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一、剧情介绍电影《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由巩俐、陈道明等主演的一部历史剧情片。
影片根据曹雪芹的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改编而成。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清朝,讲述了贾府的贾宝玉与金陵十三钗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宫廷斗争背后的种种阴谋。
二、影片亮点1. 演员表演精彩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是巩俐扮演的林黛玉和陈道明饰演的贾宝玉。
他们将这些经典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巩俐的林黛玉活泼可爱,情感细腻,陈道明的贾宝玉则深情而复杂。
他们的演技让人震撼,令人难以忘怀。
2. 精美的场景和服装设计《金陵十三钗》的场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致,完美地再现了18世纪中国清朝的宫廷氛围。
华丽的宫殿、精心布置的庭院以及漂亮的传统服装,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性。
这些细节展示了导演对于影片细节把控的精准和用心。
3. 寓意深刻的剧情影片通过描绘贾宝玉与金陵十三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宫廷斗争的残酷。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心思和欲望,被权力和现实所束缚。
通过这些人物关系的交织和情感的碰撞,让人思考人性的善恶、情感的真实性以及权力游戏的悲喜。
三、观影感受作为一个喜欢历史剧情片的观众,我对《金陵十三钗》的观影感受非常深刻。
首先,电影的剧情扣人心弦,情节紧凑且充满悬疑,让人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
其次,演员们的出色表现让我对角色产生了共鸣,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和痛苦。
最后,影片的场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致,让我仿佛穿越到了18世纪的宫廷,令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金陵十三钗》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欲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观影,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导演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够深深触动每个观众的内心,带给他们不同的观影感受和思考。
在我看来,电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群身处绝境的女性在战争中的挣扎和抉择。
从剧本故事来看,刘恒的改编极为到位。
他不仅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还充分考虑了片子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影片以个体在大背景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为主题,将叙事角度从宏大的民族角度转换到了个体,这种个体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电影的结构严谨,三幕剧结构清晰,情节点的设置、建置发展高潮的过渡以及由此角色的转变都在意料之中。
然而,“建置”一段中为了商业考虑而安排的过量场次,导致后面的情感释放略显仓促。
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对于一部长达 145 分钟的电影来说,也并非没有益处。
至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然和无逻辑,虽然片中表面对于角色的解释比较合理,但深究起来仍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
不过,从娱乐的角度来看,人物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从视听呈现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制作非常出色。
开场的战争戏极具临场感,画面呈现不错,而对于色彩和细节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电影在特效上仍有提升的空间,某些场景的制作显得不够细腻与真实。
此外,过多使用升降格镜头这种极度导演倾向主动煽情的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但也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在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特别是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殡葬师形象,其表演真挚而感人。
然而,也有一些演员的表演存在瑕疵,比如部分女性角色在眼神传达上的问题,使得观众难以完全理解角色的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为其增色不少,特别是《秦淮情》的多次出现,既营造了氛围,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同时,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暴力场景也被处理得较为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选择。
2024年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2024年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由何群执导,根据张爱玲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历史剧情片。
该片于2024年上映,讲述了1940年代的上海,在虚构的金陵饭店中发生的一系列爱情故事。
作为一位观众,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很深的共鸣和触动。
首先,该片在制片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为了重现那个时代的繁华和风貌,制作团队在布景、服装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金陵饭店的场景设计非常逼真,充满了时代感,让观众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而主人公们所穿的服装也都非常考究,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风貌。
整个片子的美术设计非常出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该片的剧情非常吸引人。
张爱玲的原著小说就以其独特的文笔吸引了很多读者,而电影将小说中的故事实现了视觉化,更让人投入其中。
影片以金陵饭店为背景,以十三个女性角色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着历史事件的发生。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着不同的遭遇、追求和梦想。
这些故事在片中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展现了她们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的困惑和挣扎,另一部分则讲述了她们与爱情之间的纠葛和选择。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使人对每个角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共鸣。
观看电影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每个角色的塑造。
导演和演员们在角色的描写上非常用心,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个个风华绝代,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
她们有的勇敢坚强,有的柔情似水,有的内心深沉,有的机智聪慧。
观看电影时,虽然每个角色的时间都不长,但是每个人物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和打动人心。
观影期间,我一度陷入对这些角色命运的悲伤之中,为她们感到心疼和同情。
观看《金陵十三钗》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剧变的年代。
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如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等。
这些历史事件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也使得每个角色所经历的困境和选择更有代表性和意义。
金陵十三钗-抗日电影赏析
内容简介
• 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
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
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 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
• 金陵”是“南京”的别
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 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
称,“十三钗”指的是 故事中12位侠肝义胆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 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 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
风尘女子和那个人虽小 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 。
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
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
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
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
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
抗日电影赏析
Kris_lai
主要内容
一.影片介绍 二.导演简介 三.创作背景 四.剧情介绍 五.名家评论 六.个人感受
影片介绍
中文名:金陵十三钗 外文名:The Flowers Of War 其它译名:南京英雄,战争之花 出品时间:2011年 出品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张艺谋 编剧:刘恒、严歌苓 制片人:制片主任:黄新明 类型:剧情,战争,历史,动作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佟
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
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
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
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主要角色
---约翰 :有才能、冷静、坚强不屈、 ---玉墨 :漂亮又识大体 ,有号召力,风情万种,艳
光四射 ---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学校女学生 :勇敢,不畏屈辱,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影视作品,该影片改编自琼瑶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风云故事。
影片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影视界的翘楚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影视作品。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
整个剧情以“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却又融入了《金陵十三钗》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通过多条主线故事交织展开,令整个叙事过程更加丰富有趣。
影片还通过大量的flashback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过往经历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整个叙事结构紧凑而又富有张力,令人难以自拔。
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
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舞台表演元素,采用了大量的舞台道具和服装,并结合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营造了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氛围。
尤其是在服装设计上,影片所呈现的锦绣华丽、繁复多姿的民国时期服装,几乎成为了整个影片的一个视觉焦点。
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特技镜头,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与现代电影的精彩画面完美结合。
在影片的音乐配乐上,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营造了一种古色古香的优雅气息,这与影片的叙事风格非常契合。
整个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在整个故事中,每一位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和纷繁世事之后,每一位主要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性格的转变既展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又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
影片的主要角色也都是一些非常有作为的演员,他们的出色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尤其是在爱情线上,每一位女主角都有着自己的坎坷和苦楚,这种命运的彼此交叉让整个影片更加感人。
在影片的主题表达上,影片呈现出了极强的文化自信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妓女和一群女学生在战争中的命运。
这部电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对其表现出强烈的喜爱,也有人对其提出了批评。
作为观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从故事情节来看,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性矛盾和冲突的故事。
在战争的背景下,妓女和女学生这两个原本处于不同世界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命运而走到了一起。
电影通过展现她们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救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然而,电影的情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转折显得有些突兀,人物的行为和动机也有些难以捉摸。
这使得观众在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人物塑造来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
例如,玉墨是一个聪明、勇敢、有魅力的妓女,她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但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显得过于单薄和脸谱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李教官被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中国军人,他在战争中以一挡百,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然而,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有些空洞。
此外,电影中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场景描绘非常逼真,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非常出色,增强了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然而,电影中的一些暴力和性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些描写虽然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但它们的出现过于频繁和直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难以接受。
我想谈谈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战争、人性、救赎和希望。
电影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呼唤。
电影通过展现妓女和女学生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救赎,表达了对人性的温暖和对未来的希望。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改编自梁羽生同名小说的影片,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张曼玉、周迅等一众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
该片以清朝末年南京城深具传奇色彩的金陵十三钗为题材,通过十三位不同身份和遭遇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首先,该片的剧情紧凑,情节扣人心弦。
影片以金陵十三钗这个突破传统女性形象的概念为主线,通过揭示每个女性角色的命运转折和心路历程,展示了她们在挣扎与追逐爱情、家族和国家之间的纠结与抉择。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被引发情感共鸣,思考女性在封建时代的命运与价值。
其次,影片的制作精良,场景细致入微。
从片中金陵十三钗居住的府邸到充满旧时情调的街巷,影片无一不展示出张艺谋导演的细腻用心。
每个场景都凭借其精美的布景和精妙的摄影技术,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古典美感的时代,仿佛重回清朝末年的南京城。
另外,该片的演员表现也值得称赞。
巩俐饰演的玉儿,张曼玉饰演的婉儿,周迅饰演的香儿等,都将各自饰演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她们以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深入人心,让观众为之动容。
她们的出色表演也为整个影片增添了亮点和吸引力。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展现女性的力量和智慧,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局限和束缚的批判。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她们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和赞颂,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女性们的坚韧和勇敢,也引发了对社会平等和自由的思考。
总体而言,《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成功地展现了清朝末年南京城的风云,通过金陵十三钗的命运,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顿与挣扎。
影片故事精彩紧凑,影像表现精致绝伦,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同时,《金陵十三钗》还向观众传递了对女性力量的积极肯定和对封建体制的批判,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我相信,这部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人们带来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张曼玉、梁朝伟等众多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它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抗战时期南京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十三个美丽的女性经历了战火的炮灰,最终以悲壮的英勇牺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部电影不仅在影视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水准,更是让观众们在情感上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影视艺术上,《金陵十三钗》展现了出色的叙事技巧、精湛的摄影技术和细腻的美术设计。
影片以线索清晰、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南京城中发生的一系列战火和战乱,它表现了一幅生动的抗战时期南京的城市画卷。
影片中的场景布景设计和服装造型也是非常考究的,无论是南京城市的古老建筑,还是主人公们的服饰,都极具历史感和时代感,为观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是值得称赞的。
张曼玉在片中饰演的大老板王大美人,她为了保护金陵城和抗战时期的民众,不惜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最终在战火纷飞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城市的和平。
梁朝伟饰演的武士花木兰,他无论是在外交还是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最终与王大美人一同倒在了战场上。
其他演员们也都在影片中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到位,使得整部电影更具有情感共鸣。
影片的叙事艺术上通过情节、角色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电影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在这部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令人心痛,每一场战火都让人心惊。
当大老板、武士花木兰和其他十一位钗钗在最后的战场上牺牲的时候,观众不禁为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动容,为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而揪心。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极具感染力的,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战争的残酷与美好。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在影视叙事艺术上极为出色的作品,它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精湛的摄影技术和精彩的表演,向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南京城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金陵十三钗》简评
人性之美所在《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从影片的整体结构来看,我觉得影片分明的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军人的作为一名军人的那种责任,在生死抉择中,选择了保护国民。
第二部分则是主要以中国特殊阶层的女性的觉醒为线索的,叙述了妓女与女学生之间的一些故事。
以佟大为主演的李教官为首的那群国民党士兵,面对敌我悬殊如此之大的战斗,到底是弃城逃跑还是决战到底?是保全自己的生命还是保护那些女学生?最后,战士们决定决战到底保护女学生的安全,即使他们知道这只是在做无为的挣扎。
充分体现了战士们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他们这个小小的团体,是抗日英雄的典型代表。
在没有机枪,没有大炮的情况下,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要的就是那种坚强的毅力,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第二部分:介绍了十四名妓女与女学生之间的故事。
十四名妓女为了逃难也来到了教堂,至此,把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社会团体拉到了一块儿。
女学生们看不起妓女,妓女们也容不得女学生们,她们在相处的时候,矛盾摩擦不断的激化、扩大,而与此同时,彼此之间处于最底层的那种任性之美也在慢慢地被激发。
女学生们把地窖让给妓女们,妓女们顶替女学生们。
看似意料之外,却是在情理之中。
女学生们是纯洁、善良的化身,有知识又有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得以延伸的希望;妓女们看到此时的女学生,想到了处于那个时期的自己,天真烂漫,那时的他们也是良家少女,也是清白之身。
世事动乱,上天造就了她们,同时又愚弄了她们。
他们希望女学生们好好活下去,替自己好好活下去。
这个部分,将人性之美的抒发可谓达到了极致,感情表达真挚、动人。
影片到了结局之处就戛然而止,让观众唏嘘不已。
无疑,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那十三个妓女的命运到底如何,已经是尽人皆知的。
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金陵十三钗的影评金陵十三钗的影评(一)《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关于妓女的电影,一部关于南京妓女的电影,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时候的妓女的电影。
南京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听起来这座十朝古都充满了神采飞扬的富贵气,但是仔细算来,建元于此的王朝,不是偏安,就是短命,唯独有明一代国祚稍长,但是从朱棣那一朝起,帝国的首都就被标注在了北京。
但凡宗庙易主,江河破碎,莫不是生民离乱,万姓死亡,就如张养浩唱过的曲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虽然作为行政中心,南京命运多舛,但是毕竟这里的生活太安逸了,所以文人学士流连此间,究竟是建功立业的襟抱,还是忘不了秦淮河上的软语和琵琶?1937年,这个富庶的帝王之州,被攻破,占领,屠城。
将繁荣变为焦土,将祥和变为屠戮,将文明变为腐烂,侵略者通过施暴来强调成功和权力。
作为安逸和富庶的最卑微的代表,妓女们的惶恐和安全感的丧失,能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看到这安逸和富庶被破坏得有多么彻底。
妓女所求的仅仅是卑微地活着,光鲜而又毫无颜面地活着。
如今,南京城破,连妓女们都觉得灾难正伸手卡着她们的咽喉,那么灾难是真的来了。
她们提着箱子,顶着枪林弹雨,一路逃进教堂,她们以为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安全地带,以为洋人可以保护她们的安全。
那些花花绿绿的腰肢,觉得是否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和打牌才是要紧事,而身外的这座名叫南京的城的安危,她们并不在乎。
杜牧恨恨地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也许,他是在感慨流连此间的士人自己不争气,但这句话被流传下来的原因还是妓女的苟活和家国命运之间的错位。
的确,道义、责任、同情、危亡,甚至最起码的尊严,都与她们无关。
在教堂里,这些钓鱼巷的女人们的生活除了改换了居住条件、暂时没有了生意外,和平时并没有二致,打牌唱曲,争风吃醋,说着酸溜溜的话。
而这些妓女身上的根性,也暴露出了一个伟大的精致的文明被野蛮的海盗文明攻克和蹂躏的原因。
和这些妓女光鲜而又毫无颜面的活着形成对比的,是教堂里面的女学生,黯然但却高傲,在灾难面前用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个体的尊严。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 篇一:金陵十三钗影评 影评;金陵十三钗 电影应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不过角度较为特别,从一个获救的女学生的讲述中让我 们从一个侧面窥见当年那场浩劫的冰山一角。
开始,国民党士兵抵抗日军和平民逃难弥漫着一 股灰色的调子,主要的场景是在天主教堂,整个故事大都发生在这里,有些戏剧的感觉。
克里 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约翰原来是个殡葬工,满脑子想的都是挣钱的事。
可是在逃到教堂,为了安 全化身为神父,并在与学生们和十三钗的相处中渐渐转变了,最后帮女学生们逃离了南京城。
教堂的窗户是五颜六色的,色彩绚丽,或许包含的寓意在于,人们用淡漠来掩盖内心的 脆弱。
在最危难的时刻,人们摘下了冷漠麻木的面具,迸发出人性的光辉,而这些人性的光辉 凝聚在一起,就是强大的光芒,照亮每个人心里的阴暗。
我们应该佩服导演的构思,以这种特 写镜头诠释人性光辉的力量。
关于人性的光辉,是印象最深刻的,渗透在在影片快节奏和慢节奏交替的过程中,并且 渐渐显露出来。
约翰,是个酒鬼小混混,本来要去教堂收尸的美国人,他有些轻浮,有些低俗,但在女学生 遭到威胁的时候,他站了出来,因为良心的呼唤;他站了出来,毅然决然承担了责任,帮助了这些 中国的女孩。
他不是个神父,但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神父。
作为教堂里唯一的男人,外国人, 他给了别人希望。
他看着女孩尸体时的难过,他为了女孩恳求日本人,他为了玉墨等人默默祈 祷,他做了他能做的,他放弃了他想拥有的,一个人的人性光辉在危难的时刻爆发出来,带着 怜悯和信念,而且,约翰是个普通人,在灾难中他也在不停地进行着心灵的自我救赎,呼唤心 底真善美的自己,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光辉才显得格外珍贵。
自我救赎,让约翰和战争 中人面兽心, 甚至是衣冠禽兽的日本兵比起来, 显得无比高大。
他展现出的是不分国界的仁爱。
金陵十三钗, 作为背负着万千骂名的, 实质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妓女, 她们虽妩媚而放荡, 却有着简简单单,有情有义,爱恨分明的内心。
金陵十三钗影评
战争中人性的美好——评影片《金陵十三钗》2011年张艺谋最新电影大作《金陵十三钗》于近期在各大院线上映。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外国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
揭示战争的残酷,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
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摧残是巨大的,导演之所以选择“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作为主题,一是以人性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作对比,揭示南京大屠杀对南京人民的伤害,让中国人民勿忘国耻;二是揭示战争中依然有美好的人性存在,借此安慰国人被战争创伤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残酷对于战争不是绝对的,在战争有,依然有净土的存在。
在本片中,人物性格的转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又以“神父”、十三钗和小女孩为主。
约翰以“钱”为相处方式的性格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最终回归人文主义的美好。
约翰是美国派来安葬神父的人员,“money”是约翰出场之初最常使用的台词。
为神父祷告需要钱,修理卡车需要钱,甚至在爱情中,他仍认为应该用金钱维持。
留在教堂不是乔治的本意,他是为寻找教堂中可供他使用的资源——金钱和美酒;穿上神父的衣服也并不是乔治自愿,而是为博得玉墨的欢喜。
然而,当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女学生即将被亵渎时,这些发生在约翰身上的偶然便成为保护女学生的必要武器。
影片中,日军野蛮的行为与女学生声嘶力竭的求救声深深刺痛约翰的心灵,人物的性格在此发生改变。
日本人不敢惊动西方人,这为约翰保护女学生提供很好的基础。
他站在教堂的最高处,假扮神父,手执教会的十字架红旗,高声痛斥日军的残暴。
这是剧情的一大发展,约翰人性的美好第一次在本片的荧幕上展示。
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用神父的身份,继续保护女学生。
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
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
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他决定留下来。
他积极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电影影评提到妓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烟花柳巷、脂粉香气和放荡不羁的生活。
然而,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群与众不同的妓女形象,她们在战争的黑暗背景下,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侠义精神。
1937 年的南京,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沦为炼狱。
大屠杀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人们在血泊和废墟中挣扎求生。
教堂成为了唯一安全的地方,然而,命运却将一群身份各异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冒牌神父、女学生、妓女和国军军官。
影片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现了妓女们的出场,她们浓妆艳抹,身着艳丽的旗袍,摇曳生姿地走进教堂。
这一场景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们的野性美为电影增添了一抹大红大绿的色彩之美。
在约翰神父的眼中,妓女们风情万种,艳光四射,充满了独特的女人魅力;而李教官则将妓女们视为仅剩的温暖所在,希望她们能给予浦生最后的关怀。
女学生们则对妓女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她们是一群不正派的狐狸精。
电影中的几个情节令人难以忘怀。
豆蔻一直照顾着重伤的浦生,将他视为自己的弟弟。
为了满足浦生想听最后一曲琵琶的心愿,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妓院取琴弦。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她的愿望无法实现,最终她和同伴香兰被日军轮奸蹂躏致死。
这一场景令人痛心疾首,也让人们看到了妓女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坚韧。
十二位妓女和一位男扮女装的小男生踏上了赴宴之路,明知可能赴死,她们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
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她们的选择也让人们对妓女们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一层。
在这些妓女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压倒了恐惧,也看到了她们骨子里的侠义精神。
正如电影中所说:“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电影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妓女们在赴日军圣诞宴会前合唱的“秦淮景”。
她们的歌声婉转悠扬,充满了柔情和热血,更展现了妓女们的侠义情怀。
在这个充满杀戮和绝望的世界里,她们的歌声仿佛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金陵十三钗》通过对妓女们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篇一:金陵十三钗影评影评;金陵十三钗电影应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的,不过角度较为特别,从一个获救的女学生的讲述中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见当年那场浩劫的冰山一角。
开始,国民党士兵抵抗日军和平民逃难弥漫着一股灰色的调子,主要的场景是在天主教堂,整个故事大都发生在这里,有些戏剧的感觉。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约翰原来是个殡葬工,满脑子想的都是挣钱的事。
可是在逃到教堂,为了安全化身为神父,并在与学生们和十三钗的相处中渐渐转变了,最后帮女学生们逃离了南京城。
教堂的窗户是五颜六色的,色彩绚丽,或许包含的寓意在于,人们用淡漠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在最危难的时刻,人们摘下了冷漠麻木的面具,迸发出人性的光辉,而这些人性的光辉凝聚在一起,就是强大的光芒,照亮每个人心里的阴暗。
我们应该佩服导演的构思,以这种特写镜头诠释人性光辉的力量。
关于人性的光辉,是印象最深刻的,渗透在在影片快节奏和慢节奏交替的过程中,并且渐渐显露出来。
约翰,是个酒鬼小混混,本来要去教堂收尸的美国人,他有些轻浮,有些低俗,但在女学生遭到威胁的时候,他站了出来,因为良心的呼唤;他站了出来,毅然决然承担了责任,帮助了这些中国的女孩。
他不是个神父,但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神父。
作为教堂里唯一的男人,外国人,他给了别人希望。
他看着女孩尸体时的难过,他为了女孩恳求日本人,他为了玉墨等人默默祈祷,他做了他能做的,他放弃了他想拥有的,一个人的人性光辉在危难的时刻爆发出来,带着怜悯和信念,而且,约翰是个普通人,在灾难中他也在不停地进行着心灵的自我救赎,呼唤心底真善美的自己,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光辉才显得格外珍贵。
自我救赎,让约翰和战争中人面兽心,甚至是衣冠禽兽的日本兵比起来,显得无比高大。
他展现出的是不分国界的仁爱。
金陵十三钗,作为背负着万千骂名的,实质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妓女,她们虽妩媚而放荡,却有着简简单单,有情有义,爱恨分明的内心。
因为女学生们在日军入侵时舍身保护在地窖中的她们,因为不想女学生白白送死,她们决心顶替女学生们去日军军营。
《2024年《金陵十三钗》的赞与非》范文
《《金陵十三钗》的赞与非》篇一《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深入人心的影片,以其独特的情节、鲜明的角色塑造和深沉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影片讲述的是金陵城内,十三位女学生与侵略者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她们的勇敢与坚韧。
然而,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既有赞誉之声,也有非议之词。
一、赞誉之声1. 角色塑造立体鲜明《金陵十三钗》在角色塑造上非常成功。
影片中的女学生们形象鲜明,个性各异,她们的勇敢、智慧和坚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情节引人入胜影片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将观众带入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
同时,影片的情节设计也非常巧妙,悬念迭起,让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度。
3. 情感真挚动人影片中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让人动容。
女学生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让人感到震撼,同时也让人对她们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非议之词1. 过度煽情有部分观众认为,《金陵十三钗》在情感表达上过于煽情,让人感到有些做作。
影片中不断强调女学生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但有时候却让人觉得有些过于夸张,缺乏真实感。
2. 历史真实性问题对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也是一些观众对《金陵十三钗》的诟病之一。
虽然影片在情节和角色塑造上非常出色,但有些观众认为影片对历史的再现不够准确,存在一些虚构和夸张的成分。
这可能会让一些对历史有深入了解的观众感到不满。
3. 过度商业化此外,还有一些观众认为,《金陵十三钗》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为了追求票房而牺牲了一些艺术性。
这种观点认为影片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注重商业元素,而忽略了影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
综上所述,《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其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情节、鲜明的角色塑造和深沉的内涵。
虽然有些观众对影片提出了一些非议之词,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金陵十三钗影评(精选6篇)
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影评精选(一):《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
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
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原作者严歌苓表示,她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是从1993年开始的。
那时在芝加哥,华人社区展示了第一批大屠杀的图片。
之后的每年,她都参加大屠杀纪念活动,之后也参加了1997年在南京举行的由中、日双方举办的“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大会。
她就是在参观一个个大屠杀刑场时,感到得为这个历史大杯具写一个作品。
于是才有了这部小说,也才有了张艺谋的力作。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
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
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
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必须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
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杯具。
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当故事中的牺牲铺展开来时,她期望读者和她一样发现,她们的牺牲不仅仅悲惨,而且绚烂。
张艺谋是在北京奥运会前看到严歌苓的这个小说,随后便买下版权,他说故事的视角很独特,从13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表达一个救赎的主题,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义。
他期望影片能给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感受,肯定与以往的南京题材影片都不一样。
张艺谋称,与原著相比,影片中加入了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一条故事线索,需要表现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
片中也有不少战争场面,但是不会太过强调大场面,战争场面是要靠细节才能让人记得住。
张艺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一齐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
从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粱》,之后又连续导演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让中国电影走形了世界。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那段黑暗的历史。
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我却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从电影的主题来看,它探讨了女性的身体究竟被谁占有这个问题。
在电影中,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们原本拥有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世界,但在战争的摧残下,她们的身体被美国人、日本人等各种势力所占有。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侵犯和剥夺,是对人性的极大侮辱。
然而,电影中却将这些风尘女子描绘成了英勇赴义的英雄,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否真实和客观,值得我们深思。
电影的背景设置在教堂,而不是秦淮河的画舫。
这种背景的转变让人不禁怀疑电影是否有迎合西方市场、好莱坞价值和奥斯卡奖杯的嫌疑。
中国女人在电影中先是被美国人搞了,获得了基督教精神,然后又被日本人搞了,成就了民族大义。
这种情节设置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西方对中国的拯救和救赎,而中国女人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被改变。
这种观念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是否是对中国人民的一种误解和歪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主体”是缺失的。
作为中国人,在电影中我们找不到一个适合表现我们民族身份和民族情感的认同点。
电影中的战士是一个中国英雄形象,但他却死掉了,似乎在暗示着中国男人的无能和被阉割。
而女性的身体则成为了电影中暴力和色情的象征,被滥用和扭曲。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描绘是对女性主义的极大不尊重,也反映了电影创作者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贬低。
此外,电影中的明星、床戏、色情、暴力等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更像是一部商业大片,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作品。
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但也可能会让观众忽视电影所表达的深刻主题和历史意义。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作为观众,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部电影,既要欣赏其中的艺术表现,也要反思其中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那些真正能够反映历史真相、展现人性光辉的优秀电影作品,让历史的记忆得以传承和延续。
金陵十三钗 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影片以抗战时期的金陵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女性在战乱中的坚韧和勇敢。
导演张艺谋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叙事手法,将这段历史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张艺谋导演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艺术感和美感,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还是战火的破坏,都被他用镜头捕捉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十三位女性的形象,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魅力,让人不禁为她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而感人。
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她们在战乱中失去亲人,却依然坚定地活在当下,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毅力。
影片通过她们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和艰辛。
最后,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配乐的选择恰到好处,每一段音乐都能够与影片的情节相辅相成,使得整部影片更加动人心弦。
总的来说,《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时期女性的坚韧和美丽,更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们而感到敬佩和感动。
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剧情片,改编自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
该片以民国时期的金陵(今南京)为背景,描绘了十三位性格各异的女子在大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展现出了女性坚强、勇敢的一面。
影片中,每个女人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她们分别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不同境遇。
故事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是李香兰,她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歌唱艺术家,以其美丽的歌声和务实的性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李香兰背负着自己的家族梦想,与富商少爷天雷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香兰的形象给予了广大观众很大的鼓舞,并传递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通过努力去追求。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邓妈,她是一个贫穷但坚强的农村妇女。
邓妈丈夫的去世让她不得不坚强地面对生活的艰难。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她不得不选择出卖自己。
然而,尽管生活对她残酷无情,邓妈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儿子,还在社会上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邓妈的坚韧和毅力给予了观众深深的感动和思考,她象征着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无名女性,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导演明确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受压迫和奋斗的现实。
无论是残酷的家庭暴力,还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这部影片都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女性的痛苦和反抗。
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的层面,而是注重展现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每个角色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主动塑造自己的命运,为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不仅如此,《金陵十三钗》在艺术上也展现了张艺谋的独特才华。
电影的镜头运用和色彩搭配,让观众沉浸在那个年代的氛围之中。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情感描写和震撼人心的场面呈现,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
同时,电影的服装和道具也非常考究,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电影赏析 金陵十三钗
电影《金陵十三钗》妓女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让妓女由肮脏卑贱、没有价值、不知亡国恨的风尘女蜕变成为国为民、英勇献身、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民族主义烈女。
这种妓女形象虚假做作,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形象,是男权意识、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妓女观的折射,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歧视、规训、控制,它离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形象相去甚远。
与世界名作相比,《金陵十三钗》还停留在一种前现代的价值观上。
对张艺谋的电影新作《金陵十三钗》,我们也可按上述思路,来作一番仔细的解剖,看看影片的叙事中隐含着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一《金陵十三钗》与传统的主流抗战电影在战争观、价值观上有着一致性: 都是弘扬抗战反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
但在叙事上,《金陵十三钗》作了双重置换: 以妓女取代浴血男儿成为抗战英雄; 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妓女置换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妓女。
这种置换建立在妓女们的华丽转身之上,即代教会女学生赴难,“由妓女向刺客转换,完成肮脏向圣洁、下贱向高贵、肉体向伦理的献祭。
”让“不知亡国恨”的妓女,升华为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民族主义烈女。
正是借由妓女的转身、升华,《金陵十三钗》赢得了民族主义者的掌声,达到了煽情的效果。
然而,去参加日本人的聚会,不管是女学生还是妓女,都将面临身体的屈辱、生命的危险,导演最终安排妓女代替女学生赴难,这种安排的逻辑何在? 有何种观念在支撑?且看电影里,导演借妓女玉墨等人之口给出的理由:“小日本……不就是图个快活吗,姐妹们都是干这一行的,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 只要我们能活着回来,就能凑合着活下去。
这种事你怎么让那些小女生对付啊,就算她们能活着回来,还活得成吗?”“自古以来,说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干脆就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自古以来的骂名。
都说婊子无情无义,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金陵十三钗》妓女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让妓女由肮脏卑贱、没有价值、不知亡国恨的风尘女蜕变成为国为民、英勇献身、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民族主义烈女。
这种妓女形象虚假做作,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形象,是男权意识、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妓女观的折射,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歧视、规训、控制,它离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形象相去甚远。
与世界名作相比,《金陵十三钗》还停留在一种前现代的价值观上。
对张艺谋的电影新作《金陵十三钗》,我们也可按上述思路,来作一番仔细的解剖,看看影片的叙事中隐含着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一《金陵十三钗》与传统的主流抗战电影在战争观、价值观上有着一致性: 都是弘扬抗战反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
但在叙事上,《金陵十三钗》作了双重置换: 以妓女取代浴血男儿成为抗战英雄; 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妓女置换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妓女。
这种置换建立在妓女们的华丽转身之上,即代教会女学生赴难,“由妓女向刺客转换,完成肮脏向圣洁、下贱向高贵、肉体向伦理的献祭。
”让“不知亡国恨”的妓女,升华为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民族主义烈女。
正是借由妓女的转身、升华,《金陵十三钗》赢得了民族主义者的掌声,达到了煽情的效果。
然而,去参加日本人的聚会,不管是女学生还是妓女,都将面临身体的屈辱、生命的危险,导演最终安排妓女代替女学生赴难,这种安排的逻辑何在? 有何种观念在支撑?且看电影里,导演借妓女玉墨等人之口给出的理由:“小日本……不就是图个快活吗,姐妹们都是干这一行的,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 只要我们能活着回来,就能凑合着活下去。
这种事你怎么让那些小女生对付啊,就算她们能活着回来,还活得成吗?”“自古以来,说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干脆就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自古以来的骂名。
都说婊子无情无义,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这些话语都对应着一种观念: 妓女不干净、肮脏、卑贱,而教会女学生年轻、纯洁、有知识、高贵,是国家民族的未来,由妓女顶替教会女学生赴难,国家民族的损失也要小一些、划算一些。
而且,妓女因职业所累,一向是大众轻视嘲笑的对象,在道德上有原罪、有负疚,此时作出牺牲正是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好时机。
可见,在编导眼里,妓女肮脏卑贱、没有价值、需要自我救赎,因此,由她们顶替女学生是卑贱者、无价值者顶替高贵者、精英分子。
在这一逻辑下,妓女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归属: 转变前的妓女既是肉欲的符号,同时又是没有价值、受到否定的; 而转变后的妓女才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大家需要的妓女。
可见,妓女们代人赴难,不是危机时一刹那的本能反应,人之为人的光辉体现,而是导演、编剧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度量其价值,并反复权衡之后的人为取舍,它表面看来富于英雄主义的道德感召力,实则残酷而又有违人道。
20 世纪80 年代,大学生张华为救掉进粪坑的淘粪工而失去生命,有种舆论说,大学生用正值青春的生命来换取淘粪工卑贱之躯,这种死不值得,不划算,这种英雄主义不宜提倡。
30 年后,张艺谋们又重弹了这个老调,不同的是,张艺谋们认为,教会女学生值得救,而且让妓女们救也很划算。
这种权衡取舍,折射出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女性观。
在淫威、暴力、强权之下,妓女和女学生一样,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尊严、有情感的人,都是女性、弱者、待宰的羔羊,并不因为她是妓女还是处女,有没有知识,贵贱与否,而她们所受的迫害就有了等级之分、值得与否的区别。
作为人,在生命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可度量,也不宜度量的。
不能以国家民族的名义公开号召、要求一些弱势群体为一些精英分子、高贵者做出牺牲,并美化这种牺牲。
无奈为妓女,已经很不幸,靠自己身体吃饭,不亏谁,不欠谁,更不亏欠国家民族。
因此,人们不能因为她们不体面的职业而歧视她们,也不能在危机时,要激发她们的献身热情,赋予她们代人受难的义务,更不能以为国为民、自我救赎的名义,要求她们率先成为国家民族危难时的牺牲品。
《金陵十三钗》充斥着男人视角、精英视角和民族主义视角,然而独独欠缺妓女自身的视角。
早在日本人肆虐南京前,她们就已饱尝苦难,沦为妓女。
这些苦难全拜国人所赐,没有疏泄的出口,没有控诉的对象,没有清算的可能。
日本人打来了,她们被赋予救国的义务,她们所受的阶级苦难、女性苦难被遮蔽,民族苦难则被放大凸显而掩盖一切。
在民族意识里,妓女们以前所受的再大的苦难都是我们内部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可以被忽略,不去计较。
然而,日本人所施加的苦难则是不可忍受,必须加以反抗的。
此时,妓女们所有的困难都有了疏泄的渠道,都有了方向———日本人。
因此,妓女们被塑造为深明民族大义,只能将所有不平和怨恨都发泄在日本人身上。
这种妓女形象塑造,典型地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规训、争夺和控制。
可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妓女,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她们与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相去甚远。
电影里,她们没有自己的声音,华丽转身为英雄、刺客、烈女之前虽然也有些许怨言、牢骚,但这些言行被导演认为是消极的、政治不正确的,转变后则完全成为导演思想观念的木偶。
二女人、妓女相对于男人、学生,是弱者,是边缘群体。
《金陵十三钗》中,导演让军人退场、女学生远走,让妓女华丽出场,赴难救国、保存精英。
这种以边缘群体的牺牲换取民族生存的论调,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有过。
1933年,董时进发表《就利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针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本地狭人少,资源匮乏,董时进提出,“我们的老百姓到了草根树皮都没有,他们不吃也成,到饿死也不会骚动,更不会同士兵争粮饷”,“到必要时,我们正不妨利用百姓的弱点,使军阀惯用的手段,去榨他们的钱,拉他们的夫。
反正我们的百姓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就拉他们上前线去死,尽其所有拿去供军需,他们也不会出一句怨言。
”胡适对这种可怕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大为气愤,他说: “如果这才是救国,亡国又是什么? 董先生说的‘我们’究竟是谁? 董先生是不是‘我们’的一个? ‘他们’又是谁? 董先生又是不是‘他们’的一个? 这样的无心肝的‘我们’牵着无数的‘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他们’,上前线去死。
———如果这叫做作战,我情愿亡国,绝不愿学着这种壮语主张作战! ”在胡适看来,国家之上是人类,反对战争,伸张民族主义,是为了让人们活下去,活得更好,而不是故意牺牲一些弱者、边缘群体,保存一些优良种子、高贵者,延续种族、国家。
假如这样,抗战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做亡国奴也未必比这个设想所体现出的观念更可怕。
在波伏娃的名剧《白吃饭的嘴巴》中,为长期坚守,当权者将粮食留给将士,女人、孩子、老人、残疾人被认为是“白吃饭的嘴巴”,逐出城市。
对这种中国人熟悉的“国家战略”,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了质疑: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谁有权决定另一些人是“更有用的人”呢?《金陵十三钗》中,教会女学生被当做国家民族的希望、未来的符号来看待,国难当头,军人救不了,男人救不了,教会救不了,洋人救不了,却要十三个妓女来救。
救国救民,这等重任,何其宏大,不料最后却落实到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妓女身上。
中国的文学艺术一向就喜欢虚构弱者救国的传统,女人救国、妓女救国,儿童救国之类的故事层出不穷,它具有极好的煽情效果,也有着凝聚、宣泄民族情感的功能,然而,其中的意识形态策略颇堪玩味。
平时,江山社稷,国家民族,核心利益分割,种种庄民族危难关头,男人不见了,朝廷政府不见了,精英不见了,大人物不见了。
女人、妓女、儿童被文人驱遣上场,确证自我,偌大的国家,要靠这些弱势群体、社会边缘担当起救国的重任,上演民族精神的壮烈。
所谓国家兴亡,“匹妇”“匹儿”亦有责,华夏大地,老幼妇孺,皆为英雄,真正的有难同当,光荣共享。
这些弱势群体、社会边缘群体,平时被忽略,被歧视,甚至被践踏,危难时,还要承受文人附加的难以承受之重。
与其说这是对弱者的歌颂,不如说是对他们的苛求,对真正需要负责的男人、政府朝廷、精英的开脱,也是国人虚构出来的自娱自乐、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民族自我消费,《金陵十三钗》只不过延续了这类老套。
三看了《金陵十三钗》,想起了前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
被战争摧毁了家庭的儿童伊万,搜集德军情报,屡建奇功,成为英雄。
然而,他整个的生活都被战争所填充,挤压,他所有的行为都与上前线、刺探情报、打击德军有关。
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快乐,已离他远去,战争成了他的全部,他的自我认同,自我确立都为这种战争思维、战争依赖症所把持。
可以说,战争已经夺走了伊万,改变了伊万,那个儿童的伊万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在中国导演眼里,民族立场坚定、政治正确、早熟的儿童英雄伊万是多么难得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符号,可是在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眼里,儿童英雄伊万不是前苏联人津津乐道的荣耀,而是一种悲哀,是被战争摧残的整整一代前苏联人生命扭曲、精神残疾的自我写照,他折射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之巨。
这种沉痛的反思远远超出了将民族苦难情色化、煽情化的《金陵十三钗》。
可以说,《伊万的童年》是以人类为高度、以精神灵魂的健康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金陵十三钗》则以歧视弱者的精英主义价值观、自欺欺人的英雄主义、偏执的民族主义为市场诉求,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不仅难望《伊万的童年》之项背,就是与那些艺术片,如《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海岸线》放在一起,《金陵十三钗》在思想价值上都要相形见绌。
《金陵十三钗》团队雄心勃勃,要打造全球化、普世化的战争巨片,遗憾的是,张艺谋及其编剧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仍停留在前现代社会,又何以征服世界观众?张艺谋的电影一向以情节的矫揉造作、思想的浅薄苍白而为影迷所诟病,《金陵十三钗》亦然,只不过在价值观上下滑得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