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中医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与中医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孕育萌生期 隋唐时期——发生完善期 两宋时期——鼎盛向荣期 金元时期——流派争鸣期 明清时期——大成臻善期 近代、现代时期——中西医学汇通期
孕育萌生期
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首见于《黄帝 内经》, 《素问》称之为“消渴”、 “肺消”、“鬲消”、“热中”、 “消中”。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 之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 于
中焦而及于上下”。他对糖尿病的见
解,着重于脾土的运化,治以益气升 陷,培补脾肾,所制玉液汤(黄芪、 葛根、山药、知母、天花粉、鸡内金、 五味子)颇为后人所注目。
施今墨先生认为糖尿病因于“火炎于上, 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故习 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参等 药,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热。 最常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认为 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健脾,玄参 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肾,既可降低 血糖,又可减除尿糖。
郑钦安《医理真传》认为消渴有风火 相煽主病:“消证生于厥阴风木主气, 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 生消渴诸证。
戴原礼《证治要诀》中有糖尿病致盲、 致残的记录:“三消之久,或目无所 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
中西医学汇通期
19世纪中叶,欧风东渐,西方 医学知识传至中国,国内有识 之士汲取西方医学新知,以为 我用。在糖尿病领域以张锡纯、 施今墨、祝谌予、任继学为代 表。
消渴的临床症状,《素问·气厥论》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消渴的病因,《灵枢·五变篇》“闻百 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 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五脏 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这里论述
了先天不足、五脏亏虚,外感六淫之 邪均可引发糖尿病的成因。
消渴的发病机制,《素问·阴阳别 论》“二阳结,谓之消”,这里二
孙氏非常强调消渴病的饮食治疗“其所 惧者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 面。”由此可见,孙氏在消渴病的治疗 中将饮食治疗法置于重要地位,为后世 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开创了先河。
隋唐时期,已十分重视消渴患者的运动 情况,《诸病源候论》“先行一百二十 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王焘《外台 秘要》“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根据临床 证候,把消渴病归纳为八种证候。巢 氏还首次详尽地阐述了消渴病并发痈 疽的病因病机“其渴利虽瘥,热犹未 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 相搏,所以发疮”。这一认识及临床 症状与现代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是一 致的。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消渴病的 治疗上创立了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等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他所创立的玉泉丸、玉壶丸、 黄连丸等方一直应用至今。《千金 方》中黄连、生地黄使用率已很高, 反映了孙氏对消渴病的认识上已突 破了唐以前的经典中多从肾虚立论 重视肾气丸的思路。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消渴 的论述中,分叙论、脉证、治法三节, 发明病机“精血走耗,津液枯乏”, 把握主症“引饮既多,小便必利,寝 衰微,肌肉脱剥”。脉证提絜消渴纲 领:“消渴有三:消渴、消中、消 肾。”
流派争鸣期
刘完素承前启后,写成有关糖尿病 的专著《三消论》总结消渴的种种 病因和症状表现,把握消渴的症结 所在——燥热亡津,并制定黄芪汤、 麦门冬饮子以为治。
《黄帝内经》确立了消渴病的病名, 论述了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 及预后,为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奠 定了基础。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 利淋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 气丸主之”,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发生完善期
隋唐医家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中, 确立了糖尿病的定义:“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 也。”开创了中医学对糖尿病认识的 新纪元。
Baidu Nhomakorabea 张从正继承刘完素“燥热烁津”的 观点,发明心相之火,燔灼脏腑津 液的理论,提出“三消之说当从火 断”。
李杲《兰室密藏·消渴门》继承张元 素虚实分治的观点,采用益气清热的 方法治疗消渴,书中载和血益气汤、 生津甘露汤等方,熔清泄胃热、益气 升清于一炉治。
朱丹溪继承刘完素三焦受病学说和李 东垣上、中、下分治的方法,融会贯 通,倡导养阴降火生血为主的治疗方 法。
费伯雄提出了化痰利湿法治疗消渴的 观点“上消者……于大队清润药中佐 以渗湿化痰之品;中消者……清阳明 之热,润燥化痰;下消者……急宜培 养真阴,少参以清利……”
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分治,颇得 要领:“治上消宜润其肺,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 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分重视精 神因素对糖尿病的作用:“经营无有 不老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消耗、液 枯,阳愈燔炽……用景岳玉女煎。”
大成臻善期
明清时期,在糖尿病的领域,病因病 机得到了发展,治法得以更加完善。
这一时期,对肾虚的研究成为当时的 突出特点,如张景岳认为消渴多肾元 亏损,当从根本滋养化源,在养阴的 基础上以补阳,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 气。
周慎斋《慎斋遗书》认为,糖尿病的 治疗,重点在脾:“盖多食不饱,饮 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 阴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阳指胃与大肠,这一理论对后世影 响很大。《素问·气厥论》“心热移
于肺,传为鬲消”等,这是以后提 出“三消论”的依据。
消渴病的预后,《素问·通评虚实论》 “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 不可治”,指出火热而渴,消瘅病也,
其脉实大,脉病皆为有余,虽久可治;
脉悬小坚,则病有余,脉不足,久则 正气益虚,故不可治。
鼎盛向荣期
《太平圣惠方》中首见“三消”之名: “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 消肾……一则饮水多小便少也,消渴也; 二则吃食多饮水少也,小便少而黄赤也, 消中也;三则饮水随小便下,小溲味甘而 白浊腰腿消瘦,消肾也。”
《圣济总录》消渴统论中,阐明消渴原因 为肥甘、醇醴、金石。病机为“虚阳暴悍, 肾水燥涸”,指出“久病不愈,可并发水 肿、痈疽”。并告诫:“须绝嗜欲薄滋 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