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合集下载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论文姓名祝金豹学号 11211122班级 2011级针灸推拿涉外班2013年5月6日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摘要:目的: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为笔者今后的中医学习提供一定的明确的指引。

方法:通过查阅《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等书籍以及《百家讲坛》之吴鞠通等与吴鞠通相关的各种资料,从其艰辛的学医历程和其独特的用方特点两各方面并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研究发现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吴鞠通非凡的治病用方特点,特殊的个人经历和历史时期塑就了一代温家大医吴鞠通。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吴鞠通的经历和思想激励并指引着广大医学生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通过分析总结将极大地有助于笔者今后的方剂学等中医专业的学习和优秀医德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医案用药在方剂学等其他中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倍感身处在当代学院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课堂这些蓝本的拘泥。

每当背记药方、功用、特点均全心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常常为此茶饭不思、睡不能眠。

即便如此苦功,也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经常思考:“在枯燥背诵记忆过程中能不能结合其它内容使之更有效,更容易,更快乐呢?”平日里在课上听到老师讲授药方之余常谈及其出处、医案、医家生平轶事等,每每听到此处便兴致盎然,精神振奋。

碾转思寻之下便查阅方剂教材背后的医家、医案,发现众多医家出神入化的药方背后更与其特殊坎坷艰辛的经历息息相关,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治病用药思想。

这些背后的信息不仅仅能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艰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我将通过温吴鞠通不平凡的一生,浅显的与大家探讨其治病用药的独特思想。

1.潜心伏读十七年吴鞠通,名瑭,字佩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他从小便学习儒学,十九岁时,父病遇病不治激发了他学习医学的决心。

从《吴鞠通医案》看温病初起恶寒的实际治疗

从《吴鞠通医案》看温病初起恶寒的实际治疗
风寒之 证 , 以致 引 发 中 医界 极 大 争 议 。有 赞 成或 同
汤证 当作温 病 …。那 么 , 实 究 竟 如 何 呢 ?吴 氏 真 事 的辨 不清温 病 与伤寒 吗? 以辛 温解 肌 的桂 枝 汤治 疗
l 2

温 病是 其 本 意 吗? 笔 者 认 为 , 于 这 些 问题 , 凭 对 仅 《 温病 条 辨》 之论 是 很 难说 明 的 , 而最 真 实 可 靠 的答 案应 该从其 临 床 医 案 中寻 找 。近 年 来 , 者 通 过 反 笔 复学 习 和研究《 吴鞠 通 医案 》 终 于发 现 其 临床 实 际 , 治 疗风 温等温 热病 初 起恶 风 寒 者 , 与《 病 条 辨》 既 温 所论 截 然不 同 , 与我们 目前 一般 使用 银翘 散有 别 , 也 故特公 之 于众 , 以还其 治温 的本来 面 目, 温病 初起 解 辨治之 惑 , 目前 温病 临床 治疗之 效 , 助 并期 能平 息对 这一 问题久 而未决 的争议 。
1 .
蒋建 云 , 王东 梅 . 内经)咳嗽 病 因 病 机 探讨 . < 四川 中医 ,O 2 2O ,
(O :2 2)1.
周铭心 . 燥邪 属性辨 析——西 北燥 证病 因学 研究 . 新疆 中 医药 ,
20 。2 )6 05 (3 : .
“ 西北 燥 证 ” 发 生 于 以 新 疆 为 代 表 的西 北 地 是
凉燥 。 因此 , 明确 燥邪 与 咳嗽 的关 系 问题 , 对进 一 步
情 者 , 力 为 其辩 解 , 至 加 以 曲释 , 而行 之 。有 极 甚 效 反对 者 , 对其 严加 批驳 , 为他 一生虽 力辟 以伤寒 则 认
法治温病之非 , 却仍未跳出以伤寒法治温病的圈子 ; 甚 至攻 击 他根 本 辨不 清 温 病 与伤 寒 , 将 伤 寒桂 枝 误 致, 治火热用药苦寒太过又有化燥伤阴之弊。《 临证 指南 医案 ・ 证》 痿 中云 :肺 热 叶 焦 而 成痿 者 , 甘 寒 “ 用

医宗金鉴读后感

医宗金鉴读后感

医宗金鉴读后感《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名医吴鞠通所著。

全书共分为30卷,内容包括了医学理论、诊断治疗、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阅读完《医宗金鉴》,我深受启发,对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对《医宗金鉴》中的医学理论部分印象深刻。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虽然古老,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它不仅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医宗金鉴》,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这对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医宗金鉴》中的诊断治疗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经验对于当今的临床医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配伍禁忌,这对于掌握中药的使用规律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帮助。

最后,我对《医宗金鉴》中的药物应用部分也有所感悟。

书中详细介绍了大量的中药材和药方,对于我来说是一部宝贵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书中的内容,我对许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常见病症的治疗方剂,这对于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医宗金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的医学知识有了重要的补充和提高。

书中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代医学的理论、诊断治疗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深入了解中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将继续学习《医宗金鉴》,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鞠通治热病的思想和经验

吴鞠通治热病的思想和经验

吴鞠通治热病的思想和经验吴鞠通乃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及叶天士对温病的认识,著《温病条辨》,独创三焦辨证理论,并在临床治疗热病上颇具疗效。

标签:热病;吴鞠通;学术思想吴鞠通,名瑭,字配珩。

江苏淮安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

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其中《温病条辨》被视为温病学的重要典籍,并作为学校教材。

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 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 对热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1 对学术思想的认识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1]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

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共分为七卷,以条文和注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温病加以阐述,首卷“原病篇”摘引《内经》有关温病的记载,并加以注释,说明温病的始原。

一至三卷是分述上、中、下三焦温病的证候及调治方法。

四卷是杂说,提到救逆、紧急救治和病后调治各论,以便阅读者不致临床混淆。

五至六卷是“解产难”和“解儿难”,分述妇科产后及儿科惊风、痘疹的论治。

不仅如此,吴鞠通创立的温病“三焦学说”,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

“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

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

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

始上焦,终下焦。

”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小编导读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清代名医吴鞠通,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今且分享吴老治疗温病急症的学术思想,纯干货,可要细读哟~一、审慎识病机,知常又达变吴氏对温病急症之病机,能穷原竟委,既识得全局之常,又晓其中之变,故治中肯綮。

如对厥证,认为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而温热中之厥,手厥阴病也;强调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

并进一步指出,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有邪搏阳明,阳明大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则通体皆厥;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不可不辨。

对燥气之病,指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故其论燥气为病,既有化气之火证,亦有胜气之寒证,治迥不同。

对于温病之预后,吴锡璜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

吴鞠通对温病急症抢救常以苦寒泄热和甘寒、咸寒柔剂养阴生津,强调始终以救阴津为主,认为温病最忌辛温。

但是,吴鞠通又指出,暑病急症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并强调,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温热病急症,如“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

二、急症堪足虑,预防要果断温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

当其邪毒鸱张,可出现高热、谵语、昏迷、痉厥、虚脱等症而危及生命。

对此,吴鞠通对温病急症着眼于未急先防、已危救死的一系列抢救措施。

首先,积极截除肺卫蠢蠢欲逆传之邪。

如太阴温病痰涎壅盛,心烦不安,胸中痞塞欲吐,“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率先用瓜蒂散涌吐痰涎,以防逆传之变。

其次,对已有传变之兆者,急欲安其将受邪之地,以截阻其传变之路,如“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第三,力挽狂澜抢救死症。

吴氏认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人。

读古医书之感悟

读古医书之感悟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

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一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

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

我历来认为: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

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

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

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

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

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读。

第一,要熟读几本书。

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

而在东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的中医体系,产生了早期的所谓“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过历史淘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

这几本书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读。

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

为什么一定要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供了四百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

温病宗师吴鞠通:父亲病死后,自学中医十七载,怒骂庸医数千人

温病宗师吴鞠通:父亲病死后,自学中医十七载,怒骂庸医数千人

温病宗师吴鞠通:父亲病死后,自学中医十七载,怒骂庸医数千人你还记得自己学医的初衷吗?你还在坚持当初的那份医学理想吗?紫府散仙觉得每一个学医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不想与外人道的经历这里面或许是亲人之丧的苦痛或是自己幼小时身体难忘的创伤这些促发了我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众多优厚的专业而单单选择了漫长的医学之路然而,等到我们经过8年临近毕业时才骤然发现身边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早已放弃了当初治病救人的理想当我们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的理想原来是那么的轻贱那么的脆弱而不堪一击而这里却有一位老中医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读了17年医书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17年里他一直在低头学习却从来不敢给人治病也从来没有用医学知识赚取一分钱而等到社会发生瘟疫众医束手纷纷逃避时只有他挺身而出救活无数人终于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巨人温病派的集大成者他就是吴鞠通17年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漫长岁月如果你对一个准备填报高考志愿的同学说要学医17年才能行医估计他们听了会全部跑掉这岁月比杨过苦守断肠崖边的时间还要长可吴鞠通就是这样做的苦读了整整十七年我们一定在想是什么动力可以让吴鞠通这样不动不摇能达到这种老僧入定般的修为?时光回到1757年那年正是乾隆22年吴鞠通出生在江苏淮阴的一个县城他的父亲名叫吴守让是一位私塾的老师地位不高薪水也不多但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倒也开心孩子出生后父亲高兴地看着他肉嘟嘟的小脸握着他红红的一双小脚丫一种说不上来的愉悦感占据了这位父亲内心的全部孩子稍大一点这位父亲会拿上工资带孩子出去游玩买各种稀奇古怪的玩具买各种甜蜜糯口的糕点小小的吴鞠通在慈父的照料下健康茁壮的成长到了上学的年级父亲干脆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单位自己亲手教孩子读书写字学习四书五经有时候也会打手心朗朗的读书声在小教室里回荡那时候的日子是那么的明快而晴朗吴鞠通无忧无虑只等待着考上科举让日子锦上添花可生活并不是一路坦途19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病了一开始小便见红找了城里的著名大夫来看大家开完方子口说没事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可后来的某一天父亲终于支撑不住了小便殷红的如同鲜血而父亲的脸却漆黑的如同墨汁最要命的是父亲开始产生剧烈的头疼一天十二个时辰毫不停歇的疼痛让他生不如死这大概是肾癌转移为脑癌的样子疼痛却毫无办法他的父亲疼到最激烈的时候曾试图拿着刀斧劈开头颅想剖开头颅看看里面究竟长了什么然而这种疯狂举动终于被妻子和儿子夺下如果说孙悟空的头疼暂时与唐僧的咒语那么父亲的头疼却像无休无止的时光一丝一毫都不停歇刻骨铭心让人每一刻都在受酷刑终于在最后的几个月父亲突然失去一切记忆头颅内疯狂生长的肿瘤挤占了他的神经他变得痴呆了吴鞠通使劲的呼唤父亲可父亲却茫然无所回应接着无法大便让他父亲的肚子膨胀身上开始散发出腐朽的味道吴鞠通闻到这种味道的那一刻他知道父亲将要不久人世了他摸着父亲的手泪水啪嗒啪嗒往下滴落他在心里无数次祈祷菩萨神佛:我愿意拿出自己二十年的寿命补到父亲的身上希望父亲可以再活二十年;我愿一生贫困潦倒只愿父亲陪在我的身边可以看到自己长大成人然而他知道这只不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罢了二十四孝的传奇神话在凡间永远不会实现终于在一个炎炎暑夏的深夜他的父亲躺在床上开始剧烈抽搐浑身开始冒汗如油口中吐出黄色的胆液流满了床铺他的瞳孔也开始放大吴鞠通茫然的站在旁边使劲的拉着父亲的手他口中大声叫着父亲可父亲却听不到最后的一刻他清楚地看到父亲的眼角流下了一颗泪珠那究竟是父亲听懂了他的心声还是阴阳离决时的生理变化?秋风茂草守在父亲的坟前19岁的吴鞠通越想越无法原谅自己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是自己当初懂得一点医学知识就能及时的提醒父亲或者及早的寻找医生防止小病演化成如此的重症那就能避免父亲遭受这种酷刑但他那会儿什么都不懂他越想越悔恨他甚至觉得自己不能帮助父亲减轻痛苦这是严重的不孝终于在无数个失眠之夜过后他穿着一身白色的孝服清晨跑到了书肆问书店的老板有没有医书书店老板给他说了很多他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苦苦的追寻但是4年过去了他却感觉毫无收获因为中医的理论太庞杂了有没有师父指点光靠自学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无数心血光言辞古奥的《黄帝内经》就让他在很多日子精神恍惚他会有过放弃的念头吗?或许有但是每当他重新回到家中看到日渐苍老的母亲他就会担心母亲也会哪一天得病他就不由得警醒了他决不能容忍病魔再夺走身边亲人的生命拼了必须学好可悲剧再次发生了23岁那年他的侄子巧官得了病咽喉肿胀这个病在今天看来不算重症可当时的医生对温病了解很少用了很多冰硼散结果侄子的喉咙肿的更厉害最后连饭都吃不下去没几天全身发黄而死吴鞠通心里很心疼自己看着长大的小侄子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的小侄子短短几天时间里居然一命呜呼化作一堆小小的坟陇思之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而更他悲伤的是尽管读了四年书可他侄子生病的时候他却没有能力开出合适的处方在别的医生面前他连发表意见的胆量都没有他有没有在内心责骂自己的没用?在医学的道路上吴鞠通依旧茫然蓄力对27岁的他来说未来在哪里依然不清晰但他却没钱了就跟如今大多数的年青人一样此时的吴鞠通没钱、没地位只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最有可能实现梦想的地方就是北上广终于他决定北漂一回去北京试试运气在京城的街头流连了半个月他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冬天刺骨的寒风向这个南方的青年袭来他紧了紧破旧的棉袄缩了缩瘦弱的脖颈他从兜里翻出最后一块玉米饼嚼在嘴里虽然干涩却很香甜他已经很久没敢大快朵颐一番了因为钱袋已经干瘪他也不知道还能在北京待多久他时而会遇见装潢豪华的医馆他内心或许有一丝丝的热望但他却不敢走进去因为他医术太浅毫无自信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在大城市混只会更觉难堪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突然一件幸运的机会光临了京城的城墙上贴满告示《四库全书》需要誊写员每个月3两银子管吃管住每天誊写一千字要求:字迹工整学历:不限人数要求:500人吴鞠通赶紧咽下最后一口玉米饼穿过拥挤的人群去报名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太难得了虽然钱不很多但却是文化人的伙计能保证他吃饱饭他赶紧报名去了《四库全书》医学部编辑室里几百人同时抄写场面相当壮观大家都拿着毛笔用蝇头小楷比对着民间呈上的古籍文本小心书写从秦朝到汉朝从晋朝到唐朝各种医学书籍他都能阅读吴鞠通太感激这次机会了抄一遍等于读十遍他下了班也不回家依然点着油灯在誊写别人当这只是一份户口的工作而只有吴鞠通拿着这个机会当事业他如饥似渴的抄写医书文稿一页页变厚他脑海中的医学知识也越来越多最后他还看到了一本影响他一生的书吴又可的《瘟疫论》明代末年一本有关温病的巨著他读的如饥似渴恨不得直接在编辑部住下就这样他一直在抄书从27岁抄到29岁整整抄了3年那天他对着铜镜一看胡子拉碴哎,自己居然这么苍老了古人云30而立然而此时的吴鞠通只能养活自己所做的工作也只是抄书而已尽管他学了很多医学知识可他却“未敢轻治一人”因为他生怕医理不明好心反而做错事他痛恨那些不会治病的庸医他痛恨那些只会一两个秘方就敢治病的医生所以他宁可拿着自己做实验也从来不敢轻易给别人治病在京城的日子并不轻松吴鞠通也已经35岁了读书,读书读了这么多年的医书却从来没依靠读书赚一分钱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吴鞠通躺在床上会在思考我读了这么多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这一辈子究竟还有没有机会去检验我的医术水平?然而寂静的夜没有给他回答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接下来的一年吴鞠通要爆发了你会发现真正的厚积薄发之人的威力是惊人的那年是乾隆58年京城大疫死者每天都接连从城门抬出去京城那么多医生纷纷用自己的方法救人却发现十死八九根本就没用处最后干脆闭门不出任大街上哀鸿遍地此时的吴鞠通内心剧烈斗争了他想出手了可是他却有一种担忧要是治不好病人怎么办?要是将病人治的更痛苦怎么办?此时此刻我到底该往前冲还是继续把持沉默?他走在街头上内心依然彷徨在进与退之间徘徊直到他看到两个孩子扑在只能张口喘粗气精神昏蒙的母亲身上撕心裂肺的哭泣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他想到了自己19岁时的悲惨遭遇在病人的痛苦面前一个真心想做医生的人怎么还能袖手旁观?于是他勇敢的走上去伸手、搭腕、看舌、按腹一切都有条不紊他已经积累了17年的功力他在脑海中搜索这些症状看到病人隆起的大腹苍黑的舌苔询问病人7天不大便他果断开了大承气汤毫不犹豫第二天再去看病人病人已经可以坐起来这个垂危的病人就这么活了吴鞠通在他的小本子上写了个1 他赶紧再次跑到大街上到处都有病患他这次看到一个怀孕的妇女挺着个大肚子瘫坐在路边下身已经有血汨汨流出妇女哭诉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一直在动却远远还不到生育的日子这样下去怕很快会流产或死胎吴鞠通让她张嘴伸舌看到金黄的舌苔他断定这是气血两燔于是用了玉女煎石膏、知母清气分大热犀角、生地入清血分热几服药灌下去妇女的血止住了胎儿也不再乱动几个月后这位妇女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吴鞠通满意的在小本子上写了80 八十个人短短一两月时间他救活了八十多人这个数字你或许觉得不大但是当时政府并没有统一的抗瘟活动全凭一个人救活这么多人已经是奇迹经他之手活下来的人都交口称赞吴鞠通医术之神吴鞠通的大名在北京城彻底响爆了读了17年医书从未出手的吴鞠通自出手的一刹那剑气寒光笼罩了四面八方那一次他从平地之上瞬间跃上了医道的巅峰这再次验证了那句古话: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周易》有云:潜龙在渊飞龙在天现在的吴鞠通已经飞龙在天了满京城的所有医馆哪怕抓药的学徒都知道他的名字按说吴鞠通凭借巨大的名声应该要高高的诊费实现一夜暴富了可是我们全都想错了他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诊费反而向那些大医馆那些动辄上千块钱诊费的医生宣战了他说:我们医生的目的是治病救人病人拿一千块钱都请不起你你们这些大夫拿着医术做买卖还看不好人家的病比起经商的商人你们差了何止一百倍啊这一下把京城里高诊费的医生全得罪了京城圈的医生准备联合起来将他封杀于是很多医生都会向病人说吴鞠通的坏话说他不过浪得虚名连个师父都没有完全是自己闭门造车吴鞠通听到毫不生气他从内心鄙夷那些燕雀那些只会啄食地上稗米的家雀他们哪里知道大鹏鸟飞腾云天之上的快乐他依然我行我素孤独的践行着自己的理想病人有所需求他从来不计报酬披上衣服慨然前去四十岁那年他写出了自己第一本著作《温病条辨》这部书堪称奇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它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中医四大经典地位之高可以说无出其右者在近代的各种瘟疫中他的理论依然有效指导着临床并启发了近现代诸多的温病大家足以彪炳千古他就这样一直在默默无闻的看病、诊病急人之难三十九年的光阴疏忽而过转眼之间他已经到了78岁高龄脸上皱纹满面活动也不再灵活但他还是提着颤巍巍的毛笔给前来求治的病患开处方看到病人满意的离去那一年东南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百姓流离失所他央求要去救治儿孙们把他劝下说路途千里您都快80的人了还是安安稳稳在家颐养天年吧白发苍苍的吴鞠通拿出一把钥匙交给儿子说去把我存的那些钱取过来这些钱全部拿去赈灾吧看到了吗真正的大医永远遵循着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训言79岁吴鞠通终于永远的闭上了眼那一刻他一定在回想自己的人生60年前19岁时父亲被疾病折磨的求死不能那一幕幕太沉重了他因此开始捧着《伤寒论》苦读27岁时跟我们所有的年青人一样在北京的街头看不到未来但他还是执着的看医书他相信未来属于努力的人35岁经过17年的蛰伏他终于一飞冲天名动天下但他没有自傲自满而是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正直、信念去影响全北京的医生让他们都树立苍生大医的信念或许他失败了或许他为此遭受过许许多多的流言但是正如杜甫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流言蜚语不会流传下去流传给未来的只有他正直而刚强的信念为什么世间有神医?那一定是他们抱着拯救天下苍生的信念才能逼迫自己永远不停地追求医术进步在合眼的那一刻吴鞠通终于可以原谅自己了他终于可以宽慰当初因为不懂医学而让父亲遭受病痛折磨他用60年去学习医术给别人解除痛苦父亲见到他应该会满意的拍着他的肩膀说一句:好样的,儿子!本文作者紫府散人,原载自本元国学,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医宗金鉴读后感

医宗金鉴读后感

医宗金鉴读后感《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医学家吴鞠通编撰而成,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医宗金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人文关怀,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被《医宗金鉴》所蕴含的医学智慧深深吸引。

在书中,吴鞠通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基本理论,以及脉诊、舌诊、望诊、闻诊等诊断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凝结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诊断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医宗金鉴》,我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和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其次,我被《医宗金鉴》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深深感动。

在书中,吴鞠通不仅总结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还强调了医生应该具备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

他提出了“医者当以仁为本”、“医者当以慈为怀”等观点,强调了医生应该具备的慈悲心和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关怀贯穿于整部书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患者的关爱和对医学伦理的高度重视。

通过阅读《医宗金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医者仁心,对中医学的人文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被《医宗金鉴》所展现的医学精神深深震撼。

在书中,吴鞠通不仅总结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还强调了医生应该具备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

他提出了“医者当以仁为本”、“医者当以慈为怀”等观点,强调了医生应该具备的慈悲心和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关怀贯穿于整部书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患者的关爱和对医学伦理的高度重视。

通过阅读《医宗金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医者仁心,对中医学的人文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阅读《医宗金鉴》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人文关怀和医学精神。

吴鞠通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核心

吴鞠通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核心

吴鞠通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核心摘要:吴鞠通,江苏淮阴人,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

他治学严谨,勤于思考,师古而不泥古,不尽信书本,不拘泥于传统。

他敢于质疑,勇于批判,推崇经典而不迷信经典,反对盲目崇拜,反对思想僵化。

纵观吴鞠通温病医学理论,其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核心主要体现在求真、公正、质疑与反思三个方面。

关键词:吴鞠通;批判性思维;精神核心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36-02吴鞠通(公元1758-1836年),名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

他对温病研究深刻,在大量临证的基础上,博览历代名贤的著述,再加上自己的体会以及临床的经验,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等。

吴氏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承于仲景,秉于又可,导于叶桂,师于百氏。

其学术思想体系是宗《内经》《伤寒》之旨,发扬又可之说,师承叶氏之论,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特别是经历多次辨治大疫的实践而形成的。

吴氏一生严谨治学,勤于思考,细心研究。

在读书时,他极力推崇经典,长于思辨,其立论平实却多切中时弊,以明理为首要,不被偏激的学说所迷惑;在临证施治之时,不管用补法还是用攻法,他都力求恰到好处[1]。

纵观吴鞠通温病医学理论,其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核心主要体现在求真、公正、质疑与反思三个方面。

一、求真求真,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吴氏认为,明理者,虽毒药亦应手而效。

不明理者,虽饮食亦不能调,饮食亦能杀人。

故医必以明理为要。

盖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

上而天时五运六气之错综,三元更递之变幻,中而人事得失好恶之难齐,下而万物百谷草木金石鸟兽水火之异宜,非真用格致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耶?倘若学者并未细心格物,无知妄作,自误误人,为害实甚也。

吴鞠通《医医病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吴鞠通《医医病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2020年第1期•杏苑纵横**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畢金资助(NO.ZYWH2017-0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江苏髙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SJA0321)吴鞠通《医医病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于莉英王旭东摘要:《医医病书》批判时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医家的医德和医术进行了规范,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医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吴鞠通 医医病书 现代中医教育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 (2020) 01 -0084-02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 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⑴。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低是医患关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中最重要的原因⑵,想 要在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就要从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入手⑶。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不仅是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 统医德思想的需要⑷。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他的著 作《医医病书》中指出医者之“病”并严厉批判,这对规范后世医家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医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作用。

正如黄 寿衮所云:“若欲救病者之病,不得不先医医者之 病;欲医医者之病,则吴氏之书不得不急行。

”《医医病书》对医者行为的规范一要以德统才。

吴鞠通在《医德论》篇中阐述 了“德”与“才”的关系,他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 才,莫不统于德。

” “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 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

”“有德者,必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油然而出,必力学 诚求其所谓才者。

”以德统才,才能正确地运用 “才”,并能促进“才”的增长。

吴鞠通还批判了当时存在的杀人求利、恃才傲物、不听取意见的不良医风,这也适用于当代。

吴鞠通《医医病书》论“医病”浅析

吴鞠通《医医病书》论“医病”浅析

吴鞠通《医医病书》论“医病”浅析作者:丁勇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6期摘要: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立“医病”之论属于首创。

本文探究“医病”立论之由,名医吴鞠通心中的为医之标准,对“医病”的证侯症情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诊治“医病”,修正医人规矩的意义。

关键词:吴鞠通《医医病书》医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吴鞠通,名瑭,字佩珩,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一生“以颖悟之才,而好古敏求”,生平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和《医医病书》。

《温病条辨》详述温病之病因、症状、治法、方药等,为论“温病”之书;《吴鞠通医案》总结内、外、妇、儿各科验案,为论“杂病”之书;《医医病书》针贬时弊,讨论为医者医德修养、资质禀赋及后天修为,立医生之规矩,为论“医病”之书。

《医医病书》是吴鞠通晚年所作,著书时71岁,到书成时已74岁时,可谓集吴鞠通为医一生之思之悟,斯书文字虽少,但立“医病”之论内涵深刻,切中时弊,故《医医病书》之学术价值当与《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并传不朽。

1.立“医病”之论,见理真切不恤人言吴鞠通立“医病”之论在晚年,触发因素是浙江会稽胡沄患病被时医补阴所误,然细析可知,吴氏对“医病”之识应溯源于年轻之时起。

查《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吴氏19岁时父亲病逝,其感于“父病不知医”而愧恨难名,由儒习医。

此时吴氏想法单纯,只知“病人之病,赖医人之医”。

至23岁时,其侄儿巧官患温病,外科用冰硼散致喉闭,后遍延诸时医对温病之治法都很茫然,终致巧官发黄而死。

吴氏对巧官之医治过程心存疑惑,但“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有言想发而未发。

至26岁参与检校《四库全书》中潜心研究历代名贤著述,方知很多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他不禁概叹“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可见吴氏当时已从只知“病人之病”深入思考到“医人之病”,对“医病”的研究显然也是从此时就开始的,形成了立“医病”之论的基础。

『中医小说』古代的医生之十一--吴鞠通(4)

『中医小说』古代的医生之十一--吴鞠通(4)

『中医小说』古代的医生之十一--吴鞠通(4)一本叫《温病条辨》的书一转眼,到了公元1798年,吴鞠通正式行医已经六年,他也成为了一个四十一岁的中年人,此时他的生活那叫一个忙,来求诊的患者是络绎不绝,在这种高密度的临床工作中,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也越发地感到,这样下去不行啊,大家怎么对温病都不了解呢?这么犯错误患者哪里受得了呢?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那位高中榜眼,当了大官的汪廷珍同志突然向吴鞠通提出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可实在是很不得了,因为从此以后,一本中医界非常重要的着作将因此而诞生。

这个事情的来由是什么呢?原来,我们的汪廷珍同志不但平时苦读圣贤之书,并因此在全国统考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名次,而且他还喜欢医术,没事儿的时候就拿本医书来当课外读物来读(真是个好学的好同志啊),从他留下的文字来看,他对中医还真是很精通的,所谈论的问题都头头是道。

要说这位汪廷珍同志实在是个忧国忧民的人,这不,这天在家里,就琢磨着,老百姓的生活最近不会出什么事儿吧?于是就拿出了《黄帝内经》,按照其中的五运六气的理论,推算起这两年的天气来了。

各位可能在我写的内容中不断地看到五运六气的内容,这到底是什么理论呢?我给各位简要地解释一下吧,所谓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我国古代把气候规律进行总结后,排列出的每年中各个月份的气候特点,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这就跟按照节气来指导农业耕作一样,五运六气是按照时间来指导养生和医疗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要比节气复杂,而是需要进行推算的。

以汪廷珍同志的智力水平,搞搞五运六气理论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在他搞了一番科研后,得出的结果不禁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哎呀,不好,来年是己未年,“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老百姓恐怕是要有瘟疫之灾啊!于是,出了一头冷汗的汪廷珍同志赶快上轿,急冲冲跑到了吴鞠通的家里,揪住正在忙碌的吴鞠通,把他拉到客厅里坐下“先别忙了,来,跟你谈件正事儿。

”吴鞠通很迷惑:“轻点拽,干嘛?这么严肃?出什么事儿了?”汪廷珍同志就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跟吴鞠通讲了,然后说:“现在温病你是最了解的了,我看你还是努努力,写本书吧(子盍速成是书),这样对老百姓有好处啊(或者有益于民生乎)!”“啊?”吴鞠通一时愣在了那里。

吴氏老中医之医宗吴鞠通成名前二三事

吴氏老中医之医宗吴鞠通成名前二三事

吴氏老中医之医宗吴鞠通成名前二三事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清代名医吴鞠通,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弃儒学医,三年抄书1758年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家中世代无人行医。

十四岁乡秀才第一名,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曾拜师当地名医高鹤雄。

虽临诊数年,小有所成,但遇疑难杂症仍难以突破,更遑论成为天下名医。

其时正逢《四库全书》初步整理完毕,急需人手校对、抄写文稿。

二十五岁的吴鞠通被诏入宫参予校验《四库全书》,幸运的是,校验的是子部-医家类书目。

他没想到,这一校验抄写就是三年。

别人抄书就是抄书,校验就是校验,认真做好就是。

但吴鞠通不这么想,面对浩瀚的名家医书,仿佛步入了医学的天堂。

他边校验边思考,边抄书边学习,乐在其中。

待校验至《河间六书》时,吴鞠通觉得刘完素所述很有创意,但可惜没有说透,更没有合适的方子可用。

这在颇有医学知识的礼部尚书汪廷珍为之《温病条辨作序中可以看到:”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

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

”得见其中吴又可的《温疫论》时,深感其论述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对叶天士尤其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三年的校验抄书生涯如白驹过隙,但三年后的吴鞠通与三年前已判若两人。

看了太多的医书,思考了无数的问题,医理越来越明晰。

回想自己短暂的五年行医生涯,有太多的不足均因不明医理所致。

纲举目张,医理就是学医人的纲。

参古博今,撰书救人吴鞠通辞职不干了,从此定居京城行医。

因诊断准确、用药神奇,逐渐声名鹊起,活人无数。

连皇帝都知道他了。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前后花了六年时间,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是继吴又可、叶天士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罗大伦老师这样形容吴鞠通====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

讲述之前,罗大伦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0年,著名画家王雪涛,陈旧性肺炎住进北京友谊医院,病情十分严重。

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指示,要按照国宝级待遇重点抢救。

但是治疗到腊月二十八,越来越重,已经昏迷25天,且出现心力衰竭。

西医已经竭尽全力,没有任何效果。

血压高压200,低压几乎为零。

心率150。

痰液查出霉菌。

有人提出找中医(没到最后,中医成了救命草!)。

于是,温病大家赵绍琴在腊月三十被请到。

诊完之后,提笔开方,行透热转气之法。

大年初二,赵老再次被请到医院,一进门,王雪涛正冲自己乐,口中连连致谢。

原来服药之后,很快苏醒,后来痊愈。

这位赵绍琴大家,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著名温病学家。

吴鞠通就是在温病学术方面占据重要一席的大家。

吴鞠通习医源自父亲病故,打击很大,“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言立天地间”。

于是在守灵期间,就找来伤寒杂病论。

读到张仲景世人“外逐荣势,内亡身命”,幡然醒悟,“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一位温病大家由此诞生,温病理论由此完善。

一、酒客温病===大承气汤1793年7月9日,患者60岁,喜酒。

染瘟疫,医生按照伤寒治疗,解表发汗,结果津液消亡,加重。

开始尿血,一次半盆。

脸色大赤,舌苔老黄,中间黑色,嘴唇干裂。

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减枳实、朴硝,加丹皮犀角。

第二日,尿血止,舌上津液始多。

方:焦白芍四钱犀角四钱麦冬四钱丹皮五钱银花五钱生地五钱生甘草五钱天门冬两钱。

服七日,中间略有加减。

7月17日,能喝粥。

方:复脉汤(炙甘草汤)去人参,加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这就是温病著名的三甲复脉汤。

后在方中加入海参两条、鲍鱼片五钱。

痊愈二、温病===玉女煎孕妇,七月。

瘟疫,前医误为伤寒,发汗,加重。

再用苦寒之龙胆草、芦荟,加重。

无力倚于床上,烦躁。

中医中药“治外感如将”与吴鞠通

中医中药“治外感如将”与吴鞠通

中医中药“治外感如将”与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曰:“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医者,治病有如将军之风,始能救人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将者,将领,为统兵之人,其性刚猛、果断。

“治外感如将”,指医生治疗外感病要像将军指挥战争一样刚猛、果断。

夫为将之道,所以保家卫国也;为医之道,所以治病救人也。

治国与治病,其事虽异而理同。

诚如《温病条辨·序》所言:“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

”古代将军指挥打仗,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外邪侵犯人体,起病急,来势猛,传变快而变化多,应趁其正气未伤、邪气未传之际,或从表解,或从里清,或攻下以泻热,或渗利以祛湿,使病邪早日离开人体,以免迁延日久,损伤正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其来也疾,其传也速,稍加迟疑,则表邪内传,由表入里,由上而下,由阳入阴,病由轻而重。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一旦病邪入里,则棘手之至;病入膏肓,虽扁鹊、华佗复生,亦束手无策。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治疗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立法精详,选方用药得当,冀其一战成功,故说“兵贵神速,机圆法活”。

吴鞠通以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横刀立马,外散祛邪,一则“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二则使邪从表解,不令内传。

其《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方后注曰:“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医宗金鉴读后感

医宗金鉴读后感

医宗金鉴读后感《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是由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成书于明代中叶,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医宗金鉴》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医宗金鉴》中,吴鞠通系统地阐述了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内容,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阅读《医宗金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医宗金鉴》不仅对医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且对医学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归纳。

在《医宗金鉴》中,吴鞠通详细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

他还介绍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辨病施治、辨证用药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对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医宗金鉴》的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医学家的医德医风。

在《医宗金鉴》中,吴鞠通强调了医者的医德医风对于医学实践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慎言慎行、慎独慎交”、“医道无名”等医德医风的原则。

这些原则不仅对医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医宗金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医学经典,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医宗金鉴》,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医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医宗金鉴》对我们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它将继续为我们今天的医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一代名医吴鞠通,却极少使用柴胡,是不擅于,还是另有原因

一代名医吴鞠通,却极少使用柴胡,是不擅于,还是另有原因

一代名医吴鞠通,却极少使用柴胡,是不擅于,还是另有原因近几日,粗读了一遍吴鞠通的《吴鞠通医案》,发现吴鞠通竟然很少使用柴胡。

吴鞠通是中医温病派大家,其所著的《温病条辨》是温病理论最重要的著作。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壮年所著,而《吴鞠通医案》则是其晚年的力作。

《吴鞠通医案》共4卷,第一卷所录入的多为温病医案,其余3卷则是杂病医案。

所以《吴鞠通医案》可以更全面的体现吴鞠通的医学成就。

《吴鞠通医案》文笔简洁,毫无拖沓,治疗过程记述完整,理法方药贯穿其间,详实而完备,真知灼见颇多,所以这部书不但可读性很强,而且对于中医学习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通过阅读此书,会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吴鞠通不但是一位温病派宗师,更是一位经方大家。

在此书中,不仅可以领略吴鞠通独特而成熟的温病理论,也能接触到大量的吴鞠通娴熟地应用经方的医案。

虽然《温病条辨》中也引用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很多方剂,但毕竟其所应有的理论基础不是经方理论而是温病理论。

而在《吴鞠通医案》中很多经方的运用,则是纯粹依照经方理论的。

对于《吴鞠通医案》中的两个医案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吴鞠通运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水肿的医案,麻黄用到了二两,附子用到了一两六钱。

另一个医案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半夏也用到了二两。

这样的用量即使是经方大家也未必有如此胆识,可见吴鞠通对于经方的运用是非常娴熟而果断的。

《吴鞠通医案》共有涉及59种疾病的四百多个医案,涵盖范围广泛而全面,不过在阅读时,发现吴鞠通是很少应用柴胡的。

中药柴胡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尤其是涉及肠、胃、肝、胆等疾病,柴胡几乎是必用的,而《吴鞠通医案》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疾病,不过吴鞠通却极少使用柴胡,这种情况是不是有些奇怪,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呢?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好像只有三个含有柴胡的方剂:柴胡桂枝各半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小柴胡汤、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

《温病条辨》对于柴胡的应用非常谨慎,上述三个方剂都只涉及一项条辩,其余关于柴胡的论述则多是禁用。

《吴鞠通医案》通阳法探析

《吴鞠通医案》通阳法探析

福建中医药2022年7月第53卷第7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uly2022,53(7)《吴鞠通医案》通阳法探析邓亚平,郑春素*(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摘要:《吴鞠通医案》中通阳法包括调肝气通阳、泄湿浊通阳、宣上焦通阳、调营卫通阳、散结滞通阳和醒脾胃通阳。

现对吴鞠通在其医案中具体运用通阳法的诊治思维和用药特点进行探讨,便于继承吴鞠通的临床诊疗及用药的思维特色,更好地指导应用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通阳法;吴鞠通;调肝气;泄湿浊;宣上焦;调营卫;散结滞;醒脾胃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38X(2022)07-0039-03通阳法起源于《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理论,经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至清代经叶天士、吴鞠通完善并广泛推广应用。

通阳法是宣通由饮食、寒邪、痰湿、瘀血等致病因素导致阳气不通的治法,使阳气升降出入顺畅及输布阳气的量充足[1]。

纵观吴鞠通医案,可见多处应用通阳法,且效如桴鼓。

现笔者总结吴鞠通医案中通阳法的运用特色并阐述如下。

1调肝气通阳肝主疏泄,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枢纽的作用,若肝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气属阳,则会引起阳气不通。

调肝气通阳可以通过泻肝气、护肝阴、解肝郁、和肝络等方法,使机体阴阳气血偏倚趋于正常,阳气得以疏通,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1泄肝气通阳叶天士所言:“泄厥阴舒其用,和阳明利其腑。

”张仲景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肝木旺盛,易袭扰脾胃,辨治则以泄肝利胆、调和脾胃为法。

吴鞠通言:“木旺土衰,浊阴上攻,腹拘急时痛。

”肝厥犯胃,侵扰脾胃,阳气不通,易发以疼痛为主的病症,《吴鞠通医案》也有记载,如伊氏胃痛案:“脉弦急,胁胀,攻心痛,痛极欲呕……仍以厥阴为主。

”[2]164肝气疏泄失职,气机壅滞,阳气不通,更易化热化火,即辨治以泄肝气通阳之法,予川楝子苦寒清肝泻火;乌药、桂枝、吴茱萸辛温通阳气为法,乌药能同时温通中、下焦,故吴鞠通尤善用乌药通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朱章帅
前言:想要更好地学习清代临床大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其中一个著名医家不得不学,那就是温病大家吴鞠通。

吴氏非常善学,如众所周知的是他所著作的《温病条辨》就是仿照《伤寒论》的模式所写,且里面多数内容均可以在叶氏医案中能找到依据。

放到现代,他有侵犯叶氏的著作权的嫌疑,但是在那个年代,于他而言,还要他自己出资印刷,为的是能够将圣贤之学传承下去。

然而,要想更好的学习吴氏学术,他晚年的一本医案,不得不学。

我读此书,收获颇多。

以下我浅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吴氏学术特点如下:
1. 宗仲景,继叶氏,学百家,是其整个脉络。

其医案中,仲景心法比比皆是,如小建中治虚劳咳嗽,旋覆花汤肝胁痰饮,木防己汤化裁治热痹,桂枝汤表虚证,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外感,白虎汤治疗消渴,大承气治阳明腑实证,半夏瓜蒌薤白汤胸痹,麻杏石甘汤治喑哑,乌梅丸法治肝胃不和,黄土汤治便后血,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吐血,白头翁治疗热毒痢,五苓散治水饮病······同时又继承叶氏了三仁汤法、甘露消毒丹法、络病法、通补法、甘寒养阴法、苦寒养阴法。

其犹善用玉女煎、天台乌药散、芍药汤、芦荟丸、普济消毒饮、千金韦茎汤治疗咳嗽、金沸草汤治咳嗽等百家诸法。

2. 寒温统一的思想,吴氏不仅善用寒凉药,而且善用辛热药。

这点他与叶氏一样绝对善学仲景心法,且在用辛热药上,似乎比叶氏更有胆量(当然我不是贬低叶氏的意思。

相反在我心中,叶氏的博学真的是历代医家中没有几个能够比拟的)。

其医案中大小青龙比比皆是,附子、巴豆、干姜亦为常用药。

在他另一本医著《医医病书》中提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可见他十分重视人体阳气。

3. 关于疾病新旧用药原则提出:新病宜用急,旧病则用缓。

如他言"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生议论。

不知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

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分量少。

治新则用急,治旧则用缓。

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

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

"这一点能够很好地告诫我们判断一个医生的医术不是通过其所开药方的药味多少而定的,并不总是药味少才是好医师。

有时,一个慢性疑难病真的需要众多药方可力敌。

一张好的大处方更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开的出(这里需要与那些为了买药而开大处方相区别)。

4. 治大病投重剂是其一大特点,如痰饮桂枝一两,痘症用大黄四两、犀角一两,痹证用生石膏一斤(大家只知道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而吴氏也善用),肺痈用桔梗三两、甘草一两等。

可见其胆识非常人所有!
5. 重视《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思想,其案中多处提到五运六气方面的术语,这点继承了历代大家重视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

还有非常善用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思想,尤其善用内经中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当然后世之黄连温胆汤效果亦非常不错。

6. 其断证之准确,用药之魄力,犹如鬼神也!如其用大承气汤治疗一孕妇重疾。

如其用天台乌药散治疗脐周隐痛,患者不大便已四十九日,服用天台乌药散数次后,竟下黑亮球四十九枚,且此球坚莫能破;再服数次,亦下十五枚黑亮球,然破之能碎,后用香油熬川椒敷于坚处,内服芳香透络,月余化净。

此案真乃神仙手笔,绝妙无比!
7. 治呕血之人,其有良法,如其提出"右脉坚搏,治在上焦气分;
左脉坚搏,治在下焦血分。

"虽然温病学家非常重视舌苔,但从此中亦能看出吴氏尤其重视脉诊,这一点无疑是继承了张仲圣平脉辨证的思想。

8. 善医心病,其言"无情之木难疗有情之病".如一妇人,其夫逝后患重疾,留下一幼儿,吴氏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其妇人,后渐愈。

这个仿佛让我看到了韩剧《医道》中的大医许浚。

9. 善于针药并用,如其中风先期,先用针刺开窍醒神,后用针药并用调治,疗效甚佳。

妙哉,妙哉!吴氏不愧为一代大家,可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