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吸附的外来半抗原 吸附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细胞膜抗原 诱导产生IgG 、 IgM
结合
IgG 、 IgM
M F 吞噬、CDC 、ADCC
靶细胞杀伤
或功能改变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1)包括 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D4+初始T细胞 IL-4等
CD4+Th2细胞 IL-4等
特异性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IgE
3、细胞:
(1)肥大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
3. 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Fcε R)
嗜碱性颗粒(组胺等)
Fcε R
肥大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变应原再次进入
6.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7.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二、临床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
1、全身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 。
(2)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等免疫血清
2、呼吸道过敏反应: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食物、药物、花粉或肠道寄生虫等可引起皮肤过
(二)参与细胞
TH1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而产生免疫效应; Tc细胞:直接杀伤具有致敏原的靶细胞。
(三)发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T细胞致敏阶段: 抗原→ 经APC处理后 → 抗原肽-MHCⅡ∕Ⅰ类→ 相应 的CD4+TH细胞和CD8+TC细胞增生、分化
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它是由T细胞介导的。常见的类型是:化学药品(例如染料)与皮肤蛋白结合或改变其组成,成为抗原,能使T细胞致敏。再次接触该抗原后,T细胞便成为杀伤细胞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接触性皮炎。另一个类型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是由某些病原体作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见于结核病、梅毒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见图)。
自身免疫病
上述针对自身的免疫应答,均不需破坏原有的自身耐受性。因自身耐受性被破坏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有3种类型:①由针对自身红细胞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疾病表现为红细胞被破坏和贫血;②由针对自身特殊组织成分的抗体(例如甲状腺抗体、胃粘膜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针对组织的抗体。可见到这些组织的破坏性疾患,抗体存在,不一定都引起病症。目前还不能肯定抗体是否为这些病的原发病因;③由针对多种动物组织共同成分(例如核酸)的抗体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抗原与抗体(通常是IgE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细胞上IgE的Fo受纤搭桥,引起细胞活化,细胞内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形成管道,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SPS-A)等释放。这些介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腺体分泌增多。根据这些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简介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第十六章 超敏反应
(三)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肌炎
A族溶血性链球菌不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细胞 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不肾 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细胞収生交叉反应,引起肾 小球肾炎呾风湿性心肌炎。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
抗体刺激型 超敏反应: 自身性Ab 不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 素 (TSH)受 体结吅,刺 激甲状腺素 分泌,引起 甲亢。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
基本概念: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不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吅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呾NK细胞参不 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 理性免疫反应。
一、収生机制
IgG、IgM不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吅,借助补体、 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 裂解机制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调理作用 ADCC作用
(三)过敏性鼻炎
四大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呾鼻塞 过敏原:尘螨、花粉、冷空气、昆虫、羽 毛 治疗:明确过敏原幵脱离过敏原
过 敏 性 鼻 炎
哮 喘
血 管 神 经 性 水 肿
荨 麻 疹
英国女孩染収过敏毁容像“外星人”
四、防治原则
(一)检出变应原, 避免接触
1. 详问病史 2. 皮肤试验
斑贴实验:将可疑致敏物质敷贴于患者皮肤上 点刺实验:先将点刺皮试液滴在皮肤上,然后用 点刺针穿过液滴,轻轻刺入皮内。
1、半抗原型:属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的常 见类型。药物半抗原+血细胞膜表面蛋白质→ 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血细胞膜表面的药 物→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及促进ADCC作用, 导致血细胞溶解。 2、自身抗原改变型:甲基多巴、吲哚美辛等药 物或病毒等感染可造成红细胞膜成分改变,通 过诱生自身抗体而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10章超敏反应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发生机理:
① 链球菌 机体 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
② 链球菌 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 与肾 小球基底膜结合(交叉反应)*
*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 膜损伤
注: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 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皮下多次注射
马血清
家兔 再次注入马血清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局部多次注射
胰岛素
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
(2)粉尘吸入(含霉菌孢子或动植物物蛋白等) 变 应性肺炎,如农民肺。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抗毒素血清(大量) 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生抗体 与抗
(三)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方法:采用微量(g、ng),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 注射。 应用:已查明且难以避免接触的环境中抗原如尘 土、花粉、螨虫、霉菌类等的病人。
(四)药物治疗 1.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作用:a.抑制单核细胞、T、B细胞功能; b.消炎。
影响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的条件:
1.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滞留的抗原 持续抗体产生 免疫复合物不
断形成。
2.免疫复合物的性质 ◆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 抗体 免疫复 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 物(小) 吞噬清除或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 物(中) 组织内沉积。
超敏反应医学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医学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是一种过敏反应的一
种类型,是指机体接触某种过敏原后,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表现包括呼吸系统水肿、渗出,引起呼吸困难、喘憋、乏氧、窒息等;循环系统,出现脉率浅慢、血压下降、休克等;
神经系统,可出现抽搐、昏迷等。
超敏反应的发生需要综合抢救。
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 B 细胞产生 IgE,后者以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RI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 IgE 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
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 ADCC、抗体对靶
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
主要引起的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等。
15.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速发型)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一)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征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1、发生快,消退也快。 2、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 3、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单选题
I型超敏反应目前最好的诊断方法()
A 皮肤试验 B 特异性IgE测定 C 血清总IgE测定 D 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 E 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测定
提交
单选题
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常用的非特异性吸入物()
A 组胺或花粉 B 甲基胆碱或花粉 C 花粉或屋尘 D 组胺或甲基胆碱 E 动物皮屑或花粉
提交
口腔激发试验
将超敏原直接与口腔黏膜接触,当口腔 黏膜出现肿胀和充血时,判断为阳性。
结膜激发试验 将超敏原滴于一眼,阳性反应为结膜充 血、水肿、分泌增加、搔痒,眼睑红肿。
鼻黏膜激发试验
将抗原吸入/滴入鼻腔,出现鼻黏膜水 肿、苍白、鼻痒、流涕、喷嚏为阳性。
2、血清总IgE的检测
测定方法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操作简便, 敏感性很高,是测定血清IgE最常 用的方法
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盐水凝集法和酶介质法。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 (2)间接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指用 抗球蛋白抗体来检测血液中球蛋白(如红 细胞表面IgG或C3片段)的一种实验方法。
IgG IgM
超敏反应
超 敏 反 应
(三)、临床常见疾病 1. 传染性超敏反应 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和真菌感染可使机体发生Ⅳ型超 敏反应。由于是在感染过程中发生的,故称为传染性超敏反 应。有传染性超敏反应的个体往往代表机体已获得对特定病 原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例如,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表示已 感染过结核,出现了传染性超敏反应,对再次感染结核杆菌 具有免疫力。
2. 接触性皮炎 是机体经皮肤接受变应原刺激后,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 原时发生的以皮肤损伤为主要特征的Ⅳ型超敏反应。小分子 变应原进入皮肤后与表皮细胞角质蛋白形成完全抗原,从而 诱发接触性皮炎。出现红肿、皮疹、水泡,严重者可致剥脱 性皮炎。 3.移植排斥
Ⅱ型超敏反应
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1.概念: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 (allergy),是指机体对某些变应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次接受相同变应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 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属于病理性免疫应答。引起 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2.分型: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四型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乌日汗 基础医学部
染发剂过敏
学习目标
• • • • 1.超敏反应的概念 2.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4.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第8章 临床免疫学
第一节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变态反应Allergy、 过敏反应Anaphylaxis )
10.超敏反应
2.ABO血型不符的母、胎间:多发生于孕妇血型为O型,胎儿为A型、B型 或AB型。分娩时少量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能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体,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由于胎儿血清及其它组织中也可表达A、B抗原 物质,也可与抗体结合,故抗体并非全部作用于红细胞,该种溶血症症 状较轻。
(二)新生儿溶血症
易受损伤,使肠内某些食物蛋白尚未完全分解即通过粘膜被
吸收,从而作为过敏原诱发消化道超敏反应。
(四)皮肤过敏反应
产生原因:摄入或接触某些变应原或肠道内寄生虫 感染等引起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红斑或全身性荨麻疹 等症状,可在15~20min或数小时后消退。
少数在4~6h出现延缓相反应并可迁延成慢性病症。
第十二章
超 敏 反 应
超敏反应的概述
概念: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
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
本质: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故也具有特异性和 记忆性。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过敏体质:易发生超敏反应的个体,多有家族史,临
床上称其为过敏体质。
超敏反应的特点
组织中的浆细胞合成。这些部位是变应原入侵的部位,也是
I型超敏反应的好发部位。
个体差异:IgE半衰期短, 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特应性素 质个体IgE血清水平明显升高 IL-4是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的重要细胞因子。
生物学特性:IgE具有牢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或嗜碱
性粒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并可 持续数月或数年。
延缓相反应:再次接触变应原后6-12h发作并持续24h后逐渐 消退的反应。
第14章:超敏反应
2、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注射治疗性药物:青霉素、磺胺等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
(二)变应素及其产生
变应素( allergin ):引起 I 型超敏反应的
特异性IgE类抗体。 IgE 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 Fc 段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结合,使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第三篇 免疫病理 第14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 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 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分
类
I型超敏反应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细 胞(NK细胞等)借助所表达的IgG FcR与靶细胞表 面IgG的Fc段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麻风、梅毒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应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
1、15分钟出现1cm的界限清晰的风团 2、5-12小时出现超过5cm的红肿、出血、坏死 3、24-48小时出现的1cm的红肿、硬结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特征
二、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超敏反应
2、细胞刺激型Ⅱ型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一)发生机制:
1、变应原:
外源性:病原M:链球菌、病毒。异种血清、药物(青霉素等)。
内源性:自身变性组织成分,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变性IgG、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的核Ag、肿瘤Ag
2、IC的形成与沉积(发病条件):
(3)药物过敏性血C减少症: 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等。
机理:
(A)半抗原吸附型: (药物半抗原+血C)→机体→Ab
↓再次用药时Ab与血C结合
↓补体、吞噬C、NKC
血C溶解、破坏。
(B)免疫复合物型: (药物半抗原+体内蛋白质如血浆蛋白)→机体→Ab
再次用药时→药物+Ab粘附在血C→溶解、破坏
2、发病机制:
(1)致敏阶段: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Ag→APC:抗原肽-MHCII/I分子
↓表达于APC表面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 ↘
效应(致敏)T细胞 记忆T细胞(部分)
CD4+TH1细胞(TDTH) ↓相同Ag
CD8+CTL细胞 效应T细胞
(2)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1)Ag长期存于体内。
(2)有发病学意义IC(大小):当Ag稍>Ab时,*19S、中等大小可溶性IC
(3)血管通透性↑
(4)与局部组织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关:
*IC易沉积部位(肾小球、关节、心肌)毛细血管壁
3、IC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C的作用:
(3)血小板的作用:
(二)临床常见病:
B、抗毒素血清皮试: 1:10抗毒素血清0.1ml、注入前臂内侧皮内,15-30'后观察结果:注射局部无红肿--阴性,红肿--阳性.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 反应(allergy):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 后,再次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 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 性免疫应答。
分 型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1921年,对鱼过敏的Kustner将自己的血清注射给 不过敏的同事Prauznite的皮内,使Prauznite也 对鱼过敏了,证明速发型超敏反应能被动转移, 这即P-K试验。
Introduction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
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 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 答。
3、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表面均具高亲和性FcεRⅠ。 • 储存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肝素、LT、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 肥大细胞表达组胺H4受体,分泌IL-5。 • 嗜碱性粒细胞表达组胺H2受体、C3aR、C5aR, 分泌IL-4。分布于外周血,较少。
4、嗜酸性粒细胞
• 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 织中,血循环少量。 • 经IL-5,MCP-3激活后表达高亲和性FcεRⅠ • 释放颗粒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主要碱性蛋白,神经毒素,过氧化物酶。 •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释放:LT, PAF • 释放组胺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组胺和LT。
(二)脱敏治疗
⒈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抗毒素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时,小剂量、短间 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 ⒉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对于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小剂量、间 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1)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针对变应原特异性的
超敏反应
IgE抗体的特点:
IgE半衰期短,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
特应性素质个体IgE血清水平高;
亲细胞性,与肥大细 胞、嗜碱性粒细胞表 面IgE Fc受体(FcR I) 结合,半衰期延长。
CD4+ Th2 细 胞 及 其分泌的IL-4等细胞因 子,可诱导变应原特异 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产 生 特 异 性 IgE 抗 体 的 浆 细胞。
根据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 的长短,可分为:
速发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速发相反应:
发生迅速,在接触变应原后20-40分钟内发 生,可持续数小时;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储存介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迟发相反应:
发生较慢,在接触变应原后4-24小时内发生, 24小时候逐渐消退; 伴有炎性改变; 新合成介质、嗜酸性粒细胞参与。
在肥大细胞释放的多种 细胞因子作用下,可被 募集至炎症局部,并被 活化,上调FcR I表达, 释放大量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参与迟发相反应; 负反馈调节作用。
生物活性介质: 1)储存介质:
组胺 激肽原酶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2)新合成介质:
白三烯 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活化因子
1)组胺(histamine):
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现用现配。
2、血清过敏性休克
再次使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 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 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 内死亡。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和动物皮屑等 变应原。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临床常见 的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
超敏反应ppt课件
Skin test for allergy
脱敏、减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小剂量变应原与少量致敏靶细胞作用后,只释放少 量的生物活性介质,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小剂量、长间隔、多次注射。 诱导IgG类循环抗体的产生,降低IgE类的产生; 并能阻止IgE与变应原在细胞表面结合,进而阻止 肥大细胞脱颗粒。 这种IgG抗体称为封闭抗体或阻断抗体。
免疫新疗法
使用IL-12,可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1型转换, 下调IgE的产生 应用人源化IgE单抗 重组可溶性IL-4R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 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细胞 毒型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1、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 2、被一些细胞因子作用后可表达高亲和性FcεRⅠ 3、激活后可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一类介质是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及酶类物质, 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 一类介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脂类 介质类似(LT、PAF)。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 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 应性免疫应答。 其实质上是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型(1963年Gell和Coombs)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同种异型抗原引起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二)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被修饰引起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三)共同抗原引起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肾小球肾炎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
超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如食物、吸入性颗粒、药物、酶类物质、血液等,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型。
1、Ⅰ型超敏反应:特点为发生快,消退也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少部分可发生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临床常见疾病为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以及皮肤过敏反应。
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后要回避过敏原刺激,也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以及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阻断组胺受体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2、Ⅱ型超敏反应:发作较快,是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临床常见疾病为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补充血浆防止休克,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防止肾脏、脾脏等器官损伤。
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必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
3、Ⅲ型超敏反应:可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临床常见于Arthus反应、血清病等。
通常情况下Arthus反应无需治疗;血清病需遵医嘱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配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4、Ⅳ型超敏反应:反应发生较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
如果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应阻断过敏原刺激,然后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性药物治疗,如醋酸氟轻松乳膏等;特应性皮炎还需要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超敏反应定义和特点
超敏反应依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I 型超敏反 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 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 应;IV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已公布的变应原。 4.哮喘及过敏基因数据库(cooke.gsf.de/asthmagen/main. com)。 5.美国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 sgendel/ fa.htm)建立食品变应原、非食品变应原、小麦面 筋序列3个数据库。 6.Protall数据库(/protall/)参与 经典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可被招募到 变态反应部位发挥作用。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均来自髓样造血干 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 Fc受体(FcRI),胞 质内含有类似的嗜碱性颗粒,被变应原激活后, 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也大致相同。
FcRI由一条 链、一条 链和两条相 同的 链组成。 链为配基结合链,其胞外 功能区能与IgE Fc段结合。 链和 链可介 导信号转导,其中 链跨膜4次,其N端和C 端均位于胞浆内,C端含有一个免疫受体酪 氨酸活化基序(ITAM)。 链为跨膜蛋白,在 胞外N端经二硫键相连组成二聚体,胞浆内 C端各含一个ITAM。
②激肽原酶可作用于血浆中激肽原(2球蛋白)使之 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激肽,其中缓激肽的主要作用 是: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支气管痉挛;使毛细血管 扩张,通透性增强;吸引嗜酸、嗜中性粒细胞等向 局部趋化。
2.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白三烯(LTs) 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形成 的介质,通常由LTC4、LTD4和LTE4混合组成。 它们是引起晚期相反应主要介质,其主要作用是: 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毛细血管扩 张、通透性增强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
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一)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
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二)IgE及其受体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
IgE的产生依赖于IL-4。
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超敏反应
常见疾病类型举例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应的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 胞结合并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当再次接触该药物时,发 生II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细胞减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殖
IV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 性变态反应,是一种由T细 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 在接触抗原后24-72小时内 发生。该反应涉及T细胞的 活化和增殖,以及随后释 放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
抗原进入体内后,被抗原 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 )摄取并处理,然后与T细 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抗原与T细胞受体结合后,T 活化的T细胞释放多种细胞 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局
典型临床表现举例分析
血清病
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血清后1-2周发生,表现为发热、 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血管神经 性水肿、肾小球肾炎等。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1-3周, 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急性肾炎综合征表 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敏反应与肿瘤免疫 关联
肿瘤细胞可表达某些特异性抗原,激 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超敏反应。此外 ,某些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表达免疫抑 制因子或逃避免疫监视机制来抑制机 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在肿瘤免疫 中作用机制
一方面,超敏反应可通过激活免疫细 胞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来抑制肿 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过 度的超敏反应可能导致免疫细胞对正 常组织的攻击从而加剧组织损伤和炎 症反应这可能会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肿瘤免疫中 超敏反应的平衡和调控至关重要。
第12章 超敏反应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
食物
荨麻疹 寄生虫
冷热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16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检出抗原并避免接触
查找过敏原: ● 可通过询问病史和皮试来完成。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17
(三)药物治疗 1.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2.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色苷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3.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 (四)免疫新疗法 原则:引起IgG升高和Th1升高 1.IL-12与变应原共同使用,诱导Th1的转换 2.应用人源化抗IgE单抗,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的活性等。
• 消化道 (食入性)--- 鱼、虾、肉、蛋、牛奶等;
• 肌肉、静脉(注射性)--- 化学药物、昆虫叮咬等。
7
(二)变应素
• 特应性个体IgE水平高
• 产生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
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亲细胞抗体:牢固、持久结合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8
(三)参与细胞
•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18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溶细胞型超敏反应。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 合后,在补体、MΦ和NK细胞的参与下,引 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 疫反应。
19
• 特点:
(1) 抗体为IgG或IgM (2) 补体、MΦ和NK细胞参与作用
(3) 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1963年,Gell和Coombs
速发型 超敏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型超 敏反应(免 疫复合物型 超敏反应)
常见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 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血清病
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抗抗毒素抗体+ 抗毒素 IC 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 巴结肿大、关节肿痛、一过性蛋白尿 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也可引起类 似血清病样反应
膜表面Fc RⅠ交联
Ag
IgE
γγ βα
α β γγ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
①组胺(即刻相)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 腺体分泌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激肽
活性介质
新成介质
①LTS(白三烯)—晚期相 支气管平滑肌 强烈而持久收缩 ②PGD2(前列腺素D2) ③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肾小球肾炎
风湿性心肌炎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咯血、血尿、蛋白尿、贫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二、临床常见疾病
6、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特 点
1、主要由IgG、IgM、IgA介导; 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 积是致病的关键; 3、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 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 要因素; 4、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为主的 免疫病理改变是临床的主要特征;
9.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 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10. I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无补体参与 C.特异性IgE参与 D.发生和消退迅速 E.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 11.在I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体类型是: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14.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5.可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6.可引起I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7.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过敏性鼻炎
初次接触花粉
IL-4促使B细胞产生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结合到肥大细胞上
– 青霉素(溶血性贫血)、奎宁(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匹拉米洞(粒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 syndrome) 甲状腺机能亢进(特殊型) ——Graves病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因错误输入异型血所致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血红 蛋白尿(酱油尿)。
第二次接触花粉
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 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 (枯草热)
血清病、免疫 复合物型肾小 球性肾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 等
传染性变态反 应、接触性皮 炎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份、发生机 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1.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2.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 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3.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A.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D真菌 E.青霉 4.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 疗措施是: A.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D.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E.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小结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 生机制十分复杂.临 床实践所见往往为混合型,但以某一型为主. 同一种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几种不同 型别的超敏反应.
某一种变应原由于进入机体的方式不同, 可诱导机体出现不同型的超敏反应.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 别 I型 (速发型)
发病机理 临床常见病 参加成 分 IgE IgE粘附于肥大细胞 药物过敏性休克、 (IgG4) 或 嗜 碱 粒 细 胞 表 面 血清过敏性休克、 FcεR 上 , 变 应 原 与 支气管哮喘、花 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粉症、变应性鼻 靶 细 胞 脱 颗 粒 , 释 炎、荨麻疹、食 放生物活性介质 物过敏症等
发生机 制—
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刺激 特异性IgE产生 IgE - Fcε RⅠ- 细胞 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IgE结合FcεR-Ⅰ
Ag
IgE
γγ β
α
发生机 制—
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致敏机体 多价变应原-IgE-细胞 IgE桥联——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肥大细胞 或嗜碱粒细胞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 分—
1. 2.
细胞
3.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 生物学活性 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 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 阳离子蛋白,过氧化 物酶等 →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 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 2. 释放LTS、血小板活化因子 3. 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 破坏相应的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链球菌可溶性Ag + 抗链球菌抗体 IC
沉积肾小球基底膜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病毒
或支原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性 IgG,并剌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 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所致。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体内的核物质和 抗核抗体(各种核酸 和核蛋白抗体的总 称)形成的免疫复合 物反复沉积于肾小 球、关节等处,从 而引发肾小球肾炎、 关节炎等症。该病 的典型特征是面部 的蝴蝶斑,此病多 见于年轻女性。
活性介质
作用
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②平滑肌:收缩 ③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种类
①预存介质 ②新成介质
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性休克
1. 过敏性休克 2. 呼吸道超敏反应 3. 皮肤超敏反应
4. 消化道超敏反应
•血清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伴随感染过
程发生的IV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胞内寄生病原体的 感染。机体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 的同时,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2、接触性皮炎
皮革
接触橡胶后的皮肤炎症
二、临床常见疾病
3、移植排斥反应: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第四节 V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剌 激后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为细胞介导型超敏 反应。因反应发生缓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 1、由T细胞介导; 2、反应发生缓慢(24-72小时); 3、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 局部炎症反应; 4、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5、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吸入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 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 生物等。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花粉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疾病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
进食鱼、虾、蟹、 蛋、乳等食物
恶心、哎吐、腹痛、腹泻 等过敏性胃肠炎
临床常见疾病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
食物
荨麻疹 寄生虫
冷热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一、预防原则
12. 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包括: A.I型超敏反应 B.I、II型超敏反 应 C.I、II、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I、IV型超敏反应 13.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 A.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B.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C.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D.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E.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型 别
参加成 分
发病机理
临床常见病
III型 (免疫复 合物型)
IV型(迟 发型)
IgG 中等大小的免疫 IgM 复合物沉积于血 补 体 、管壁基底膜激活 N 补体,吸引中性 血 小 粒细胞、释放溶 板 酶体酶引起炎症 反应 致敏T细胞再次 与抗原相遇,直 T细胞 接 杀 伤 靶 细 胞 或 产生各种淋巴因 子,引起炎症。
Ⅰ型特点
发生快,消散快 IgE介导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个体差异
主要参与成分— 变应原
①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②吸入:花粉、螨类、真菌、动物皮毛 ③食物:牛奶、鸡旦、鱼虾和蟹贝 ④酶类:枯草菌溶素
主要参与成分— IgE
特应性个体IgE水平高 产生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 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亲细胞抗体:牢固、持久结合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E.传染性变态反应 6.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E.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7.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8.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