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艺理论著作,该书是⼀本⼴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
作者以深邃独具的⽬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
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 《美的历程》这本书⽐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的时代开始⼀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
虽然宏观简略,但⼜不乏精辟和独到。
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赋。
从这三个⼤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
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唐⽂化,宋元⼭⽔意境,明清⽂艺思潮这些。
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根据当时的⽣活环境和状态,⼈类⾃⾝的⽣产和扩⼤在⽣产,繁衍⼦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的动物⾝上。
虽然仅是⼀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的兴趣去了解。
随着阶级的产⽣和等级制度的确⽴,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
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的观念。
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
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2021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五篇
2021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五篇2021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
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悲催世界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社会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
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黑格尔论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时曾说,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做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舍弃,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世界的苦难的呻吟。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
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
统治者匍匐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匐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象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
2.虚幻颂歌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
3.走向世俗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获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是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做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到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合乎规律性的。
在宗教雕塑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
概括说来,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
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
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美的历程》的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1)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
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
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
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俯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
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
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
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突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
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
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
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美的历程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1)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
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
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
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俯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
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
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
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突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
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
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动。
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地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 由于之前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基本没有什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比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
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
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别,西方受到宗教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
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
这幅画展示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
近处的山岗上,一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紧紧地串在一起。
而远处,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诉说着无声的绝望。
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 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
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
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22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22篇)读书笔记是指在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
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
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
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
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
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
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
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
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
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4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4篇《美的历程》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下面给大家分享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
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
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
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美。
“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
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
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
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由于之前没有甚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基本没有甚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照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
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重视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
或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分,西方遭到宗教的影响,更加重视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
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
这幅画展现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
近处的山岗上,1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牢牢地串在1起。
而远处,灰色的山崖在孤单中诉说着无声的失望。
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对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美有不同的认知,犹如时尚1般,隔3年就会有不1样的美的理念,不1样的美的流行。
但是浏览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但是每一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1个时期1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1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全部的美学演进历史。
从石器时期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期,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终究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显现,每一个时期对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其实不是元勋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这本书的主线的是艺术的历史解读,但书中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评鉴也是独到而优美的,值得仔细品味。
下面是美的历程,快来围观吧。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一】《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专著,合称《美学三书》。
先生在结语中写道,《美的历程》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鸟瞰式的观花”,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这部小书“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
其实先生太过自谦了。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是每读一遍,每次也有新的体悟,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知识。
《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涵盖了歌舞绘画、建筑雕塑、诗词绘画、宗教文化,是我们华夏文明古国的美的巡礼。
这本书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把美学和当时所处的整个时代、社会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不是单独的来、就事论事讨论“美”的本身,显得特别的具体而不空洞。
把复杂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解释开来,显得形象而不呆板。
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书。
时代在不断进步,美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近现代谈美的名家有很多,近代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又有蒋勋。
现今的书市上,蒋勋被炒的很火,书卖的又好又贵。
贵有贵的道理吧,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算是历久弥新的经典读物。
我对美学的认识还很肤浅,只能做为一个半懂不懂的门外汉,难得窥见天音妙语,便如醍醐灌顶,受益良多了。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思想,会去了解这个“世界”,会去认识“自己”,因而产生审美。
而动物,仅仅只是单纯的活着。
有些现代人的通病是凡是更多追求结果,而不仅满足于过程。
固然结果非常重要,然后过程是否也有相当的价值呢?生活中不缺少美,或许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五篇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1不久前经人推荐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先生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李先生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开始。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领着走进了中国近8000年的“美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贫富贵贱,地位高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
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
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至少对我是模糊的。
李泽厚先生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为我们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以上这些问题。
让我深深沉醉在“美的历程”里,久久不肯离去。
本书里,李先生从粗狂的远古图腾——“人首蛇身”,“人首鸟身”那原始艺术的“龙飞凤舞”,从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魏晋“人的觉醒”的风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及诗词曲的审美品类,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感伤……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
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在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泛读,有些是精读的。
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我是精读的。
因为我要搞懂,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是我很迷糊的问题。
李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
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
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
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
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
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
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
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
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本文是关于《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横跨了文学、书法、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商周时期的青铜,汉代的工艺和汉赋,六朝的雕塑和骈文,唐代的诗歌和书法,宋元的绘画和词曲,明清的戏曲和小说《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一】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
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
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
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
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
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
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
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
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
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三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三篇《美的历程》围绕宋元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的思想展开一些论述,并从中国美学的相关命题中,谈规避秩序的问题。
以下是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
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
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
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
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
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
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
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
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一美的起源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远古图腾时期的器物(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
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
在旧石器时代,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
那么我们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器物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只能够用“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游戏说”这些艺术起源的理论去分析它们呢?我并不这么认为。
虽然我也认为用“巫术说”和“宗教说”解释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对美的意识和觉悟是可以从中独立出来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
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
” 在山顶洞人的眼中,红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也许还不能被看作是审美意义,因为它完全服务于宗教礼仪。
但是人们选择红色而并非其他颜色作为特殊意义的象征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我们知道“红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适的官能刺激。
这种刺激也许是动物性的,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笼统地归纳为“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了。
所以我认为,山顶洞人选择红色作为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象征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虽然这种审美与动物本能的反应之间的界限仍然比较模糊,但前者绝对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
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
我们之所以可以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远古时期的器物和巫术礼仪,就是因为我们和当时的劳动人民一样具有这种相似的审美意识。
二美的传递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
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
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有。
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李泽厚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
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
以饕餮青铜为例,“青铜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奴隶”,一些大型青铜器的制作更要由数百位奴隶共同完成。
如果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饕餮纹是由这些奴隶设计完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奴隶能够理解统治阶级的审美精神呢?若要排除以上所说的假设,就等于认为青铜时代的工匠只是掌握了铸造青铜的技术。
然而技术是死的,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表达的内容(饕餮纹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离开来。
如果说社会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此我认为,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
虽然这种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三美的表现人们往往用“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来区别古代东西方艺术。
这种区别在同时期的西方古典油画和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虽然李
泽厚先生没有在《美的历程》中提及,但“再现”和“表现”的差别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了。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二万多年的马德林文化,为我们留下了阿尔塔米拉壁画(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
以壁画中的野牛为例,作者运用了赭红、黑、褐等颜色,不仅勾勒了牛的线条,还填充了它的质感。
除了严格地按比例刻画出牛身、牛蹄、牛角、牛牦等细节,还用阴影表达了牛的厚重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西方艺术已经有力求真实、准确地再现自然的倾向了。
与其时代相近的中国远古壁画往往只有一种颜色,而且都是简练地刻画出动物或人物的线条,同时刻意地夸张动物某个特征部位(如牛的角往往比其他部位要大和明显),使人很容易辨别出各种动物的种类(这种夸张和有重点的表现与今后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无疑有着重要的联系)。
中国远古壁画发展下去,就更能体现东方“自然的表现”的特点——从圣牛身上的饕餮纹到狞厉的青铜面具,都已经离真实的自然事物很远了。
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区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直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才开始掀起摒弃欧几里得透视法的架上绘画革命。
)这些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绘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主要的画家是代表英国风景画派的透那)。
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于中唐(8世纪)就已出现,而在南宋(12世纪)达到鼎盛。
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寓意。
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
这无疑使中国古典绘画能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三点是我在阅读《美的历程》时的一些想法。
碰到一些疑问时,我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学知识做了比较多的假设,有时可能会比较武断地下一些结论。
这些假设和结论还要等我在以后的知识吸取和修正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在完成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有另外两本书的史料和美学观点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此列出: 1《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刘方,巴蜀出版社 2《中国美术史》李福顺,高等教育出版社此外,在阅读中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以后的关注以及老师的指导:在每个时
代,历史发展的特性都会表现在该时代的艺术特征之上。
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确真实地符合这个理论。
我很自然地希望把该理论用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之中。
但我看不到当今复杂纷程却缺乏灵气的中国艺术界能够反映这个时代历史的发展。
李泽厚先生在本书的结语中提到:“由于与物质生产相连接,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 我相信当今中国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但建筑、工艺的“昌盛发达”却表现得并不明显,更别说“文学、绘画”这些“较少依赖物质条件”的艺术部类了。
(如果有谁要告诉我文学和绘画在当今已达到了昌盛发达的时期我必定会和他理论。
)那么,李泽厚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艺术表现时代的理论是不是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