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之电影艺术史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学生所属学院

任课教师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之电影艺术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时代的巨变,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道路。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区革命文艺两个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新中国当代电影可分为三个大阶段:1949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1966年—1976年十年浩劫期;1976年—1989年新时期。在此主要以前十七年中国电影的情况作简要论述。

一、该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的成立,使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也不例外。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新中国的电影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新政权很快建立了国营电影的生产体系、工业体系、发行放映体系,“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努力奋斗的有力武器”①。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历经大起大落,分为四个时期。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46年10月1日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后来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前身,简称“北影”),同年11月26日建立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东影完成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大城市

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

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

展。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

毛女》、《团结起来到明天》、《人民战士》

等20部故事片,《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

部新闻纪录片。

建国初期,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电影

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工农兵、歌颂新生

活。这批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

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共中央和政务院高度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电影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周恩来总理为新片展览月亲笔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②。

我国电影能在短时间有这样活跃的发展得益于党对电影事业方针政策的正确,同时也与电影艺术家们长期的生活积累、艺术积累分不开,与他们本人勤奋刻苦的努力分不开。

第二次电影活跃发展的局面的到来,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过程。从1953年2月开始召开了电影剧本创作会议、电影艺术会议等一系列批评“左”的思想、公式化概念的学术会议。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舍饭寺会议”后,电影战线确立了“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

1953年《智取华山》一次性获得三项国际大奖,卓别林称赞其“这样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它包含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③1954年《鸡毛信》是解放以来第一部影响较大的儿童剧。还有《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英雄人物塑造上都有了较大突破。现实题材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是讽刺官僚主义喜剧影片。故事片《祝福》、《家》;传记片《李时珍》;戏曲艺术片《天仙配》等都是这个时期涌现的优秀影片。

1959年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大发展,达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最高峰。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建党四十周年,周恩来、邓小平同志亲自抓一批重点项目,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对

①《中国当下独特影像及独立精神的阐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②《新电影》1951年1卷3期

③《大众电影》1954年第13期

电影提出要求:“……在明年至少生产出七部无论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彩色艺术片。”④文艺界电影界的广大创作人员虽然经历了反右斗争和“拔白旗”的打击,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全国人民大跃进形式的鼓舞下仍能鼓起饱满的创作热情,保证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任务的胜利完成。

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一个电影创新高潮正在形成。电影事业的又一次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对电影事业的关怀。1961年开始陆续召开多次会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心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知识分子松绑,此后制定了《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进口胶片有限,从1961年以后,每年电影的总产量都不多,但质量较高。1961年共拍摄故事片20多部,较好的影片有《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等。1962年有《甲午风云》、《燎原》等故事片及地方戏曲艺术片。1963年较好的电影有《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喜剧片《满意不满意》等。1964年和1965年的优秀影片有《英雄儿女》、《阿诗玛》、《舞台姐妹》等。

二、该时期的艺术特点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革命的艺术家们以真诚饱满的热情表现工农兵的生活,充满真情实感。因此拍摄出来的影片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其次当时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⑤,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

1956年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发展阶段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

这一时期,我国电影创作继续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前进。题材反映生活现实的更加丰富。不仅反映工农兵生活,也反映出知识分子等不同身份的人群的生活。

②艺术上大胆突破。

重新将镜头对准了人,敢于大胆挖掘人情人性。中国电影回到了写人,写人情人性,使电影艺术家重新显示了各自的艺术才能和个性,是电影艺术重新获得了感人的力量。

③风格样式上丰富多彩。

喜剧样式的大胆尝试。

1959年艺术高峰时期电影艺术的特点是

①反应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中;

②创作方法与时代一致;

③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60年代在创新的浪潮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总节评述

中国当代电影,虽经历了艰难险阻的曲折道路,但是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当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论调,很多经典影片被远远对迟到人们遗忘。其中值得接见的预算在内的达到十六部之多。

①时代性与现实感

②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③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

④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观众喜闻乐见的具有

④《大众电影》1958年22期

⑤《文艺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