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 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 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 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 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 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 酒吧; 向西走出了阳关,就 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往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依依惜别
陵墓 棱角
烟花 咽喉
渭城 称谓
唯一 维护
舍得 宿舍、 客舍
朝代
朝阳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进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伤感的酒) 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 乡,怎不伤感别离? 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 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 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
(祝福的酒)
(壮行的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挹轻尘, 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啊
啊
啊
啊
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维 唐·王维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你到安西,这一 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
扬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推荐古诗: 《别董大》——唐· 高适 《山中送别》——唐· 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廊坊市文安县急流口中小学
蔡争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廊坊市文安县
蔡争妍
李 白
孟 浩 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持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理解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完美版)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 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 静的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在皓月银辉直下,洞庭山愈显青 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 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用一个比喻,将湖中的君山比 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 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 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 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 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 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 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
我仿佛看到诗人坐在船舱里,看着江 中的月亮,唉声叹气。
发散思维,看着上文你想到些什么?
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想一想
•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 山月歌》都是描写 _________(A、夏天的景 色的;B、春天景色的; C、秋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 的_________和形象的 _________将月夜的洞庭 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 作者行船时思念 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人教科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课件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 水绕,花团锦簇,春光 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 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 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 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 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岭重叠,溪水迂 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 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 一个山村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表现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 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 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 县人)。早年中进士,以 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 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 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 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 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陆游 ,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平生 作诗近万首,是古代 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 的,有《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莫笑农家腊酒浑
(你)莫因农家 的腊酒浑浊而笑 话他们
丰年留客足鸡豚
(他们)是用丰足的 菜肴款待你,没有把 你当成外人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龙虎山
锦绣谷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ຫໍສະໝຸດ 只缘:只因为此: 这
身:自己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 古诗两首》课件
四 年 级 上 册 第 20 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之 送
(唐 )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使
(唐 )王维
学法提示:
1.自由放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 停顿,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是:(何 时),(谁)在(哪里)送(谁)去(哪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如何送别元二的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
送给好友元二的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组交流 离别之酒是何滋味? 离别之酒是何滋味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老母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完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客渭 舍城 青朝 青雨 柳浥 色轻 新尘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 酥小雨,湿润了路上 的尘埃,旅店旁的棵 棵绿柳,被雨水冲洗 得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时间 和环境气氛。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写“送”别场面。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关切与祝 福。 2、诗中有写景和叙事。 3、都没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
不同点: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 写景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 体含义不同。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进 无一 故杯 人酒 。,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请再喝尽这 杯醇香的美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 之后,就再也没有 一个交情深厚的老 友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 样的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
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 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 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 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这间的 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 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 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 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邻
浮
落 日 故 人 情
云 游 子 意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古诗两首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tán
潭mó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l白uó银盘里一青螺。
méi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jūn
yú
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头西边雨, 道是无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相和谐,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在巴东山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日出峨眉照苍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 阳关 渭城
[王维简介]
(701--761),字摩诘,唐朝著 名诗人,世称“王右丞” ,和孟浩然 并称“王孟”。 作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 《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赋 得 古 原 草 送 别 》 唐 代 白 居 易
又远 送芳 王侵 孙古 去道 ,, 萋晴 萋翠 满接 别荒 情城 。。
—— [ ]
落 日 故 人 情
浮 云 游 子 意 ,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记忆测验
mèng
hào
孟
lí ng cí
浩
wéi
陵
辞
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白,号太白(公元701----762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做的文章已经很出色。他喜欢游览山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 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 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 水流向天际。
帆影已经消失了· · · · · · · · · · · · 诗人还在翘首相望
体会到李白当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 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 到目的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苏轼,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疑无路,。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李白故人西辞,。
,唯见长际流。
2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下册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春来江水绿如蓝。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才了又插田。
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西塞山前,肥。
,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 [](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下册: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
宋·一叶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
《》唐·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上册(节选),。
今我来思,。
唐·杜甫,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
宋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一点影下。
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唐大漠沙如雪,。
何当,快走踏清秋。
下册原文煮豆持作羹(g e n g),漉菽以为汁。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5首)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步诗【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年级上册 第二十课 古诗两首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体会了诗 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让我们 了解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作背景
此诗又题为《赠别》《渭城曲》《阳
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 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 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 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 “天下江山第一楼”。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
辞:告别。
孤:孤单 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
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发挥想象,说一说
此时望着远去孤帆的作 者可能在想什么?
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留恋,
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
这样可以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给人以言 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比直接抒情来得含蓄。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通过描写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 之间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更”字表明酒已经劝了多次、
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
字未提却溢于言表。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重感情,对朋友情深意重。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清新含 蓄的表达,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 作者用词的别具匠心。
这两首送别诗一个融情于
景,一个清新含蓄,虽风 格不同、意向不同,但都 传达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
➢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发 挥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 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孟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 过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情, 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朋友之间的 情。生活中,还有父子情、母 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情 充满整个世界,人间处处都有 情。让我们带着朋友间依依惜 别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送元二 使安西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 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县。
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
阳关 渭城
西域都护府
玉门关 阳关
长安
渭城:秦置咸阳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 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 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 之南,故称阳关。 故人:老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 广陵
去、到
诗题给我们哪些信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人物:孟浩然和李白 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地点:黄鹤楼
孟浩然是唐代著 名的 诗人,他和李 白是好朋友。
广陵是现在的 江苏省扬州市。 “之”是“去”的 意思。
李白与孟浩然
两人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在安陆(今湖北)的 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 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 谒(yè)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 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 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 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四篇课文。
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要求观察三幅图,然后交流图上所见,培养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进一步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我的发现”中有一些对课文中句子仔细探究后的发现。
“日积月累”中是一首12个月花名歌谣。
“成语故事”中讲述了一则关于“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知识与能力1.会认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铺”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优辅差,整体提高。
《古诗两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3课时5古诗两首知识与能力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就是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要重读。
3.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前两句。
(1)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明确: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学习后两句。
本诗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么没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呢?明确: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含有“面”字的成语示例:面红耳赤 面黄肌瘦面面俱到 面目全非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两面三刀 四面八方洗心革面 八面玲珑蓬头垢面 独当一面闻名不如见面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它描绘了庐山________的景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
明确:宋 苏轼 千姿百态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所见景象 诗人感受(2)思考:这首诗让你想到了学过的哪篇课文?为什么?明确:示例:想到了之前学过的《画杨桃》这篇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2.总结。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题西林壁⎩⎨⎧⎭⎬⎫写景⎩⎪⎨⎪⎧横—岭 侧—峰远近高低—不同明理⎩⎪⎨⎪⎧ 不识—真面目只缘—在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请默写《题西林壁》。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现在,听老师念另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对,就是《游山西村》。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腊酒”“浑”等读音,以及“重”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莫”左窄右宽,“日”写得略扁,“大”横要长。
“腊”的“月”字略瘦长。
“浑”的“冖”要有覆盖之势,“车”不要太窄。
“疑”左窄右宽,左下部收,右下部捺要舒展。
易错提示:“腊”右下部是“日”,不要写成“月”。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腊:蜡(蜡烛)——猎(猎人)——惜(可惜)浑:荤(荤菜)——军(军队)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僻的字时,要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朗读指导: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是对偶。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明确: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5.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前两句。
(1)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明确: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从一个“足”字可以体会到。
(2)“莫笑”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莫笑”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后两句。
(1)反复读这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明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的?明确:心情沮丧。
从“疑无路”看出。
(3)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是从哪儿看出的?明确:惊喜。
从“又一村”看出。
(4)怎样理解后两句诗?明确: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又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前一句中“重”“复”二字与“疑”字相连,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感觉。
后一句中“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搭配,描绘出了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喜人景象。
两句对仗工整,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全诗的线索是________,全诗句句紧扣“________”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而层次分明。
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游踪 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明确:本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总结。
今天所学的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它抒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
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游山西村⎩⎨⎧⎭⎬⎫叙事⎩⎪⎨⎪⎧农家做客盛情款待写景抒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热爱农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