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组健康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其外周血样本。
通过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技术,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染色体悬液。
接下来,我们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同个体之间染色体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应该为23对,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是指除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它们负责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大部分遗传特征。
性染色体则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某些个体的染色体数量存在异常。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重复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丢失,而染色体重复则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重复出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则是指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断裂、倒位、交换等变化。
染色体异常与许多遗传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染色体引起的,患者通常具有智力发育迟缓、面部特征异常等症状。
另外,爱德华氏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患者通常出现心脏和肾脏畸形等问题。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这些染色体异常,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除了遗传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法医学领域的亲子鉴定,通过比对父母与子女的染色体核型,确定亲子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染色体的影响,例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总结起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缺失、重复和结构异常等问题,并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A组:1-3号,可以区分。
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核型,从而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特征。
实验采用了豌豆的根尖细胞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细胞进行处理和染色,最终观察到了豌豆细胞的染色体核型。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豌豆种子、生长培养基、盐酸、乙醇、醋酸、苯酚和苯酚甲醛溶液等。
接着,将豌豆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待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取其根尖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盐酸和乙醇的固定、醋酸的软化以及苯酚和苯酚甲醛的染色。
处理完成后,将样品制作成玻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实验结果时,我们发现豌豆细胞的染色体呈现出一定的形态特征。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缠绕、分离和移动等过程。
通过对观察到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和分析,我们得出了豌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染色体核型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变异规律和进化过程。
同时,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在遗传学和生物育种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总的来说,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相关内容,为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染色体组判断方法
生物染色体组判断方法
生物染色体组是生物体内的染色体的总体称呼,它对生物的遗传特征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生物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染色体组判断方法。
首先,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核型分析法。
核型分析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来判断生物染色体组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出生物的染色体组是单倍体、二倍体还是多倍体。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是最早应用的一种染色体组判断方法。
其次,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核型分析法。
核型分析法是通过核型分析仪对生物细胞进行染色体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扫描结果进行图像分析,从而得出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且可以快速得到结果,因此在现代生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是基因组测序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可以通过对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得出染色体组的信息。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得出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还可以得出染色体上的基因信息,为生物的遗传特征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信息。
综上所述,生物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无论是传统的核型分析法,还是现代的核型分析法和基因组测序法,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方法,为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的组成;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染色体核型:指一个物种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如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照片,该核型可以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从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的对比分析,进行染色体分组,并对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描述,从而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确定其染色体组型,这种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也称核型分析。
染色体长度测定:可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或在放大的照片上测量得到。
通常以微米表示。
绝对长度:不稳定,只有相对意义。
相对长度:是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与正常细胞全部染色体总长度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是稳定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着丝粒的位置:常用Evans 提出的方法,即以染色体的长臂(L )和短臂(S )的比值来表示。
在常规染色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识别每个染色体,因此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正常人的染色体分为7组,即A 、B 、C 、D 、E 、F 和G 组,其分布如下:这7组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如下:A 组:第1,2,3染色体.在染色体中是最大的三对染色体,按长短和着丝点的位置彼此可以分开.B 组:第4、5染色体,具有亚中部着丝点的两对大型染色体,第4比第5稍长些,彼此较难于区分。
C 组:第6、7、8、9、10、11和12染色体。
具亚中部首丝点的中型染色体。
第6、7、8和11染色体的着丝点比第9、10、12染色体的着丝点更近于中央。
组内各染色体的大小也略有不同。
该组内的各染色体较难于配对和确定。
染色体组型分析
D组13-15:具亚端部着丝粒的中等大小染色体(13 号染色体有随体,14号染色体短臂上有 一小 随体); E组16-18:具中部(16号)、亚中部着丝粒的较小 染色体; F组19-20:具中部着丝粒的最小染色体; G组21-22:具亚端部着丝粒的最小染色体(21号染 色体上有随体,Y染色体与这些染色体 相似)。
五、作业
制作人类染色体组型图或制作棕色田 鼠组型图。
1.0<臂比值< 1.70;
(2)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71<臂比值< 3.00;
(3)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3.01 <臂比值< 7.00;
(4)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7.01<臂比值< ∞。
5、染色体组长度=该物种单倍体全部染 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6、着丝粒指数=
5、分组问题: (1)植物不分组 (2)动物以及人类染色体要分组: (3)分组原则: ①按染色体大小相当及着丝粒 位置相同进行分组排列; ②性染色体排在最后。
人类22个常染色体分为7组(A、B、C、 D 、 E 、 F 、 G ), 7 组很易确定分开, X 染 大小相当于C组的、 Y染色体大小相当于G 组的染色体。 A 组 1-3 :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易区 别); B 组 4-5 :具亚中部着丝粒的大染色体 (难区别); C组6-12:具亚中部着丝粒的中等大小 染色体;
(二)显微照相 1、胶卷:选取5-10个染色体分散 较好的细胞显微照相放大照片; 2、CDD照相 (三)组型分析
1、测量计算: (1)相对长度 =[单条染色体长度/染 色体组中 各染色体长度总和]×100% (2)绝对长度
(3)臂比=[长臂/短臂]
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一、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
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
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
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实验九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九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1. 观察测量照片上每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列和剪贴成核型分析图;2.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3. 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
【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如图1所示)。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长短、形态、类型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核型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⑴确定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⑵辨析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图1 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2n=46)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亚端部着丝粒(st)和端部着丝粒(t)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如图2所示)。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核型。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用于核型分析的照片。
染色单体长臂着丝粒短臂次缢痕m sm st t 图2 中期染色体形态及结构1. 分析标准:⑴臂比值r(长臂长/短臂长);⑵着丝粒指数i[(短臂长/染色体长)×100%](表1);⑶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染色体组总长)×100%(植物);或: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总长]×100%(动物);⑷臂比指数(N.F.值):把具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的“V”形染色体计为2个臂,而把具近端和端部着丝粒的“J”或“I”染色体计为1个臂,以此统计核型中总臂数;⑸染色体长度比:根据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染色体长/最短染色体长)×100%]。
遗传学名词解释
1、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在细胞遗传学上,可根据各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的位置、长短臂之比、次缢痕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形态特征予以分类和编号,以便识别和研究。
这种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2、母性影响:子代受到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表现母本核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的现象称为母性影响。
3、倍半二倍体:是一种异源多倍体的奇数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染色体数目是个体或细胞含有其中一个亲本的全部染色体,另一个亲本的半数染色体。
4、遗传方差: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异量和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异量称为非加性的遗传方差。
5、转化: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性导: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接合:在原核生物中,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导: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6、隔裂基因(断裂基因):有些基因内部核苷酸编码顺序不是连续的,中间插入了一个或多个不编码的序列,把基因隔裂开来,不编码的序列称为内含子,被内含子隔裂的基因就为隔裂基因。
7、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细胞质遗传。
8、相引相:遗传学中把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或相引组。
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或相斥组。
9、假显性:有时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
10、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其主要成分是一些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的两侧伸出的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1、F因子:即致育因子。
遗传学实验三 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2.配对:根据各染色体的长度、臂 比、随体有无等信息,将同源 染色体配对。
3.排列:将各对同源染色体按大小 (长度)进行排列并编号。
4.剪贴:各染色体着丝点在同一水 平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5.分类:按臂比分类
M:1.0 m: 1~1.7 sm: 1.71~3.0 st: 3.01~7.0
t: >7.01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特征即通过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物种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及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实验三 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 实验目的: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末或中期染色体形态 特征,学习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的方法。
6.综合描述:根据实验结果写出蚕豆的核型公式并分类。 蚕豆标准核型公式为:2n=12=2m(SAT)+10t 对称核型:由M和m染色体组成 基本对称核型:大多数由M和m染色体组成 基本不对称核型:大多数由sm、st和t染色体组成 不对称核型:由st和t染色体组成
作业
1.测量、计算并填表(P33) 2.根据配对、排列结果,按要求剪贴染色体 3.写出核型公式并分类
• 实验材料: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末染色体放大照片。 • 实验器材:计算器,剪刀,毫米尺,胶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步骤
1.测量、填表:先将各条染色体随机编号,依次测量其长臂和短臂 长度,计算绝对长度、相对长度和臂比(随体是否计入短臂需说 明),并将测量和计算结果填入P33表格。 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绝对长度(μm):测量获得的各染色体的长臂+短臂/放大倍数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的长度占单套染色体组总长度的百 分数。
实验四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 (3)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的长度占单套染色体组 (性染色体除外)总长度的百分数。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长度/单套染色体组 全长)×100%
• (4)臂比值:臂比是反映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臂比值=长臂/短臂(精确到0.01)
(5)着丝点位置:根据臂比值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臂比
染色体类型
1.00
正中部着丝点(Media point)
M
1.01~1.70 中部着丝点区(media region)
m
l.71~3.00
近中部着丝点区(submedia region)
sm
3.01~7.00 近端部着丝点区 (subterminal region)
(5)分类:依据臂比,将染色体分类。 (6)核型公式:根据染色体类型,可以将一种生物的染色体 核型书写成一定公式。
如:芍药核型为:K(2n)=2X=10=xm+xSm+xSt(SAT)。 K:基本核型;SA(7)核型模式图的绘制: 横轴:染色体序号;
是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对核型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可以用来鉴别真假杂种对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异b染色体物种的起源和植物的遗传进化基因定b染色体物种的起源和植物的遗传进化基因定位等方面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四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原理及各项参数意义 2. 学习和掌握利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分
四、实验器具、试剂
镊子、剪刀、毫米尺、牙签、浆糊
五、实验步骤
➢ 1、染色体组型分析指标: • (1)染色体数目:至少统计5-10个个体,30个以上细胞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室名称显微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地点学时 2 实验类型验证每组人数2-4 选做或必做必做实验目的通过几种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内容提要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染色体核型的分析重点难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主要仪器及显微镜、尺子、剪刀耗材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和要求〗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
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特征。
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
现分别介绍如下: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
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
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 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 ype)的基本特点即D enve 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 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展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绘,是研究染色体的根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构造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构造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构造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病症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根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根底。
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展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A组:1-3号,可以区分。
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
al
v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
Do cuC ww o w.p m
dfw P iza D rd. F com Tr i
人染色体放大照片 v 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al
v确定染色体数目 v染色体形态特征
§
长度:绝对、相对 臂比=长臂/短臂 随体的有无
§ § §
着丝点指数=短臂/(长+短臂)
Do
cuC ww o w.p m
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ubterminal region) st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terminal region)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terminal point)
cuC ww o w.p m
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ubmedian region) sm
Do
al
臂比值 1.00 1.01-1.70 1.71-3.00 3.01-7.00 7.01以上 ∞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全套染色体长度
dfw P iza D rd. F com Tr i
al
四、组型分析方法
着丝点位置
染色体种类
dfw P iza D rd. F com Tr i
简写 M m t T
根据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以下六类: 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dian point)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edian region)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cuC ww o w.p m
Do
dfw P iza D rd. F com Tr i
al
近端部和端部 着丝粒染色体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形态
四、组型分析方法
v
§ § § § §
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 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
染色体核型检查报告分析
染色体核型检查报告分析染色体核型检查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核型结构,可以了解个体的遗传信息和可能存在的染色体异常。
本报告将对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1. 样本信息本次染色体核型检查样本为一名患者的外周血液样本。
通过之前的临床询问和初步筛查,怀疑患者可能存在染色体异常。
为了准确分析问题,我们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
2. 检查方法染色体核型检查采用了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
首先,将外周血液样本中的淋巴细胞或骨髓细胞培养,并在细胞分裂的特定阶段进行采样。
然后,利用染色体着色剂对染色体进行标记,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摄影记录。
3. 检查结果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染色体核型为46,XX/XY,即正常女性/男性核型。
在我们的检查中未发现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的情况。
这意味着该患者的染色体组成符合正常人类性别特征,并且不具备明显的染色体异常。
4. 结果分析该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正常,排除了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等。
然而,染色体核型检查并不能排除一些微小基因变异或变异型染色体,这些变异可能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在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情况下,患者仍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5. 建议和注意事项染色体核型检查作为一种常规遗传学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了解个体的遗传状况。
然而,染色体核型检查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的筛查方法。
对于特定的遗传性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更加精细和深入的检查,例如单基因突变检测、FISH技术等。
总结: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正常,未发现明显的染色体异常。
这对于了解患者的遗传状态和排除染色体异常性疾病非常重要。
然而,遗传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染色体核型检查并不能完全排除遗传风险。
因此,在临床上,医生仍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
实验九、 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的分类 (1) telocentric chromosome (t) (2)sub-telocentric chr.(st) (3)sub-midcentric chr.(sm) (4) midcentric chr. (m)
t, r>7
st,r=3~7
sm, r=1.7~3
m,r=1~1.7
实验九、 染色体组型分析
(教材上实验2,p7-10)
一、实验目的
课余时间做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染色体组型(Karyotype,核型)概念
2. 3. 4.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 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 相对长度=(某一条染色体长度/单倍染色体总 长)×100%(精确0.01)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报告:展示核型分析结果
实验报告纸 题头
后 天 交 老 师 信 箱
图注
染色体片照片 (标染色体号)
次级图注 核型图
• • • •
思考题 1.核型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2.核型分析包括哪些指标? 3.以形态为依据的核型分析有什么缺陷? 用什么方法可以补救?
现在,先做Feulgen染色前的60℃酸解 一步,等待间开始做性染色质实验,然 后有机安排时间。 做完性染色质实验并尽快做好染色体 畸变制片染色后,到4楼显微互动实验室 观察、摄影。
臂比值=长臂/(短臂+随体)
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Karyotype,核型)主要是指有 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各种特征的总和。 对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型的各种特征进行 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称之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核型分析之所以选用中期染色体,是由于 中期染色体充分缩短、比较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目的: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末或中期染色体形态 特征,学习生物染色体组型(核型)分析的方法。 • 实验材料: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末染色体放大照片。 • 实验器材:计算器,剪刀,毫米尺,胶水
实验原理: 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恒 定的。各生物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做该生物的染色 体组型或核型。 染色体组型或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内染 色体的数目及形态特征,即通过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 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绝对长度(μ m):测量获得的各染色体的长臂+短臂/放大倍数 相对长度(%):单个染色体的长度占单套染色体组总长度的百 分数。
2.配对:根据各染色体的长度、臂 比、随体有无等信息,将同源 染色体配对。 3.排列:将各对同源染色体按大小 (长度)进行排列并编号。
4.剪贴:各染色体着丝点在同一水
平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5.分类:按臂比分类 M:1.0 m: 1~1.7 sm: 1.71~3.0 st: 3.01~7.0 t: >7.01
6.综合描述:根据实验结果写出蚕豆的核型公式并分类。 蚕豆标准核型公式为:2n=12=2m(SAT)+10t 对称核型:由M和m染色体组成 基本对称核型:大多数由M和m染色体组成 基本不对称核型:大多数由sm、st和t染色体组成 不对称核型:由st和t染色体组成
作 业
1.测量、计算并填表(P33) 2.根据配对、排列结果,按要求剪贴染色体 3.写出核型公式并分类
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及进化遗传学等研究
提供依据。 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末或中期, 染色体短粗且分散,数目和形态特征清晰可辩,是核型分 析的最佳时期。
实验步骤
1.测量、填表:先将各条染色体随机编号,依次测量其长臂和短臂 长度,计算绝对长度、相对长度和臂比(随体是否计入短臂需说 明),并将测量和计算结果填入P33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