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重点问题(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bbc984d0d233d4b14e693e.png)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007d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3.png)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30a63431126edb6f1a103b.png)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
”(P2)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2090390b4e767f5acfce98.png)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文献学重点问题
![文献学重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bb229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a.png)
⽂献学重点问题
第⼀章⽂献与⽂献学
1、⽂献的概念:
2、⽂献学研究的范围:
第⼆章⽂献的载体
1、⽂献的载体有哪些
2、甲⾻⽂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3、⾦⽂⽂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近世出⼟简帛⽂献(马王堆、银雀⼭等⾄少五个)及价值
5、⽯刻⽂献要籍及价值(⾄少五个)
第三章⽂献的形成于流布
1、⽂献的形成⽅式:
2、⽂献的流传⽅式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第四章⽂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3、明代常熟三⼤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4、天⼀阁、澹⽣堂、胡应麟、周永年、卢⽂弨、朱彝尊、吴骞、黄丕烈、傅增湘、郑振铎
5、明清代著名抄本
6、清末四⼤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7、图书散佚的原因;永乐⼤典的价值及其散佚:
8、五厄、⼗厄
第五章⽂献的版本:
1、版本的概念
2、版本的类型:
3、善本的概念:
4、四部要籍的精校精注本
5、版本鉴定的⽅法:
6、避讳、牌记、题跋本
7、明清著名的题跋本
第六章⽂献的校勘
1、⽂献错误的类型及校语的写法
2、校勘的⽅法:
3、校勘的条件:
4、底本、参校本、
5、如何确定版本源流。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ca4c3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f.png)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d1ef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c.png)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献学的定义是指:A. 研究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B. 研究文献的保存与传播C. 研究文献的阅读和鉴赏D. 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答案:D2. 下列哪个不属于文献学的基本概念?A. 作者B. 出版者C. 编目D. 内容答案:D3. 下列哪个不是分类思维在文献学中的体现?A. 编目B. 分析C. 综合D. 阅读答案:D4. 以下关于信息检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信息检索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B. 信息检索需要进行关键词的选择与组合C. 信息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来实现D. 信息检索可以替代传统的图书馆查询方式答案:D5. 下列哪个不属于文献的主要类型?A. 学术论文B. 专著C. 期刊文章D. 网络博客答案:D二、判断题1. 分类是文献学的基本活动之一。
答案:正确2. 主题是信息检索的基本要素之一。
答案:正确3. 文献是任何以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记录的信息载体。
答案:正确4. 信息检索只能通过数据库实现,无法进行其他方式的检索。
答案:错误5. 文献学是对文献的源流、形态、鉴别、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答案: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来源、形态、鉴别、保存、传播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任务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编目、索引以及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2. 请简述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
答案: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包括用户需求分析、选择检索工具、构建查询语句、执行检索、获取检索结果以及评估检索效果等步骤。
3. 请简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答案: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图书为主要文献载体,信息检索主要通过纸质目录和索引进行;而数字图书馆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文献,信息检索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具有检索速度快、存储量大和可远程访问等特点。
四、综合题某大学图书馆希望通过构建数字图书馆来提供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服务。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7c654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a.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1.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759dea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c.png)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献学期末重点问题整理(已处理)
![文献学期末重点问题整理(已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d3352c6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3.png)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文献的载体有哪些甲骨金石竹木简帛纸张电子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著作《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殷墟书契》罗振玉辑《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著作《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文献的形成于流布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著也叫作造著作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著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著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著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著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 黄丕烈 P91 傅增湘 P99 郑振铎 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火业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著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著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子部著录以《汉志·诸子略》所包括的先秦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为主再合并《汉志》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三大类中的书籍唐宋以后又增设释家类道书类艺术类类书类谱录类等从而使子部变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部类集部是在《汉志·诗赋略》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隋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后世集部大多沿袭这一体例而增设文史类《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再增词曲类共为五类目录学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目录学通过目录的特有形式著录各类学术典籍是人们查找各类自己的门径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便利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古代学术的演变我国古代目录学自刘向刘歆到班固历代目录书颇多沿袭注重利用图书叙录及类序等形式介绍学术源流和演变于是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便成为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目录学也被人们称为流略之学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我国古典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性这就决定了它同科学研究有不解之缘类书与丛书一什么叫类书P220类书好似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二重要的类书P2261《太平广记》五百卷宋代李昉等编2《太平御览》一千卷宋代李昉等编3《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编4《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代解缙等编5《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代陈梦雷等编现存最大的类书三什么叫丛书P240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像类书那么讲究重要的丛书1《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清乾隆内府抄本2《大藏经》3《道藏》4《十三经注疏》5《二十四史》。
文献学试题
![文献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8bcc74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b.png)
文献学试题文献学研究试题(1)一、简答题(共6题。
每题10分,共60分)1.如何理解文献学概念?2.简述文献的继承性。
3.人对文献价值的理解的动机。
4.简评张舜徽《中国文献学》5.简述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6.文献为什么能够积累?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只有人才能对文献价值进行理解和判断?2.为什么会产生经典的派生性著作?“文献学研究”试题(2)一、简答题(共6题。
每题10分,共60分)1.文献贮存的意义。
2.简述文献传播的要素。
3.伪书产生的原因。
4.文献积累的意义。
5.简述文献的民族性。
6.试设计文献学的学科体系。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什么是避讳?谈谈如何利用避讳来版本鉴别。
2.文化模式对人的文献价值理解和判断的影响。
文献学研究试题(3)一、简答题(共6题。
每题10分,共60分)1.文献贮存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献传播的含义?3.文献实证有哪些方法?4.简述文献的继承性。
5.试述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
6.简述文献积累的三要素。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文献传播的特点。
2.文献为什么能够积累?文献学研究试题(4)一、简答题(共6题。
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
2.简述文献传播的要素。
3.文献积累的意义。
4.如何理解文献学概念?5.试述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
6.人对文献价值的理解的动机。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伪书产生的原因。
2.为什么会产生经典的派生性著作?文献学研究试题(5)一、简答题(共6题。
每题10分,共60分)1.文献积累的意义。
2.如何理解文献学概念?3.什么是著作类文献?4.简评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5.为什么会产生经典的派生性著作?6.简述文献传播的要素。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1.为什么只有人才能对文献价值进行理解和判断?2.试设计文献学的学科体系。
文献学研究答案(1)一、简答题(共6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7feda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3.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一、填空题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
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的详情。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的史书体裁。
文献学专题 试题
![文献学专题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34b4df95ef7ba0d4a733beb.png)
文献学专题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清代私刻丛书,各具特色。
如其中()的《士礼居丛书》、孙兴衍的《岱南阁丛书》,就专以仿宋、元旧本文献为主。
A.张海鹏 B.卢文弨 C.鲍廷博 D.黄丕烈2.魏明帝正始年间,用()三种字体,刻写了《尚书》《春秋》两经,故称“三体石经”。
A.古文、篆书、楷书B.篆书、楷书、草书C.古文、篆书、隶书D.楷书、草书、隶书3.“卷子”是古代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之一,由以下哪四部分构成?()A.轴、卷、褾、带 B.轴、牙签、褾、带C.卷、牙签、帙、邺架D.轴、卷、帙、邺架4.隋朝牛弘提出书有“五厄”,明代()又接其说法,补论“十厄”。
A.冯梦龙 B.袁宏道 C.胡应麟 D.李开先5. 抄本的分类,从纸格的颜色来看不包括()。
A.红格抄本 B.蓝格抄本 C.青格抄本 D.黑格抄本6.浙刻本用的字体是()。
A.颜体 B. 欧体 C.柳体 D.赵体7.版本从狭义上来说专指()?A.抄本 B. 雕版印本C.批校本 D.手稿本8.在版本的整书结构中,附于书皮内的空白纸页叫做()。
A.扉页B.封面C.书口D.书脑9.著名藏书家多半会有自己的藏书处,清代黄丕烈有()。
A.述古堂B.汲古阁C.知不足斋D.士礼居10.以下哪一部书是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被张之洞称为“良师”,也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A.《郡斋读书志》B.《四库全书总目》C.《直斋书录解题》D.《七略》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唐代类书,多已亡佚,今存者仅四大类书:虞世南撰写的、等编写的(《艺文类聚》)、徐坚等编写的(《初学记》)、白居易编写的(《白氏六帖事类集》)。
2.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碑。
3.古代典籍屡遭厄运,隋朝提出书有“五厄”,明代又补论“十厄”。
4.著名藏书家多半有自己的藏书处,比如:明代祁承有淡生堂、毛晋有、清代钱曾有述古堂、赵昱有小山堂、鲍廷博有。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85cfc8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c.png)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610ea4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c.png)
中国⽂献学重点复习中国⽂献学复习重点1.⽂献⼀词、⽂献学、⽂献学研究、现代⽂献学研究的起源⽂献1汉宋学者对⽂献的理解:“⽂献”⼆字连⽤,最早见于孔⼦《论语⼋佾》。
⼦⽈:“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征也。
⽂献不⾜故也。
⾜,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注:“献,贤也。
”并以“⽂章贤才不⾜”解释“⽂献不⾜”。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部以⽂献命名的著作《⽂献通考》。
马⽒在序⾔中解释了⽂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本》“我欲东夷访⽂献,归来中⼟校全经。
”4明代以来,⼈们所说的⽂,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献学⽂献学⼀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章⼜说“明清之交各⼤师,⼤率都重视史学——或⼴义的史学,及⽂献学”。
⽂献学研究第⼀部⽤“⽂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中援引马端临关于“⽂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述之,故⽈⽂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献⼯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献⼯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献学,⽂献⼯作就是“现代⽂献学”,只不过现代⽂献⼯作的研究“尚不⾜以形成⼀门独⽴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献和⽂献⼯作的讨论,⼒求勾勒出⼀个不局限于⽬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内容的新的⽂献学科体系。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bf19b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c.png)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传播、保存及其文化价值的学科。
以下是文献学的重点整理:
一、文献的概念和特征
文献是指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物,包括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纪录片、音频等。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知识、记录历史等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文献的分类
文献可以按照内容、形式、载体、语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学术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等;按照形式可分为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碑刻等;按照载体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语种可分为中文文献、外文文献等。
三、文献的阅读方法
文献的阅读方法包括预读、略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
预读是指先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思路,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略读是指在预读的基础上,加快
阅读速度,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词;精读是指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思路;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文献的引用和著录
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引用文献时,需要注明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地点、页码等相关信息,在著录时,需要按照不同的文献类型采用不同的著录规则,如MLA、APA、Chicago等。
五、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
目前,获取文献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图书馆、数据库、互联网等。
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图书馆目录、馆藏书目、在线检索等方式获取文献;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检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检索和下载;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开放获取资源等方式获取文献。
以上是文献学的概要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d982bcf111f18583d05aee.png)
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 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 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
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 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 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 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 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 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 意义都是伟大的。 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 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 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 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 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 △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 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 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61a1ec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a.png)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d97c0c1453610661fd9f4a0.png)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方式:
2、文献的流传方式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4、天一阁、澹生堂、胡应麟、周永年、卢文弨、朱彝尊、吴骞、黄丕烈、傅增湘、郑振铎
5、明清代著名抄本
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7、图书散佚的原因;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
8、五厄、十厄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1、版本的概念
2、版本的类型:
3、善本的概念:
4、四部要籍的精校精注本
5、版本鉴定的方法:
6、避讳、牌记、题跋本
7、明清著名的题跋本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1、文献错误的类型及校语的写法
2、校勘的方法:
3、校勘的条件:
4、底本、参校本、
5、如何确定版本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