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解生3.牙列与咬合

合集下载

牙解第八次课(牙列) 2

牙解第八次课(牙列) 2

上1牙冠唇面形态可分为:方圆形、卵圆形、 尖圆形,与人的面型相协调
牙型─弓型—面型, 三者是否有一定关系? 过 去认为有,但调查表明联系不紧密。
3按牙列中牙齿排列情况:
正常牙列: 异常牙列:牙数异常
牙排列异常
数目异常
牙排列异常
二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
1.牙列的长度与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牙列长度:左右中切牙唇侧最突点连线与左 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间的垂直 距离。
斜度较上颌小,
②上下3、上4、5、上下6相对较正 ③下4、5舌倾明显,下7、8舌侧倾斜 ④ 上7、8颊侧倾斜
意义:衬托唇颊,使口腔本部较大,舌的活动自如,合接触广 泛密合,有利于咀嚼,并避免咬伤粘膜
(三)垂直向关系
牙合平面: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 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与鼻 翼耳屏线平行,平分颌间距离
┌─ 尖圆型: 分类 ┤ 方圆型
└─ 椭圆型
牙型─弓型—面型, 三者是否有一定关系? 过 去认为有,但调查表明联系不紧密。
1.方圆形:上、下四个切牙切缘连线较直,弓形从 尖牙开始弯曲向后
2.尖圆形:自上2即明显弯曲,前牙段向前突出明显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从侧切牙远中开始
向后逐渐弯曲,前牙段较圆突
第二节 牙尖交错牙合
综述: 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
现象被称为牙合或咬,习惯上把这种接触 关系成为牙合关系或咬合关系。咬合关系 是随着下颌位置的不同而出现的各种 牙合接触状态。
牙合 与咬合
牙合 :上下颌牙的接触现象 咬合: 动态接触─┐
─ 但现已混用 牙合 : 静态接触─┘
一、牙尖交错牙合的名称与定义
1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正对上颌唇系带; 2 除1和8外, 均为一牙对二牙的对应关系:

3.咬合的基本知识

3.咬合的基本知识

所以全瓷修复的咬合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刚才交流过的,记录牙合接触的分布和记录牙合接触的力度,如果这两个掌握了,可能会对我们全瓷咬合方面的处理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说了,我们牙合学为什么在很多学校学习的都很少,那是现有的牙合学的一般知识都很有限。那么我们对牙合学的许多观念都是假想和推断。并且我们到目前都不能确定我们的牙齿的牙合学的形态与功能的理想关系,所以目前对修复、对牙合的功能一般比牙齿的特定解剖形态和排列更为重视。当然这句话是从过来的。
那么牙合学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看一下牙合学主要包括:咀嚼系统的功能与解剖,咀嚼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牙齿牙合接触在咀嚼系统中的应用,牙合接触的分布规律,与牙合有关的口腔疾病(也叫咬合病),有关牙合的理论在各个口腔、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它包括这六个方面。这就是牙合学的主要内容。我们看牙合学理论是用什么样的研究手段来研究的呢?首先它可以用形态学、解剖学的方式来研究牙合学,也可以对牙合进行分析,也就是说牙合接触的研究分析和合力的分析,也可以对肌肉活动的分析,特别是咀嚼肌群的分析和下颌运动的分析,以及神经解剖和生理的研究,这几个方面都是牙合学理论研究的手段。而对我们来说,我们不光要了解这些,我们着重今天交流的全瓷的咬合处理分析或者是设计方面,更多的涉及到咬合牙合接触的研究分析。
我们看张这个病人,这个病人是在做开口和闭口运动。那么来了以后,如果是来修复的病人,做开闭口运动,她的运动是正常的吗?那么她这样的开口和这样的闭口是正常范围吗?
我们再看一下她口腔的情况。我们看她上面那张图是正常的咬合状态,那么她这样的咬合是正常的状态吗?下面这张图是前伸的状态,也就是下颌再向前伸的位置上。那么她伸到这个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后牙的接触关系是属于正常吗?
但是也不因为因此我们就不学习牙合学,因为牙合学它真的是门学科,它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与口腔生理、口腔修复、口腔正畸、牙周病学、牙体病学、颌面外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一门以咬合为研究中心的口颌系统的生理与病理学,它是口颌系统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的应用科学。所以我们学口腔的医生都应该学习牙合学,如果在大学没有学,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就更应该学习。并且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牙合学是咬合处理的当代原则。如果我们在处理跟咬合有关的一些因素和一些事物上,那么牙合学就是它的当代处理原则。所以我们要花一点时间学习有关牙合学的概念。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口解生名解

口解生名解

1•牙冠(dental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称牙冠,也称解剖牙冠,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是牙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2.牙根(dentalroot):牙体被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3.牙颈(dentalcervix):牙冠与牙根交界处形成的弧形曲线,又名颈缘或颈线。

4•牙釉质(enamel):指覆盖于牙冠表层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组织,是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牙体组织,硬度为340KHN。

5•牙骨质(cementum):指覆盖于牙根表面的矿化硬组织,是维持牙和牙周组织联系的重要结构。

6•牙本质(dentin):指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牙本质冠部表面为牙釉质覆盖。

而根部表面有牙骨质覆盖,主要功能是保护其内部的牙髓和支持其表面的牙釉质和牙骨质。

7.牙髓(dentalpulp):是牙体组织中唯一的软组织,是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构成的髓腔中,其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具有营养、感觉、防御、修复功能。

8•六龄牙:儿童与6岁左右,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第一恒磨牙开始萌出,称其为〜。

9.萌出: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为出龈,从牙冠出龈至上下牙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1.唇面(labialsurface)或颊面(buccalsurface):在前牙,牙冠靠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在后牙,牙冠靠近颊粘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2.舌面(lingualsurface)或腭面(palatalsurface):牙冠靠近舌侧的一面均称为舌面,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故亦称腭面。

3.邻面(proximal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接触的面。

4.he面(occlusalsurface)和切嵴Gncisalridg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称为he 面,前牙无he面,其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5.中线(medianline):是平分颅面部位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该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和上颌两中切牙和下颌两中切牙之间。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三种基本的牙合: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侧 方牙合。
一、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牙尖交错牙合(ICO)是指上、下颌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 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一)牙尖交错牙合接触的垂直及唇(颊)舌向关系
1.覆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正常时为2-4mm。
前伸牙合是指下颌向前运动,至上下颌切牙切端对刃时的 咬合接触关系。 1、用切牙咬断细丝、薄纸等; 2、非进食时,下颌有意前伸至上下切牙切端对刃; 3、人发怒时,咬牙切齿。 特点:切牙对刃,后牙无接触。 切道:指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 相对后再返回到牙尖交错牙合的过程中,下颌切牙的切缘 所运行的轨道。
一、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一) 切缘及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三、髓腔解剖的生理意义
髓腔的形态随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改变。髓腔变小。 青少年的髓腔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 病理状况下,牙本质细胞受损,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第二节 牙 列※
一、牙列分型
(一)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1.恒牙列 28-32颗
第四节 颌位※
即下颌骨的位置,是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关系。
一、牙尖交错位 ICP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定义: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称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牙合为前提,并随牙 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颌位置。无论牙尖交错牙合 为何种形态,它所确定的颌位就是牙尖交错位,故又称为 牙位。与牙尖交错牙合类似,牙尖交错位曾被称为正中牙 合位,现已将正中牙合位一词改为牙尖交错位。
③咀嚼肌:首先需要有正常的咬合垂直高度,在 正常垂直高度状态下,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 广泛而紧密,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即 当下颌自然闭口至上、下牙尖接触时,由于牙周 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咀嚼肌作相应的 收缩,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很自 然而且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

口腔医学知识点基础

口腔医学知识点基础

口腔医学知识点基础一、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

1. 牙齿的组成与结构。

- 牙齿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 牙冠是牙齿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发挥咀嚼、美观和发音等功能。

- 牙根是牙齿埋在牙槽骨内的部分,起支持和固定牙齿的作用,牙根的数目和形态因牙位而异,例如单根牙(如切牙)、双根牙(如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牙(如上颌第一磨牙)等。

- 牙颈是牙冠和牙根之间的部分,呈一弧形曲线。

- 牙齿的组织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

-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覆盖在牙冠表面,呈半透明的白色,主要由羟基磷灰石晶体组成,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

- 牙本质构成牙齿的主体,颜色淡黄,硬度比牙釉质低,其中有许多牙本质小管,管内含有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

- 牙骨质覆盖在牙根表面,硬度与骨相似,它可以不断新生,对牙根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 牙髓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由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组成,牙髓具有营养、感觉和形成牙本质的功能。

2. 牙列与咬合。

- 牙列是指上下颌牙齿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形成的弓形结构。

根据牙列的形态可分为方圆型、尖圆型和椭圆型。

- 咬合是指上下颌牙齿在静止和运动过程中的接触关系。

正常的咬合关系对于咀嚼、发音和面部美观都非常重要。

- 安氏分类是一种常用的咬合分类方法,包括安氏Ⅰ类(中性错牙合,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安氏Ⅱ类(远中错牙合,下颌或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安氏Ⅲ类(近中错牙合,下颌或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

3.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

- 口腔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

- 口腔前庭是位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与唇、颊黏膜之间的马蹄形区域。

- 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顶为腭,底为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列,后界为咽门。

- 颌面部由上颌骨、下颌骨等骨组织和面部表情肌、咀嚼肌等软组织组成。

- 上颌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与周围多块骨相连,参与构成眼眶底、鼻腔外侧壁、口腔顶等结构。

第三章-牙列、牙合与颌位(颌位)

第三章-牙列、牙合与颌位(颌位)

RCP ICP MPP
下颌肌力闭合 道
四、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二)ICP与MPP
牙位与肌位一致:当下颌从姿 势位自然上升(无偏斜)1mm-4mm, 闭合至上颌牙接触,此时的接触 如果正好是正中关系牙合,即表 明牙位与肌位一致的,牙合是稳 定的。
牙位与肌位不一致:如果下颌 从肌位自然上升闭合过程中,遇 到干扰,仅有个别牙接触,要通 过下颌前后左右移动,才能进入 牙尖交错牙合,表明牙位与肌位 不协调,牙合便是不稳定的,存 在着ICP异常或肌功能异常,此类 个别牙的接触称为早接触。
⒉在前牙区切嵴间的_间隙为1-4mm
⒊此位置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略向前下的位置, 颞肌的电位活动最明显
㈢垂直距离与牙合间隙
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称垂直距离。
处于牙尖交错位和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不同,下颌姿 势位时的垂直距离包含_间隙。在全口义齿取模时,由于 患者无牙列,其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无法确定,可以 通过患者完全自然放松的下颌,确定其下颌姿势位时的垂 直距离,去除_间隙的范围,即可知ICP时垂直距离。正常 垂直距离,颌面部诸肌张力适度表情自然发挥最大咀嚼效 能
⒍牙尖交错位与正中牙合位 :有些人其牙尖交错牙合不在面部中央,或是下 颌运动时,位置不正,偏左或偏右,表现为口颌系统功能的紊乱,此时牙尖交 错_及牙尖交错位不能称为正中牙合及正中牙合位。
㈣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
①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功能活 动均与其关系密切 ②易重复,临床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 ③牙尖交错位正常使双侧咀嚼肌均衡对称发挥收缩力
㈢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⒈由于此位置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失后,牙 尖交错位也丧失,此位置仍存在,临床修复中以此来取得 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 ⒉是下颌的功能位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列、牙合与颌位

口腔解剖生理学---牙列、牙合与颌位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8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合关系描述
牙合的建立
不同阶段牙合特征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9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怎么对牙尖交错牙合 进行描述呢
近远中向关系 唇颊舌向关系 垂直向关系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20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前牙区
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较正
后牙区
第二三磨牙近中倾斜度增大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8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唇舌向倾斜:以牙冠方向来表示
上下切牙唇倾,下颌<上颌 上下尖牙、上颌前磨牙、上下第一磨牙较正 下颌前磨牙舌倾 上颌二三磨牙颊倾,下颌二、三磨牙舌倾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1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列牙合面特征如何描 述呢?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12
封面
封底
目录页
过渡页
标题栏
牙列 牙合 颌位
牙合曲线 (curve of occlusion)
纵牙合曲线
横牙合曲线
Spee 曲线
补偿曲线
Wilson曲线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主动法 主动法
• 卷舌后舔法 • 吞咽法 • 后仰法
口腔修复工艺教研室 王红梅
45
封面
封底

牙列与咬合

牙列与咬合
牙列宽度: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 的距离。
牙弓前段宽度:3
中段宽度:4
后段宽度:6
2.Terra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
(3)牙列指数=────×100% 牙列长度
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牙齿并不是垂直地长牙槽骨内的, 而是在近远中及颊舌向有一定规律性 地倾斜排列, 这种规律对于牙齿发挥正 常的功能是必要的, 对口颌系统的健康 是必需的。
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上下牙 切缘在垂直方向上有空隙
前牙覆合覆盖关系分类
后牙覆合覆盖关系
1.正常覆合覆盖 2.后牙反合 3.锁合 4.反锁合
(三)垂直向关系
正常合,上颌磨牙的近舌尖与下颌同名磨 牙的中央窝相接触,下颌磨牙的远颊尖与 上颌同名磨牙的中央窝相接触
牙尖交错合时上下颌牙的合面关系: 尖vs窝 尖vs沟 尖vs隙 牙尖斜面vs牙尖斜面
(二)唇颊舌向关系
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 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前牙,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前后 向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2~4mm
后牙,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两颊尖之间的水平距离
覆盖分为三种类型 浅覆盖:1/3以内; Ⅰ度深覆盖3~5mm 中度覆盖:1/3~2/3; Ⅱ度深覆盖5~8mm 深覆盖:2/3以上; Ⅲ度深覆盖8mm以上
2 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上颌=补偿曲线:连 接上颌切牙的切缘, 尖牙的牙尖,前磨 牙的颊尖以及磨牙 的近远中颊尖的连 线。凸向下的曲线
特点: 1 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 2 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远颊尖段逐渐
上弯,形成下凸的曲线,即补偿曲线。
attention:

口腔医学: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口腔医学: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31
二、牙尖交错HE的咬合接触特征
1、近远中关系 a)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唇系带。 b)上颌牙(中切牙除外)与下颌同名牙的远
中部分接触,下颌与上颌牙近中部分接触。 c)上下牙前后交错,一牙对两牙(下颌中切
牙和上颌最后磨牙除外)。
32
d)尖牙关系 #13牙尖顶对应#43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 远中缘,#43牙尖顶对应#13的近中舌斜 面及舌侧近中缘。
10
排列分类
正常牙列 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 异常牙列 牙数异常:过多或过少 牙排列异常:拥挤、稀疏、弓外牙、高 位、低位、易位和转位牙等
11
二、牙列的大小

1、牙列长度与宽度
我国国人的上下颌恒牙列长度或宽 度呈正相关关系。上牙列长50mm,宽 55mm;下牙列长41mm,宽52mm。
2、Terra牙列指数
最后磨牙 远颊尖顶
第一磨牙近颊尖顶
切牙切缘
27
横HE曲线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横HE曲线又叫Wilson曲线(Curve of Wilson):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 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在下颌, 由于磨牙颊尖不断磨耗,横HE曲线曲 度不断减小,甚至呈凸向上的曲线。
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
牙列长度
×100%
12
三、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一、近远中向倾斜
从牙弓的唇或颊侧观察,假定牙根 尖固定不动,则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 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情况,以牙长轴与垂 线(中线)的交角,表示牙近远中倾斜 程度的大小。
13
#11 #12 #13 #14-#16 #17、#18
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 在前牙中近中倾斜程度最大 略向近中倾斜 近远中倾斜度相对较小 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增大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 、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 ,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 ,长约41mm 。

2) 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 )、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 )、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 )、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 ):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 ):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指导参考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指导参考答案

⼝腔解剖⽣理学学习指导参考答案⼝腔解剖⽣理学学习指导参考答案第⼀章绪论⼀、填空:1.⼝腔颅⾯颈2.进化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体整体性第⼆章⽛体解剖⽣理学⼀、填空:1.双⽛列乳⽛列恒⽛列20 322.乳切⽛乳尖⽛乳磨⽛切⽛尖⽛前磨⽛磨⽛3. 3 Ⅳ6 Ⅴ4.左右两眼之间⿐尖左右两中切⽛5.近唇线⾓6.远⾆线⾓7.颊⽛合线⾓8.远颊⽛合点⾓9.近⾆⽛合点⾓10.发⽣钙化萌出⼆、选择题:三、名词解释:1.⽛体个轴⾯上最突出的部分。

2.为经过⽛冠与⽛根中⼼的⼀条假想直线。

3.⽛冠上两⾯相交处成⼀线,所成的⾓称线⾓。

4.⽛冠上三⾯相交处成⼀点,所成的⾓称为点⾓。

5.⽛冠上细长形的⽛釉质隆起,均称为嵴。

6.⽛冠唇、颊⾯沿颈缘部位,微显突起的细长形的⽛釉质隆起。

7.为⽛合⾯⽛尖两斜⾯汇合成的细长形⽛釉质隆起。

8.为轴⾯上从⽛尖顶伸向⽛颈的纵形隆起。

9.⽛发育的钙化中⼼。

10.为⽛⽣长发育时,两⽣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有规则的浅沟。

11.为⽛体显露于⼝腔的部分。

12.为⽛体在⼝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根与⽛冠以颈缘为界。

13.相邻两⽛邻⾯接触区为圆突⾯,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均有呈“V”字形的空隙,称之为楔状隙。

14.⽛胚破龈⽽出的现象。

15.从⽛冠出龈⾄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四、简答题:(⼀)答:如下表:(⼆)答:⽛唇⾯及后⽛颊⾯的突度均在颈1/3,后⽛⾆⾯突度则在中1/3。

咀嚼⾷物时,⽛冠的正常突度可使部分咀嚼过的⾷物擦过⽛龈的表⾯,起按摩作⽤,促进⾎液循环,有利于⽛龈的健康;若⽛冠突度过⼩或平直,⾷物可直接撞击⽛龈,使⽛龈产⽣创伤性⽛龈萎缩;若⽛冠突度过⼤,⾷物经过该处则不能触及⽛龈,长期可造成⽛龈废⽤性萎缩,影响⽛龈组织的健康。

⽛冠颈1/3的突度,还可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

(三)答:⽛髓腔的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

乳⽛的髓腔相对较恒⽛者⼤,青少年恒⽛的髓腔⼜⽐⽼年者⼤,其髓室⼤,髓⾓⾼,根尖孔也⼤。

随着年龄的增长,髓腔内壁有继发性⽛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减⼩,髓⾓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21级起)第一部分生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学习的基本方法;3我国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1、牙的演化:牙的演化特点。

牙的演化学说,各类牙的特点;2、牙的分类、牙的功能、临床牙位纪录;3、牙的组成;4、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5、诸恒牙的位置、数目、形态特点,牙体外形的描述,有关的区别;6、乳牙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恒牙的鉴别;7、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8、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9、髓腔各部名称;10、髓腔的增龄性变化及病理变化;11、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12、恒牙髓腔形态及髓腔应用解剖;13、乳牙髓腔形态乳牙髓腔特点及其应用解剖。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1、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2、牙排列的倾斜情况;3、HE面形态特点;4、牙尖交错HE的名称与定义;5、牙尖交错HE的咬合接触特征;6、建HE的动力平衡;7、不同发育阶段HE特征;8、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第十四章颌位与下颌运动1、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的定义、标志、生理意义;2、下颌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3、前伸颌位与侧HE颌位及正常。

4、下颌运动的形式、范围、意义和正常标志;5、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6、下颌运动的神经控制及相关的神经反射;7、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第十五章咀嚼、口腔感觉、生理功能1、咀嚼的定义及神经控制;2、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3、咀嚼周期定义及特点;4、咀嚼的运动类型;5、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6、咀嚼中的生物力;7、咀嚼效率;8、咀嚼与牙齿的磨耗、磨损;9、舌、唇、颊和腭在咀嚼中的作用;10、咀嚼对HE、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11、感觉的类型;12、痛觉的种类;13、痛觉影响因素;14、味觉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15、唾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16、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导 尖 支 持 尖
支 持 尖 引 导 尖
支持尖的功能意义
1> 是咀嚼中主要压力实施者; 2> 维持咬合关系稳定,支持下面部高度 ──正中止接触(centric stop)
引导尖
下后牙舌尖和上后牙颊尖
引 导 尖 支 持 尖
支 持 尖
特点: 形态锐、陡, 占牙 合 面1/3左右
引 导 尖
引导尖的功能意义
咀嚼效率。
2.牙 合曲线与下颌运动是协调的。 3.从牙 合面上看,还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即颊尖、舌尖、中央窝各
成一条曲线,而邻接点位于中央窝连线之颊侧;一方面连成曲线,
便于整体发挥咀嚼功能,另一方面舌侧楔状隙较大,便于食物向 舌侧溢出。
(四)Bonwill 三角
概念:双髁突中心←→下中 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 特点: 等边三角形,边长 10.16cm 。 后人研究表明: 等腰者多 (双侧对称),等边者少。
耳屏鼻翼线 耳屏中点←→鼻翼中点 特点: 与 牙 合 平面平行,与地平面呈15°交角
眶耳平面 鼻翼耳屏线 平面 牙合
其他面部标志
面部标志:眶下缘 眼外眦 耳屏 鼻翼 鼻底 口角 人中 颏点 面部分区: 1.三等分: 分割点: 颏 点 鼻底点 眉间点 发 际 2.眼外眦←→口角,与上述三等分等大
牙尖交错牙 合 (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
后牙接触特点
① 尖与牙尖嵴接触,基本上可看作是与一个较平直的结构对抗,其结果是
将食物捣碎,而楔状隙有利于食物溢出;
② 牙尖与窝接触,即两个曲面相接触,在同一时刻,曲面间仅一小部分保 持接触,而另外绝大部分分离,接触部位因牙尖不断变换位臵而改变,从 而将食物磨细,提高咀嚼效率。 实际上尖与窝的接触,并不是尖顶与窝底的接触,而是牙尖以上0.5mm 周缘一个接触圈对着相应的窝的一个周缘,二者呈带状接触,从而使咬合 接触更加广泛、稳定,提高咀嚼的效率。
前牙牙 合型
内倾型深覆牙 合
开牙 合
大超牙 合 (深覆盖)
对刃牙 合
反牙 合
后牙牙 合 型
后牙反牙 合
后牙锁牙 合
继发性咬合者,面形基本不受影响
AngleⅡ者,可表现为下颌后缩、鸟嘴畸形等
AngleⅢ者,可表现为下颌前突
七、乳牙期牙 合 特征
(四)牙齿倾斜的意义
1. 使咀嚼力沿牙体长轴方向传导 张闭口运动轨迹呈弧 线型,而不是直上直下,牙齿向近中倾斜,有利于使咀 嚼力沿其长轴方向传导,提高咀嚼效率,并保持牙体、 牙周组织不易受创伤。
2. 加大牙齿间的相互接触,增加咀嚼面积。
3. 避免咬伤唇颊舌黏膜。 4. 利于衬托唇颊,便于舌的运动。
牙 合与咬合
牙 合 :上下颌牙的接触现象 咬合: 动态接触─┐ ─ 但现已混用
牙 合 : 静态接触─┘
牙尖交错牙 合
指上下牙牙尖交错, 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 合 关系 (interouspal occlusion,ICO),是牙尖的最广泛、最紧密的咬 合接触形式。
除ICO外还有许多牙 合接触形式,如:
八、替牙期牙 合特征
1.6 岁左右6牙开始前出,替牙期开始,又叫混合牙列期,12岁左 右乳牙替 尽,恒牙出齐,替牙期结束。 2.可有暂时性深覆 现象,可在发育过程中自行调整正常。
1>功能性接触部位很小,约1mm范围,因而不是主要的施力牙尖; 2>其牙尖内侧面与支持尖的侧面相接触,对稳定咬合关系起重要作用;
3>在咀嚼时引导下颌运动,并在咀嚼中具有一定的反馈意义;
4>将食物限定在牙 合 面上; 5>“天包地”,保持上牙对下牙的覆盖,保护软组织,避免咬伤唇、颊、 舌黏膜,同时衬托唇颊,使上下牙密切接触。
牙列宽度 (3)牙列指数=────×100% (Terra法) 牙列长度
五、牙排列规律 (arrangement of teeth)
牙齿并不是垂直地长牙槽骨内的, 而是在 近远中及颊舌向有一定规律性地倾斜排列, 这种规律对于牙齿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必要 的, 对口颌系统的健康是必需的。
(一)牙的近远中向倾斜
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王美青
牙 列
一、基本概念
牙列:牙生长在牙槽骨内,彼此紧密邻接,
互相支持而排列成的结构。因其排
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 故又称牙弓
(dental arch),分为上牙列(弓)和下
牙列(弓)。
二、牙列分类
牙数
┌─ 恒牙列 28~32 不定
分类┤
乳牙列---较宽 20


八、异常牙列—牙列不整齐的表现
排列稀疏
九、牙列牙 合 面形 态及其与颌骨之关系
(occlusal shape of dentition and relation to jaws)
(一)纵牙 合 曲线
下颌牙列的纵牙 合 曲线
连接下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 颊尖的曲线。 特点: 1> 切牙段较平直; 2> 尖牙向后逐渐降低,至磨牙处 逐渐升高,
六、牙的邻接
正常邻接的意义:
①有利于食物排溢;
②牙齿相互依靠,分散咀嚼压力,同时各牙又保持一定的独 立性,具有一定动度,从而缓解压力; ③邻间隙内有龈乳头,正常邻接对其有保护意义。
1.牙邻面突度
2.外展隙
3.牙的邻接点的生理变化
不同年龄时牙的邻接是不同的。邻接点可以磨耗,其结果是导致牙列总长 度变短,40岁者可比20岁时短1mm 左右;磨耗后牙齿将向近中倾斜,邻
覆牙 合
ICO时, 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通常指前牙的 覆牙 合。 前牙的覆牙 合 : ICO 时上下切缘间垂直距离,正常为 2~4mm。 后牙的覆牙 合 : ICO 时上下后牙颊尖顶间的垂直距离 (一个牙尖高度)。
超、覆牙 合 的生理意义
①使上下牙密切接触,利于咀嚼运动时保持良好
的接触,提高咀嚼效率;
四、咬合面接触关系
1> 前牙接触部位
上切牙舌侧( 切缘 )
下前牙唇侧( 切缘 ) 上尖牙近中牙尖嵴舌侧 下尖牙远中牙尖嵴颊侧 2> 前牙接触的类型
前牙向唇侧漂移约12~28°(与垂直线),下切缘咬于上前牙 舌窝内。由于前牙不是咀嚼主力牙,而只是咬切以及引导咀 嚼运动,因而ICO时前牙可以不接触,如果接触过强,反而 会引起前牙唇向漂移。
二、唇(颊)舌向关系
下牙弓小于上牙弓,下牙弓被上牙弓包盖,形成“天包地” 的
特征。 其中: ①上切牙、尖牙分别在下切牙、 尖牙的唇侧; ②上后牙颊尖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③下后牙舌尖在上后牙舌尖的舌侧。
超牙 合 (覆盖 )
ICO 时上颌牙盖在下颌牙的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前牙超牙 合 : ICO 时上下中切牙切缘间的水平距离正常 为4mm。 后牙超牙 合 : ICO 时上后牙颊尖盖过下后牙颊尖颊侧, 两颊尖顶间的水平距离。(半个牙尖宽度)。
正常牙 合
关于牙 合 关键
①6萌出最早,作为建牙 合基础; ②6牙根粗壮,分叉大,固位好,牙 合关系稳定; ③6位于颧根部,牙槽骨结实,变化(牙位)小; ④6位于肌力之中心点上,牙 合力较大,担负主 要咀嚼功能。
六、错牙 合
指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牙弓咬合关系错 乱,上下颌骨骨关系、位臵、大小及牙颌 与颅骨的关系不调等现象。
┌ 前伸牙 合 │ 后退牙 合 └ 侧牙 合
正常ICO时上下颌牙接触关系
一、近远中向关系
1>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正对上颌唇系带; 2> 除1和8外, 均为一牙对二牙的对应关系: 1 2 3 4 5 6 7 8 上颌 │\│\│\│\│\│\│\│ 1 2 3 4 5 6 7 8 下颌
① 可以很好地支持尖与窝相交错的接触; ② 当失去一个牙时,可暂时由邻牙与对颌牙 接触,以减轻失牙的危害;但这只是暂时 的,时间久后还是会是造成邻牙倾斜、对 颌牙伸长的。
1.建牙 合时间2.5岁左右。 2.灵长类间隙及其他间隙 灵长类间隙: Ⅲ远中和Ⅲ近中的间隙。 其他间隙: 切牙区、尖牙区较多。 意义: 为较大的恒牙萌出提供空间 。 原因: 颌骨发育所致。 3.乳牙在颌骨上的位臵较垂直,无明显倾斜,无牙 合曲线, 因而覆牙 合较深、超牙 合较小;随年龄的增加, 牙槽骨长高 长大,超覆牙 合 关系可改善。 4.ICO特征: 1>除I 和V 外均为一牙对二牙; 2>齐平末端: 末端对正, 后期V 可移至V 的近中或远中。
的远颊尖最低,从而形成一条上凹的曲线,即Spee 曲线。
上颌牙列的纵牙 合 曲线 连接上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的 近远中颊尖的曲线;
特点: 1> 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 2> 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远颊尖段逐渐
上弯,形成下凸的曲线,即补偿曲线。
(二)横牙 合 曲线
下颌横牙 合曲线(Wilson曲线)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概念:由于牙齿的颊舌向倾斜, 连接同名后牙 的颊尖─舌尖─对侧舌尖─ 颊尖, 而 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
特点: 由于下后舌尖较高, 颊尖较低, 故该曲线 常不十分明显。
上颌横牙 合 曲线
概念:
上牙向颊侧倾斜,连接双侧同名后牙的颊尖 ─
舌尖 ─ 对侧舌尖 ─ 颊尖,而形成一条凹向下的
曲线。
特点: 与下颌横牙 合 曲线基本吻合,但凸度明显。
(三)牙 合 曲线的生理意义
1. 使牙齿牙 合 面上的曲面形态(尖、窝、沟、嵴等)在咀嚼中能更好地 发挥功能,提高咀嚼效率:若是两个平面接触,在运动中就不能 广泛密切接触,会形成较多的空隙;而两个曲面接触,牙 合曲线在 各个方向上的不同运动过程中,可以有许多接触小面,从而提高
面接触范围增大。严重时呈广泛接触,而致食物嵌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