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弗”“非”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焉”、“胡”、“曷”、“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沛公安在?《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或“是”等的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显然这里的“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他义。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得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用”等等,都是如此。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二)、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这种结构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郑人有且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