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燃烧的要求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要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够描述燃烧的过程。
2.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种类。
3. 掌握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
教学重点: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种类。
3. 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燃烧的特点。
2. 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种类的区分。
3. 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燃烧实验装置、各种燃料、点火工具等。
2. 教学课件:包含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的图片和动画。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教学辅助资料: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种类的知识点归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燃烧的话题,引起学生兴趣。
二、理论讲解1. 概念定义:介绍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释放能量的过程。
2. 燃烧的条件和种类:讲解燃烧需要有燃料、氧气和点火源三个条件,并介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闪燃等不同种类的燃烧。
3. 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展示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理解燃烧的特点。
三、实验操作1.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和传导方式。
2. 老师在一边指导学生操作,注意安全和实验过程的规范。
四、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燃烧的条件和种类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和讨论。
2. 对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进行再次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燃烧的概念理解题或实验报告,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常见的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的燃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
3. 知道如何安全地处理火源和燃烧物。
教学重点: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燃烧的反应过程;
3. 火灾的预防和应对。
教学难点:
1. 燃烧和氧化的区别;
2. 火焰颜色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
1. 燃烧反应演示实验装置;
2. 火灾的预防措施展示图片;
3. 安全知识教育宣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燃烧的概念,并让学生脑洞开启,思考燃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燃烧反应演示实验(15分钟)
进行燃烧反应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征和发生过程,引导学生探讨燃烧和氧化的区别。
三、学习燃烧的常见物质(15分钟)
介绍常见物质的燃烧特点,如木材、纸张、煤炭等,展示不同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及燃烧产物。
四、火灾预防知识(10分钟)
讲解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火源和防范火灾的发生。
五、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燃烧的特征、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以及火灾的预防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写一份关于燃烧的实验报告或整理火灾应急逃生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掌握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同时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火灾,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燃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燃烧教案模板
课题:化学燃烧
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燃烧的条件和方程式;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方程式
教学难点:燃烧的实质和化学方程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玻璃瓶、蜡烛、火柴、燃烧器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燃烧的概念,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燃烧的认识;
2. 展示一段燃烧现象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二、燃烧实验(15分钟)
1.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的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三、燃烧方程式(20分钟)
1. 讲解燃烧方程式的概念和写法;
2.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燃烧方程式,进行相关练习。
四、燃烧的实质(15分钟)
1. 分析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实质;
2. 总结燃烧产物和燃料的关系。
五、练习与检测(10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燃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辅导学生解答疑问,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燃烧的要点;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积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难点设置是否合理;
2.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何;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 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 船是 ________________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_________ 、2、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观察哪根火柴梗 燃烧更旺?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 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A 、 纸船不是可燃物B 、 没有与氧气接触C 、 没有达到纸船的着火点D 、水能灭火4、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我们设计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 25OmL 烧杯中,注入20OmL 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 磷,烧杯口盖上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 滤纸吸干水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口磷 着火点为40°C,红磷着火点为200o C )。
不一会儿, 观察到:⑴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这是因为白磷是 ______________ •温度达到 ___________ 乂与 _________ 接触。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这是因为红磷虽然与 ________________ 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 ________________ o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这是因为水中 白磷温度超过 __________ ,而不与 __________ 接触。
⑵若铜片上的白磷量比较多,燃烧一段时间后,铜片上的红磷也会燃烧 起来,为什么?(3)若将烧杯上的铜片移走,并用一根玻璃导管对着水中的Cl 磷吹入空 气。
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Cl 磷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情反馈在学案的小结处对四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画 2 或“X”。
将画“X”的内容进一步讲解。
课题4. 1常见的化学反应一燃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教案
主题:常见物质的燃烧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物质如何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产物及其性质;
3. 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二、教学重点
1. 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
2. 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三、教学内容
1. 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
2. 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3. 实验:观察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看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常见物质的燃烧原理,燃烧产物及其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
准备不同常见物质(如木材、纸张、酒精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燃烧实验,观察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探讨不同常见物质的燃烧过程及产物,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现象的规律。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五、课堂作业
观察家中的一些物质,了解它们的燃烧特点和性质,写一份观察报告。
六、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验证,有助于深化对常见物质燃烧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初中化学几种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几种燃烧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燃烧现象;
2. 掌握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教学内容:
1. 完全燃烧:氧气与燃料充分混合并放出热量;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与燃料未完全混合或供氧不足;
3. 明火燃烧:明显呈现火焰现象;
4. 隐火燃烧:无明显火焰但有热量释放。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引入一组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
二、讲解: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燃烧现象,并分别说明其特点和规律。
三、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比如点燃蜡烛观察明火燃烧的现象,或者燃烧一小段纸条观察隐火燃烧的现象。
四、讨论:让学生讨论燃烧现象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防止燃烧现象不良影响的措施。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燃烧现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燃烧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一幅图展示几种不同的燃烧现象,并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1. 教学活动设计要引人入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活动要简单明了,能够有效展示燃烧现象的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3. 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第4章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习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
【学习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学习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电解水符号表达式,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新知导学】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认识一氧化碳:⑴性质⑵危害⑶中毒机理⑷产生的主要途径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活动二、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你的解释: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说明了燃烧越旺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活动三、爆炸现象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三、总结、反思与提升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知识链接爆炸极限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H24%--75%小麦面粉9.7g.-3甲烷5%--15%煤粉35g.-3co12.5—74%//co燃烧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四、自检、反馈与巩固【当堂检测】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下列气体分别和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A.cH4B.H2 c.co D.co2.下列各变化过程中,不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石油产品的燃烧c.汽车排放的废气D.煤气的泄漏.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课后训练】.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能烧燃得更旺,这是因为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木柴是可燃物c.温度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D.散热快.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A.它具有可燃性B.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c.它具有还原性D.它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填写下列电话号码:火警;急救。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化学九年级上册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增强防火、灭火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的原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实验准备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火柴、酒精灯、大烧杯、橡皮塞、集气瓶、烧瓶、白磷、红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蜡烛、打火机等。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而且在前面学习中对于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和燃烧条件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外,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学生对于消防、灭火知识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给学生观看燃烧与火灾的视频,让学生谈观看后感受。
教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燃烧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燃烧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以认识燃烧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火和灭火,显得非常重要。
【授新课】板书:一、燃烧的条件问题:你能让下列物质燃烧起来吗?纸张、木炭、泥沙、酒精、水、煤炭、石子、玻璃、蜡烛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燃烧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老师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才可以燃烧?学生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温度?氧气? 老师不正面给出答数案,故意留下悬念,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先让学生回忆红磷燃烧的现象,特意强调产生大量白烟,为下面观察实验现象有记忆,同时拿出白磷,对比红磷和白磷的保存方法,介绍白磷极易燃烧,讲解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强调关键词“最低温度”。
2. 改进实验:先把一小块白磷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可能回答没温度?没氧气?再把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多数都知道没氧气,这时用集气瓶对准冷水中的白磷扣住,观察现象还不燃烧,再用另一个集气瓶盖住热水中的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
2.能够区分哪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哪些爆炸是化学变化。
3.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们之间的关系。
【总结】讨论、并回答通过学生先讨论自己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总结,规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过渡】燃烧可以造福人类,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提问】如果遇到火灾,那么该如何灭火呢?【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完成下列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请3个小组填写实验现象。
【总结】从刚才的探究中我们知道了隔绝氧气或空气可以灭火。
【展示】展示PPT第15页。
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从实验探究到讨论分析,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灭火的方法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提问】燃烧时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那灭火时这三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吗?为什么?【过渡】刚才我们讲解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现在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利用灭火的原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布置任务】展示表格。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请几名同学上回答,其他同学可进行纠错。
【展示】展示答案。
【总结】依据燃烧发生的条件,一般可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灭火,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将燃烧的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离;使用大量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公开课教案】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知道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能懂得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方法。
3.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目标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回忆: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照明、取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山林火灾、住宅起火。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说到火,我们就会想起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那么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事例观察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蜡烛的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红磷的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变化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实验与思考】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你的解释(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2)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集气瓶罩住,哪支蜡烛会很快熄灭?用集气瓶罩住的蜡烛会很快熄灭。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小木条容易被点燃。
初中化学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燃烧现象
【教学目标】
1. 理解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
2. 能够描述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3. 能够区分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教学重点】
1. 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
2. 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教学难点】
1. 区分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蜡烛、盛有少量氯化钠的玻璃试管、火柴、燃烧瓶等。
2. 实验物质:蜡烛、氯化钠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引入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并让学生描述燃烧的现象。
2. 提出问题:燃烧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何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二、学习过程
1. 燃烧的本质
教师讲解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通过示意图和实验让学生理解。
2. 燃烧的过程和条件
教师讲解燃烧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如氧气、点燃温度等。
3.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教师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并进行相应的实验进行演示。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掌握了燃烧的过程和条件,区分了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笔记。
2. 思考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
3. 准备一份小实验报告,描述一个关于燃烧现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开展更多关于燃烧现象的实验,深化学生对燃烧现象的理解。
2. 设计更多情境性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 (表格型)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小蜡烛慢慢的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3.用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补充实验】:如图【观察现象】【交流总结】: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铁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铁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解释及结论】: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
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开动脑筋】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你有那些方法?【观察与思考】【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过程:将2体积的95%的酒精与1体积的水混合。
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观察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正的燃烧起来。
【活动探究】水火无情,如何使火熄灭?【总结】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如煤气起火,我们应先迅速关闭阀门;森林火灾时,砍一些外围树木,形成隔离带;“釜底抽薪”等;(2)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干粉灭火剂或消防用砂等(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干冰灭火剂【交流总结】(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拓展实验,巩固燃烧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初中化学的燃烧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的燃烧现象教案
主题:燃烧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特征,并理解燃烧与氧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燃烧吗?有哪些常见的燃烧现象?
2. 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放出热量和光线,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2. 讲解燃烧的条件:氧气、可燃物质、着火点。
3. 讲解燃烧的特征:放热、放光、产生新的物质。
三、实验(15分钟)
1. 实验目的:观察燃烧现象,验证燃烧的条件及特征。
2. 实验步骤:在实验室中放置一小块白磷,在其周围围上玻璃板,点燃白磷并观察。
3. 实验结果:白磷在氧气作用下发生燃烧,放出热量和光线。
四、讨论(10分钟)
1. 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确认燃烧的条件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氧化的关系是什么?燃烧的质量守恒原理是什么?
五、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燃烧的定义、条件、特征
2.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燃烧与氧化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整理燃烧与氧化的关系。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
好奇心。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的设计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学设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够描述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和区别。
(3)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燃烧可能带来的危害。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得出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两支蜡烛点燃,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一个盛有热水的水槽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和一小块红磷,观察现象。
然后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通过讲解和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现象和产物。
例如,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完全燃烧;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是不完全燃烧。
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燃烧》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燃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整体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燃烧》围绕燃烧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展开,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本质、条件以及燃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各课内容分析1.《燃烧的秘密》本课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探究燃烧的本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等条件,初步认识燃烧的科学原理。
2.《蜡烛能燃烧多久》以蜡烛燃烧为载体,探究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理解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怎样让火熄灭》本课探讨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灭火,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
4.《火与生活》从火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火灾的危害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火的作用,掌握火灾预防和逃生的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认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了解燃烧的本质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2.知道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理解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3.了解火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火灾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用火观念和安全意识。
(二)科学思维1.能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燃烧现象的信息,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能运用科学思维,对燃烧与灭火的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提出合理的假设和解决方案。
(三)探究实践1.能设计并进行燃烧和灭火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体会。
(四)态度责任1.对燃烧现象充满好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九年级化学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3.燃烧的条件:讲解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
4.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蜡烛燃烧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5.燃烧反应的应用:介绍燃烧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燃料、烟花、炼钢等。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实例讲解,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反应。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我认知。
4.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化学基础知识,为学习燃烧反应打下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燃烧反应,并总结燃烧条件。
4.知识拓展:
(1)介绍燃烧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燃料、烟花等。
(2)讲解燃烧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
5.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反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展示成果。
(2)交流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6.总结与反思:
(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确燃烧反应的重要性。
2.燃烧需要具备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温度三个条件。
3.燃烧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4.学会正确书写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判断和满足燃烧条件。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第一节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燃烧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题。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导学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认识燃烧反应的特征和能量变化。
3、了解常见的燃料及其利用,增强环保和节能意识。
二、学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三、学习难点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2、对燃料充分燃烧的理解和应用。
四、知识梳理(一)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助燃剂,一般情况下是氧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三)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例如: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
2、隔绝氧气(或空气)例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锅内的油与氧气隔绝。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例如:房屋着火时,用水灭火,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四)燃烧反应的特征1、发光、发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光能和热能。
2、化学反应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五)能量变化燃烧通常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六)常见的燃料1、化石燃料(1)煤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
(2)石油主要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₄)。
2、新能源(1)氢能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2)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风能清洁、可再生。
(七)燃料的充分燃烧1、意义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2、条件(1)要有足够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五、实验探究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用品:红磷、白磷、热水、烧杯、薄铜片、氧气等。
实验步骤:1、在薄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和白磷。
2、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灭火》。
本课题主要内容有:燃烧的条件、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节课共需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根据生活经验对燃烧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
要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交流讨论。
仪器药品:演示实验:烧杯、铜片、药匙、镊子、试管(集满氧气用橡皮塞塞好)白磷、红磷、开水
(每种各一)分组实验:酒精灯、火柴、棉花球、蜡烛、小木条、小煤块、棉布手帕、2.5:1的酒精溶液、水、烧杯、坩埚钳、稀盐酸、大理石、玻璃片、胶头滴
管(每种各1×28组)。
课后反思: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
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
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
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验探究、课件等教学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
这点初中老师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
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跃,学生才可能更活跃更投入,才能使他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