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三、省 略 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 三
(鼓)而竭…… (3)动词的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 拜(之, 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1.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2010 天津)
母亲回来, 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 也就不 再怀疑(担心)她了。(宾语前置句)
2.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2010山东)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才干拜谒诸位高官大臣, 经 常不被听从、信任。(被动句, 省略句)
(5)介词的省略(主要是“于”“以”) 将军战(于)河北, 臣战(于)河南
异
异
(尽1)死如;:草木以永啮州人之,野异蛇无产御异之蛇者人,。黑质公蛇而白章;触蛇草木,
(2)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孟
曰:独子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王
实战演练: 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特殊句式。
5.强调式判断句:用副词“诚、乃、即、 则、皆、素”等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吾乃梁人也。(国策)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⑸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⑹且相如素贱人
6.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 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⑴主谓倒置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 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 特别是在使用动词时,宾语常常被省 略。
例如:“(公)度其处所(之)不远, (公)自往。”这句话省略了宾语“所 之”,直接描述了公度量和亲自前往的 动作。
04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宾语前置
借助“之”、“是” 将宾语提前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 式(简版)
目录
• 判断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01
判断句
是
总结词
表示肯定判断
详细描述
文言文中常用“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为
总结词
表示肯定判断
详细描述
“为”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例如:“沛公之 参乘樊哙者也。”(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见...于
• 见...于在表被动的句式中,“见”与“于”不是固定搭配关系。《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字表被动。
被
• 被+动词:这种句式中,“被”后直接加动词。例如,《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被”字表被动 。
03
省略句
省略主语
01
省略主语的情况在文言文中较为 常见,特别是在对话或描述动作 时,主语常常被省略,以使句子 更加简洁。
02
例如:“(吾)问之,(之)曰: ‘是善饮者也。’”这句话省略了 主语“吾”和“之”,直接描述了 问话和回答的内容。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 《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D) 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别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一定或有所否认的句子。
能够分为两个系列:" 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 者,也 " 系列: "者,也 " 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战无不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 )④虢,虞之表也。
(,也 )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 )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 " 乃" 、" 为" 、" 即"、"则"、"是" 、"非" 来表示,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故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是蛇 )黑质而白章; (蛇 )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 )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 (鼓 )而 (气 )衰,。
[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 ②行一不义 (事 ),杀一无罪 (人 ),而得天下,不为也。
[ 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 )尝与其父言兵事, (赵 )奢不可以难 (之 ),然不谓 (之 )善。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文言特殊句式(全)

否定判断句
01
否定判断句的定义: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非”、“不是”等词来表示否定判断。
02
举例
03
"非金石之质"(不是金属和石头的质地)
0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判断句
01
省略判断句的定义:省略判 断句是省略了判断词或肯定、 否定词的判断句式。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简洁,常常 会省略判断词或肯定、否定
详细描述
“见”字被动句通常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影响,但并没有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损。例如:“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混浊但我独清,所有人都醉了但我独醒,因此我被放逐 了。)
“为”字被动句
总结词
“为”字被动句是指用“为”作为被动标志的句子。
详细描述
“为”字被动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通常表示主语成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对象。例如:“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省略宾语
要点一
省略宾语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被省略,尤其是当上下文语义明确时。 例如:“(项伯)曰:‘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 ‘为之奈何?’”(《鸿门宴》)
要点二
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例如:“(项伯)曰: ‘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为之奈何?’”(《鸿 门宴》)
省略介词、连词等虚词词。02ຫໍສະໝຸດ 举例0304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一带的豪杰)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 知而不争2. 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 .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1. 哎呀呀,判断句呀!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多直接呀,直接就告诉你陈胜是阳城人,是不是很清楚呢!
2. 嘿,还有被动句呢!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不就是说贤能被他利用嘛,多明白呀!
3. 哇塞,宾语前置句可有意思啦!“何陋之有”,不就是“有何陋”嘛,把宾语放到前面啦,神奇吧!
4. 哟呵,主谓倒置句也来啦!“甚矣,汝之不惠”,正常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样一颠倒,强调的感觉就出来啦!
5. 哈哈,定语后置句也不能少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把定语“利”和“强”放到后面啦,很特别吧!
6. 呀,还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不就是介宾短语嘛,放到后面啦!
7. 哇,省略句也很常见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面就省略了好多内容呢,你能发现不?
8. 嘿呀,固定句式也得知道呀!像“如……何”“奈……何”,“若之何”,多有特点呀!
9. 哎呀,还有互文句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不是说将军就死了,壮士就回来了,是说将军和壮士都经历了很多呀!
10. 哇哦,连动句也很有趣呢!“公入而赋”,进入然后赋诗,动作一个接一个呢!。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并列句:用"不但...而且..."、"无论...还是..."等结构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表示相互补充或对比的关系。
现象句:以"然"、"则"、"如是"等词开头,表示结果或推理的关系。
例如:"尽其言者穷其辞也,故短"(《论语·颜渊》)。
倒装句: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常用于表示强调、反问、条件等语气。
例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学记》)。
比拟句:用"如"、"犹"、"若"等词表示比喻或类比的关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状语从句:用"以"、"如"、"若"等词引导的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状况。
例如:"以予一执鞭而驭者,吾何以知其不蹄"(《庄子·养生主》)。
假设句:以"若"、"倘若"、"设使"等词开头,表示假设的情况。
例如:"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郭先生取乎"(《庄子·齐物论》)。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例如:"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是何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叠词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或修辞效果。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文言文特殊句式

4.动词“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PS: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5.无判断词。(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①荀卿,赵人。 ②刘备天下枭雄。
6.用“非”、“未”、“弗”、“无”、 “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用“者”、“也”表判断的四种类型:
① ……者 ……也。 ② …… ,……也。
③ ……者,…… 。
④ ……者也。
2.动词“为”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 的区别)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用副词“乃”、“则”、“即”、 “皆”、“耳”表判断。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环滁皆山也。 ⑤此亡秦之续耳。
3、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 为上卿。
(2)介词宾语的省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兼语的省略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归赵。
四、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 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 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③忌不自信。
特殊句式文言文

特殊句式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也展示了古代汉语的精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它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使得句子结构更为紧凑。
例如:“夫以数学之道,推而广之,则无所不包。
”(《孙子算经》)“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庄子》)“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之间。
”(《韩非子》)在这些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被颠倒,使得句子更加简练明了。
二、比拟句比拟句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君子如月,令行禁止如日。
”(《荀子》)“古之人,有言:‘不以其道,不行;不信其人,不立。
’”(《荀子》)“夫以病乱之事,犹见于草木之间。
”(《左传》)在这些句子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相同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来表达多个相似的意思。
例如:“乃命犬戎、彭祖、胡公三将,率兵三十万,以诛商鞅之族。
”(《史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左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荀子》)在这些句子中,作者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来表达多个相似的意思,使得句子更为生动有力。
四、反问句反问句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疑问句的语法结构,但实际上并不是在询问问题,而是在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如:“天下大乱,谁之过也?”(《史记》)“夫以一介之士,斩将军之首,无非义之心,何以成其功?”(《史记》)“今日之事,岂可暂待?速行之,速成之,何必待明日?”(《史记》)在这些句子中,作者通过使用反问句的语法结构,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使得句子更为生动有力。
五、双关语句双关语句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一些含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表达多重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一、判断句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⑤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二、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为乡里所患《周处》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二)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弗”“非”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焉”、“胡”、“曷”、“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沛公安在?《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何陋之有?《陋室铭》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或“是”等的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显然这里的“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他义。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得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用”等等,都是如此。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二)、定语后置: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 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这种结构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滕文公下》郑人有且买履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3)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 中心词+而+定语+者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孟子离娄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三)、状语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1)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投以骨《狼》祭以尉首《陈涉世家》(2)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座。
《鸿门宴》(四)、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富哉言乎!(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论语·颜渊》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四、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某些词或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有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省主语1、承前省。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捕蛇者说》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对话省。
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两人对话,主语全省略,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庄暴见孟子》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2).省谓语1、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列子·歧路亡羊》3、形容词性谓语省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廉颇蔺相如列传》(3).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指南录>后序》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权以(之)示群下。
《赤壁之战》秦王不怿,为(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 省略介词1、省介词“于”,如:2、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今以钟磐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2、省介词“以”,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死马且买之(以)五百斤,况生马乎?《战国策》(5)、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词。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