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青霉素(溶血性贫血)、奎宁(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匹拉米洞(粒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 syndrome) 甲状腺机能亢进(特殊型) ——Graves病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因错误输入异型血所致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血红 蛋白尿(酱油尿)。
主要参与成 分—
1. 2.
细胞
3.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 生物学活性 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 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 阳离子蛋白,过氧化 物酶等 →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 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 2. 释放LTS、血小板活化因子 3. 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 破坏相应的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膜表面Fc RⅠ交联
Ag
IgE
γγ βα
α β γγ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
①组胺(即刻相)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 腺体分泌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激肽
活性介质
新成介质
①LTS(白三烯)—晚期相 支气管平滑肌 强烈而持久收缩 ②PGD2(前列腺素D2) ③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1、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 织细胞、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 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2、表面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的输入 ABO血型、Rh血型抗原、
临床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血型不符的输血 母子间Rh血型不符 (母Rh-/胎儿
Rh+)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红细胞抗体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等
血清病、免疫 复合物型肾小 球性肾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 等
传染性变态反 应、接触性皮 炎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份、发生机 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1.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2.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 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3.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A.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D真菌 E.青霉 4.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 疗措施是: A.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D.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E.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伴随感染过
程发生的IV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胞内寄生病原体的 感染。机体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 的同时,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2、接触性皮炎
皮革
接触橡胶后的皮肤炎症
二、临床常见疾病
3、移植排斥反应: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
9.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 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10. I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无补体参与 C.特异性IgE参与 D.发生和消退迅速 E.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 11.在I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体类型是: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吸入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 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 生物等。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花粉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疾病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
进食鱼、虾、蟹、 蛋、乳等食物
恶心、哎吐、腹痛、腹泻 等过敏性胃肠炎
临床常见疾病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
食物
荨麻疹 寄生虫
冷热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一、预防原则
5.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E.传染性变态反应 6.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E.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7.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8.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12. 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包括: A.I型超敏反应 B.I、II型超敏反 应 C.I、II、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I、IV型超敏反应 13.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 A.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B.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C.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D.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E.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链球菌可溶性Ag + 抗链球菌抗体 IC
沉积肾小球基底膜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病毒
或支原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性 IgG,并剌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 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所致。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体内的核物质和 抗核抗体(各种核酸 和核蛋白抗体的总 称)形成的免疫复合 物反复沉积于肾小 球、关节等处,从 而引发肾小球肾炎、 关节炎等症。该病 的典型特征是面部 的蝴蝶斑,此病多 见于年轻女性。
Ⅲ型超 敏反应(免 疫复合物型 超敏反应)
常见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 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血清病
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抗抗毒素抗体+ 抗毒素 IC 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 巴结肿大、关节肿痛、一过性蛋白尿 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也可引起类 似血清病样反应
第二次接触花粉
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 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 (枯草热)
(一) 查明变应原:通常采用询问病史和变应原皮试的
方法,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二)脱敏注射:对抗毒素皮试阳性者,采用小剂量、短
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的方法。
二、治疗原则
减敏疗法
对已查明的变应原,采用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逐渐增 量、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
减敏治疗免疫机制的统一理论
进行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最终导致移植物坏死 脱落的免疫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
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用自体或异体组织或器 官进行移植,如烧伤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但 异体皮不能长期存活,2~3周将坏死脱落。 这是由于供体的特异性的HLA做为变应原, 刺激受体产生相应的致敏T细胞,最终导致IV 型超敏反应。 因此为了减轻或延缓移植排斥反应,通常在移 植术后需大剂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II型(细胞 毒型) 例外:细胞 刺激型
IgG 、 IgM 、 补体、 巨噬、 NK
在 补 体 、 巨 噬 细 胞 、 输血反应、新生 NK细胞等协同作用 儿溶血症、免疫 下溶解靶细胞。 性血细胞减少症、 抗体使细胞功能活 抗膜性肾小球肾 化 , 表 现 为 分 泌 增 炎等 加或细胞增殖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病)
型 别
Baidu Nhomakorabea
参加成 分
发病机理
临床常见病
III型 (免疫复 合物型)
IV型(迟 发型)
IgG 中等大小的免疫 IgM 复合物沉积于血 补 体 、管壁基底膜激活 N 补体,吸引中性 血 小 粒细胞、释放溶 板 酶体酶引起炎症 反应 致敏T细胞再次 与抗原相遇,直 T细胞 接 杀 伤 靶 细 胞 或 产生各种淋巴因 子,引起炎症。
应包括T细胞和B细胞应答
引起IgG的升高。 引起Th1的升高。
二、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免疫抑制剂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概 念
变应原(细胞表面抗原或与细胞结合的Ag) 特异性的IgG 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
通过激活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造成 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活性介质
作用
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②平滑肌:收缩 ③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种类
①预存介质 ②新成介质
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性休克
1. 过敏性休克 2. 呼吸道超敏反应 3. 皮肤超敏反应
4. 消化道超敏反应
•血清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14.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5.可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6.可引起I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7.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过敏性鼻炎
初次接触花粉
IL-4促使B细胞产生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结合到肥大细胞上
临床免疫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概念: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 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免疫应答。 举例 分类: Ⅰ型(速发型) 四型 Ⅱ型(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
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病
例
某男,15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 在静滴青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急、 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 死亡。
Ⅰ型特点
发生快,消散快 IgE介导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个体差异
主要参与成分— 变应原
①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②吸入:花粉、螨类、真菌、动物皮毛 ③食物:牛奶、鸡旦、鱼虾和蟹贝 ④酶类:枯草菌溶素
主要参与成分— IgE
特应性个体IgE水平高 产生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 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亲细胞抗体:牢固、持久结合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发生机 制—
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刺激 特异性IgE产生 IgE - Fcε RⅠ- 细胞 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IgE结合FcεR-Ⅰ
Ag
IgE
γγ β
α
发生机 制—
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致敏机体 多价变应原-IgE-细胞 IgE桥联——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肥大细胞 或嗜碱粒细胞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小结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 生机制十分复杂.临 床实践所见往往为混合型,但以某一型为主. 同一种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几种不同 型别的超敏反应.
某一种变应原由于进入机体的方式不同, 可诱导机体出现不同型的超敏反应.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 别 I型 (速发型)
发病机理 临床常见病 参加成 分 IgE IgE粘附于肥大细胞 药物过敏性休克、 (IgG4) 或 嗜 碱 粒 细 胞 表 面 血清过敏性休克、 FcεR 上 , 变 应 原 与 支气管哮喘、花 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粉症、变应性鼻 靶 细 胞 脱 颗 粒 , 释 炎、荨麻疹、食 放生物活性介质 物过敏症等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肾小球肾炎
风湿性心肌炎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咯血、血尿、蛋白尿、贫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二、临床常见疾病
6、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特 点
1、主要由IgG、IgM、IgA介导; 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 积是致病的关键; 3、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 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 要因素; 4、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为主的 免疫病理改变是临床的主要特征;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第四节 V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剌 激后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为细胞介导型超敏 反应。因反应发生缓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 1、由T细胞介导; 2、反应发生缓慢(24-72小时); 3、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 局部炎症反应; 4、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5、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s syndrome) 甲状腺机能亢进(特殊型) ——Graves病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因错误输入异型血所致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血红 蛋白尿(酱油尿)。
主要参与成 分—
1. 2.
细胞
3.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 生物学活性 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 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分— 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 释放主要碱性蛋白, 阳离子蛋白,过氧化 物酶等 →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 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 2. 释放LTS、血小板活化因子 3. 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 破坏相应的生物活性介质(负调)
膜表面Fc RⅠ交联
Ag
IgE
γγ βα
α β γγ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
①组胺(即刻相)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 腺体分泌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②激肽原酶
激肽原→激肽
活性介质
新成介质
①LTS(白三烯)—晚期相 支气管平滑肌 强烈而持久收缩 ②PGD2(前列腺素D2) ③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1、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 织细胞、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 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2、表面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的输入 ABO血型、Rh血型抗原、
临床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血型不符的输血 母子间Rh血型不符 (母Rh-/胎儿
Rh+)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红细胞抗体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等
血清病、免疫 复合物型肾小 球性肾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 等
传染性变态反 应、接触性皮 炎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份、发生机 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1.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2.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 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3.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A.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D真菌 E.青霉 4.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 疗措施是: A.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D.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E.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伴随感染过
程发生的IV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胞内寄生病原体的 感染。机体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 的同时,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2、接触性皮炎
皮革
接触橡胶后的皮肤炎症
二、临床常见疾病
3、移植排斥反应: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
9.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 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10. I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无补体参与 C.特异性IgE参与 D.发生和消退迅速 E.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 11.在I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体类型是: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吸入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 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 生物等。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花粉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疾病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
进食鱼、虾、蟹、 蛋、乳等食物
恶心、哎吐、腹痛、腹泻 等过敏性胃肠炎
临床常见疾病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
食物
荨麻疹 寄生虫
冷热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一、预防原则
5.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E.传染性变态反应 6.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E.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7.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8.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12. 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包括: A.I型超敏反应 B.I、II型超敏反 应 C.I、II、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I、IV型超敏反应 13.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 A.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B.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C.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D.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E.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链球菌可溶性Ag + 抗链球菌抗体 IC
沉积肾小球基底膜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病毒
或支原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性 IgG,并剌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 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所致。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体内的核物质和 抗核抗体(各种核酸 和核蛋白抗体的总 称)形成的免疫复合 物反复沉积于肾小 球、关节等处,从 而引发肾小球肾炎、 关节炎等症。该病 的典型特征是面部 的蝴蝶斑,此病多 见于年轻女性。
Ⅲ型超 敏反应(免 疫复合物型 超敏反应)
常见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 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血清病
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抗抗毒素抗体+ 抗毒素 IC 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 巴结肿大、关节肿痛、一过性蛋白尿 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也可引起类 似血清病样反应
第二次接触花粉
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 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 (枯草热)
(一) 查明变应原:通常采用询问病史和变应原皮试的
方法,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二)脱敏注射:对抗毒素皮试阳性者,采用小剂量、短
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的方法。
二、治疗原则
减敏疗法
对已查明的变应原,采用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逐渐增 量、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
减敏治疗免疫机制的统一理论
进行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最终导致移植物坏死 脱落的免疫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
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用自体或异体组织或器 官进行移植,如烧伤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但 异体皮不能长期存活,2~3周将坏死脱落。 这是由于供体的特异性的HLA做为变应原, 刺激受体产生相应的致敏T细胞,最终导致IV 型超敏反应。 因此为了减轻或延缓移植排斥反应,通常在移 植术后需大剂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II型(细胞 毒型) 例外:细胞 刺激型
IgG 、 IgM 、 补体、 巨噬、 NK
在 补 体 、 巨 噬 细 胞 、 输血反应、新生 NK细胞等协同作用 儿溶血症、免疫 下溶解靶细胞。 性血细胞减少症、 抗体使细胞功能活 抗膜性肾小球肾 化 , 表 现 为 分 泌 增 炎等 加或细胞增殖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病)
型 别
Baidu Nhomakorabea
参加成 分
发病机理
临床常见病
III型 (免疫复 合物型)
IV型(迟 发型)
IgG 中等大小的免疫 IgM 复合物沉积于血 补 体 、管壁基底膜激活 N 补体,吸引中性 血 小 粒细胞、释放溶 板 酶体酶引起炎症 反应 致敏T细胞再次 与抗原相遇,直 T细胞 接 杀 伤 靶 细 胞 或 产生各种淋巴因 子,引起炎症。
应包括T细胞和B细胞应答
引起IgG的升高。 引起Th1的升高。
二、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免疫抑制剂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概 念
变应原(细胞表面抗原或与细胞结合的Ag) 特异性的IgG 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
通过激活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造成 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活性介质
作用
①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②平滑肌:收缩 ③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种类
①预存介质 ②新成介质
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性休克
1. 过敏性休克 2. 呼吸道超敏反应 3. 皮肤超敏反应
4. 消化道超敏反应
•血清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14.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5.可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6.可引起I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7.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过敏性鼻炎
初次接触花粉
IL-4促使B细胞产生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结合到肥大细胞上
临床免疫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概念: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 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免疫应答。 举例 分类: Ⅰ型(速发型) 四型 Ⅱ型(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
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病
例
某男,15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 在静滴青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急、 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 死亡。
Ⅰ型特点
发生快,消散快 IgE介导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个体差异
主要参与成分— 变应原
①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②吸入:花粉、螨类、真菌、动物皮毛 ③食物:牛奶、鸡旦、鱼虾和蟹贝 ④酶类:枯草菌溶素
主要参与成分— IgE
特应性个体IgE水平高 产生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 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亲细胞抗体:牢固、持久结合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发生机 制—
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刺激 特异性IgE产生 IgE - Fcε RⅠ- 细胞 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IgE结合FcεR-Ⅰ
Ag
IgE
γγ β
α
发生机 制—
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致敏机体 多价变应原-IgE-细胞 IgE桥联——多价变应原与吸附在肥大细胞 或嗜碱粒细胞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小结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 生机制十分复杂.临 床实践所见往往为混合型,但以某一型为主. 同一种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几种不同 型别的超敏反应.
某一种变应原由于进入机体的方式不同, 可诱导机体出现不同型的超敏反应.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 别 I型 (速发型)
发病机理 临床常见病 参加成 分 IgE IgE粘附于肥大细胞 药物过敏性休克、 (IgG4) 或 嗜 碱 粒 细 胞 表 面 血清过敏性休克、 FcεR 上 , 变 应 原 与 支气管哮喘、花 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粉症、变应性鼻 靶 细 胞 脱 颗 粒 , 释 炎、荨麻疹、食 放生物活性介质 物过敏症等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肾小球肾炎
风湿性心肌炎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咯血、血尿、蛋白尿、贫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二、临床常见疾病
6、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特 点
1、主要由IgG、IgM、IgA介导; 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 积是致病的关键; 3、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 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 要因素; 4、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为主的 免疫病理改变是临床的主要特征;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第四节 V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剌 激后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为细胞介导型超敏 反应。因反应发生缓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 1、由T细胞介导; 2、反应发生缓慢(24-72小时); 3、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 局部炎症反应; 4、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5、与抗体和补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