为()A(前后配穴法B(腹背阴阳配穴法C(脏腑、经脉阴阳配穴D(俞募配穴法E(《灵枢?官针》所指“偶刺”19、下列特定穴定义正确的是()A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B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交会的脸穴C (那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D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E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之处23、下列配穴属俞募配穴的是()A(心俞配内关B(胃俞配中皖C(三焦俞配外关D(肾俞配太溪E (小肠俞配关元25、急性泄泻的病因病机是()A(脾胃虚弱B(饮食不节C (感受外邪D (胃肠气机不利E (传导功能失常26、外感咳嗽的病因病机为()A(感受风寒之邪B (感受风热之邪C(肺阴不足D(肺气壅滞不宣E (清肃功能失常三、名词解释4(针灸配穴方法3(脏腑证治6(俞募穴8(扶正祛邪四、填空题1、中风发生,风、火、痰是其主因,病及()等四脏。
五输穴应用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 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 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 • 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 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 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 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 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 • 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 • 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 • 此外《灵枢· 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 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 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 • 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
井穴之补泻变通表
纳支法
•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 其用法一般称之为纳子法,又称为纳支法。 • 纳支补泻法是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与经气流注盛 衰的关系为基础的补泻法。 • 十二经之流注为:子时到胆,丑时到肝,寅时到 肺,卯时到大肠,辰时到胃,巳时到脾,午时到 心,未时到小肠,申时到膀胱,酉时到肾,戌时 到心包,亥时到三焦。一般泻其流注之旺时,补 取流注刚过之衰时。
母子经母穴穴补泻法
• 虚则补母经所属经之同一五行穴,实则泻 子经所属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 例如:肝虚则补母经(肾水)之同一五行 (水)穴,实则泻子经(心火)之同一五行 (火)穴
经别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 经
手阳明大肠 经
手太阳小肠 经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 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 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 • 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 天星秘诀、席弘赋) • 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
合治内府
• 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 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难经》五输穴及主治作用的英译对比研究
《难经》 是继 《内经》 之后又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全书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或专论针灸内容,对 经络学说、腧穴作用、针刺操作进行了较多的发挥, 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 《内经》 的针灸学理论,反映了 我国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针灸学的概貌。随着中医 的不断对外推广, 《难经》 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 《难经》 翻译研究中,除了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把握 其翻译规律外,应当对 《难经》 的各大分篇论点 (如 脉学、经络、脏腑、疾病等) 的翻译作专题研究,从 而更加深入地揭示 《难经》 的翻译规律。本文拟通过 结合文树德和李照国两种经典译本的五输穴的命名及 其主治作用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 解决方案,以期对五输穴以及 《难经》 中的其他知识 体系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 五输穴及其主治作用简介
《内经》 对五输穴的名称、位置有所论述,而对五 输穴主治作用的系统阐述,首次出现在 《难经》。 《难 经·六十八难》 提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 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仅寥寥数 语,却对后世的针灸临床给以很大的影响和启迪。历 代医家在研究和应用五输穴时,多从这一主治作用入 手。因此,准确地翻译五输穴的命名及其主治作用,
第 !" 卷第 #$ 期总第 #%& 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 ) * 年 )# 月 上 半 月 刊
!"#$%&% '%(#!#$% ')*%+$ *#&,-$!% %*./-,#)$ )0 !"#$-
"!
Hale Waihona Puke 《难经》五输穴及主治作用的英译对比研究
梁家甜 柴铁劬H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腧穴学B辅导资料及答案
《腧穴学B》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记载了349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A.《针灸甲乙经》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E.皇甫谧3.在骨度分寸中,从腋前皱壁水平线至肘横纹为A.9寸4.手三阳经的腧穴总数为B.625.以下那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脏病的治疗D.募穴6.脉病可选用E.太渊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B、公孙、内关8.后顶穴与上星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C.5.5寸9.以下哪穴不在耳部周围D.丝竹空1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D.大包、隐白11.下列哪个井穴有矫正胎位的作用D.昆仑1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B.太渊1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A.外关14.以下腧穴,五行属性不属于“水”的是E.阳陵泉15.两臂伸直从两侧夹向胸部,乳头所指的穴位为A.天府B.侠白C.天泉D.青灵E.天池1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E.中脘17.根据子母补泻法,肝经实证应泻D.太冲18.三阴交不用于下列哪个病症的治疗D.耳鸣、耳聋19.定喘穴主要用于治疗E.哮喘20.中渎穴属于何经腧穴E.胆经21.记载了361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E.《针灸逢源》22.《针灸聚英》的作者是:B.高武23.在骨度分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E.18寸24.足三阴经的腧穴总数为:C.7425.以下哪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腑病的治疗:D.募穴26.气病可选用:A.膻中2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D、足临泣、外关28.伏兔穴与梁丘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C.4寸29.以下哪穴不在鼻部周围:E.巨髎3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E.涌泉、俞府31.下列哪个井穴有泌乳的作用:A.少泽3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C.太白3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穴位:B.内关C.公孙34.以下腧穴,其五行不属于“木”的是:B.少泽35.以下哪穴应闭口取穴:E.下关3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A.日月37.根据子母补泻法,脾经虚证应补:D.大都38.少商放血主治:C.咽喉肿痛39.腰奇穴治疗下列哪个病症最好:A.癫痫40.以下不治咳喘的穴位是:D.手三里41.记载了354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B.《铜人》42.《针灸大全》的作者是E.徐凤43.在骨度分寸中,从臀横纹至腘横纹B.14寸44.手三阴经的腧穴总数为:B.2145.以下哪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急性病的治疗E.郄穴46.血病可选用D.膈俞47.下列哪组不是八脉交会穴:E、后溪、至阴48.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曲鬓穴后应是何穴C.率谷49.以下哪穴不有肘横纹处A.肘髎5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A.关冲、丝竹空51.下列哪个井穴有泄热利咽的作用B.少泽5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C.大陵5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A.大钟B.蠡沟C.申脉D.窍阴E.以上都不是54.以下输穴,五行属性不属于“金”的是B.冲阳55.直立,上肢自然垂直贴于大腿,中指尖所指的穴为A.阴市B.中渎C.伏兔D.曲泉E.风市5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A.关元B.巨阙C.期门D.天枢E.章门57.根据子母补泻法,膀胱虚证应补D.至阴58.丰隆穴最突出的主治作用为B.健脾化痰59.印堂穴不用于治疗D.喑哑60.治疗吐泻的穴位有C.委中61.记载了361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E.《针灸逢源》62.《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D.滑伯仁63.任、督二脉的腧穴总数为B.5164.在背部,与两肩胛下角相平的是D.第7胸椎棘突下65.以下那类穴位可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B.络穴66.髓病可选用B.绝骨6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D、列缺、照海68.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肾俞穴后应是何穴E.气海俞69.以下哪穴不在腕部周围C.阳关7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A.少泽、听宫71.下列哪个井穴有治疝气的作用B.大敦7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D.神门7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A.列缺74.以下腧穴,其五行属性不属于“土”的是D.太乙75.上臂前举,以鼻贴向上臂内侧,鼻尖所指为A.天府B.侠白C.天泉D.青灵E.天池7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C.日月77.根据子母补泻法,胆经实证应泻D.阳辅78.中府穴不用于治疗下列哪个病症C.便秘79.太阳穴不用于治疗C.鼻塞80.“气街”为哪穴的别名D.气冲81.记载了359个腧穴的针灸学著作是D.《针灸大成》82.《针灸逢源》的作者是C.李学川83.在骨度分寸中,从股骨大转子至膝中为E.19寸84.足三阳经的腧穴总数为B.15686.骨病可选用C.大杼87.下列哪组是八脉交会穴?C、后溪、申脉88.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太乙穴后应是何穴C.滑肉门89.以下哪穴不在踝部周围B.复溜90.以下为经脉起止穴的是A.迎香、商阳91.下列哪个有调血止崩的作用A.大敦92.既是五输穴,又是原穴的穴位是E.太溪9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穴位是A.临泣B.照海C.申脉D.后溪E.以上都不是94.以下腧穴,其五行不属于“火”的是A.通谷95.以下哪穴应以张口取穴D.听宫96.在本经循行路线上的募穴有A.关元B.中府C.石门D.中极E.中脘97.根据子母补泻法,肺经实证应泻A.尺泽98.内关穴不用于哪个病症的治疗C.小便不利、浮肿99.四缝穴点刺治疗哪种病疗效最好B.疳积100.膝关穴属于何经A.肝经101.不平第四肋间隙的穴位是A.膺窗102.条口穴的主治病症有A.肩周炎103.哑门穴的正确的针刺方法是C.于第一、二颈椎之间直刺或向下斜刺0.5-1.0寸104.梁门治疗胃部疾病是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105.中指同身寸法源于D.《内经》106.承山穴位于C.委中下八寸107.以下穴位中属于肝经的腧穴是B.中封108.治疗无脉症时,人迎可配C.太渊109.可以回乳的穴位是C.临泣110.具有通调冲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作用是B.公孙111.需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穴位是A.肩井112.不在发际边缘的穴位是C.玉枕113.球后穴的定位是C.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点114.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脊中穴后应是何穴C.中枢115.关冲穴治疗舌缓难言常配B.哑门116.水沟是B.督脉、足阳明之会117.翳明穴的取法是A.在项部,翳风后1寸118.下列哪穴不在肩关节部E.臂臑11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气血紊乱C.太冲120.用于治疗疝气的穴位是C.大敦121.不平第七颈椎棘突下的穴位是:C.大杼122.治疗足不任身的穴位是:E.天柱123.天突穴的针刺方法是:D.先直刺,再向下沿胸骨柄后方针刺1.0-1.5寸124.合谷治疗面瘫是属于腧穴的:B.远治作用125.治疗痔疮时,长强可配:A.承筋126.季胁是指:A.第11肋端127.以下穴位中属于胃经的腧穴是:C.太乙128.四关穴是指合谷配:B.太冲129.位于第一肋间隙的穴位是:E.彧中130.太冲穴主治除……以外的所有病症:A.口歪131.下列哪个穴位是阳维脉的郄穴:E.阳交132.不在骨骼附近的穴位是:B.照海133.膝眼穴位于:C.髌韧带内、外侧134.按照腧穴的排列次序,络却穴后是何穴:C.玉枕135.治疗鼻塞最好的穴位是:D.通天136.针刺时应当注意进针角度的穴位有:C.风府137.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胆经穴位是:A.率谷138.下列哪穴不在肘横纹上:D.曲池13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组穴以治疗热症:E.大椎、曲池140.用于治疗乳少的穴位是:C.膻中141.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C.腰阳关142.“以痛为输”是指C.阿是穴143.应用“隔盐灸”的穴位是A.神阙144.内关治疗心悸是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145.横指同身寸法又称一夫法,首见于A.《千金方》146.五输穴到哪部著作才始完备E.《甲乙经》147.秩边可治疗除以外的病症A.背痛148.治疗无汗、多汗时,合谷常配E.复溜149.解溪与商丘连线中点的穴位A.中封150.内关主治除……以外的各病症E.小便不利151.治疗小儿疳积效果好的穴位是D.四缝152.不在肌腱附近的穴位是E.飞扬153.子宫穴与下列何穴同一水平D.中极154.食窦穴与周荣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D.4.8寸155.李时珍所著的专著为D.《奇经八脉考》156.膻中穴旁开二寸的穴位是D.神封157.以下治疗皮肤瘙痒的穴是A.少海158.下列哪穴不在腘横纹上D.膝阳关15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下牙痛C.颊车160.用于治疗滞产的穴位是D.合谷161.不与喉结相平的穴位有D.天容162.“不定穴”是指E.阿是穴163.不能向上斜刺的穴位是C.肩井164.大椎泻热是属于腧穴的C.双向良性调整作用165.两乳之间横寸定为八寸,出于D.《针灸集成》166.《灵枢·本输》所记的五输穴缺少哪一经:A.手少阴167.治疗鼻塞的穴位是C.通天168.治疗滞产时,合谷常配A.三阴交169.五枢斜下5分的腧穴是E.维道170.外关穴偏于治疗A.退热171.下列哪个穴位是阳跷脉的郄穴C.跗阳172.不在关节附近的穴位是C.支正173.中指同身寸是指D.中指中节侧缘两纹头间的距离174.不容穴与滑肉门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C.5寸175.下关穴不用于治疗下列哪个病症A.腿痛176.“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首见于A.《内经》177.金津穴的取法是B.舌面下,舌系带左侧的静脉上178.下列哪穴不在内、外踝连线上D.商丘17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滞产E.三阴交180.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的穴位是B.至阴181.不平脐的穴位有E.中注182.手足太阴经交会于E.中府183.阳白穴治疗面瘫眼闭不合针刺手法是B.向上斜刺184.环跳穴治疗下肢病的理想针感为C.针感传至足185.“窦氏八穴”是指B.八脉交会穴186.“脾之大络”是指D.大包187.常用于治疗滞产、胎盘滞留的穴位是A.合谷188.列缺治疗慢性咽喉炎常配D.照海189.风池穴不用于治疗C.心悸190.少府穴主治最好的症状是B.阴痒191.以下何穴不治眼病E.风市192.不在动脉附近的穴位是A.冲门193.阑尾穴位于B.足三里下二寸194.漏谷穴与地机穴之间的骨度分寸为D.5寸195.“一夫法”指患者中指中节横纹四指宽度为C.3寸196.治疗偏头痛可选用哪条经脉A.少阳经197.以下哪穴不用于治疗癫狂E.上巨虚198.下列哪穴不在腕横纹上E.阳溪199.合谷常配合下列哪穴以治疗汗证B.复溜200.用于治疗呃逆的穴位是A.天突B型题:A.合谷、偏历B.合谷、太渊C.太渊、列缺D.太渊、偏历E.以上都不是201.属于原原配穴的是B.合谷、太渊202.属于主客配穴的是D.太渊、偏历A.便秘B.肠鸣C.疝气D.呃逆E.阳萎203.太冲穴主要用于治疗D.呃逆204.内关穴主要用于治疗D.呃逆A.黄疸B.聋哑C.癫痫D.头痛E.心痛、心悸205.至阳穴主治A.黄疸206.大椎穴主治D.头痛A.哑门B.水分C.阳交D.命门E.四渎207.治疗水肿的穴位是B.水分208.治疗舌强不语、暴喑的穴位是A.哑门A.后溪B.曲池C.人迎D.肩贞E.臑会209.善于治疗皮肤病的穴位是B.曲池210.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穴位是A.后溪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211.以治疗作用命名的穴位有D.光明、水分212.以生理功能命名的穴位有E.承泣、廉泉A.阴痛,阴痒,心悸B.舌强不语.语言蹇涩C.胃心痛,产妇乳少,咳喘,胸痛胸闷D.疟疾,癫狂痫,胃痛,心悸E.腰痛,小便难,大便秘结,胸闷213.廉泉穴可治疗的病症是B.舌强不语.语言蹇涩214.膻中穴可治疗的病症是C.胃心痛,产妇乳少,咳A.曲泽B.少海C.通里D.少府E.小海215.以治疗舌强不语选用C.通里216.治疗崩漏、月经量过多选C.通里A.天柱B.天牖C.天鼎D.天窗E.天冲217.手阳明经穴是C.天鼎218.足少阳经穴是E.天冲A舌强不语,失音,头痛,颈项强痛,眩晕,脊强折B.心悸,中风失语,遗尿C.舌下肿痛,口舌生疮,中风失语D.热病,癫狂,疟疾,感冒,颈项强痛E.脱肛,遗尿,头痛失眠,健忘219.风府治疗A舌强不语,失音,头痛,颈项强痛,220.廉泉治疗C.舌下肿痛,口舌生疮,中风失语A.中脘、三阴交B.中脘、足三里C.中脘、梁丘D.足三里、胃俞E.梁丘、胃俞221.属于郄会配穴的是:C.中脘、梁丘222.属于募合配穴的是:B.中脘、足三里A.呕吐B.胸闷C.头晕D.痛经E.牙痛223.三阴交主要用于治疗:D.痛经224.合谷主要用于治疗:E.牙痛A.疝气B.咳嗽C.月经过多D.阴痒E.头痛眩晕225.大敦主治:A.疝气226.行间主治:E.头痛眩晕A.疝气B.耳聋C.遗精D.目赤肿痛E.嗜卧227.太溪不用于治疗:A.疝气228.照海主治:A.疝气A.章门B.期门C.大包D.公孙E.隐白229.脾俞配何穴为俞募配穴:A.章门230.冲阳配何穴为原络配穴:D.公孙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231.以生理功能命名的穴位有:C.大椎、心俞232.自然类命名的穴位有: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A.中脘B.鸠尾C.阳交D.巨阙E.中极233.以上具有两种以上特定穴属性的穴位是:A.中脘234.以上以治疗遗尿.小便不利为长的穴位是:E.中极A.经穴B.奇穴C.腧穴D.输穴E.俞穴235.不属于十四经,具有奇效有固定位置的是:B.奇穴236.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称:D.输穴A.临泣B.肩井C.阳陵泉D.日月E.丘墟239.治疗牙痛为所长的穴位是:B.肩井240.治疗口臭为所长的穴位是:C.阳陵泉A.京门、京骨B.太溪、京骨C.太溪、飞扬D.京骨、大钟E.以上都不是241.属于原络配穴的是C.太溪、飞扬242.属于原原配穴的是B.太溪、京骨A.列缺、间使B.灵道、列缺C.阳池、阳溪、腕骨D.神门、阳谷E.经渠、通里243.腕上1寸的穴组是E.经渠、通里244.同在腕横纹上的穴组是C.阳池、阳溪、腕骨A.痔疮B.胃脘疼痛C.头痛D.腹痛泄泻E.高血压245.人迎主治E.高血压246.太渊主治C.头痛A.内关B.复溜C.太冲D.外关E.三阴交247.用于发汗、止汗时合谷常配B.复溜248.用于催产合谷常配E.三阴交A.癃闭,带下,阳痿,痛经B.强壮保健,腹痛吐泻,水肿,目痛C.胃腹痛,泄泻便秘,癫痫D.头痛眩晕,心烦易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E.腹痛腹胀,咳喘心悸,目黄249.中极穴可治疗的病症是A.癃闭,带下,阳痿,痛经250.中脘可治疗的病症是C.胃腹痛,泄泻便秘,癫痫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养老E.承泣、廉泉251.以治疗作用命名的穴位有D.光明、养老252.以人体解剖命名的穴位有C.大椎、心俞A.咯血、咳喘、发热、痔疮B.咳喘、无脉症C.心痛、目黄、瘰疬D.牙痛、发热、痛经E.偏正头痛、阴痛、小便热253.极泉穴主治C.心痛、目黄、瘰疬254.孔最穴主治A.咯血、咳喘、发热、痔疮A.头痛B.肩痛C.鼻塞D.荨麻疹E.周身疼痛255.三阴交主治D.荨麻疹256.大包主治E.周身疼痛A.前谷、液门、二间B.行间、地五会、内庭C.太白、太冲、陷谷D.液门、中渚、前谷、鱼际E.束骨、足临泣、侠溪257.位于掌指关节前的穴组是A.前谷、液门、二间258.位于跖趾关节后的穴组是C.太白、太冲、陷谷A.至阴B.委阳C.金门D.申脉E.委中259.属于膀胱郄穴的是C.金门260.属于膀胱下合穴的是E.委中A.神门B.少海C.通里D.阴郄E.小海261.即属于“原穴”,又属于“输穴”的穴位是A.神门262.以治疗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所长的穴位是D.阴郄A.腰痛B.胸痛C.目赤D.鼻塞E.胃下垂263.气海穴主要用于治疗A.腰痛264.太溪穴主要用于治疗B.胸痛A.遗尿B.心痛、心悸C.目疾D.牙痛E.头痛、眩晕、中风失语265.百会主治E.头痛、眩晕、中风失语266.神门主治B.心痛、心悸A.位前正中线旁开0.5寸B.位前正中线旁开2寸C.位于前正中线旁开4寸D.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E.位于前正中线上267.云门穴是D.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268.幽门穴是A.位前正中线旁开0.5寸A.耳门B.听宫C.听会D.天容E.天鼎269.属于胆经的穴位是C.听会270.属于三焦经的穴位是A.耳门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271.物象类命名的穴位有B.鱼际、天井、颊车272.自然类命名的穴位有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A.太冲B.蠡沟C.中封D.期门E.章门273.肝俞配何穴属于俞募配穴D.期门274.光明配何穴属于原络配穴A.太冲A.经穴B.奇穴C.腧穴D.输穴E.俞穴275.十四经上的穴位称A.经穴276.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E.俞穴A.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B.中风虚脱、强壮保健C.头痛恶寒D.咽喉肿痛E.恶寒发热277.关元穴主治B.中风虚脱、强壮保健278.会阴穴主治A.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A.肘臂挛痛,咳嗽,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B.头痛.心痛,腹痛,便秘C.暴喑,舌强不语D.牙痛,口眼歪斜,颈项强痛E.月经不调,瘾疹279.尺泽穴可主治A.肘臂挛痛,咳嗽,小儿惊风280.通里穴可主治C.暴喑,舌强不语A.中脘、内关B.中脘、胃俞C.中脘、足三里D.足三里、内关E.足三里、胃俞281.属于俞募配穴的是B.中脘、胃俞282.属于募合配穴的是C.中脘、足三里A.痛经B.呕吐C.头痛D.热病E.耳鸣283.曲池穴主要用于治疗D.热病284.足三里穴主要用于治疗C.头痛A.失眠B.崩漏C.便秘、泄泻D.头痛E.颈项腰背痛285.天枢穴主治C.便秘、泄泻286.隐白穴主治B.崩漏A.心悸,胃痛,呕吐,头晕B.阴痛阴痒,心悸胸痛C.咳喘,腹胀,水肿,小便不利D.鹅掌风,口臭E.阴挺,头晕目眩,尸厥,头疼287.少府可治疗的病症是B.阴痛阴痒,心悸胸痛288.劳宫可治疗的病症是D.鹅掌风,口臭A.癫疾B.肠痈C.痔疮D.胁痛E.月经不调289.肾俞主治E.月经不调290.大肠俞主治B.肠痈A.承山、少海、陷谷、气街B.鱼际、天井、颊车C.大椎、心俞D.光明、水分E.承泣、廉泉291.物象类命名的穴位有B.鱼际、天井、颊车292.以人体解剖命名的穴位有C.大椎、心俞A.曲泽、支沟B.通里、神门C.阳池、外关D.神门、外关E.通里、大钟293.以上属于原络配穴的穴组是D.神门、外关294.以上善于治疗遗尿的穴组是E.通里、大钟A.经穴B.奇穴C.腧穴D.输穴E.俞穴295.不属于十四经,具有奇效且有固定位置是B.奇穴296.穴位的统称为C.腧穴A.胸胁痛、便秘B.消渴C.口眼歪斜D.胸肺膈、喉咙病E.耳聋、耳鸣297.支沟偏于治疗A.胸胁痛、便秘58.中渚偏于治疗E.耳聋、耳鸣A.手三里B.后溪C.养老D.人中E.臑会299.以上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穴位是E.臑会300.以上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是A.手三里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针灸专著,为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的作用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
一、井穴治疗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井主心下满
“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于肝,肝主疏泻。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阳井属金,内
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
功。
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
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涌泉:《素问·缪刺论》治无故
善怒,气上贲门。
少冲:《备急千金药方》治太息烦
满,少气悲惊。
商阳:《铜人》治胸中气满。
2、治疗风证
井穴在阴属木,内应于肝,肝主风;在阳经属金,
内应于肺,肺主皮毛。
故内风、外风之疾如惊风抽搐、
癫痫等均可取井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大敦:《甲已经》治小儿痫瘈。
少商:
《针灸滋生经》治咽喉肿塞,谷粒不下;《杂病穴法歌》
治小儿惊风;关冲:《针灸大成》治喉痹舌卷。
3.治疗出血证
肝藏血,若功能失职可见出血证。
文献记载如:厉兑:《甲已经》主鼻衄。
大敦:《针灸大成》主妇人血崩不止。
4.治疗急性热病高烧、中暑、肝风内动之惊厥、神志病(昏迷、癫狂),有泻热开窍、镇惊宁神的作用。
但也有用于治疗虚证的情况,如隐白治疗脾虚崩漏(灸法),涌泉治疗肾阴不足的咽干喉燥、声音嘶哑。
癫痫:双商阳、关冲、少泽、少冲井穴点刺放血,能调整阴
阳,激发经气,醒脑开窍,以平息抽搐,可达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风急性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
用,可明显改善缺血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降低脑水肿,保护脑
细胞,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
脑梗塞后头痛:取健侧肢体井穴少泽,关冲,商阳,至阴,
足窍阴,厉兑,点刺放血。
二.荥穴治疗与心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荥主身热
“荥主身热”,阴荥属火,内应于心,心属火,火为热之甚,故凡心或热病均可取荥穴治之。
阳荥属水,水可以制火,故阳荥亦可用于火热之病。
“身热”一方面是指心火亢盛,另一方面也包括其他脏腑、经脉的多种热症(包括阴虚火旺之证)在内。
诸如:热伤神明引起的心悸、心烦、狂躁不安;热伤肺卫导致的发热、咽喉肿痛;肝火上炎引起的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热伤津液导致的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尿少、便秘;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黄赤、
尿道涩痛或尿血;热伤血络引起的吐血、鼻出血、大便下血以及心、肺、肠道热毒壅盛引起的肌肤痈肿疮疖等,则取用诸经荥穴清热泻火。
如鱼际清肺热,少府清心火,内庭泄胃火,侠溪泻胆火等等。
文献记载如:劳宫:《甲已经》主热病发热。
二间:《甲已经》主身热,喉痹如梗。
内庭:《甲已经》主厥热,热病汗不出。
少府:《千金方》治掌中热。
2.治疗神志病
心主神明,由于热伤神明而引起的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可取荥穴。
文献记载如:劳宫:《甲已经》主喜笑不休。
液门:《大成》主惊悸妄言。
大都:《大成》主烦心闷乱。
3.治疗血脉证
心主血脉,由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以及热壅气滞、血脉郁阻之诸疮红肿热痛可取荥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劳宫:《甲已经》主溺赤,大便血,衄血不止。
二间:《甲已经》主鼻衄赤多血。
内庭:《大成》主鼻衄不止。
行间:《大成》主经血过多不止。
三.输穴治疗与脾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输主体重节痛
“体重节痛”主要是四肢肌肉和大小关节疾病。
阴经输穴属土,内应于脾,脾主四肢,主运化,故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而见体重等症;阳经输穴属木,肝属木,若肝气郁滞则气血痹阻,不通则痛,
故输穴可用于止痛。
文献记载如:后溪:《甲已经》主肩脑肘臂痛,头不可顾。
三间:《甲已经》主目急痛,齿龋痛。
太白:《甲已经》主身重骨酸。
神门:《外台秘要》治手肩臂寒痛。
2.治疗脾胃病
输穴属土,内应于脾,脾胃之疾故可取输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陷谷:《大成》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
太白:《大成》主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霍乱,腹中切痛,肠鸣。
3.治疗出血证
脾主统血,如脾之统血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各种出血症,故可取其输穴。
文献记载如:太冲:《甲已经》主女子漏血。
太渊:《大成》主咳血、呕血。
太白:《大成》主泻泄脓血。
四.经穴治疗与肺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经主喘咳寒热
阴经经穴属金,内应于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卫受邪则可见寒热、咳嗽,可取经穴治之。
喘咳寒热系邪袭肺卫、肺失宣降所导致的外感及其呼吸系统病变,如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鼻塞不通、咽干咽痒、声音嘶哑等。
文献记载如:支沟:《甲已经》主咳,面赤热。
商丘:《甲已经》主寒热善呕。
经渠:《大成》主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
2.治疗与水有关的病症
肺主宣发,如肺气失宣,水不得布散,三焦不得通,则会产
生水肿等症,故可取之经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解溪:《甲已经》主风水面跗肿。
复溜:《甲已经》主风逆四肢肿。
阳谷:《医宗金鉴》主头面项肿。
3.治疗神志病
阳经经穴属火,内应于心,心主神明,故神志病可取经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阳溪:《甲已经》主狂言笑见鬼。
昆仑:《甲已经》主癫疾。
商丘:《甲已经》主癫疾狂……善笑不休发于外。
间使:《千金方》主狂邪发无常。
五.合穴治疗与肾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合主逆气而泻:
阴经合穴属水,内应于肾,若肾气虚则下元不固,精血下泄;阳经合穴属土,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若胃气不降则上逆,脾气不健则下泄。
“逆气而泄”指气机上逆,病变部位主要在六腑和肾及前后二阴,以消化系统、肾病为主。
如遗尿、泄泻(包括五更泄)、遗精、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胃气上逆之呕吐,肾不纳气之气喘等,均可取合穴以调理肠胃,调补肾气。
文献记载如:尺泽:《甲已经》主咳逆伤气、咳嗽,唾浊。
足三里:《甲已经》主善呕、肠鸣腹痛泄。
阴陵泉:《针灸大成》主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遗精。
五输穴子母补泻
五输穴子母补泻临床应用分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泻南补北”三种
方法。
1.本经补泻: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
2.异经补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
3.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是以“损有余而益不足”为治疗原则,是对“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