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合集下载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文综复习24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文综复习24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文综复习24: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模拟练习题一.作品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三峡》,庾信《哀江南赋序》。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杨衒之《白马寺》,孔稚圭《北山移文》,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江淹《登楼赋》、《恨赋》。

二.解释:1、骈文 2、诗体赋 3、《别赋》 4、《水经注》 5、《洛阳伽蓝记》三.填空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

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甚具异彩,有之风。

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

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

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王粲的《》、陶渊明的《》等。

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吴均的《》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和杨衒之的《》。

四.简答1、试述“三曹”散文的内容和风格。

2、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3、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4、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5、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6、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五.论述1、试述南朝美文衍化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你对它们有何评价?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有哪三个方面?试作简要说明与论述。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建安抒情小赋的文学价值姓名:蒋程安学号:200440101559 指导老师:李洪亮摘要:作为两汉主流文学形式的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其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大赋渐渐向抒情小赋转变。

到了建安时期,则形成了以抒情小赋为主的创作高潮。

比如曹植赋,除8篇仅存数句而无法详勘内容外,现存44篇,骚体赋2篇,散文大赋1篇,而抒情小赋却有41篇。

这时期的小赋相对于汉大赋来说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对象上的转变,二、人性的回归,三、形式上的灵活风格,四、艺术风格——楚骚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抒情小赋建安时期文学价值赋是两汉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到了东汉末年,赋体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

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则成了赋创作的主要形式。

所谓的抒情小赋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赋体,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汉大赋兴盛的同时,小赋已有所发展。

这些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或借物抒情,或序志述行”。

[1]刘勰曾评价这类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

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2]汉代的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既吸收了屈骚浓烈的抒情性,又去掉了其中纷沓繁密的想象,语旨清俊明丽,篇幅也相对短小,结构简朴,句法则与汉大赋的骈散结合有所不同,明显地趋于对偶整齐。

在汉代,抒情小赋虽已兴起,但作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仍然是大赋。

到了建安时期,铺张扬厉的大赋才为抒情小赋所取代,篇幅明显的缩短,像汉代“古赋”那样的长篇巨制已经少见了,本文拟就建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文学价值作一探讨。

一、产生的原因要了解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兴起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弄清“建安”这个文学概念,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28魏晋南北朝辞赋

28魏晋南北朝辞赋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第一节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辞赋作家与辞赋作品,据严可均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辑《历代赋汇》统计,有作品保存至今的作家有二百八十四人,保存至今的作品(包括残缺)有一千零九十五篇。

其总数为今存汉赋(包括残缺)的六倍。

而且辞赋作品在五十篇以上的作家有曹植(五十八篇)和傅玄(五十六篇),这也是以前未曾有过的盛况。

这个时期辞赋的发展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抒情化的复归,并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的趋势。

先秦辞赋虽也有述理与体物的内容,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先秦辞赋,抒情化是其主导倾向,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特点。

汉赋虽也有抒情之作,但主导倾向是以体物为主的散体大赋。

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它们或表现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或反映现实人生的困苦,或描写自己的坎坷命运,或叙述田园山水的乐趣,或歌唱自己的生活情趣,或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华美,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不仅内容逐渐诗化,形式也逐渐融入五、七言诗句;随着永明新体诗的产生,诗句逐渐律化,融入辞赋的诗句也逐渐律化。

辞赋出现这种抒情化与诗赋合流的趋势,是当时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演变的结果。

第二,语言趋向骈偶化,出现辞赋的一种新形式——骈赋。

骈赋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骈偶。

骈偶是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导倾向。

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赋,如何晏《景福殿赋》,谢灵运《山居赋》,沈约《郊居赋》,庾信《哀江南赋》,都是骈赋。

所谓骈赋,就是用骈文的艺术写作辞赋。

第三,艺术风格由汉代散体大赋的堆垛板滞转变为清深绮丽。

汉代散体大赋的特点之一是“铺采摛文”,但汉人理解的“文采”,只局限于文字的华美。

因此,汉赋的语言风格往往是罗列名物,堆砌双声叠韵形容词。

汉大赋的另一特点是“体物”,而汉人理解的“体物”,就是“极声貌以穷文”,只求形似,一般不注意情景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赋的代表作
陶渊明,虽然他的赋只保留了三篇:《归去
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但在东晋赋坛实在是独具高标。
南北朝赋代表作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江苏涟
水县)人。鲍照在刘宋一代文坛上地位很重 要,诗歌自不必说,就赋成就而言,有“宋 赋之雄”之称。鲍赋与其诗作一样,感情激 越,处处流露出寒士在豪门世族门阀制度压 制下的愤懑,而在表现方法上,赋作更显婉 曲含蓄,这一点在其众多的咏物赋中体现比 较明显。鲍赋中最有名的是《芜城赋》,

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 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 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 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 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 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 “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 “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 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 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 富了文章内涵。

建安赋的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高平(邹县)人。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 辞赋”,可见他的赋作在当时已享有盛誉, 他今存赋27篇,但完整的只有《登楼》一篇。 在此赋中充分展现了时难未平、壮志难酬、 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慨。此赋的突 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景物来衬托作者的心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的境界,可以说 借景抒情之赋当始于此。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
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 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 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 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 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 绝代。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与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与散文

三、 魏晋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形成继春秋战国 以后又一个高峰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 成为一时风尚。谈辩之风影响于文章,便 是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论辨文勃兴的表现
(一)主题广泛
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 礼制等
(二)名家辈出 正始名士: 何晏、王弼等,“并师心独见,
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
《水经注·卷二十六》青州临朐
▪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 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 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 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 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 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 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1.宋文帝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立性地 位更加明确。
2.史传文学的骈化 晋陈寿《三国志》 “质而不野” 刘宋范晔《后汉书》:骈文论史 3.骈俪句法在刘宋文章中的运用。 傅亮、元嘉三大家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 河流遄疾,道阻且长。加以伊洛榛芜,津途久废。 伐木通径,淹引时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 水浮桥。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隳顿,钟虡 空列。观宇之馀,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 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文也。” ▪ 3.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文笔之辨的实质
▪ 文笔之辨的实质是对文学特质的探求。 ▪ 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文学特征和标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博试题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博试题

南大古代文学历年考博专业试题汇编(2000-2009)南京大学2009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评述《毛诗序》的学术论争史。

2.具体论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交叉演进。

3.评价中唐韩孟诗派成就并论述北宋诗坛对其接受状况。

4.评论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语:“诗中之有骚,犹如词中之有贺方回、周美成。

”5.王士禛“神韵说”及其诗歌创作评述。

中国学术史1.先秦诸子流派、著述及思想评述。

2.谈谈中国古典目录的种类。

3.谈谈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与文学艺术之关系。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提到“清儒通释史籍的三部著作”,写出书名、作者并加以评价。

5.评述“新儒学”。

南京大学2008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刘熙载《艺概•赋概》中一段文献(评价屈原离骚和陶渊明赋的)的疏释。

2.魏晋六朝时文体论的发展趋势。

3.唐代社会“任侠”与文学的关系。

4.《四库全书总目》曰:“词中之有吴文英如诗中之有李商隐”,谈谈你的看法。

5.评价姚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学术史1.20世纪出土的简帛文献对于中国学术史的影响。

2.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从七分法到四分法的转变所体现的学术史的变迁。

3.朱熹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影响。

4.论古代社会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5.“国学”的渊源以及你对它的评判。

南京大学2007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谈谈《诗经》的雅与乐,正与变的关系,说说自己的看法。

2.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评述韩愈与中唐古文运动。

4.说说上述三则材料(略)提到的词“正”与“变”(本色)的关系。

5.谈谈《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对“拟晋唐小说”的超越。

中国学术史1.《四库全书总目》的成就及其在中国学术史的地位。

2.《五经正义》的撰者及在中国思想史的成就与影响。

3.谈谈《史记》与《汉书》的异同点。

4.说说“章(太炎)黄(侃)学派”,具体说说黄侃的学术思想与特点。

古诗芜城赋翻译赏析

古诗芜城赋翻译赏析

古诗芜城赋翻译赏析《芜城赋》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芜城赋》是南朝文学家鲍照的赋作,为南朝抒情小赋中的名篇。

芜城即广陵(今江苏扬州)。

此赋将广陵山川胜势和昔日歌吹沸天、热闹繁华的景象与眼前荒草离离、河梁圯毁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在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中,通过气氛的渲染和夸张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屠城暴行的谴责和对统治者的警告,寓有今昔兴亡之感。

语言清新遒丽,形象鲜明,风格沉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沵迤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柂以漕渠,轴以昆岗。

重江复关之奥,四会五达之庄。

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昶说兀?璐捣刑欤黐U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浚洫,图修世以休命。

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橹之勤。

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崒若断岸,矗似长云;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

观基扄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泽葵依井,荒葛罥途,坛罗虺蜮,阶斗麇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伏虎武藏虎,乳血餐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巳夷,峻隅又巳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

凝思寂听,心伤巳摧,若夫藻扄,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缝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

歌曰: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注释】(1)沵(mí)迤(yǐ):地势相连渐平的样子。

(2)苍梧:汉置郡名。

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

涨海:即南海。

(3)紫塞:指长城。

《文选》李善注:”崔貌《古今注》曰:秦所筑长城。

土皆色紫。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导读】朱元思,字玉山,吴均的朋友。 本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 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的景色,充分展示 了浙西一带秀丽的江山美景。齐梁文人 将书信与骈文结合,写的短小隽永,可 作山水游记欣赏,因此被称为“山水小 品”。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杨衒之
【导读】本篇写永宁寺的营建规模和它 的豪华气象。
芜城赋 鲍照
【导读】南朝宋孝武帝时,竟陵王刘诞在广 陵(古城在今江苏省江都县东北)修建宫室, 并“多聚财力之士”,受到宋孝武帝的猜忌。 大明三年(459),孝武帝指使有司弹劾刘 诞,刘诞据广陵而反,孝武帝派兵镇压,战 斗七十余天,广陵城受到极大破坏。本篇是 写广陵在经过竟陵王刘诞叛乱以后的荒凉景 象。作者通过对广陵今昔气象的夸张描绘, 突出的表现了兴亡之感,是骈体抒情小赋中 的名作。
【本章习题】
一、填空: • 《与吴季重书》的作者是( ) • 《山居赋》的作者是( ) • 《陶征士诔》的作者是( ) • 《三国志》的作者是( ) • ( )被誉为“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著作。 二、名词解释: 沈诗任笔 三、论述题: 论述齐粱时期文学新变对文章体貌的影响。
第二节 南朝的骈文和辞赋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由质趋文,全面骈化。丽情密
藻,对仗日工,用典日繁,骈体文的要领及其基本特征。 对仗日工,用典日繁,骈体文的要领及其基本特征。 刘宋 谢灵运《山居赋》 谢灵运《山居赋》 芜城赋》 鲍 照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 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月赋》 谢 庄 《月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 陈朝 徐陵《玉台新咏序》 齐梁 孔稚珪《北山移文》 孔稚珪《北山移文》 别赋》 恨赋》 江 淹 《别赋》《恨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与宋元思书》 吴 均 《与宋元思书》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辞赋(简)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辞赋(简)

第三节 南朝辞赋
一、刘宋时期的辞赋
二、齐梁陈时期的辞赋 齐梁陈时期是赋风的重要转变时期。这时的赋,词 采更加艳丽,不但追求对偶精切,而且讲求声律 和谐,句式逐渐趋向骈四俪六,隔句作对;有的 则较多的运用五、七言诗句,而且是律化的诗句, 使赋更接近于抒情诗,出现诗赋合流的趋势 这段时期共有辞赋作家五十五人,辞赋作品一百七 十八篇。杰出的作家首推江淹,萧纲、萧绎在当 时也比较有名。
《别赋》通过对各种人离情别绪的描写,刻画了他 们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他们离别时的感 第三节 南朝辞赋 伤。赋将人们生活中这种普遍存在的感情加以概 括,又从各种人的生活经历中体现出来,并显示 一、刘宋时期的辞赋 其各自的特征,写得比《恨赋》更细腻,更富感 二、齐梁陈时期的辞赋 染力。 (一)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接下来看一下写情人之别,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 美感: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 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 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 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南朝刘宋时期的辞赋同整个文坛一样,风气发生了 第三节 南朝辞赋 明显的变化,即变平淡为绮丽,变典雅为新奇, 语不单行、文益藻绘,色彩更为浓丽。 一、刘宋时期的辞赋 杰出的辞赋有鲍照、谢惠连、谢庄 (一)鲍照的《芜城赋》 鲍照赋今存十篇,《芜城赋》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 作。 《芜城赋》是一篇慨叹历史兴衰变化的吊古之作。 芜城指广陵(今扬州),广陵在西汉时已成为繁 华都市。到刘宋时,连遭破坏。鲍照大约于大明 四年至广陵,见其荒凉破败,乃作此赋以抒发其 今昔盛衰之感,故以“芜城”命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南朝辞赋
一、刘宋时期的辞赋 萧纲赋今存二十三篇,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写艳情的 赋如《眼明囊》、《鸳鸯》和《采莲》等。这种 二、齐梁陈时期的辞赋 艳情赋虽涉及女性美,但大体上都写得比较含蓄。 (一)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萧绎赋今存八篇,也较多涉及艳情。如《荡妇秋思 (二)萧纲、萧绎的赋 赋》 从萧纲萧绎赋可以看到,梁陈赋已完全摆脱汉大赋 的铺张扬厉,走向抒情化、骈偶化。这些赋文词 清丽,情思绵渺,描写细腻,有南朝民歌中风情 小调那种轻巧流丽的韵味。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洛神赋》)
二、南朝美文
宋 美文衍变
齐梁
傅亮、元嘉三 大家 抒情小赋
议论文
诗体赋
写景文
(一)宋世文风
“讹而新”(《文心雕龙· 通变》) 诡诞而新奇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谢灵运《岭表赋》《山居赋》;颜延 之 《 赭 白 马 赋 》《 陶 徵 士 诔 》 ; 鲍 照 《芜城赋》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 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 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 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 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 宫之苦辛哉?”(《芜城赋》)
(二)齐梁文风——新变
1.抒情小赋的勃兴 江淹《恨赋》《别赋》; 任昉《奏弹刘整》; 孔稚珪《北山移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 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 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别赋》)
3.诗体赋的创作实践
庾信《春赋》《哀江南赋》并序; 徐陵《玉台新咏》序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 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 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 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 辞赋、骈文与散文
文风衍变的过程
渐趋骈俪
Hale Waihona Puke 魏晋—情文并备 南北朝南朝—新变 北朝—融合
一、魏晋文风
情文并备,华丽的共性与鲜明的个性并存
(一)应用文体:政令、章表、书信等 1.曹操:“尚通脱”思想无所顾忌,行文不拘常例 《求贤令》“唯才是举” 《举贤勿拘品行令》“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这段文学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陶渊明不属任何集团。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自觉有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贡献在以下两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箫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魏晋以后,经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及言意关系等,形成了重意象、中风骨、中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文学典型是乱世文学。

文学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5
(二)重要作家作品 1、王粲的《登楼赋》 2、曹植的《洛神赋》 3、向秀的《思旧赋》 4、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5、潘岳的《秋兴赋》 6、潘岳的《西征赋》 7、左思的《三都赋》
6
第二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轨迹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 骈文又叫骈偶文、骈俪文、四六文。 1、讲究对偶 2、讲究声律 3、讲究用典 4、讲究辞藻
13
第三节 北朝散文的三部名著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469?-527),字善长。范 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三国时的地 理著作《水经》所作的注释,是一部系统 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散 文。
14
《水经》一书中记载了全国二百三十七 条江河的源流走向。《水经注》则博采了 古代四百多种有关文献,和作者大量实地 考查的资料,对《水经》原著进行了大量 的补充和阐述,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 水道的主流、支脉的所经流程,地理地貌, 还随之记载了许多有关的历史、传说、风 俗、民情。
3
6、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7、诸葛亮:《出师表》 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9、李密:《陈情表》 10、王羲之:《兰亭集序》 11、陶渊明:《桃花源记》 《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是纯文学 散文,其他各篇为应用性散文。 魏晋学术性散文(从略)。
4
二、魏晋辞赋 (一)魏晋辞赋的特点 继汉末抒情小赋之后,魏晋抒情小赋 大量涌现,表现出抒情化、小品化、个性 化和诗赋交互影响的特征。 散体大赋数量不多,除传统的重大题 材外,也开始注重表现个人生活中的大事 情,如潘岳的《西征赋》。
19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内外70多处 佛寺景观。洛阳伽蓝不仅是当年北魏佛教 隆盛的象征,也是当年北魏国力强盛的象 征,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寓含着对北魏 全盛时国力昌盛和中原文化的自豪,以及 对世事衰变的伤怀之情。

25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25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擅长辞笔 诗体赋:赋的抒情化或诗化 写景文
三、北朝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史料精确,文采斐然,极大影响后世游记文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结构上采用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 配。 感慨世代的兴亡变迁 语言


骈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魏晋文坛





(一)建安文风:以气质(个性)为体 (二)曹氏父子文风:气爽才丽(曹植) 曹操的教令,曹丕、曹植书札 (三)辞赋新动向:抒情化、小品化,抒情小赋 出现。 (四)论辩文发展到高潮:一是主题广泛,二是 名家辈出 嵇康
二、南朝文坛

(一)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 隐居生活,文体上的创新之处是以散体笔调作自 注,促进后世散体山水游记的兴起。 颜延之:典丽缜密 ,《陶征士诔》

答案: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 “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 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盛于南 朝,1分。四六句式,对偶工整,声律铿锵, 3分。过于注重形式,文采有余,而思想性 不足。1分。


鲍照:奇丽,《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史传文学: 晋陈寿《三国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Hale Waihona Puke (三)骈文 刘勰《文心雕龙》

(四)齐梁文学“新变”意识对文章体貌的影 响。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五)其他

古文化积淀的艺术再现——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用典

古文化积淀的艺术再现——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用典

作者: 池万兴
出版物刊名: 运城学院学报
页码: 27-32页
主题词: 抒情小赋 艺术再现 帐饮东都 骈赋 音韵美 艺术现象 汉大赋 艺术表现力 蚊睫 坟籍
摘要: 本文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对赋体用典的渊源进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认为,赋体用典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艺术现象,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者以江淹的《恨赋》、庾信的《小园赋》等为例,分析了赋体用典对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艺术表现力,并对赋体追求的音韵美、形式美为律诗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赋体在文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等予以新的评价。

赋体文学的生命本质——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铺陈特征

赋体文学的生命本质——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铺陈特征

作者: 池万兴
作者机构: 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
出版物刊名: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4页
主题词: 抒情小赋;赋体文学;生命本质;大赋;体物;艺术表现手法;采莲女;咏物;古离别;石榴树
摘要: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者也”。

赋体文学的生命本质即在于铺陈。

无论两汉的体物大赋或是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都以铺陈作为自己的生命本质和根本艺术表现手法。

然而,铺陈虽然是所有赋体文学的本质特征,但由于赋的题材内容及其体裁的不同,其铺陈的手法也不尽相同。

为此,本文拟从纵的方面以体物大赋与抒情小赋的比较、抒情小赋与同类或同题诗的比较看抒情小赋的铺陈特点,此外,对于骈体抒情小赋,本文拟从横的方面对其内在规定性(受情感抒发的制约)和外在结构方式两方面予以探讨。

南朝与魏晋抒情小赋抒情特色的比较

南朝与魏晋抒情小赋抒情特色的比较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 OURNAL OF QI NGHA I JUN I OR TEACHERS COLLEGE(E duca ti on Scien ce)2006年第2期N o2.2006收稿日期:2005-08-30作者简介:陈洪娟(1980-),女,四川自贡人,重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0117(2006)02-0049-03南朝与魏晋抒情小赋抒情特色的比较陈洪娟(重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重庆400047)摘 要:南朝与魏晋抒情小赋的抒情特色有很大不同。

在魏晋抒情赋中,抒情中参杂议论、描写、叙述性语言,情景交融的意象建构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南朝抒情赋也继承了这些方式,不过出现了新的变异:其一,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全篇,剔除了许多显示逻辑意味而不指代实在意象的虚词,叙述性和描写性语言明显减少;其二,南朝赋重韵 情韵与境界;其三,南朝赋中!诗眼∀的运用。

正是因为南朝赋的这些抒情特色,使它更接近文字简约、意境鲜明的五、七言诗歌,而不仅仅是!抒情∀。

关键词:辞赋;抒情;特色;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B#49#E d u c a t i on S c i e n ce#50#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的忧惧与人生苦闷的哀思;明亮秋月的意象又寄托着作者对故友的相思相望之情。

就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抒情所达到的效果而言,完全可以和同一时期的抒情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末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相媲美。

而且同是抒情,魏晋赋重情,南朝赋重韵 情韵与境界。

如果说!意象的基本含义是情景交融∀,那么!意境除意象的一般规定性外,还蕴涵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叶朗,∃胸中之竹 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华壮丽。

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

这篇赋也是如此。

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

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

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

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

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

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于铺排描写。

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

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

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

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

这里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抒情小赋的文学价值姓名:蒋程安学号:200440101559 指导老师:李洪亮摘要:作为两汉主流文学形式的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其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大赋渐渐向抒情小赋转变。

到了建安时期,则形成了以抒情小赋为主的创作高潮。

比如曹植赋,除8篇仅存数句而无法详勘内容外,现存44篇,骚体赋2篇,散文大赋1篇,而抒情小赋却有41篇。

这时期的小赋相对于汉大赋来说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对象上的转变,二、人性的回归,三、形式上的灵活风格,四、艺术风格——楚骚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抒情小赋建安时期文学价值赋是两汉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到了东汉末年,赋体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

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则成了赋创作的主要形式。

所谓的抒情小赋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赋体,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汉大赋兴盛的同时,小赋已有所发展。

这些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或借物抒情,或序志述行”。

[1]刘勰曾评价这类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

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2]汉代的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既吸收了屈骚浓烈的抒情性,又去掉了其中纷沓繁密的想象,语旨清俊明丽,篇幅也相对短小,结构简朴,句法则与汉大赋的骈散结合有所不同,明显地趋于对偶整齐。

在汉代,抒情小赋虽已兴起,但作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仍然是大赋。

到了建安时期,铺张扬厉的大赋才为抒情小赋所取代,篇幅明显的缩短,像汉代“古赋”那样的长篇巨制已经少见了,本文拟就建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文学价值作一探讨。

一、产生的原因要了解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兴起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弄清“建安”这个文学概念,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但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时期”实际上要略长于此,建安文学通常指汉末到魏初这段文学时期,上可追溯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下延伸到魏黄初十年,即230年前后的四十多年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这段时期就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典型的代表是“三曹”、“七子”。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围绕在曹氏集团周围,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众所周知,东汉中叶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导致局势日趋混乱,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迭相掌权,他们相互倾轧、杀戮,作恶多端,豪强地主的势力也日益膨胀。

到东汉末年,社会一片黑暗,是非颠倒,民不聊生,经济萧条,邪恶横行,终于在中平元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各豪强集团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乘机壮大自己,形成了各自割据的势力,汉代也名存实亡了。

动乱中,文士们的生存成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时常感到朝不保夕,比如孔融死于政治斗争之中,杨修也是如此。

所以此时社会上既缺乏汉大赋中出现的歌功颂德的对象,而作家也难有唱赞歌的心绪,故而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去写洋洋数千言的鸿篇巨著,因而抒发人们性情描绘周围一草一木的抒情短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的繁荣除了上述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建安以前小赋的创作已有所发展,这为建安抒情小赋的发展作了铺垫。

汉大赋繁荣的时期,小赋已有创作,东汉末年出现了不少抒情小赋家,如:张衡、赵壹等。

其次,东汉末年,垄断了两汉300多年的儒学已走向崩溃,迅速地衰弱,而此时的士人们也由于找不到精神的依托,心中尤其苦闷,所以此时的赋家对周围的事物尤为敏感。

如对“夕阳”、“苦草”的描写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特别多。

他们更倾注于内心感情的抒发,更倾向于表达个人主观的情绪。

同时,屈赋传统的影响亦不可忽视,正如马积高在谈赋的起源问题时说:“骚体赋源于楚辞,散体文赋源于诸子问答体和游士的说辞,诗体赋源于《诗经》。

”[3]而骚体赋本身就有很大的抒情性,可以看出,屈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安抒情小赋繁荣局面的到来。

二、文学价值建安时期的抒情小赋在赋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抒情”这一特点,得到了众多赋家的赞扬。

除了“抒情”这一特点外,与以前的汉大赋相比,它更具有文学性。

下面就它与汉大赋的特点作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一)、描写对象上:由汉大赋的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至建安抒情小赋的一事一物的转变汉武帝时,国家空前强大,汉大赋得到了发展,并成为两汉的主流文学样式。

此时的著名赋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董仲舒等。

汉大赋是适应此时客观社会现状的,它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出了汉帝国繁荣、强盛的一面。

与汉大赋相比,建安抒情小赋更注重作家周围一事一物的描写。

据曹植亲手编订的集本《前录自序》中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虽触类而作,然芜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

”[4]现综观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的《陈思王集》、清人丁晏《曹集铨评》、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陈王植集》,存赋54篇(包括残篇)。

其中咏物赋17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咏物赋中主要有咏动物类、咏植物类、咏珍奇器物类等,其典型的咏物赋作如:《橘赋》、《槐树赋》、《鹦鹉赋》《蝉赋》、《神龟赋》等。

由此可以看出,建安时期赋的描写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汉大赋的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至建安抒情小赋的对作家周围一事一物的描写。

(二)、人性的回归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人性?所谓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

例如爱情、亲情、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等,它具有历史的普遍性。

人性是与个人感情紧密相连的,而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则是最能体现人性的。

在两汉,人们受儒家传统精神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出仕精神,因此个人情感被压抑了,故而汉大赋中很少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的往往是国家的强盛、帝王出行的盛况等,所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意识,如对国家、社会的看法等。

此时的大赋往往是客观的铺述,少有个人的情感。

比如写山川,宫廷时,大赋中只是机械地描摹其外表,有时连山川的面貌也是模糊的,给人的印象只是一座抽象的山,把它放在长安可以,放到其他地方也可以。

再比如打猎,也看不出作者的爱憎和感情,只知道一些士兵奉皇帝之命去围捕禽兽,他只告诉读者:有一群勇猛的士兵抓住了不少野兽,以此炫耀帝王出猎的盛况,仅此而已。

而建安抒情小赋与此大不相同,抒情成分增加了,抒情的范围扩大了。

比如曹植的《洛神赋》: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之道殊”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在这篇赋中作者对洛神的外形神貌和风韵气度都的作了具体的描写,赋中写到她的身体、长相、穿着打扮,还写到女神活泼可爱的一面“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5]再如王粲著名的《登楼赋》,也充满激烈的感情波澜。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发个人感情都是如此。

比如:“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6]简简单单26字,既写出了周围的环境,又道出了作者的情感——愁。

总之就抒发情感而言建安抒情小赋与汉大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注重个人情欲的描写。

如果说汉代的体物大赋主要表现为:“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汉代主流意识,那么建安抒情小赋则主要承担起抒发作者一己之情的任务。

《孟子》中曾说:“食色,性也。

”所以人们很早就看出“衣食男女”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

在儒学独尊的时代,男女关系特别是涉及到情欲时,人们是很难越过儒家思想禁锢的,就更不用说反映到作品中了。

而在建安时期描写男女私情和情欲方面的作品很多,而且大都反映在抒情小赋中。

比如杨修、王粲和陈琳都写过《神女赋》,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神女”现象。

如杨修的《神女赋》写道:“嘉今夜之幸遇,获帷裳乎期同。

情沸踊而思进,彼严厉而静恭。

”看到神女的美貌想欲行欢娱之事。

作者这样写是很大胆的,也可以说是作者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王粲的《神女赋》中也有这样的情感流露:“彼佳人之难遇,真一遇而长别。

顾大罚之淫愆,亦终身而不灭。

”这里神女的美貌情态使作者性情激荡。

这些内容似乎有些庸俗,但并不是真的不堪入目、十分庸俗的东西,而是最能体现个人真实本性的作品。

综上所述,体现人的本性是建安抒情小赋不同于汉大赋的又一个特点。

(三)、形式上的巨大转变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7]又云“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8]用以概括汉大赋的特点,这就是说汉赋着力于描写客观事物的声貌,而且写得很成功,就像雕刻绘画那样惟妙惟肖。

汉大赋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在形式上更是变本加厉。

到了建安时期,赋的这种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篇幅短小、语言清丽自然。

比如王粲的赋,虽然也夸张,但不唯奇,基本上不堆砌奇僻的字,不故作深奥,如在《打猎赋》中,王粲叙述打猎的情景,虽然有点夸张,但让人感到是真实的,如果让司马相如写的话,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上林赋》是大家熟悉的,当他写到所获时,几乎把字典中有关野兽的字都收进赋中来了,人们倘不是为了科研,仅仅是为了欣赏是很难读下去。

同是打猎的赋,王粲的赋读起来让人有轻松愉悦的感受,两种赋体给人的感受不同。

总之抒情小赋较之汉大赋在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篇幅短小,由洋洋几千言的大赋变为短短数十字的小赋,如应瑒的《征赋》,全篇仅有十六句,通体结构完整,并无短缺。

而汉大赋则不同,它铺张扬厉、长篇巨制;堆砌奇字,罗列一大堆鸟兽草木之名,用以描绘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读之令人感到生涩难懂,如同嚼蜡。

2、抒情成分的增加使作家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到了周围的景物与个人主观情感的关系,做到了情景结合、情景交融。

如王粲的《登楼赋》最成功之处就是做到了情景结合、情景交融。

3、前面讲过抒情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比如阮瑀的《止欲赋》:“历千代其无匹,超古今而特章。

执妙年之方盛,性聪惠以和良。

禀纯洁之明节,后申礼以自防。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把诗与赋绑在一起,舍弃二者的区别,用“丽”字来概括其共同的特征。

[9]可见,主观上曹丕把诗、赋看得很近,不仅如此,曹丕的一些赋也显示了诗的特征。

所以,建安抒情小赋以其篇幅短小,抒情成分多,摆脱了汉大赋繁冗迁缓、雕琢堆砌、艰深难识的弊病,从而把抒情小赋推向了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

(四)艺术风格上:气格遒上、意绪绵渺的悲观基调——骚赋传统的回归在建安赋的研究发面,刘熙哉曾说过:“建安名家之赋,气格遒上、意绪绵渺,骚人情深,此种尚延一线,”又云:“《楚辞》风骨高,西汉赋气息厚,建安及由西汉复于楚辞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