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学医案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
10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就诊。
► 病史摘要:患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嗽,喷 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全身皮肤遍起 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诊时体温38.6℃,双肺无罗音,胸透正常。
精选ppt
11
► 江某某,女,28岁。1984年2月16日初诊。
►病史摘要:发热38.9℃,头痛耳痛,两眼红 肿疼痛,右胁肋痛,心烦,口苦口干,小便 短赤,舌苔干黄,脉象弦数。
► 病史摘要:深秋久睛无雨,天气温燥,遂 感其气而发病。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即咯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 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 干,边尖俱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精选ppt
9
►盛某,男,52岁。1980年12月18日初诊。
► 病史摘要:因发热,伴咳嗽胸痛,住院已17 天。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恶心呕 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时 体温39.3℃,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 18.6×l09/L,中性粒细胞83%。胸透:右下 肺可见片状阴影。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 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次”。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可是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 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 常规:WBC8×109/L,N:0.5,L:0.48,E 0.02。由于患儿 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 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疫类温病PPT课件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医学课件 34
薛生白《湿热病篇》 •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 • 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 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自 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 •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病学PPT(第5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裘沛然
程门雪
1.泄卫透表法
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 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
现代研究
发汗 、解热作用 调节机体免疫力 抗炎作用 祛痰、止咳、平喘作用 祛除病原微生物及毒素 心血管活性作用
分类
疏风散热:桑菊饮、银翘散 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疏卫润燥:桑杏汤
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所说的: “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 不遵其法,则治不循理矣。药 味分量或可权衡轻重,至于治 法,则不可移易”。
(二)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
(1)审病因: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2)辨病机: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3)察邪正:扶正祛邪 邪去正安
(三)温病治法的应用:知常达变
疏风散热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用药多为轻清透发之品 配伍清热解毒药 少佐辛温解表之品 可配伍宣肺清肺化痰止咳药及利咽药
解表清暑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 表 所用之药由解表寒、清暑热、化湿邪 组成 使用香薷必须掌握其适应证
宣表化湿
• 邪在肺卫
浅
药性--轻扬上浮 质地--质轻如羽 剂量--宜小 煎煮--宜短
中焦病证
以祛邪为主 邪去而正自安 湿热蕴阻证 清热化湿并施
下焦病证
用质重沉降的药物。 用药多滋腻厚味之品 多为介石重镇之品。
知常达变
知常:强调区分温病的病变阶段、层次 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达变:灵活运用
(四)温病的主要治法
是否都要发汗 误汗 不失汗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2.清解气热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 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温病课件案例
温病课件案例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
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
遂来诊。
分析: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
住院号:16439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
痰培养:肺炎球菌。
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
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
辛凉解表,佐以导滞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沈××,女,53岁,农民。
1992年2月7日急诊。
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
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02 温病症状分析
发热症状
总结词
温病发热症状通常表现为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发热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的高热症状。其特点 是体温升高明显,常常超过38.5℃,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惊厥等严重并发症
是否为温病。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温 病患者或是否在温病高
发地区居住或旅行。
体征观察
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 等体征,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 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
断。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感冒
温病与感冒在初期症状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而温病
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伤寒
伤寒与温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 似之处,但伤寒病程较长,且
总结词
温病呕吐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可能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
详细描述
温病呕吐是由于感染温病病毒或细菌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症状。其特点 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腹泻症状
总结词
温病腹泻症状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可能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肌肉、关节等部位,达 到舒缓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 目的。
按摩
刮痧
用器具刮拭皮肤表面,出痧后可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肌肉酸痛。
通过手法按摩全身或局部,缓解肌肉 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1)PPT课件
●涉及范围 较广,
临床表现多 样。
●(2)病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3)主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冷饮,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
9
(4)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
①感邪性质;②感邪程度;③患者体质;④治疗当否
-
16
●温病传变的深浅轻重:
卫分证
病位浅,病情轻,疾病初期
气分证
病位深,病情重,疾病中期或极期
营(血)分证 病位最深,病情最重,疾病极盛
●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传变:
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卫 气 营 血
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表邪内陷,病情突变,卫 里热外达 由气外达
(2)病机:耗血动血,瘀热内阻。 (3)主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
14
(4)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 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5)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险!
(6)转归: ①血分证病情凶险,积极治疗可望缓解。 ②若血分热毒极盛,正不敌邪,可因血脉瘀阻, 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①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入营分
②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 ③伏邪自营分化热而出 ④某些温邪直犯心营 (2)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湿热化燥化火, 气营同病之证:营 分证+苔垢腻,或
脘痞、胸闷等
(3)主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温病学病例分析》课件
温病病因
01
外感因素
温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导致温病的发生。
02
内伤因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导致人体正气 虚弱,易感温邪。
温病病机
温邪性质
温邪具有化热化燥、伤阴耗气的特点,易导致人 体气阴两虚。
温病传变
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 变两种方式,其中卫气营血传变是温病最基本的 传变规律。
04
总结词:风热感冒
风温肺热病例
01
总结词:邪袭肺卫
02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咳嗽等症状,舌质红,苔 薄黄,脉浮数。治疗宜辛凉 解表,方用银翘散加减。
03
总结词:邪热壅肺
04
详细描述:患者因感受风温 邪气而出现高热、咳嗽、气 喘等症状,舌质红绛,苔黄 燥,脉滑数。治疗宜清热解 毒,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适 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 节情绪,减轻压力,避免 过度疲劳和紧张。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 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 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温病学病例分析》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温病学概述 • 温病症状分析 • 温病诊断与鉴别 • 温病治疗方法 • 病例分析 • 预防与保健
01
温病学概述
温病定义
温病
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并伴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精品课件
21
运用清解气热法时还应注意:
本法主治气分无形邪热,若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 如湿邪、燥屎、食滞、痰浊、瘀血,必须祛除实 邪才能解除邪热。
热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伏邪气。
素体阳气不足,不可过用之,应中病即止,防止寒 凉过度而伐伤阳气。
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 热瘀交结之证。证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 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 有瘀斑等。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精品课件
44
(三) 气营(血)两清 定义——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
相配用,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作用——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 病证,即气营(血)两燔证。
透化湿邪。
作用——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 遏表里气机的证候。证见身热不扬, 午后 热甚, 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精品课件
30
(二) 燥湿泄热 定义——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
祛除湿热邪气。
作用——适用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 遏伏中焦的证候。证见身热而汗不解,口 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 腻,脉濡数等。
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 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 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 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 病根为要耳。”
精品课件
4
2.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不 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病第一章绪论PPT
辨证: ?
处方: ?
黄连10 山栀10 半夏10 厚朴10
豆豉10香叶10 生姜10 八付 一付
2
第一章 绪 论
[内容] 温病学——定义、地位、发展史 [要求]
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 熟悉——战国至唐代:病因、证候和治疗的零散认 识
的重大发展
治疗上—温病初起应以清里热为主, 稍兼解表
评价——该时期温病学在理法方药上较唐以前有重大发展, 开
始从概念和成因、证候特点、治疗9 原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标志:大批有成就的温病学家
系统的温病学专著;
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一)明代 吴有性(字又可)
专著
——中医史上第一部温疫病
贡献—1)特殊病因——“疠气”(而非六气)
温二病)治局法 限——没有形成独立的温病辨治体系
1《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阳皆明伤腑寒证之—类三也承”气类—
攻下
发展基础
2《难经· 五十八《难千》金:方“》伤—寒犀有角五地,黄有汤中—风温、病有蓄伤血寒出、血
有湿温、
有热7 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一)宋代
1、病因学突破:
郭雍— 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
城市化
热岛效应(地) 热性内伤病增多
高热饮食等生活方式(人)
(4)理法方药广泛应用各科杂病 指导非发热性
祛湿法(湿>热 热=湿 热>湿)
5
疾病的辨治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阶段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代吴有性等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清代温病四大家等
(四)建国以来———新的发展
(三)学科体系:
清代温病学家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文献重点) ,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
温病的针灸治疗
针刺法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刺 激经络,调和气血,以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法
利用艾条或艾炷在相关 穴位上进行熏灸,以温
通经络,散寒止痛。
拔罐法
通过拔罐的方式吸附于 相关穴位,以排除体内
湿气、寒气等病邪。
耳穴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调节脏腑功能,治疗
相关疾病。
温病的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02
温病的主要学派
叶天士学派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其学派在温病学中具有重要
地位。
该学派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 纲领,将温病分为卫分、气分 、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并根 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治疗。
叶天士学派强调透邪解毒、养 阴生津的治疗原则,尤其擅长 使用清营、养阴、通下等治法 。
该学派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对现代中医临床 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06
总结与展望
温病学的总结
温病学派别
温病学派别众多,包括经方派、时方派、寒凉派、温补派 等,各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温病病因
温病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等,这 些病因对温病的发病和病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温病症状
温病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这 些症状的出现和轻重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
预防温病的发生对于保障人们 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预防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温病学作 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正逐渐走向世界。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温病学在全球范围内 的传播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温病的辨证理论 ppt课件
三是营热亢盛而严重影响到脏腑功能, 特别是可内陷手足厥阴。因营气通于心, 所以营热可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热闭心包之 证,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或引起肝风内 动而出现痉厥。这些病变有可能引起正气 外脱的危重后果。
4、血分证
(1)概念: 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
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 感热病里证范畴。
温邪入侵人体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 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 应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 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卫气分 营血分
功能失调为主 实质损害为主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 感病表证的范畴。
营分证的发热特点为身热夜甚,它不同 于卫分的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也不同于气 分的但恶热不恶寒。
同时,营分证一般都可见到程度不同的 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重则时有谵语。
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舌质红绛,正如叶 天士所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 舌质红绛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
(3)病机分析:
3、营分证
(1)概念: 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
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 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 温邪深入营分,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 为明显,而有关的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病情 较为危重。
营分证的形成:
Ø 一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
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 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 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 运用要点:避免温燥之品,选用丹皮、赤
芍、丹参、桃仁、水蛭等。
-
34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合清化药(连翘、黄连、栀子、黄芩) 、
理气药(厚朴、- 陈皮、枳实)。
32
(3)增液通下
• 作用:泻下肠腑热结,滋养阴液。 •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见身
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 干燥等。 •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 运用要点:本法为通下与养阴之合法。
-
33
(4)通瘀破结
•作用:以活血通瘀攻下剂破散下焦蓄 结之瘀热。
• .运用要点:主用大黄,吴又可:“三承
气功效俱在大黄- ,余皆治标之品也”。31
(2)导滞通便
•作用:导泄肠腑湿热积滞,泻下郁热 疏通肠道气机。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见身热, 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 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 运用要点: (1)“轻法频下”;(2)配
(4)根据兼夹之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有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攻 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
35
(六)清营凉血法
• 定义: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 液、通络散血以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 作用:清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凉血——凉血清火解毒、散血养阴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温毒类温病ppt课件
16
二.诊断
• 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 多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的病史。 • 具有急性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布满丹痧,
舌红绛起刺如杨梅状等典型的临床表现。 • 病程中可因热毒深入而见气营(血)两燔及内闭
外脱等重证。
• 鉴别诊断 – 白喉;麻疹;风疹;药疹
17
1、白喉
典型白色伪膜,且无皮疹
咽喉肿痛
烂喉痧
如意金黄散(《医宗金鉴》)(外敷)
24
葱豉桔梗汤
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君 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臣 连翘、山栀——清热解毒——臣 甘草合桔梗——利咽——佐使 淡竹叶——清心除烦——佐使
金黄散
花粉、 黄柏、大黄——清热泻火解毒 姜黄、白芷——活血疏风止痛 南星、厚朴、陈皮、甘草、苍术——行气散结
临床运用 可加牛蒡、银花、大青叶增强其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效 咽阻喉痛——加紫金锭二粒磨冲
25
一、卫分证治
(二)温热毒邪犯卫 ——烂喉痧 【证候】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 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 脉浮数。 【病机】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热毒壅盛 【辨证要点】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痧隐隐 【治法】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 【方药】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
鉴别诊断
痄腮 ;发颐 ;漆疮
8
腮腺炎
漆疮
漆疮
9
三.辨证论治
• 治则: –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 治法: – 邪偏卫表,宜疏风透邪为主,兼以解毒消肿 – 毒壅肺胃,宜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疏风消肿;如局 部红肿严重,宜清瘟败毒,散结消肿 – 可配合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方外敷,以增加内服 汤剂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谈谈以下病案表现出了温病临床表现的哪些特点。
李某某,男,21岁
昨日“伤风”,微恶风寒,身热不甚,但咳微渴,体温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
今晨,自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
遂来诊。
分析:
本是风热,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
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
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
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18300/mm3,中性91%,淋巴9%。
痰培养:肺炎球菌。
胸透:
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阴影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
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风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外感风热病邪。
病机为风热袭于肺卫,表邪未去,肺热既盛,又兼食滞中阻。
3、治则治法:解表祛邪为主。
辛凉解表,佐以导滞
4、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荆芥、薄荷、杏仁、牛蒡子、淡豆豉、
全瓜蒌、桔梗、枳壳、枇杷叶;以后又去荆芥、豆豉、瓜蒌、
枇杷叶,加用栀子、黄芩、前胡等。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
1992年2月7日急诊.急诊
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
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
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21000/mm3,中性90%,淋巴10%。
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
参考答案:
1、春温
2、病因为伏寒化温(温热病邪)。
病机是邪自内发,内陷心营,神机失运。
3、治法为清心凉营开窍。
4、处方用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药用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竹叶、麦冬、黄连、板蓝根等。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
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
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
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
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12000/mm3,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1、病名:暑温
2、病因:暑热病邪
3、病机:暑热犯于心营,神机失运,肝风欲动
4、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息风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
住院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
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发热,体温在39。
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
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舌质红,
脉濡。
检查:体温39。
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4600/mm3,中性70%,淋巴30%。
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1、病名:湿温
2、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病邪;病机为湿热郁遏气分,阻
滞中焦,湿重于热.
3、治则治法:芳化宣中、淡渗利湿。
4、处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
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川朴、通草、白豆蔻、
法半夏、陈皮、炒枳壳、茯苓、大豆卷、滑石等
病案讨论
鄂××,女,19岁,1976年10月23日住院。
住院病历
号:14359
病史:患者7天前曾有微畏寒发热,疲乏无力。
3天前因劳累觉口干苦,遂饮冷水,当晚即有寒战高热,体温39.6℃。
转来
本院以高热待查收入住院治疗。
住院一周,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请中医治疗。
症状:初起寒热,舌苔白腻,脉弦数,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
如疟状。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
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舌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检查:体温呈弛张型,在39~40.0℃,脉搏95/分,白细胞
计数及分类正常。
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65~284单位。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1、病名:伏暑
2、病因病机:病因为暑邪夹湿;病机为暑湿郁遏气分,内
逼营分, 气营两燔。
3、治法:气营两清,兼化湿浊。
4、处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加减。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
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
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
左弦涩。
检查:体温39。
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中性83%,淋巴17%。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病名.秋燥
病因:燥热病邪,,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